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秀香
論文名稱: 陳寅恪元白詩箋證稿探微
指導教授: 陳文華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02
畢業學年度: 9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32
中文關鍵詞: 陳寅恪元白詩箋證稿詩史互證比較研究法白居易元稹新樂府長恨歌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466下載:30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以探討《元白詩箋證稿》內容為經,以探求《元白詩箋證稿》方法為緯,確立此書的價值。全書共分八章,約十六萬字。第一章 簡述研究動機、目的和研究方法。第二章 探討《元白詩箋證稿》寫作背景與陳寅恪的著述態度,分從時代背景與學術思潮,著述動機與目的,及此書撰寫與成書的經過來考察。第三章 談陳寅恪的生平,分從陳寅恪的家世、生平、及學術成就,來介紹陳寅恪傳奇的一生。第四章 探析《元白詩箋證稿》一書的內容,除闡釋內容要旨外,並分析近代學者爭論的課題。第五章 析論《元白詩箋證稿》一書的方法。本章研究的重點,是以陳寅恪的方法論為探勘的主軸,將方法論作一系列的溯源和評價。 第六章 闡釋《元白詩箋證稿》箋證特色,從取材特色、詩歌校勘、箋證的知識結構和參考文獻等方面加以論析。第七章 談《元白詩箋證稿》的評價與影響。分析學者對此書的評價和此書的影響,以明此書的價值。第八章 結論,為全文討論所得的結果。

    書影 提要 凡例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和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 2 第二章 陳寅恪生平事蹟(1890~1969) 5 第一節 詩禮傳家──陳寅恪的家世 5 一、義寧客家驕子 5 二、海內奇士──陳寅恪的祖父陳寶箴 6 三、清末四公子之一──陳寅恪的父親陳三立 8 四、藝界奇葩──陳寅恪的長兄陳衡恪 9 五、舊時烏衣多英傑──陳寅恪家族的其他成員 10 第二節 一代博學碩儒──陳寅恪的生平 10 一、展露語言天才──負笈歐美 10 二、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水木清華園的教學生涯 13 三、亂離骨肉病愁多、真信人間不自由──流寓西南聯大 14 四、縱有名山藏史稿,傳人難遇又如何──最後二十年 17 第三節 創獲豐碩──陳寅恪的學術成就 20 一、蒙藏絕學 20 二、敦煌學 21 三、佛教典籍 22 四、中古史 23 五、古典文學 24 第四節 小結 28 第三章 《元白詩箋證稿》寫作背景與成書經過 30 第一節 《元白詩箋證稿》產生的時代背景與學術思潮 31 一、鉅劫奇變的時代背景 31 二、融匯中西的學術思潮 32 第二節 《元白詩箋證稿》著述動機與目的 36 一、注元白詩動機──借詩以存史 36 二、注元白詩目的──求史識、供鑑戒 40 第三節 《元白詩箋證稿》撰寫與成書經過 44 一、憂患之作──寫於戰時 44 二、十年成書──教研合一 46 第四節 小結 50 第四章 《元白詩箋證稿》內容探討 51 第一節《長恨歌》 51 一、文體之關係──詩筆、史才、議論 52 二、文人之關係 57 三、唐代小說與古文運動 58 四、《長恨歌》本事釋疑 60 第二節《琵琶引》 62 一、真有其事,非純係編造 62 二、州佐著青衫,不著緋衫 63 第三節《連昌宮詞》 64 一、閉門伏案依題懸想之作 64 二、銷兵之說是隨筆及之 67 第四節《艷詩與悼亡詩》附讀鶯鶯傳 68 一、士大夫階級移轉的通識 68 二、人性與社會的衝突 72 三、進士與娼妓文學 73 四、唐代傳奇與溫卷 73 五、元和時代文章正宗 73 六、《鶯鶯傳》本事釋疑 75 第五節《新樂府》 80 一、 新樂府的體製 80 二、 新樂府的創作時間 82 三、觀物產民生的變化 82 四、稽考樂舞以辨夷夏 84 五、視為社會風俗史料 86 六、探究《新樂府》創作之取材 88 第六節 《元白詩箋證稿》附論考辨 89 一、白居易的先祖及後嗣問題 89 二、白居易的思想行為與佛道關係再探 91 三、元和體詩釋疑 94 第七節 小結 96 第五章 《元白詩箋證稿》方法探討 98 第一節 詩史互證 98 一、陳寅恪與詩史互證 98 二、陳寅恪詩史互證的成果 103 三、詩史互證與《元白詩箋證稿》 108 四、陳寅恪詩史互證的評價 113 第二節 比較研究方法 115 一、陳寅恪與比較研究法 116 二、陳寅恪比較研究成果 117 三、比較研究法與《元白詩箋證稿》 119 四、陳寅恪比較研究法評價 127 第三節 宋賢長編考異法 128 一、陳寅恪與宋賢長編考異法 129 二、宋賢長編考異法與《元白詩箋證稿》 130 (一)注重時、人、地 131 (二)廣聚異同 133 (三)左右採獲 135 三、陳寅恪的長編考異法評價 135 第四節 從詮釋學來理解 136 一、陳寅恪與詮釋學 138 二、詮釋學與《元白詩箋證稿》 139 (一)以小見大 140 (二)先見與權威 141 三、從詮釋學的角度評價陳寅恪 144 第五節 德國蘭克歷史語言考證學 145 一、陳寅恪與德國蘭克歷史語言考證學 146 二、德國蘭克歷史語言考證學與《元白詩箋證稿》 147 三、陳寅恪的德國蘭克歷史語言學評價 148 第六節 小 結 148 第六章 《元白詩箋證稿》箋證的特色與徵引文獻的價值 151 第一節 史家兼詩人的箋疏家 152 第二節 《元白詩箋證稿》的箋證特色 155 一、取材方面 155 (一)著重敘事詩 155 (二)女性題材多 156 (三)大公案 156 二、詩歌校勘 157 (一)據古本校 157 (二)據相關書校 158 (三)據注文校 159 (四)據本人其他詩校 159 (五)據本人其他文校 159 (六)據友朋唱和詩校 160 (七)據同時詩人詩校 160 (八)據前人校勘結果校 160 (九)據名物校 161 (十)據當時語彙校 161 (十一)據作者文例校 161 (十二)據碑誌、地下出土實物 162 三、箋證的知識結構 163 (一) 運用域外語言 163 (二) 運用地理學、物候學 163 (三) 運用音樂、舞蹈知識 164 (四) 運用曆書、醫學知識 164 (五) 探索古代姓氏制度 165 (六) 運用心理分析 166 四、箋證理念 167 (一)今典與古典融合 167 (二)宏觀與微觀兼採 168 (三)箋證與批評鎔於一爐 168 五、箋證凡例及箋證態度 170 第三節 以傳統詩歌箋釋方法來考察《元白詩箋證稿》 172 一、知人論世與以意逆志 172 二、互為主體的創造性詮釋 173 三、問題與答案的邏輯 174 第四節 《元白詩箋證稿》徵引文獻的價值 176 一、參考引用文獻分析 176 二、陳寅恪運用文獻特點 177 (一)提供研究元白詩的參考價目 177 (二)注重古代雜史、筆記小說的價值 177 (三)重視職官、地理等文獻的價值 179 第五節 小結 180 第七章 《元白詩箋證稿》評價與影響 182 第一節 正反評價辨析 182 一、正面評價分析 182 二、負面評價探討 189 第二節 陳寅恪《元白詩箋證稿》的影響 196 一、開闢以文學作品切入,以文化關懷為目的的研究蹊徑 196 二、為史學研究提供新的課題 197 三、治學方法啟示後人 198 第三節 小結 201 第八章 結論 202 附錄 205 一、陳寅恪的「恪」字的讀音 205 二、陳寅恪留德的學籍資料 209 三、義寧陳氏世系簡表 211 四、陳寅恪的身影 212 參考書目 219

    一、專著(依作者姓名筆劃多寡為序,未著撰人者置於最後)
