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吳麗琴
論文名稱: 國民小學實施學校社區化可行性認同度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
指導教授: 林勝義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1
畢業學年度: 8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2
中文關鍵詞: 國民小學社區學校社區化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08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台北市國民小學之背景因素、學校與社區的聯結與落實學校社區化可行途徑之關係,綜合研究結果,據以做成建議,以供國民小學落實學校社區化之參考。
    研究者根據相關理論及文獻探討的結果,自行編製「落實學校社區化可行途徑」之調查問卷,問卷內容包含學校社區化量表、學校與社區的聯結量表、基本資料。採問卷調查法,以台北市140所公立國民小學之教職員為研究對象,共得實際有效樣本509份,依據受試者填答結果,再分別以平均數、標準差、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逐步多元回歸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處理。
    研究結果如下:
    一、 台北市國民小學教職員對落實「學校社區化」可行性之認同情形。
    認為可行性較高的為「了解社區特性」,最低的為「學校開放資源給社區使用」;對「學校與社區的聯結」可行途徑,認為可行性較高的為「社區模式」,較低的為「學校模式」。
    二、 不同背景因素之學校教職員對「落實學校社區化」可行途徑認同度之差異情形:
    (一) 不同服務年資、學歷、學校規模之學校教職人員在「學校社區化」各層面之得分平均數沒有顯著差異。
    (二) 男性學校教職人員對「學校開放資源給社區使用」及「促進社區發展」兩個層面之認同度顯著高於女性。
    (三) 「51 –60歲」年齡組之學校教職人員對「了解社區特性」層面之可行性認同度顯著高於「30歲以下」、「31-40歲」、「41-50歲」三個年齡組。
    (四) 「教師兼主任」在「重視社區需求」層面之可行性認同度顯著高於「組長」高,「教師兼主任」在「開放資源給社區使用」層面之可行性認同度顯著高於「其他」人員(學校義工、家長會成員)。
    (五) 「商業區」之學校教職人員在「學校開放資源給社區使用」層面之得分平均數顯著高於「住商混合區」。
    三、 不同背景因素之學校教職員對「學校與社區的聯結」可行途徑認同度之差異情形:
    (一) 不同性別、年齡、學歷、年資之學校教職人員在「學校與社區的聯結」各層面之得分平均數沒有顯著差異。
    (二) 校長在「學校模式」層面之可行性認同度顯著高於「組長」。
    (三) 「商業區」之學校教職人員在「社區模式」層面之得分平均數顯著高於「住商混合區」。
    四、 「學校社區化」與「學校與社區的聯結模式」之相關情形。
    (一) 國民小學學校人員在「學校社區化」中的「重視社區需求」層面之可行性認同度與「運用社區資源」之相關係數最高,與「促進社區發展」之相關係數最低。
    (二) 國民小學學校教職人員在「學校社區化」中的「了解社區特性」層面之可行性認同度與「重視社區需求」之相關係數最高,與「促進社區發展」之相關係數最低。
    (三) 國民小學學校教職人員在「學校社區化」中的「開放社區資源給社區使用」層面之可行性認同度與與「重視社區需求」之相關係數最高,「運用社區資源」、「了解社區特性」次之,與「促進社區發展」之相關未達顯著。
    (四) 國民小學學校教職人員在「學校社區化」中的「運用社區資源」層面之可行性認同度與「重視社區需求」之相關係數最高,與「促進社區發展」之相關係數最低。
    (五) 國民小學學校教職人員在「學校社區化」中的「促進社區發展」層面之可行性認同度「重視社區需求」之相關係數最高,「運用社區資源」、「了解社區特性」次之,與「開放資源給社區使用」之相關未達顯著。
    (六) 國民小學學校教職人員在「學校與社區的聯結模式」中的「學校模式」層面之可行性認同度與「運用社區資源」之相關係數最高,與「促進社區發展」之相關係數最低。
    (七) 國民小學學校教職人員在「學校與社區的聯結模式」中的「社區模式」層面之可行性認同度與「運用社區資源」之相關係數最高,與「促進社區發展」之相關係數最低。
    根據以上研究結果,提出幾點建議以供參考:
    一、 對教育行政主管機關的建議
    (一) 研擬獎勵性的措施,鼓勵學校與社區的結合。
    (二) 增加學校教職人員的編制,以鼓勵學校教職人員推行學校社區化活動。
    (三) 成立專責單位或或普遍聘用專任社會工作教師
    (四) 編列推動「學校社區化」工作之專款預算,以作為學校推動社區化工作之經費來源。
    (五) 訂定「學校社區化」之長程工作計劃,以作為推動學校社區化工作之依據。
    二、 對國民小學的建議
    (一) 訂定辦法,鼓勵學校人員參與社區活動,增加其與社區互動的機會,以利學校社區化之落實。
    (二) 各校課程發展委員會應深入了解社區特性及需求,規劃學校與社區結合之課程,以融入各領域之教學活動。
    (三) 年齡層較低的學校教職人員,應深入了解社區特性,凝聚社區意識。
    (四) 辦理學校社區化之相關研習活動,提高女性教職人員之認同度。
    (五) 加強學校家長、義工應對教師投入學校社區化工作的認同,讓其了解推動學校社區化,不僅有助於提昇學校效能,促進社區發展,亦可提升學生之學習成就。
    三、 對學校所在社區的建議
    (一) 社區參與學校事務,應尊重學校專業自主權,勿對學校行政之造成干擾,導致學校落實學校社區化之意願降低。
    (二) 社區對於校園開放後,所增加的學校問題與困擾,應與學校共同商議解決。
    四、 對未來繼續研究的建議
    (一)在研究範圍方面,可擴大到全台灣地區各級學校。
    (二)在研究方法方面,可考量採用個案研究或實驗研究,深入探討個別學校有關社區化之落實情形。
