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婉寧
論文名稱: 女性散文中的空間、時間與關係書寫以柯裕棻、張惠菁、鍾怡雯為討論對象
指導教授: 李清筠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2
中文關鍵詞: 凝視散文特性書寫空間時間關係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708下載:6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鍾怡雯在最新的文章〈台灣散文史的另一種讀法〉 中,提到散文是一種折射而非反射,意即散文書寫並非流水帳,而是剪裁過的生命重要經驗。而且散文的內容,是一種作家凝視自身或對世界發出提問的「有我文體」。透過這種「自我不斷分裂」的「散文書寫」過程,「我」被「書寫」層層抽絲剝繭,而使「我的影子越來越稀薄」。鍾怡雯上述的討論,揭示了散文這一文類的性質,一種相對透明且有我的主觀文類,並且書寫的內容都是散文家們凝視的重要生命風景。而本論文正是要從凝視出發,聚焦在散文這一文類的特質,探討凝視的主體──柯裕棻、張惠菁、鍾怡雯,三位散文家,在書寫散文的同時,如何透過凝視的文本風景,書寫自我,展現自我的主體價值。而且本論文把散文家的文本風景透過空間、時間、關係三個面向,有系統的來討論分析,企圖透過三位散文家的散文書寫,回溯凝視的那雙眼睛,所展現的生命主體特質。
    第一章〈緒論〉主要是關於研究動機、目的與研究範疇的說明。並探討目前相關議題的研究成果,以及研究過程中可能使用的理論及方法。
    第二章〈定居與遊歷:居住的市鎮與異國空間的再現〉以及第三章〈家屋、童年場域,及女性自我的空間〉則從「空間」的角度解析三人的文本。小說中的空間研究,常必須要透過人物(角色安排)、劇情、背景(例如鹽田兒女以雲林海邊為背景)去彰顯。但在散文這一文類,空間是作者生命實踐,觀察世界後的經驗分享與情志抒發對象。並且是一種含有作者情感、學識涵養的特殊「生命空間」。所以我們在閱讀散文時,一方面可以看空間如何被書寫,一方面可以透過作者提供的經驗,去構圖出作者生命的空間文本。第二章中,居住的市鎮強調的是三位散文家凝視城市的位置以及和城市對話的方式。而不同於習以為常的居住市鎮,旅遊的「異空間」從「異」於日常的陌生與鄭重其事的心情出發,探討作者如何安排「風景」去呈現出獨特的、主觀的旅行空間。第三章家屋空間,則由散文家書寫的親人位置、發聲權力等等去凸顯特有的、屬於作者私人的生命原形。另外則因女性自主性的提升等外在環境的改變,也要談談女作家的「宅」空間,包括了新世代女性自我的書房、廚房等獨處空間的議題探討,以及三位女性作家受到的社會期待,和期待產生的壓力。
    第四章〈更接近本質的自我探問:凝視時間與關係〉則探討因時間而引起的生命焦慮、死亡面對以及如何經營文字,表達出散文家們獨特的時間意義及內感覺的時間意識。另外散文作品中的人物書寫,除了藉人物宣洩情感,更彰顯了其內在的精神,即是透過人(和動物)與情的連結,在書寫的同時,把回憶藉由具象之物勾勒甚或是重構。而在傾吐心情的同時,也常是自我生命的檢視。亦可以說作者透過主體對於他者的凝視,或回憶中的凝視,而以具象的人物作為滲透自我生命的媒介。法國女性主義者呂思˙依里拉加(Luce Irigaray)在探討女性對於人物的凝視更甚者是依戀的同時曾說:「此並非單單只是給予凝視權,但將所有形態帶回它們『觸覺』的起源,在那裡她重新『觸摸自己』」筆者將之定義為「關係書寫」。所以關係的主題中,又包括人我關係的書寫,以及探討把自我當作他者與之對話的「自我觸摸」,討論散文家如何凝視、貼近自我的靈魂並書寫自己的身體。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問題意識的形成……………………………………………………1 第二節 研究範圍及方法……………………………………………………5 第三節 文獻探討……………………………………………………………8 第二章 定居與遊歷:居住的市鎮與異國空間的再現………………………17 第一節 她們生活的市鎮:看城市的姿態以及商品城市的探討…………17 第二節 旅行:幾種異國空間的書寫面向…………………………………38 第三節 小結…………………………………………………………………61 第三章 家屋、童年場域及女性自我的空間…………………………………63 第一節 家屋意涵的辯證……………………………………………………64 第二節 童年生活空間所映照出的自我:我是一個怎樣的一個人………77 第三節 獨立後的家屋:女性的自我空間…………………………………86 第四節 小結…………………………………………………………………102 第四章 更接近本質的自我探問:凝視時間與關係…………………………104 第一節 時間是個值得用各種角度來討論的主題…………………………104 第二節 關係:一種認同及反觀自照………………………………………121 第三節 自我凝視:追尋真我與書寫我的身體……………………………138 第四節 小結…………………………………………………………………148 第五章結論……………………………………………………………………150 參考書目…………………………………………………………………………155

