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王稐綸
Lunlun Wang
論文名稱: 英語地區五至七歲兒童華語教材研究與設計編寫 -以澳洲學童為例-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Mandarin Chinese Teaching Materials for Five to Seven Year Old Australian Children
指導教授: 葉德明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華語文教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7
中文關鍵詞: 兒童華語教材設計編寫原則
英文關鍵詞: Chinese teaching materials, material design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523下載:11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在華語逐漸風行的今天,華語課程、華語師資、華語教材等,都必須以更快的腳步加速發展。尤其是在「兒童華語」這一區塊,優良的華語教材屈指可數,而與其相關的研究也為數不多。必須有一套規劃完善的兒童教材編寫方針,才能編寫出適合兒童學習的教材;而探討這些兒童教材的編寫設計方向及原則,則是本論文的目的。
    現今市面的兒童華語教材,多數並不實用,並且大多是為華裔學習者設計,完全不適用於無華語背景的西方兒童。而這些兒童華語教材在編寫時,年齡階層的設定混亂,教材內容與年齡不符,並且針對國小一年級以下的兒童而設計的教材更是寥寥可數。本論文所設定的研究對象為5-7歲的兒童(相當於幼稚園到國小一年級的階段),透過文獻探討、教材檢視、教材實做、實際試教,企圖從中找出最合適的兒童教材編寫方針。
    在綜合各種文獻探討及教材分析後,整合出教材編寫原則,並依據原則設計出一課教材,為了使教材真正適用於幼稚園到一年級階段的兒童,筆者將所編教材於澳洲一所貴族學校的幼稚園及小學實地試教,透過學童的學習效果及反應,檢討教材及編寫原則的有效度。唯有透過實地試教,才能體現最適宜兒童學習的教材。

    As more and more people decided to learn Mandarin Chinese, it is essential for educators to constantly review and update their teaching materials. As of now, teaching materials geared towards children are inadequate, with a specific lack of practical educational materials. As a result, Chinese teachers are not as effective as they could be in educating these children.
    Currently most of the Chinese teaching materials available are for children of Chinese heritage. The materials are complicated and impractical for the majority of children aged 5 to 7 years old (kindergarten to year one students). Thus, there is a keen demand for good Mandarin Chinese teaching materials for this age group.
    Therefore, the purpose of this thesis is to discuss the concept of good Mandarin Chinese materials for children aged 5 to 7 years old, and provide practical guidelines for developing useful teaching materials for these students.

    目錄 iv 表目錄 v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問題 5 第四節 名詞釋義 5 第五節 研究方法及過程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兒童語言學習相關理論學說 8 第二節 兒童第二語言教學法 15 第三節 教材編寫理論與原則 一、漢語教材編寫理論的現況 18 二、第二語言教材編寫理論與原則 19 三、華語教材編寫理論與原則 24 四、華語課程綱領 34 第四節 兒童華語教材的特殊成分 40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兒童華語課程現況及教材檢視 第一節 研究方法 43 第二節 英語地區兒童華語課程現況 44 第三節 現有兒童華語教材檢視及分析 46 第四章 英語地區五至七歲兒童華語教材編寫設計原則 第一節 英語地區五至七歲兒童華語教材編寫原則 56 第二節 英語地區五至七歲兒童華語教材主題 65 第五章 教材編寫範例 62 第六章 教材試教結果及理論整合 第一節 教材試教結果討論 79 第二節 新英語地區五至七兒童華語教材編寫原則 82 第三節 英語地區五至七歲兒童華語教材主題及其相關詞彙語句子 85 第四節 新英語地區五至七兒童華語教材編寫範例 89 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108 第二節 本研究之限制 110 第三節 建議 110 參考資料 112

    一、中文部分
    方虹婷 (2006)。飲食華語課程教材設計-兼論網上輔助活動建構。台北:國 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方麗娜 (2008)。美國AP中文啟動,全球華語學習瘋。華文世界,100,54-56。
    方麗娜、陳品 (2007)。兒童生活華語的編寫與實務 ─ 一份關於對華語文教材編寫過程的紀錄。台灣華語文教學年會暨研討會論文集。387-400