    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
    元 稹(唐):《元氏長慶集》,台北:商務印書局(四部叢刊)
    元 稹(唐):《元氏長慶集》,台北:商務印書局(四部備要)
    元 稹(唐):《元稹集》,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
    尤 袤(宋):《全唐詩話》,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標點本,1983年
    王 川:<陳寅恪在康樂園的生活情趣>,《嶺南學報》(廣州)新第2期(2000年10月)
    王定保(五代):《唐摭言》,上海: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1959年
    王 灼(宋):《碧雞漫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王拾遺:《白居易傳》,西安: 陜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
    王拾遺:《元稹論稿》,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
    王子舟:《陳寅恪讀書生涯》,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1997年
    王子舟:《陳寅恪的治學方法》,台北:新視野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
    王永興:《陳寅恪先生史學述略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2月
    王永興:《王永興學述》,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
    王 瑤:《中古文學史論》,台北:長安出版社,1986年6月
    王 寧:《比較文學與中國文學闡釋》台北:淑馨出版社,1996年2月
    王 溥(唐):《唐會要》,台北:世界書局,1982年,12月
    王 讜(宋):《唐語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王翼民:《顧亭林箋釋》,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1月第1版
    王幸慧譯:《解釋過去•了解現在》,台北:麥田出版社,1997年11月初版
    王鍾陵主編:《文學史方法論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
    王泉根:《中國姓氏的文化解析》,北京:團結出版社,2000年1月
    王爾敏.陳善偉編:《近代名人手札真蹟》,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7年第1版
    王國維:《靜庵詩詞彙》,台北:藝文出版社,1974年
    王夢鷗:《唐人小說校釋》,台北:正中書局,1983年
    中山大學歷史系編:《柳如是別傳與國學研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4月
    方積文‧呉冬秀編撰:《唐五代五十二種筆記小說索引》,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第1版
    白居易(唐):《白氏長慶集》(上)(中)(下),台北:藝文出版社,1981年
    白居易(唐):《白居易集》,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4年
    司馬光(宋):《資治通鑑》,台北:明倫出版社,1972年
    朱金城:《白居易集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2月
    朱金城:《白居易年譜》,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12月台1版
    朱金城:《白居易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12月初版
    朱傳譽編:《陳寅恪傳記資料》(一)台北:天一出版社,1979年
    朱傳譽編:《陳寅恪傳記資料》(二)台北:天一出版社,1981年
    朱傳譽編:《陳寅恪傳記資料》(三)台北:天一出版社,1985年
    李玉梅:《陳寅恪之史學》,香港:三聯書店,1998年
    李肇(唐):《唐國史補》,台北:世界書局,1985年
    李正民:《元好問研究論略》,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
    李達三:《比較文學研究之新方向》,台北:聯經出版社,1978年
    李洪壽:《精神的雕像--西南聯大紀實》,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
    李建盛:《理解事件與文本意義──文學詮釋學》,上海:譯文出版社,2002年3月
    李增祥:《突厥語概論》,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92年5月第1版
    向 達:《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
    兆 光主編:《走進清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元月第1版
    牟潤孫:《海遺雜著》,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0年
    宋祁、歐陽修(宋):《新唐書》,台北:鼎文書局,1981年
    宋敏求(宋):《長安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辛文房(元):《唐才子傳》,台北:世界書局,1985年11月
    辛更儒:《稼軒詩文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年12月第1版
    汪立名(清)編訂:《白香山詩集》四十卷,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汪氏一隅草堂刻本《四部備要》排印本
    汪立名(清):《白香山年譜》,台北:新陸書局,1963年
    汪榮祖:《史家陳寅恪傳》,香港:波文書局,1976年8月初版
    汪榮祖:《史家陳寅恪傳》,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8年
    汪榮祖:《陳寅恪評傳》(國學大師叢書2),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6年8月第1版
    汪榮祖:《史家陳寅恪傳》增訂本,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7年
    宋德喜:《陳寅恪中古史學探研》,台北:稻鄉出版社,1999年9月
    余英時:《歷史與思想》,台北:聯經出版社,1976年9月
    余英時:《陳寅恪晚年詩文釋證》,台北:東大書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1月
    余英時:《論戴震與章學誠》,北京:中華書店,2000年6月第1版