    (三)在研究對象方面,應包含社區人士。

    國民小學實施學校社區化可行性認同度之研究 —以台北市為例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問題背景與重要性………………………………….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3 第三節 研究範圍及名詞釋義……………………………….6 第四節 實施程序…………………………………………….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社區的涵義………………………………………….11 第二節 學校社區化的涵義………………………………….19 第三節 學校社區化相關議題之研究……………………….39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一節 研究架構…………………………………………….49 第二節 研究方法…………………………………………….52 第三節 研究樣本…………………………………………….53 第四節 研究工具…………………………………………….55 第五節 資料處理…………………………………………….70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研究樣本之基本資料分析………………………….70 第二節 國民小學學校人員落實學校社區化可行性認同度 之現況及差異分析……………………………………76 第三節 國民小學學校人員學校與社區的聯結可行性認同 度之現況及差異分析………………………………..91 第四節 學校社區化與學校與社區的聯結之相關分析……..10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106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111 參考書目………………………………………………….120 附 錄………………………………………………….128 圖目錄 圖1-4-1研究流程圖…………………..…………………………………….9 圖3-1-1研究架構圖………………………………………………………..49 表目錄 表2-1-1社區定義要點一覽表……………………………………………..13 表2-1-2鄉村社區與都市社區之比較摘要表……………………………..16 表2-2-1學校與社區關係一覽表……………………………………………25 表3-3-1問卷回收之樣本分布表…………………………………………..54 表3-4-1「國民小學學校社區化可行途徑研究」預試問卷題目表(第一部份 量表—「學校社區化」)……………………...…………………56 表3-4-2第一部份量表「國民小學落實學校社區化」項目分析表…………59 表3-4-3第一部份量表「國民小學落實學校社區化」因素分析結果摘要表…………………………………………………………………...61 表3-4-4第一部份量表「國民小學落實學校社區化」因素分析結果不屬於原設計因素之題項及其修正情形一覽表….……………...…….63 表3-4-5第一部份量表「國民小學落實學校社區化」各因素層面之題項及其Crobach’s α係數一覽表(第一次信度分析結果)……….….65 表3-4-6第一部份量表「國民小學落實學校社區化」各因素層面之題項及其Crobach’s α係數一覽表(第二次信度分析結果)……….….66 表3-4-7「國民小學學校社區化可行途徑研究」預試問卷題目表(第二部份 量表—「學校與社區的聯結模式」)……...……………………66 表3-4-8第二部份量表「學校與社區的聯結模式」項目分析表……………67 表3-4-9第二部份量表「學校與社區的聯結模式」因素分析表……………69 表3-4-10第二部份量表「學校與社區的聯結模式」各因素層面之題項及其Crobach’s α係數一覽表(第二次信度分析結果)…………...69 表4-1-1研究樣本之人口資料……………… …………..….…………..72 表4-2-1學校社區化平均數摘要表………………………………………..76 表4-2-2不同性別之學校教職人員學校社區化各層面t檢定摘要………77 表4-2-3不同年齡學校教職員對學校社區化可行性認同度之差異性分析78 表4-2-4不同學歷學校教職員對學校社區化可行性認同度之差異性分…79 表4-2-5不同服務年資學校教職員對學校社區化可行性認同度之差異性分析…….…………………………………………………………….81 表4-2-6不同職務學校教職員對學校社區化可行性認同度之差異性分析82 表4-2-7不同學校規模學校教職員對學校社區化可行性認同度之差異性分析……………………………………………………………………84 表4-2-8不同社區類型之學校教職員對學校社區化可行性認同度之差異性分析……………………………………………………………….85 表4-2-9不同背景因素之學校人員學校社區化各層面可行性認同度有顯著差異一覽表…….………………………………………………..87 表4-3-1學校與社區的聯結模式平均數摘要表……………….………..91 表4-3-2不同性別之學校教職人員學校與社區的聯結t檢定摘要表…92 表4-3-3不同年齡學校教職員對學校與社區的聯結可行性認同度之差異性分析………..……………………………………………….……92 表4-3-4不同學歷學校教職員對學校與社區的聯結可行性認同度之差異性分析………………………………..…………………………….93 表4-3-5不同服務年資學校教職員對學校與社區的聯結可行性認同度之差異性分析………………………………………………………….94 表4-3-6不同職務學校教職員對學校與社區的聯結可行性認同度之差異性分析……………………………………………………………….95 表4-3-7不同學校規模學校教職員對學校與社區的聯結可行性認同度之差異性分析………..……………………………………………….96 表4-3-8不同社區類型之學校教職員對學校與社區的聯結可行性認同度之差異性分析……………………………………………………….97 表4-3-9不同背景因素之學校人員在學校與社區聯結模式可行性認同度有顯著差異一覽表………….……………………………………..98 表4-4-1學校社區化各層面間之積差相關分析表………………………100 表4-4-2學校與社區的聯結各層面—學校社區化各層面之積差相關分析表……………………………………………………………….…102 表4-4-3學校社區化各層面與學校與社區的聯結各層面相關分析結果一覽表……………………………………………………………....103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
