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怡君
CHEN YI –CHUN
論文名稱: 臺北市國中生網路使用行為、網路沈迷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 among the Behaviors of Internet Using, Internet Addiction and Life Adjustment in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ipei City
指導教授: 陳李綢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nd Counseling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2
中文關鍵詞: 網路使用行為網路沈迷生活適應
英文關鍵詞: Behavior of Internet Using, Internet Addiction, Life Adjustment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60下載:4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北市國中生網路使用行為、網路沈迷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本研究採立意抽樣方式,以調查研究法進行問卷資料蒐集,共抽取臺北市12所公立國中(含完全中學國中部)七、八、九年級男女學生,有效樣本共966人(男生484人,女生482人)。研究工具包括『網路使用行為』、『網路沈迷量表』及『中學生生活適應量表』。所得資料以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分析與典型相關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處理,研究結果如下:
    一、就國中生在網路沉迷與生活適應的現況而言,網路沉迷的傾向不高,生活適應情況大致良好。
    二、不同性別、年級、家長教育程度的國中生在網路沈迷的傾向上有顯著差異。
    三、不同性別、年級、家長教育程度的國中生在生活適應上有顯著差異。
    四、每週不同上網時數的國中生在網路沈迷、生活適應上有顯著差異。
    五、國中生使用網路活動『聊天交友類』、『生活休閒類』、『線上遊戲』的頻繁度與網路沈迷具有顯著正相關;『教育學習類』的頻繁度與網路沈迷具顯著負相關。
    六、國中生的網路沈迷與生活適應具顯著負相關。
    七、網路沈迷高危險群之國中生在『家庭適應』、『人際關係』、『自我意識』分層面上和低危險群有顯著差異。
    最後,研究者依據本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具體建議以做為國中生輔導工作及未來研究參考。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 among the behavior of Internet using, Internet addiction and life adjustment in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ipei City. 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 was adopted in the research ,and a survey study was conducted to collect data from the questionnaires. Seventh,eighth,and ninth grade students from 12 public schools in Taipei City(including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from complete secondary schools) were sampled .There are 966 effective samples(484 boys and 482 girls).The tools of the research include “the Internet Using Behavior Questionnaire”,“ Internet Addiction Scale”, and “Life Adjustment Scale”.Data retrieved were analysis with statistic methods like independent samples t-test,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variance,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and 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etc. The result are as follows:
    1. As a whole, the lower the scores of Internet addiction of junior high schoolstudents; the better the scores of life adjustment.
    2. The Internet addiction tendency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with genders,grades and parent education.
    3. The life adjustment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with genders,grades and parent education.
    4.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weekly Internet using hour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in Internet addiction and life adjustment.
    5.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Internet addiction and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frequencies of Internet activities on categories of chatting, entertainments, on-line games.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Internet addiction and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frequency of Internet activities on category of education.
    6.There was a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Internet Addiction and Life Adjustment.
    7.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ho are in high risk in Internet addiction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who are in low risk on levels of 『family adjustment』,『relationships』,『self-awareness』.
    Finally,the researcher had a discussion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e research,and offered specific suggestions for the refence of the practice of guidance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future researches.

