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王明玉
Wang Ming-yu
論文名稱: 由《墨妙珠林》集冊看乾隆初期對漢文化傳統的整理
The Album of Momiao zhulin and the Codification of Han Cultural Tradition at the court of the Early Qianlong Period
指導教授: 王正華
Wang, Cheng-Hua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藝術史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Art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4
畢業學年度: 10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8
中文關鍵詞: 墨妙珠林集冊乾隆康熙清宮收藏文化事業
英文關鍵詞: Momiao Zhulin, album leaves, Qianlong, Kangxi, collection in Qing palace, cultural enterprise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201下載:16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乾隆十至十三年間(1745-1748),乾隆皇帝製作了一套名為《墨妙珠林》的巨幅冊頁集。全套共有十二冊,分別由十二位畫家按「二十四」之數演繹而成的主題進行繪製。《墨妙珠林》不僅尺幅巨大、畫幅眾多,十二項主題內容更具有類書「天、地、人、物」之分類特性,應當是套別有用心之作。本文以《墨妙珠林》為核心,藉由作品本身的基礎討論,將發現乾隆選擇了當朝一時之選的製作團隊,製作眾多與乾隆、清廷密切相關的主題;其再利用康雍朝漢籍編纂的成果作為對開文字,《墨妙珠林》彷彿是一套以視覺方式所製作之「類書的類書」,也展現出乾隆總集文化成果的野心。而透過《活計檔》的爬梳,更發覺到另一套乾隆元年畫片集《墨妙珠林》的存在,從而連結起二本《墨妙珠林》間的可能關係。加之二套作品皆有著龐大單元組合為一體的特性,前者是舊有畫片的整理;後者則是新製的視覺物品,從中得以窺探到乾隆上位之初,如何從整理既有集合的建立,邁向系統化創造物與收藏的過程。因此,二本《墨妙珠林》將是一個具體微縮的案例,用以觀察乾隆初期的收藏之道,以及康雍乾三帝對漢文化的歷時性整理過程。

Momiao Zhulin is the large collection of album leaves which was made during early Qianlong period in 1745-1748. This work consisted of twelve albums was made by twelve painters according to “twenty-four”-related subjects. Momiao Zhulin is not only huge in dimension but also in the number of units, and its twelve subjects have the characteristic of traditional Chinese encyclopedia in structure, the relationship of heave, earth, man and object (tian di ren wu). This thesis focuses on the work Momiao Zhulin, and its relation to other works in Qing palace. A careful examination of Momiao Zhulin reveals that the painters who Qianlong commissioned were the most outstanding candidates at that time, and its subjects mainly connected to the emperor and Qing court. Moreover, Qianlong used the achievement which Kangxi and Yonzheng had systematically arranged the Han books as the left text of the work. In this way, Momiao Zhulin as if it was a “miniature encyclopedia” made by the visual way. And it also shows Qianlong’s ambition in assembling Qing grand cultural enterprise. Furthermore, according to the Imperial Household Archive, we found another Momiao Zhulin which was collected in 1736, early before the previous one. These two works have the same name, while the former one which is made by Qianlong’s idea; the latter which consists of old pictures mounting on leaves. Through the two works as a concrete illustration, we can understand how Qianlong arranged old collections and systematically created a new one in early reign. Therefore, Momiao Zhulin is a good example to see Qianlong’s collecting way and the overall process of the codification of Han cultural tradition by Manchu emperors, Kangxi, Yongzheng and Qianlong.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主旨………………………………………………1 第二節 相關研究回顧………………………………………4 第三節 章節結構………………………………………………14 第一章 《墨妙珠林》的製作與內容……………17 第一節 《墨妙珠林》的製作過程 ………………17 第二節 一時之選的製作團隊 ……………………20 (一) 詞臣 …………………………………………………20 (二) 宮廷畫家 …………………………………………29 (三) 其他 …………………………………………………40 第三節 「二十四」之數演繹而成的主題……46 小結 ………………………………………………………………67 第二章 視覺類書《墨妙珠林》……………………69 第一節 《墨妙珠林》的秩序結構…………………69 第二節 「天」……………………………………………………73 第三節 「地」………………………………………………………77 第四節 「人」………………………………………………………89 第五節 「物」………………………………………………… 107 第六節 「其他」…………………………………………… 115 小結 …………………………………………………………………… 124 第三章 從「畫片集」到「集組冊」的《墨妙珠林》…… 129 第一節 畫片集《墨妙珠林》……………………………………………… 129 第二節 「冊頁」與收藏 ……………………………………………………134 小結 ………………………………………………………………………………………… 145 第四章 《墨妙珠林》與乾隆初期的收藏整理………………147 第一節 《墨妙珠林》的象徵與意義.………………………………147 第二節 從整理到創造:乾隆初期的收藏之道…………………152 小結 …………………………………………………………………161 結論 ……………………………………………………………………165 參考書目 …………………………………………………………171 附表 圖版

