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呂宜錚
論文名稱: 後金庸時期(1980-2010年)港臺地區武俠小說創作研究
指導教授: 林保淳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15
畢業學年度: 10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14
中文關鍵詞: 後金庸時期溫瑞安奇儒黃易蘇小歡孫曉九把刀張草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5465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25下載:5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二十世紀可說是武俠小說的輝煌年代,寫作人才輩出,數量與質量皆有可觀之處,但這股武俠小說風潮,卻在「金庸」崛起之後逐漸衰退,這可能是因為時境變遷,讀者閱讀習慣改變,也可能是因為金庸這位名家在前,實在難以超越,再加上「金學」風行一時,研究者及讀者總以金庸為尊,而不見其他武俠小說創作。其實在金庸之後,仍有許多戮力於武俠小說創作的作家,各自有其特色,因此本論文選擇了港臺地區「後金庸時期」七位武俠小說作家——溫瑞安、奇儒、黃易、蘇小歡、孫曉、九把刀、張草的作品為探究對象,將金庸視為比較基礎,分析在「後金庸時期」幾位作家的主題意識、敘事手法、人物形象、武藝,以理解在金庸之後,這些後輩作家如何在金庸的影響下,尋求突破、超越前賢。本文除參考書目外,可分為六章。第一章為緒論,說明研究「後金庸時期」武俠小說創作的動機與目的,並撰寫研究範圍,為「後金庸時期」做時代的界定,接著梳理出前人研究成果、介紹本論文的研究方法。第二章則是整理、探討金庸在武俠小說史上的地位、眾人對其作品的評論及其作品對後進小說家的影響。第三章、第四章開始進入主題,以主題意識、敘事手法、人物形象、武藝四方面來分析「後金庸時期」的七位作家作品,期待歸結出各家特色。第五章則是以縱向研究,比較金庸及「後金庸時期」七位作家之間風格的繼承、未繼承與創新之處,並輔以橫向研究。第六章為結論,期能以史觀的角度,為「後金庸時期」的七位武俠小說作家找到武俠小說史的定位。由於目前武俠小說的研究多集中在金庸作品的探究,金庸之後的武俠小說作家研究卻相當缺乏,因此本文針對「後金庸時期」的多位作家分析及比較,整理出各家作品特色,期許能對武俠小說研究領域有進一步的幫助。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1 第二節 研究範圍……………………………………………………………3 第三節 前人研究成果回顧………………………………………12 第四節 研究方法…………………………………………………………20 第二章 金庸作品的地位與影響 第一節 金庸生平概述…………………………………………………22 第二節 金庸作品特色概述………………………………………33 第三節 金庸作品的評價……………………………………………40 第四節 金庸作品的影響……………………………………………54 第三章 後金庸時期武俠創作的文本分析(一) 第一節 後金庸時期武俠創作綜論…………………………65 第二節 溫瑞安及其作品…………………………………………70 第三節 奇儒及其作品………………………………………………90 第四節 黃易及其作品……………………………………………104 第四章 後金庸時期武俠創作的文本分析(二) 第一節 蘇小歡及其作品……………………………………………119 第二節 孫曉及其作品…………………………………………………131 第三節 九把刀及其作品……………………………………………145 第四節 張草及其作品…………………………………………………156 第五章 金庸到後金庸時期武俠創作的繼承與創新 第一節 後金庸時期武俠創作的繼承……………………………168 第二節 後金庸時期武俠創作的未繼承………………………181 第三節 後金庸時期武俠創作的創新……………………………187 第六章 結論………………………………………………………199 參考書目…………………………………………………………………205

    一、主要文本
    (一)金庸武俠小說
    金庸:《書劍恩仇錄》(一)~(四),臺北:遠流出版社,1996年。
    金庸:《碧血劍》(一)~(二),臺北:遠流出版社,1996年。
    金庸:《射雕英雄傳》(一)~(四),臺北:遠流出版社,1996年。
    金庸:《神雕俠侶》(一)~(四),臺北:遠流出版社,1996年。
    金庸:《雪山飛狐》,臺北:遠流出版社,1996年。
    金庸:《飛狐外傳》(一)~(二),臺北:遠流出版社,1996年。
    金庸:《倚天屠龍記》(一)~(四),臺北:遠流出版社,1996年。
    金庸:《鴛鴦刀》,臺北:遠流出版社,1996年。
