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鄭慧華
Cheng, Huei-Hua
論文名稱: 帕洛克繪畫風格與意義
Jackson Polllock's Painting: Style and Meaning
指導教授: 王哲雄
Wang, Zhe-Xio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畢業學年度: 84
語文別: 中文
中文關鍵詞: 帕洛克; 帕洛克繪畫風格; 帕洛克繪畫意義.
英文關鍵詞: Jackson Pollock; Jackson Pollock's painting style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41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傑克森‧帕洛克 (Jackson Pollock, 1912~1956), 美國現代藝術史中謎樣
    的人物。 他沉默寡言, 也不擅長包裝自己, 因此, 即使他已被藝術史學家奉為
    美國當代最偉大的藝術家, 關於他一切仍是如此難以捉摸, 他在生命的顛峰之
    時驟逝, 年僅四十四歲, 是純粹意外事件或是自殺, 無從得知, 這永遠沒有解
    答的疑惑更增加了他藝術生涯與創作的神秘感。

    我必須大膽的說, 一般人傾向於認為帕洛克的創作只是一種膚淺的形式主
    義, 那是因為他們不瞭解帕洛克。 學者瑟納斯基 (Claude Cernuschi) 在其著
    作「傑克森‧帕洛克: 意義與重要性」 (Jackson Pollcok: Meaning and
    Significance) 中一再聲明: 任何想要對帕洛克的創作有所評價並確立他的藝
    術史地位的人, 都必須透徹地瞭解帕洛克這個人, 而非僅從作品形式來判斷。

    的確, 帕洛克的創作生涯, 可視為一部他個人的心靈發展史。 其最大的特
    點, 便是他的真實無偽, 一幅幅富有象徵意味、 且帶有濃厚隱喻性的繪畫, 我
    們可將其視為他赤裸坦承的自白、深刻且撼人。 筆者以此做為緒論的開場, 無
    非是要點出他創作中內涵與意義的重要性, 並首先澄清一個庸俗的誤解 --- 帕
    洛克的創作毫無內容可言, 只是個玩弄形式把戲的人。

    造成這項誤解的原因有很多, 藝評家格林堡 (Clement Greenberg) 以其形
    式主義意味濃厚的理論, 擁護帕洛克的作品, 僅管他的評論, 為帕洛克奠定了
    藝術地位, 但他忽略了帕洛克繪畫中的內涵及意義, 不可謂全無影響。 再者,
    帕洛克的繪畫風格難以模仿的特性, 也造成不明究理的人誤解, 認為他獨創的
    風格僅之於他個人產生意義, 在整個潮流的走向中屬異數而無足輕重, 這只是
    知其一不知其二, 帕洛克在二十世紀後半葉所造成的影響, 如同二十世紀前半
    葉的畢卡索一樣, 對後學者的啟發並非鼓勵其借用形式語言, 而是為他們開創
    了藝術形式的無限可能性。

    一九四七年至一九五○年的「滴漏繪畫」 (Dripping Painting) 時期, 是
    帕洛克的繪畫生涯中被公認最成功的階段, 他的成就是打破了傳統繪畫的規條,
    將畫布自畫架上卸下, 置於地面上, 所使用的作畫媒材 ( 工具 ), 也有了突破
    性改變, 畫家與畫布之間的媒介, 由畫筆轉換成木棍、針筒、...... 最後連這
    些媒介物也都省略, 直接以滴漏、傾倒顏料作畫, 形式也走向完全抽象。 這種
    轉變, 都限於形式媒材的討論, 但在背後, 其實蘊藏著巨大的內在精神與意涵
    。 只看形式, 便容易誤解帕洛克的轉變是憑空出現, 然唯有觸及更深的核心,
    才能瞭解其藝術風格的演變, 有其內在精神的一貫性。 這個精神貫穿帕洛克的
    一生, 甚至承自美國的傳統文化, 然而他也成功地將這使命, 以嶄新的現代藝
    術語言傳承至下一代藝術家。

