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方婉瑩
Fong Un Ieng
論文名稱: 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政策執行成效之研究—— 以華山1914訪客為例
A Study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Policy Implementation in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Parks: The Case of Huashan 1914 Creative Park Visitors
指導教授: 廖世璋
Liao, Shih-Chang
口試委員: 廖世璋
Liao, Shih-Chang
董澤平
Dong, Tse-Ping
曾煥鵬
Tseng, Huan-Peng
口試日期: 2024/06/14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24
畢業學年度: 11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6
中文關鍵詞: 文化創意產業華山1914文創園區政策執行成效
英文關鍵詞: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Huashan 1914 Creative Park, Policy implementation effectiveness
研究方法: 文獻分析法問卷調查法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401049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07下載: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作為文創產業的重要載體,在2002年時被台灣將列為「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中之一項(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2011),政府開始重視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環境,文創產業亦自此走進台灣大眾的視線,受到人們的重視與關注。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作為台灣發展最早的五個示範園區之一,在2007年就被文建會定位為「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的旗艦基地」,至今仍然是社會大眾中知名度最高的文創園區之一。筆者作為澳門僑生也曾在澳門聽過園區的名字,將其視為來台北必參觀的景點之一。
    本研究以台灣較具代表性的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訪客作為研究對象,先以文獻分析法找出可能影響台灣文創產業發展的政策進行探討分析,以華山1914園區的營運政策為基礎建構問卷,利用便利抽樣的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收集。以華山文創園區的訪客為例,一窺現今台灣文化政策在文創產業上執行成效表現如何,提供其他園區、台灣各界乃至澳門政府及其他澳門文創園區作為參考,並且根據上述結果提出本研究之結論、建議與限制。
    本研究之有效問卷合共回收253份,問卷中以五點量表設計的關於文創園區政策執行成效的問題內部一致性係數為0.918,說明本研究問卷內部一致性極佳。經研究發現,訪客都能體會並同意華山文創園區所執行的政策,16項政策中同意度最高的項目為認為華山有「塑造出生活美學風格」,而最低的則是認為華山「園區是前衛的」。訪客普遍認同各項政策,平均分數多介於「尚可」到「同意」之間,顯示政策具有一定成效,但也仍有進步提升到「非常同意」的空間;最容易出現顯著差異的背景變項為訪客自認為「對園區的了解程度」。
    本研究集中於短期內的華山文創園區發展狀況,未能涵蓋園區長期運營的動態變化,可能忽略了某些長期影響和趨勢,如果後續研究能將時間拉長或放在特定節假日中派發問卷可能會得到更到詳盡或不一樣的分析研究結果。未來也可以用不同角度作切入點或輔以半結構式訪談以此來作更進一步的延伸研究,相信可以得到更詳盡的結果為園區未來發展或者其他外地、外國的園區作參考借鑒之用。

    In 2002, Taiwan included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parks as a key component of the "Challenge 2008: National Development Plan" (Ministry of Culture National Cultural Database, 2011). This marked the government's increased emphasis on the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environment, bringing it to public attention and significance. Huashan 1914 Creative Park, one of the five earliest demonstration parks in Taiwan that represents culture and creativity in Taiwan. The park was designated by the Council for Cultural Affairs in 2007 as the "flagship base for Taiwan's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It remains one of the most recognized creative parks in society. As a Macau overseas student, I had heard of Huashan in Macau and considered it a must-visit attraction in Taipei.
    This study aims to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Taiwan's cultural policies in the creative industry sector, providing insights for other parks, Taiwanese stakeholders, the Macau government, and its creative park development. Putting focus on visitors of the Huashan 1914 Creative Park. The research begins with a literature review to identify policies that may influence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s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Then, based on Huashan's operational policies, a questionnaire was constructed and data were collected using convenience sampling (253 valid responses). Conclusions, recommendations, and limitations are discussed based on the findings.
    The analysis revealed a high reliability, with a coefficient of 0.918 for internal consistency questions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creative park policies, measured on a five-point llikert scale. Overall, visitors generally agreed with Huashan’s implemented policies. The policy with the highest agreement was "creating a lifestyle aesthetic," while the lowest was "being avant-garde." The average scores ranged from "moderate" to "agree," indicating that the policies are somewhat effective but have room for improvement to reach "strongly agree." Notable, the most significant variable influencing differences in responses was the visitors' self-reported "level of understanding of the park."
    Limitations of this study lie in its focus on the short-term development of Huashan Creative Park, potentially overlooking long-term trends and impacts. Extending the research period or distributing questionnaires during specific holidays might yield more comprehensive results. Future research could delve deeper by incorporating different perspectives or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for further exploration. This enriched data would provide more detailed results to inform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Huashan and other creative parks, both domestically and internationally.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3 第一節 文化政策 3 第二節 文化創意產業 7 第三節 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19 第三章 研究方法及設計 23 第一節 研究方法 23 第二節 研究架構 25 第三節 研究對象 27 第四節 研究工具 27 第四章 華山1914園區政策執行成效分析 29 第一節 問卷信度與效度 29 第二節 訪客基本資料 30 第三節 華山1914文創園區政策執行成效之整體分析 36 第四節 文創園區政策執行成效與訪客基本資料的交叉分析 39 第五節 小結 6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67 第一節 研究發現與結論 67 第二節 研究建議 69 第三節 研究省思與未來延伸研究 72 參考文獻 75 附錄1 正式問卷 79 附錄2 文創園區政策項目整體統計量 83 附錄3 不同性別與各研究變項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果 84 附錄4 不同年齡與各研究變項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果 86 附錄5 不同教育程度與各研究變項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果 89 附錄6 不同職業與各研究變項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果 92 附錄7 不同到園次數與各研究變項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果 98 附錄8 不同對園區的了解程度與各研究變項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果 101 附錄9 訪客基本資料的統計圖 104 附錄10 各項政策執行成效與不同變項的差異檢定整理表 106