    金庸:《白馬嘯西風》,臺北:遠流出版社,1996年。
    金庸:《連城訣》,臺北:遠流出版社,1996年。
    金庸:《天龍八部》(一)~(五),臺北:遠流出版社,1996年。
    金庸:《俠客行》(一)~(二),臺北:遠流出版社,1996年。
    金庸:《笑傲江湖》(一)~(四),臺北:遠流出版社,1996年。
    金庸:《鹿鼎記》(一)~(五),臺北:遠流出版社,1996年。
    (二)溫瑞安武俠小說
    1.四大名捕系列
    溫瑞安:《兇手‧血手》,臺北:花田出版社,1998年。
    溫瑞安:《毒手》,臺北:花田出版社,1998年。
    溫瑞安:《玉手》,臺北:花田出版社,1998年。
    溫瑞安:《會京師》,臺北:花田出版社,1998年。
    溫瑞安:《骷髏畫》(上)、(下),臺北:花田出版社,1998年。
    溫瑞安:《逆水寒》(一)~(三),臺北:花田出版社,1998年。
    溫瑞安:《談亭會》,臺北:花田出版社,1998年。
    溫瑞安:《碎夢刀》,臺北:花田出版社,1998年。
    溫瑞安:《大陣仗》,臺北:花田出版社,1998年。
    溫瑞安:《開謝花》,臺北:花田出版社,1998年。
    溫瑞安:《捕老鼠》,臺北:花田出版社,1998年。
    溫瑞安:《大對決》,臺北:花田出版社,1998年。
    溫瑞安:《猿猴月》,臺北:花田出版社,1998年。
    溫瑞安:《走龍蛇》,臺北:花田出版社,1998年。
    2. 四大名捕鬥將軍系列
    溫瑞安:《少年冷血》(一)~(四),臺北:風雲時代出版社,2003。
    溫瑞安:《少年追命》(一)~(四),臺北:風雲時代出版社,2004。
    3.神州奇俠系列
    溫瑞安:《劍氣長江》,臺北:神州出版社,1980年。
    溫瑞安:《兩廣豪傑》(上)、(下),臺北:花田出版社,1998年。
    溫瑞安:《江山如畫》(上)、(下),臺北:花田出版社,1998年。
    溫瑞安:《英雄好漢》(上)、(下),臺北:花田出版社,1998年。
    溫瑞安:《闖蕩江湖》(上)、(下),臺北:花田出版社,1998年。
    溫瑞安:《神州無敵》(上)、(下),臺北:花田出版社,1998年。
    溫瑞安:《寂寞高手》(上)、(下),臺北:花田出版社,1998年。
    溫瑞安:《天下有雪》(上)、(下),臺北:花田出版社,1998年。
    4.方邪真系列
    溫瑞安:《殺楚》(上)、(下),臺北:風雲時代出版社,2004年。
    溫瑞安:《破陣》(上)、(下),臺北:風雲時代出版社,2004年。
    5.布衣神相系列
    溫瑞安:《殺人的心跳》,臺北:花田出版社,1998年。
    溫瑞安:《葉夢色》,臺北:花田出版社,1998年。
    溫瑞安:《天威》,臺北:花田出版社,1998年。
    溫瑞安:《賴藥兒》,臺北:花田出版社,1998年。
    溫瑞安:《刀疤記》,臺北:萬盛出版社,1983年。
    6.七大寇系列
    溫瑞安:《俠少》,臺北:萬盛出版社,1983年。
    溫瑞安:《悽慘的刀口》,臺北:萬盛出版社,1984年
    溫瑞安:《殺人者唐斬》,臺北:萬盛出版社,1984年。
    溫瑞安:《闖將》,臺北:萬盛出版社,1987年。
    溫瑞安:《戰將》,臺北:萬盛出版社,1987年。
    溫瑞安:《鋒將》,臺北:萬盛出版社,1991年。
    7. 說英雄誰是英雄系列
    溫瑞安:《溫柔的刀》(上)、(中)、(下),臺北:風雲時代出版社,2003年。
    溫瑞安:《一怒拔劍》(上)、(下),臺北:風雲時代出版社,2003年。
    溫瑞安:《傷心小箭》(上)、(中)、(下),臺北:風雲時代出版社,2003年。
    溫瑞安:《朝天一棍》(一)~(四)臺北:風雲時代出版社,2004。
    溫瑞安:《群龍之首》(一)~(四)臺北:萬盛出版社,1997年。
    (三)奇儒武俠小說(依作品出版時間排列)
    奇儒:《談笑出刀》(一)~(四),臺北:泰裕出版社,1997年。
    奇儒:《蟬翼刀》(一)~(九),臺北:泰裕出版社,1998年。
    奇儒:《砍向達磨的一刀》(一)~(四),臺北:泰裕出版社,1998年。
    奇儒:《武出一片天地》(一)~(四),臺北:泰裕出版社,1998年。
    奇儒:《扣劍獨笑》(一)~(四),臺北:泰裕出版社,1998年。
    奇儒:《大俠的刀砍向大俠》(一)~(四),臺北:泰裕出版社,1998年。
    奇儒:《柳帝王》(一)~(四),臺北:泰裕出版社,1999年。
    奇儒:《凝風天下》(一)~(四),臺北:寶勝出版社,2003年。
    (四)黃易武俠小說(依作品出版時間排列)
    黃易:《破碎虛空》(一)~(三),臺北:皇冠出版社,1992年。
    黃易:《荊楚爭雄記》(上)、(下),臺北:萬象圖書公司,1995年。
    黃易:《覆雨翻雲》(一)~(十二),臺北:時報出版社,2004年修訂版。