    朱岑樓編(民80)。社會學辭典。台北:五南書局。
    朱元祥(民88)。終身學習社會中學校公共關係之角色。中等教育,第5卷第6期,32-39頁。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民85a)。行政院教育改革委員會:第三期諮議報告書。台北:行政院。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民85b)。行政院教育改革委員會: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台北:行政院。
    吳宗立(民88)。學校與社區關係的經營。中等教育,第50卷第6期,19-25頁。
    李建興(民83)。學校應成為社區文化的堡壘。社會教育雙月刊,64 期,11-13頁。
    李春梅(民88)。國民小學教師參與社區成人教育活動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聰超(民84)。鄉土教學與社區資源的運用。教師天地,76期,41-45頁。
    宋鎮照(民86)。社會學。台北:五南。
    吳宗立(民88)。學校與社區關係的經營。中等教育,第50卷,第6期。
    邱天助(民83)。推展社區學校教育,落實終生教育理念。社會教育雙月刊,64期,14-19頁。
    林清江(民84)。學習社會的教育改革。成人教育雙月刊,27期,2-9頁。
    林清達(民85)。社區居民對國民小學與社區互動之角色期望研究,國際人文年刊,第5期,217-253頁。
    林勝義(民84)。如何善用社會資源辦理社教活動。教師天地,76期,28-33頁。
    林聰地(民89)。台中縣國民小學教育改革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哲義(民86)。社區與學校。台灣教育,558 期,20-27頁。
    胡邦欣(民89)。學校與社區家長的互動關係:一位原住民女校長的理念與策略。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震、林萬億(民75)。當代社會工作。台北:五南書局。
    高強華(民86)。創造學校與社區互動的新境界。台灣教育,558期,2-9頁。
    徐薇(民88)。台北縣國民小學教師運用社區教學資源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水德(民83)。學校社區化—教育改革的方向。社會教育雙月刊,64期,8-10頁。
    郭淑娟、陳家麒、葉怡青整理(民83)。「學校社區化」綜合研討紀實。社會教育雙月刊,64期。
    陳玉賢(民86)。學校社區化、社區學校化是「教育改革工程」的良藥。台灣教育,558期,47-50頁。
    陳玉桂(民88)。國中校長與社區互動關係之研究—校長的經驗紀實。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陳其南(民84)。終生學習與社區總體營造。收於社區成人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學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成人教育研究中心。
    陳其南(民88)。學校、社區與地方的教育學習體系的改革。中等教育,第50卷第6期,2-6頁。
    陳明德(民86)。整合社區教育資源充實多元學習內涵邁向學習社會的理想。北縣教育,17期,82-83頁。
    陳奎喜(民84)。學校與社區的關係。教師天地,76期,18-21頁。
    陳益興(民81)。我國社會教育析論。台北:五南書局。
    陳熔釧(民85)。國民小學與社區溝通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幸愉(民83)。國民小學運用社區資源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新松(民72)。國民中學利用社區資源之途徑。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鈿富(民85)。教育概論。台北:三民書局。
    郭生玉(民86)。心理與教育研究法。台北:精華書局。
    教育部(民84 )。中華民國教育報告書—邁向二十一世紀的教育願景。台北:教育部。
    黃正治(民78)。國民小學參與社區發展工作之主要途徑。成教季刊,12期,50-57頁。
    黃武宗( 民84)。如何建立社區文化以提昇社區生活品質。全國社區發展會議第三分組引言報告。台北:內政部。
    黃鴻文(民83)。社區與學校結合的模式。社會教育雙育刊,64期,25-28頁。
    彭如婉、陳耀崑(86)。社區總體營造、社區發展與學校教育。台灣教育,558期,37-46頁。
    曾燕春(民87)。學校社區化的內在驅力與相應措施。國立編譯館通訊,第40期,14-20頁。
    詹棟樑(民84)。學校社區化與兒童教育的關係。教師天地,76期,22-27頁。
    蔡瑞榮(民83)。「學校社區化,社區學校化」的理念與做法,載於「學校社區化」。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台北:師大書苑。
    蔡文輝(民86)。社會學。台北:三民書局。
    蔡文斌(民88)。國小實施「鄉土教學」之合作行動研究—以結合新港鄉社區資源為例。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勇美,章英華主編(民86)。台灣的都市社會。台北:巨流出版社。
    蔡宏進(民78)。鄉村社會學。台北:三民書局。
    蔡祈賢(民86)。學校社區化、社區學校化—學校與社區關係的新探討。教師天地,86期,6-10頁。
