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董國安
論文名稱: 國民旅遊卡對國內旅遊影響之研究—以新竹縣市國中教師為例
指導教授: 張少熙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體育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4
畢業學年度: 9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96
中文關鍵詞: 國民旅遊卡國內旅遊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29下載: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瞭解新竹縣市國中教師對國民旅遊卡的看法及使用狀況與教師背景因素對旅遊動機、選擇旅遊地點評估因素、旅遊行為之差異情形,並分析旅遊動機、選擇旅遊地點評估因素的重要性與相關性及其與旅遊行為的關係,最後探討預測旅遊行為的相關因素。
    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真對新竹縣市37所國中,1912位教師為研究對象,採隨機叢集抽樣,共回收有效問卷329份,並以t檢定、卡方(x2)檢定、相關係數分析、變異數分析'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研究分析,其結果如下:
    1.持旅遊卡的教師在額度內使用者為六成二;額度外再繼續使用約一成七,  而有二成教師持旅遊卡而未使用。額度外再使用旅遊卡與旅遊行為有顯著  差異。
    2.持旅遊卡的教師旅遊平均次數約為3次、旅遊平均天數為兩天一夜、每個  人每次旅遊平均花費3500至4000元。
    3.教師有無旅遊卡及使用狀況與旅遊動機及選舉旅遊地點因素皆無顯著差   異。
    4.有旅遊卡的教師在旅遊平均天數與每人每次旅遊平均花費上明顯多於無國  民旅遊卡教師。女教師在旅遊次數比較多;男教師在旅遊平均天數及旅遊  平均花費上較多。
    5.不管有無旅遊卡,受試教師旅遊主要動機前五項依序是:和家人相處增進  感情、休息及放慢生活步調、擺脫日常生活繁忙感及紓解壓力和緊張’達  到身’心上放鬆、降低工作壓力。
    6.不管有無旅遊卡,受試教師選擇旅遊地點主要因素前五項依序為:旅遊地  的安全、乾淨的空氣、整潔衛生的環境、遠離疾病的流行及傳染、飛機飛  行的安全。
    7.旅遊動機及選擇旅遊地點因素具有相關性,兩者與旅遊行為也有相關性
    8.預測新竹縣市國中教師之旅遊行為=6.773+0.141(選冒險及  好奇景點者)+0.849(是否認為可帶動國內旅遊風潮者)+0.9  31(是否認為使用有限制者)-2.026(是否為最不認同異地旅遊  者)

    關鍵詞:國民旅遊卡、國內旅遊、旅遊動機、選擇旅遊地點,旅遊行為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understand the utility rate of Commonwealth Tour Card(CTC) of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Hsin-Cgu andhiw they evaluated it;also,what was studied was how personal background of different teachers restult in their different motives for taking trips, their criteria for choosing tourist spots, and their travel behaviors. Moreover, what were pointed out are: the importance of traveling motives and the importance of the criteria adopted for deciding travel destinations, the relevance between the two, and how travel consumer behaviors were related to them. Last, the factors considered for anticipation of travel consumer behaviors were discussed.
    A questionnaire survey using random samling was conducted, targeting 1915 teachers in 37junior high school; 329 valid questionnaires were returned. The statistical features used were:t-test,x2-test, correlation cofficient analysis, ANOVA,and regeressive analysis. The result are listed below:
    1.Among teachers who hold CTC, 62%used it within quota,17% continued using it above quato, and20% never used it. Continue using CTCaboven quota had most significance regarding for travel consumer behavior.
    2.On average, teachers holding CTC travel thrice, two days a time, and the approximate spending kay between NT$3500 to NT$4000.
    3.The utility rate of CTC was of little significance reqarding traveling motives and the criteria adopted for choosing spots.
    4.Averagely speaking, thise holding CTC travel for longer periods and higher expenses a time then those who did not hold CTC. Eemale teachers traveled more frequently than male teachers, but male teacherds stayed longer spent more money each time.
    5.whether the teachers held CTC did not affect traveling motives: to boos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mily members; to refresh oneself by taking time enjoy life; to escape from the hustle and bustle of ordinary days and reduce pressure.