    黃易:《大唐雙龍傳》(一)~(五十九),臺北:萬象圖書公司,1996~2000年。
    黃易:《大唐雙龍傳》(一)~(二十),臺北:時報出版社,2002年修訂版。
    黃易:《尋秦記》(一)~(七),臺北:時報出版社,2001年。
    黃易:《邊荒傳說》(一)~(十五),臺北:時報出版社,2007年。
    (五)蘇小歡武俠小說
    蘇小歡:《天地無聲》(一)~(三),臺北:麥田出版社,2001年。
    蘇小歡:《天地無聲外傳》,臺北:國語日報出版社,2005年。
    (六)孫曉武俠小說
    孫曉:《英雄志》(一)~(二十二),臺北:講武堂出版社,2000-2007年。
    (七)九把刀武俠小說
    九把刀:《少林寺第八銅人》,臺北:春天出版社,2005年。
    (八)張草武俠小說
    張草:《庖人誌》,臺北:皇冠出版社,2010年。

    二、其他專著(按作者姓名筆劃順序排列)
    哈德羅‧布魯姆:《影響的焦慮》,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年。
    羅‧埃斯卡皮:《文藝社會學》,臺北:南方叢書出版社,1988。
    《老子正詁》,臺北:臺灣開明書店,2002年。
    九把刀:《功夫》,臺北:春天出版社,2004年。
    九把刀:《狼嚎》,臺北:蓋亞文化出版社,2004年。
    九把刀:《異夢》,臺北:蓋亞文化出版社,2004年。
    三毛等:《諸子百家看金庸》,臺北:遠景出版社,1984年。
    王一川主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大師文庫.小說卷》(上)、(下),海南:海南
    王秋桂主編:《金庸小說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遠流出版社,1999年。
    王敬三主編:《倚天既出,誰與爭鋒——名人名家讀金庸》(上)、(下),臺灣:
    出版社,1994年。
    北:臺灣學生書局,2006年。
    冷夏:《金庸傳》,臺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1995年。
    吳靄儀:《金庸小說的情》,臺北:遠流出版社,1998年。
    李玉萍:《新派武俠小說研究》,北京:地質出版社,2005年。
    杜南發等:《諸子百家看金庸(五)》,臺北:遠流出版社,1997年。
    林保淳:《解構金庸》,臺北:遠流出版社,2000年。
    林保淳主編:《傲世鬼才一古龍:古龍與武俠小說國際學術研討會文集》,臺
    金庸、池田大作:《探求一個燦爛的世紀:金庸、池田大作對談錄》,臺北:遠
    金庸學術研究會:《閱讀金庸世界》,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年。
    流出版社,1998年。
    胡亞敏:《敘事學》,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倪匡:《再看金庸小說》,臺北:遠流出版社,1997年。
    倪匡:《我看金庸小說》,臺北:遠流出版社,1997年。
    孫宜學:《千古文壇俠聖夢》,臺北:風雲時代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徐岱:《小說敘事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
    徐岱:《俠士道——金庸小說與中國精神》,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袁良駿:《武俠小說指掌圖》,北京:新華出版社,2003年。
    崔奉源:《中國古典短篇俠義小說研究》,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6年。
    張桂陽:《金庸與明報傳奇》,臺北:允晨文化出版公司,2005年。
    曹布拉:《金庸小說的文化意蘊》,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
    曹正文:《中國俠文化史》,臺北:雲龍出版社,1997年。
    陳平原:《千古文人俠客夢》,臺北:麥田出版社,1995年。
    陳義孝:《佛學常用詞彙》,臺北:福智之聲出版社,1993年。
    陳墨:《人論金庸》,臺北:雲龍出版社,1997年。
    陳墨:《中國武俠電影史》,臺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2006年。
    陳墨:《文化金庸》,臺北:米娜貝爾出版公司,1999年。
    陳墨:《文學金庸》,臺北:雲龍出版社,1997年。
    陳墨:《形象金庸》,臺北:遠流出版社,1998年。
    陳墨:《技藝金庸》,臺北:米娜貝爾出版公司,1999年。
