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余曉萍
Yu, Hsiao-Ping
論文名稱: 倉央嘉措詩歌譯作思想研究
倉央嘉措詩歌譯作思想研究
指導教授: 潘麗珠
Pan, Li-Chu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15
畢業學年度: 10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7
中文關鍵詞: 倉央嘉措詩歌禪性劉希武曾緘于道泉
英文關鍵詞: 倉央嘉措, 詩歌, 禪性, 劉希武, 曾緘, 于道泉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5582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86下載:4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藉由貫串倉央嘉措詩歌思想的詮釋理路,透過更創新或全面的思想方式來從事倉央嘉措詩歌文學和思想意義合論的研究,彌補文學意義或思想意義的片面研究,以考察倉央嘉措在家風陶冶及生活思想過程,其詩歌作品所藴涵的宗教因素、唯美觀點,以及所涵括的文學素材、詩歌技法。

    其次,探討倉央嘉措詩歌為何具有自然、人文思想的詩歌特色,展現天地之間真、善、美等活躍的生命力。再者,倉央嘉措詩歌作品中的思想脈絡所透顯出的禪性如因緣、無常、順性、轉變、圓通、奇趣是本論文的研究成果及發現。藉由詩歌之體用,感受倉央嘉措對自然人事界情動於中的關懷之情,其實用價值;大,而可以興觀群怨,具勸誡之效用;小,而可以吟詠情性,揮灑性情。其中的禪宗思維和素養對詩「興」和詩「意」作出相當的貢獻。

    最後,當作者與讀者「通而久」時,讀者可以透過詩歌的感發,理解作者關懷之情「久而不犯」,而得到一種生生不息的延續。

    倉央嘉措詩歌譯作思想研究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範圍 3   第三節 文獻探討 4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13 第二章 倉央嘉措生平及詩歌特色 16 第一節 關於倉央嘉措之生平 16 一、家風習性之陶冶導向 17 二、生活思想之無慮開啟 18 第二節 倉央嘉措詩歌之背景、淵源與基礎 19 一、唯美思潮與宗教因素 19 二、文學素材與詩歌技法 20 第三節 倉央嘉措譯作詩歌之特色 22 一、四句六言的諧體民歌 22 二、揚抑搭配的句式 25 三、平聲跟入聲的停頓節奏 28 四、語言自然,富有禪性 29 第三章 倉央嘉措譯作詩歌之自然與人文思想 31   第一節 天道──恰似東山山上月,輕輕走出最高峰 32   第二節 地道──轉眼榮枯便不同,昔日芳草化飛蓬 33   第三節 人道──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37 第四節 真──此身似歷茫茫海,一顆驪珠乍得時 49   第五節 善──莫道無情渡口舟,舟中木馬解回頭 52   第六節 美──見齒微張笑靨開,雙眸閃電座中來 53 第四章 倉央嘉措譯作詩歌思想之禪悟 58 第一節 因緣──我與伊人本一家,情緣雖盡莫咨嗟 59 一、無所為而為的玩索 59 二、物物而不役於物 60 三、常用無心合道 62 第二節 無常──不觀生滅與無常,但逐輪迴向死亡 64 一、平常心是道 65 二、契機隨觀 66 第三節 順性──靜時修止動修觀,歷歷情人掛眼前 67 一、靜修冥思 67 二、動觀見性 68 三、超象得中 69 第四節 轉變──杜宇新從漠地來,無邊春色一時回 70 一、自性圓明,不假外求 70 二、三昧變轉,去執自在 71   第五節 圓通──但願兩相諧,蒼鷹何足道 72 一、日日好日,途殊歸同 72 二、性空大一,活在當下 73 三、大道有路,乾坤獨步 74   第六節 奇趣──輸他一種觀星術,星斗彌天認得清 75 一、遊戲原味,去來自由 76 二、角度調整,天地趣生 78 第五章 結論 81 ◎引用文獻 82 ◎附錄 附錄一:歷世達賴喇嘛列表 95 附錄二:劉希武、曾緘、于道泉三家倉央嘉措詩歌的譯作 96 表 次 表1—2—1:倉央嘉措詩歌之藏文版本 4 表1—3—1:倉央嘉措詩歌之譯文 5 表1—3—2:倉央嘉措詩歌研究之專書 6 表1—3—3:倉央嘉措詩歌研究之學位論文 7 表1—3—4:倉央嘉措詩歌研究之期刊論文 8 表2—3—1:劉希武、曾緘、于道泉三家在倉央嘉措詩歌譯作中揚抑搭配的句式變化情形部分 26 表2—3—2:劉希武、曾緘、于道泉三家在倉央嘉措詩歌譯作中聲調停頓節奏變化的情形部分 28 表3—6—1:劉希武、曾緘、于道泉三家在倉央嘉措詩歌譯作中以「顏色描繪」手法表現「活」的思想 39 圖 次 圖一: 奧運五環六色標誌 40

    引用文獻
    一、古籍文獻
    (一)倉央嘉措著作
    (清)倉央嘉措及阿旺傖珠達吉著《達賴六世情歌及秘傳》,臺北:中國瑜伽出版社,1983年。
    (清)倉央嘉措著;于道泉譯《六世達賴情歌:倉央嘉措情詩集》,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 2011年。
    (二)相關古籍著作
    (春秋)老子撰、(西晉)王弼注《老子道德經》,王雲五主編:《叢書集成簡編本》),臺北:商務印書
    館,1965年12月。
    (戰國)莊子著、(清)郭慶藩編,王孝魚整理《莊子集釋》,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3年3月。
