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瑞明 |
---|---|
論文名稱: |
板橋市公園體系發展與居民利用之研究 |
指導教授: | 蔡文彩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地理學系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
論文出版年: | 2004 |
畢業學年度: | 9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28 |
中文關鍵詞: | 板橋 、公園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47 下載:51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板橋市為台灣第五大都市,也是人口最多的縣轄市,居民生活在人口如此稠密的都市環境下,對能夠調節都市氣候、平衡都市生態的公園,需求相對於其他都市強烈,本研究先由板橋市整個公園從無到有到茁壯的整個發展程背景滲入探討,自日治時期設立第一座公園--站前公園(1932年)以來,公園的建設速度緩慢,遠遠趕不上人口增加的速度,一直到板橋市人口突破了五十萬人,公園面積竟然未達50000 m2,也就是說當時每個居民平均所能分到的公園面積竟然連0.1 m2都不到,都市環境之惡化可想而知。也難怪當時有市民這麼形容:你如果從永和坐公車經過中和到板橋,你會發現綠樹愈來愈少等你發現看不到綠樹時,表示板橋到了!
之後在民國78年中央政府協助把即將到期的公共設施保留地儘速徵收,歷經幾任市長的努力開闢、規劃、興建、整建,三十多座的公園陸陸續續的誕生了,此時板橋市的公園建設方才初見成果,而縣政府在近年來也積極開闢堤外的高灘地,大片的河濱公園使得居民多了一個開闊的休閒空間。
在整個板橋市許許多多的公園誕生後,我們發現這些公園呈現各種不同的風貌,因此本研究根據公園不同的使用型態以及面積大小,將所有的公園加以分類,共分成迷你型鄰里公園、小型鄰里公園、標準型鄰里公園、大型鄰里公園、主題公園、河濱公園、都市廣場、綠園道等八個型態,而居民們到這些公園遊憩利用之後,就產生了不同的識覺,本研究發現居民們對具有特殊題材規劃之下的主題公園滿意度最高,也提供政策執行者一個建議,由於板橋市的公園面積多數偏小,在強調自然為主的公園之中,人工設施不要太龐雜,凸顯幾個重要功能的主題加以深化才是最佳規劃的方向。至於板橋市公園最佳的型態多數民眾選擇了「各種型態多元並存」,因此幾個鄰近的公園分別以不同的功能型態組合成聯合公園,相信可以讓板橋的公園能呈現更佳的風貌,而公所以導覽的方式讓民眾瞭解各個公園的特色,使民眾能依照每個不同的人、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心情、不同的喜好,各取所需選擇他想去的公園,讓逛公園不再一成不變。
此外民眾參與的思潮方興未艾,在研究中得知高達80﹪的居民們對於參與公園規劃的決策過程很感興趣,而對於公園認養方面也有高達四成五的居民表達願意或很願意,這顯示在公園的規劃管理方面,決策者應可積極的徵求採納居民的意見,並且把潛在的民氣挖掘出來,讓民眾一起來把板橋市的公園經營規劃的更理想,畢竟在都市居民生活水準日益提高的今天,居民們要的不只是有公園的存在而已,而是能符合他們心目中理想型態的公園。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1. 王文科(1995),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2. 王受之(2003),有機城市,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3. 王淑慧(1999),走踏台北縣-親近板橋,台北縣板橋:台北縣立文化中心。
4. 王榮凱(1992),都市計劃公園開發與經營管理策略之探討,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5. 王德川(1994),社區居民參與鄰里公園規劃之研究,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研究所碩士論文。
6. 王濟昌(1993),都市計畫學,台北:茂榮圖書有限公司。
7. 朱柔若譯(1997),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8. 宋永昌等(2000),城市生態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9. 余永隆(1993),台北市都市計劃公園經營管理型態之探討,中興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10. 余銘家(1990),板橋地區聚落發展與生活環境之演變,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1. 李永展等(1999),淡水河破碎地圖,台中:晨星出版社。
12. 李素馨譯(1995),行為觀察與公園設計,台北:田園城市文化事業。
13. 李麗雪(1993),由都市公園發展觀點探討台北市都市公園之演變,造園學報,1期,pp1~19。
14. 周文欽(2002),研究方法--實徵性研究取向,台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15. 周傑(1986),都市公園遊憩效益之研究,中興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16. 吳芝儀等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17. 吳劍蘭(1986),居民對環境污染的識覺調適--台北市南港內湖地區的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8. 林志憲等(2001),319鄉向前行,台北: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
19. 林進益(1977),公園計畫與設計,台北:正中書局。
20. 林煌輝(2002),板橋市都市景觀設計規劃案,台北縣板橋:板橋市公所。
21. 邵鐵軍(1979),板橋地區土地利用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2. 洪得娟(1997),都市公園綠覆地影響因素之研究--使用者滿意度之探討,台灣大學園藝研究所博士論文。
23. 洪得娟等譯(1998),都市和自然作用,台北:田園城市文化事業。
24. 洪富峰(1996),高雄生活品質與市民識覺之研究,高雄:高雄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25. 施添福(1980),地理學中的人地傳統及其主要的研究主題,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地理研究報告,6期,pp235~242。
26. 胡淑雲(1988),台北市居民利用公園的行為地理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7. 侯錦雄(1996),行政差異與鄰里公園使用之比較--以台中市為例,造園學報,5卷1期:pp89~103。
28. 侯錦雄等(1998),公園遊客之環境態度與不當行為管理策略認同之關係,戶外遊憩研究,11卷4期,pp17~42。
29. 席汝楫(1997),社會與行為科學研究方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30. 凌德麟(1994),台北市立面景觀綠化之研究,台北:台北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31. 翁瓊珍(1994),台北鄰里公園開放空間規劃之探討,造園季刊,16期,pp55~61。
