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利津
L-chin Li
論文名稱: 華語教學理念之重塑與實踐--基於日本經驗之行動研究
指導教授: 信世昌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華語文教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論文出版年: 2001
畢業學年度: 8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4
中文關鍵詞: 華語教學教學理念日本大學教學情境課程發展初級課程短期課程寫作課程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19下載:13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以行動研究法來記錄並反省一位華語教師改善教學品質以及自我提升專業能力之歷程。研究者(亦即行動者)為蒐集研究之相關資料,曾赴日本某大學教授一學年之初級中文課程,並於返台後以近兩年的時間將日本之教學體驗轉化於發展台灣某華語學校非常態之初級課程。
    研究者具有十多年華語教學實務經驗,曾在台灣、美國,以及日本任教過,然而其豐富的教學經驗卻在日本某大學教學期間面臨嚴酷考驗:該校之中文課程因教學資源有限及學習觀念保守等因素而效果不彰。研究者於第一次(1994年) 前往該校任教時即發現此問題並有意改善。後於1997年再度前往該大學從事華語教學工作時,決定以「歸零」的心態重新思索海外華語教學過程中種種影響教學品質之因素,並驗證、過濾各種教學方法,以重塑因應教學情境差異之教學理念。
    本論文共計六章:第一章、緒論;第二章、研究方法;第三章、行動研究的展開;第四章、行動研究的印證與檢討;第五章、教學理念的重塑與結果;第六章、結論與建議。在論文中除有詳實的華語教學實務及研究者心路歷程之敘述外,並多方參考教學先進之語言教學論述以茲對照。研究者試圖突破以往在台灣從事教學工作時之自我設限,將個人自日本文化中體會之生活哲學灌注於教學理念中,而以課程發展作為提升教學專業所追尋之目標。

    表次…v 論文摘要…v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標…2 壹、對應情境的教學理念…3 貳、課程發展的實踐途徑…3 第三節 研究的重要性…5 第四節 名詞釋義…5 第二章 研究方法…8 第一節 研究架構…8 壹、研究方法的主要依據:行動研究法…8 貳、研究內容的敘述主軸:經驗總結法…10 第二節 研究步驟與時程…11 第三節 資料蒐集方法…13 第四節 研究者角色與研究關係…16 第五節 研究品質的掌控…17 第六節 研究限制…19 壹、研究場域的限制…19 貳、研究場域的轉移…20 第三章 行動研究的展開…22 第一節 行動研究的醞釀期…22 壹、對華語教師的角色認知…22 貳、踏入華語教學界的開端…23 參、延續教學生涯的契機…23 肆、美國教學經驗的啟發…24 第二節 行動研究的開始──赴日教學…25 壹、日本的中文教育觀念…26 貳、赴日教學的心願…31 參、對日本B大學的印象…32 第三節 教學理想與現實的矛盾…33 壹、理想──提供優質教學…33 貳、現實──教育的形式化…33 第四節 教材選用的考量與疑惑…42 壹、對教科書主導教學的質疑…42 貳、教學輔助媒體的取捨理由…47 第五節 教學策略的調整…49 壹、學習者自述的學習習慣…49 貳、學習者對教學的反應…61 參、旁觀者對學習者的觀察…71 第六節 教學實施的基本原則…76 壹、選擇適當的教法…76 貳、教學計畫的規劃…83 參、教室秩序的維持…85 肆、教學活動的安排…87 第四章 行動研究的印證與檢討…101 第一節 教學者與課程發展…101 壹、因應教學情境的課程發展…101 貳、教學轉型的自我考驗…102 第二節 自日本教學經驗轉化的課程發展…103 壹、短期初級課程…103 貳、寫作指導課程…106 參、台灣漫畫課程…108 第三節 課程發展實踐檢討…109 壹、學習者特質與教學目標…109 貳、「聽、說、讀、寫」的分類教學…113 參、教學內容的文化內涵…119 第五章 教學理念的重塑與結果…122 第一節 確認日本大學生的學習需求…122 壹、學習環境與學習者…122 貳、教學者背景與學習者…129 第二節 在日本大學教學的再思考…132 壹、企業化經營的私立大學…132 貳、外籍教師在日本大學…134 第三節 自日本教學經驗所重塑的教學理念…136 壹、「選用適應教學情境的教材」…136 貳、「教學者不必自限於教學方法」…143 參、「學習者本位的課程規劃」…145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155 壹、教學者形象的突破…155 貳、教學者的專業提升…157 參、對後續研究的建議…158 肆、未來展望…159 參考資料…161 壹、中文部份…161 貳、英文部份…165 附錄…166 附錄一、日本B大學「中文(一)課程」學習者意見調查問卷 (1997年) 附錄二、本研究受訪日本學生基本資料(1997年-2000年) 附錄三、台灣N華語學校「寫作指導課程」學生意見(1998年-2000年) 附錄四、台灣N華語學校「台灣漫畫課程」學生意見(1999年) 附錄五、台灣N華語學校「短期初級課程(日本R大學語文班)」 A班學生意見(1999年) 附錄六、台灣N華語學校「寫作指導課程」日本學習者需求調查(2000年) 附錄七、研究者與本研究相關的華語教學經歷

    壹、中文部份
    一、專書、期刊
    王建勤(主編),1997,《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習得研究》,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中華民國視聽教育學會、中華民國視聽教育基金會(主編),1998,《系統化教學設計》,台北︰師大書苑。
    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1998,《學校本位課程與教學創新》,台北︰揚智文化公司。
    江惜美,1998,《國語文教學論集》,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
    朱川(主編),1997,《外國學生漢語語音學習對策》,北京:語文出版社。
    朱湘吉,1994,《教學科技的發展:理論與方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汪仲、袁宗綺(譯),1983,《探索日本奇蹟》,台北:經濟與生活出版事業公司。
    李楊(選編),1997,《對外漢語教學課程研究》,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吳明清,1995,《教育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呂必松,1992,《華語教學講習》,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呂必松,1996,《對外漢語教學發展概要》,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周思源(主編),1997,《對外漢語教學與文化》, 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邵敬敏(主編),1995,《文化語言學中國潮》,北京:語文出版社。
