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蕭宗智
TSUNG CHIH, HSIAO
論文名稱: 以讀書會推展社區成人學習之歷程研究--以苗栗縣的發展為例
Community Adult Learning Progress through Reading Group 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of Miaoli County
指導教授: 李明芬
Li, Ming-Fe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6
中文關鍵詞: 讀書會成人教育成人學習社區營造苗栗縣讀書會發展協會
英文關鍵詞: reading group, adult education, adult learning, community development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18下載:2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讀書會以非正式的成人學習形式,是一種最能表現成人自願、民主和參與本質的學習活動。是由民間自然形成的學習團體,其組成乃源於生活和學習不能被分離的根本原則,具有平權、自主、合作、彈性和可接近性的學習特質。讀書會在台灣成人教育的重要性可謂與時俱增。

    讀書會可以讓社區成為一個具有文化環境、文化活動、文化參與、文化組織、文化素養的生活空間,這種組織能提供多元的學習活動、和方便社區民眾參與的學習環境,為台灣社區的學習文化奠定良好的起步。本研究的個案是以苗栗縣社區讀書會及讀書會發展協會為主要研究對象,以參加苗栗縣社區讀書會「帶領人培訓課程」後之帶領人和穩定參與讀書會活動之成員為研究範圍。研究的目的在探討讀書會透過理念和共識相互連結,藉由讀書會團隊學習的機制,增加溝通對話的頻率,凝聚彼此的共識,以形成營造個人或家庭所期待理想社區環境的動力。如何運作出一個有效能的讀書會,如何組織這些「小而美」的讀書會形成營造的動力,目前有那些營造的具體成效,整個營造歷程成功的因素有那些?

    本研究由訪談、焦點團體會談及文件分析,發現其三個成功的推動社區成人學習的策略為:
    一、以對話作為基本的學習形式,以團隊學習的模式凝聚共識,共同學習成長。
    二、團隊學習形成的共同願景,整合學習資源,營造社區的學習文化,非營利組織在推動社區學習環境,需著重資源的整合與運用,成立學習中心,促使居民成為具有公民素養、終身學習的現代公民。
    三、營造社區學習文化的行動包括兩項主要計畫:社區學苑的推展及圖書館營運策略。將讀書會、鄉鎮圖書館與相關社教機構結合,共同運作「社區學苑」,並以圖書館為中心達到社區營造的目的。

    Reading group, with an informal learning style of adults, is the best learning activity to represent the nature of willingness, democracy and participation of adults. It is a naturally-formed folk learning group, which was originated from the basic principal—living is never apart from learning. Possessing the learning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equal rights, autonomy, cooperation, flexibility and accessibility, the importance of reading group for adult education in Taiwan has been rising recently.

    Reading group can transform a community into a living space with cultural environments, cultural activities, cultural participation, cultural organizations, cultural discipline and cultural facilities. This kind of organization can provide significant learning activities and facilitate community residents’ participation in the learning environment, and further establish a solid foundation for culture life circles in Taiwan.
     
    The major objects of this study are community reading groups in Miaoli and Miaoli Community Reading Group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The research area focuses on the leaders after participating “Reading Group Leader Training Program” courses held by Miaoli Community Reading Group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and also the regular members participating in the reading group activitie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discuss that reading groups connect with each other through their ideals and consensus, and by the mechanism of team learning, reading groups increase the frequencies of communication and conversation, aggregate mutual consensus and therefore generate the motive force to build an ideal community environment of an individual or families. This study illustrates how to form efficient reading groups, and how to organize these “tiny and pretty” reading groups and generate the force of community empowerment. Furthermore, the study also discusses the specific accomplishments of community empowerment, and the key factors of successful empowering processes.

    From the analyses of interviews, focus-group interviews and literature reviews, the study indicates three strategies successfully giving impetus to community learning:

    1. Build up the consensus of reading groups. With conversation as a fundamental form of learning and with team learning, study groups can aggregate their consensus, share ideas and brainstorm, scheme out goals, and hence they can grow together.
    2. Set up the team-learning organization’s shared vision, integrate learning resources, and build up the learning culture of the community. Besides successful strategic plans, a non-profit organization (NPO) in lending an impetus to community learning environment should emphasize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human resources, the integration of learning organization,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learning program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learning centers which all will prompt community residents to become lifelong-learning modern citizens with citizen literacy.
    3. Implement projects to establish the learning culture of the community. This includes two major projects—the impetus and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academy and the operating strategies of library. Well combine towns’ reading groups, libraries and corresponding community education organizations, jointly operate “community academy” to realize the dream of lifelong learning, and use libraries as centers to achieve the goal of community empowerment.