    引用書目(各類皆依筆畫排序)
    一、專書
    (一)三位女作家散文作品
    柯裕棻,《青春無法歸類》(台北市:大塊文化出版),2003年12月
    柯裕棻,《恍惚的慢版》(台北市:大塊文化出版),2004年9月
    柯裕棻,《甜美的剎那》(台北市:大塊文化出版),2007年11月
    張惠菁,《流浪在海綿城市》(台北市:新新聞文化出版),1998年10月
    張惠菁,《閉上眼睛數到十》(台北市:大田出版),2001年1月
    張惠菁,《告別》(台北市:洪範書店出版),2003年10月
    張惠菁,《你不相信的事》(台北市:大塊文化出版),2005年7月
    張惠菁,《步行書》(台北市:大塊文化出版),2005年11月
    張惠菁,《給冥王星》(台北市:大塊文化出版),2008年3月
    鍾怡雯,《河宴》(台北市:三民出版社),1995年,4月
    鍾怡雯,《垂釣睡眠》(台北市:九歌出版社),1998年,3月
    鍾怡雯,《聽說》(台北市:九歌出版社),2000年,8月
    鍾怡雯,《我和我豢養的宇宙》(台北市:聯合文學出版),2002年,6月
    鍾怡雯,《漂浮書房》(台北市:九歌出版社),2005年,1月
    鍾怡雯,《野半島》(台北市:聯合文學出版社),2007年,7月
    鍾怡雯,《陽光如此明媚》(台北市:九歌出版社),2008年,1月
    (二)其他文集
    成英姝,《公主徹夜未眠》(台北市:聯合文學),1994年
    余光中編,《中華現代文學大系》(台北市:九歌出版社)1996
    林志豪等著,《在夢想的地圖上:第三屆華航旅行文學獎作品集》(臺北市:天培文化),2000年11月
    席慕蓉,《寫生者》(台北:洪範出版),1994年
    張小虹,《驅魔》(台北市:聯合文學),2005年
    張惠菁,《惡寒》(台北市:聯經),1999年
    張惠菁等著《魔鬼、上帝、印地安:第二屆華航旅行文學獎精選作品文集》(臺北:元尊文化),1997年
    張曉風,《這杯咖啡的溫度剛好》(台北市:九歌出版),2004年
    陳大為、鍾怡雯、胡金倫主編,《赤道回聲:馬華文學讀本Ⅱ》(台北市:萬卷樓),2004年
    陳大為、鍾怡雯合撰,《靈鷲山外山:心道法師傳》(臺北:遠流出版,2002年)
    舒國治,《流浪集──也及走路、喝茶,與睡覺》(台北市:大塊文化),2001年
    鍾怡雯、陳大為主編,《天下散文選》,(台北市:天下文化出版),2001年
    顏中賢等著,《明信片旅行主義》(台北市:天下文化),2005年,3月
    鯨向海等著,《作家的城市地圖》(台北縣新店市:木馬文化),2004年
    蘇偉貞,《沉默之島》(臺北市:時報文化),1994年,11月
    (三)文學綜論相關書籍
    卡瓦拉羅著,趙舜宏等譯,《文化理論關鍵詞》,(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10月
    李瑞騰編,《中華現代文學大系貳:評論卷》(台北市:九歌出版社),民92年
    李澤厚,《華夏美學》(台北市:三民書局),民88年
    邱貴芬,《仲介台灣,女人:後殖民女性觀點的台灣閱讀》(臺北市:元尊文化),1997年9月
    范銘如,《文學地理—台灣小說的空間閱讀》(台北市:麥田出版社),2008年
    張瑞芬,《五十年來台灣女性散文評論篇》(台北市:麥田出版社),2006年2月
    張瑞芬,《狩獵月光:當代文學及散文論評》(台北市:聯合文學出版社),2007年
    張瑞芬,《鳶尾盛開:文學評論與作家印象》(台北市:聯合文學),2009,6月
    陳芳明,《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台北市:麥田出版)2007年
    雷諾伯格著,李育霖譯,《德勒茲論文學》(台北市:麥田版社),2006年,6月
    廖炳惠,《關鍵詞200》(台北市:麥田出版社),2003年
    鄭明娳,《現代散文構成》(台北市:大安出版社),1998年,5月
    鄭毓瑜,《文本風景:自我與空間的相互定義》(台北市:麥田出版),2005年
    鍾怡雯,《無盡的追尋:當代散文詮釋與批評》(台北市:聯合文學出版社),2004年,9月