(一) 古籍、檔案
1. (漢)司馬遷,《史記》,台北:鼎文,1991。
2. (漢)東方朔(?),《海內十洲記》,收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冊1042。
3. (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收錄中國書畫研究社編,《畫史叢書》(台北:文史哲,1974),冊1。
4. (唐)裴孝源,《貞觀公私畫史》,收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冊812。 
5. (後晉)劉昫等,《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
6. (宋)王應麟,《小學紺珠》,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1。
7. (宋)佚名,〈花鳥敘論〉,《宣和畫譜》,收錄中國書畫研究社編,《畫史叢書》(台北:文史哲,1974),冊1。
8. (宋)邵博,《邵氏聞見後錄》,北京:中華書局,1983。
9. (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收錄于安瀾編,《畫史叢書》(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63),冊1。
10. (宋)陳元靚,《歲時廣記》,收錄王雲五主編,《叢書集成初編》(上海:商務印書館,1939),冊179。
11. (宋)歐陽修,《洛陽牡丹記》,收錄《景印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冊845。
12. (宋)歐陽修,《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
13. (宋)歐陽修,《歐陽文忠公集》,台北,臺灣商務,1967。
14. (元)金守正,《雪厓先生詩集》,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本。
15. (元)脫脫,《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77。
16. (元)陳旅,《安雅堂集》,收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冊1213。
17. (元)揭傒斯,《文安集》,收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冊1208。
18. (明)朱謀垔,《畫史會要》,台北:商務,1971。
19. (明)張九韶,《群書拾唾》,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20. (明)張正常,《漢天師世家》,收錄胡道靜等編,《道藏要籍選刊(六)》,上海:上海古籍,1989。
21. (明)董其昌,《容臺別集》,收錄於《容臺集》,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68。
22. (清)王杰等輯,《石渠寶笈續編》,收錄國立故宮博物院編,《秘殿珠林石渠寶笈續編》,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1。
23. (清)于成龍等修、杜果等纂,《康熙江西通志》,收錄《中國地方志集成 省志輯 江西》,南京:鳳凰出版社,2009。
24. (清)佚名,《讀畫輯略》,收錄洪業輯校,《清畫傳輯佚三種》,台北:成文,1966。
25. (清)吳振棫,《養吉齋叢錄》,北京:中華書局,2005。
26. (清)汪灝等撰,《廣群芳譜》,台北:臺灣商務,1968。
27. (清)阮元等輯,《欽定石渠寶笈續編》,收錄國立故宮博物院編,《秘殿珠林石渠寶笈續編》,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1。
28. (清)阮葵生,《茶餘客話》,上海:中華書局,1959。
29. (清)昭槤,《嘯亭雜錄》,北京:中華書局,1980。
30. (清)紀昀,《紀文達公遺集》,收錄清代詩文集彙編編纂委員會編,《清代詩文集彙編》(上海:上海古籍,2010),冊354。
31. (清)紀昀,《閲微草堂筆記》,收錄嚴文儒注譯,《新譯閱微草堂筆記》,台北:三民,2006。
32. (清)胡季堂,《培蔭軒詩文集》,收錄清代詩文集彙編編纂委員會編,《清代詩文集彙編》(上海:上海古籍,2010),冊365。
33. (清)胡敬,《南薰殿圖像攷》,收錄《胡氏書畫考三種》,台北:漢華文化,1971。
34. (清)胡敬,《國朝院畫錄》,收錄中國書畫研究社編,《畫史叢書》(台北:文史哲,1974),冊3。
35. (清)英和等輯,《欽定石渠寶笈三編》,收錄國立故宮博物院編,《秘殿珠林石渠寶笈三編》,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69。
36. (清)唐岱,《繪事發微》,濟南:山東畫報,2012。
37. (清)宮夢仁,《讀書紀數略》,收錄《景印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冊1033。
38. (清)張庚,《國朝畫徵續錄》,收錄中國書畫研究社編,《畫史叢書》(台北:文史哲,1974),冊3。
39. (清)張照等輯,《欽定石渠寶笈》,收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冊825。
40. (清)張照等輯,《欽定石渠寶笈》,收錄國立故宮博物院編,《秘殿珠林石渠寶笈》,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1。
41. (清)陳夢雷、蔣廷錫等,《古今圖書集成》,台北:文星,1964。
42. (清)陶樑,《紅豆樹館書畫記》台北:廣文書局,1972。
43. (清)彭蘊璨,《歷代畫史彙傳》,收錄續修四庫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1997),冊1083。
44. (清)鄂爾泰、張廷玉,《國朝宮史》,北京:北京古籍,1987。
45. (清)馮金伯,《國朝畫識》,台北:廣文,1978。
46. (清)愛新覺羅允禧,,《紫瓊巖詩鈔》,收錄清代詩文集彙編編纂委員會編,《清代詩文集彙編》(上海:上海古籍,2010),冊317。