    朱培高編:《中國古代文學流派辭典》,長沙:湖南出版社,1991年
    朱恆夫:《中國文學史疑案錄》,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年4月第1版
    季羨林:《季羨林文集》9《糖史》,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8月第1版
    季羨林:《季羨林學術論著自選集》,北京:師範學院出版社出版,1999年
    邱燮友:《白居易》,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8年2月台初版
    杜維運:《史學方法論》(增訂新版),台北:三民書局,1999年9月
    杜維運:《清代史學與史家》,台北:東大圖書公司印行,1984年
    呂思勉:《隋唐五代史》(上)(下),台北:里仁書局,1977年
    呂正惠編:《唐詩論文選集》,台北:長安出版社,1985年4月初版
    杜正勝、王汎森主編:《新學術之路》(上)(下),台北:1998年10月
    邵鏡人:《同光風雲錄》,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 第九十五輯 ,台北:文海出版社,1983年
    岑仲勉:《隋唐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何文煥輯:《歷代詩話》,台北:藝文印書館,1956年
    何廣棪:《碩堂文存》,台北:里仁書局,1995年
    沈德潛(清)編:《唐詩別裁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沈衛威:《回眸學衡派》,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年3月初版
    吳 兢(唐)編著:《貞觀政要》,台北:河洛出版社,1975年
    吳定宇:《學人魂陳寅恪傳》,台北:葉強出版社,1996年
    吳學昭:《吳密與陳寅恪》,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8年10月
    吳禮權:《中國筆記小說史》,台灣商務印書館,台北:文海出版社,1995年5月初版
    吳明秀:《歷史的詩學》,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
    吳功正:《唐代美學史》,西安:陜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
    吳新發譯:《文學理論導讀》,台北:書林出版社,1995年12月3刷(訂正)
    吳 宓:《空軒詩話》,香港:龍門書店,1967年2月
    吳 宓:《讀散原精舍筆記》,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3月
    吳昌碩等著:《近代三家印譜》,香港:宏圖出版社
    郁賢皓 陶敏:《唐代文史考論》,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6月
    房日晰:《唐詩比較論》(增訂本),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年8月
    周一平、審茶英:《中西文化交匯與王國維學術成就》,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年12月
    周 天 :《長恨歌箋說稿》,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11月第1版
    周振甫:《當代學者自選文庫 周振甫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
    周紹良:《唐傳奇箋證》,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5月第1版
    周樑楷:《近代歐洲史家及史學思想》,台北:唐山出版社,1996年9月增訂版
    林鎮國:《辯證的行旅》,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1月初版
    金靜庵:《中國史學史》,台北:鼎文書局,1998年5月8版
    花房英樹:《白居易》,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1年12月第1版
    范淑芬:《元稹及其樂府詩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84年
    祝勇編:《重讀大師》,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4月第4次印刷
    祝秀俠:《唐傳奇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社1982年11月
    洪 邁(宋):《容齋隨筆》五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萬有文庫薈要1965年台1版
    洪漢鼎:《詮釋學─它的歷史和當代發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
    潘樹廣:《中國文學史料學》(上)(下),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
    洪湛侯:《文獻學》,台北:藝文印書館,1996年3月初版
    俞大維等:《談陳寅恪》,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0年9月再版
    俞平伯:《俞平伯詩詞曲論著》,台北:長安出版社,1986年4月
    郝潤華:《錢注杜詩與詩史互證》,合肥:黃山書社,2000年12月第1版
    段成式(唐):《酉陽雜俎》,台北:源流出版社,1982年
    段安節(唐):《樂府雜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封 演(唐):《封氏聞見錄》,台北:廣文書局,1968年
    柏 楊:《中國歷史年表》(上)(下),台北:星光出版社,1981年
    郭嵩燾:《養知書屋》,卷6,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十六輯,台北:文海出版社,1983年
    計有功(宋):《唐詩紀事》(一)(二),台北:台灣中華書局印行,1981年
    冒廣生:《後山詩注補箋》,北京:新華書局,1995年6月第1版
    查屏求:《唐學與唐詩》,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
    胡可先:《中唐政治與文學》,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
    胡守為《陳寅恪史學論文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7月
    南兆旭主編:《龍之舞--中國歷代名人墨寶大典》,北京:紅旗出版社,1997
    張 戒(宋):《歲寒堂詩話》(《歷代詩話續編》本),台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
    張杰楊燕麗選編:《追憶陳寅恪》,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
