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麗月
Lin, Li-Yue
論文名稱: 明末東林運動新探
指導教授: 李國祁
Lee, Kuo-Chi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畢業學年度: 7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453
中文關鍵詞: 東林運動東林黨黨派運動歷史地理
英文關鍵詞: MING-DYNASTY, HISTORY, GEOGRAPHY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444下載:33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明末「東林」之成為朋黨,始於萬曆,歷泰昌、天啟、崇禎三朝,甚至播遷南京的福
    王朝廷,「東林」與「非東林」之傾軋依舊,故就廣義的東林運動而言,其起訖時間
    可上溯萬曆,下至南明覆滅而止。唯本文所討論的東林運動,僅指萬曆至天啟間東林
    黨的活動而言,時間下限斷至天啟六年東林黨禍為止。本文篇名中「運動」一詞,其
    意並不等於現代謂「在社會群眾間散播思想、宣傳主義,以謀達其目的」的運動,而
    是指「一群人為達成某種目標或理想而從事的種種活動」。本文的目的在透過東林人
    物的思想與政治活動的探討以瞭解明末的政治文化,並期就東林運動之本質及其在明
    末政治與思想史上的地位給予適當之評價。
    本文的主要資料來源除了明實錄、明史、明通鑑等基本史料之外,並包括許多東林人
    士的奏疏函牘、明清之際有關明末黨爭與東林人物事蹟的著作,以及萬曆邸鈔、萬曆
    疏鈔、神廟留中奏疏彙要等較為罕用的資料。此外並參考中共、日本、美國、歐洲學
    者有關東林運動的中外文著作多種。全文共分七章。文末附本文第二章所分析三百一
    十三名東林人物之姓名、籍貫、傳略資料一覽表及本文徵引書目。
    綜合本文的研究成果,其最值得注意者有六:
    一、同鄉關係、師友關係與書院所在的地緣關係,對早期東林領袖的結合有重要的影
    響。但是就絕大多數的東林黨人而言,籍貫、科第、個人關係只能說是影響東林黨人
    結合的次要因素,促成東林士大夫連結的最大因素是彼此在政治與思想上的共識。
    二、東林領袖最重視政治道德,其思想全自當世政治社會問題解決出發。東林諸儒以
    救世為職志,不喜作空談性命之學,其強調「性善」,主張善惡之不可含混,一方面
    固在救正王學末流的猖狂無忌之弊,一方面亦在提倡社會政治道德,以為挽救世道人
    心之根本。此種思想不僅在學術上是東林對抗王學末流的異幟,而且是現實政治中東
    林人士強週政治理想,但他們一方面強調人臣應有匡正「君心之非」的作為,一方面
    重視超越君權的「公是公非」,並由此衍生「國法」的觀念,其真正目的在用以限制
    專制君權。可見東林的政治理念雖仍囿於儒家「君臣之義」的傳統政治倫理,然其中
    另有約束君主私意的積極意義,而其大旨皆從關心世道出發,以天下之福祉為終極關
    懷。
    四、東林運動唯一此較明顯的政治目標是進君子退小人,務期「眾正盈朝」,以實現
    其改善政治之理想。他們認為君子小人的消長關繫天下的治亂,非常重視正人君子的
    互相汲引,因此在實際政治活動上,東林領袖薦賢用才,不遺餘力。其基本目標是從
    官僚內部做「質」的改變,以為推動改善政治的力量,這正是明清兩代溫和的「尚實
    主義」(realism) 的主要精神所在。東林領袖不尚空談,此種政治目標實是基於對明
    末政治現狀的反應,不論就明清之際的經世觀念或尚實主義的發展來說,東林的思想
    皆佔有一席之地。
    五、明末的政治環境,使東林的道德理想主義屢遭挫折,此種挫折尤其表現在東林的
    反對內閣首輔與反抗宦官權勢上面。就東林與內閣的爭執言,東林士大夫的反內閣不
    僅是制度之爭,同時也是政治道德之爭。東林評擊內閣首輔,在制度上是因為他們反
    對內閣侵擾吏部用人之權,在道德上是因為他們不滿首輔徇私害公,逢迎帝旨。然而
    由於神宗久不視朝,使官僚制度難以正常運作,加上君主威柄自操,內外否隔,首輔
    難有作為,因此東林不論基於制度或道德的理由評擊內閣,實際上都無法突破明代君
    主專制體制下君權的限制,這也是儒家道德理想主義者的共同困境。
    六、在東林的反抗宦官權勢方面,萬曆年間東林的反宦官運動主要表現在反對礦監稅
    使上,內廷的司禮太監並非此時東林評擊的重心,直到天啟一朝魏忠賢擅權專政,內
    廷的權璫才成為朝廷正士的士的評擊焦點。東林中人亦深佑明末宦官權劫不易打倒的
    事實,因此並不排斥與正直的內璫合作的作法。萬曆泰昌之際東林與司禮太監王安的
    合作,即為東林士大夫在當時政局下的肆應與權變。天啟年間東林與魏忠賢的對抗,
    表面上是明末重視氣節的士大夫與弄權禍國的權璫之對立,實際上是萬曆中葉以來東
    林與反東林兩派士大夫集團的權力鬥爭,兩者合而為一,最後閹黨以東林黨獄佈一網
    打盡之局。反東林士大夫的倚附魏忠賢,固然象徵明末知識份子道德的淪喪與東林道
    德理想主義的挫敗,但東林的嚴於君子小人之辨,不免流於繩人過刻、意氣矯激,導
    致小人窮而思逞,東林實亦不能辭其咎。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