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蕭君霖 Siao, Jyun-Lin |
---|---|
論文名稱: |
融合中西戲劇文化的臺灣劇場歌仔戲─孫榮輝與一心戲劇團 Integr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Theater Culture's Taiwanese Opera─Rong-Hui Sun and Yi Shin Taiwanese Opera Troup |
指導教授: |
蔡淵洯
Tsai, Yuan-Chieh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臺灣史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Taiwan History |
論文出版年: | 2015 |
畢業學年度: | 10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14 |
中文關鍵詞: | 跨文化 、劇場歌仔戲 、孫榮輝 、一心戲劇團 、文化藝術整合 |
英文關鍵詞: | Cross-cultural, Taiwanese Opera Theater, Rong-Hui Sun, Yi Shin Taiwanese Opera Troupe, Culture and Art Integration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23 下載:27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以2000年至2014年一心戲劇團劇場歌仔戲為研究對象,討論臺灣歌仔戲在社會時代變遷下,與其他表演文化接觸與交流,以及本身劇團表演轉型與發展狀況。1980年代,臺灣歌仔戲開始在「文化場」演出,並呈現精緻化的劇場歌仔戲型態。1989年,孫榮輝繼承父志,創立「一心戲劇團」,此家族性歌仔戲劇團,透過三代之傳承,致力於推出年度大戲作為劇團發展重點。一心劇場歌仔戲表演,以「武工戲」和「雙生一旦」為特色,形成具有獨特風格之歌仔戲表演文化。
一心戲劇團歌仔戲在劇本內容、演員表演方式、舞臺呈現等有所創新,在現代劇場的劇目題材選用、主題內容類型與人物塑造、編導風格與表現手法方面,融合中國戲劇和西方表演文化,發展出新戲劇表演模式。雖經各種改變與創新,但仍力求保留傳統歌仔戲藝術文化精髓,展現出嶄新歌仔戲表演方式。從文化的角度分析,一心戲劇團利用中西戲劇要素,將傳統歌仔戲進行改編而轉型,事實上也是一種將不同文化藝術加以整合之表現。
The study aims to explore Yi Shin Taiwanese Opera Troupe from year 2000 to 2014. In the research, it discusses the contact and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Taiwanese Opera and other artistic performances under the social changes, and it also examines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Yi Shin Taiwanese Opera Troupe. In 1980s, Taiwanese Opera appears on the stage of “culture square”, which shows refined theater form of Taiwanese opera. In 1989, Rong-Hui Sun fulfills his father’s wish 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Yi Shin Taiwanese Opera Troupe”, which dedicates to display annual plays through the three-generation transmission. Additionally, the Troupe is marked by “martial arts play” and “ twin dan”, which forms unique style of Taiwanese Opera.
The Troupe innovates the content of scripts, the style of actors’ performance and the stage presentation. Besides, the modern theater combines Chinese and Western performing arts in the material choice, the theme type, the image creation, the producing style and the performance way, which develops new performance mode in plays. Although the Troupe has experienced different kinds of changes and innovations, it makes efforts to remain the spirit of the traditional Taiwanese Opera, which shows its new performance way. Form the aspect of culture, the Troupe adapts the traditional Taiwanese Opera by using the element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opera, which actually integrates different cultures and arts.
