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邊遠平
論文名稱: 高中歷史綜合教學模式研究-以「乙未割台與台民抵抗」的教材為中心
指導教授: 陳豐祥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04
畢業學年度: 9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54
中文關鍵詞: 歷史教學教學模式高中歷史綜合教學模式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59下載:2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論文摘要

    本研究希望借重系統論的整體原理,控制論的反饋原理,信息論的有序原理及信息編碼原理,建構出「綜合教學模式」。
    綜合教學模式並不是一個特殊的教學法,而是用整體觀來建構歷史教學,把教學目標、教材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評量看做一個整體,統一置於一種系統的形式中,加以綜合考察研究,用多元能力的觀念貫穿其中。每個教學組成的項目本身是一個小的整體,這些小的整體互為關連又構成了一個大的整體。也就是說,綜合教學模式是以系統論為基礎,用整體的系統來改革歷史教學,以多元能力訓練為核心觀念,將系統連結起來。以這樣的觀點去研究教學論結構,可以更完整的掌握教學過程中,各種組成相互之間的關係,使教學過程中每一樣措施都能發揮最大功能。
    在教學目標分類的部分,以歷史科的特性來說,應該將技能併入認知結構中,而分成認知與情意兩大類即可。在歷史知識的分類部分,根據歷史知識認知的過程、具體的歷史科教育目標、及歷史學者的相關論述,似可將歷史知識歸納為:1史實知識;2 概念知識;3 方法論知識。這樣的分類符合多元歷史思維能力的訓練,從基礎歷史知識的學習,到高層次歷史研究法,都含蓋在教學目標中,使學生學到的是完整而有系統的知識,
    此外有關認知層次的分類,經由歸納布魯姆、蓋聶、梅里爾的相關理論之後,可簡化成:1 知道;2 理解;3 批判思考等三個層次。將歷史知識的分類與認知層次的分類放在一起,可設計成一個「雙向細目表」,此表可做為教師擬定教學目標的依據,每個目標按照不同的歷史知識分類及不同的認知程度,都可以在表中找到適當的位置。在情意目標的部分,經研究討論後,似可簡化成:1 接受。2 確信。3 性格化三個部分。
    教材分析選擇方面,我們可以歸納出六項選擇歷史教材的共同的原則分別為:1精選原則;2結構化原則;3時代及社會的需要;4認知發展程序;5興趣原則;6歷史科教育目標。
    教材組織架構分析包含,課前提要要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及興趣,儘量用淺顯易懂,且有趣味性的文字來敘述。注釋部分力求清楚明白,將課文教繁瑣的部分置於注釋中交代,教師可依學生程度作補充。問題與討論是課堂教學的延伸,有加深加廣的作用,題目設計應力求能充分展現本課主題,讓學生有機會接觸與本課主題相關的知識。最後為增加課文的閱讀性與趣味性,可在課文旁加註,如一些小故事、奇聞軼事、有趣的問題、史料補充、想一想,端看編輯教材的人如何應用。
    教材的內容結構分析,首先是有關人物的選擇與分析,要選擇哪些歷史人物進入教材,這要看該人物的歷史地位而定,影響層面越大,時間越久的歷史人物都是教科書應選擇的對象。圖表的部分,在教材中,應充分利用歷史人物圖、歷史地圖、歷史實物、歷史圖畫、漫畫年表,統計表、比較表等,來使繁雜的歷史知識結構化,抽象的歷史知識,具體化。年代、地名、人名、專有名詞是構成歷史知識的基本要素,學生必須具備這些基本知識,才能在這個基礎之上,更進一步的發展歷史思維能力。
    綜合式的教學設計包含了課堂教學、主題探究及課外活動三個部分,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法的特點,靈活運用,在設計課堂教學教案時,就可以根據不同的教學目標而使用不同的教學方法,這樣才比較有可能達到預期的學習目標。在設計課堂教學教案時就可得知,課堂教學有其侷限,在時間及內容的限制之下,有許多較高層次的目標無法達到,這就要使用主題探究的方式,設計適當的課後作業,讓學生透過主題探究,充分應用史學方法來完成作業,在這探究的過程中,學習到許多較高層次的教學目標。
    歷史教學過程是一種認知過程,而歷史知識有其結構的特殊性,如果能採用「綜合式的教學模式」的觀念,題目是以評量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高低來設計,只要試題所用到的基本知識是學生所學過的,就可以成為考題。考題的重點不全在知識本身,而是在學生使用歷史知識的方法及技巧的成熟程度上,這樣一來才可以配合時代及社會多元的需要,因為學生學到的不是死的知識,而是可以帶著走的能力。在情意目標的部分,應該從課程、學習態度、課後活動三個方面來進行評量,而不單單只注重課程學習部分的情意目標評量,才能呈現出綜合教學模式的教學成果。