    6.Whether the teachers held CTC did not affect the criteria they used for choosing tourists spots: safety; fresh air; sanitary facility and environment; epidemic disease free; aviation safety.
    7.traveling motive and choice of tourists spots both had relation, those two also related travel consumer behavior.
    8.Travel consumer behavior anticipation=6.773+0.141(spectacular and novel tourists spots0+0.849(teachers who approved that CTC could promote tourism compared to
    neutral opinion)+0.931(teachers who thought there was restrictions when using the card compared to neutral opinion)-2.026(teachers who disappoved with out-of-town travel policy compared with those who disapproved with stay-overnight, out-of-town, and non-holidays policies0.

    key words: Commonwealth Tour Cards;Domestic Tourism; Traveling Motive; Choice of Tourists spota; Travel consumer Behavior

    第壹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1  第二節 研究目的........................5  第三節 研究問題........................6  第四節 研究之重要性 .....................6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8  第六節 名詞操作性定義.....................9 第貳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國民旅遊卡實施分析..................11  第二節 國內旅遊現況與影響因素探討..............21  第三節 遊客旅遊動機與選擇評估因素及旅遊行為.........32  第四節 本章總結.......................45 第叁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第一節 研究架構.......................47  第二節 研究對象.......................49  第三節 研究工具與步驟....................50  第四節 實施程序.......................61  第五節 資料處理方法.....................63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教師基本資料及使用旅遊卡的看法與旅遊行為的現況分析..65  第二節 國民旅遊卡持有與使用動機、選擇旅遊地點評估因素及旅遊行為之     分析.........................92  第三節 教師背景因素對旅遊動機、選擇旅遊地點評估因素與旅遊行為之分     析.........................105  第四節 使用旅遊卡的看法、旅遊動機’選擇呂地點評估因素及構面對行為     之探討.......................124  第五節 旅遊動機、選擇旅遊地點評估因素之重要性與相關性分析.144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  第二點 建議事項    文獻參考資料 一.觀光產葉範疇 二.國民旅遊卡實施法律依據 三.五家發卡銀行優惠措施 四.預測問卷與正式問卷 五.Cronbach's α 預試值 六.問卷施測注意不會函件

    一、中文文獻:
    王文科(1999)。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王以瑾(2003)。國民旅遊卡63%用在非觀光項目。2003 /11/12 ,取自:http://www.ettoday.com/2003/07/22/91-1486628.htm。
    王幸男(2003)。立法院質詢。 2003 /11/12 ,取自:
    http://210.69.7.199/qa/300000000s5322000200.htm 。
    王彬如(1995)。遊憩體驗歷程之探討分析-以環島鐵路花蓮二日遊為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中華工商時報(2003)。後非典時期國內旅遊調查:十月復甦 商務先行。2003 /11/12 ,取自: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3-06/24/content_933820.htm。
    行政院(2002)。行政院及所屬各機關公務人員強制休假補助費改發國民旅遊卡持用作業規定。台北,行政院。
    行政院(2002)。行政院及所屬各機關公務人員請假規定。台北,行政院。
    朱珮瑩(2003)。遊客從事鄉野觀光之動機、期望與滿意度研究—以新竹縣為例。世新大學觀光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文題(2001)。國中教師的代間流動及影響其休閒參與之因素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李友吉(2003)。監院邀經建會、觀光局報告-國民旅遊卡嘉惠了誰?2003/11/12,取自:http://www.ettoday.com/2003/08/12/91-1496781.htm。
