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許秀薇
Shio Wei, Hsu
論文名稱: 台北縣國小補校外籍配偶學習態度與自我概念關係之研究
The study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learning attitudes and self-concept in foreign spouses in elementary supplement schools in Taipei County.
指導教授: 黃明月
Hwang, Ming-Yueh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3
中文關鍵詞: 外籍配偶學習態度自我概念
英文關鍵詞: foreign spouse, learning attitude, self-concept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58下載: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之目的在探討台北縣國小補校外籍配偶個人背景變項與學習態度和自我概念的關係。為達上述目的,以台北縣目前參與國小補校課程之外籍配偶為研究對象,採研究者自編的「台北縣國小補校外籍配偶學習態度與自我概念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經分層隨機抽樣方式進行施測,共得有效樣本416份。資料蒐集後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t考驗、積差相關等統計方法檢視概念間的關係,歸納本研究之結論如下:
    一、台北縣國小補校外籍配偶整體學習態度及三層面得分皆高,以「教學互動」之學習態度最為積極。
    二、台北縣國小補校外籍配偶整體自我概念及三層面得分皆正向,以「心理自我」之自我概念最強。
    三、整體學習態度及「學習慾望」層面因原生國學歷不同有顯著差異,以「高中畢業」者得分最高。
    四、學習態度之「學習慾望」層面因就業情形不同有顯著差異,以「沒有上班」者得分最高。。
    五、整體學習態度及「課後投入」層面因補校就讀年級不同有顯著差異,以「一年級」者得分最高。。
    六、整體自我概念及「社會自我」層面因原生國學歷不同有顯著差異,以「高中畢業」者得分最高。。
    七、整體自我概念及「心理自我」、「社會自我」層面因補校就讀年級不同有顯著差異,以「一年級」者得分最高。。
    八、整體學習態度及整體自我概念具有顯著的正相關。
    依據上述結論,提出建議供任課教師、教育單位及未來相關研究參考。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discuss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personal backgrounds and the learning attitudes as well as the self-concept of the foreign spouses who presently attend the elementary supplement schools in Taipei County. To achieve these goals, the researcher takes samples consist of foreign spouses participating in elementary supplement schools at present in Taipei County. The instrument applied in this study is The Survey Questionnaire Regarding Foreign Spouses’ Learning Attitudes and Self-concept in Elementary Supplement Schools in Taipei County. The survey was conducted with random sampling patterns and collected 416 samples effectively. The data obtained were then analyzed by one-way ANOVA, t-test, and Pearson’s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in order to discuss the conceptual variation in the foreign spouses of elementary supplement schools in Taipei County.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indicate:
    1.Scores in the learning desire, teaching interaction, after class involvement and the general learning attitudes sections are high. The teaching interaction item is the highest among all.
    2.Scores in the physical self , physiology self, social self and the general self-concept sections are high. The physical self item is the highest.
    3.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re found in the learning desire and the general learning attitudes due to the original educational background.
    4.Job variation results in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learning desire item in the learning attitudes section.
    5.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re shown in the general learning attitudes and after class involvement corresponding with the grades in elementary supplement schools.
    6.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social self as well as the self-concept due to the original educational background.
    7.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general self, physical self, and the social self resulted from grades in elementary supplement schools are revealed.
    8.There i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eneral learning attitude and the general self-concept.

