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鄭柏言 |
---|---|
論文名稱: |
揭開班級經營之面紗-國小教師創新班級經營研究 |
指導教授: | 潘裕豐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創造力發展碩士在職專班 Continuing Education Master's Program of Creativity Development |
論文出版年: | 2008 |
畢業學年度: | 9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05 |
中文關鍵詞: | 創新 、班級經營 、創新班級經營 |
英文關鍵詞: | innovation, clsaaroom management, innovative clsaaroom management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31 下載:7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 文 摘 要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於建構創新班級經營的策略與模式,探究創新班級經營對學生行為表現的具體影響為何,運用創新班級經營的方式發揮班級經營的功能。並依據結論提出有關教師創新班級經營的建議。
以桃園縣一所公立國民小學六年級的一個班級,該班的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為期五個月之個案研究。採用參與觀察、訪談、文件分析等方法,輔以現場記錄、反省日誌、相關學生文件資料……等,進行現場資料蒐集與深入研究。
本研究主要觀察時間為九十六學年度上學期,每週約進行五天觀察,訪談時間則持續至下學期三月底。主要觀察的重點是,個案班級學生透過創新班級經營策略,在擔任班級自治幹部、班級常規經營下之行為表現與師生關係經營之師生互動等三個部分。
依據文獻探討、研究發現與討論,本研究歸納出以下結論:
壹、創新班級經營策略與模式方面:
一、創新產生於個人、組織內部。
二、創新是技術創新。
三、創新是改善現狀,提升績效。
貳、創新班級經營對學生行為表現的具體影響方面:
一、創新班級自治幹部方面:相信學生,讓學生嘗試去做,因而培養了自信、助人、努力、主動與責任……等,許多正向的行為。
二、創新班級常規經營方面:獎懲制度以行為主義為手段,達成學生行為內化的目的。
三、創新師生關係經營方面:建立與學生溝通的管道。
參、創新班級經營的方式發揮班級經營的功能方面:
一、引導學生自治能力。
二、協助學生人格成長。
三、增進師生情感交流。
Abstract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lie in building tactics and way of constructing innovative class' management, why to research innovative classroom management the concrete influence displayed to student's behavior, function of using the way in which the innovative classroom manages to give play to the class to manage . And offer the suggestion of managing in relevant teacher's innovative classroom manages according to the conclusion.
A six-grade class of a public primary school located in Tao Yuan County was selected, and a five-month case study was conducted on the pupils of the class, who had been included as research subjects. Such research methods as participant observations, in-depth interviews and analysis of documents, supported by on-site description, reflective diary, were adopted to collect primary data and conduct thorough investigations.
The observations, five days of a week on the average, were carried out in the first semester of the 2007 academic year, while the in-depth interviews continued until late March of 2008. The focal point that is mainly observed is, the pupils of the case class pass the innovative classroom management tactics, three parts that the behavioral behavior of serving as classroom autonomy cadre, classroom discipline management, interacts with teachers and students whose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Probe into , discover and discuss according to documents , sum up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 in this research:
1.Innovative classroom management tactics and way:
(1)Evolve from individual , organize the inside in innovation .
(2)Innovation is a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3)Innovation is to improve the current situation ,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2.The innovative classroom management influence displayed to student's behavior:
(1)Innovative class' autonomy cadre respect: Believe student, let student is it do to try, therefore train self-confident , help people, hard, take the initiative with responsibility ……etc, a lot of behaviors of turning towards.
(2)Manage the respect in innovative class' routine: The system of rewards and penalties regards behaviorism as the means, reach the purpose to melt in student's behavior.
(3)Manage the respect in innovative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Set up the channel of communicating with students.
3.Function that the way to join , managing in the classroom management gives play to the class to manage :
(1)Guide student's autonomy ability.
(2)Help student's personality to grow up.
