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李雅雯 Lee-Yea-Wen |
---|---|
論文名稱: |
近代護生戒殺思想之發展與實踐 The Development and Practice of Animal Ethics in Chinese History |
指導教授: |
王開府
Wang, Kai-Fu |
學位類別: |
博士 Docto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08 |
畢業學年度: | 9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41 |
中文關鍵詞: | 護生 、戒殺 、放生 、動物 、雲棲祩宏 、素食 、豐子愷 、印光 、圓瑛 、環境倫理學 、動物權 、李炳南 |
英文關鍵詞: | animal ethics, vegetarianism, release animals, ahimsa, Yun-qi-zhu-hong, Fong-zi-kai, Yin-guang, environmental ethics, Li-bing-nan, animal right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94 下載:6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近代護生戒殺思想之發展與實踐
摘要
一、論題簡介與定義
(一)什麼是護生戒殺思想
‧近代是指明末至國共戰後三十年間(1600~1980)。
‧護生戒殺是保護、節制殺害動物。
‧思想是指認知,是指一般人在觀念、經驗、概念、價值判斷的思維。
‧近代護生戒殺思想,即是近代一般人認知保護動物的觀念,亦是中國人思考(為何)、(如何)善待動物時,支持自己的價值觀、動物觀、倫理判斷、情
感經驗。
(二)過去的認識與結論
‧中國人是善待動物的。
‧傳統哲學中惻隱之心、慈悲、緣起相依觀,是中國善待動物、平等看待動物
的哲學基礎。
‧只要發揚中國舊有哲學基礎,就能獲得動物與人平等和諧的狀態。
(三)我的疑問
‧護生行動是憑藉單一觀念決定與判斷?
‧良善的哲學基礎為何無法推導出良善的對待文化?
‧支持中國人善待動物的思考與認知內容到底是什麼?
(四)基本立場
‧驅動護生活動的思想認知是多元的。
‧掌握整體認知拼圖才是掌握護生戒殺思想。
二、研究目的
‧推論、呈現護生戒殺認知觀念整體圖像。
‧解釋中國護佑動物文化與活動特徵。
‧提出時代改良策略。
三、研究方法與標的
‧歸納支持護生戒殺的各種理由。
‧系統陳列各個理由呈現的思想認知圖像。
‧反省這個認知圖像。
‧歸納的方法:以近代宣傳、論述護生戒殺文本為標的。
‧系統陳列的方法:所有議論環繞共通主題,以主題貫穿、陳列各個理由與觀念。
‧反省目標:釐清並定位近代中國動物倫理架構。
四、研究成果
(一)近代護生戒殺活動特徵
放生事業被凸顯、論證弱化危機、淨土宗師主導
(二)人與動物的關係
輾轉為親、同為佛種、血肉有知、秉天之德、進化之漸
(三)護生戒殺利益
天神守護災橫消除,業力轉換止殺弭戰,動物報恩非人擁護,粗食健康戒殺止病,修養慈心擴充人仁
(四)護生戒殺價值判斷
佛之慈等同聖之仁
(五)護生行為論諍
保護有害物、營生退讓
五、結論
(一)人與動物關係:內縮傾向的動物倫理義務圈。
(二)護生戒殺利益:強調對個人利益的敘述。
(三)護生戒殺價值判斷:偏重成就個人德行價值,而非成就動物價值。
(四)護生行為論諍:強調禁制,文化淵源中舊有的節制合宜理想無法獲得延
續發揮。
六、反省與展望
(一)近代護生戒殺理論困境
‧內縮傾向的動物倫理義務圈,使民眾不去關注整體生物圈利益。
‧強調個人或小範圍群體利益,舊有的生態利益沒有獲得良好延續。
‧護生戒殺價值判斷:對自己抱有義務,不是對動物抱有義務。
‧強調完全的禁制殺生,引發許多實踐上的衝突與疑惑。
(二)引發實踐文化困境
‧不關注放護生物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過於強調個人利益,導致放生即放死。
‧強調護生對心性提升的價值觀,中斷許多對護生行為效用改良的討論。
‧削弱護生理念的實踐力量。
(三)引發近代護生思想與實踐困境的關鍵在「欠缺對話」
‧「對話」意指不同流派、價值觀間的頻繁交流,彼此詰問、互相修正。
‧「欠缺對話」意指對護生價值、動物認知上的壟斷性話語。
‧壟斷性話語的形成原因與近代護生活動特徵密切相關。
‧淨土宗師主導的護生思想欠缺對話詰問力道。
