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李振賢 LEE CHEN-HSIEN |
---|---|
論文名稱: |
臺灣職業棒球球員投資理財行為之研究 The Research on Financial Behavior of Taiwan Professional Baseball Players |
指導教授: |
朱文增
Chu, Wen-Tse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Sport, Leisure and Hospitality Management |
論文出版年: | 2011 |
畢業學年度: | 9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351 |
中文關鍵詞: | 投資理財 、理財工具 、生涯規劃 |
英文關鍵詞: | financial behavior, financial tools, career planning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07 下載:37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臺灣職業棒球運動發展至今22年,全盛時期職棒球員薪資豐厚,廣告代言滿檔,但後期歷經兩聯盟惡鬥與五次簽賭案重創,整體職棒市場萎縮,球團經營困難屢傳解散,球員整體薪資偏低,職棒生涯不穩定性極高。不論球員收入多寡,球員退役後發生財務困難,或高薪球員涉入簽賭案時有所聞,職棒球員如何支配個人所得,是否積極投資理財創造更多財富,為本研究之主要目的。研究對象為臺灣職業棒球36位現役、退役球員與教練,透過職棒球員理財基本知識問卷,調查球員理財觀念及對投資工具的理解程度現況,並透過深度訪談方式,了解球員經濟情況、所得支配及投資理財行為。研究結果發現球員普遍對於投資理財採保守態度,主因在於原生家庭經濟狀況不理想,所得多用於改善家中經濟,進職棒1~3年後才開始規劃投資理財,但有更多球員知道理財重要卻不知如何開始。球員理財現況呈現極端差異,擅長理財的球員投入大量時間研究投資工具與標的,每年獲利勝過薪資所得,不擅長理財的球員缺乏入門引導,僅以穩定儲蓄做為主要理財方式。球員對退休生活多希望無貸款、有存款兩千萬的經濟條件,從事無薪回饋社會工作亦可接受,擅長投資者認為達成可能性極高,但不擅長理財者對於達成理想退休生活沒有計劃。因此本研究建議臺灣職業球團與業餘學生單位,可與金融機構配合,提早為球員進行一對一財務管理規劃,協助球員改善家庭債務,管理生活開銷,提供生涯規劃教育,建構暢通資訊管道,協助完成學業及培養第二專長,為未來即將加入職棒的球員建立良好制度與環境,對整體職棒環境有十足助益。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financial behavior of Taiwan professional baseball players. 36 active, retired players and coaches were recruited by basic financial knowledge questionnaires and in-depth interview. The result discovered most of the players have conservative attitude on financial behavior. The principal reason of the primary families were poor, the incomes mainly used to improve family status. They started to plan investing after involved in professional baseball team from 1 to 3 years. But there were more profession baseball players didn’t know how to invest. The financial behavior of the players were extremely different. The players who were good in investment spend more time to research financial tools and gain more; those who were not good in investment only had bank savings. The players hope to have no credits and 20 millions bank savings, and contribute to the community when they retired. Those who were not good in investment did not have life plan in future. The study suggested the Taiwan professional team owners and amateur student units could co-operate with financial association to create financial plan, to improve family status, to manage lives expenses, career planning, to build fluent information channels, to complete study and second profession in order to prepare a better environment for professional baseball players in future.
一、中文部分
中華職業棒球聯盟官方網站(2010)。聯盟簡介,2010年9月1日。取自http://www.cpbl.com.tw/html/cpbl.asp
中國理財教育發展協會(2010)。國人理財習慣大調查。2010年12月15日取自http://www.cfed.org.tw/2010-10%20questionnaire.html
方正東(2011)。恰恰微幅加薪2萬5 他說已經共體時艱10年。2011年01月08日取自http://www.nownews.com/2011/01/08/341-2680433.htm
王宗吉(1992)。體育運動社會學。臺北市:銀禾。
王宗吉(2000)。運動社會學。臺北市:洪葉。
王威廉(1989)。個人投資理財要訣。臺北市:國家。
王傳蒂(2006)。個人理財觀對理財規劃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王念慈(2007)。公立高中職教師理財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朱文增(2007)。Study on Current Status of the Retired Professional Baseball Players in Taiwan-- With a Focus on the Trace Investigation of Retired Players。第16屆日本運動社會學會。日本:金澤大學。
江文雄(2000)。生涯規劃。臺北市,亞太文化。
江志坤(1994)。時報鷹職業棒球隊員績效評估之研究-資料包絡分析(DEA)法。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江澤明(2005)。中華職棒球員表現、球團收益與薪資決定因素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行政院主計處(2010)。國民所得及經濟成長統計表。2010年9月1日。取自http://www.dgbas.gov.tw/ct.asp?xItem=14616&CtNode=3566&mp=1
吳泰毅(2001)。我國職棒球員薪資決定因素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家梵(2003)。中華職棒觀眾數預測模式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李鍾桂(1995)。彩繪生命藍圖:談生涯規劃。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團務通訊,573,2-13。
杜衡(1992)。圓一個快樂生涯的夢想。臺北市:圓神。