(3)Promote the emotion communication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Key word:innovation,classroom management,innovative classroom management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方炳林(1969)。普通教學法。臺北市:三民。
毛連塭、郭有遹、陳龍安、林幸台(2000)。創造力研究。臺北市:心理。
王千倖(1997)。讓合作學習增進班級的向心力。國民教育,38卷1期,49-53頁。
王千倖(1998a)。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學生輔導,55期,106-110 頁。
王千倖(1998b)。學生偏差行為的處理模式 。教育資料與研究,22期,62-65頁。
王文科(1996)。教育研究法(增訂新版)。臺北市:五南。
王文科(編譯)(1994)。質的教育研究法。臺北市:師大書苑。
王俊人(2002)。從組織創新觀點探討國內大學生物醫學實驗室。輔仁大學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秋絨(2001)。親師溝通的合夥魅力。學生輔導,72期,4-9頁。
王淑俐(1991)。觀察的方法。載於黃光雄、簡茂發主編:教育研究法,179-199。臺北市:師大書苑。
王涵儀(2002)。教師使用戲劇教學技巧教學之相關因素研究-性別、科目、教與學導向,創意生活經驗與使用戲劇技巧教學、教學創新行為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涵儀(2003)。中小學教師使用戲劇技巧教學行為知覺與其創意生活經驗、教學創新行為之關係。2003「創造力實踐歷程」研討會,3月21-22日。臺北市:政治大學創新與創造力研究中心。
王霆、陳永、袁淳(2003)。點子成金:杜拉克談創新策略。臺北市:百善書房。
朱文雄(1999)。班級經營(第五版)。高雄市:復文圖書。
朱經明(1981)。國中學生自我概念、友伴關係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師大教育研 究所集刊,24輯,261-271頁。
江羽慈(2003)。影響國小教師採用資訊科技創新教學因素之研究。2003「創造力實踐歷程」研討會,3月21-22日。臺北市:政治大學創新與創造力研究中心。
何畏、易家詳(譯)(2001)。經濟發展理論-對於利潤、資本、信貸、利息和景氣循環的考察(J.A. Schumpeter 著)。臺北市:貓頭鷹。
何雲光、何啟照、王瑞賢和王慧蘭(1996)。國小教師班級經營策略之俗民誌研究。教育研究資訊,4 卷4 期,49-63頁。
何碧燕(2006)。臺北市國民中學實施創新教學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余益興(1998)。我們是同一國的:同儕團體與同儕輔導之實際。教師之友,39卷2 期,30-32頁。
吳明芳(2001)。國民小學教師班級經營策略與班級經營校關係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M.Q. Patton著)。臺北市:桂冠。
吳思華(2002)。哈佛商業評論精選24:創新。臺北市:天下文化。
吳清山(1996)。追求高品質班級經營與輔導。學生輔導雙月刊,45期,24-31頁。
吳清山(2004)。學校創新經營理念與策略。教師天地,128,30-44頁。
吳清山、李錫津、劉緬懷、莊貞銀、盧美貴(1999)。班級經營。臺北市:心理。
吳清山、林天祐(2003)。教育小辭書。臺北市:五南。
吳雪華(2005)。台北縣市國民小學教師創新教學能力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靖國(2003)。創新教學如何可能?-從「創造」意涵的哲學思維談起。載於國立臺灣海洋大學(主編),創新教學理論與實務(49-80頁)。臺北市:師大書苑。
吳福源(1999)。國民小學優良教師與一般教師的班級經營策略與班級氣氛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吳璧如(2007)。教育研究中的教學創新。教育研究,157期,12-20頁。
呂淑屏(2002)。國民小學運用知識管理推動教學創新之行動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惠敏(2003)。一位國小五年級社會科任教師教學創新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瑞娥(2004)。國民學校終身學習文化、組織學習、組織創新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學習型學校模型之建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李春芳(1999)。從教師效能談流暢的教學技能 。教師天地,102期,27-33頁。
李祖壽(1981)。教學原理與教法。臺北市:大洋。
李園會(1996)。班級經營。臺北市:五南。
周崇儒(1999)。有效能的班級經營策略。教育實習輔導季刊,5卷2期,1-6頁。
林偉文(2002)。國民小學學校組織文化、教師創意教學潛能與創意教學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
林偉文(2007)。教學創新的梅迪奇效應:以英國創意夥伴計畫為例。教育研究,157期,31-41頁。
林煌凱(2002)。國中教師教學創新接受度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關注階層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筱瑩(2005)。臺北市國民中學創新經營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天祐(1997)。家長與學校關係。載於吳清山主編:有效能的學校(141-160頁)。臺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林東征(1997)。親師溝通理論與實務。 教育實習輔導,2卷4期,41-48頁。