    中文部分
    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2011)。取自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3971。
    王兆毅(2013)。文化參與、文化消費與文化機會─以台北華山與松山兩大文創園區為中心的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4ya58f。
    台灣經濟研究院(2003)。文化創意產業產值調查與推估研究報告。文化創意產業產值調查與推估研究案。台北: 行政院文建會。
    司徒達賢(1995)。策略管理。台北:遠流出版社。
    朱柔若譯(2000)。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新北市:楊智文化。
    吳思華(2000)。策略九說-策略思考的本質(第三版)。台北:臉譜出版社。
    吳淑惠(2012)。華山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委外經營評估。(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ta3a63。
    李世暉 (2018)。文化經濟與日本內容產業:日本動畫、漫畫與遊戲的煉金術。台北:智勝文化。
    李秋蓮(2008)。地方治理與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以華山創意文化園區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838rus。
    周凌霄(2012)。群聚效應對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貢獻:以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uxn5a7。
    林秀雲譯(2021)。社會科學研究法(原作者:Earl Babbie)。台北市:雙葉書廊。
    林厚成(2013)。從英國發展創意產業的經驗談本市建構文化創意城市之作為。102年臺中市政府自行研究報告。
    林容婉(2006)。文化創意產業行銷策略與經營策略發展指標之研究。(碩士論文,立德管理學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r6ucnk。
    夏學理編(2011)。文化創意產業槪論。臺北市:五南。
    徐偉傑(2003)。 全球在地化: 理解全球化的一條路徑。思與言,41(1),1-18。
    許靖宜(2016)。在地文化與文化創意商品開發對應模式之探討。(碩士論文,國立臺中科技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x7588a。
    陳其南(2005)。華山創意文化園區(新台灣藝文之星)規劃情形工作報告。立法院第6屆第1會期。
    陳其南(2006)。國族主義到文化公民台灣文化政策初探 2004-005。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出版。
    陳郁秀(2003)。認識文化創意產業: 行政院文建會主委陳郁秀特輯。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黃淑晶(2005)。「創意文化園區」經營管理策略之研究-從加拿大溫哥華葛蘭湖島園區看華山「創意文化園區」。(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73aq3a。
    廖世璋(2011)。文化創意產業。台北市:巨流圖書。
    劉大和(2004)。文化創意園區的概念與發展—我們為什麼需要文化創意園區。載於朱庭逸(主編),創意空間:開創城市新地理學(88-104)。臺北市:典藏藝術。
    劉永逸(2007)。台灣政黨輪替前後文化政策之研究-以1993-2008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政策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2910200810551812。
    劉維公(2003)。什麼是文化創意產業?--文化產業的時代意義。典藏今藝術,128 ,42-45。
    蔣淑貞、馮建三譯(2006)。文化政策(原作者:Toby Miller/George Yudice)。台北市:巨流出版/國立編譯館。
    蕭啟仁(2013)。我國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規劃主體差異之探討(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3.00907。
    藍麗春、邱重銘(2008)。“文化”的定義、要素與特徵。國立臺中技術學院通識教育學報,(2),117-128。https://doi.org/10.7051/JGE.200812.0117。
    蘇安婷(2014)。英國文創園區經營管理之研究:以珠寶特區與藍外套文創園區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nm5xtn。

    英文部分
    Alfred Louis Kroeber & Clyde Kluckhohn. (1952). Culture: a critical review of concepts and definitions. Papers. Peabody Museum of Archaeology & Ethnology, Harvard University.
    Edward B. Tylor. (1889). Primitive culture: Researches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mythology, philosophy, religion, language, art and custom. New York, NY: Henry Holt and Company.
    Matsuno Ken & John T. Mentzer (2000). The effect of strategy type on market orientation-performance relationship. Journal of Marketing, 64(4), 1-16. https://doi.org/10.1509/jmkg.64.4.1.18078
    Toby Miller & George Yudice. (2002). Cultural policy. London, England: SAGE Publications Ltd.
    Von Neumann, J., & Morgenstern, O. (1944). Theory of 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Williams, R. (1983). Keywords: A vocabulary of culture and society.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