32. 黃大洲(2001),蛻變:大安森林公園的誕生,台北:正中書局。
33. 黃淑姿(1982),都市鄰里公園區位之研究:以台北市大安區為例,中興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34. 黃銘惇譯(2000),社會科學研究法--社會關係研究取向(上)、(下),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35. 梁太榮(2002),中山藍與綠,台北:台北市中山區公所。
36. 康台生(2000),台北市公共藝術設置與居民互動關係之研究,台北:台北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37. 陳明竺(1988),建立台北市公園新建作業模式之研究,台北:台北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38. 陳昭蓉(1996),鄰里公園使用者滿意度影響因素之探討,台灣大學園藝研究所碩士論文。
39. 陳振盛等(1988),綠意盎然 寶島長春,台中:台灣省政府新聞處。
40. 陳惠美等(1996),鄰里公園使用後評估模式之研究,造園學報,3卷1期:pp21~43。
41. 陳朝興(1997),台北市地區環境改造計畫--師大路露天廣場整體規劃設計,台北:聯宜國際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42. 張宗炘(1989),無障礙公園之規劃--殘障者育樂設施之規劃,台北:內政部社會司。
43. 張淑貞(1996),都市公園環境特質對使用者犯罪恐懼之影響-以中山公園和科博館綠地為例,逢甲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44. 張慧玲等(2001),台北城市公園之旅,台北:台北市政府新聞處。
45. 郭瓊瑩(1994),台北市都市開放空間系統之建立及規劃原則之研究,台北:台北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46. 湯熙勇(1999),台北市十四、十五號公園口述歷史專輯,台北:台北市文獻委員會。
47. 楊湛萍(2000),從景觀分析與社會結構變遷探討板橋的空間性轉變,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48. 齊力等(2003),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嘉義: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49. 鄭秀蘭(2001),都市郊丘綠地資源利用的時空變遷-以台北四獸山市民森林為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50. 劉依婷譯(1999)跨世紀都會藍圖--生態、社區、願景,台北:地景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51. 蔡福貴(1993),台北市公園內常見的有毒植物,台北:台北市政府新聞處。
52. 謝平芳(1988),台灣地區民眾參與都市公園規劃之研究--以花蓮市美崙山公園規劃為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53. 謝定芳(1997),都市公園綠地之環境識覺研究--以台北市大安森林公園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54. 賴宗裕(2002),板橋市都市發展策略規劃案,台北縣板橋:板橋市公所。
55. 韓可宗(1998),都市森林理論與應用,台北:地景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56. 羅隆裕(1999),板橋街坊風情,台北縣板橋:台北縣板橋市板橋國民小學。
57. 蘇敏隆(1993),台北市居民認養公園之研究,中興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58. 蘇瑛敏(1999),鄰里公園休閒空間與人性化需求之研究-以台北市永康公園為例,遊憩需求與效益研究--1999休閒遊憩觀光研討會報告,台北: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pp135~152。
政府出版品:
1. 台北縣政府(1993),台北縣綜合發展計劃--部門發展計劃(一)『土地利用』。
2. 台北縣政府河川高灘地維護管理所(2001),二重疏洪道綠美化工程實行計畫簡報。
3. 板橋市公所(1986),板橋市誌。
4. 板橋市公所(1993年9月),台北縣綜合發展計劃--鄉鎮市建設發展計劃(一)『板橋市建設發展計劃』
5. 板橋市公所(1997),板橋市誌續編。
6. 板橋市公所(2002),板橋市政滿意度調查分析報告。
日文部分:
1. 伊藤邦衛(1988),公園の用と美,京都市:同朋舍。
2. 板橋街役場(1933), 板橋街誌。
3. 板橋街役場(1935), 海山郡板橋街勢一覽。
英文部分:
1. Albert H. G.(1999),Park and recreation structures,New York: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
2. Burgeas﹐J. & Limb﹐M.(1988),People﹐parks and urban green:A study of popular meanings and values for open space in the city,Urban Studies,25:pp455~473.
3. Dwight R. M.(1985),Park management,Carbondale: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
4. Downs﹐R.M.(1970),Geographic Space Perception :Past Approaches and Future Prospects,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2:pp65~108.
5. Gold﹐S.(1972),Nonue of neighborhood park,Journal of American Institute of Planners,38(3):pp369~378.
6. Hester﹐R.T.(1984),Planning Neighborhood Space with People,New York:Van Nostrand Reinhold.
7. James﹐D.M.(1996),Park,recreation,open space and greenway guidelines,Virginia:National Recreation and Park Association.
8. Joardar﹐S.D.(1989),Use and image of neighborhood parks:A case of limited resource,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21(6):pp734~763.
9. Kelly﹐E.B. and Becker﹐B.(2000),Community Planning,Washington:Island Press.
10. Rutledge﹐A.J.(1981),A Visual Approach to Park Design,New York:Garland STPM Press.
11. Seabrooke﹐A.K.(1987),A Descriptive Model for Planning Urban Park,Recreation Research Review,13(3):pp3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