    張杰楊燕麗選編:《解析陳寅恪》,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
    張求會:《陳寅恪的家族史》,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
    張榮芳主譯:《劍橋中國史》第三冊隋唐史,台北:南天書局發行,1987年9月
    張修蓉:《中唐樂府詩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85年
    張忠綱:《中國新時期唐詩研究述評》,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出版, 2000年1月第1版
    張澤咸:《唐代工商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9月第
    張舜徽:《中國文獻學》,台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9月
    姜亮夫:《歷代名人年里碑傳總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
    胡守為主編:《陳寅恪與二十世紀中國學術》,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
    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初版公司,1989年台灣初版
    桑 兵:《國學與漢學》,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
    唐振常導讀,陳寅恪撰:《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唐振常:《唐振常散文》,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00年10月
    高步瀛選注:《唐宋詩舉要》,台北:學海出版社,1985年3月再版
    高 陽:《高陽說詩》增訂本,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3月第1版
    高 陽:《清末四公子》,台北: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1991年5月
    孫之梅:《錢謙益與明末清初文學》,濟南:齊魯書社,1996年2月第1版
    孫昌武:《唐代古文運動通論》,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84年4月第1版
    孫昌武:《唐代文學與佛教》,台北:谷封出版社,1987年5月
    孫 棨(唐):《北里志》,台北:世界書局,1991年
    夏中義:《九謁先晢書》,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
    夏 野:《中國古代音樂史簡編》,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8年
    陸 游(宋):《渭南文集》,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影印明華氏活字本,1929年
    浦起龍(清):《讀杜心解》,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12月
    徐一士:《一士類稿》,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6年
    徐培均:《淮海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年12月第1版
    徐志嘯:《中外文學比較》,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4月
    徐通鏘:《歷史語言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7月
    陳三立:《散原精舍文集》,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
    陳三立:《散原精舍文集》,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6年6月
    陳寅恪:《元白詩箋證稿》,台北:明倫出版社,1972年
    陳寅恪:《陳寅恪先生全集》(上)(下)(補篇),台北:九思出版有限公司,1977年
    陳寅恪:《陳寅恪先生文集》,台北:里仁書局,1981年
    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
    陳寅恪:《陳寅恪詩集》附唐篔詩存,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7年
    陳寅恪:《寒柳堂集》,北京:三聯書店,2001年4 月北京第1版
    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北京:三聯書店,2001年4月第1版
    陳寅恪:《元白詩箋證稿》,北京:三聯書店,2001年4月北京第1版
    陳寅恪:《柳如是別傳》(上)(中)(下),北京:三聯書店,2001年4月北京第2次印刷
    陳寅恪:《書信集》,北京:三聯書店, 2001年4月北京第1版
    陳寅恪:《讀書札記》(一集)(二集)(三集),北京:三聯書店,2001年4月北京第1版
    陳寅恪:《詩集•附唐篔詩存》,北京:三聯書店,2001年5月北京第1版
    陳寅恪:《金明館叢稿初編》,北京:三聯書店,2001年6月北京第1版
    陳寅恪:《金明館叢稿二編》,北京:三聯書店,2001年7月北京第1版
    陳寅恪:《講義及雜錄》,北京:三聯書店,2002年5月北京第1版
    陳友琴:《白居易》,上海:中華書局,1964年11月第4次印刷
    陳文華:《杜甫傳記唐宋資料考辨》,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11月初版
    陳友冰:《海峽兩岸唐代文學史》(1949-2000),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上冊)(下冊),2001年10月
    陳良運:《中國詩學批評史》,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7月第1版
    陳清泉等編:《中國史學家評傳》,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4月第1版
    陳金現:《白居易與宋代重「意」、「理」的詩學發展一一宋人對白居易長恨歌的接受與詳論》,高雄:春暉出版社,2001年1月初版
    陳 垣:《校勘學釋例》,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
    陳 原:《陳原書話》,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年1月第1版
    陳封雄 •谷溪編:《陳師曾畫銅》,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96年第1版