    (漢)應劭撰,王利器校注《風俗通義校注》,臺北:明文書局,1982年。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清)阮元校勘《周易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南朝梁)劉勰著,王更生注譯《文心雕龍讀本》,臺北:明文書局,1999年9月。
    (南朝梁)鍾嶸著,陳延傑注《詩品注》,臺北:臺灣開明書店 1981年10月。
    (唐)道宣《集古今佛道論衡》,《大正新修大藏經》第52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唐)司空圖著,陳國球導讀《二十四詩品》,臺北:金楓出版有限公司1987年6月。
    (宋)郭茂倩編《樂府詩集》,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7年2月。
    (宋)程顥、程頤著、王孝魚點校《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宋)朱熹《周易本義》,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
    (明) 憨山大師《老子道德經憨山解》,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2年12月。
    (清)王堯衢《唐詩合解箋注》,臺北:文化書局,1956年11月。
    (清)倉央嘉措著;于道泉譯《六世達賴情歌:倉央嘉措情詩集》,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1年
    1月。

    二、 專書
    (一)倉央嘉措研究專書
    中國藏學出版社《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詩意三百年》,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11年。
    任倬灝《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的情與詩》,臺北:廣達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1年。
    苗欣宇、馬輝編《倉央嘉措詩傳》,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09年。
    苗欣宇、馬輝著《活佛情史—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的情詩與真史》,臺北:風雲時代出版股份有限
    公司,2010年。
    高平《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07年。
    高平《倉央嘉措:六世達賴喇嘛 》,臺北:大地出版社,2011年。
    夏風顏《倉央嘉措:我是凡塵最美的蓮花》,北京:作家出版社,2011年。
    黃顥、吳碧雲《倉央嘉措及其情歌研究》,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
    (二) 文學理論著作及其他
    毛正天《中國古代詩學本體論闡釋》,臺北:五南出版社,1997年,頁11。
    王英志《中國古典詩歌藝術新探》,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年11月。
    王英志《古典美學傳統與詩論》,南京:南京出版社,1991年4月。
    王國瓔《中國山水詩研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6年7月。
    王仲堯《易學與佛教》,北京:中國書店,2001年7月。
    王仲堯編著《中國佛教與周易》,臺北:大展出版社,2003年9月。
    王延蕙《六朝詩歌中之佛教風貌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4月。
    王堯《漢藏文化考述》,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11年12月。
    西藏學叢書編委會主編《西藏佛教史論集》,臺北:文殊出版社,1987年。
    朱光潛〈中國詩何以走上「律」的路〉《詩論》,臺北:頂淵文化公司,2004年。
    朱光潛《談美》,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2年11月。
    朱東潤《中國文學批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4月。
    朱麗霞《佛教與西藏古代社會》,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06年9月。
    成中英《易學本體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9月。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3年。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年。
    衣若芬《觀看˙敘述˙審美──唐宋題畫文學論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4年
    6月。
    李清筠《時空情境中的自我影像:以阮籍、陸機、陶淵明詩為例》,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7月。
