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曾毓芬
TSENG YU FEN
論文名稱: Debriefing團體在處理校園危機事件的應用之研究
The application of psychological debriefing for campus crisis intervention
指導教授: 林世華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nd Counseling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6
中文關鍵詞: 校園危機事件減壓團體分享統整團體危機處理調查研究法訪談調查
英文關鍵詞: debriefing, crisis intervention, cisd, campus crisis incidents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427下載:4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學校成員受校園危機事件的衝擊程度與因應方式,並了解以debriefing模式介入校園危機事件的成效與適用性。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與訪談調查法進行資料的收集,以自編之「校園危機事件中應用分享支持團體之調查問卷」和「校園危機事件中應用分享支持團體(debriefing)之訪談大綱」為研究工具,蒐集39位校園debriefing團體成員,及3位debriefing團體帶領者之意見。問卷所得量化資料,透過次數分配、百分比與t考驗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訪談質化資料則以逐字稿內容依主題歸納的方式進行分析處理。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一、校園危機事件發生後,學校成員普遍處於高壓力狀態,並多數以第1~3天壓力感受最大。最大壓力指數會因學校及因應行為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而目前壓力指數則受因應行為不同影響而有差異;二、因應方式上,學校成員大多會找人談論此事,且對象以同儕最多、老師次之,而老師的協助輔導是主要的正向因應行為項目;三、在debriefing團體過程部份,大多數的成員表示自己投入參與程度高,且認同debriefing模式的作法;在debriefing團體結果部份,有五成以上成員肯定各分項的助益感受,並有七成以上成員肯定團體的整體助益;四、3位debriefing團體帶領者一致認為,debriefing模式十分適用於校園危機事件的處理,同時提出現存的困難、需求及建議。最後根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建議,以作為學校危機處理與未來相關研究之參考。

    The application of psychological debriefing for campus crisis intervention
    Abstract
    The aim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campus crisis incidents on school students and their responses to the critical events. We attempted to understand the efficacy and feasibility of the psychological debriefing model in the management of campus crisis events. A total of 39 subjects in two groups debriefed on campus crisis events received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and three leaders of the debriefing group were interviewed. The quantitative information in the questionnaire was analyzed statistically to obtain the respective frequency and proportion. T test was used to compa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groups among these subjects. The qualitative information of the interview was summarized and analyzed categorically according to the record word by word. The principl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were as follows: First, after the critical campus incidents happened, school members were generally in a high pressure state, and most of them experienced maximal stress during the first to the third day.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maximal stress scores between different schools and subjects with different responding behaviors. Second, in responding behaviors, most school members responded to the critical events by discussing the events with others. Most members responded to the events by sharing with schoolmates, followed by teachers. Among different responding behaviors, the greatest benefit derived from receiving counseling and assistance from teachers. Third, in the practice for psychological debriefing, most members in the groups indicated that the degree to which they had participated in the course was high and approved the practice of debriefing. For the psychological debriefing course, the benefits of different aspects and in general were affirmed by more than 50% and 70% of the members in the debriefing groups, respectively. Fourth, the three debriefing leaders all agreed that the debriefing model was very suitable in the management of campus crisis incidents. However, they noted some difficulties and requirements, and made suggestions for the practice of psychological debriefing at the present time. Finally, discussion and suggestion were made for the present psychological debriefing according to results of our study. We hope this study will become a reference for psychological debriefing in the management of campus crisis incidents and for future investigation.