    陳智超編:《陳垣先生往來書札》(下),《近代文哲學人論著叢刊》之二,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2年8月初版
    黃宗羲(清):《南雷文定》前集,台北:中華書局據奧雅堂本校刊
    黃本驥(清):《歷代職官表》,台北:史學出版社,1974年
    黃仁宇:《中國大歷史》,台北:聯經出版社,1993年11月初版第5刷
    黃永年:《唐代史事考釋》,台北:聯經出版社,1998年1月初版
    黃永年‧賈憲保:《唐代史料學》,西安:陜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
    黃永武:《敦煌的唐詩》,台北:洪範書店,1987年5月初版
    黃永武:《中國詩學•鑑賞篇》,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82年5月
    黃永武:《中國詩學•考據篇》,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6年12月
    黃浴沂:《唐代新樂府詩人及其代表作品》,台北:學海出版社,1999年3月再版
    黃 濬:《花隨人聖庵摭憶》(一)(二),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
    章 群《唐史》(一)(二)(三),香港:龍門書店,1979年12月初版
    逯耀東:《胡適與當代史學家》,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月第1版
    梁啟超:《清代學者整理就學之總成績》,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7月第1版
    陸鍵東:《陳寅恪的最後二十年》,北京:三聯書店,1996年7月
    陸鍵東:《陳寅恪的最後二十年》,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7年
    章學誠(清):《文史通義》(彙印本),台北:史學出版社,1973年
    馮衣北:《陳寅恪晚年詩文及其他-與余英時先生商榷》,廣州:花城出版社,1986年7月
    馮玉貞:《比較文學》,台北:遠流出版社,1991年12月初版
    靳極昌:《注釋學芻議》,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
    程千帆:《治學小言》,濟南:齊魯書社出版社,1986年10月第1版
    傅樂成:《中國通史》(上)(下),台北:大中國圖書公司印行,1971年
    傅樂成:《中國史論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5年8月
    傅璇琮:《唐代科學與文學》,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
    傅璇琮:《唐詩論學叢稿》,北京:京華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
    傅璇琮主編:《唐五代文學編年史》(初盛唐卷)(中唐卷)(晚唐卷)(五代卷),瀋陽:遼海出版社,1998年
    彭定求(清)(聖祖御定)等編:《全唐詩》,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12月
    萬繩楠整理:《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合肥:黃山書社,1987年
    曾仰如:《亞里斯多德》,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9年3月
    楊宗瑩:《白居易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85年
    楊樹達:《積微翁回憶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1月
    楊鍾羲(清):《雪橋詩話》,《歷代詩史長編第十七種》第1冊,台北:鼎文書局,1971年
    楊 隱:《中國音樂史》,台北:學藝出版社,1976年
    楊 豫:《西洋史學史》,台北:昭明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
    葉公超:《葉公超散文集》,台北:洪範書局,1984年1月3版
    葉紹榮:《陳寅恪家世》,廣州:花城出版社,2001年1月第1次印刷
    葉嘉瑩:《王國維及其文學批評 》,台北:源流出版社,1983年
    葉慶炳:《唐詩散論》,台北:洪範書店,1977年8月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上)(下),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0年9月2刷
    賈恩洪:《破繹長恨歌之謎》,台北:文史哲出版社印行,1989年
    漆永祥:《乾嘉考據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達史》,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8年1月初版
    劉若愚:《中國文學理論》,台北:聯經出版社,1980年9月初版
    劉 瑛:《唐傳奇研究》,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4年10月初版
    劉開榮:《唐代小說研究》,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9月2版
    劉開揚:《唐詩的風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劉開揚:《唐詩論文集續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劉克敵:《陳寅恪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
    劉維崇:《元稹評傳》,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77年
    劉納編著:《陳三立》(評傳.作品選),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8年
    劉龍心:《學術與制度-學科體制與現代中國史學的建立》,台北:遠流出版社,2002年
    劉 真主編:《中外文學交流》,台北:台灣書店,1999年
    劉 喣(五代)等撰:《舊唐書》,台北:鼎文書局,1981年
    劉昌詩(宋):《蘆浦筆記》,北京:新華書店北京發行所發行,1986年
    褚斌杰:《白居易評傳》,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9月第1版
    廖美雲:《元白新樂府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9年6月初版
    廖美雲:《唐伎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5年
    趙彥衛(宋):《雲麓漫鈔》,北京:中華書店,1998年
    趙 翼(清):《二十二史劄記》,台北:洪氏出版社,1974年