47. (清)愛新覺羅弘曆,《御製日知薈說》,收錄故宮博物院編,《日知薈說‧理學萃成》,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48. (清)愛新覺羅弘曆,《清高宗御制文》,海口:海南,2000。
49. (清)愛新覺羅弘曆,《清高宗御製詩》,海口:海南,2000。
50. (清)愛新覺羅弘曆,《清高宗樂善堂全集》,海口:海南,2000。
51. (清)愛新覺羅玄燁敕纂,《日講禮記解義》,收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冊123。
52. (清)劉源,《凌煙閣功臣圖》,收錄鄭振鐸編,《中國古代版畫叢刊》(上海:上海古籍,1988),冊4。
53. (清)鄭鍾祥、張瀛修,龐鴻文等纂,《光緒常昭和志稿》,收錄《中國地方志集成 江蘇府縣志輯》(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冊22。
54. (清)震鈞,《國朝書人輯略》,收錄周駿富輯,《清代傳記叢刊》(台北:明文,1985),冊85。
55.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香港文大學物合編,《清宮內務府造辦處中國第一歷案總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56. 李放,《八旗畫錄》,收錄周駿富輯,《清代傳記叢刊》(台北:明文,1985),冊80。
57. 趙爾巽等,《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77。
(二) 專書
1. 方師鐸,《傳統文學與類書之關係》,台中:東海大學,1971。
2. 王戎生主編,《清代全史》,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1。
3. 王國良,《海內十洲記研究》,台北:文史哲,1993。
4. 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林志明譯,《物體系》,台北:時報文化,1997。
5. 朵雲編輯部主編,《董其昌研究文集》,上海:上海書畫,1998。
6. 何傳馨主編,《十全乾隆:清高宗的藝術品味》,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13。
7. 何傳馨主編,《文藝紹興:南宋藝術與文化 書畫卷》,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10。
8. 吳哲夫,《四庫全書纂修之研究》,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0。
9. 呂妙芬,《孝治天下:《孝經》與近世中國的政治與文化》,台北:聯經,2011。
10. 呂季如,《古今圖書集成‧山川典 山水版畫研究》,收錄潘美月、杜潔祥主編,《古典文獻研究輯刊》,十四編(新北:花木蘭,2012),第15冊。
11. 李明軍,《文統與正統之間:康雍乾時期的文化政策和文學精神》,濟南:齊魯書社,2008。
12. 和泉市久保惣記念美術館編,《数の美術:数えて楽しむ東アジアの美術》,和泉:和泉市久保惣記念美術館,2010。
13. 祁美琴,《清代內務府》,北京:中國人民大學,1998。
14. 金衛東主編,《明清風俗畫》,香港:商務印書館,2008。
15. 故宮博物院編,《清代宮廷繪畫》,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
16. 段勇,《乾隆四美與三友》,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8。
17. 唐曉風,《從混沌到秩序:中國上古地理思想史論述》,北京:中華書局,2010。
18. 孫永忠,《類書淵源與體例形成之研究》,收錄潘美月主編,《古典文獻研究輯刊》,四編(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7),冊3。
19. 祖保泉,《司空圖詩品解說(修訂本)》,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2。
20.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故宮書畫圖錄(一)》,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9。
21.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故宮書畫圖錄(二十八)》,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9。
22.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故宮書畫圖錄(二十六)》,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7。
23.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故宮書畫圖錄(十二)》,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3。
24. 章乃煒等編,《清宮述聞:初續編和編本》,北京:紫禁城,2009。
25. 馮明珠主編,《乾隆皇帝的文化大業》,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2。
26. 馮明珠主編,《康熙大帝與太陽王路易十四特展》,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11。
27. 黃愛平,《18世紀的中國與世界‧思想與文化卷》,瀋陽:遼海出版社,1998。
28. 黃愛平,《四庫全書纂修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1989。
29. 黑田彰,《孝子传の硏究》,東京:佛敎大学通信敎育部,2001。
30. 楊伯達,《清代院畫》,北京:紫禁城,1993。
31. 楊新等,《中國繪畫三千年》,台北:聯經,1999。
32. 道端良秀,《唐代佛教史の研究》,京都:法藏館,1981。
33. 漢語大辭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辭典》,上海:漢語大辭典出版社,2001。
34. 裴芹,《古今圖書集成研究》,北京:北京圖書館,2001。
35. 蔣兆成、王日根,《康熙傳》,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1,頁430-433。
36. 蕭燕翼主編,《四王吳惲繪畫》,香港:商務印書館,1996。
37. 蕭燕翼主編,《四王吳惲繪畫》,香港:商務印書館,1996。
38. 聶崇正,《宮廷藝術的光輝──清代宮廷繪畫論叢》,台北:東大,1996。
39. 聶崇正,《清代繪畫與「西畫東漸」》,北京:紫禁城,2008。
40. 羅文華,《龍袍與袈裟:清宮藏傳佛教文化考察》,北京:紫禁城,2005。
41. 龔延明,《中國歷代職官別名大辭典》,上海:辭書,2006。
42. Berger, Patricia. Empire of Emptiness: Buddhist Art and Political Authority in Qing China.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3.