    目 錄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校園危機的意涵與影響 ………………………………8 第二節 校園危機的處理………………………………………24 第三節 debriefing危機介入模式………………………………37 第四節 相關研究……………………………………………… 4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設計………………………………………56 第二節 研究對象及取樣………………………………………58 第三節 研究工具………………………………………………60 第四節 Debriefing團體進行程序的描述 ……………………66 第五節 Debriefing團體的成效評估 …………………………72 第六節 研究實施的程序 ………………………………………74 第七節 資料分析 ………………………………………………80 第四章 研究結果 第一節 問卷調查結果分析 ……………………………………82 第二節 訪談資料分析結果 ……………………………………99 第五章 討論 第一節 校園危機事件的衝擊與因應…………………………117 第二節 debriefing模式的成效與適用性………………………123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135 第二節 研究限制………………………………………………139 第三節 建議……………………………………………………141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147 二、英文部分………………………………………………………153 附錄一 「校園危機事件中應用分享支持團體(debriefing)之調查問卷」預試題本……………………………………………………156 附錄二 「校園危機事件中應用分享支持團體之調查問卷」正式問卷……………………………………………………………………159 附錄三 「校園危機事件中應用分享支持團體(debriefing)之訪談調查 預試訪談大綱………………………………………………………163 附錄四 「校園危機事件中應用分享支持團體(debriefing)之訪談調查」正式訪談大綱…………………………………………………165 附表目次 表 2-1 常見之危機事件壓力反應列舉表…………………………16 表 2-2 藝術治療減壓團體之團體內容說明……………………… 42 表 3-1 實際研究對象之團體成員背景分析表……………………66 表 3-2 訪談中主要之團體背景資料分析…………………………69 表 4-1 受訪者基本特質資料表……………………………………83 表 4-2 學校成員感受最大壓力時間點問卷分析…………………84 表 4-3 與最大壓力指數有關之差異分析表………………………86 表 4-4 與目前壓力指數有關之差異性分析表……………………87 表 4-5 對危機的因應方式分析表…………………………………88 表 4-6 受訪者對debriefing團體過程之回饋評估分析表 ………89 表 4-7 與參與、投入程度有關之差異分析表……………………90 表 4-8 受訪者對debriefing團體結果之回饋評估分析表 ………93 表 4-9 與整體助益有關的差異分析表……………………………95 表 4-10 不同組別在各變項差異分析彙整表 ……………………96 表 4-11 團體成員的正向因應行為分析 ………………………… 97 表 5-1 Debriefing團體效果之研究結果摘要表…………………125 表5-2 團體帶領者評估debriefing團體效果及成因訪談內容分析摘要表 …………………………………………………………………125 表5-3 Debriefing在校園的適用性訪談內容分析摘要表 ………130 附圖目次 圖 2-1 Lillibridge和klullen的擴張-收縮危機反應組型與介入策略概念圖 …………………………………………………………………28 圖 2-2 Debriefing在校園危機管理三階段的位置圖………………30 圖 2-3 學校輔導工作之危機處理模式圖…………………………31 圖 2-4 台北市校園事件處理流程圖………………………………36 圖 3-1 研究架構圖…………………………………………………57

    參考文獻

    一、中文參考文獻

    台東大學一週兩自殺校園震撼(民國94年,5月7日)。中央日報,
    14版。

    台北基督教社會互談會(1999)。危機事件壓力管理教學大綱。台北
    基督教社會互談會,台北市。

    朱延智(2000)。危機處理的理論與實務,台北市:幼獅。

    朱宥堂(2003)。強化校園危機預防、準備與管理制度之研究-以高雄
    市高中職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佩怡(1994)。支持團體在悲傷諮商中的應用。諮商與輔導,105,
    40-42。

    李佩怡(1998)。失落的自我調適:如何運用創意渡過悲傷。學生輔
    導通訊,54,84-99。

    李開敏(2005)。壓力簡報團體經驗之成效評估-以SARS事件之經驗
    為例。台北市衛生局心理衛生中心研究報告。

    李玉梅(民國94年,10月26日)。陪瑋國走一段。聯合報,A6版。

    李名揚(民國94年,5月10日)。學生自殘自殺 2年翻一倍。聯合報,
    C7版。

    余美瑩(2005)。屏東縣國民小學校園危機管理之研究。屏東師範學
    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秀碧(1998)。影響校園之死亡事件處理。學生輔導通訊,58,20-29。

    吳英璋(1999)。災變後的心理反應。載於:鍾思嘉主編:災後學校
    心理教育與輔導手冊 ,頁25-32。台北市:教育部訓育委員會
    編印。

    吳紅鑾譯(2001)。死亡與喪慟-青少年輔導手冊(原作者: Corr, C. A. &
    Balk, D. E)。台北市:心理。(原著出版年:1998)