    陳墨:《武俠五大家品賞》(上)、(下),臺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2001年。
    陳墨:《武學金庸》,臺北:雲龍出版社,1997年。
    陳墨:《金庸小說人物談》,臺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2004年。
    陳墨:《金庸小說之謎》,天津: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2年。
    陳墨:《金庸小說神遊》(上)、(下),臺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2001年。
    陳墨:《金庸小說與中國文化》,天津: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5年。
    陳墨:《政教金庸》,臺北,雲龍出版社,2000年。
    陳墨:《美學金庸》,臺北:雲龍出版社,1997年。
    陳墨:《無人不冤 有情皆孽——細說天龍八部》,臺北:遠流出版社,2005年。
    陳墨:《視覺金庸》,臺北,遠流出版社,2001年。
    陳墨:《賞析金庸》,臺北:雲龍出版社,2000年。
    揚智出版社,2000年。
    舒國治:《讀金庸偶得》,臺北:遠流出版社,1997年。
    費勇、鍾曉毅:《金庸傳奇》,臺北:雅書堂文化事業公司,2002年。
    黃易:《封神記》(一)~(四),臺北:時報出版社,2008年。
    黃錦鋐:《莊子讀本》,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74年。
    溫瑞安:《刀叢裡的詩》,臺北:皇冠出版社,1990年。
    溫瑞安:《中國人》,臺北:皇冠出版社,1980年。
    溫瑞安:《天下人》,臺北:皇冠出版社,1979年。
    溫瑞安:《天龍八部欣賞舉隅》,臺北:遠流出版社,1997年。
    葉洪生、林保淳:《臺灣武俠小說發展史》,臺北:遠流出版社,2005年。
    葉洪生:《葉洪生論劍——武俠小說談藝錄》,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4年。
    廖可斌:《金庸小說論爭集》,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0年。
    潘國森:《武論金庸》,臺北:遠流出版社,1999年。
    潘國森:《總論金庸》,臺北:遠流出版社,1998年。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9年。
    龍協濤:《讀者反應理論》,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聶慶璞等:《網路小說名篇解讀》,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
    鄺健行:《武俠小說閒話》,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2004年。
    魏飴:《小說鑑賞入門》,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9年。
    羅盤:《小說創作論》,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0年。
    羅賢淑:《劍光俠影論金庸》,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羅龍治等:《諸子百家看金庸【貳】》,臺北:遠流出版社,1997年。
    嚴家炎:《一探金庸俠骨柔情》,臺北:遠流出版社,2000年。
    嚴家炎:《再探金庸情節趣味》,臺北:遠流出版社,2000年。
    龔鵬程:《俠的精神文化史論》,臺北:風雲時代出版社,2004年。

    三、中文期刊(依照出版時間排列)
    葉洪生:〈溫瑞安的《鑿痕》〉,《文藝月刊》第69期(1975年3月),頁60-64。
    鍾雲:〈讀介《今之俠者》〉,《出版與研究》第21期(1978年5月),頁3。
    花村:〈試評《今之俠者》(武藝篇)〉,《書評書目》第22期(1978年6月),頁86-90。
    陳墨:〈漫話奇俠溫瑞安(二)〉,《文化月刊》1994年第1期,頁52-54。
    陳墨:〈漫話奇俠溫瑞安(三)〉,《文化月刊》1994年第2期,頁43-45。
    林保淳:〈民國以來「武俠小說研究」評議〉,《古典文學》第13期(1995年9
    月),頁259-288。
    王汝濤:〈論金庸的十部武俠小說——兼及臺港武俠小說的求新求變(上)〉,《臨
    沂師專學報》第18卷第1期(1996年2月),頁72-78。
    孫立川、曹止文、鄺健行、林保淳、嚴家炎、卜大中、劉經瑤:〈武俠小說興衰