(四)建議與展望
‧法律層面---顧及文化耦合、強化經濟動物規範與教育。
‧傳播層面---關注中國、影響中國
‧學術層面---進行中國飲食文化研究計畫
參考書目
一、明清護生文集參考資料
1.明‧方應祥,《方孟旋先生合集》(明末盟津李氏刊本,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庫。)
2.明‧方應祥,《青來閣初集》(明萬歷(丁巳)四十五年原刊本,台北善本書室藏書。)
3.明‧王叔果,《半山藏稿》(民國二十四年(1935)跋黃群排印本,台北傅斯年圖書館藏書。)
4. 日‧夫馬 進著,伍躍、楊文信、張學鋒譯,《中國善會善堂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5.明‧方大鎮,《荷薪義》(明刊本,據內閣文庫影印,台北傅斯年圖書館藏書。)
6.清‧江慎修,《放生殺生現報錄》(台中:青蓮出版社,2003年)。
7.清‧江錦波、汪世重編,《江慎修先生年譜》(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
8.明‧岳元聲,《潛初子文集》(紙燒本,台北傅斯年圖書館藏書。)7明‧宋楙澄,《九籥集》(明萬歷四十年(1612)刊本,台北國家圖書館藏書)。
9.明‧利馬竇,《利瑪竇中文著譯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
10.清‧周安士,《安士全書》(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95年)。
11.清‧徐謙,《物猶如此》(上海:道德書局,1935年)。
12.明‧徐應亨,《徐伯陽詩文集》(明萬歷至崇禎間遞刊本,台北善本書庫藏書)。
13.明‧陳繼泰,《巳吾集》(清初李來泰白下刊本,台北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庫藏書。)
14.明‧陳師昌,《餐勝齋集》(明天啟(壬戌)二年麟溪沈氏家刊本,台北國家圖書館藏書。)
15.明‧陳繼泰,《太乙山房文集》(明崇禎六年繡谷李士奇校刊本,台北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庫藏書。)
16.明‧陳薦夫,《水明樓集》(明萬歷間刊本,台北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
17.明‧曹學佺,《石倉全集》(明刊本,據內閣文庫影印,台北漢學研究中心藏書。)
18.明‧陳函輝,《社選寒枝集》(明崇禎間原刊本,台北善本書庫藏書。)
19.明‧陳函輝,《寒江集》(明崇禎間原刊本,台北善本書庫藏書。)
20.明‧陶望齡,《歇庵集》(明萬歷(庚戌)三十八年山陰王應遴刊本,台北國家圖書館藏書。)
21.明‧屠隆,《鴻苞集》(明萬歷間(1573~1619)刊本,台北傅斯年圖書館藏書)。
22.明‧屠隆,《栖真館集》(明萬歷間刊本,台北故宮。)
23.明‧陳繼儒,《白石樵真稿》(明崇真(丙子)九年華亭章臺鼎刊本,台北國家圖書館藏書。)
24.明‧陳繼儒,《陳眉公先生全集》(明崇禎間華亭陳氏家刊本,台北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庫藏書。)
25.明‧馮夢禎,《快雪堂集》(明萬歷(丙辰)四十四年黃汝亨等金陵刊本,台北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藏書。)
26.明‧張恆,《明志稿》(明萬歷四十年(1612)序刊本,據內閣文庫影印,台北漢學研究中心藏書。)
27.明‧湯顯祖,《玉茗堂全集》(明天啟元年(1612)刊本,台北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藏書。)
28.明‧黃廷鵠,《希聲館藏稿》(明崇禎十年(1637)序刊本,據內閣文庫影印,台北傅斯年圖書館藏書。)
29.明‧曾同亨,《泉湖山房稿》(明刊本,據內閣文庫影印,台北漢學研究中心藏書)。
30.明‧湯賓尹,《睡庵文稿》(明萬歷間金谿李曙寰校刊本,台北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庫藏書)。
31.明‧雲棲祩宏,《蓮池大師全集》四冊(台南:和裕出版社,19991年)。
32.明‧紫柏真可,《紫柏老人集》(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年)。