林素卿(1998)。有效班級經營的基礎。菁莪,11卷1期,2-9頁。
林清江(1992)。教育社會學新論。臺北市:五南。
林朝鳳(1991)。認知領域的教學方法與策略—啟發教學法。載於黃光雄主編:教學原理(136-153 頁):臺北市:師大書苑。
林進材(1998)。教師效能的研究及其在教學上的應用。 教育資料文摘,41卷1期,134-147頁。
林進財(1998)。班級經營理論與策略。高雄市:復文。
林新發(1995)。班級行政管理的內涵。載於黃政傑、李隆盛主編:班級經營理念與策略(3-21頁)。臺北市:師大書苑。
林寶山(1998)。教學原理與技巧。臺北市:五南。
邱兆偉(1995)。質的研究的訴求與設計。教育研究,4卷,1-33頁。
邱祖賢(1994)。有效的教室管理模式理論與實務。學生輔導,33,30-30頁。
邱連煌(1997)。班級經營:學生管教模式、策略、與方法。臺北市:文景。
邱連煌(2000)。瓊士積極管教法。臺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金樹人(1995)。教室裡的春天—談教室管理的科學與藝術,臺北市:張老師。
姚培鈴(2005)。國民小學教師班級經營策略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施慧敏(1994)。國民小學班級常規管理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出版碩士論文(未出版)。
柯華葳(1997)。有效的班級常規管理。新幼教,13期,9-11頁。
洪榮昭(2003)。創新變革的策略思維。臺北市:中國生產力中心。
徐玉琴(1975)。人格特質和腦力激盪術對創造思考的影響。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徐作聖、邱奕嘉(譯)(2000)。創新管理(A. Afuah 著)。臺北市:華泰。
徐宗國(譯)(1997)。 質性研究概論。臺北市:巨流。
徐照麗(2003)。數學週記創意教學方案對國小低年級學生解題佈題能力之影響。2003「創造力實踐歷程」研討會,3月21-22日。臺北市:政治大學創新與創造力研究中心。
高強華(1998)。樂在教學。臺北市:南宏。
高敬文(1999)。質化研究方法論。臺北市:師大書苑。
高廣孚(1989)。教學原理。臺北市:五南。
張世忠(2002)。教學創新應用與實例。臺北市:學富文化。
張秀敏(1991)。給國小初任教師教室管理的建議。國教天地,90期,27-32頁。
張秀敏(1995)。國小一三五年級優良教師班級常規之建立與維持之比較研究。屏東師院學報,8期,1-42頁。
張秀敏(1996)。屏東縣忠孝國小班規及例行活動程序建立情形之調查研究。屏東師院學報,9期,63-96頁。
張秀敏(1999)。國小班級經營。臺北市:心理。
張明輝(2004a)。精緻學校經營的理念與策略。載於張明輝(主編),教育政策與教育革新(341-369頁)。臺北市:師大書苑。
張明輝(2004b)。精緻學校經營的策略與執行措施。教師天地,128,9-22頁。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
張煌熙(1995)。班級環境品質的改善。載於黃政傑、李隆盛主編:班級經營理念與策略(33-42頁)。臺北市:師大書苑。
張鈿富(1996)。教育概論。臺北市:三民。
張德銳(1996)。有效能的班級常規經營策略。國教月刊,43卷1、2期,28-33頁。
張德銳(1996b)。淺談建立親師合作關係的幾個做法。學生輔導雙月刊,45期,84-89頁。
教育部(2002)。創造力教育白皮書。臺北市:教育部。
曹宗萍(2003)。數學課程之創意教學。2003「創造力實踐歷程」研討會,3月21-22日。臺北市:政治大學創新與創造力研究中心。
莊立民(2002)。組織創新模式建構與實證之研究:以臺灣資訊電子業為例。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許慧玲(1999)。教室管理。臺北市:心理。
郭生玉(1996)。心理與教育研究法。臺北市:精華。
郭有遹(1994)。發明心理學。臺北市:遠流。
郭明德(1999)。國小教師自我效能、班級經營策略、與班級經營成效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
陳木金(1997)。國民小學教師領導技巧、班級經營策略、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陳木金(1999)。國民小學教師班級經營策略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藝術學報,64期,147-168頁。
陳永發(1999)。談班級常規的建立。教育資料文摘 ,257期,157-163頁。
陳如山(1995)。班級中的師生關係。載於黃政傑、李隆盛主編:班級經營理念與策略(195-206頁)。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伯璋(1993)。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質的研究方法(增訂版)。臺北市:南宏。
陳宏亦(2003)。自然科創意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童學習風格之影響。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明璋(2003)。創新理論。2004年3月12日,取自:http://www.innovation.org.tw/school/sch02.htm#top
陳奎喜(1996)。師生關係的性質。載於陳奎熹、王淑俐、單文經、黃德祥等合著:師生關係與班級經營(3-30頁)。臺北市:三民。