參考書目
一、一心文獻與出版品
2011《精采好戲─歌仔戲劇本集:刺客列傳之魚腸劍》。
2011《精采好戲─歌仔戲劇本集:番薯頂的鐵支路─烽火英雄劉銘傳》。
2011《精采好戲─歌仔戲劇本集:聚寶盆》。
2011《精采好戲─歌仔戲劇本集:戰國風雲馬陵道》。
2011《精采好戲─歌仔戲劇本集:英雄淚》。
一心戲劇團舞臺演出節目手冊:2010《買官記》
一心戲劇團舞臺演出節目手冊:2011《狂魂》
一心戲劇團舞臺演出節目手冊:2012《Mackie踹共沒?》
一心戲劇團舞臺演出節目手冊:2013《斷袖》
一心戲劇團舞臺演出節目手冊:2014《建城130週年-烽火英雄劉銘傳》
一心戲劇團DVD:2001《刺客列傳之魚腸劍》
一心戲劇團DVD:2003《孫悟空招親》
一心戲劇團DVD:2004《番薯頂的鐵支路─烽火英雄劉銘傳》
一心戲劇團DVD:2005《八按巡撫》
一心戲劇團DVD:2006《戰國風雲馬陵道》
一心戲劇團DVD:2007《鬼駙馬》
一心戲劇團DVD:2008《聚寶盆》
一心戲劇團DVD:2009《華山救母》
一心戲劇團DVD:2010《買官記》
一心戲劇團DVD:2011《狂魂》
一心戲劇團DVD:2013《斷袖》
一心戲劇團DVD:2014《建城130週年-烽火英雄劉銘傳》
二、專書
王安祈
2002《臺灣京劇五十年》。宜蘭:傳藝中心。
呂訴上
1961《臺灣電影戲劇史》。臺北:銀華出版社。
林茂賢
2006《歌仔戲表演型態研究》。臺北:前衛出版社。
林鶴宜
2003《臺灣戲劇史》。臺北:國立空大出版。
林鶴宜、蔡欣欣
2004《光影‧歷史‧人物歌仔戲老照片》。宜蘭:國立傳藝中心。
汪季蘭
1972《中國民間藝術的今昔》。臺北:大華晚報社。
馬婁,譯者郭錦秀
2000《浮士德博士悲劇史》。臺北:桂冠圖書出版。
邱坤良
1997《臺灣劇場與文化變遷》。臺北:臺原出版社。
1998《舊劇和新劇─日據時期台灣戲劇之研究(1895-1945)》。臺北:自
立報社。
陳志亮
2011《漳州薌劇和臺灣歌仔戲》。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陳龍廷
2007《臺灣布袋戲發展史》。臺北:前衛出版社。
陳幼馨
2002《臺灣歌仔戲的異想世界─胡撇仔表演藝術進程》。臺北:稻香出版
社。
莫光華
1999《臺灣各類型地方戲曲》。臺北:南天出版社。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2003《2003年外台歌仔戲匯演精選導覽手冊》宜蘭:傳藝中心。
2005《2005年外台歌仔戲匯演精選導覽手冊》宜蘭:傳藝中心。
2009《2009年外台歌仔戲匯演精選導覽手冊》宜蘭:傳藝中心。
2011《2011年外台歌仔戲匯演精選導覽手冊》宜蘭:傳藝中心。
曾永義
1988《臺灣歌仔戲的發展與變遷》。臺北市:聯經出版社。
2002《臺灣歌仔戲史》。臺北:晨星出版社。
楊馥菱
2002《臺灣歌仔戲史》。臺中:晨星出版社。
歌德,譯者海明
2000《浮士德》。臺北:桂冠圖書公司出版。
劉美菁
1999《歌仔戲概論》。臺北:學海出版社。
蔡欣欣
2005《臺灣歌仔戲史論與演出評述》。臺北:里仁書局。
葉龍彥
1999《春花夢露─正宗臺語電影興衰錄》,臺北:博揚文化。
謝一如
2001《台灣客家三腳採茶戲與客家採茶大戲》。新竹:新竹縣政府文化
局。
鄭榮興
2007《三腳採茶唱客音:傳統客家三腳採茶串戲十齣》。宜蘭:傳藝中
心。
三、學位論文
方尹綸
2009〈臺灣當代劇場跨文化改編研究(2000-2009)〉。國立臺灣藝術大
學戲劇與劇場應用學系碩士論文。
李咨英
2012〈歌仔戲《蝶谷殘夢》跨領域音樂之探討〉。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
學系表演藝術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
張苑伶
2010〈日治時期歌仔戲樂師蘇桐、陳秋霖、陳冠華台語流行歌曲之探
討〉。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音樂學系碩士論文。
陳瑜詩
2007〈民俗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日治以來台灣藝閣的發展〉。國立臺灣
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
施如芳
1997〈歌仔戲電影研究〉。國立藝術學院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美芳
2000〈通俗文化的構成與轉型︰電視歌仔戲及其觀眾之研究〉。輔仁大
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澤寬
2000〈從劇場演出看歌子戲的現代化〉。南華大學美術與藝術管理研究所
碩士論文。