43. Burkus-Chasson, Anne. Through a Forest of Chancellors: Fugitive Histories in Liu Yuan’s ‘Lingyan ge,’ an Illustrated Book from Seventeenth-Century Suzhou.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10.
44. Chou, Ju-hsi and Claudia Brown ed. Chinese Painting under the Qianlong Emperor: The Symposium Papers in Two Volumes. Phoenix: Art History Faculty, School of Art, College of Fine Arts,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1988.
45. Chou, Ju-hsi and Claudia Brown, eds. The Elegant Brush: Chinese Painting under the Qianlong Emperor, 1735-1795. Phoenix: the Phoenix Art Museum, 1985.
46. Crossley, Pamela K. A Translucent Mirror: History and Identity in Qing Imperial Ideolog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9.
47. Fong, Wen C. Images of the Mind: Selections from the Edward L. Elliott Family and John B. Elliott Collections of Chinese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at The Art Museum, Princeton University. New Jersey: The Art Museum, Princeton University, 1984.
48. Fu, Li-tsui Flora. Framing Famous Mountains: Grand Tour and Mingshan Paintings in Sixteenth-century China.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2009.
(三) 期刊論文
1. 大澤顯浩,〈明代出版文化中的「二十四孝」──論孝子形象的建立與發展〉,《明代研究通訊》,第5期(2002年12月),頁11-33。
2. 小川裕充,〈壁畫中的「時間」及其方向性:慶陵壁畫和平等院鳳凰堂壁扉畫〉,《藝術學》,第4期(1990),頁275-298。
3. 方誠峰,〈御筆、御筆手詔與北宋徽宗朝的統治方式〉,《漢學研究》,第31卷第3期(2013),頁31-61。
4. 王正華,〈《聽琴圖》的政治意涵:徽宗朝院畫風格與意義網絡〉,《美術史研究集刊》,第5期(1998),頁77-122。
5. 王正華,〈乾隆朝蘇州城市圖像:政治權力、文化消費與地景塑造〉,《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50期(2005年12月),頁115-184。
6. 王正華,〈傳統中國繪畫與政治權力:一個研究角度的思考〉,《新史學》,第8卷第3期(1997),頁161-216。
7. 王洪源,〈滿族宮廷畫家唐岱〉,《滿族研究》,1994年3期,頁69-71;
8. 王家鵬,〈雨花閣探源〉,《故宮博物院院刊》,1990年第1期,頁50-62;
9. 王家鵬,〈故宮六品佛樓梵華樓考──清代宮廷佛堂典型模式〉,收錄朱诚如、王天有主编,《明清論叢》(北京:紫禁城,1999),頁428-440。
10. 王殊寧,〈唐景龍年間修文館學士考略〉,《社會科學論壇(學術研究卷)》,2006年7期,頁153-155。
11. 王景鴻,〈清宮鐫刻的第一部銅版畫冊──淺論康熙《御製避暑山莊詩圖》〉,《故宮文物月刊》,第285期(2006年12月),頁58-73。
12. 王靜靈,〈建立典範:王時敏與《小中現大冊》〉,《美術史研究集刊》,第24期(2008),頁175-258。
13. 王耀庭,〈宋繪畫冊頁研究〉,《故宮文物月刊》,第155期(1996年2月),頁80-103。
14. 古原宏伸,〈乾隆皇帝の画学について〉(上、中、下),《國華》,第1079期(1985),頁9-25;第1081期(1985),頁35-43;第1082期(1985),頁33-41。
15. 石守謙,〈山水之史──由畫家與觀眾互動角度考察中國山水畫至13世紀的發展〉,收錄顏娟英主編,《中國史新論:美術考古分冊》(台北:聯經,2010),頁379-473。
16. 石守謙,〈中國文人畫究竟是什麼?〉,收錄《從風格到畫意:反思中國美術史》(台北:石頭,2010),頁53-66。