陳秋吟(2004)。國小低年級教師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歷程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湘玲(2000)。國小一年級級任教師班級經營策略之個案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龍安、朱湘吉(1993)。創造與生活。臺北市:空大。
陳寶山(1997)。開發型的國民小學班級經營。教師天地,89期,38-44頁。
陳寶山(2000)。新世紀的班級經營。課程與教學季刊,3卷2期,1-16頁。
單文經(1995a)。教學活動的組織與管理。載於黃政傑、李隆盛主編:班級經營理念與策略(75-103頁)。臺北市:師大書苑。
單文經(1995b)。國民中學班級常規的經營策略。教育資料與研究,6期,9-1頁。
單文經(1998)。班級經營策略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曾燦燈(1996)。班級經營與班級領導。班級經營,1卷1期。25-32頁。
游福生(1994)。班級和諧氣氛的塑造 。教師天地,71 ,71-72頁。
湯志民(1989)。淺談教室管理。師友,269,8-10頁。
湯志民(1992)。學校建築與校園規劃。臺北市:五南。
湯明哲(2003)。策略精論。臺北市:天下文化。
馮清皇(2002)。創新管理在國民小學校務經營的意涵。教師天地,117,32-42頁。
黃天枝(2000)。高工建築科學生專業創造能力素養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光雄(1991)。認知領域的教學方法與策略—有效教學的綜合研究。載於黃光雄主編:教學原理: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瑞琴(1999)。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市:心理。
黃德祥(1996)。班級的常規經營,學生輔導,45期,54-59頁。
黃德祥(1996)。班級經營效能的增進。載於陳奎熹、王淑俐、單文經、黃德祥等合著:師生關係與班級經營(219-233頁)。臺北市:三民。
黃德祥(1996)。學生行為的改善。載於陳奎熹、王淑俐、單文經、黃德祥等合著:師生關係與班級經營(249-275頁)。臺北市:三民。
黃德祥(1999)。同儕輔導的理論與應用。輔導通訊,57期,5-7頁。
黃瓊容(2004)。國民小學組織學習與組織創新之相關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士賢(1997)。國民小學級任教師班級經營信念與班級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明恭(1998)。師生效能在班級經營技巧之探討,教育實習輔導,4卷2期,1-7頁。
葉興華(1995)。國小班級管理。臺北市:漢文書店。
熊智銳(1994)。開放型的班級經營。臺北市:五南。
趙聖秋(1998)。國民小學家長與教師親師溝通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仲冬(1996)。民族誌研究法及實例。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
劉慧梅(2004)。數位學習榮入創新教學之設計與應用-以Hyperbook系統與國小數學領域為例。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佑星(1995)。如何實施有效的班級行政經營。教育資料與研究,6期,14-15頁。
劉佑星(1996)。談班級經營的理念與基本作法。班級經營,1卷1期。33-38頁。
劉明松(1997)。師生互動模式探討及其對突破現階段國中班級經營困境之啟示,教育資料文摘,239期,136-152頁。
劉榮裕(1995)。國小級任教師班級經營領導模式與學生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如菱(2002)。企業內部創新發想過程及影響因素之探討。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志超(2002)。一位低年級教師促進全班數學討論活動之探討。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數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孟翰(1994)。班級秩序的建立與維持─國小三年級一個班級之描述性個案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明富(1998)。談班級經營中如何做好親師溝通。教育實習輔導,4卷2期,15-18頁。
蔡啟通(1997)。組織因素、組織成員整體創造性與組織創新之關係。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蔡進雄(1999)。有效能的班級經營策略。教育實習輔導季刊,5卷2期,7-8頁。
蔡福壽(1998)。台北市國民小學教師親師衝突因素及其處理因素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鄭玉疊、郭慶發(1999)。班級經營-做個稱職的教師。臺北市:心理。
鄭富森(1999)。目前教學評量之省思與改進之道。教師天地,99期,18-24頁。
盧富美(1996)。談班級經營中的「常規經營」問題。教師之友,37卷2期,8-14頁。
蕭富峰、李田樹(譯)(2002)。創新與創業精神(P. Drucker著)。臺北市:臉譜出版。
賴姿蓉(1997)。組織創新對人力資源管理角色影響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賴姿蓉(1997)。組織創新對人力資源管理角色影響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賴美蓉(1991)。創造性英語教學策略對國小資優學生創造力和學業成績之影響。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錢翹英(2005)。探究創新教學法對國小五年級學童概念學習與科學閱讀態度的影響。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駱芳美(1988)。師生互動對師生關係的影響。諮商與輔導,33期,17頁。