    鄭志敏:《細說唐妓》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鄭華達:《唐代宮怨詩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4月一刷
    鄭慶篤等著《杜集書目提要》:濟南:齊魯書社,1986年9月
    鄭處誨(唐):《明皇雜錄》,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94年
    魯迅博物編著:《魯迅文獻圖傳》,河南:大象出版社,1998年6月第1版
    鄧文成:《清詩紀事初編》,台北:台灣中華書局印行 1970年台1版
    雷紹鋒:《王國維的治學方法》,台北:新視野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
    蔡振翔::《竹林名士與陳寅恪》,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蔡鴻生:《唐代九姓與突厥文化》,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6月北京第2次印刷
    蔡壽美:《唐代婦女的妝飾》,台北:中外圖書公司,1976年
    潘德榮:《詮釋學導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1999年8月初版
    蔣天樞:《陳寅恪先生編年事輯》(增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6月
    錢大群:《唐律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8月第1版林文月:《山水與古典》,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81年
    錢文忠:《陳寅恪印象》,上海:學林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
    錢 易(宋):《南部新書》,上海:中華書局,1958年
    錢基博:《現代中國文學史》(增訂本),台北:明倫出版社,1972年8月3版
    錢鍾書:《談藝錄》增訂本,台北:書林出版社,1988年11月出版
    錢鍾書:《管錐編》,北京:中華出版社,1986年6月
    錢鍾書:《錢鍾書論學文選》,第6卷,廣州:花城出版社,1991年9月第3次印刷
    錢 穆:《八十憶雙親師友雜憶合刊》,台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83年
    錢 穆:《國史大綱》,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1年4月修訂17版
    錢謙益(清):《牧齋初學集》,四部叢刊編集部 上海:商務印書館縮印明崇禎癸未刻本
    冀勤點校:《元稹集》(全二冊),北京:中華書局初版,1982年8月
    謝詩煒:《白居易集綜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
    戴錦華主編:《書寫文化英雄》,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次印刷
    蕭公權:《迹園文錄》,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3年
    鍾優民:《新樂府詩派研究》,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出版,1997年7月第1版
    顏崑陽:《李商隱詩箋釋方法論》,台北:學生書局 ,1991年
    魏格林主編:《中國史學史研討會:從比較觀點出發論文集》,台北:稻鄉出版社,1999年12月初版
    蘇仲翔:《元白詩選注》,鄭州:中州書畫社出版,1982年8月第1版
    蘇仲翔選註:《元稹詩選》,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80年
    羅聯添:《白樂天年譜》,台北:國立編譯館,1989年7月
    羅聯添:《唐代文學論集》(上冊)(下冊),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9年5月初版
    羅聯添編:《唐代文學論著集目》(全一冊),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4年增訂再版
    羅聯添編:《隋唐代文學論著集目續編》(中國文學論著續編之四),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12月初版
    羅炳良:《18世紀中國史學的理論成就》,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11月
    嚴耕望:《治史答問》,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1月初版第5次印刷
    嚴耕望:《治史經驗談》,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0年4月初版第10次印刷
    龔鵬程:《詩史本色與妙悟》,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6年4月初版
    龔鵬程:《文學散步》,台北:漢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
    龔鵬程:《文學批評的視野》,台北:大安出版社,1990年1月初版
    《紀念陳寅恪先生誕辰百年學術論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
    《紀念陳寅恪教授國際學術討論會文集》,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89年6月
    《紀念陳寅恪先生百年誕辰學術論文集》,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
    《陳寅恪先生編年事輯》,台北:弘文舘出版社,1985年10月
    《程千帆先生八十壽辰紀念文集》,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9月第1版
    《唐代文學研究年鑑》(1984),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85年6月
    《唐代文學研究年鑑》(1992),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年11月
    《唐詩研究論文集》第三集,中國語文學社編,1970年8月
    《白居易詩評述彙編》,台北:明倫出版社印行,1970年
    《北大史學》4,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8月第1版
    《中國近代史》(增訂本),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0年8月2版
    《清史稿校註》第十三冊,台北:國史館,1989年9月
    《戊戌變法人物傳稿》,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台北:文海出版社,第三十二輯,卷5
    台灣地區現藏大陸期刊聯合目錄《修訂本》,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編印,1997年12年