17. 石守謙,〈以筆墨合天地:對十八世紀中國山水畫的一個新理解〉,《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第26期(2009年3月),頁1-36。
18. 石守謙,〈洛神賦圖:一個傳統的形塑與發展〉,《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第23期(2007年9月),頁51-80。
19. 石守謙,〈神幻變化:由福建畫家陳子和看明代道教水墨畫之發展〉,《美術史研究集刊》,第2期(1995),頁47-74。
20. 石守謙,〈清室收藏的現代轉化──兼論其與中國美術史研究發展之關係〉,《故宮學術季刊》,第23卷第1期(2005年秋季),頁1-33。
21. 石守謙,〈衝突與交融:蒙元多族士人圈中的書畫藝術〉,收錄石守謙、葛婉章主編,《大汗的世紀:蒙元時代的多元文化與藝術》(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1),頁202-219。
22. 刑義田,〈皇帝制度的建立與發展〉,《秦漢史論稿》(台北:東大,1987),頁43-84。
23. 朱良津,〈清初著名畫家鄒一桂的貴州山水畫〉,《貴陽文史》,2007年4期,頁76-78。
24. 朱良津,〈清鄒一桂的山水冊〉,《收藏家》,2002年11期,頁24-29。
25. 朱良津,〈讀貴州博物館藏《楚黔山水冊》〉,《貴州文史叢刊》,1997年2期,頁33-36,44。
26. 衣若芬,〈一樁歷史的公案──「西園雅集」〉,《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0期(1997年3月)頁221-268。
27. 何傳馨,〈乾隆的書法鑑賞〉,《故宮學術季刊》,第22卷第1期(2003秋季),頁31-63。
28. 余佩瑾,〈品味與意圖──清乾隆「集瓊藻」多寶格初探〉,《故宮文物月刊》,294期(2007年9月),頁16-27。
29. 余佩瑾,〈品鑑之趣──十八世紀的陶瓷圖冊及其相關的問題〉,《故宮學術季刊》, 22卷2期(2004年,冬),頁133-166。
30. 余佩瑾,〈乾隆皇帝與清宮瓷器典藏──以畫琺瑯和洋彩為例〉,《故宮文物月刊》,第369期(2013年12月),頁44-55。
31. 吳從祥,〈《海內十洲記》成書新探〉,《廣西社會科學》,2009年第10期,頁93-97。
32. 呂世浩,〈多寶格中的仿古銅器──以「笵金作則」為例〉,《故宮文物月刊》,294期(2007年9月),頁28-39。
33. 巫仁恕,〈晚明的旅遊活動與消費文化── 以江南為討論中心──〉,《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41期(2003年9月),頁87-143。
34. 周勛初,〈康熙御定「全唐詩」的時代印記與局限〉,《中國文哲研究通訊》,5卷2期(1995年6月),頁1-12。
35. 周勛初,〈敘《全唐詩》成書經過〉,《周勛初文集》(南京:江蘇古籍,2000),卷3,頁185-207
36. 邱琳婷,〈「君詩臣畫」下的詩畫關係:以清乾隆董邦達《居庸疊翠圖》為例〉,《藝術學》,第27期(2011年5月),頁55-81。
37. 金維諾,〈《步輦圖》與《凌煙閣功臣圖》〉,《中國美術史論集》(台北:明文書局,1984),頁143-148。
38. 胡進,〈鄒一桂《楚黔山水冊》疑點辨析〉,《文物天地》,2010年3期,頁45-49。
39. 張華芝,〈「司空圖二十四詩品」所轉化而來的藝術形象〉,《故宮文物月刊》,第325期(2010年4月),頁116-127。
40. 張華芝,〈院藏巨幅畫冊─墨妙珠林(上)〉,《故宮文物月刊》,第316期(2009年7月),頁56-69。
41. 張華芝,〈院藏巨幅畫冊─墨妙珠林(下)〉,《故宮文物月刊》,第317期(2009年8月),頁110-121。
42. 張鵬,〈遼代慶東陵壁畫研究〉,《故宮博物院院刊》,2005年3期,頁131-133。
43. 張麗端,〈收藏趣味.遊戲空間──關於多寶格〉,《故宮文物月刊》,263期(2005年2月),頁26-39。
44. 曹婉如,〈華夷圖和禹跡圖的幾個問題〉,《科學史集刊》,1963年第6期,頁34-38。
45. 許文美,〈仙氣飄渺 長樂未央──明仇英《仙山樓閣》〉,《故宮文物月刊》,第282期(2006年9月),頁66-83。
46. 許媛婷,〈談乾隆皇帝敕編「四鑑」與鏡匣製作〉,《故宮文物月刊》,第352期(2012年7月),頁34-43。
47. 許媛婷,〈靜默少喧嘩 臨景思治道──談康熙皇帝與避暑山莊詩圖〉,《故宮文物月刊》,第343期(2011年10月),頁90-99。
48. 許靜,〈清代宮廷對傳世文物的整理概述〉,收錄故宮博物院編,《清宮收藏與鑒賞:故宮博物院《天府永藏》展圖論》(北京:故宮博物院,2012),頁51-127。
49. 陳國棟,〈內務府官員的外派、外任──與乾隆宮廷文物供給之間的關係〉,《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第33期(2012年9月),頁225-269。
50. 陳捷先,〈略論乾隆朝的文化政策〉,收錄馮明珠主編,《乾隆皇帝的文化大業》(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2),頁217-229。