    李元洛《詩美學》,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7月。
    周滿江《詩經》,臺北:國文天地雜誌社,1990年。
    吳宏一《清代詩學初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1月。
    吳宏一《清代文學評論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8年6月。
    吳汝鈞《印度佛教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5年5月。
    吳思敬《詩歌鑑賞心理》,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6月。
    杜松柏《禪與詩》,臺北:弘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0年4月。
    杜松柏《智慧的禪公案》,臺北:臺灣學生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12月。
    杜松柏《禪學與唐宋詩學》,臺北:新文豐書局,2008年。
    阿姜布拉姆《禪悅在當下》,臺北:橡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
    尚榮譯注《壇經》,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4月。
    林淑貞《中國詠物詩「託物言志」析論》,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2年4月。
    林安梧《存有·意識與實踐—熊十力體用哲學之詮釋與重建》,臺北 : 東大圖書公司,1993年。
    林湘華《禪宗與宋代詩學理論》,臺北 : 文津出版社,2002年。
    邱燮友《中國美學》,臺北:空中大學,1992年2月。
    邱燮友《中國歷代故事詩》,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3月。
    青木正兒著、陳淑女譯《清代文學評論史》,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91年3月。
    忽滑谷快天作、郭敏俊譯《禪學思想史》,臺北:大千出版社,2003年12月。
    洪修平《禪學與玄學》,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祖保泉《中國詩文理論探微》,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年。
    袁揚《佛法與人生》,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卷二)》,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
    夏金華《佛學與易學》,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7年。
    徐小躍《禪與老莊》,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5月。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8年5月。
    高柏園《禪學與中國佛學》,臺北:里仁書局,2001年。
    前角博雄作;廖世德譯《過無常的生活:讓生命回到無常的三十三堂課》,臺北:人本自然文化,
    2006年。
    馬斯洛(Abraham Maslow)等著,林方主編《人的潛能和價值:人本主義心理學譯文集》,北京:華
    夏出版社,1987年。
    馬亞中《中國近代詩歌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年6月。
    菲利普 · 開普魯;杜默譯《生命的智慧—禪的生死哲學》,臺北:雙月書屋,1998年12月。
    張曼濤主編,釋太虛等著《禪學論文集》,臺北:大乘文化,1976-1977年。
    張少康《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臺北: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5年9月。
    張伯偉《禪與詩學》,臺北:揚智文化事業出版社,1995年。
    張健《中國文學批評》,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2年8月。
    張育英《禪與藝術》,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12月。
    張健《中國古典詩新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7月。
    張立文《中國哲學邏輯結構論》修訂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張高評《宋詩之傳承與開拓》,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3月。
    張隆溪著、馮川譯〈哲學家,神秘主義者.詩人〉,收在《道與邏各斯》,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2006年。