    當前歷史教學雖然面臨5種種困境,但解決之道端賴歷史教師的毅力與決心。綜合教學模式的教學實驗,已提供了克服當前歷史教學困境的理論與方法,只要歷史教師運用得宜,相信一定可以改善當前歷史教學的困境,提高學生學習的效果。

    目 錄 表次………………………………………………………Ⅲ 圖次………………………………………………………Ⅴ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限制.…………………………..7 第二章 「乙末割台與台民抵抗」的教學目………….10 第一節 認知領域的教學目標………………………12 第二節 情意領域教學目標.........................39 第三章 「乙未割台與台民抵抗」的教材分析…………50 第一節 教材的選擇分析…………………...….52 第二節 教材的組織架構分析…………………………71 第三節 教材的內容結構分析…………………………89 第四章 「乙末割台與台民抵抗」的教學活動…………..117 第一節 歷史課堂教學設計……………………….....118 第二節 主題探究教學計……………………………152 第三節 課外教學活動設計………………..………..175 第五章 「乙末割台與台民抵抗」的教學評量………185 第一節 認知領域的評量……………………………185 第二節 情意領域的評量……………………………200 第六章結論……………………………………………..211 參考書目論文...............................216 附錄一 各類歷史科教育目標及考試目標……………226 附錄二 歷史學者對歷史的知識分類..............232 附錄三 八卦山乙未抗日紀念公園參觀活動手冊……233 附錄四 各版本「乙未割台與台民抵抗」內容…….248 表 次 〈表2-1-1〉歷史知識分………………………………………22 〈表2-1-2〉史實知識分類……………………………………24 〈表2-1-3〉概念知識的類……………………………………26 〈表2-1-4〉方法論知識的分類………………………………29 〈表2-1-5〉布隆姆、葛聶、梅里爾的分類.………………31 〈表2-1-6〉三三制雙向分類細目表 ………………………35 〈表2-2-1〉情意目標敘述分…………………………………42 〈表2-2-2〉情意目標的內化過………………………………44 〈表2-2-3〉情意目標對照 …………………………………47 〈表3-1-1〉歷史教材評價表………………………………….71 〈表3-2-1〉各種體例的意義及教學目標………………….72 〈表3-2-2〉現行高中各版本的體例 ………………………73 〈表3-2-3〉各版本段落標題比較……………………………75 〈表3-2-4〉各版本課前提要…………………………………75 〈表2-2-5〉各版本注釋數量表………………………………81 〈表3-2-6〉各版本教學目標分類……………………………83 〈表3-3-1〉各版本出現的人物數量…………………………90 〈表3-3-2〉「乙未割台」各版本出現人物統計……………91 〈表3-3-3〉國中、高中教材「台灣民主國的抗日」出現人物..92 〈表3-3-4〉各版本附圖的分類統計…………………………97 〈表3-3-5〉日治時期大事紀要……………………………106 〈表3-3-6〉日本統治方式分類……………………………106 〈表3-3-7〉各地統領情形比較表…………………………108 〈表3-3-8〉武裝抗日分期.…………………………………108 〈表3-3-9〉日軍兩度侵台之比較…………………………109 〈表3-3-10〉清軍及日軍兵力統計表 ……………………110 〈表3-3-11〉稻米產量與甘蔗產量的統計表 ……………111 〈表3-3-12〉各版本出現年代統計表…………………….112 〈表3-3-13〉國中教材第七章第一節出現的年代………113 〈表3-3-14〉各版本出現的地名統計………………………114 〈表3-3-15〉各版本出現的專有名詞統計…………………115 〈表3-3-16〉國中教材出現的專有名詞……………………116 〈表4-1-1〉各類教學法比較……………………………….128 〈表4-1-2〉日軍兩度侵台之比較 …………………………138 〈表4-1-3〉中日起因於朝鮮的戰爭比較表………………142 〈表4-1-4〉棄台保台論戰……………………………………142 〈表4-1-5〉歷代知識份子的救國運動……………………144 〈表4-1-6〉各國對割讓臺灣予日的態度…………………145 〈表4-1-7〉乙未割台後臺灣守軍狀況……………………148 〈表4-1-8〉中南部各地抗日情形………………………….148 〈表4-2-1〉主題探究報名表…………………………………169 〈表4-2-2〉主題探究過程評價表………………………….171 〈表4-2-3〉主題探究過程評價表………………………….172 〈表4-2-4〉主題探究計畫表…………………………………173 〈表4-2-5〉主題探究紀錄表…………………………………174 〈表5-1-1〉雙向細目評量表…………………………………189 〈表5-1-2〉臺灣某項統計資料…………………………….199 