51. 陳韻如,〈製作真境:重估《清院本清明上河圖》在雍正朝畫院之畫史意義〉,《故宮學術季刊》,第28卷第2期(2010冬季),頁1-64。
52. 傅申,〈乾隆皇帝《御筆盤山圖》與唐岱〉,《國立台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第28期(2010),頁83-105。
53. 嵇若昕,〈上下五千年,東西十萬里──清宮中的百什件〉,《故宮文物月刊》,294期(2007年9月),頁4-15。
54. 嵇若昕,〈乾隆朝內務府造辦處南匠薪資及其相關問題研究〉,收錄陳捷先等主編,《清史論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上冊,頁519-575。
55. 童文娥,〈清院本《親蠶圖》的研究〉,《故宮文物月刊》,第278期(2006年5月),頁71-78。
56. 馮明珠,〈玉皇案吏王者師─論介乾隆皇帝的文化顧問〉,收錄馮明珠主編,《乾隆皇帝的文化大業》(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2),頁241-58。
57. 楊丹霞,〈李世倬生平及繪畫研究〉,《故宮學刊》,第一輯(2004),頁392-435。
58. 楊丹霞,〈慎郡王允禧及其繪畫〉,《紫禁城》,2005年第4期,頁188-197。
59. 楊希牧,〈中國古代神秘數字論稿〉,《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33期(1973),頁89-118。
60. 楊希牧,〈再論古代某些數字和古籍編纂的神秘性〉,《大陸雜誌》,第42卷第5期(1971),頁1-3;後收錄楊希牧,《先秦文化綜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8),頁165-170。
61. 葉高樹,〈乾隆皇帝「稽古右文」的圖書編纂事業〉,《故宮學術季刊》,第21卷第2期(2003冬季),頁57-58,63。
62. 葛婉章,〈一寸畫面一寸金 畫中之詩畫冊頁〉,《故宮文物月刊》,第32期(1985年11月),頁34-47。
63. 詹惠媛,〈《古今圖書集成》研究回顧〉,《漢學研究通訊》,第27卷第3期(2008年8月),頁16-29。
64. 聞一多,〈七十二〉,收錄朱自清等編,《聞一多全集(一)神話與詩》(台北:里仁書局,2000),頁207-220。
65. 裴芹,〈《古今圖書集成》與《四庫全書》〉,《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漢文版),1990年第1期,頁11-15,20。
66. 趙超,〈二十四孝在何時成形〉,《中國典籍與文化》,第1期(1988),頁50-55。
67. 劉潞,〈《祭先農壇圖》與雍正帝的統治〉,《清史研究》,2010年第3期(2010年8月),頁151-156。
68. 劉璐,〈康熙的文化政策〉,《故宮博物院院刊》,1984年第1期,頁17-20。
69. 蔡玫芬,〈皇帝的玩具箱〉,《故宮文物月刊》,第13期(1984年4月),頁4-8。
70. 蔣得莊,〈乾隆皇帝收藏再思考〉,《故宮文物月刊》,第368期(2013年11月),頁34-43。
71. 盧飛燕,〈納須彌於芥子,縮羅浮於寸幅──漫談名山與名山圖籍〉,《故宮文物月刊》,第259期(2004年10月),頁52-61。
72. 盧素芬,〈沈周寶玩─從沈周的收藏談書畫寶玩〉,《故宮文物月刊》,第283期(2006年10月),頁40-56。
73. 賴毓芝,〈清宮對歐洲自然史圖像的再製:以乾隆朝《獸譜》為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80期(2013年6月),頁1-75。
74. 賴毓芝,〈圖像、知識與帝國:清宮的食火雞圖繪〉,《故宮學術季刊》,第29卷第2期(2011年冬季),頁1-76。
75. 賴毓芝,〈圖像帝國:乾隆朝《職貢圖》的製作與帝都呈現〉,《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75期(2012年3月),頁1-76。
76. 謝明良,〈乾隆的陶瓷鑑賞觀〉,《故宮學術季刊》,第22卷第2期(2003冬季),頁1-38。
77. 聶崇正,〈宮廷畫家丁觀鵬、丁觀鶴兄弟〉,《故宮博物院院刊》,2011年8期,頁84-93。
78. 聶崇正,〈徐璋的人物肖像畫〉,《文物》,1998年11期,頁77-80。
79. 聶崇正,〈清代宮廷畫家唐岱與張雨森〉,《故宮博物院院刊》,2003年4期,頁9-12,94-95;
80. 聶崇正,〈清宮廷畫家余省、余穉兄弟〉,《紫禁城》,2011年10期,頁80-89。
81. 羅慧琪,〈安和富壽之域:康熙皇帝版與胤禛版《耕織圖》所呈現的一段父子間的對話〉,收錄《兩岸故宮第一屆學術研討會:為君難-雍正其人其事及其時代會議論文集》(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9),頁369-380。