    目 錄 第一章 研究背景與目的 第一節 研究背景 …………………………………………2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重點 …………………………………6 第三節 重要名詞釋義 ……………………………………8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成人學習的特質 …………………………………11 第二節 讀書會學習的內涵與模式 ………………………18 第三節 國內外讀書會的發展概況 …………………… 23 第四節 讀書會在社區學習的意義 ………………………33 第五節 研究個案簡介 ……………………………………39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第一節 研究架構 …………………………………………50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52 第三節 研究對象 …………………………………………57 第四節 研究的倫理與嚴謹性 ……………………………59 第四章 研究分析與詮釋 第一節 讀書會運作的對話精神 …………………………61 第二節 團隊學習的共識建立 ……………………………71 第三節 社區成人學習的推展 ……………………………83 第四節 研究發現與討論 …………………………………9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09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12 參考文獻 ………………………………………………… 118 附 錄 一 團體深度匯談記錄 ……………………………123 附 錄 二 (88-91)社大註冊學員選修課程分析表 ……138 附 錄 三 推廣社區讀書會成立巡迴說明會 ……………140 附 錄 四 活動成果系列 …………………………………141 附 錄 五 公共圖書館借閱人次往下掉 …………………147 附 錄 六 深度訪談文稿及要點整理 ……………………148