簡文娟(1998)。組織創新氣候評鑑量表之建立-以高科技產業為實證研究對象。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簡紅珠(1996)。國小專家與新手教師的班級管理實作與決定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4卷4期,36-48頁。
簡紅珠(2007)。教學創新的省思。教育研究,157期,5-11頁。
簡紅珠、江麗莉(1996)。國小成功、不成功經驗教師與初任教師的班級管理認知與內隱信念之研究。新竹師院學報,10期,411-445頁。
簡茂發(1999)。多元化評量之理念與方法。教師天地,99期,11-17頁。
顏火龍、李新民、蔡明富(1998)。班級經營—科技整合取向。臺北市:師大書苑。
魏麗敏(1996)。班級經營的理論與輔導策略。學生輔導,45期,32-45頁。
羅綸新、許育彰(2003)。透過網路平台形成教師創意教學的專業社群,載於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創新教學理論與實務(頁213-229)。臺北市:師大書苑。
饒瑞霖(2000)。創造力競爭環境、個人內在動機與創造力工作環境關係之探討--學童與廠商跨領域之比較。國立中央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西文部分
Barron, F., & Harrington, D. M. (1981). Creativity, intelligence, and personality.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32, 439-476.
Bauer, A. M. & Sapona, R. H. (1991). Managing classrooms to facilitate learning. Needham Heights, MA: Allyn & Bacon.
Bennett, O.G. (1982).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effect of creative experience in drama upon the creativity, self-concept, and achievement of fifth and sixth grade student. (Doctoral dissertation, Georia State University-College of Eduaction,1982)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43,1809A.
Brophy, J. (1988). Educating teachers about managing classrooms and students.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4(1), 1-18.
Burden, P. R. (1995). Classroom management and discipline: Methods to f acilitate cooperation and instruction.White Plains, NY: Longman.
Burton, C. B. (1986). Children`s peer relationship.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 265 936).
Cangelosi, J. S. (1993). Classroom management strategies. White Plains, NY: Longman.
Certo, S. C. (2003). Modern management. Upper SaddleRiver, NJ:Prentice Hall.
Clark, J., & Guy, K. (1998). Innovation and competitivenss: A review. Technology Analysis & Strategic Management, 26 (20), 64-91.
Coleman, D.R. (1982). The effects of pupil use of a creative writing scale as an evaluative and instructional tool by primary gifted students.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42, 3409-3410.
Curwin, R. L. & Mendler, A. N. (1980). The discipline book : A complete guide to school and classroom management. Reston, VI: Reston.
Dillard, G.H. (1983). The effect of a fine arts program on the intelligence, achievement, creativity and personality test scored of young gifted and talented students. Disser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43, 2309-A.
Doyle, W. (1979). Making managerial decisions in classrooms. In D. L. Duke(ed.). Classroom management (pp. 42-74).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Edwards, C. H. (1993). Classroom discipline and management. NY: Macmillan.