82. Chou, Ju-his. “Tangdai: A Biographical Sketch,” Chinese Painting Under the Qianlong Emperor Ju-his Chou and Claudia Brown eds., Chinese Painting under the Qianlong Emperor, 1735-1795 (Phoenix: Phoenix Art Museum, 1985), pp. 132-140.
83. Ebrey, Patria Buckley. “Huizong’s Stone Inscriptions.” in Patria Buckley Ebrey and Maggie Bickford. eds., Emperor Huizong and Late Northern Song China: The Politics of Culture and the Culture of Politic (Cambridge: Harvard Asia Center, 2006), pp. 230-274.
84. Hearn, Maxwell K. “Document and Portrait: The Southern Inspection Tour Paintings of Kangxi and Qianlong.” in Ju-hsi Chou and Claudia Brown eds., Chinese Painting under the Qianlong Emperor (Tempe: School of Art,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1988), pp. 91-131.
85. Holzwarth, Gerald. “The Qianlong Emperor as Art Parton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Collections of the Palace Museum, Beijing.” in China: The Three Emperors, 1662-1795 (London: Royal Academy of Arts, 2005), pp. 41-53.
86. Jang, Scarlett. “Representations of Exemplary Scholar-officials, Past and Present.” In Arts of the Sung and Yuan: Ritual, Ethnicity, and Style in Painting (Princeton, New Jersey: The Art Museum, Princeton University, 1999), pp. 38-67.
87. Laing, Ellen Johnston. “Real or Ideal: The Problem of the Elegant Gathering in the Western Garden in Chinese Historical and Art Historical Record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vol. 88, no. 3 (Jul.-Sep., 1968), pp. 419-435.
88. Laing, Ellen Johnston. “Suzhou Pian and Other Dubious Paintings in the Received Oeuvre of Qiu Ying.” Artibus Asiae, vol. 59, no. 3/4 (2000), pp. 265-295.
89. Ledderose, Lother. “Some Observations on The Imperial Art Collection in China.” Transactions of The Oriental Ceramic Society, vol.13 (1978-79), pp. 33-39.
90. Lin Li-chiang. “A Study of the Xinjuan hainei qiguan, a Ming Dynasty Book of Famous Sites.” In Jerome Silbergeld et al., eds., Bridges to Heaven: Essays on East Asian Art in Honor of Professor Wen C. Fong (Princeton, N.J.: P.Y. and Kinmay W. Tang Center for East Asian Art : Distributed b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1), pp. 779-812.
91. McCausland, Shane. “The Emperor’s Old Toys: rethinking the Yongzheng (1723-35) Scroll of Antiquities in the 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 Transactions of the Oriental Ceramic Society, vol. 66 (2001), pp. 65-75.
