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張黛琪 |
---|---|
論文名稱: |
零代詞的診斷式測驗與評量 |
指導教授: | 鄧守信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華語文教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
論文出版年: | 2004 |
畢業學年度: | 9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75 |
中文關鍵詞: | 零代詞 、語文測驗 、診斷測驗 、省略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51 下載:19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一般語法著作在描述漢語的語法特點時,總會提及省略主語或者賓語的句型。對於以漢語為母語的人來說,在會話中或者文章裡省略代詞的情形是很自然的,但這對學習漢語的西方學生來說卻不免有些費解,因為印歐語,特別是英語,代名詞(pronouns)用得非常頻繁。
在從事實際教學工作的時候,我們的確發現學習者對於華語中代詞的使用,特別是「零形式」的省略用法,感到相當困擾,同時造成其閱讀理解上的障礙。因此本文將嘗試針對單一語法點──漢語中的零代詞現象進行測驗命題,期藉由測驗的施行與結果分析,診斷出學習者的學習難點,進而提出教學與教材編寫建議。
第一章緒論,闡明本文主旨,包括研究動機、目的以及研究方法。第二章為文獻探討,整理學者有關空語類的爭議以及漢語零代詞的重要論述,並透過語文測驗的相關研究,提出語法點診斷測驗的必要性與原則,從而在測驗本位的前提下,明確界定測驗範圍。第三章分析零代詞的結構,以便具體執行命題工作。第四章根據前章的結構分析,判斷各結構的難易等級、研擬題型、製作試卷。第五章為測驗的施行,並就所得數據分析測驗結果,進行受試的學習診斷。最後在第六章的結論中,將以目前的教材為例,提出具體可行的教學與編寫建議。
參考書目
中文部分
丁邦新.1994.(中譯本)《中國話的文法》.Chao, Yaen-ren.1968.《A Grammar of Spoken Chinese》.台北:學生書局.
王明傑.陳玉玲.2002(中譯本)《教育心理學》.Robert E.Slavin.2000.《Educational Psychology》.台北:學富文化.
李 珊.1994.《現代漢語被字句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李大忠.1997.《外國人學漢語語法偏誤分析》.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李英哲.2000.〈語言測驗的針對性〉發表於語文測試與語文教學國際研討會. 2000年1月6-8日. 香港理工大學.
呂叔湘.1946.〈從主語、賓語的分別談國語句子的分析〉.於1989.《呂叔湘自選集》.445-480.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呂叔湘.1977.〈通過對比研究語法〉.於1989.《呂叔湘自選集》.341-356.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呂叔湘.1986.〈漢語句法的靈活性〉.於《中國語文》總第194期.1-9.
呂叔湘.1996.《現代漢語八百詞》.北京:商務印書館.
呂叔湘.1999.《漢語語法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
沈 陽.1994.《現代漢語空語類的研究》.山東教育出版社.
林清山.1999.《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東華書局.
屈承熹.1999.《漢語認知功能語法》.台北:文鶴出版社.
屈承熹.2003.〈功能篇章語法及其在對外漢語教學上的應用〉.於《對外漢語教學語法探索》.127-152.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柯華葳.2004.《華語文能力測驗編製》.台北:遠流出版社.
徐烈炯.1988.《生成語法理論》.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徐烈炯.1994.〈與空語類有關的一些漢語語法現象〉.於《中國語文》總第242期.321-329.
徐烈炯.1998.《話題的結構與功能》.上海:教育出版社.
徐烈炯.1999.〈從句中的空位主語〉.於《共性與個性-漢語語言學中的爭議》.159-175.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高寧慧.1996.〈留學生的代詞偏誤與代詞在篇章中的使用原則〉.於《世界漢語教學》第36期.60-70.
袁毓林.1998.〈漢語動詞的配價層級和配位方式研究〉.於《現代漢語配價語法研究》18-68.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陳 平.1987.〈漢語零形回指的話語分析〉.於《中國語文》總第200期.363-378.
陳 平.1991.《現代語言學理論》.重慶:重慶出版社.
陳李綢.1992.〈試題分析與品質評鑑〉.於《教學評量研究》.43-60.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張伯江.1994.〈領屬結構的語義構成〉.於《語言教學與研究》1994年第二期.68-78.