    吳淳肅(2000)。中學導師面對學生死亡事件之心理歷程與處理方式
    初探。南華大學生死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蕙蓉(2000)。災後心理重建工作經驗分享與省思。九二一震災心
    理復健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九二一震災心理復健學術研討會,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林賢春(2003)。台北市大學校院校園危機管理之研究。台北市立師
    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淑貞(2002)。校園學生死亡事件之處理過程及其處理模式的探
    討。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

    金樹人(2000)。潛水鐘v.s.蝴蝶:災後心理重建的困境與突破。九二
    一震災心理復健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九二一震災心理復健學術研討會,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周玉真、陳斐娟(2000)。災後(教師)心理復健團體的發現與應用。
    九二一震災心理復健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九二一震災心理復健學術研討會,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侯世昌、蔡文杰(民87)。校園危機急轉彎。台北市:幼獅。

    紀俊臣(1996)。校園危機處理之法律問題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14
    期,頁3-10。

    胡正申(2000)。921救災士兵「團體處遇方案」設計與評估之研究。
    軍事社會科學學刊,6,1-30。

    徐士雲(2004)。國民小學校園危機管理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國立
    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教育部(1995)。校園自我傷害防治處理手冊。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3)。構建校園災害管理機制實施要點。台北市:教育部。

    唐璽惠(1998)。校園危機處理。學生輔導通訊,58期,頁44-57。

    孫本初(1997)。校園危機管理策略。教育資料與研究,14期,頁11-20。

    許龍君(1998)。校園安全與危機管理,台北:五南。

    戚中明(2005)。台北市高中高職校園危機處理之研究。國立台北科
    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

    陳曼玲(民國94年,11月27日)。校園事件統計,師生衝突、自殺
    案例暴增。中央日報,10版。

    陳碧玲、陳信昭(2000)。校園危機處理。諮商與輔導,175期,15-18。

    陳增穎(1998)。同儕死亡對青少年之死亡態度、哀傷反應、因應行
    為影響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美琴(2000)。對救災人員的照顧-談debriefing。九二一震災心理
    復健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九二一震災心理復健學術研討會,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陳聰明(2004)。北部地區公私立技術學院校園危機管理之研究。台
    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嘉鳳、周才忠、賴念華、錢靜怡和利美萱(2005)。危機處置之理
    論與實務:以第一現場相關處置為例。http://compsy.idv.tw/papers/ci001.pdf

    張德聰(1997)。從青少年次級文化談校園危機處理。教育資料研究,
    14,頁10-39。

    張德聰(1985)。義務張老師人格特質、輔導員效能與輔導效果之相
    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輔研所碩士論文。

    張坤池、曲貝琴譯(1999)。921集集大地震災後心靈復健之能研習手
    冊(原編著者Jim Norman)。台北基督教社會互談會、衛生署台
    北醫院、台灣基督教長老教會總會主辦。

    麥麗容、蔡秀玲(2004)。諮商員在大學校園中危機處理經驗之初探
    研究。中華輔導學報,15期,頁97-122。

    黃德祥(1997)。校園危機處理的原則與策略。輔導通訊,51期,頁
    8-13。

    黃瓊慧(2002)。當前校園危機的管理與因應。學校行政雙月刊,22,
    頁44-50。

    黃惠美、李巧雙譯(2003)。Barbara Rubin Wainrib&Ellin L.Bloch著
    (1998)。危機介入與創傷反應:理論與實務。台北市:心理。

    黃龍杰(2006)。危機介入-個別和團體模式介紹。Debriefing危機減壓
    團體帶領者訓練課程講義,台北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主辦。未
    出版。

    黃龍杰(2005)。救難人員的自我照顧。Debriefing危機減壓團體帶領
    者訓練課程講義,台北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主辦。未出版。

    鄔佩麗(2000)。危機與契機:校園問題行為輔導手冊。台北:幼獅。

    鄭英敏(1996)。學校危機處理。教師天地,82期,頁24-31。

    蔡崇振(1997)。從兩個實例談校園危機處理。
    www.http://192.192.169.101/web-titie/p03/gh9.htm

    顏秀如(1997)。國民中學危機管理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
    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兆安(民國94年,11月27日)。大學女生憂鬱自殺。中央日報,5
    版。