    According to these findings, this study proposes several possible suggestions to the instructors, education units, and other relevant studies.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8 第四節 名詞釋義…………………………………………….. 10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1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學習態度的意涵與相關研究………………………….14 第二節 自我概念的涵義及相關研究……………………….…22 第三節 學習態度與自我概念關係之研究…………………….29 第四節 外籍配偶學習特性及相關研究……………………….31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一節 研究架構……………………………………………….43 第二節 研究對象……………………………………………….46 第三節 研究工具………………………………….…………..47 第四節 實施程序及資料處理……………………………….…52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第一節 受試者背景變項分析………………………………….54 第二節 受試者學習態度與自我概念之現況分析…………….57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受試者其學習態度之差異分析……….66 第四節 不同背景變項受試者其自我概念之差異分析……….73 第五節 受試者學習態度與自我概念之關係分析…………….8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83 第二節 建議…………………………………………………….86 參考書目 中文部分……………………………………………………………….90 英文部分………………………………………………………….....95 附錄一台北縣國小補校外籍配偶學習態度與自我概念調查問卷(草案)…………………………………………………………………....….98 附錄二台北縣國小補校外籍配偶學習態度與自我概念調查問卷….………………………………………………………………........101

    壹、中文部份
    內政統計資訊服務網:http://www.moi.gov.tw/stat/index.asp,下載日期:2007.4.6
    王文科 (2001)。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玉屏(1981)。國中低收入學生行為困擾、學習態度與學業成就之調查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秀槐(1984)。國中高低成就學生家庭環境與學習態度之比較研究。國立政治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福林(1990)。師院學生與師專學生家庭社經地位及其學習行為、學業成就之調查分析。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瑞宏(1995)。成人基本教育教師教學型態與學生學習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台北縣教育局 (2004)。台北縣外籍配基本教育學習需求評估之研究。台北縣教育局外籍配偶專案研究報告。
    朱經明(1981)。國中學生自我觀念,友伴關係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敬先 (1986)。學習心理學。台北:國立編譯館。
    李玫臻(2002)。外籍新娘的社會網絡與生活適應-民雄鄉的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藍(1985)。重讀學生與普通學生人格特質、學業成績、學習態度比較研究。中國輔導學會輔導月刊,第21卷,第6期,頁28-34。
    何青蓉(2003)。從多元與差異到相互的理解與認同:一項本地婦女與跨國婚姻婦女相互學習課程的初步省思。兩性平等教育季刊,24。
    吳美雲(2001)。識字教育作為一個「賦權」運動-以「外籍新娘生活適應輔導班」為例探討。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武典(1971)。從心理動力學的觀點談影響學生學習的因素。教育文摘,16(5),頁5-11。
    吳武典(1987)。影響學習因素的動力觀:散播愛的種子-談輔導的理念與方法。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吳國泰(1995)。成人學生中提退學情況分析。社教雙月刊,第70期,頁30-35。
    邱琡雯(1999)。在地國際化?外籍新娘在地化:就讀嘉義地區國小補校的外籍新娘之社會生活。中央研究院社會間題研究推動委員會主辦「台灣社會問題研究學術研討會」。
    邱琡雯(2000)。在台東南亞外籍新娘的識字/生活教育。北縣成教第18期。
    邱琡雯(2002)。性別與移動-日本與台灣的亞洲新娘。台北:時英。
    邱美切(2006)。嘉義縣東南亞外籍配偶學習態度與學習困擾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林淑理(2000)。高職延修生自我概念、學習行為與學校士應之相關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心理輔導所碩士論文。
    林榮聰(2000)。設計科系學生學習態度之探討。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工程技術研究所設計學程碩士論文。
    林寶貴、錡寶香(1991)。高職階段聽障學生學習態度成就動機及其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志展(2005)。臺北市綜合高中學生學習態度與學習困擾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振春(2003)。外籍配偶成人教育的新思維。北縣成教第22期。
    林珍如(1997)。我國成人教育方案規劃成功與不成功的指標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實務工作者觀點分析。國立中正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詠慧(2001)由破而立-中年女性參與成長課程歷程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施信華(2001)。綜合高中學生學習態度、教師效能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文濤(2006)。臺北縣國小補校外籍配偶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秦夢群(1992)。高中教師管理心態、學生內外控,與學生學習習慣與態度之關係研究。台北:行政院國科會科資中心。
    夏曉鵑(2001)。「外籍新娘」現象之媒體建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3期,頁153~196。
    夏曉鵑(2005)。不要叫我外籍新娘。台北:左岸。
    高淑清(2005)。同心協力共創佳績--外籍配偶及其子女的教育問題與資源介入。教師天地,135,26-34。
    莊玉秀(2003)。東南亞籍跨國婚姻婦女在台文化適應與其參與教育活動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庭芸(2002)。澎湖地區國際婚姻調適之研究:以印尼與越南新娘為例之比較。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源湖(2004),跨國婚姻婦女教育中有關教學者角色的初步思考。2004年8月28日新竹市外籍配偶暨成人識字師資培訓研討會資料。
    陳麗娟(1994)。我國國民補習學校班級氣氛及其成人學生學習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生玉(1972)。國中低成就學生心理特質之分析。師大教育研究所集刊,15,451-536。
    郭生玉(1996)。心理與教育測驗。台北:精華書局。
    郭為藩(1996)。自我心理學。台北:師大書苑。
    郭為藩(2003)。成人學習:心裡學的探討。臺北:心理。
    莫藜藜、賴珮玲(2004)。臺灣社會「少子化」與外籍配偶子女的問題初探。社區發展季刊,105,55-65。