33.明‧馮時可,《馮元成選集》(明刊本,據內閣文庫影印,台北傅斯年圖書館藏書。)
34.明‧馮時可,《超然樓集》(明萬歷丁酉年(1597)鄭汝璧刊本,據內閣文庫影印,台北傅斯年圖書館藏書。)
35.明‧楊東明,《山居功課》(明萬歷四十年(1612)序刊本,據內閣文庫影印,台北漢學研究中心藏書)。
36.明‧費元祿,《甲秀園集》(明萬歷(戊申)三十六年刊本,台北傅斯年圖書館藏書。)
37.明‧鄒迪光,《石語齋集》(明萬歷末年原刊本,台北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藏書。)
38.明‧虞淳熙,《虞德園先生集》(明天啟(癸亥)三年錢塘虞氏務山館刊本,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庫藏書。)
39.蔡淑芳,《明末清初江南的放生活動》(台北: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40.明‧劉鳳,《太霞草》(明萬歷間長洲劉氏家刊劉子威集本,台北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庫藏書。)
41.明‧憨山德清,《憨山老人夢遊集》(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年)。
42.明‧韓錫,《韓子》(明崇禎七年(1634)刊本,據內閣文庫影印,台北漢學研究中心藏書。)
43.明‧謝兆坤,《謝耳伯先生初集》(明崇禎間綏安謝氏刊本,台北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藏書。)
44.明‧嚴書開,《嚴逸山先生文集》(清順治間原刊本,台北善本書室藏書。)
45.明‧釋憨山,《憨山老人夢遊集》(清光緒五年(1879)刊本,台北台灣大學圖書館藏書。)
46.明‧釋道愍,《布水臺集》(清初刊嘉興藏本,台北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庫藏書。)
47.清‧顧炎武,《生日不稱觴之要義》(上海:弘化社,1936年)。
48.清‧釋印光鑑定、俞明哉選錄,《因果輪迴實錄》(台北:九龍蓮社印贈,1993)。
二、清末民初參考資料
1.民國‧丁福保,《佛學指南》(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74年)。
2.民國‧丁福保,《現代最真切之生命觀、最真確之衛生長壽術合刊》(上海:醫學書局,1942年)。
3.民國‧丁福保,《食物與早老》(上海:醫學書局,1939年)。
4.民國‧丁福保,《怎樣創造我的健康生活》(上海:醫學書局,1942年)。
5.民國‧于凌波,《民國佛教居士傳》(台中:慈光圖書館,2004年)。
6.上海《宗教志》編纂委員會,《上海宗教志》(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01)。
7.民國‧北京圖書館編,《民國時期總書目》(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5年)。
8.民國‧江燦騰,《明清民國佛教思想史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6年)。
9.民國‧汪培齡,《動物性食品與植物性食品之優劣》(上海:上海五教書局發行,1942年)。
10.民國‧李圓淨,《護生痛言》(上海:佛學書局,1930年)。
11.民國‧李圓淨,《甘地的戒殺主義》(上海:佛學書局,1936年)。
12.民國‧李圓淨,《到光明之路》(世界佛教居士林:上海佛學書局,1934年)。
13.民國‧李圓淨,《佛法導論》(台北:台灣印經處,1957)。
14.民國‧陳劍鍠,《印光研究》(香港:香港大學博士論文,1999年)。11民國‧陳無我,《法海搜珍》(上海:大法輪書局,1944年)。
15.民國‧偉爾斯、梁思成等,《漢譯世界史綱》(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年)。
16.民國‧黃慶瀾,《初機淨業指南》(台中:台中蓮社,1986)。12民國‧黃慶瀾、司法部,《感化錄》(上海:商務印書館,1923年)。
17.民國‧張用賓,《動物福音》(上海:中國動物保護會,1934年)。
18.民國‧楊章父,《素食養生論》(上海:中華書局,1930年)。