    在研究的方法上, 第一章以編年方式來探討帕洛克繪畫風格的演變, 依其
    一生的歷程共分為四部份:( 一 ) 形成時期;( 二 ) 心理分析式繪畫時期;( 三
    ) 滴漏繪畫時期;( 四 ) 黑色傾流繪畫時期。 基本上雖是以年代進展做為陳述
    方向, 並循序漸進地勾勒帕洛克生活與創作間的關係, 但其所依循更重要的一
    條軸線, 是以形式轉變做各期分野。 繪畫風格的產生、變化以及結果是本章的
    重點。 可以說, 對於帕洛克一生繪畫風格的變化, 及其風格的意義在本章已大
    略探討完畢。

    在第二章與第三章的部份, 筆者自第一章的概述中, 抽出兩個帕洛克繪畫
    的重要特質來各別探討。 第二章討論的是帕洛克的創作與無意識的關係。這個
    特質的論述著重在心理層面, 帕洛克的畫作, 脫不了一種自我心靈探索, 以及
    表達情緒, 這是為什麼他個人的心靈發展值得研究的原因。 在本章中, 除了討
    論他個人因酗酒而帶來的心理問題外, 更因此而牽涉到更廣的範圍 --- 即榮格
    心理學。帕洛克在治療酗酒問題時, 先後接觸了二位信奉榮格心理學的治療師:
    韓德森 (Joseph Henderson) 及德‧拉茲羅 (Violet Staub de Lazlo), 特別
    是透過韓德森醫師, 他接觸到了榮格的心理學說。 也許可以這麼說, 這令帕洛
    克沉迷於其中, 並以此來探究自己的心靈, 因此他開始創作出了一系列所謂「
    心理分析式」的素描, 其中充滿了榮格式的心理象徵圖騰。 帕洛克篤信其顯現
    人類無意識的能力, 他在創作之中一方面找尋自我, 一方面體驗潛藏在人類心
    靈深處的無意識心靈。

    第一節中, 無意識如何在繪畫中顯現是探討的重點。 帕洛克不斷地強調:
    「無意識」是他創作的泉源, 但它以何種方式、 技巧表現顯然是個問題, 一個
    藝術家是否可能在意識的運作中, 讓無意識也同時顯現出來? 當然, 這個問題
    的討論之必要, 基於傾向相信帕洛克確實達成所謂「無意識繪畫」的境界。 第
    二節, 則討論帕洛克所受心理學教育的背景, 心理因素影響他的創作甚鉅, 甚
    至榮格心理學在其中扮演著主導的角色, 我們因此不得不去瞭解他接觸心理學
    的過程, 以幫助我們瞭解他繪畫中, 意義及精神蛻變的來龍去脈。

    第三章討論另一個重點, 即帕洛克與美國本土藝術的關係。 帕洛克堪稱美
    國畫家的代表, 不只是因為他形式語言的突破, 最重要的, 是他擁有的民族情
    節, 他的內心中有一股難以言喻的大美國情懷, 致使他對美國文化傳統 --- 印
    第安藝術有濃厚的興趣, 加上葛拉罕 (John Graham) 的引導, 他將祖先遺留的
    文化、 精神產物與榮格的集體無意識學說融合, 成為他創作中所追求的精神境
    界。 即使是在抽象的滴漏繪畫中, 他也不斷強調那是得自印第安沙畫的靈感,
    以及同祖先之心, 追求與大自然合一的境界。

    為求更完整地瞭解原始主義及美國本土藝術風潮如何在美國興起, 第一節
    的內容就專門探討這具廣大影響力的環境因素。 因為對外在因素的瞭解, 有助
    於我們瞭解帕洛克在此風潮中所扮演的角色。其內容主要在探討當時美國政府,
    以及學者、 文化工作者如何政策性地推動藝術本土化, 喚醒美國人的國家文化
    意識, 從推廣印第安文物中, 讓美國人認同自己的土地與傳統。 這個全面性活
    動長達十年之久, 一時風起雲湧, 影響了一批美國年輕藝術家, 後來幾位抽象
    表現主義藝術家是其中奉行本土精神最力的, 如紐曼、帕洛克。 第二節討論的
    範圍則縮小至帕洛克個人身上, 討論他與原始主義的關係。 在此節中所論及原
    始主義非指美國本土藝術而已, 而是廣泛地指在世紀初歐洲所興起的原始主義,
    及其後續在帕洛克身上的發展, 並討論歐洲世紀初的原始主義, 及美國所興起
    的原始主義的不同意義。 至第三節, 筆者將美國所興起的原始主義風潮, 再縮
    小範圍至專論印第安藝術與帕洛克創作的關係上。 無論是精神、觀念, 或是技
    巧的關係都是論述重點。