    新探〉,《明報月刊》第31卷第2期(1996年2月),頁9-30。
    王汝濤:〈論金庸的十部武俠小說——兼及臺港武俠小說的求新求變(上)〉,《臨
    沂師專學報》第18卷第2期(1996年4月),頁60-66。
    小佳:〈後新派武俠大師溫瑞安〉,《中華武術》1996年第9期,頁40-41。
    郭玉珍:〈金庸小說的三圍結構型態〉,《廊坊師專學報》1997年第2期,頁68-71。
    吳秀明、陳擇剛:〈文學現代性進程與金庸小說的精神建構——兼談武俠小說的「後金庸」問題〉,《杭州大學學報》第27卷第4期(1997年12月),頁86-93。
    李咏吟:〈金庸小說敘事與民間文化理想〉,《杭州大學學報》第27卷第4期(1997年12月),頁94-99。
    黃易:〈無限的可能性——九十年代的武俠旗手〉,《高手雜誌》創刊號(1998年1月),頁5-15。
    柳蘇:〈金色的金庸〉,《讀書》1998年第2期,頁135-142。
    林保淳:〈通俗小說的整合——試論金庸小說的「虛」與「實」〉,《漢學研究》第17卷第1期(1999年6月),頁259-283。
    徐揚尚:〈金庸武俠小說的人情世界〉,《昌濰師專學報》第19卷第13期(2000年6月),頁14-16。
    林保淳:〈通俗小說研究的起點——武俠小說研究〉,《淡江人文社會學刊》五十週年校慶特刊,2000年10月,頁309-334。
    劉忠:〈詩意生存理想的追尋——論金庸小說的精神主旨〉,《滁州學院學報》,2003年第一期,頁39-42。
    池宗憲:〈說文學——九歲至九十九歲的武功秘笈——蘇小歡「天地無聲外傳」〉
    《幼獅文藝》第588期(2002年12月),頁43-44。
    黃秋芳:〈黃易從歷史真實跨向武俠虛構〉,《國文天地》第211期(2002年12月),頁5-10。
    吳秀明、陳潔:〈論「後金庸」時代的武俠小說〉,中國:《文學評論》2003年第6期, 頁63-69。
    林保淳:〈遊俠江湖──武俠小說的「江湖世界」〉,《淡江大學中文學報》第8
    期(2003年7月),頁49-66。
    魏儀:〈金庸小說的敘事模式〉,《福建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3年8月第4期,頁51-53。
    袁杰:〈試論金庸小說的敘事結構藝術〉,《世界華文文學論壇》2004年第1期,頁65-68。
    趙牧:〈俠義精神與中國想像——論溫瑞安早期的詩文創作〉,《臺灣研究集刊》2004年第3期,頁95-100。
    丁進:〈中國大陸金庸研究述評(1985-2003)〉,《江西社會科學》2004年第4期,頁249-255。
    鄭保純:〈論大陸新武俠的當代性回應〉,《西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0卷第4期(2004年7月),頁157-161。
    韓雲波:〈論21世紀大陸新武俠〉,《西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0卷第4期(2004年7月),頁150-156。
    林保淳:〈金庸小說中的「江湖世界」〉,《淡江人文社會學刊》第20期(2004年9月),頁1-28。
    袁玉梅:〈溫瑞安:武俠也可以這樣美〉,《神州》2004年第9期,頁58-61。
    周淑媚:〈金庸小說中的兩性關係——論俠客之妻與母〉,《通識教育年刊》第6
    期(2004年12月),頁1-23。
    陳益源:〈台灣黃海岱布袋戲與金庸《倚天屠龍記》〉,《國文天地》第20卷第8
    期(2005年1月),頁93-100。
    湯哲聲:〈大陸新武俠關鍵在於創新〉,《西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第31卷第1期(2005年1月),頁144-147。
    《聯合文學》特別企劃:〈我們都是看武俠小說長大的:吳晟‧舒國治‧林文義‧
    陳大為‧可樂王‧楊佳嫻‧九把刀〉,《聯合文學》第249期(2005年7月),
    頁148-156。
    李如:〈破碎虛空,創造無限——論黃易的武俠小說創作〉,《世界華文文學論壇》2005年第3期,頁69-72。
    韓雲波:〈論90年代「後金庸」新武俠小說文體實驗〉,《重慶大學學報》第11卷第4 期(2005年7月),頁71-75。
    曾曉峰:〈後金庸時代武俠小說的新變〉,《華文文學》第76期(2006年5月),頁27-30。
    曾曉峰:〈從《尋秦記》看武俠小說發展的新方向〉,《高等函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9卷第3期(2006年6月),頁42-43、58。
    周陳晨:〈黃易武俠小說的藝術特徵〉,《文學教育》2007年第4期,頁36-37。
    唐冰南:〈影視「翻拍熱」的受眾心理分析〉,《青年記者》2007年6月(下),頁
    96-97。