〈表5-2-1〉軼事記錄卡………………………………………205 〈表5-2-2〉評定量表…………………………………………205 〈表5-2-3〉項目檢核…………………………………………206 〈表5-2-4〉自陳互陳量表……………………………………206 〈表5-2-5〉接受層次評量內容…………………………….207 〈表5-2-6〉確信層次評量內容…………………………….208 〈表5-2-7〉性格化層次評量內容………………………….209 〈表5-2-8〉學習態度評量內容…………………………….210 〈表5-2-9〉主題探究過程評價表………………………….210 圖 次 〈圖1-1〉綜合教學模式………………………………………….6 〈圖2-1-1〉歷史知識認知過程………………………………19 〈圖2-1-2〉情意目標認知過程………………………………40 〈圖2-2-2〉情意目標認知過程………………………………48 〈圖3-1〉 中學歷史教材分析模…………………………….51 〈圖3-3-1a〉劉永福……………………………………………98 〈圖3-3-1b〉劉永福……………………………………………98 〈圖3-3-1c〉劉永福……………………………………………98 〈圖3-3-2a〉台灣各地失陷日期………………..……………101 〈圖3-3-2b〉台灣各地失陷圖………………………………101 〈圖3-3-3〉姜紹祖開立的借據………………………………102 〈圖3-3-4〉劉永福發行之鈔票………………………………102 〈圖3-3-5〉劉大將軍擒獲倭督樺山斬首全圖 ……………103 〈圖3-3-6〉霧社事件…………………………………………103 〈圖3-3-7〉臺灣民主國成立…………………………………103 〈圖3-3-8a〉春帆樓舊影…………………………………….104 〈圖3-3-8b〉春帆樓近影…………………………………….104 〈圖3-3-9A〉馬關條約談判圖………………………………105 〈圖3-3-9B〉馬關條約談判圖………………………………105 〈圖3-3-10〉日治時期日人手段與台人抗拒與調適……..107 〈圖3-3-11〉稻米產量與甘蔗產量…………………………111 〈圖4-1〉整體化教學模式……………………………………117 〈圖4-1-1〉敘述法之步驟……………………………………120 〈圖4-1-2〉發現式教學法步驟.…………………………….121 〈圖4-1-3〉討論教學法步驟…………………………………123 〈圖4-1-4〉史料研讀法步驟…………………………………124 〈圖4-1-5〉臺灣各地抗日人物及地點……………………126 〈圖4-1-6〉合作學習法步驟…………………………………126 〈圖4-1-7〉中日甲午戰爭圖…………………………………139 〈圖4-1-8〉馬關條約簽約圖…………………………………141 〈圖4-1-9〉春帆樓舊影………………………………………141 〈圖4-1-10〉臺灣各地抗日圖………………………………149 〈圖 4-1-11〉姜紹祖所開立的借據…………………………149 〈圖 4-1-12〉劉永福所發行的銀票…………………………149 〈圖4-2-1〉主題探究步驟……………………………………158 〈圖4-2-2〉探究法步驟………………………………………165 〈圖4-3-1〉設計教學法步驟…………………………………177 〈圖4-3-2〉Dale的經驗塔……………………………………178 〈圖4-3-3〉參觀教學法步驟…………………………………178 〈圖4-3-4〉角色扮演教學法步驟……………………………182 〈圖5-1-1〉一般教學模式……………..…………………….188 〈圖5-2-1〉情意目標評量分類…………………………….200

    參考書目論文

    一 書目

    1.人民教育出版社歷史室 編著,《中國歷史》第三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5月10刷)。
    2.大學入學考試中心:《認識指定科目考試–史地篇》,2001年。
    3.中國教育協會主編,《現代教育思潮》(台北:師大書苑發行,1988年)。
    4.尤美雲 編著,《細說高中歷史(下)》(台北:建宏書局,2003年)。
    5.方炳林,《教學原理》,(台北:教育文物出版社,1992年1月10版)。
    6.王文科,《認知發展理論與教育–皮亞傑理論的應用》,(台北:五南圖書公司,1983年)。
    7.王文科,《課程與教學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9年2版1刷)。
    8.王仲孚,《高中歷史(下)教師手冊》(台中:康熙圖書網路公司,2004年2月修訂4版)。
    9.王仲孚,《歷史教育論集》(台中:大同資訊圖書出版社,2001年修訂二版)。
    10王仲孚主編,《高中歷史下教師手冊》(台中:康熙圖書網路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2月修訂4版)。