    李宜蓁(2003)。老師,請你要保重。康健雜誌,59期,頁130-135。
    李明輝(1998)。觀光地理。台北,揚智文化。
    李 斌 (1983)。都市社區居民戶外遊憩活動之研究-以台北市四個社區為例。中興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余 嬪(1999)。休閒活動的選擇與規劃。學生輔導雙月刊,60期,頁20-32。
    何妍璘、林晏州(1998)。山岳資源吸引遊客因素之探討-以奮起湖風景區為例。「第二屆造園景觀與環境規劃設計研究成果研討會」論文集。休閒理論與 遊憩行為。頁75-89。
    沈青慧(1995)。辦自助旅遊產品之消費者行為研究-以定點旅遊為實證研究。台灣大學國際企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阮聘如(2000)。郵輪遊憩參與影響因素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紀錦玲(2003)。SARS衝擊比美伊戰爭還大。2003/11/12 ,取自:http://www.epochtimes.com/b5/3/4/13/n300012.htm。
    吳明隆(2001)。SPSS應用實務。台北,松崗。
    吳德晃(1997)。敘述性偏好模式應用於消費者對旅遊產品選擇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子琴(1998)。國人對郵輪產品認知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觀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信義(2002)。國民旅遊卡92年上路將可創造6千個工作機會。2003/10/05,取自: http://www.ettoday.com/2002/06/05/91-1311788.htm。
    林威呈(2001)。台灣地區休閒農場假日遊客旅遊行為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林淑晴(1987)。從環境知覺探討垃圾對遊憩體驗的影響-以日月潭為例。國立中興大學園藝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周宏昌(1995)。台灣地區民營遊樂區遊客需要特性之研究─以亞哥花園為例。逢甲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段良雄(1979)。遊憩設施區位之選定-極大法之應用。國立中興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侯錦雄、林宗賢(1996)。日月潭風景區目標市場定位策略中之旅遊意象度量探討。戶外遊憩研究,9(1),57-77。
    施曉光(2003)。正本清源何不取消旅遊補助費。2003/2/22,自由時報,第五版。
    徐光輝(1997)。臺灣休閒農業之消費者行為分析。國立台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高崇倫(1999)。遊客對國營休閒農場遊憩環境體驗之研究-以武陵農場為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中雲(2001)。國小教師休閒參與、休閒效益與工作滿意之關係研究—以台北縣公立國民小學教師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運動休閒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美吟(1985)。遊憩體驗之研究-以楓林瀑布、擎天崗、太平山實例調查。台灣大學森林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昭明(1981)。台灣森林遊樂需求、資源、經營之調查分析。國立台灣大學林學系森林遊樂研究室研究報告。
    陳昭明(1986)。遊客心理與行為。交通部觀光局75年度風景區管理人員訓練班經營管理教材,8-12。
    陳昭明(1988)。觀光資源:觀光遊憩系統之探討。載於發展國民旅遊研討會報告(交通部觀光局編)。交通部觀光局,頁102-109。

    陳思倫、歐聖榮、林連聰編箸(1998)。休閒遊憩概論。國立空中大學。台北,頁184。
    陳思倫、劉錦桂 (1992)。影響旅遊目的地選擇之地點特性及市場區隔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5(2),39-70。
    陳冠印、洪韻婷、李意萍、林歆怡、洪峰(2002)。遊客對休閒農場活動偏好隻研究---以走馬瀨休閒農場為例 。國立屏東商業技術學院休閒事業經營系比賽論文。未出版,屏東。
    陳凌娟(2003)。經常性旅遊之國人在台旅遊滿意度相關因素之探討。國立嘉義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陳彰儀(1989)。台北市就業者之休閒狀況。工作與休閒--從工業心理學的觀點探討休閒的現況與理論。台北,淑馨出版社。
    連婷治(2000)。國小教師休閒態度與台北縣休閒參與之相關研究。國立新竹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莊士賢(2003)。台北報導台灣人4成想出走6成選旅遊。2003/10/12,取自:
    http://anonymouse.ws/cgi-bin/anon-www.cgi/http://www.ettoday.com/2003/06/25/11025-1296917.htm。
    教育部(2003)。教育部統計處。2003/12/24,取自: http://www.edu.tw/statistics/。
    梁坤茂(1999)。高雄市國中教師參與休閒性社團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張少熙(1994)。青少年自我概念與休閒活動傾向及其阻礙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曾子華(1997)。國內旅遊路線選擇評估模式之研究-多評準決策方法之應用。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春興 (1989 )。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書局。