    白樂桑 (1996)。漢語教材中的文、語領土之爭:是合併,還是自主,抑或分離。世界漢語教學,4。
    石增琨 (2008)。海外中文教學點滴:中文教學未來走向探討。華文世界,102。
    何文君、張鑑如 (2008)。海外兒童初學華語教材之初探。台灣華語教學年會暨研討會。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余光雄譯 (2002)。第二語言教學最高指導原則。台北:台灣培生教育。
    吳旭东(編著) (2006)。第二语言习得硏究:方法与实践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 methods and practice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
    吳威玲主編 (2007)。遠東天天中文。台北:遠東。
    吳錦勳、蘇鵬元。(2008)。全球小菁英拼中文。商業周刊,1057,101-128。
    呂必松(1993)。對外漢語教學概論講義,續五。世界漢語教學,3。
    呂必松(1999)。呂必松自選集。鄭州:大象出版。
    快樂幼兒華語 (2005) (大風采有限公司編著)。香港:大風采。
    束定方、庄智象(1996)。現代外語教學─理論、實踐與方法。上海:外語教育。
    李泉 (2005)。對外漢語教學理論思考。北京:教育科學。
    李潤新 (2006)。世界少兒漢語教學與研究。北京:北京語言。
    邢欣、呂紅梅 (2006)。心理語言學中的第二語言學習及理論發展。對外漢語教學研究,2。
    佟秉正 (1991)。初級漢語教材的編寫問題。世界漢語教學,1。
    林秀惠 (2005)。表現評量理論與運用。美國南加州華文教師聯合會2004年議程。南加州:南加州華文教師聯合會。
    金惠淑 (2004)。觀光華語導遊教材設計-針對韓國的專門大學觀光中國語系之用途。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南加州中文學校聯合會 (2008)。第三十二屆夏季教學研討會暨行政人員座談會。南加州:南加州中文學校聯合會。
    唐艷文 (2001)。英語課堂的遊戲教學。雁北師範學院學報,17,1。
    孫懿芬 (2008)。華語讀寫課程設計與實踐--針對歐美華裔學生之行動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家禎 (1997)。從海外使用者的角度評論大陸編寫的初級漢語課本。第五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北京:北大。
    馬亞敏 (2006)。輕鬆學漢語(少兒版)。香港:三聯。
    張春興 (2005)。教與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惠雯 (2002)。中醫華語教材編寫之規劃設計。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馨予、張慧貞和謝奇明 (2008)。美國華語教師應用多媒體教學情形、動機與滿意度之研究。台灣華語教學年會暨研討會。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梁雲霞譯 (2004)。動腦教與學 – 大腦研究在教學實務上的應用。台北:遠流。
    許志榮 (2006)。藉中文歌曲進行對外華語教學活動設計。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建 (2006)。新意中文課本。北京:北大。
    陳淑惠 (2008)。法律華語教材設計與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薇慈 (2006)。任務型教學活動在華語教學上之成效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詹秀嫻 (2001)。華語文教材發展研究-以系列式教材為例。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靳洪剛 (1994)。語言發展心理學。台北:五南。
    趙金銘 (2005)。漢語與對外漢語研究文錄。北京:外語教學語研究出版社。
    趙金銘 (2008)。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理念與模式。世界漢語教學,1,93-107。
    趙金銘(主編) (2004)。對外漢語教學概論。北京:商務。
    趙賢州(1988)。建國以來對外漢語教材研究報告。第二屆國際和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北京:語言學院。
    劉壯、戴雪梅、閻彤和竺燕 (2007)。任務式教學法給對外漢語教學的啟事。世界漢語教學,2,118-125。
    劉珣 (2002)。漢語做為第二語言教學簡論。北京:北大語言。
    劉富華、王巍、周芮安和李冬梅。(2005)。漢語樂園。北京:北大語言。
    蔡雅薰 (2008)。美國各級學校K~12華語教材情境選用研究。中原華語文學報,2。
    蔡雅薰、趙日彰 (2008)。兒童華語教材語料之難度定量分析。國文學報,8。
    鄧巧如 (2008)。「遊戲中學習」- 7~12歲兒童華語遊戲教學活動設計。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黎天睦 (1983)。北京語言學院漢語教材簡評。北京:語言學院。
    盧毓文 (2007)。嘻哈說唱學中文。香港:資優教育。
    魏淑珠 (2008)。童謠與兒歌在四聲發音教學上的應用。台灣華語文教學,1,78-84。
    蘇文霖 (2006)。幼兒華語教材編寫歷程及使用情況探討 – 以美國康州華社中文學校K班及一年及幼兒華語教材為例。第八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世界華文。

    二、英文部分
    Anton, R. J. (1990). Combining singing and osychology. Hispania, 73.