    參考文獻
    丁導民(2000)。學習型社區的理念與經營策略。學習型社區。台北:
    師大書苑,45-66。
    方隆彰(2003)。讀書會結知己。台北:爾雅出版社。
    王明心(1996)。怎麼聽如何說。台北:洪建全基金會。
    王明心(1998)。從對話中學習。台北:洪建全基金會。
    王秋蓉(1997)。社區教育模式與發展。台北:師大書苑。
    王政彥(2000)。社區終身學習體系的建立。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
    主編:學習型社區。台北:師大書苑,19-43。
    王淑宜(2003)。三峽藍染啟動社區學習的策略之研究。國立台灣師
    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1999)。社區終身學習。台北:師大書苑。
    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2000)。學習型社區。台北:師大書苑。
    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2000)。成人學習革命。台北:師大書苑。
    元庚鮮(1998)。非營利組織民間團體推動社區成人教育之研究。國
    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文建會(1998)。文化白皮書。台北市:文化建設委員會。
    台灣社區大學導覽(2003)。台北市:社團法人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行政院(2002)。挑戰二00八國際發展重點計畫—新故鄉社區營造
    計畫。台北:文化建設委員會。
    中華民國讀書會發展協會(1999)。1999 全國讀書會調查錄。國家圖
    書館。
    江明修、梅高文(1999)。非營利組織與公共政策。社區發展季刊,
    85。
    江愛華(2004)。團隊學習及團隊運作。人事月刊,第38 卷第四期。
    頁45-52。
    李 瑛(1995)。成人批判思考發展之探討。台灣教育,535 期。頁
    37-41。
    119
    李美華(199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時英出版社。
    李玲瑜(1997)。第一百隻猴子。台北:洪建全基金會。
    何青蓉(2001)。讀書會功能指標之建構。高雄師範大學學報,12,
    23-50。
    何青蓉(1999b)。國內讀書會發展概況與其現象分析。文化視窗,13。
    何青蓉(1999)。讀書會非常容易。高雄:復文。
    沈長在(1998)。社區總體營造政策理念在成人學習上的蘊意。中正
    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明烈(2003)。終身學習指標的範疇與內涵。成人教育,75‚44-51。
    周錦宏(1998)。苗栗縣讀書會成果專輯第一期。苗栗縣文化局。
    周錦宏(1999)。苗栗縣讀書會成果專輯第二期。苗栗縣文化局。
    林振春(1995)。形形色色讀書會─談讀書會的隱憂與前景。書香雙
    月刊,44,8-11。
    林振春(1995)。凝聚社區意識,建構社區文化。社區發展季刊,69
    期,頁25-39。
    林振春(1996)。讓讀書會成為營造社區文化的教育策略。社教雙月
    刊,76 期,頁38-39。
    林振春(1998)。社區營造的教育策略。台北:師大書苑。
    林振春(1998)。社區小百科。台北:光寶文教。
    林振春(1999)。台灣社區教育發展之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林振春(2000)。營造新家園。台北:光寶基金會。43-82。
    林振春(2001)。讀書會召集人的職責。學習型社區之鑰─讀書會指
    導人員手冊。台北市教育局。
    林振春(2001)。全民閱讀與讀書會。社教雙月刊,101,23-27。
    林振春(2004)。培植社區學習組織、建構社區終身學習體系。社教
    雙月刊,119‚44-48。
    林振春、詹明娟(2005)。悅讀讀書會。台北:陽昇教育基金會。
    林意雪(1997)。兒童書箱與故事媽媽推廣手冊。台北:文建會。
    林清江(1995)。學習社會的教育改革。成人教育,27,2-9。
    120
    邱天助(1997)。讀書會專業手冊。台北:張老師文化。
    邱天助(1998)。讀書會的基本運作。學習型社區之鑰,─讀書會指
    導人員手冊。台北市教育局。
    邱天助(1998)。讀書會備忘錄。台北市:洪建全基金會。
    苗栗縣社區讀書會發展協會(2000 ~ 2006)。牧羊人雜誌季刊,36-54。
    洪榮昭(2001)。知識創新與學習型組織。台北:五南。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
    遠流。
    胡夢鯨(1997)。終生教育典範的發展與實踐。台北:師大書苑。
    徐 震(1980)。社區與社區發展。台北:正中書局。
    徐 震(1999)。台灣社區工作的新形勢與新願景。載於社區發展季
    刊, 168-176。台北: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社。
    梁玫玲(1995)。新港文教基金會推展社區成人教育之研究。國立中
    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教育部(2001)。2001 社區大學現況營運分析與未來發展。臺北:社
    團法人全國社區大學促進會。
    郭進隆(1994)第五項修練—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台北:天下
    文化。
    陳其南(1999)。社區總體營造。光寶雙月刊。台北:光寶文教基金
    會。
    陳清美(2004)。落實終身學習的重要策略──非正式學習。成人教
    育,77‚46-51。
    張德永(1996)。北歐讀書會的起源與發展。北縣成教輔導季刊,4‚
    39-44。
    張莞珍(2000) 。建立以學習型社區為基礎的社區營造教育策略規
    劃。學習型社區。台北:師大書苑,頁159-188。
    黃世輝、何明泉(1999)。以田野調查做為啟動社區營造的方法探討-
    以埔里、港尾、湖本為例。社區美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行政
    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121
    黃富順(1995)。成人心理與學習。台北:師大書苑。
    黃美賢(2001)。社區藝術教育規劃之策略研究。2001 台灣社區文化
    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57-190。台北:中華民國社區教育
    學會。
    游淑靜(2002)。讀書會召集人領導功能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行政
    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出版社。
    鄧運林(1997)。成人教育專題研究。高雄:復文。
    蕭宗智 (2005)。苗栗閱讀 閱讀苗栗。苗栗縣文化局。
    楊國德(1996)。終生學習社會。台北:師大書苑。
    楊國德(1997)。學習型組織的理論與應用。台北:師大書苑。
    魏惠娟(1999)。學習型家庭方案。台北:五南。
    簡靜惠(2001)。以素直精神經營讀書會群。台北:洪建全基金會。
    羅寶鳳(2004)。發現學習的真實面貌:正規教育中的非正式學習。
    成人及終身教育學刊,3‚1-36。
    蘇景輝(1999)。社區營造方法-社區工作模式的運用。社區美學研討
    會論文集。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顧忠華(2000)。台灣非營利組織的公共性與自主性。中央研究院社
    會學研究所。台灣社會學研究,第四期,145-189。
    Brookfield, S. (1984). Adult learners, adult education and the
    community(pp.84-89).British: Open University.
    Brookfield, S. (1985). Community adult education: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ory and practice. 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 29(2), 232-239.
    Edwards, R. (1995). Behind the banner: Whither the learning
    society﹖ Adult Learning, 6(6), 187-189.
    Freire‚P.(1970)Pedagogy of the Opperessed. New York:Herder
    and Herder.
    Garder, J. W. (1990). On Leadership. The Free Press.
    122
    Habermas, J.(1979).Communication and the Evolution of Society.
    Boston:Beacon Press.
    Newman, M. (1986). Different Training for Different Adult
    Educators, Training Adult Educators. Australian
    Association of Adult Education.
    Oliver, L.P. (1990). Study circles: New life for an old idea.
    Adult Learning, 2(3),20-22.
    Oliver, L.P. (1995). Is the United States ready for a study
    circle movement? Adult Learning, March/April, 14-16, 19.
    Rubenson, K. (1997). Two generation of lifelong learning. Paper
    presented at Th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ult
    Education Research & its Journal. Hong Kong: Caritas Adult
    & Higher Education Service.
    Snow, R.H. (1984). Community Adult Education-Methods of
    Organizing and Maintaining Learning Opportunities for Men
    and Women. New York: Van Rees Press.
    Williams, W. & Robins, W.R. (1980). Community Education:
    Observations on the California Case. In Fletcher, C. &
    Thompson, N.H.K.(Eds.), Issues in Community Education.
    London:The Falmer Press.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