    11.王仲孚主編,《歷史下教師手冊》(台中:康熙圖書網路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2月修訂4版)。
    12.王策三,《教學論稿》,(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
    13.王鋒全,《歷史教育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5月)。
    14.王鋒全主編,《歷史教育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
    15.王鐸全、李稚勇,《比較歷史教育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
    16.布隆姆等編,《教育目標分類學-第一分冊:認知領域》(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6年)。
    17.田慧生、李如密,《教學論》(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1月2刷)。
    18.白月橋,《歷史教學問題探討》(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年)。
    19.皮達生主編,《學與教的心裡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12月13刷)。
    20.石淑清、林真、卓心美,《歷史(下)自學手冊》(台北:三民書局,2003年2月修正三版二刷)。
    21.余月琴,《美國中學歷史教育的改革–1980年代~1990年代初期》,(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7月)。
    22.余民寧,《教育測驗與評量–成就測驗與教學評量》(台北:心理出社,1997年)。
    23.李子健、黃顯華,《課程:范式、取向和設計》(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1年出版3刷)。
    24.李臣,《活動課程研究》(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8年)。
    25.李孝悌主編,《高中歷史(下)》(台北:龍騰文化,2003年)。
    26.李坤崇,《多元化教學評量》(台北:心裡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
    27.李國祁,〈歷史教育的目的與使命〉,《教育資料文摘》,第1卷5期,(1978年),頁101。
    28.李筱峰,《我們不做空心人》,(台北:敦理出版有限公司,1989年)。
    29.李緒武,《社會科教材教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3版2刷)。
    30.李錢朗、于怡萍,《古蹟入門》(台北:遠流出版事業,2000年4版2刷)
    31.杜維運《史學方法論》,(台北:三民書局,民國72年)。
    32.沈雪林主編,《初中探究型課程實施指南》(上海:學林出版社,2002年2刷)。
    33.周婉窈,《台灣歷史圖說(史前至一九四五年)》(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8年二版)。
    34.林生傳,《教育心理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
    35.林生傳,《教育心裡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4年)。
    36.林能士主編,《高中歷史(下)》(台南:南一書局,2004年2月修訂版)。
    37.林崇德主編,《歷史地理教育心裡學》(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
    38.林清山,《教育心理學基礎》,(台北:台灣書店,1986年)。
    39.邱順發,《國中認識台灣歷史篇》(台南:翰林出版社,2000年)。
    40.金相成主編,《歷史教育學》(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年一版三刷)。
    41.金相成主編,《歷史教育學》(浙江:浙江教育初版社,1999年12月3刷)。
    42.金相成主編:《歷史教育學》,(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一版三刷)。
    43.施方良,《學習理論》(高雄:麗文出版社,1996年)。
    44.施良方著,《課程理論-課程基礎、原理與問題》,(北京:育科學出版社,2000年4刷)。
    45.洪敏麟,《臺灣就地名之沿革》,(台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9年6月4版)。