    致謝詞------------------------------------------------i 中文摘要-------------------------------------------- iii 英文摘要--------------------------------------------- v 目錄----------------------------------------------- vii 表目錄--------------------------------------------- ix 圖目錄--------------------------------------------- x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研究假設-----------------------------2 第三節 名詞釋義--------------------------------------4 第二章 文獻探討------------------------------------7 第一節 國中生網路使用行為的特性------------------------7 第二節 網路沈迷的定義及相關研究------------------------10 第三節 生活適應的定義及相關研究------------------------14 第四節 網路使用行為、網路沈迷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18 第三章 研究方法------------------------------------23 第一節 研究架構--------------------------------------23 第二節 研究對象--------------------------------------24 第三節 研究工具--------------------------------------26 第四節 研究程序--------------------------------------32 第五節 資料處理--------------------------------------33 第四章 研究結果--------------------------------------35 第一節 國中生網路使用行為、網路沈迷與生活適應之現況分析---35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國中生在網路沈迷、生活適應的差異性---45 第三節 國中生平均每週上網時數與網路沈迷、生活適應的差異性-52 第四節 國中生網路各類活動的頻繁度與網路沉迷之相關性-------55 第五節 國中生網路沈迷與生活適應之相關性-----------------56 第六節 網路沈迷高危險群與低危險群之國中生在生活適應的差異性63 第五章 討論----------------------------------------- 65 第一節 國中生網路使用行為、網路沈迷與生活適應之現況-------65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國中生在網路沈迷、生活適應之差異性問題68 第三節 國中生平均每週上網時間與網路沈迷、生活適應的差異性問題73 第四節 國中生網路各類活動的頻繁度與網路沉迷之相關性問題----74 第五節 國中生網路沈迷與生活適應之相關性------------------76 第六節 網路沈迷高危險群與低危險群之國中生在生活適應的差異性問題78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81 第一節 結論-------------------------------------------81 第二節 建議-------------------------------------------84 參考文獻-----------------------------------------------89 中文部分-----------------------------------------------89 西文部分-----------------------------------------------94 附錄---------------------------------------------------97 附錄一 『網路沈迷量表』因素分析摘要表---------------------97 附錄二 『網路沈迷預試量表』項目分析摘要表-----------------99 附錄三 中學生生活適應量表使用同意書---------------------100 附錄四 預試問卷---------------------------------------101 附錄五 正式問卷---------------------------------------106

    中文部分
    王蓁蓁(2000)。臺北縣國中生之壓力源、因應方式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王健任(2004)。國中生網路遊戲成癮傾向及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王銘輝(2005)。高雄巿國中學生電腦網路使用情形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王智弘(2005)。網路沈迷問題的可能成因與輔導策略。2011年3月6日取自http://www.heart.net.tw/wang/paper-new/paper2005new.htm
    交通部統計處(2001)。臺灣地區民眾使用網際網路狀況調查報告。臺北:交通部。
    交通部統計處(2005)。臺灣地區民眾使用網際網路狀況調查報告。臺北:交通部。
    交通部統計處(2007)。臺灣地區民眾使用網際網路狀況調查報告。臺北:交通部。
    江南逸(2003)。國中生使用網路之偏差行為和網路沈迷程度對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李孟儒(2001)。臺南縣國民中學生情緒智力、生活適應與自殺傾向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吳明隆(2009)。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與實務。臺北:五南。
    周文欽(1991)。臺北市外來高中學生的就學成因、生活適應及其相關因素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周榮、周倩(1997)。網路上癮現象、網路使用行為與傳播快感經驗之相關性初探。論文發表於中華傳播學會。臺北。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2002)。青少年網路使用調查。2011年3月1日取自http://www.nyc.gov.tw/
    林季謙(2003)。不同網路能力、人格特質與人際關係中小學生對網路成癮的影響。私立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林偉傑(2008)。馬祖地區青少年網路使用行為與人際關係、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私立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美珍(2009)。國中生樂觀特質、社會支持、因應策略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財團法人臺灣網路資訊中心(2001)。臺灣地區寬頻網路使用狀況調查—2001年1月。2010年12月6日取自http://statistics.twnic.net.tw/item04.htm