    林淑薰:〈金庸小說的丐幫幫會〉,《中國文化月刊》第283期(2004年7月),頁
    99-121。
    叢琳:〈武俠的魅力新世界——以鹿鼎記和尋秦記為例〉,《安徽文學》2007年第8期,頁20-21。
    徐淵:〈武俠小說的文化負生態——兼談金庸小說及「後金庸」時代武俠小說創作〉,《社會科學家》第27期(2007年9月),頁194-197。
    張成:〈在生命的最濃烈處——黃易武俠小說對生命的探詢〉,《安徽文學》2007年第9期,頁20-21。
    王燦、王佑江:〈新派武俠四大家之後武俠小說新變〉,《華文文學》2008年第5期,頁43-49。
    李星璇:〈金庸武俠文學中的影視世界——大眾文化的淺白與僵化〉,《文學前瞻》第8期(2008年8月),頁45-60。
    李小杰:〈論武俠小說的視覺化〉,《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8卷第6期(2008年12月),頁78-81。
    吳宜芳:〈論溫瑞安武俠小說反映的文化認同問題與敘事特色〉,《逢甲中文學刊》
    第2期(2009年1月),頁181-199。
    嚴家炎:〈金庸熱——一種奇異的閱讀現象〉,《青年教師》2009年第2期,頁12-13。
    陳浩:〈意識形態下的金庸武俠劇〉,《大舞臺》2009年第3期,頁52-53。
    陳夫龍:〈從娛樂功能看金庸武俠劇的接受心理〉,《嘉興學院學報》第21卷第2
    期(2009年3月),頁27-29。
    許道軍、葛紅兵:〈敘事模式.價值取向.歷史傳承——「架空歷史小說」研究
    論綱〉,《社會科學》2009第3期,頁171-178。
    陳奇佳:〈論黃易:在追求超越與俗世誘惑間〉,《南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8卷第4期(2009年4月),頁48-53。
    湯哲聲:〈大陸新武俠呼喚「後金庸時代」〉,《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5卷第5期(2009年9月),頁44-48。
    鄭錠堅:〈殘缺與圓滿——評論武俠小說中金庸的「悲劇藝術」與黃易的「圓型人物」的深層意義〉,《中華通識教育學刊》第10期(2009年11月),頁1-33。
    劉怡佳:〈論溫瑞安「現代派/超新派」武俠的評價問題〉,《中國語文》第630期(2009年12月),頁74-85。
    張晶:〈論馬華詩歌對中國的地理想像〉,《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
    年第2期,頁50-55。
    王韜:〈黃易小說思想內容之深層解析〉,《世界華文文學論壇》2010年第4期,頁63-66。
    李緬伊:〈文學作品改編為電影電視劇問題剖析〉,《文教資料》2011年3月號上旬刊,頁85-88。
    張宏敏:〈「文化中國」概念溯源〉,《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8卷第3期(2011年5月),頁56-59。
    邰本瑋:〈武術文化與古代哲學思想研究〉,《中華武術‧研究》第1卷第6期(2011年6月),頁4-6。
    陳大為:〈武俠與科幻:馬華文學的幽暗角落〉,《世界華文文學論壇》2012年第4期,頁52-56。
    史志文:〈溫瑞安 夢不死,追求俠義〉,《東方電影》2012年第7期,頁62-65。
    江迅:〈溫瑞安細說「江湖」往事〉,《新民周刊》2012年第28期,頁74-77。
    廖堂智:〈以拉岡鏡像理論看金庸筆下的桃花源/黃藥師〉,《修平人文社會學報》
    第20期(2013年3月),頁1-26。
    許興陽:〈金庸小說改編為電影片目考〉,《電影文學》2013年第6期,頁84-86。

    四、學位論文(依照出版時間排列)
    楊丕丞:《金庸小說鹿鼎記之研究》,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許彙敏:《金庸武俠小說敘事模式研究》,中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年。
    吳明麟:《天龍八部美學研究》,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陳碩:《經典製造——金庸研究的文化政治》,香港嶺南大學哲學碩士論文,2003
    年。
    趙秀穎:《金庸武俠小說與改編電視劇的承襲與疏離》,河北大學碩士論文,2004
    年。
    楊昕:《金庸武俠小說俠義觀綜論》,吉林延邊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
    李如:《神州劍氣升海上,武林群雄逐港臺——論港臺武俠小說流變》,安徽大學
    碩士論文,2006年。