    46.胡昌智譯,《歷史知識的理論》(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6年)。
    47.孫邦正,《普通教學法》,(台北:正中書局,1971年)。
    48.孫邦正,《課程教材教法通論》,(台北:正中書局,1971年7月)。
    49.殷允凡、伊萍、周慧菁、李瑟、林昭武,《發現台灣》,(台北:天下雜誌發行,1995年3月41刷)。
    50.郝德永著,《課程研製方法論》,(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年2刷)。
    51.郝德永著,《課程研製方法論》,(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年2刷)。
    52.國立編譯館主編,《課程教材教法通論》,(台北:中正書局,1999年19次印行)。
    53.張之洞等撰,《奏定學堂章程》(台北:台聯國風出版社,1960年影印本)。
    54.張保華,《中學歷史圖式教學研究與運用》(雲南:雲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
    55.張春興、林清山,《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1994年,22版)。
    56.張祖忻、朱純、胡頌華編著,《教學設計-基本原理與方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0年10月初版五刷)。
    57.張廣智,《西方史學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3刷)。
    58.戚嘉林,《臺灣史(上)》(自立晚報總經銷,1993年9月2版)。
    59.戚嘉林,《臺灣史(下)》(自立晚報總經銷,1993年9月2版)。
    60.教育部,《高級中學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1996年6月)。
    61.教育部,《高級中學課程標準》,41、51、60、72、84年版。
    62.教育部,《高級中學歷史第三冊》(台北:教育部,1983年7月)。
    63.教育部編印,《美國歷史科國家課程標準–探討美國經驗》(台北:教育部,1996年)。
    64.曹俊漢編著,《研究報告寫作手冊》(聯經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初版18刷)。
    65.許雪姬、劉妮玲主編,《高中歷史(下)》(台北:三民書局,2003年2月修正革新三版二刷)。
    66.連雅堂,《台灣通史》(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
    67.郭生玉,《心裡與教育測驗》(台北:精華書局,1990年)。
    68.陳冠華,《英國近三十年中學歷史教欲改革之探討》,(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6月)。
    69.陳國川,《地理教材設計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1995年)。
    70.陳豐祥,《歷史教學評量的理論與實際》(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4年)。
    71.陳豐祥、林麗月主編,《高中歷史(下)》(台北:建宏出版社,2002年11月四版)。
    72.陳豐祥、林麗月主編,《高中歷史(下)教師手冊》(台北:建宏出版社,2002年2月3版)。
    73.傅朝卿,《日治時期臺灣建築:1895-1945》(台北:大地地理出版,1999年)
    74.黃正傑主編,《創造與合作的教學法》(台北:師大書苑發行,1996年)。
    75.黃光雄,《教學原理》(台北:師大書苑,1993年增訂一版八刷)。
    76.黃光雄編譯,《教學目標與評鑑》(高雄:復文圖書初版社,1987年)。
    77.黃政傑,《課程評鑑》(台北:師大書苑,1988年)。
    78.黃炳煌《教育問題透視》(台北:文景書局,1987年)。
    79.楊榮祥,《生物科教學模式研究》(台北:高立圖書公司,1985年)。
    80.葉煬彬,《國民中學社會科課程架構研究》,(台中:台灣省中等教師研習會,1994年)。
    81.鄒慧英譯,《測驗與評量–在教學上的應用》(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年)。
    82.臧嶸,《歷史教材縱橫談》(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
    83.趙秀玲主編,《歷史教育學》(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0年2刷)。