    財團法人臺灣網路資訊中心(2006)。臺灣地區寬頻網路使用狀況調查—2006年1月。2010年12月6日取自http://statistics.twnic.net.tw/item04.htm
    財團法人臺灣網路資訊中心(2008)。臺灣地區寬頻網路使用狀況調查—2008年7月。2010年12月6日取自http://statistics.twnic.net.tw/item04.htm
    財團法人臺灣網路資訊中心(2010)。臺灣地區寬頻網路使用狀況調查—2010年7月。2010年12月6日取自http://statistics.twnic.net.tw/item04.htm
    財團法人董氏基金會(2004)。網路是憂鬱少年的救世主?。2011年1月4日取自http://www.jtf.org.tw/
    張仁獻(2003)。臺南縣國中學生網路使用行為對網路沈迷現象的影響之調查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是。
    陳淑惠(1999)。我國學生電腦沈迷現象之整合研究-子計畫一:網路沈迷現象的心理病理之初探(1/2)。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陳淑惠、翁儷禎、蘇逸人、吳和懋、楊品鳳(2003)。中文網路成癮量表之編製與心理計量特性研究。中華心理學刊,45(3),279-294。
    陳怡君(2004)。國中生網路使用行為、同儕關係與自我概念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冠名(2004)。青少年網路使用行為及網路沈迷的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波汎(2006)。商職生網路使用行為、生活適應與網路成癮關係研究-以臺中縣市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陳李綢、蔡順良(2006)。中學生情緒智慧、人際因應、自我效能及生活適應測量與適應性指標研究。邁向卓越教育國際研討會-教育指標與學習評鑑師資培育政策。
    游森期(2002)。大學生網路使用行為、網路成癮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黃玉臻(1997)。國小學童A型行為、父母管教方式與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黃俊英(2000)。多變量分析=Multivariate analysis: an introduction。臺北:正中書局。
    黃雅婷(2000)。國中女生早晚熟與身體意象,自尊及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縣。
    黃玉蘋(2004)。國中生網路使用行為與人際關係、自我概念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黃雅彗(2005)。生活壓力與網路沉迷之相關研究─以新莊地區國中生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富邦文教基金會(2004)。全國青少年媒體使用行為研究調查。2011年2月3日取自http://www.feja.org.tw/modules/news007/
    楊國樞(1986)。家庭因素與子女行為,臺灣研究的評析。中華心理學刊,28(1),7-28。
    楊正誠(2002)。大學生網路成癮、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私立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張春興(1992)。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東華。
    張春興(1996)。現代心理學。臺北:東華。
    張錦珍(2007)。商職生網路使用行為對網路成癮之影響—以生活適應為中介變項。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董潔如(2003)。高中學生網路使用動機、使用行為、個人特性與網路沈迷現象之初探。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縣。
    廖思涵(2006)。高雄市國中生網路使用行為、網路沈迷與生活適應、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廖玟綾 (2008)。國中生線上遊戲經驗與人格特質及人際關係之研究—以臺北市萬華區國中生為例。私立中國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鄭英瑋(2004)。網路使用對青少年生活適應之影響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鄭雅芬(2009)。臺南市國中生人格特質、人際關係與網路沉迷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10)。教育統計資料。2010年12月6日取自
    http://www.edunet.taipei.gov.tw/MP_104001.html
    盧浩權(2005)。青少年網路沈迷現象與生活壓力、負面情緒之相關研究—以臺中市高中生為例。私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縣。
    蕃薯藤(2005)。2005年臺灣網路使用調查。2010年12月6日取自http://survey.yam.com/survey2005/index2.html
    薛秀(2001)。國中學生電腦網路使用與親子互動關係之研究—以臺北市國中學生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戴怡君(2002)。使用網際網路進行互動者各執之探討。資訊社會研究,2,29-58。
    簡茂發(1986)。大學生適應問題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師大教育研究所集刊,28,1-90。
    蕭銘鈞(1997)。臺灣大學生網路使用行為、使用動機、滿足程度與網路成癮現象之初探。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韓佩凌(2000)。臺灣中學生網路使用者特性、網路使用行為、心理特性對網路沈迷現象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英文部分
    Allport,G W.(1961).Pattern and growth in personality.New York: Holt,Rinehart and Winston.
    Arkoff,A.(1968).Adjustment and mental health.New Jersey:Prentice Hall.