    張春鴻(2003)。高級進修學校成人學生學習態度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新仁(1982)。國中學生學習行為、學習習慣、學習態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第586頁。台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1993)。心理學概要。台北:東華書局。
    張華葆(1994)。社會心理學。台北:三民。
    張坤鄉(1999)。開放教育對原住民國小學生自我概念與學習態度之影響-在台北縣烏來國民中小學之實驗研究。原住民教育研究,第2期,129-159。
    黃正治(2004)。台北縣國民小學辦理外籍配偶識字教育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黃安邦(1991)。心理測驗。台北:五南。
    黃富順主編(2002)。成人學習。臺北:五南
    黃富順(2006)。新住民及其子女的教育問題與輔導。成人及終身教育雙月刊,13:29-35。
    黃楚喬(2004)。高職實用技能學程學生的自我概念與學習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碩士論文。
    詹秀員(2006)。新移民女性社區學習體系之建構-從多元文化與生態系統觀點。載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協會主編,社區學習新思維。台北:師大書苑。
    詹美娟(1994)。大學成人學生及傳統學生學習特性之比較研究。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賈馥茗(1999)。人格教育學。台北:五南。
    葛樹人(1900)。心理測驗學。台北:桂冠。
    葉秀琴(1999)。已婚女性持續參與讀書會學習之原因與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淑慧(2004)。東南亞女性外籍配偶生活適應與補校學習-以竹北市中正國小補校為例。中華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正宏(1985)。人口遷移。台北:三民。
    廖雅婷(2003)。以多元文化觀進行外籍新娘識字方案之行動研究--以嘉義縣外籍新娘識字專班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趙曉美(2001)。自我概念多層面階層結構之驗證暨增進自我概念之課程之實驗效果。台灣師範大學心理輔導所博士論文。
    劉美芳(2001)。跨國婚姻中菲籍女性的生命述說。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英耀(1987)。大學生學習習慣及態度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高師教育研究所研究,1期,頁157-180。
    鄧運林(1992)。自我導向學習對成人學生學習行為、學業成績影響之實驗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蔡秀珠(2004)。台中縣外籍配偶識字學習障礙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素伶(2005)。外籍配偶多元文化觀點識字教育學習滿意之研究-以一所識字專班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淑滿(2004)。從婚姻移民現象剖析公民權的實踐與限制。社區發展季刊,105,20-29。
    賴保禎(1980)。學習態度測驗指導手冊。台北:中國行為科學社出版。
    賴建達(2001)。國民小學實施外籍新娘識字教育之研究─以一所山區小學為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魏惠娟(1999)。近年來我國婦女教育研究之省思。成人教育,52,頁3-14。
    顧燕翎、尤詒君(2004)。建立支持系統及倡導多元文化--臺北市政府社會局外籍與大陸配偶輔導政策。社區發展季刊,105,20-29。

    貳、英文部分
    Alban, M. & Beverly, B. M.(1981).Self-concept and attitude to school.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51, 66-67.
    Baron, R. A. & Byrne, D.(2000). Social psychology. Boston : Allyn and Bacon.
    Cooley, C. H.(1902). Human nature and social order. New York: Scribner's.
    Festinger , L.(1957). A theory of cognitive dissonance. Evanston, Ill.: Row, Peterson ;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Gleitman, H.(1995). Psychology. New York: W.W. Norton & Co.
    Lawrence A. P. & Oliver P. J.(1997). Personality: theory and research. New York : John Wiley.
    Lecky, P(1945). Self-consistency: A theory of personality. New York: Island.
    Lefrancois, G. R.(1997). Psychology for teaching. Belmont, CA: Wadsworth Pub. Co.
    Little, B. R.(1999).Personality and motivation: Personal action and the conative revolution. In L. A. Pervin & O. P. John(Eds.),Handbook of personality: Theory and research (pp.501-524). New York: Guilford.
    Maddux, J. E. & Rogers, R. W. (1982). Protection motivation and self-efficacy: toward a general expectancy-value model of attitude change.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218556.
    Manaster, G. J. & Havighurst, R. J.(1972). Cross-national research: social-psychological methods and problems.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Markus, H.(1983).Self-knowledge: An expanded view. Journal of Personality, 51,543-565.
    Mcgregor, I. & Little, B. R. (1998). Personal projects, happiness, and meaning: On doing well and being yourself.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4, 494-512.
    Perkins, H. V. (1969). Human development and learning. California: Wadsworth.
    Pratkanis, A. R.& Breckler,S. J.& Greenwald, A. G.(1988). Attitud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Hillsdale, NJ: L. Erlbaum Associates.
    Rogers, C. (1951). Client-centered therapy.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Rosenberg, M. (1979). Conceiving the self. New York: Basic Books, Inc.
    Sedikides, C. & Brewer M. B.(2001). Individual self, relational self, collective self. Philadelphia: Psychology Press.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