    張榮明《從老莊哲學至晚清方術──中國神秘主義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袁陽《紅塵覺悟—佛法與人生》,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4月。
    袁行霈《唐詩風神及其他》,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2005年。
    孫學敏《存在與超越:論隱地的詩歌世界》,臺北:爾雅出版社,2009年。
    陳鼓應《莊子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9年5月。
    陳來《有無之境》,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陳允吉《唐詩中的佛教思想》,臺北 : 商鼎文化出版社,1993年12月。
    陳居淵《清代詩歌與王學》,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4年12月。
    陳良運《中國詩學批評史》,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7月。
    第十四世達賴喇嘛著,陳琴富《藏傳佛教世界》,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8月。
    達賴喇嘛著;周和君譯《平心靜氣》,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2月。
    陳昌明《緣情文學觀》,臺北:臺灣書店,1999年11月,頁45。
    陳平坤《慧能禪法之般若與佛性》,臺北:大千出版社,2005年12月。
    陳慶輝《中國詩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12月。
    陶文鵬、韋鳳娟編《靈境詩心-中國古代山水詩史》,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年4月。
    傅偉勳《從西方哲學到禪佛教》,臺北:三聯書店,1989年4月。
    傅紹良《盛唐禪宗文化與詩佛王維》,臺北: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5月。
    傅道彬《詩可以觀:禮樂文化與周代詩學精神》,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11月。
    莊耀輝《This is 達賴喇嘛》,臺北:中天出版社,2001年2月。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香港:開明書店,1963年。
    曾錦坤《儒佛異同與儒佛交涉》,臺北:谷風出版社,1990年4月。
    曾祖廕《中國佛教與美學》,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1月。
    童慶炳《中國古代心理詩學與美學》,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4年8月。
    許怡仁《藏密傳奇的法源》,臺中:瑞成書局,2003年12月。
    許明銀《西藏佛教史》,臺北:佛哲書舍,2006年10月。
    黃永武《詩與美》,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85年5月。
    黃永武《中國詩學》(思想篇、設計篇、鑑賞篇),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3 年9月。
    黃永武《新增本中國詩學:設計篇》,臺北:巨流圖書公司,2009年9月。
    黃德昌《觀色悟空—佛教中觀智慧》,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4月。
    現代佛教學會編輯《佛教文化與當代世界:慶祝印順導師百歲嵩壽學術論文集》,臺北:文津出版社,
    2005年4月。
    馮學成《心靈鎖鑰—佛教心理世界》,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4月。
    褚伯思《佛教的文化思想與藝術》,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1年9月。
    葉明媚《禪藝與禪趣》,臺北:周知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1月。
    葉維廉〈語言與真實世界〉收在《比較詩學》,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
    葉長海《中國藝術虛實論》,臺北:學海出版社,1997年12月。
    董群《禪宗倫理》,臺北:世界宗教博物館基金會,2003年3月。
    董群《禪與創新》,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6月。
    楊文雄《詩佛王維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2月。
    楊惠南《當代佛教思想展望》,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9月。
    達賴喇嘛《轉化心境:達賴喇嘛的快樂方法》,臺北:都會脈動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年4月。