    黃俊英(1992)。多變量分析。中國經濟企業研究所。台北。
    黃婉婷(2003)。國民旅遊卡消費大不易。2003/2/22,自由時報,第五版。
    董國安(2003)。學校教師休閒活動效益與規劃之探討。中華體育十七卷,第二期,頁120-132。
    湯擷嘉(2003)。運動觀賞者對出國觀賞運動的旅遊需求、動機及期望之研究。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新竹市(2003)。92學年度各國中核定編制預算員額表。新竹市政府。新竹。
    新竹縣(2003)。92學年度各國民中學教職員編制表。新竹縣政府。新竹。
    新浪網(2003)。週休二日。2003/11/12,取自:
    http://magazines.sina.com.tw/marieclaire/contents/200303/200303-005_2.html。
    楊玲琇 (1994)。國民旅遊之消費者行為分析。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楊嵐雅(1994)。台灣主要民俗活動運用於文化觀光方式之研究。私立逢甲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楊勝博(2000)。隔週休二日對國內旅遊參與型態影響之研究─以九族文化村、劍湖遊樂世界。逢甲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鄭炎棟(1998)。配合週休二日制談青少年休閒活動的輔導。國教輔導,37卷,6期,頁55-56。
    鄭佳菁(2003)。國民旅遊卡簡介與說明。考銓季刊第33期,頁91-107。
    鄭琦玉(1996)。遊憩機會序列運用於大甲溪流域-遊憩資源分類系統適宜性之研究。逢甲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蔡伯勳(1986)。遊憩需求與滿意度分析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園藝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歐聖榮、蕭芸殷(1998)。生態旅遊遊客特質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第11卷,第三期,頁35-58。
    劉宜君(2003)。看我七十二變─由國民旅遊卡事件談政府的決策風格。2003/10 /24取自: http://www.npf.org.tw/monthly/0304/theme-039.htm。
    劉得倉(2004)。公務員國民旅遊卡去年消費力150億元。
    2004/1/05,取自:
    http://news.yam.com/cna/news/news/200401/200401050326.html。
    謝在豐(1996)。消費者對包裝設計偏好的影響因素之研究—以糕餅禮盒為例。私立中國文化大學造紙印刷研究所印刷組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謝奇明(2000)。臺灣地區休閒農業之市場區隔研究-以消費者需求層面分析。台灣大學農業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謝淑芬(1995)。觀光心理學。台北,五南出版社。
    謝淑娟(2001)。區域間國民旅遊人次互動關係之研究。朝楊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薛主堅(2002)。渡假生活型態於澎湖旅遊市場區隔之研究。台北科技大學生產系統工程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薛舜日(1992)。假日遊客之休憩活動參與分析-以十八處旅遊據點為例。淡江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魏弘發(1996)。遊客選擇行為與遊憩阻礙之研究-以台灣民俗村為例。逢甲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蘇超群(1999)。大坑登山步道遊憩環境與選擇行為關係之研究。私立逢甲大學建築及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觀光局(1992)。國民旅行模式及遊憩行為分析-專案計劃研究報告總結報告。交通部觀光局,台北。
    觀光局(1994)。中華民國八十二年台灣地區國民旅遊狀況調查報告。交通部觀光局,台北。
    觀光局(1998a)。中華民國八十六年國人國內旅遊狀況調查報告。交通部觀光局,台北。
    觀光局(1998b)。週休二日實施對國人國內旅遊的影響調查報告。交通部觀光局,台北。
    觀光局(2002a)。九十年國人旅遊狀況調查報告。交通部觀光局,台北。
    觀光局(2002b)。推展國民旅遊商標設計。交通部觀光局,台北。

    二、英文文獻:
    Ajzen, I. (1991).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50, 179-211.
    Beard, Jacob G. & Mounir G. Ragheb (1983). Measuring Leisure Motivation,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5(3), 219-228
    Chubb, M. & Chubb, H.R. (1981). One third of our time ? An introduction to recreation behavior and resources, New York : John Wiley and Sons, Inc.
    Catherine, M. N., & David, J. S. (1988). Family decision making and tourism behavior and attitudes.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2-6.