    劉玉華:《金庸倚天屠龍記研究》,屏東教育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6年。
    何菲:《金庸小說接受史研究——接受美學研究個案》,四川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邱珮雯:《金庸神雕俠侶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高河金:《「大陸新武俠」研究》,廣州暨南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翁芳薇:《金庸笑傲江湖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張政元:《黃易《大唐雙龍傳》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年。
    吳宜芳:《溫瑞安前期武俠小說研究》,逢甲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李克揚:《金庸武俠小說的民族意識研究》,中山大學中文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年。
    李為小:《後金庸時代的俠義「江湖」——淺論二十一世紀大陸新武俠的創作》,
    蘇州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
    趙超:《金庸小說經典化研究》,四川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
    魏岑玲:《臺灣當代網路小說研究(1996-2009)》,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文系碩士
    論文,2009年。
    陳孟壎:《金庸《笑傲江湖》及其改編電影之研究——以徐克《笑傲江湖》為例》,
    嘉義大學中文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陳貴琬:《黃易《大唐雙龍傳》研究》,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李京飛:《溫瑞安武俠小說的文體實驗》,重慶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
    洪如玫:《臥龍生《玉釵盟》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11
    年。
    范展睿:《黃易《覆雨翻雲》人物研究》,嘉義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11年。
    黃碧瑩:《金庸武俠小說的丐幫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2011年。
    葉釗瑋:《九把刀《殺手》系列小說研究》,逢甲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2011年。
    劉恆古:《黃易「異俠系列」小說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年。
    何穎義:《21世紀大陸網絡原創武俠小說研究》,福建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2
    年。
    黃素真:《論九把刀小說對英雄少年的形塑》,南華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
    年。
    彭明碩:《溫瑞安中短篇武俠小說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2012年。

    五、網路資料
    九把刀官方網站:http://www.giddens.twbbs.org/
    九把刀無名小站:http://www.wretch.cc/blog/Giddens/
    金庸茶館:http://jinyong.ylib.com.tw/
    奇儒的武林世界:http://www.sundon.net/
    張草無名小站:http://www.wretch.cc/blog/changchao
    溫瑞安〈超新派武俠宣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68cb2e0101f86i.html
    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
    講武堂出版社http://www.jiang-wu-tang.com/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