Eggen, P. D. & Kauchak, D. (1992). Educational psychology. NY:Merrill.
Emmer,E.T. (1987). Classroom Management.In Dunkin, M. J. (ed.).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pp.436-437). Oxford: Pergamon Press.
ERIC(1966).http://www.ericfacility.net/extra/pub/thesfull.cfm?TERM=Creative%20Teaching access time:2003/6/8 .
Evertson, C. M., Emmer, E. T., Clements, B. S. & Worsham,M . E.(1997). Classroom management for elementary teachers. Needham Heights, MA: Allyn & Bacon.
Evertson, C. M., Emmer, E. T., Clements, B. S., Sanford, J. P.&Worsham, M. E.(1984).Classroom management for elementary teachers. NJ: Prentice Hall.
Froyen, L. A. (1993). Classroom management: The reflective teacher-leader. NY: Macmillan.
Gestwicki, C. (1992). Home ,school and community relation (2nd ed.). Albany, NY: Delmar.
Goetz, J.P. & LeCompte, M.D. (1984). Ethnography and qualitative design in educational research. NY.: Academic Press.
Good, T., & Brophy, J. (1994)Looking in classrooms(6th ed.).NY: Harper and Row.
Good. C. V.(ed). (1959). Dictionary of educaton. NY: McGram-Hill.
Greene, C. S. & Harich, K. R. (1996). The strategic relevance of innovation: apedagogical perspective. 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Business, 71, 257-263.
Guiflford, J. P. (1963). An informational theory of creative thinking. USAF Instructiors’ Journal, 1, 28-33.
Guiflford, J. P. (1967). Creativity: Yesterday, today and tomorrow.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1, 3-13.
Jones, V. F., & Jones, L. S. (1995). Comprehensive classroom management:c- reating posi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 for all students(4th ed.). Needham Height, MA: Allyn & Bacon.
Kapel, D. E., Gifford, C. S. & Kapel, M. B. (1991). American educators’ encyclopedia.Westport, CT: Greenwood.
Larrivee, B. (1992). Strategies for effective classroom management-Creating a collaborative climate. Boston: Allyn and Bacon.
Lemlech, J. K. (1988). Classroom management methods and techniques for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teachers. (2nd ed.). NY: Longman.
Levin J. & Nolan, J. F. (1996). Principles of classroom management: A professional decision-Making model (2nd). Needham Heights, MA: Allyn & Bacon.
McQueen, T. (1992). Essentials of classroom management and discipline. NY:HarperCollins.
Moenaert, R. K., Caeldries, F., Lievens, A., & Wauters, E. (2000). Communication flows in international product innovation teams.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17, 360-377.
Rejskind & Gillian. (2000). TAG teachers:Only the creative need apply. Roeper Review, 22(3), 153-158.
Rhodes, M. (1961).An analysis of creativity. Phi Delta Kappan, 42, 305-310.
Rich, J. M. (1992). Innvoations in education: Reformers and their critics (6th ed). Boston : Allyn and Bacon.
Rinne, C.H. (1997). Excellent classroom management. Belmont, CA: Wadsworth.
Robbins, S. P. (2004).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1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Hall.
Robbins, S. P., & Coulter, M. (2002). Management. Upper Saddle River, NJ: Personal Education.
Rogers, E. M. (1995).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4th ed). NY: The Free.
Savioz P., & Sannemann, E. (1999). The concept of the integrated innovation process. IEEE, 2, 137-143.
Schmuck, R., & Schmuck, P. (1992). Group processes in the classroom (6th). IA: Wm. C. Brown.
Simplicio, J S. C. (2000). Teaching classroom educators how to be more effective and creative teachers. Education, 120(4), 675-682.
Tidd, J., Bessant, J., & Keith, P. (2001). Managing innovation: Integrating technological, market and organizational change. NY: John Wiley.
Torrance (1962). Guiding creative talent. Eaglewood Cliffs, NJ: Prentioe-Hall. Sternberg(Ed.), Handbook of creativity:226-250.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orrance, E. P. (1988). The nature of creativity as manifest in its testing. In R. J. Sternberg (Ed.). The nature of creativity. 43-57.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ood, R. & Bandura, A. (1989).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Management.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4, 361-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