    第二、 三章的特點在於打破時間的軸線, 專論帕洛克繪畫中的某一特質,
    並配合畫作加以說明。 以特質為重點, 有別於第一章的討論觀點, 雖然內容與
    第一章有部份重覆, 但因研究角度不同, 而有不同的意義。 並且, 由於以單一
    特質來討論, 其所牽涉的範圍也較廣, 相較於第一章, 等於是延伸了帕洛克的
    繪畫, 使之與心理學、社會學、政治、 原始藝術領域相關聯, 得到更廣的探討

    第四章延續著一、 二、三章而來, 但觀點全與以上不同, 因為筆者必須站
    在一個更客觀的角度, 來論斷帕洛克的藝術成就, 以及他所造成的影響。因此,
    本章的立場由主角帕洛克身上抽離, 以評論的觀點來看帕洛克在四○年代及其
    後所發揮的影響力。

    談到評論, 就不能不談到格林堡, 因為他與帕洛克之間, 不僅私交甚篤,
    評論間更有緊密的關係, 可以說, 若不是格林堡在評論上為帕洛克全力護航,
    帕洛克在今日藝術史上的地位可能改寫。 帕洛克的創作發展與格林堡的藝術理
    論間, 有著相當微妙的關係, 在格林堡看來, 按照藝術史的線性發展論, 帕洛
    克的抽象作品是進步的象徵, 他將其看作是其藝術理論的實際例證, 並鼓勵在
    帕洛克之後的藝術家跟隨他的做法, 朝向藝術「粹化」的方面邁進。 在其他惡
    意批評的一片撻伐聲中, 格林堡確保了帕洛克某種地位與象徵性, 無論對帕洛
    克的創作理論的鞏固, 或增加格林堡藝術理論的權威性及說服性, 都互有助益,
    在四○年代, 他們二者密不可分, 因此, 筆者以單獨一節來探討這個問題, 它
    絕對有助於觀者瞭解帕洛克在藝術史中的評價與地位。

    第二節, 則以評判的態度, 客觀地審視帕洛克在藝壇造成的影響。 本節的
    靈魂除了畫家本人之外, 更重要的是格林堡與羅森伯格 (Harold Rosenberg)
    的藝評及藝術理論, 因為從某種角度看來, 帕洛克繪畫風格的影響, 可以說是
    前述二位藝評家評論所造成的影響。 有趣的是, 他們二人所持之完全相反的理
    論, 卻同時呈現在帕洛克的畫中。 格林堡的理論, 帶領後繼者走向更純粹的抽
    象, 在帕洛克技法的影響下, 產生了後繪畫性抽象藝術、極限主義等。 然羅森
    伯格一派, 則側重藝術活動中的「過程」, 繼而影響到往後行動藝術、 觀念藝
    術、地景藝術等藝術形式的發生。

    藉由討論帕洛克繪畫風格的影響, 算是本論文對他個人風格研究的收尾,
    筆者除了在論文中欲探究他個人的作品中的意義外, 更重要的, 是企圖道出這
    些意義的重要性, 並以此給予這位藝術家一公平的論斷。

    本論文的參考書目, 分為書籍與期刊兩大類, 在書籍資料上採統合編目,
    依作者姓名的順序排列。 期刊方面亦是如此。此外, 文後還附上畫家年表與圖
    錄, 使之更完善詳盡。 附圖的安排, 筆者儘可能將提及的圖片附上, 但囿於資
    料有限, 或因所取得之圖片未能清晰印, 出所以有少部份作品未能附上圖片。
    圖錄的安排依照論文中提及的順序為主, 不再區分帕洛克作品與其他藝術家作
    品, 以方便對照內容查閱。 在論文中畫作名稱的翻譯上, 由於帕洛克賦予題目
    的象徵及隱喻意味濃厚, 在譯成中文後往往無法保有其原意的深刻, 或忠於原
    文中的單複數意義, 但為了維持中文撰寫的原則, 筆者仍將將其翻出, 並儘量
    維持原文之意涵。

    無法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