    僧璨真言/奧修大師(Osho)作;謙遠那譯《信心銘》,臺北:奧修出版社,1992年7月。
    劉貴傑《僧肇思想研究—魏晉玄學與佛教思想之交涉》,臺北 : 文史哲出版社,1985年8月。
    劉毓珠《喇嘛的故鄉》,臺北 : 慧炬出版社,1997年3月。
    廖明活《中國佛教思想述要》,臺北 : 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8月。
    潘平、明立志《胡適說禪》,臺北:九儀出版社,1995年。
    潘雨廷《易與佛教、易與老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1月。
    潘麗珠《閱讀的策略》,臺北:商周出版-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12月。
    蔣寅《古典詩學的現代詮釋》,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4月。
    蔡英俊《中國文化新論˙文學篇—抒情的境界》,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3年。
    蔡英俊《中國古典詩論中「語言」與「意義」的論題:「意在言外」的用言方式與「含蓄」的美典》,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1年4月。
    賴永海主編,尚榮譯注《四十二章經》,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公司,2012年11月。
    賴永海《佛道詩禪──中國佛教文化論》,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0年10月。
    賴永海《佛學與儒學》,臺北 : 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4月。
    賴賢宗《當代佛學與傳統佛學》,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5月。
    歐陽彥正《科學家的佛法體悟》,臺北 : 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10月。
    霍有明《清代詩歌發展史》,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4年11月。
    龍晦《靈塵化境──佛教文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4月。
    韓鳳鳴《解脫論──禪宗解脫哲學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7月。
    謝佩芬《北宋詩學中「寫意」課題研究》,臺北:臺灣大學文學院,1998年6月。
    鄺芷人《陰陽五行及其體系》,臺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
    顏崑陽《莊子藝術精神析論》,臺北:華正書局,2005年1月。
    嚴迪昌《清詩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1998年10月。
    釋聖嚴《禪與科學》,臺北:東初出版社,1991年1月。
    釋聖嚴、釋恆清、李志夫、藍吉富、楊惠南《佛教的思想與文化》,臺北:法光出版社,1991年4月。
    釋聖嚴《歡喜看生死》,臺北:天下生活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7月。
    顧宏義注譯:《新譯景德傳燈錄》,臺北:三民書局,2005年5月。
    龔鵬程《文學與美學》,臺北:業強出版社,1995年1月。
    鈴木大拙原著,劉大悲譯《禪與生活》,臺北:志文出版社,1976年9月。
    鈴木大拙、佛洛姆原著,孟祥森譯《禪與心理分析》,臺北:志文出版社,1971年9月。
    尼采:《悲劇的誕生》,南京:譯林出版社,2009年。
    奧修原著,謙達那譯《信心銘》,新北市:奧修出版社,1992年7月。
    〔印度〕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著、白開元編譯《泰戈爾談文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 年1月。
    亨利.大衛.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著,許崇信、林木樁譯《湖濱散記》,臺北:英屬維京群
    島商高寶國際有限公司,2013年6月。
    〔英〕比爾(Beer, R.;向紅笳譯《藏傳佛教象徵符號與器物圖解》,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07
    年4月。

    三、 學位論文
    朵瑪措《論倉央嘉措的情歌》,重慶:西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所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
    拉毛措《《倉央嘉措道歌》版本研究》,青海師範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所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