    84.趙恒烈,《歷史思維能力研究》(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
    85.歐用生,《課程與教學-概念、理論與實際》(台北:文景出版社,1989年2版)。
    86.戴震宇,《臺灣的老火車站》(台北:遠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年2版1刷)
    87.瞿葆奎主編,《教育學文集.‧教育評價》(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88.聶幼犁,《中學歷史教育論》(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年)。
    89.蘇雅君,《概念教學模式在歷史教學上的應用-以高中「中國歷史的起源」教學單元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

    二、論文

    1.人民教育出版社編輯部,〈中學歷史教科書編寫工作中的幾個原則問題〉,天津:《歷史教學》,(1956年7月)。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摘選〉,天津:《歷史教學》,(2003年7期)。
    3.王立民,〈乙未抗日戰史之回顧〉,《國防雜誌》,第13卷2期,(1997年8月 )。
    4.王仲孚 〈國中歷史科的性質與歷史教學的基礎知識〉《台灣教育》,434期,(1987年)。
    5.王仲孚,〈再談歷史教學的基礎知識〉,《歷史教育論集》,(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7年)。
    6.王仲孚,〈試論中學歷史教科書的特性〉,《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台北:教育部,11卷6期,2001年4月)。
    7.王仲孚,〈論兩岸中學歷史教科書對歷史人物與歷史室件的評價〉,收錄於王仲孚,《歷史教育論集》,(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7年6月)。
    8.任之初,〈提高認知、更新觀念、研究教學–關於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思考〉,天津:《歷史教學》,1992年第5期。
    9.吉林師大附中,〈也談中學歷史課的基礎知識和基本訓練問題〉,《歷史教學》(1962年第二期)。
    10李祖壽〈從課程發展看教材編寫之趨勢〉,教育部人指會編,《教材大綱文集》,(1987)。
    11.李德藻,〈中學歷史教材插圖教學研究〉,《歷史教學》(1998年6期)。
    12.周孟玲:〈知識與實際:英國歷史教學改革的成果與問題淺析〉,新竹:《清華歷史教學》,第五期,(1996年)。
    13.周樑楷,〈圖表對歷史教學的效益–以西洋史教學為例〉,《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3卷5期(1993年2月)。
    14.林慈淑,〈歷史教育的危機與轉機座談會〉,(《台灣歷史學會通訊》,第10期,1999年)。
    15.范雅蕙,〈日治時期臺灣菸酒專賣事業中販賣權的指定與遞嬗〉,《臺灣風物》,50卷1期(2000年3月)。
    16.徐雪霞,〈光復以來初級中學歷史教科書變遷及歷史意識〉《台南師專學報》,第二十期,民76,頁21
    17.張同湘,〈丘逢甲「捲走餉銀十萬兩」謎題試解〉,《南台文化》,2002第4期(2002年12月)。
    18.張郁雯,〈情意評量〉,收錄於,《教育測驗與評量–教室學習觀點》(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0年初版3刷)。
    19.陳文添,〈談乙未八卦山之役〉,《台灣文獻》,別冊第3期(2002年12月)
    20.陳伯璋:〈九年一貫新課程綱要修訂的背景及內涵〉,《教育研究資訊》,7卷1期,(1991年)。
    21.陳雪芬,〈高中學生歷史學習特點及對策〉,《歷史教學》,2002年第11期,(天津:歷史教學編輯部,2002年11月)。
    22.陳運通,〈愛國詩人丘逢甲傳奇(上)〉,《中外雜誌》,71卷3期(2002年1月)。
    23.陳豐祥,〈歷史學科的知識組織與課程設計〉,《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1卷6期,(2001年4月)。
    24.陳豐祥,〈情意教學目標在歷史教學上的應用–理論與實際〉,(《高中歷史教學與研究》,第三輯,台灣省教育廳1997年)
    25.陳豐祥,〈歷史學科的知識組織與課程設計〉,《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台北:教育部,11卷6期,(2001年4月)。
