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楊嘉文 |
---|---|
論文名稱: |
[現在包含過去]創作論文-關於回憶片段的一種詮釋 |
指導教授: | 陳淑華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
論文出版年: | 2006 |
畢業學年度: | 9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56 |
中文關鍵詞: | 現在 、過去 、回憶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79 下載:63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筆者這次的創作主要在於表現回憶的感受,其內容取材自筆者的家人,形式上則是根據回憶的特質,以不完整形像來表現因此本文將就此一目的,一方面從回憶的特質來思考,尋求相關的理論和見解;另一方面也探討觀看不完整形像的視覺心理,因為藝術創作不單單只是創作者個人的創作行為,還包含觀者的參與活動,因此文中的一部分論述將從觀者的角度討論觀者與作品的互動關係,以秉持相當的客觀性。
從第貳章開始,主要從觀者的角度出發,論述觀看的理論依據,包括:
第一節所要討論的是關於觀者在讀解不完整形像的心理學基礎
第二節旨在分析藝術史中所運用的不完整形像及其所代表的意義。
第三節著重討論不完整形像的一些限制,探討不完整形像在閱讀時的界限。
第叁章主要從筆者創作中所運用的表現形式來探討,透過作品的表現,來分析畫面構成的諸要素如何適切地應用在回憶內容的傳達中。
第一節著重分析作品中不完整形像的表現與回憶片段之呈現的關聯。
第二節著重分析作品中隱晦性效果的表現與回憶片段之呈現的關聯。
第三節是從畫面的結構的封閉性與開放性來探討畫內與畫外的關係,乃是針對藝術作品的物理侷限性,亦即畫作邊框所造成的形像裁切,進一步與回憶的呈現作相關的聯結。
第肆章是筆者對這次創作的一個較為深入的解析。分別從題材的選擇來說明這次創作的主要內容;從光線和色彩的呈現來解析作品中形式運用和畫面效果之間的關係;從構圖方面來探討畫面的結構及其與這次創作的主題-回憶的呈現-之間的關聯。
參考書目
1. 李維、李季平譯,埃莉諾 J. 吉布森(Eleanor J. Gibson)著,《知覺學習和發展的原理》(Principles of Perceptual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浙江教育出版社,杭州,2003。
2. 吳瑪悧譯,瓦西利‧康丁斯基(Wassily Kandinsky)著,《藝術的精神性》(Über das Geistige in der Kunst),藝術家出版社,台北市,1985。
3. 林夕、李本正、范景中譯,E. H. 貢布里希(E.H. Gombrich)著,《藝術與錯覺》(Art and Illusion),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長沙,2004。
4. 雨 云譯,E. H. 貢布里希(E.H. Gombrich)著,《藝術的故事》(The Story of Art),聯經出版事業公司,台北市,1997。
5. 易 英譯,羅杰.弗萊(Roger Fry)著,《視覺與設計》(Vision and Design),江蘇教育出版社,南京,2005。
6. 姜志輝譯,莫里斯•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著,《知覺現象學》(Phénoménologie de la Perception),商務印書館,北京,2003。
7. 范景中、楊思梁、徐一維譯,E. H. 貢布里希(E.H. Gombrich)著,《秩序感》(The Sense of Order),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長沙,2003。
8. 郭小平、翟 燦譯,魯道夫‧阿恩海姆(Rudolf Arnheim)著,《藝術心理學新論》(New Essays on the Psychology of Art),台灣商務印書館,台北市,1992。
9. 張春興著,《現代心理學》,東華書局,台北市,1990。
10. 梁耘瑭編譯,羅伯特 L. 索爾索(Robert L. Solso)著,《視覺藝術認知》(Cognition and the Visual Arts),曾啟雄校,全華科技圖書,台北市,2004。
11. 游恆山編譯,菲利浦 G. 辛巴多(Philip G.. Zimbardo)著,《心理學》(Psychology and Life),黃榮村校,五南書局,台北市,1990。
12. 黃秀瑄、林瑞欽編譯,約翰 B.貝斯特(John B. Best),《認知心理學》(Cognitive Psychology),師大書苑,台北市,1991。
13. 曾雅雲譯,韓瑞屈.沃夫林(Heinrich Wölfflin)著,《藝術史的原則》(Principles of Art History),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台北市,1998。
14. 董 強譯,余伯特‧達彌施(Hubert Damisch)著,《雲的理論-為了建立一種新的繪畫史》(Théorie du Nuage: Pour une Histoire de la Peinture),揚智文化出版社,台北市,2002。
15. 劉明毅譯,喬治•瓦薩里(Giorgio Vasari)著,《著名畫家、雕塑家、建築家傳》(Lives of the Most Eminent Painters, Sculptors, and Architects),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北京,2004。
16. 黎 煒譯,弗雷德里克 C. 巴特萊特(Frederic C. Bartlett)著,《記憶:一個實驗的與社會的心理學研究》(Remembering: A Study in Experimental and Social Psychology),浙江教育出版社,杭州,1998。
17. 黎 煒譯,庫爾特.考夫卡(Kurt Koffka)著,《格式塔心理學原理》(Principle of Gestalt Psychology)上下冊,昭明出版社,台北市,2000。
18. 潘耀昌、陳 平譯,韓瑞屈.沃夫林(Heinrich Wölfflin)著,《古典藝術》(Classic Art),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北京,2003。
19. 滕守堯著,《審美心裡描述》,四川人民出版社,成都,2005。
20. 滕守堯譯,魯道夫‧阿恩海姆(Rudolf Arnheim)著,《視覺思維-審美直覺心理學》(Visual Thinking),四川人民出版社,成都,2005。
21. 滕守堯、朱疆源譯,魯道夫‧阿恩海姆(Rudolf Arnheim)著,《藝術與視知覺》(Art and Visual Perception),四川人民出版社,成都,2001。
22. 戴行鉞譯,約翰‧伯杰(John Berger)著,《藝術觀賞之道》(Ways of Seeing),台灣商務印書館,台北市,1994。
23. 戴 勉編譯,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繪畫論》(Treatise on Painting),朱龍華校,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桂林,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