    洪伯昌(譯),1998,《日本小學教育》, Benjamin, G.R. (原著) Japanese Lessons,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胡幼慧(主編),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高敬文,1996,《質化研究方法論》,台北︰師大書苑。
    陳正治,1998,《全方位作文技巧》,台北︰國語日報社。
    張德鑫,1996,《中外語言文化漫議》,北京:華語教學出版社。
    夏林清、中華民國基層教師學會(譯),1997 ,《行動研究方法導論》,Altrichter, H., Posch, P., Somekh, B. (原著), Teachers investigate their work: an introduction to the methods of action research,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黃文雄,1993,《台灣人的價值觀》,台北:前衛出版社。
    黃政傑,1994,《課程評鑑》,台北:師大書苑。
    新井一二三,2000,《東京人》,台北:大田出版公司。
    董菊初,1995,《語文教育研究方法學》,北京:語文出版社。
    楊國樞、余安邦(主編) ,1994,《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楊懿麗(譯),1988,《自然教學法》, Krashen , S.D., Terrell , T.D.(原著) The Natural Approach,台北:幼獅文化公司。
    詹秀嫻、曹春喬、蔡容芝(編),2000,《對外華語通訊》2000年春季號,台北: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黎天睦(Light, T.),1987,《對外漢語語教學概論》,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劉珣(主編),1997,《現代外語教學法──理論與實踐》,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劉遠城(等譯),1997,《語言教學法》,Richards, J.C.,Rodgers T.S. (原著)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 A Description and Analysis,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
    蔡清田, 2000,《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蔡敏玲、彭海燕(譯),1998,《教室言談︰教與學的語言》,Cazden, C.B. (原著) Classroom Discourse: The Language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台北:心理出版社。
    歐用生,1998,《教師專業成長》,台北:師大書苑。
    鍾宜興(譯),1997,《比較教育學》,台北:麗文文化公司。
    鍾清漢,1995,《教育與人及社會》,台北:國立編譯館。
    謝澤文(編),1994,《新加坡華文教學論文集》,北京:北京語文學院出版社。
    戴桂芙、劉德聯(主編) ,1996,《對外漢語教學法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二、論文
    王立非,1997,〈注意外語教學研究的方法論〉,於《外語與外語教學》,199 7年第2期,p 21-p23,大連:大連外國語學院。
    王永炳,1997,〈華語文教學中的文化因素教學〉,於《第五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教學應用組(上冊)》,p103-p110,台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
    王慶中,1999,〈教育改革與反作用力〉, 於《應用心理研究(季刊)》第1期1999年春,p129-p162,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石汝杰,1991,〈日本的漢語研究概況〉,於《漢語研究在海外》,p188-p213,石鋒(編),1995,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史有為,1997,〈伊地智善繼先生談日本的漢語教學〉,於《世界漢語教學》,1997年第4期,p 109-p112,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成虹非、黃志順,1999,〈從教師成長看課程改革的意義〉, 於《應用心理研究(季刊)》,第1期1999年春,p69-p98,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沈薇薇,1997,〈字彙學習方法論︰英國學生學中文的案例研究〉,於《第五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教學應用組(上冊)》,p13-p20,台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
    李玉芬,1997,〈康乃爾大學華裔子弟班之課程設計︰兼論電影、成語與寫作之整體教學〉,於《第五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教學應用組(上冊)》,p45-p51,台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
    胡庚申、申云楨,1998,〈雙外教學法:大學外語教學改革的新思路〉,於《外語與外語教學》1998年第5期,p26-p28,大連:大連外國語學院。
    宮本幸子,1991,〈日本的漢語作文教學〉,於《世界漢語教學》1991年第3期,p191-p192,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侯務葵、王慧婉,1999,〈我們是一群女老師:集體認同與教育實踐的故事〉, 於《應用心理研究(季刊)》,第1期1999春,p99-p128,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徐家禎,1997,〈談談基礎語言課中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結合的問題〉,於《第五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教學應用組(上冊)》,p91-p102,台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