    26.湯二清,〈高中學生具體操作及行事操作之推理能力研究〉,《省立教育學院學報》,第四期(1979年)。
    27.馮常運、李明海,〈關於歷史科實施研究性學習的探索〉,《歷史教學》,(2003年9月)。
    28.馮嘉琳,〈歷史教學模式初探〉,天津:《歷史教學》,(2000年第6期)。
    29.黃秀政,〈四十年來我國國(初)中歷史科教育–以教科書的編纂為討論中心〉,《教育資料集刊》,第16輯,(1991年)。
    30.黃秀政,〈試論現階段中華民國國中教科書的編纂〉,《史學評論》十一期,(1986年)。
    31.黃秀政,〈四十年來我國(初)中歷史教育—以教科書的編纂為中心〉《教育資料集刊》,第十六集。
    32.黃媛,〈培養歷史思考能力的教學策略〉,《中學教育學報》第4期,(1997年6月)。
    33.楊麗祝,〈辯論在歷史教學上的應用–以《鹽鐵論》為例〉,台北科技大學學報,第33之1期,(2000年3月)。
    34.楊護源,〈丘逢甲與保台抗日運動〉,《臺北文獻》,117期,(1996年5月)。
    35.楊護源、黃秀政,〈丘逢甲與1895年反割台運動〉,《興大文史學報》,第26期,(1996年6月)。
    36.葉小兵,〈關於歷史教學實驗與方法的理念〉,新竹:《清華歷史教學》,第12期(2001年)。
    37.管美蓉,〈當學高中歷史教學與考試的困境-兼論教科書開放編寫後的命題構想〉《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1卷6期,(2001年4月)。
    38.趙川明,<提升學生學習歷史興趣之我見>,《人文及社會科教學通訊》,3卷4期,(1992年12月)。
    39.鄭天凱著,《攻台圖錄》(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40.鄭瑞明,〈圖表在中學歷史教學上的作用-以《認識台灣(歷史篇)》為例〉,《歷史教學》,二期,(1997年)。
    41.聯合報,民國83年1月14日,第三版。
    42.聶幼犁譯,〈歷史學科1至4學習階段成就目標和學習大綱–英國倫敦大學地方考試委員會〉,《歷史教學問題》,(1992年第1期)。
    43.藤井志津枝,〈從臺灣總督府官至的變遷論抗日運動的鎮壓(1895-1902)〉,臺灣文獻,第38卷2期,(1987年6月)。

    三、外文資料

    1.Bobbitt,F.,The Curriculum,Boston and Mifflin,1918,p38。
    2.Bruner,J.S(1971) : The relevance of education. N.Y.:Norton
    3.Glaser,R.,Psychology ang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In R.Glaser,ed.,Training,Research and Education.,1962。
    4.Robert L. Linn & Norman E. Gronlund:Measurement and Assessment in Teaching
    5.R.W.Tyler:The Oranization of Learning Experiences,Toward Improved Curriculum Theory,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6.Taba,H.Curriculum development:Theory and practice.New York:Harcourt ,Brace,Jovanovich,1962,pp267。
    7.Tyler,R.W.Basic Principle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ation,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gago Press,1949,pp63-38。
    8.Zais,R.S,Curriculum:Principles and Foundations,New York:Haper&Row,Publishers,1976,pp324。

    四、網路資料

    1.http://lib.khgs.tn.edu.tw/thesis/sp890911/sp890911-0404.htm 2004.2.3(光華女中圖書館)。
    2.http://webca.moi.gov.tw/ 2004.2.15〈台閩地區古蹟資訊網〉
    3.http://www.tccg.gov.tw/tour/tour-8.htm 2004.2.7〈台中古蹟導覽〉
    4.http://dnastudio.ckitc.edu.tw/dm/ 2004.2.7 〈古蹟巡禮〉
    5.http://www.tccgc.gov.tw/ 2004.1.15 〈台中市文化局〉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