花旗調查 近四成民眾 未準備退休金。(2009,1月30日)。自由時報。
林芳姿(2009)。台北地區國小教師理財認知、退休理財規劃與理財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幸台(1992)。高級中學生涯輔導具體措施。臺北市:教育部。
林容萱(2001)。投資學。台北:高立。
林瑞宸(2008)。中華職棒球員薪資決定因素初探。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林鴻鈞(1996)。策略理財。臺北市:金錢文化。
林鴻鈞(2003)。理財致富秘技:你不能不知道的119個理財規劃智慧。臺北市 : 早安財經文化。
洪鳳儀(2000)。生涯規劃。臺北市:揚智。
孫建平(2007)。私立大學教師對退休金制度認知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育達商職技術學院,苗栗縣。
徐展元(2005)。職棒球員在國際比賽與國內職棒例行賽表現落差原因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徐培原(2006)。中華職棒大聯盟本土打擊者表現與推測薪資關聯性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巿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翁銘駿(2003)。職棒球員薪資決定因素之研究-以中華職棒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臺北市。
莊濱綺(1999)。我國職棒球員薪資與表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郭家樂(2006)。房屋貸款者理財行為初探-以S銀行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臺北縣。
陳子昂(2009)。桃園縣公立國小教師金錢態度與理財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元智大學,桃園縣。
陳忠慶(1995)。個人理財手冊∼一輩子的規劃指引。臺北市:麥田。
陳啟勳(1999)。如何協助學生規劃生涯。2008年4月25日取自http://www.nkuht.edu.tw/1350/c3.htm。
陳縊明(1997)。運動員生活規劃中之職業選擇。體育與運動,102,11-16。
陸裕方(2007)。國小教師理財認知、理財行為及退休理財規劃之研究-以高雄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科技大學,高雄市。
高正源(1994)。東昇的旭日:中華棒球發展史。臺北市:民生報。
高朝粱(2006)。理財規劃人員資格測驗考試叢書。臺北市:東展文化。
婁靖平(2011)。劉保佑:玩職棒若能賺錢 是神。2011年3月2日,取自http://mag.udn.com/mag/sports/storypage.jsp?f_ART_ID=295303
康自立(1992)。職業發展理論之探討。臺北市:教育部。
張吉政(2005)。民營機構受薪階級個人退休規劃相關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
張振成(1997)。實施創造思考教學,以培養富有創意的學生。中等教育,48(3),68-72。
張真卿(2000)。薪水致富。臺北市:臺灣廣夏。
許維玲(2002)。個人金融商品選擇模式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
黃煜、王琦正(2002)。如何追求成功人生-職業運動員生涯發展之探索。國立台灣體育學院學報,10,39-56。
曾韋翔、曹士昌、葉家瑜、張振崗(2008)。職棒球員生涯表現分析。2008年運動與健康管理研討會論文集,311-324。臺中市:中興大學。
楊昌隆(2003)。理財規劃服務模式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東華大學,花蓮縣。
楊國益(2005)。民眾對金融理財工具偏好之研究--以北高兩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義守大學,高雄市。
楊福珍(1996)。從產業網路觀點探討國內職業棒球產業網路。大專體育,25,99-105。
溫騰光(2006)。台北市國民小學教師理財態度、規劃與工具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臺北縣。
詹甯喻(2006)。台灣大學生理財認知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市。
廖宜隆(2001)。共同基金操作績效相關研究介紹。證券交易所資料文章,470,24-30。
臺灣板橋地方法院檢察署檢察官起訴書98 年度偵字第30549 號(2010)。2011年3月2日取自http://lifuwang.dyndns.org/phpBB206plus/upload/20100101/021017343320.pdf
臺灣棒球維基館(2010)。台灣棒球大事記。2010年9月18日,取自http://twbsball.dils.tku.edu.tw/wiki/index.php?title=%E9%A6%96%E9%A0%81
蔡世強(2000)。投資理財法律看本。臺北市:永然。
蔡肇哲(2007)。國中教師所需具備投資理財知識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劉台芬(1999)。輕輕鬆鬆變富婆。臺北市:麥田。
盧淑姿 (2000)。我國職業運動聯盟公共關係運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賴山水(1992)。賴山水話職棒。臺北市:張老師。
戴育賢(2006)。金錢態度、理財認知與消費性貸款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市。
藍天勇(2009)。本土職棒野手打擊表現與隔年薪資之分析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謝承哲(2008)。海內外不動產投資信託基金(REITs)投資人之人格特質、風險態度、理財認知、理財行為與理財滿意度之關聯性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謝曜于(2001)。退休教師經濟生活與經濟滿意度之探討—以台北市公立高級中學退休教師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長庚大學,桃園縣。
鍾立薇(2007)。金錢態度以及風險容忍度對理財行為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北市。
二、英文部分
Amling, F. (1988). Investment: An Introduction to Analysis and Management (6th). Englewood: Prentice-Hall.
John, H. (2000). Truth Making and Entailment. Logique and Analyse, 43, 231-242.
Keynes, J. M. (1936). 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 London, UK: Macmillan.
Modigliani, F. & Brumberg, R. (1954). Utility analysis and the consumption function: An interpretation of cross-section data. Kurihara, K.K (Eds.), Post-Keynesian Economics (pp. 388–436). New Brunswick, NJ: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Rejda, G. E., & Mcnamara, M. J.(1998). Personal financial planning.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P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