    陳岩,1997,〈談日語教學的文化導入〉,於《外語與外語教學》1997年第4期,p37-p40,大連:大連外國語學院。
    張稚美、李小麗,1997,〈華語文教學中的文化因素教學〉,於《第五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教學應用組(下冊)》,p99-p109,台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
    夏林清,1999,〈教育改革:理念與實踐〉, 於《應用心理研究(季刊)》,第1 期1999年春,p33-p68,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夏林清,1999,〈制度變革中教育實踐的空間:一個行動研究的實例與概念〉, 於《應用心理研究(季刊)》,第1期1999春,p33-p68,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莊姿音,1997,〈漢語拼音教材、教法及其評估之研究〉, 於《第五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教學應用組(下冊)》,p89-p96,台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
    楊傳普,1997,〈外語課堂教學若干因素之辯證關係〉,於《外語與外語教學》1997年第2期,p24-p25,大連:大連外國語學院。
    鄭舒,1997,〈華語文教學課本的語用學分析〉,於《第五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教學應用組(下冊)》,p57-p66,台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
    鄭麗芸,1997,〈日本大學漢語教學一瞥〉,於《世界漢語教學》1997 年第1期,p107-p110,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鄭麗芸,1997,〈關於日本漢語教材編寫中的若干問題〉, 於《第五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教學應用組(上冊)》,p133-p140,台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
    魏春木、卞覺非,1992,〈基礎漢語教學階段文化導入內容初探〉,於《世界漢語教學》1992 年第1期,p55-p60,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貳、英文部份
    Harmer, J.. 1991. The Practice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London: Longman Group UK Limited.
    James, C.. 1980. Contrastive Analysis. London: Longman Group UK Limited.
    Larsen-Freeman, D.. 1986. Techniques and Principles in Language Teaching.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eeds, B. (Ed.). 1996. Writing in a Second Language: Insights from first and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London: Longman Group UK Limited.
    Lewis, C.C.. 1995. Education Hearts and Mind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ong, M.H., Richards, J.C. (Eds.). 1987. Methodology in TESOL: A Book of Readings. Boston: Henley & Henley Publishers.
    McKay, S.L., Horn Berger, N.H. (Eds.). 1996. Sociolinguistics and Language Teachi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Obee, B.. 1999. The Grammar Activity Book.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Odlin, T..1994. Perspectives on Pedagogical Grammar.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Omaggio, A.C.. 1986. Teaching Language in Context. Boston: Heinle & Heinle Publishers.
    Posner, G.J., Rudnitsky, A.N.. 1986. Course Design: A Guide to urriculum Development for Teachers. New York: Longman.
    Richards, J.C.( Ed.). 1984. Error Analysis. London: Longman Group UK Limited.
    Richards, J.C., Rogers, T.S.. 1995.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Rivers, W.M. (Ed.). 1996. Interactive Language Teachi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hrum, J.L., Glisan, E.W.. 2000. Teacher’s Handbook:Contextualized Language Instruction. Boston: Heinle & Heinle Publishers.
    Woods, D.. 1996. Teacher Cognition in Language Teachi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