    漢學研究中心典藏大陸地區出版漢學期刊總目錄 ,漢學中心編製,2000年12月
    二、期刊(依作者姓名筆劃多寡為序)
    丁 毅:<關於長恨歌評價的幾個問題>,《上海大學學報》(上海),1996年第1期
    丁 鼎:<王國維、陳寅恪史學考據比較論>,《文史哲》(濟南),1996年第3期
    王拾遺:<始知樂與時政通>,《寧夏大學學報》(銀川)1981年第3期
    王拾遺:<篇章竟出奇─讀連昌宮詞札記>,《光明日報》(北京)1982年10月26日第3版
    王 起:<關於鶯鶯傳新解的討論>,《鄭州大學學報》,1980年第1期
    王元明.趙瑞:<霓裳羽衣曲的著作者究竟是誰?>,《河南大學學報》(開封)(社會科朱 剛:<讀吳定宇著學人魂─陳寅恪傳>,《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報)(廣州),1997年第2期
    朱歧祥:<《陳寅恪的最後二十年》讀後>,《國文天地》(台北)13卷4期
    王春庭:<白居易評價之我見>,《江西社會科學》(南昌),1986年4月
    王邦雄:<陳寅恪讀高僧傳批語輯錄>,《中國文化》(台北),1990年6月第2期
    王新野:<對陳寅恪關中本位政策理論的批判>,《山東大學學報》(濟南),1989年第1期
    王家福:<體系、方法、思維實證創新論>,《史學集刊》(長春),2000年2期第1期
    王爾敏:<陳寅恪著元白詩箋證稿讀後>,《食貨月刊》(台北)復刊第2卷第10期1973 年
    王夢鷗:<白樂天之先祖及後嗣問題>,《國立政治大學學報》(台北)第10期,1964年
    王鵬令:<從英雄時代走向凡人時代─由陳寅恪熱悼王小波熱看到中國人文精神的蛻變>,《明報月刊》(香港),1999年3月號
    卞孝萱:<對陳寅恪元白詩箋證稿的一些意見>《文學遺產選集》(南京)第3集1960年
    卞孝萱:<陳寅恪與古典文學>,《古典文學知識》(南京),2000年第3期
    卞孝萱:<與陳寅恪先生商榷連昌宮詞箋證問題>,《光明日報》(北京),1958年5月17日
    卞孝萱:<關於元稹的幾個問題>,《華中師院學報》(武漢):1978年第3期
    卞孝萱.劉維治:<元稹評傳>,《江寧大學學報》,1982年第5期
    毛漢光:<陳寅恪傳>,《國史館館刊》(台北),復刊第17期
    內山知也:<鶯鶯傳的結構和他的主題>,《唐代文學研究》(太原)第三輯),1992年8月
    尹占華:<鶯鶯傳是元稹自寓>,《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北京),2002年第3期
    石 星:<《讀鶯鶯傳》札記>,《固原師院學報》(寧夏),1984年第1期
    李宗為:<論楊貴妃的傳說以及長恨歌之恨>,《晉陽學刊》(太原),1982年第2期
    李洪岩:<關於詩史互證--錢鍾書與陳寅恪比較研究之一>《貴州大學學報》(貴陽),1996年第4期
    李潤強:<唐代舉子是用傳奇行卷的嗎>,《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北京),2001年第9期
    朱 剛:<讀吳定宇著學人魂─陳寅恪傳>,《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報)(廣州),1997年第2期
    朱歧祥:<《陳寅恪的最後二十年》讀後>,《國文天地》(台北)13卷4期
    牟發松:<略談前輩學者對唐長孺先生治學的影響>,《文史知識》,1995年第8期
    余英時等:<陳寅恪專輯>,《當代》(台北),1997年11月
    杜維運:<耳聰目明的史學家>,《歷史月刊》(台北),1995年3月號
    吳希來:<試論白居易詩歌的小說化傾向>,《中國文學研究》(長沙),1996年第2期
    吳偉斌:<論鶯鶯傳>,《揚州師院學報》,1991年第1期
    吳偉斌:《元稹評價縱覽》,復旦學報(上海)(社會科學版),1988年第5期
    吳偉斌:<關於元稹婚外的戀愛生涯─《元稹年譜》疏誤辨證>,《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北京),2001年第7期
    吳明秀:<論歷史與詩學的同一性>,《文藝研究》(北京),1995年第3期
    吳 宓:《讀散原精舍詩筆記》,《國學研究》,第1卷,1993年3月
    林久貴:<略論陳寅恪先生的史料學觀點及方法>,《中國文化月刊》,(台北),2002年4月第265期
    周建忠:<琵琶行証箋>,《黔東南民族師專學報》(貴州),1985年第2期
    胡守為:<陳寅恪先生的文化觀>,《嶺南學報》新第1期,1999年10月
    胡 戟:<陳寅恪與中國中古史研究>,《歷史研究》(北京),2001年4月
    胡曉明:<陳寅恪「守老僧之舊義」詩文釋證>,《中國研究月刊》(台北)1997年2月
    胡曉明:<陳寅恪與錢鍾書:一個隱含的詩學范式之爭>,《華東師範大學學報》(上海)1998年 第1期
    胡曉明:<高陽說詩:是以詩證史還是借詩造史>,《學術月刊》(上海)1999年第11期
    胡曉明:<散原論詩詩二首釋證>,《華東師範大學學報》(上海)2000年 第11期
    胡淑娟:<歷史鑄就的悲劇─《長恨歌》主題新議>,《東北師大學報》(長春)(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2期
    范會俊:<長恨歌主題質疑>,《海南師專學報》(海口),1980年第1期
    郝潤華:<論《錢注杜詩》的詩史互證方法>,《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北京),2000年2.月
    高永年:<唐代敘事詩繁榮之原因>,《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北京),2002年4期
    高永年:<詩與小說的聯袂與分歧一一由《長恨歌》《長恨傳》看一種文學發展景觀>,《古典文學知識》,2000年第2期
    高永年:<詩與小說的聯袂與分歧─由《長恨歌》《長恨傳》看一種文學發展景觀>,《古典文學知識》(南京)2000年第2期總第89期
    高華平:<也談陳寅恪先生「以詩證史、以史證詩」的治學方法─兼與萬繩楠先生商榷>,《華中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武漢)1992年第6期
    孫昌武<讀陳寅恪論韓愈>,《古典文學知識》(南京),1997年第5期第74期
    孫 遜:<關注學術前沿鎔鑄眾家之長>,《文學遺產》(南京)第2001年第3期
    孫 郁:<遺民陳寅恪>,《當代作家評論》(瀋陽),1997年第4期
    孫次舟:<讀長恨歌與長恨歌傳>,《文學遺產增刊》(南京)第14期
    夏承燾:<讀「長恨歌」─兼評陳寅恪教授之「箋證」>,《國文月刊》(台北),第78期
    華世欣:<一篇長恨有風情>,《固原師院學報》(寧夏),1981年第1期
    陳正宏:<蔣天樞先生與陳寅恪文集>,《中國典籍與文化》(南京),1996年第1期
    陳平原:<學者的幽懷與著述的體例>,《讀書》(北京三聯),2002年第1期
    陳弱水:<一九四九前的陳寅恪──學術淵源與治學大要>,《當代》(台北)第133期
    陳文華:<何罪砍頭-讀余英時先生大作的商榷>《商工日報》(台北)1984年8月20日
    陳友冰:<五十年來台灣唐代文學研究歷程述論>,《文學遺產》(南京),2001年第2期
    陳紅濤.永元:<長恨歌中的「峨嵋山」考辨>《社會科學研究》(成都)1982年第2期