    孫金燕《中國現代主義詩歌與禪思傳統在悖離中的整合》,陝西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所碩士學位
    論文,2009年。
    參知扎西《淺析藏漢詩歌翻譯中的《倉央嘉措情歌》漢譯本》,西藏大學文學院,藏語文學所碩士學位
    論文,2011年。
    栗軍《藏族詩人倉央嘉措情歌研究》,陝西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所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
    董娟《西藏民歌探微》,陝西師範大學,音樂學所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
    鄭靖茹《現代文學體制建立的個案考察:漢文版《西藏文學》與西藏文學》,四川大學,中國現當代文
    學所專業博士學位論文,2005年。
    林志偉《東晉南朝陳郡陽夏謝氏之興衰──一個門閥士族的個案研究》,臺北:東海大學中文所碩士
    論文,2001年6月),頁81。

    四、 期刊論文
    臺灣地區
    王欽賢〈禪境之觀照—冥契主義的觀點〉,《鵝湖學誌》第26期, 2001年6月,頁107-125。
    王德威《「有情」的歷史 ——抒情傳統與中國文學現代性》,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中國文哲
    研究集刊》,第三十三期,2008年9月,頁 77~137。
    李佩璇〈謝靈運山水詩中的「靈域」書寫〉,臺北:《中國文學研究》第28期, 2009年6月,頁109-136。
    杜保瑞〈蕅益智旭溝通儒佛的方法論探究〉,《哲學與文化月刊》第349期,200年6月。
    何佳瑞〈美與真之間:馬里旦與吉爾松的論辯〉,臺灣大學文學院,《臺大文史哲學報》第78期,2013
    年5月。
    林世賢〈論王弼思想中的「觀」與「復」〉,臺北:《中國文學研究》第28期,2009 年6月。
    林世賢〈玄牝之門—論眼修在工夫論上之關鍵意義〉,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中國文哲
    研究集刊》第41期,2012年9月。
    林柏宣〈永恆的尋索—黃用詩的美學初探〉,《臺灣詩學學刊》第十八號,2011年12月 。
    林永勝〈從才性自然到道性自然—六朝至初唐道教自然說的興起與轉折〉,臺北:《臺大文史哲學報》
    第71期,2009年11月,頁1-35。
    林世賢〈聰聖、聞思與音樂—論耳修在工夫論上之殊勝〉,臺北:《漢學研究》第30期第1期,2012
    年3月,頁61-92。
    柯惠馨〈論李東陽詩歌批評與詩史觀〉,臺北:《中國文學研究》第34期,2012年7月,頁139-171。
    高友工〈文學研究的美學問題(下):經驗材料的意義與解釋〉,《中國美典與文學研究論集》,臺北: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年),頁 44-102。
    張俐盈〈李白詩歌中的體道思想與審美心靈—以「變化」為詮釋進路〉,臺北:《中國文學研究》第
    23期,2006年12月,頁94-126。
    張瑞濤〈「即心即易,心易圓融」—劉宗周「心易」哲學思想探賾〉,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
    所,《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8期,2011年3月,頁251-297。
    黃莘瑜〈晚明「情種」說之文化意涵及多重向度〉,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臺大中文學報》第
    四十一期,2013年6月,頁177-264。
    楊儒賓〈變化氣質、養氣與觀聖賢氣象〉,臺北,《漢學研究》第19卷第1期,2001年6月。
    劉保禧〈智的直覺與想像力
—牟宗三與海德格論有限性〉,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國立臺
    灣大學哲學論評》第四十五期,2013年3月,頁141-186。
    劉紹鈴〈「觀」看之道:先秦「觀」的知覺現象學詮釋〉,《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第8期,2007年
    3月。
    劉貴傑〈支道林思想之研究〉,臺北: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華崗佛學學報第4期 ,1985年,頁
    245-269。
    潘麗珠〈古典詩歌聲情藝術及其美學義涵〉,臺北,《國文學報》第三十期,2001年5月。
    閻耀棕〈《周易禪解》所收《易》圖之詮釋初探〉,臺北:《中國文學研究》第29 期,2010年1月,
    頁151-186。
    賴錫三〈道家的自然體驗與冥契主義—神秘˙悖論˙自然˙倫理〉,臺北:《臺大文史哲學報》第74
    期,2011年5月,頁1-49。
    謝金良〈易理佛理本無二致—論《周易禪解》的思想創新〉,《周易研究》第5期,2006年。

    大陸地區
    王艷茹〈關於倉央嘉措詩作「道」歌與「情」歌之辨〉,西藏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1
    卷第4期,2010年4月。
    王艷茹〈倉央嘉措詩作的佛學思想及傳承淺析〉,陝西:西藏民族學院政法學院,陝西教育學院學報