葉嘉中
2004〈九0年代台灣地區現代劇場歌仔戲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
士論文。
張維正
2011〈接觸、殖民與文化容受:日治時期臺灣漢人婚禮的變遷〉。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苑伶
2010〈日治時期歌仔戲樂師蘇桐、陳秋霖、陳冠華台語流行歌曲之探
討〉。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音樂學系碩士論文。
游宇菁
2010〈乞丐歌劇之探討〉。輔仁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慧如
2000〈愉悅的追逐:一心劇團女戲迷觀看「夜戲」之研究〉。輔仁大學
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千凌
2001〈當代台灣戲曲跨文化改編(1981-2001)〉。國立臺灣大學戲劇研
究所碩士論文。
鍾怡君
2011〈「傳統與創新」─河洛歌子戲團的發展(1991-2011)〉。國立臺灣
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四、期刊論文
王禎和
1976〈歌仔戲仍是尚未定型的地方戲-訪問陳聰明導演〉,《臺灣電視週
刊》742期,頁5-27。
王亞維
2014〈電視歌仔戲的形成與式微—以製播技術與商業模式為主的探討〉,
《戲劇學刊》19期,頁35。
王順隆
1997〈歌仔戲的形成年代及創始者的問題〉,《臺灣風物》47:1,頁
39。
朱安如
2012〈布萊希特碰上歌仔戲,「胡撇」出生活荒謬─從《三便士歌劇》到
《MACKIE踹共沒?》〉,《PAR表演藝術》。台北:國家表演藝術
中心235,頁 56-57。
汪宜儒
2011〈劉建華、劉建幗 跨劇種開拓新視野〉,《PAR表演藝術》第228
期,12月號。
紀慧玲
2001〈依稀Brecht,依舊歌仔《Mackie踹共沒?》〉,《表演藝術評論
臺》,http://pareviews.ncafroc.org.tw/?p=3527。
陳玟惠、許長謨
2013〈失落的腔音─臺灣賣藥團及廣播歌仔戲〉,《國文天地》,
28:8=332,頁78-82。
陳芳
2013〈書寫跨文化:量度《量.度》〉,《戲劇學刊-第十七期》。國立
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頁7-32。
張啟豐
2013〈男男祕戀,斷了沒?《斷袖》〉,《表演藝術評論臺》,
http://pareviews.ncafroc.org.tw/?p=6972。
楊馥菱
2012〈從西方浮士德到東方狂魂--跨文化編創之文本比較研究〉《儒學
研究論叢》。臺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人文藝術學院儒學中心,頁
145-159。
蔡欣欣
2001〈當代臺灣地區歌仔戲研究概述〉,《百年歌仔: 2001年海峽兩岸
歌仔戲發展交流硏討會論文集》。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頁
684。
五、網路資料
1、一心戲劇團官方網站:https://www.facebook.com/YiShin1989?
fref=ts。
2、一心戲劇團官方部落格:http://yishin1989.pixnet.net/blog。
3、大愛電視臺:http://www.daai.tv/daai-web/main/index.php。
4、當代傳奇劇場網站,http://twclt.com/legend-story.aspx。
5、銀河網路電臺:http://www.iwant-radio.com/。
6、NEWS 98電臺:http://www.news98.com.tw/。
7、陳樂融《陳樂融自選集》:http://fc.ktchiu.com/?p=3906。
六、報章雜誌
紀慧玲
2005〈一心新編歌仔戲搬上紅樓〉,《聯合新聞網》,11月18日。
邱榆蕙
2011〈一心東方浮士德「狂魂」 明華園跨刀同台演出〉,《新網報》,
12月7日 。
張瑞昌、楊舒媚
2013〈新故鄉願景-台灣文化瑰寶 一心敲響鑼鼓 大稻埕再續戲緣〉,
《中時電子報》,8月5日。
http://www.taiwan368.com.tw/msg_detail.php?id=2060
黃婉婷
2015〈一心戲劇團打頭陣 賢臣迎鳳獲滿堂彩〉,《更生日報》, 2 月
9 日。
楊馥菱
2012〈摩登歌仔戲 說出創意新蹊徑〉,《PAR 表演藝術》第238 期,
10月。
廖俊逞
2008〈雙生飆演 武戲擅場~一心戲劇團《聚寶盆》〉,《國藝會2008夏
季號》, 8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