張景媛.1992.〈標準化成就測驗與教師自編測驗〉.於《教學評量研究》.77-85.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張莉萍.2002.《華語文能力測驗理論與實務》.台北:臺灣師大書苑.
曹逢甫.1994.〈對比分析與華語語法教學〉.於《華文世界》74期.120-133.
崔頌人.1994.〈試論語言能力的定義和實習〉.於《華文世界》73期.20-28.
黃 衍.1992.〈漢語的空範疇〉.於《中國語文》總第230期.383-393.
黃宣範.1999(中譯本)《漢語語法》.Li, Charles N. & Thompson, Sandra A.1981.《Mandrain Chinese:A Functional Reference Grammar》.台北:文鶴出版社.
黃光雄.簡茂發.1991.《教育研究法》.台北:臺灣師大書苑.
廖秋忠.1992.《廖秋忠文集》.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趙金銘.1997.〈教外國人漢語語法的一些原則問題〉.於《新視角漢語語法研究》.1-18.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趙金銘.2003.〈外國人語法偏誤句子的等級序列〉.於《對外漢語教學語法探索》.153-168.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鄧守信.2001.〈論對外漢語語法結構排序〉.發表於中文教學語法研討會.2001年3月12-15日.香港.
鄧守信.2003a.〈對外漢語語法點難易度評定〉.於《對外漢語教學語法探索》.102-111.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鄧守信.2003b.〈對外漢語教學語法總則〉.於《第七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教學應用組》.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
劉月華.潘文娛.故韡.2000.《實用現代漢語語法》.台北:師大書苑.
劉月華.2003.〈談對外漢語教學語法〉.於《對外漢語教學語法探索》.1-19.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劉英林.1992.《漢語水平詞匯與漢字等級大綱》.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劉英林.1994.《漢語水平等級標準與語法等級大綱》.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魯健驥.1994.〈外國人學漢語的語法偏誤分析〉.於《語言教學與研究》1994年第1期.49-64.
鄭懿德.1997.〈對外漢語教學對語法研究的需求與推動〉.於《新視角漢語語法研究》.30-42.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英文部分
Chomsky, Noam. 1982. Some Concepts and Consequences of the Theory of Government and Binding. Cambridge: MIT press.
Chomsky, Noam. 1988. Language and Problems of Knowledge. Cambridge: MIT press.
Ebel, Robert L. 1972. Essentials of Educational Measurement. N.J.: Prentice-Hall.
Grundy, Peter. 2000. Doing Pragmatic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uang, C.-T. James. 1984. On the distribution and reference of empty pronouns. Linguistic Inquiry 15. 531-574.
Huang, C.-T. James. 1987. Remarks on empty categories in Chinese. Linguistic Inquiry 18:321-337
Huang, C.-T. James and Li,Y.-H. Audrey. 1996. Recent generative studies in Chinese syntax, C.-T. James Huang and Y.-H.Audrey Li eds. New Horizons in Chinese Linguistics. Dordrecht. : Kluwer.
Hughes, Arthur.1989.Testing for Language Teacher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James, Carl. 1980. Contrastive Analysis. New York: Longman.
Li, Wendan. 2002. Clause-Integration in Discourse-Criteria and mechanism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NACCL-14.
Teng, Shou-hsin. 1997. Towards a Pedagogical Grammar of Chinese. JCLTA.32.2. 29-39.
Teng, Shou-hsin. 1998. Sequencing of Structures in a Pedagogical Grammar. JCLTA.33.2. 41-52.
Teng, Shou-hsin. 1999. Acquisition and Pedagogy in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presented at the 1999 annual meeting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 November 19-21, 1999, Dallas, USA.
Teng, Shou-hsin. 2000. Testing Chinese Grammar, presented at the 2000 annual meeting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 November 18-20, 2000, Boston, USA.
Teng, Shou-hsin. 2003c. A Pedagogical Grammar of Chinese: Defining the Concept “Difficult” #3/5,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Teng, Shou-hsin. 2003d. Contrastive Analysis and Instruction of Grammar, presented at Conference on Chinese language Instructional Materials, July 26-28, 2003, Hawaii, USA.
Xu, Liejiong. 1986. Free Empty Category. Linguistic Inquiry 17. 75-93.
Xu, Liejiong and Langendeen. 1985. Topic Structures in Chinese. Language 61. 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