    第26卷第4期,2010年12月。
    王泉〈重返西藏歷史的現場—《倉央嘉措》和《如意高地》對讀〉,閱讀與寫作,2011年2月。
    王慧輝〈網路「倉央詩熱」初探〉,雞西大學學報第11卷第9期,2011年9月。
    田聞一〈倉央嘉措情歌的震撼(散文)〉,四川統一戰線,文苑漫步,2008年2月。
    白明琦〈倉央嘉措詩歌特點及其成因〉,遼寧行政學院學報第13卷第6期,2011年6月。
    次旦玉珍〈試論《倉央嘉措情歌》之美〉,拉薩:西藏大學語文系,西藏大學學報(漢文版)第十六卷
    第一期,2001年3月。
    向金定、石麗君〈倉央嘉措詩歌藝術淺談〉,吉首大學張家界學院、雲南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文史
    哲,大眾文藝,1994-2012年。
    朱秋敏〈不俗即仙骨 多情乃佛心—倉央嘉措情歌漫議〉,寧夏廣播電視大學,名作欣賞,2010年
    3月。
    蕭干田〈倉央嘉措和他的詩歌論述〉,西藏大學,西藏大學學報第一期,1997年1月。
    朶馬措〈六世達賴倉央嘉措情歌藝術探微〉,襄樊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9卷第1期,2010年 1月。)
    李鹿〈不負如來不負卿 倉央嘉措;詩與情的謎題〉,文史參考,2011年2月。
    李童〈不負如來不負卿 六世達賴倉央嘉措〉,人物,2011年2月。
    李曉蕊〈倉央嘉措道歌政治內涵新探〉,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2期,2011年4月。
    李姝睿〈不負如來不負卿—倉央嘉措的佛性與詩心〉,青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3
    卷第6期,2011年11月。
    欣力〈到南寺尋找倉央嘉措〉,騎鶴江湖,作家,2009年3月。
    高平〈不滅的詩魂—關於六世達賴倉央嘉措的結局〉,西藏文學,藏史文論,2003年4月。
    高波〈越傳越多的倉央嘉措情歌〉,讀書,2007年11月。
    段寶林〈西藏倉央嘉措情歌的思想和藝術〉,輯自《北京大學學報》,1979年6月。
    姚寶香〈評倉央嘉措情詩中「不能愛」的情緒〉,詩苑品鑑,芒科總第407期,2012年第4期。
    桑才讓〈試論倉央嘉措的宗教信仰問題〉,青海民族研究季刊,1998年第3期。
    馬麗婭〈《倉央嘉措情歌》創作手法分析〉,河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24卷第4期,2011年10月。
    陸建華〈老子的自然世界〉,臺北:鵝湖月刊第39卷第四期,2013年10月,頁28。
    陳立明〈《倉央嘉措情歌》與門巴族藏族的文學交流〉,民族文學研究,2003年 1月。
    陳晨、陳小瑩、李永宏、于洪志〈論《倉央嘉措情歌》的藝術風格〉,西北民族大學,中國民族信息
    技術研究院語文學刊第7期,2009年3月。
    張力鳳、趙勝啟〈千古絕唱 獨領風騷—倉央嘉措情歌賞析〉,陝西:咸陽西藏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
    會科學版)第26卷第2期,2005年。
    湯紹波〈倉央嘉措道歌與禪宗香豔詩偈對比欣賞〉,甘肅:蘭州西北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中國
    民族學類核心期刊,2007年第3期。
    張子凌〈民族文化交流的縮影—試析《倉央嘉措情歌》兩首〉,北京: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圖書資料館,
    西藏研究,2011年2月。
    董波〈情寄雪域,夢留深宮—紀念六世達賴倉央嘉措誕生315周年〉,成都:範高等專科學校學院學
    報,1999年1月。
    廖光耀〈《倉央嘉措情歌》抒情藝術探微〉,《西藏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總第66期,1996年
    2月。
    賈拉森〈關於所謂的《倉央嘉措秘傳》〉,內蒙古大學蒙古學研究中心,內蒙古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
    學版)第37卷第1期,2005年1月。
    蔣宏〈《詩經》情歌與《倉央嘉措情歌》比較研究〉,西北民族大學,楚雄師範學院學報第24卷第5
    期,2009年5月。
    劉筱華、吳春明〈禪境對古詩詞英譯的啓示〉,廣東潮州:韓山師範學院外語系,韓山師範學院學報
    第33卷第5期,2012 年 10 月。
    薛菲:天地詩心—從空間理論闡釋倉央嘉措情歌文本〉,西北民族大學文學院,北方作家第5期,2010
    年5月。)
    薛淑敏〈倉央嘉措情歌意象分析〉,黑龍江:哈爾濱師範大學語文學刊第2期,2011年3月。
    藍國華〈關於倉央嘉措及其情歌研究的六個問題〉,西藏藝術研究,民間文學,2003年2月。
    藍國華〈對近年來西藏文學體驗式批評理論的反思—從倉央嘉措及其情歌研究說開去〉,西藏研究,
    2003年4月。)
    羅旦〈議評《第司˙桑杰嘉措阿拉善轉世及第六世達賴喇嘛秘史》一文〉,中央民族大學藏學院2007
    級藏族歷史專業博士研究生,2011年第23期。
    黨彩娟〈倉央嘉措情歌與藏族民歌之比較〉,重慶科技學院學報,2011年第23期。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