19.民國‧聞妙、吳丰合編,《護生文集》(上海:上海佛學書局,2000年)。
20.民國‧趙樸初,《佛教常識問答》(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21.民國‧趙樸初,《新時代的佛教》(不祥:威遠印書弘化社,1951年)。
22.民國‧蔡念生彙編,《弘一大師法集》第六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76年)。
23.民國‧蔡元培、高平叔,《蔡元培全集》(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24.民國‧鄭大華、鄒小站,《西方思想在近代中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
25.民國‧聶雲臺,《人生指津》(上海:聶氏家言旬刊社,1928年)。
26.民國‧豐子愷,《護生畫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1版)。
27.民國‧聶雲臺編纂、許止淨評定,《歷史感應統紀》(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3年)。
28.民國‧豐一吟編,《現代美術家 畫論‧作品‧生平 豐子愷》(上海:學林出版社,1987年)。
29.民國‧譚嗣同,《仁學》(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4年)。
30.民國‧釋印光,《印光法師文鈔》上冊(台中:青蓮出版社,1994年)。
31.民國‧釋印光,《印光法師文鈔》下冊(台中:青蓮出版社,1994年)。
32.民國‧釋印光,《印光法師文鈔續編》上冊(台中:青蓮出版社,1994年)。
33.民國‧釋印光,《印光法師文鈔續編》上冊(台中:青蓮出版社,1994年)。
34.民國‧釋印光,《印光法師文鈔三編》上冊(台中:青蓮出版社,1994年)。
35.民國‧釋印光,《印光法師文鈔三編》上冊(台中:青蓮出版社,1994年)。
36.民國‧釋明暘主編,《圓瑛法師年譜》(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6年)。
37.民國‧釋印光,《上海護國息災法會印光法師法語》(蘇州:弘化社,1937年)。
38.民國‧釋太虛審定、范古農校訂,《海潮音文庫第一編》(上海:佛學書局,1930年)。
39.民國‧釋太虛,《太虛大師全書》(台北:善導寺佛經流通處,1980年)。
40.民國‧釋太虛、范古農,《道德學》(上海:佛學書局,1930年)。
三、戰後護生戒殺文獻資料
1.三十週年特刊編輯委員會,《佛教青年協會成立三十週年紀念特刊》(香港:佛教青年協會,1999年)。
2.于凌波,《李炳南居士與台灣佛教》(台中:李炳南居士紀念文教基金會,1995年)。
3.何建明,《晚清民國佛教思想史》(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1年)。
4.李炳南,《李炳南老居士全集》(台中:青蓮出版社,1990年)。
5.佛教居士林,《佛教居士林特刊》(汕頭:汕頭佛教居士林,1935年)。香港大
學收藏。
6.高永霄,《香港佛教源流》(香港:香港佛教法相學會,1992年)。
7.陳兵、鄧子美合著,《二十世紀中國佛教》(台北:現代禪出版社,2003年)。
8.蔡運辰,《如是庵學佛賸語》(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3年)。
9.釋煮雲,《煮雲法師演講集》(台中:瑞成書局,1956年)。
10.釋永明,《香港佛教與佛寺》(香港:大嶼山寶蓮禪寺,1993年)。
四、環境與動物倫理學參考資料
1.Peter Singer著,孟祥森、錢永祥譯,《動物解放》(台北:關懷生命協會,1996年)。
2.Michale Allen Fox著,王瑞香譯,《深層素食主義》(台北:關懷生命協會,2005年5月)。
3.于君方,〈戒殺與放生:中國佛教對生態問題的貢獻〉,《第一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實錄》,1991年5月。
4.左曉芬,〈評《動物解放》Peter Singer〉,《哲學雜誌》,1997年11月。
5.朱增宏,〈把雨傘留給蚯蚓?---從動物倫理對佛教及「愛與慈悲」的挑戰,談佛法的實踐〉,《中外文學》第374期(2003年月),頁103~130。