    鍾慧玲主編,東海大學中文系審訂《女性主義與中國文學》(台北市:里仁書局印行),民86
    (四)人文社會科學(包含女性主義、城市理論、空間理論、心理學)相關書籍
    Barbel Wardetzk著,林敏雅譯《女性自戀:女人的認同可求與自我價值感》(台北市:商周出版),2005年4月
    Clare Cooper Marcus著,徐詩思譯,《家屋,自我的一面鏡子》(台北市:張老師),2000年
    Gaston Bachelard著,龔卓軍、王靜慧譯,《空間詩學》(台北市:張老師),2003年,8月
    Italo Calvino(伊塔羅卡爾維諾)著,王志弘譯,《看不見的城市》(台北市:時報文化出版),1993年11月
    Linda McDowell,徐苔零、王志弘合譯《性別、認同與地方:女性主義地理學概說》,(台北市:群學出版社),2006年
    Michel de Certeau著,林心如譯,《塞杜文選(一):他種時間、城市、民族》(苗栗縣:桂冠出版社),2008年
    Mike Crang著,王志弘等譯,《文化地理學》(台北市:巨流出版),2003年
    Paul Clock等編著,王志弘等譯,《人文地理概論》(台北市:巨流出版),2006年
    R.J約翰斯頓主編,柴彥威等譯,《人文地理學辭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
    Richard Peet著,王志弘譯,《現代地理思想》(台北市:群學出版社),2005年
    王志弘,徐苔玲編譯,《遇見都市:理論與經驗》(台北市:群學出版),民96年
    王志弘、夏鑄九編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市:明文書局),民77年
    王志弘譯,《現代地理思想》(台北市:群學出版),2005年
    托里莫以著,陳詩潔譯,《性別/文本政治,女性主義文學理論》(台北市:駱駝出版社),1995年6月
    拉岡撰,王國芳、郭本禹譯,《拉岡》(台北市:生智出版),1997年
    段義孚著,潘桂成譯,《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台北市:巨流出版),1998年
    海德格,《存在與時間》(台北市:唐山出版社),民76年,6月
    班雅明,《發達主義的抒情詩人──論波特萊爾》,張旭東、魏文生譯(台北市:城邦文化出版),2002年6月
    莊耀嘉編譯,《馬斯洛:人本心理學之父》(台北市,桂冠圖書),1991年5月
    陳登義編譯,《心理治療入門》(台北市:心靈工坊),民92
    瑪格麗特‧魏特罕(Margaret Wertheim),薛絢譯《空間地圖》(台北市:台灣商務出版),1999年

    二、期刊文章、單篇論文
    (一)三位散文家的作品或相關評論
    沈芳序,〈雄辯與絮語──試論柯裕棻《青春無法歸類》中的對話關係〉,收錄在應鳳凰主編《漫遊與獨舞:九0年代台灣女性散文論集》(台北市:秀威資訊科技2007,10月,頁199-212)
    辛金順,〈烏托邦的祭典—解讀鍾怡雯《河宴》中的童年書寫〉(《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第九期,頁130-144)
    柯裕棻,〈水煎包〉,收錄在《聯合文學》第309期(2010年7月,頁8)
    柯裕棻,〈原諒的方式〉,收錄在向田邦子,《回憶.撲克牌》(臺北市:麥田,2006年,6月)
    徐國能〈散文新視野:鍾怡雯的雄辯與解構〉(《香港文學》2003年,11月號,第227期,頁18)
    張惠菁〈座標裡的新英格蘭〉,長榮寰宇文學獎得獎作品,收錄在《聯合文學》(第177期,1999年,7月號,頁80-85)
    張瑞芬,〈秋聲凝噎--讀柯裕棻《甜美的剎那》〉(《文訊月刊》266期,2007年,12月,頁102-103)
    陳建仲〈文學心鏡:張惠菁〉(《聯合文學》第254期,民94,12月,頁11)
    陳慧樺,〈她的靈氣,點亮了她的文字意境:鍾怡雯散文的敘述策略〉(《文訊月刊》1995年,4月號,頁7-10)
    黃秀穗,〈《你不相信的事》—張惠菁的時間世界〉,收錄在應鳳凰主編《漫遊與獨舞:九0年代台灣女性散文論集》(台北市:秀威資訊科技)2007,10月,頁199-212)
    黃宗慧,〈戀物情深的宇宙觀—讀鍾怡雯《我和我豢養的宇宙》〉(《聯合文學》,2002,9月號,頁156-158)
    楊佳嫻,〈時空確定,關係開始—談張惠菁散文與小說中的現代性〉(《幼獅文藝》612期2004年12月,頁89-95)