    賴念華(2003)。發展災後心理重建訓練方案之重要性—以藝術治療團體為例。諮商與輔導特刊,第2期,頁1-10。

    賴念華(2005)。危機就在你身邊 早作準備以策安全。活力副刊。
    http://news.sina.com/sinchewdaily/306-000-000-107/2005-12-17/0916465378.html

    賴念華(2005)。危機事件發生後的減壓團體簡介。Debriefing危機減
    壓團體帶領者訓練課程講義,台北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主辦。
    未出版。

    謝謹如(2000)。高雄市國民中學學學環境與危機管理關係之相關研
    究。國立高雄師大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麗紅(1995)。成長團體過程與團體效果之分析研究。國立彰化師
    範大學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

    韓國棟(民國94年,2月25日)。去年67名學生自殺死亡。中國時
    報,C4版。

    McDade, C., Byler, C., & Simpkins, R. (1999). Teaching outline for Critical Incident Stress Management (C.I.S.M.). 危機事件管理工作坊,彰化秀傳醫院、台北基督教社會互談會主辦。

    NOVA(2006)。Crisis Response Training Program。AMHA-NOVA危機處
    理專業志工訓練課程,台北市亞裔身心健康協會、中華心理衛
    生協會主辦。

    二、英文參考文獻

    American National Red Cross(1995). Disaster Mental Health Services(DMHS) :participant’s workbook. American National Red Cross.

    Armstrong, K., Zatzick, D., Metzler, T., Weiss, D., Marmar, C., Garma, S., Ronfeldt, H., & Roepke, L. (1998). Debriefing of American Red Cross Personnel: Pilot Study on Participants’ Evaluations and Case Examples from the 1994 Los Angeles Earthquake Relief Operation. Social Work in Health Care, Vol. 27 (1).

    Arendt, M., & Elklit, A. (2001). Effectiveness of psychological
    debriefing.Acta Psychiatrica Scandinavica.Vol 104(6),423-437.

    Dudley, J. (1995). When grief visits school: Organizing a successful
    response. Educational Media Corporation.

    Everly, J., & George ,S. (1995). The Role of the critical incident stress debriefing(CISD)process in disaster counseling.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Counseling,17,273-291.

    Everly, G. S. , & Mitchell, J. T. (1998). Critical incident stress management: The Basic course workbook. (2nd Ed.) MD: International Critical Incident Stress Foundation.

    Everly, G. S., Boyle, S. H., & Lating, J. M. (1999). The effectiveness of psychological debriefing with vicarious trauma: A meta-analysis. Stress Med. 15,229-233.

    James, R. K., & Gilliland, B. E. (2004). Crisis Intervention Strategies(5th
    ed.). Belmont, CA: Wadsworth/Thomson.

    Lazarus, R. (1983). Cognitive theory of stress,coping,and adaptation. Cape Cod Seminars:Eastham,MA.

    Lewis, S. J. (2003). Do one-shot preventive interventions for PTSD work? A systematic research synthesis of psychological debriefings. Aggression and Violent Behavior,8,329-343.

    North Carolina State Department of Public Instruction. (1988).Guidelines
    for handling crisis situations in the school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297 233)
    Oates, M. D. (1993). Death in the school community: A handbook for counselorsteachersand administrators. VA:American Counseling Association.
    Parad, H. J., & Parad, L. G. (1990). Crisis intervention(Book 2). Milwaukee,WI:NY Family Service Association of America.
    Raphael, B., & Wilson, J. P., (Ed). (2000). Psychological debriefing:
    Theory,practice and evidence. New York, NY,U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Rowling , L. (1995). The disenfranchised grief of teachers. Omega, 31(4),
    317-329.

    Stallard, P., & Salter, E. (2003). Psychological Debriefing with Children
    and Young People Following Traumatic Events. Clinical Child
    Psychology & Psychiatry.Vol 8(4),445-457.

    van Emmerik, A. AP., Kamphuis, J. H., Hulsbosch, A. M., Emmelkamp,
    P.MG. (2002). Single session debriefing arter psychology trauma:A
    meta-analysis.Lancet. Lancet Vol 360(9335),766-771.

    Wilkinson, C. B., & Vera, E. (1989). Clinical responses to disaster. In R.
    Gist & B. Lubin(Eds.),Psychosocial aspects of disaster (p.229-267).
    New York: Wiley.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