    Bandura, A.(1977).Analysis of modeling processes. In A.Bandura (Ed.), Psychological Modeling,78-96,Chicago:Aldine-Atherton.
    Boarine,A.(1985).Adjustment and mental health. New York :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Brenner,V.(1997). Psychology of computer use: XLVII. Parameters of Internet use, abuse and addiction: The first 90 days of the Internet usage survey. Psychological Reports,Vol 80,879-882.
    Cattell,R.B.(1950).Personality:A systematic,theoretical,and factual study. New York: McGraw-Hill.
    Egger,O.& Rauterberg, M. (1996). Internet Behavior Ouestionnair. Retrieved December 2, 2010, from http://www.ifap.bepr.ethz.ch/~egger/ibq/ibq_engl. htm.
    Elkind,D.(1984).All grown up and no place to go: Teenagers in crisis. Mass: Addison-Wesley.
    Erickson,E.H.(1968).Identity: Youth & Crisis.New York: W.W.Norton.Ferris, J. R. (1997).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Causes, symptoms, and consequences. Retrieved December 2, 2010, from http:// www.chem.vt.edu/chem-dept/dessy/honors/papers/ferris.html
    Freud,S.(1961).Some psychical consequences of the anatomical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sexes.In J. Strachey(ed),The Standard edition of the complete psychological works of Sigmund Freud(vol.19).London:Hogarth Press.
    Goldberg,I.(1996).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Retrieved December 20, 2010, from http://www.physics.wisc.edu/~shalizi/internet_addiction_criteria.html.
    Goldberg, I. (1996).Internet Addiction. Electronic message posted to Research Discussion List. Retrieved February 4, 2011, from http://www.cmhc.com/mlists/ research/and http://www1.rider.edu/~suler/psycyber/supportgp.html.
    Greenfield,D.N.(2000).The Net effect:Internet Addiction and Compulsive Internet Use. Retrieved February 4, 2011, from http://www.virtual-addiction.com/a_neteffect.htm
    Griffiths, M. (1998). Internet addiction: Does it really exist? In J.Gackenbach (ed.) ,Psychology and the Internet: Intrapersonal interpersonal, and transpersonal implications.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Griffiths,M.(2000).Does Internet and computer addiction exist? Some case study evidence. CyberPsychology and Behavior,3(2),211-218.
    Hall, A. S., & Parsons, J. (2001) Internet Addiction: College student case study using best practices in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Counseling, 23(4), 312-27.
    Kraut,R.,Patterson,M.,Lundmark,V.,Kielser,S.,Mukopadhyay,T.,& Scherlis, W.(1998).Internet paradox: Asocial technology that reduces social involvement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 American Psychologist, 53, 1017-1031.
    Lin,S.S.J.,& Tsai,C.C.(2001).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in high school students.National Science Council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NSC 89-2520-S-009-010 and 89-2511-S-009-007-N.
    Maslow,A.H.(1970).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New York:Harper and Row.
    Piaget,J.(1980).Six psychological studies.New York: Vintage Book.
    Rogers,C.R.(1951).Client-centered therapy.Boston:Houghton Mifflin Press.
    Scherer,K.(1997).College life on line: Healthy and unhealthy internet use.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38(6),655-665.
    Suler,J.(1996).Internet Addiction. Retrieved February 6, 2011, from http://www.rider.edu/ users/suler/psycyber/ausinterview.html.
    Suler,J.(1998).Computer and Cyberspace Addiction. Retrieved February 4, 2011, from http://wwwl.rider.edu/~suler/psycyber/cybaddict.html.
    Young,K.S.(1996).Internet Addiction Survey. Retrieved February 20, 2011, from www.pitt.edu/~ksy/survey.html.
    Young,K.S. (1997). The Internet addiction test. Retrieved February 20, 2011, from http:// www. netaddiction.com/resources/test.html.
    Young,K.S.(1998).Internet addiction:The emergence of a new clinical disorder.A case that breaks the stereotype.Psycholgical l.Reports.79,899-902.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