    Crandall, Rick (1980). Motivations for leisur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2(1), 45-54
    Crompton, J. (1979). Motivations for pleasure vacation, Annals of Tourism Recreation, 6, 24-408
    Daniel Goleman & Robert A. F.Thurman (1990). Mind science : An east-west dialogue, LA : Venture.
    Driver, B. L., Brown, P.J., & Peterson, G.L. (eds.) (1991). Benefits of leisure. State College, PA. : Venture.
    Driver, B. L.,Tinsley, H. E. A., & Manfredo, M. J. (1991). The paragraphs about
    leisure and recreation. Experience Preference Scales: Results from TwoInventories Designed to Assess the Breadth of the Perceived Psychological Benefits of Leisure. In Driver, B.L., et al.(eds.), Benefits of leisure.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Ellis, M. (1973). Why people play.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Engel, James. E., David, T. Kollat, & Roger, D. Blackwell. (1993). Consumer Behavior, 7th ed., Fort Worth : Dryden Press
    Gartner, W. C. (1989). Tourism image: Attribute measurement of state tourism products using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 techniques.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Vol. 28, No. 2, pp. 16-20
    Iso-Ahola, Seppo E., & Jon R. Allen (1982). The dynamics of leisure motivation :    the effects of outcome on leisure needs,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 53(2) ,141-149
    Kelly, J.R. (1983). Leisure identities and interactions. London : George Allen and Urwin.
    Kelly, J., & Godbey, G.(1992).Time in time out. The Sociology of Leisure, 173-190 State College, PA : Venture.
    Kotler, Philip & Gary Armstrong (1999). Principles of Marketing, 8th ed.,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Lue, C., Crompoton, J. L., & Stewart, W. P. (1996). Evidence of cumulative attraction in multi-destination recreational trip decisions.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35(1), 41-49
    Manning, R. E.(1985).Motivations for Recreation : A Behavioral Approach Studies in Outdoor Recreation Search and Research for Satisfation Mineographed, Oregon State University Press, Oregon.
    Mayo, E. J. , & Jarvis, P. L. (1981). The psychology of leisure travel: Effective marketing and selling of travel services. Boston, MA: CBI Publishing Co., Inc.
    McIntosh, Robert & Shashikant, Cupta (1977). Tourism : Principles, Practices,
    Philosophies, 3rd., Columbus, Ohio: Grid, Inc.
    Morrison, M. A. (1989). Hospitality and travel marketing. Albany, New York:
    Delmar Publishers.
    Moscardo, G.(1996).Mindful visitors heritage and tourism,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 23(2), 376-397.
    Mowen, John C. (1987). Consumer behavior , 2nd ed., New York :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Parrinello, G. L. (1993). Motivation and anticipation in post-Industrial tourism,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 232-248
    Patrick, G. (1916). The psychology of relaxation, Boston: Houghton-Mifflin
    Rodgers, B. (1977). Rationalizing sports polices, Sport in its social context: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s. council of Europe Committee on Sport, Strasbourg.
    Thomas, John A. (1964). What Makes People Travel, ASTA Travels News, Aug.,
    169-172
    Tinsley, H., & R. Kass (1979). The latent structure of need satisfying properties of leisure activitie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11(4), 278-291
    Torkildsen, G. (1983). Leisure and recreation management. E. & F. N. Span, London and New York.

    Um, S., & Crompton, J.(1992).The roles of Perceived Inhibitors and Facilitators in Pleasure Travel Destination Decisions.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Vol.31,No. 3, 18-25.
    White, R. (1959). Motivation reconsidered : The Concept of Competence, Psychological Review, 66, 313-324
    Woodside, Arch G., & Steven Lysonski (1989). A General Model of Traveler Destination Choice, Travel Research, Winter, 8-14
    Woodside, Arch G., & Dan Sherrell (1977) . Traveler evoked, inept, and inert sets of vacation destinations,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16, 14-18
    Woodside, Arch G., & Jeffrey A. Carr (1988). Consumer Decision Making And
    Competitive Marketing Strategies : Applications For Tourism Planning,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Winter, 2-7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