92. Rawski, Evelyn S. “Re-Imagining the Ch'ien-lung Emperor: A Survey of Recent Scholarship.” 《故宮學術季刊》,第21卷第1期(2003秋季),頁1-29。
93. Roger, Howard. “Court Painting under the Qianlong Emperor.” in Ju-hsi Chou and Claudia Brown, eds. The Elegant Brush: Chinese Painting under the Qianlong Emperor, 1735-1795 (Phoenix: the Phoenix Art Museum, 1985), pp. 303-317.
94. Wang, C. C. “Introduction.” In Album Leaves from the Sung and Yuan Dynasties (New York: China House Gallery, The China Institute in America, 1970), pp. 1-7.
95. Zito, Angela. “Signifying Emperorship: Of Portraits and Princes.” in Of Body & Brush: Grand Sacrifice as Text Performance in Eighteenth-Century China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7), pp. 30-36.
(四) 學位論文
1. 曲寧,〈論唐岱繪畫成就〉,天津:天津美術學院碩士論文,2009。
2. 余佩瑾,〈乾隆官窯研究:做為聖王的理想意象〉,台北: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11。
3. 呂松穎,〈清代乾隆御製詩詩意圖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2005。
4. 李春桃,〈二十四詩品接受史〉,上海: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博士論文,2005。
5. 李鴻玟,〈二十四詩品之詩論研究〉,台北:台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博士論文,2012。
6. 林宛儒,〈望之若仙:孫隆《二十四開寫生冊》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7. 林煥盛,〈丁觀鵬的摹古繪畫與乾隆院畫新風格〉,台北: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8. 姜又文,〈一個清代詞臣畫家的「科學」之眼?──以鄒一桂(1686-1772)為例,兼論考據學對其之影響〉,中壢: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9. 涂錦城,〈康熙帝治河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92。
10. 馬雅貞,〈戰爭圖像與乾隆朝對帝國武功之建構──以《平定準部回部得勝圖》為中心〉,台北: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11. 張孟珠,〈「十八學士圖」源流暨圖像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12. 曹紅軍,〈康雍乾三朝中央機構刻印書研究〉,南京:南京師範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博士論文,2006。
13. 陳金霞,〈中宗時期修文館學士群詩歌創作研究〉,黑龍江:黑龍江大學碩士論文,2003。
14. 陳亭蓉,〈北宋二十四孝行故事之圖像模式及文本成形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15. 黃心怡,〈有鳥有鳥在清宮──從金昆《有鳥詩意圖冊》看寶親王的政治意圖與自我呈現〉,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
16. 黃瑋鈴,〈畫圖留與人看:由王原祁的仕途與畫業看清初宮廷山水畫風的奠立〉,台北: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17. 黃麗君,〈孝治天下:入關前後滿族孝道觀念之轉化及其影響〉,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18. 葉高樹,〈清朝前期的文化政策〉,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
19. 蔡佳蒨,〈晚明「沒骨山水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20. 鄭阿財,〈敦煌孝道文學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
21. 龍珠多傑,〈藏傳佛教寺院建築文化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學藏學系博士論文,2011。
22. 嚴守智,〈王時敏的仿黃公望風格〉,台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
23. 蘇玟瑄,〈從明代官員雅集圖看明代雅集圖及群體肖像的發展〉,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24. Chiang Nicole Ter-Chuang. “Reconsidering the Collection of the Qing Imperial Household during the Qianlong Reign.” Ph. D. Dissertation, London University, 2012.
25. Finlay, John R. “40 Views of the Yuanming yuan: Image and Ideology in a Qianlong Imperial Album of Poetry and Paintings.” Ph. D. dissertation, Yale University, 2011.
26. Lee Hui-shu. “The Domain of Empress Yang (1162-1233): Art, Gender, and Politics at the Southern Song Court.” Ph. D. Dissertation, Yale University, 1994.
27. Lo Hui-Chi. “Political Advancement and Religious Transcendence: The Yongzheng Emperor (1678-1735) Deployment of Portraiture.” Ph. D. Dissertation, Stanford University, 2009.
28. Mei Yun-chiu. “The Pictorial Mapping and Imperialization of Epigraphic Landscapes in Eighteen-Century China.” Ph. D. Dissertation, Stanford University, 2008.
(五) 電子資源
1. 大清國史人物列傳及史館檔傳包傳稿目錄資料庫
http://npmhost.npm.gov.tw/ttscgi/npmsnc7/npmsnco?1^1886878104^10^^^@@1886878104
2.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人名權威人物傳記資料查詢」
http://archive.ihp.sinica.edu.tw/ttsweb/html_name/build.php
3. 中華文明百科全書──古今圖書集成
http://skqs.lib.ntnu.edu.tw/chinesebookweb/home/index.asp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