    Arlene M. Orensky & Peter W. Hastorf (1991). Speak up, speak out games for ESL students. 台北:敦煌。
    Brown, H. Douglas. (1987).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4th ed.). NY: Addison Wesley Longman.
    Brown, James Dean. (1995). The elements of language curriculum: A systematic approach to program development. Boston: Heinle & Heinle Publishers.
    Carroll, David W. (1999). Psychology of language. (3rd ed.). CA: Brooks/Cole.
    Cornelius Kubler (1997). A Checklist of Desirable Characteristics for Basic Chinese Learning Materials.
    Foster-Cohen, Susan H. (1999). An introduction to child language development. NY: Addison Wesley Longman.
    Gardner, Howard (1993). Frames of mind: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NY: Basic Books.
    Goodluck, Helen. (1991). Language acquisition: a linguistic introduction. Oxford: Blackwell.
    Hutchinson & Waters (1987). ESL can be divided in the same way as EFL.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Krashen, Stephen D. (1988).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
    Laura E. Berk (2005). Child development. Boston: Allyn & Bacon
    Lenneberg (1967). Biological foundations of langauge. NY: Wiley.
    Miller, G. A. (1956). The magical number seven, plus or minus two: Some limits on our capacity for processing inform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63, 2.
    Miller, G. A. (1956). The magical number seven, plus or minus two: Some limits on our capacity for processing inform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63, 81-97.
    Ornstein, R. (1997). The right mind. Orlando, FL: Harcourt Brace.
    Ornstein, R., Thompson, R. & Macaulay, D. (1991). The amazing brain.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P. Skehan. (1998). A 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ascual-Leon, J. (1970). A maturational model for the transition rule in Piaget’s developmental stages. Acta Psychologica, 32, 301-345.
    Salcedo, C. S. (2002). The effects of songs in the foreign langauge classroom on text recall and involuntary mental rehearsal. University of Illinois.
    Smith, Neilson Voyne. (2004). Chomsky: Ideas and ideals. (2nd ed.).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Ungerer,Friedrich., & Schmid, Hans-Jörg. (2006).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 (2nd ed.). NY: Longman.
    Winitz H. (1981). The comprehension approach to foreign language instruction. Rowley, MA: Newbury House.
    Wolfe, P. (2001). Brain matters: translating research into classroom practice. U.S.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三、網路部分
    全美中文學校聯合總會 http://www.ncacls.org/
    美國外語教學學會ACTFL National Standards for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http://www.actfl.org/i4a/pages/index.cfm?pageid=3392
    國立教育資料館 http://www.nioerar.edu.tw/index.jsp?lang=big5
    僑教雙週刊第562期 美國K-16中文教學發展概況
    http://edu.ocac.gov.tw/biweekly/catalog.asp?weekno=562
    新意文化教育網 http://www.newconcept.com/index.html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