6.任俊華、劉曉華著,《環境倫理的文化闡釋:中國古代生態智慧探考》(湖南: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3月1版)。
7.李培超,《倫理拓展主義的顛覆》(湖南: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3月)。
8李常井,〈Tom Regan論動物的道德地位〉,《應用倫理研究通訊》第13期(1997年7月),頁9~17。
9陳幸浩,〈落實國內犬隻管理之探討及展望〉,《農政與農情》第323期( 1999年8月),頁43-49。
10李瑞全,〈儒家論動物權〉,《應用倫理學研究通訊》第13期(2000年1月),頁19~21。
11.李茂生,〈動物權的概念與我國動物保護法的文化意義〉,《月旦法學雜誌》第94期(2003年3月),頁155~178。
12.林朝成,〈佛教放生與生態保育〉,《般若》試刊號(1995年12月),頁66~83。
13.林朝成,《護生與淨土:傳統與當代面向的考察》(台南:鄉林文教基金會,2002年)。
14.莽萍,《為動物立法---東亞動物福利法律匯編》(北京:中國政法大學,2005年5月)。
15.莽萍,《綠色生活手記》(北京:中國政法大學,2005年5月)。
16.康樂,《佛教與素食》(台北:三民書局,2001年)。
17.陳玉峰,〈台中市放生文化初步研究〉,《靜宜人文學報》第6期(1995年6月),頁135~142。
18.莊慶信,〈中國佛教與生命中心主義環境哲學的對話〉,《哲學雜誌》第30期(1999年10月),頁64~89。
19.陳德和,〈從道家思想談動物權的觀念〉,《鵝湖》第299期(2000年5月),頁32~35。
20.鄭祝菁,〈「動物保護法」之執行成果與展望〉,《雜糧與畜產》第347期(2001年12月),頁28-32。
21.葉力森,〈動物權與動物保護立法〉,《人本教育札記》,1994年12月。
22.劉小如,〈台北地區民眾放生行為研究報告〉,《野鳥》第7期(2000年2月),頁59~64。
23.鍾丁茂,〈論動物生存權〉,《哲學雜誌》第30期(1999年10月),頁34~45。
24.蕭振邦,〈動物權:一個佛教向度的解讀與解釋〉,《應用倫理學研究通訊》第13期(2000年1月),頁29~32。
25.簡明龍,〈動物權與動物福利〉,《野生動物保育彙報及通訊》,1994年10月。
26.關懷生命協會,〈關懷生命的理論與實踐---正視動物權〉,《環耕》,1997年5月。
27.釋昭慧,〈戒律之原理---以不殺生戒為例〉,《東方宗教研究》,1995年10月。
28.釋昭慧,〈佛法與生態哲學〉,《哲學雜誌》第30期(1999年10月),頁46~63。
29.釋昭慧,〈動物權與護生〉,《應用倫理學研究通訊》第13期(2000年1月),頁26~28。
30.釋昭慧,〈環境權與動物權---「人權」觀念的延展與「護生」信念的回應〉,《玄奘學報》第4期(2001年10月),頁17~34。
31.釋悟泓,〈佛教放生的情理法〉,《生態中心》第11期(2003年1月),頁41~44。
32.釋昭慧,《佛教倫理學》(台北:法界出版社,2004年9月)。
33. 釋圓因,《放生問答》(臺南:和裕出版社,2002)。
五、其他參考資料
1.方立天,《中國佛教哲學要義》(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3月)。
2.杜威,《我們如何思維》(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0年3月)。
3.米克‧巴爾,《敘述學:敘事理論導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4.馬昌儀,《中國靈魂信仰》(台北:漢忠出版社,1996年)。
5.滕守堯,《審美心理描述》(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
6.魯道夫阿恩海姆著,滕守堯譯,《視覺思維》(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
7.劉京林,《大眾傳播心理學》(北京:中國傳媒大學,2005年3月)。
8.劉本炬,《論實踐生態主義》(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8月)。
9.魏波,《環境危機與文化重建》(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