    鄭熙彥(民74)。學校教育與社區發展。高雄:復文書局。
    劉大和(民88)。學校社區化校園空間利用升級。中等教育,第50卷,第6期,13-18頁。
    薛春光(民86)。提供學校教育資源,促進學校社區化,開啟學習社會契機。北縣教育,17期,80-81頁。
    閻自安(民88)。學校社區化之基本理念、策略與實施。國教學報,第11期,307-331頁。
    謝文全(民82)。教育行政-理論與實務。台北:文景出版社。
    二、 西文部分
    Brunner, E. De. S. & Hallenbeek. W.C. (1955). American society :Urban and rural patterns.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Boethel,Martha(1999). Connecting Rural School Improvement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Benefits〔Squared〕: The Rxponential Results of Linking School Improvement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 Issue Number One.(ERIC Document Reproducation Service No.ED434786)
    Clark, D. (1996). School as learning communities :Transforming Education. London:Assell.
    Collins,Timothy(1999).Crucial Policy Links:Rural School Reform, Community Development, and Citizen Empowerment.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Rural Sociological Society. Chicago, IL, August 4-8,1999.(ERIC Document Reproducation Service No.ED437263)
    Goetz, P. W. (1990). The New Encyclopedia Britannca. Vol. 3. Chicago: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Gonder, P. O. (1977). Linking schools and the community. Virginia : National School Public Relations Association.
    Havighurst, R. J. & Neugarten,B.L.(1967).Society and Education. Boston: Allyn & Bacon.
    Hass, T. and Nachtigal, P.(1998). Place Value: An Educator’s Guide to G-ood Literature on Rural Lifeways, Environments, and Purposes of Education. Charleston, WV: ERIC Clearinghouse on Rural Education and Small Schools.
    Johnson, L.C. (1995). Social work practice: A generalist approach (5th ed.). Needham Heights, Massachusetts:Allyn and Bacon.
    Lowry, R. P. & Rankin, R .P.(1977). Sociology:Social Science and Social Concern. Mass:D. C. Health and Company.
    Miller, Bruce.(1995). The Role of Rural Schools in Rural Community de-velopment. Charleston, WV: ERIC Clearinghouse on Rural Education and Small Schools.
    Miller, B.A. and Hahn, K.J(1997). Finding their own place. Charleston,
    WV: ERIC Clearinghouse on Rural Education and Small Schools.
    Peters,Richard O(1977). The Community Based School and Community Ori-ented Teachers: For Student Learning in the Real World of the 1970’s.(ERIC Document Reproducation Service No.ED138572)
    Rennie(1985). British community primary schools:Four Cases/ Studies. London: Falmer Press.
    Sumption. M. R. & Engstrom. Y. (1996).School-Community Relations. New York : McGraw-Hill.
    Wang,C.Y. (1997). Formation of community adult education policy in a changing society in Taiw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felong Education, 16(6), 491-503.

    無法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