    劉德玲〈鍾怡雯散文中的老人描寫〉(作者為長庚大學國文科助理教授)(《國文天地》第22卷7期,頁67)
    (二)其他
    方美芬〈有關台灣文學研究的博碩士論文分類目錄(《文訊月刊》,185期,2001年3月,頁53-56)
    何寄澎<當代台灣散文的蛻變以八0、九0年代為焦點考察>收錄在《文化、認同、社會變遷:戰後五十年台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集》(台北市:文建會2000年,頁23-40)
    徐杏宜〈台灣當代文學研究的博碩士論文分類目錄〉(《文訊月刊》,205期,2002年11月,頁36-42)
    張瑞芬〈鞦韆外的天空──學院閨秀散文的特質與演變〉(《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二期,2001年5月,頁73-96)
    郝譽翔:〈「旅行」?或是「文學」?〉, 收錄在《旅遊文學論文集》(臺北:文津出版,1999年3月,頁297)
    王志弘〈城市的身世〉(《聯合文學》,第10卷第5期,1994年3月)
    胡錦媛:〈靜止與遊牧-《印度之旅》中的兩種旅行〉, 收錄在《旅遊文學論文集》(臺北:文津出版)(1999年03月,頁183)
    詹宏志:〈硬派旅行文學〉(《聯合文學》第14卷第11期(1998年9月),頁98)
    梅家玲〈孤兒?孽子?野孩子?--戰後台灣小說中的父子家國及其裂變〉,收錄在《文化,認同,社會變遷—戰後五十年台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文建會,2000年6月,頁371)
    顏忠賢:〈隱匿的空間──從負空間的觀點看《終極警探》〉,收錄在李清志編:《建築電影院》(台北:創興,1993年3月初版,頁77)
    王博,〈老子思維方式的史官特色〉,(《道家文化研究》,1994年,3月,頁46-55)

    三、學位論文
    陳伯軒,《台灣當代散文的空間意識及其書寫型態》(台北: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陳芳莉,《在台馬華文學中的原鄉再現:以黃錦樹、鍾怡雯、陳大為為例》(台南: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劉中薇,《尋找一座城:市民書寫中的台北形象》(台北: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金儒農,《九0年代台灣都市小說中的空間敘事》(嘉義: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陳室如,《出發與回歸的辯證──台灣旅行書寫研究(1949-2002)》(彰化:彰化師範大學研究所論文,2002年)
    王瓊涓,《瀕臨邊境的死亡之旅:九Ο年代以降台灣現代小說的死亡書寫》(花蓮:東華大學研究所碩碩士論文2006年)
    黃宗潔,《當代台灣文學的家族書寫──以認同為中心的探討》(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
    呂宜娜,《散文與房間的相互生產:當代台灣案例》(新竹:清華大學中文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四、報紙
    成英姝,〈五年級同學會──向學運世代或網路世界傾斜〉《中國時報》2001年12月5日
    徐國能,〈野語英華——評鍾怡雯《野半島》〉,《聯合報讀書人》,2004年,12月26日
    舒國治,〈人在台北3〉,《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96年,8月13日
    舒國治,〈在台北應住哪裡〉,《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99年,9月16日
    鍾怡雯,〈伊斯坦堡的現代呼愁〉,《聯合報》2008年,11月23日
    顏艾琳〈哀矜勿喜,五年級生〉《聯合報》2006年02月6日

    五、網路資料
    柯裕棻〈不能跑到天涯海角的時候:柯裕棻和編者筆談〉收錄在聯合文學198期,網址如下:http://unitas.udngroup.com.tw/web_old/b/200104/storyb1-1.htm
    柯裕棻的部落格「夏蟲語冰」http://blog.chinatimes.com/yufen。
    張惠菁的部落格:http://blog.roodo.com/forpluto。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