    陳俊民:<中國近世三教融合與中西會通─湯用彤、馮友蘭、陳寅恪文化思想合論>,《北京社會科學》,1994年1月
    陳寅恪:<讀鶯鶯傳>,《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台北)第10本,1942年
    陳寅恪:<元微之悼亡詩及艷詩箋證>,《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台北)第20本1948年
    陳寅恪:<陳寅恪關於《李義山無題詩試釋》評語>,《中山大學史學集刊》(廣州)第1輯,1992年9月第1版
    章益國:<史與詩─論中國傳統史學的特性>,《學術月刊》(上海),1999年第10期
    許東海:<詩情 賦筆 傳奇--白居易長恨歌文學風情的另一面向>,《第五屆唐代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1年9月第1版,麗文文化事業股份公司(台北)
    許志修:<白居易琵琶行詩考釋>,《廣州師院學報》(廣州)(社會版),1986年2月
    許 總:<唐詩研究的世紀回顧>,《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北京),2001年第3期
    許 靜:<論陳寅恪的獨立思想不同於西方意義上的學術本位>,《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上海),2000年9月
    盛巽昌:<陳寅恪與圖書館>,《津圖學刊》(天津),1998年4月
    曹長河:<冰下難與水下灘辨析>,《天津師院學報》(天津),1984年第2期
    曹旅寧:<簡述陳寅恪先生的史學思想>,《青海師範大學學報》(西寧),1992年
    第2期
    傅如一:<宛轉娥眉馬前死箋注指誤>,《唐代文學研究》(太原)(第1輯),1988年3月
    傅 杰:<關於陳寅恪史觀的兩個問題>,《杭州大學學報》(杭州),第23卷第3期
    傅璇琮:<從白居易研究中的一個誤點談起>,《文學評論》(北京),2002年第2期
    彭原文:<吳宓推薦陳寅恪入清華研究院任導師考>,《學術月刊》(上海)1997年第12期
    程兆奇:<也談陳寅恪>,《中央研究月刊》(香港),1996年9月
    楊慶辰:《陳寅恪小說證史法試論》《牡丹江師範學院學報》(社科版)1993年2月
    董洪利:<以意逆志辨>,《北京大學百年國學文粹•文學卷》,1998年第4期
    費海璣:<白居易的政治經濟及宗教生活>,《大陸雜誌》(台北),1958年
    董乃斌:<唐代文學史的編撰>,《學術研究》(廣州),2001年第3期
    詹福瑞:<中國古代文學研究的邊緣化問題>,《文學評論》(北京),2001年第6期
    葉舒實:<知識全球時代的古典文學及其研究>,《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北京)2002年3期
    葉嘉瑩:<中國古典詩歌的美感特質>,《嶺南學報》(廣州)新第2期,2000年10月
    劉 正:<陳寅恪先生年譜研究序說>,《文史哲》(濟南),1996年第3期
    劉士林:<從概念分析到轉換思維方式>,《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北京),2001年第12期
    劉明華:<文體選擇與文體自覺─白居易《新樂府》創作之再認識>,《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廣州),2000年第6期
    劉夢溪:<以詩證史借傳修史史蘊詩心>《中國文化》(台北)1990秋季號
    劉夢溪:<文化癲簸症>,《明報月刊》(香港),1991年10月號
    劉夢溪:<一代文化所託命之人>,《書目季刊》(台北)第24卷第4期
    劉夢溪:<有教無類─論陳寅恪先生的種族與文化觀點>,《中國文化》第4期
    劉夢溪:<義寧之學的淵源與宗主>,《讀書》(北京三聯),2001年02
    劉廣定:<陳寅恪與「紅樓夢」>,《人文學報》(台北),1999年6月,國立央大學文學院第十九期(悼念陳寅恪先生逝世三十年)
    劉 納:<陳三立:最後的古典詩人>,《文學遺產》(南京),1996年第6期
    虞雲國:<世間已無陳寅恪>,《中央研究月刊》(香港),1996年9月
    虞雲國:<史壇南北二陳論>,《百代》(台北),1999年3月第5期
    虞雲國:<陳寅恪史學方法論>,《百代》(台北),2000年3月第8期
    趙 剛:<元微之連昌宮詞發微>,《民主評論》(台北)第10卷,第18期
    潘光哲:<陳三立傳>,《大陸雜誌》(台北),第九十三卷第二期
    錢文忠:<季羨林教授學述>,《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學報)(北京)1991年第5期
    錢 江:<解讀陳寅恪學術發展的內在邏輯>,《明報月刊》(香港),1997年3月號
    錢耕森:<陳寅恪論中國哲學史>,《孔子研究》(濟南),1997年第4期
    戴偉華:<交叉學科中的古代文學研究>,《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北京),2002年4期
    蕭平學:<唐代科舉與士風轉變>,《南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南昌)1994年6月
    蕭公權:<評陳寅恪著元白詩箋證稿>,《清華學報》新1卷(北京),1956年6月
    謝思煒:<新樂府版本及序文考證>《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北京)1996年3月
    蹇長春:<白居易思想散論>,《甘肅師大學報》(蘭州)1981年第4期
    魏昌.殷崇俊:<牛李黨爭與白居易詩歌創作>,《荊州師專學報》(湖北江陵),1986年
    曠新年:<學衡派與新人文主義>,《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報)(北京),1994年第6期
    羅 萍:<白居易與道教>,《四川師範學報》(哲學社會科學報)(成都),2001 年1月
    羅錦堂:<長恨歌疏證>,《學術季刊》(台北),第6卷第2期
    饒展雄:<陳寅恪治史方法初探>,《中國歷史文獻研究集刊》(長沙)第5集
    <陳寅恪專輯>,《當代》(台北),第123期復刊第5期,1997年11月
    <慈禧密旨賜死陳寶箴考實>,《中國文化》(北京)第17、18期
    <中國古代文學思想與新世紀文學理念學術研討綜述>《文學評論》(北京),2002年4期
    <文本與詮釋>,哲學雜誌(台北),第34期,2001年1月初版
    三、學位論文(依作者姓名筆劃多寡為序)
    呂正惠:《元白詩比較研究》,國立台灣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4年
    呂惠貞:《元稹及其詩研究》,國立台灣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俞炳禮:《白居易詩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88年
    梁榮源:《唐代敘事詩研究》,國立台灣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2年
    黃義天:《陳寅恪對俗文學的研究》,香港能仁書院文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