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惠香
論文名稱: 古史辨《周易》研究評議
指導教授: 賴貴三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2
中文關鍵詞: 古史辨周易顧頡剛李鏡池古史數字卦經傳分觀疑古余永梁錢玄同容肇祖胡適馬衡錢穆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45下載:2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書對欲對顧頡剛所引領之古史辨思潮,在《周易》研究中呈現的成果與樣貌進行評議,研究對象以《古史辨》第三冊上編為中心,旁及相關著作,本書內容概分為七章:
    第一章緒論,簡要簡釋本書命題,並進行文獻評述,表明研究動機,以及略述古史辨運動以概括背景,最後註明寫作方式。
    第二章,論古史辨對《周易》研究方向的引導。由於古史辨本身具有觀念革命的性質,因此先將其所受源流、時代背景、治學方式等說明,並且突顯古史辨定調在破除經書權威,重視史料學與文獻考究,其《周易》研究最主要的觀點,乃在於「《易》為卜筮之書」與「經傳分觀」二者。
      第三章,論古史辨與《周易》古史研究。古史辨對現代易學有一突出的貢獻,即是將古史和《周易》的連結加深、加強。本章先從〈易傳〉即有的「引史證易」的傳統談起,而後提出顧頡剛對「易中有史」的貢獻,以及余永梁、李鏡池對此一方向的耕耘和李氏對「易即古史」概念的發展。
      第四章,論古史辨對「商文化和《周易》關係」之探討。古史辨學者前有未有的關注《周易》的起源,尤其殷墟甲骨的出土更激發此類研究的興盛,至今猶未衰歇。即使數字卦的確認、周原甲骨的發現、王家台秦簡《歸藏》的出土,仍難以回答古史辨當時提出的問題。特以此章識之。第二章和第三章的次序安排,亦欲借以彰顯古史辨對歷史背景知識引入《周易》研究的用心。
    第五章,論古史辨對《周易》經文的析論。
    第六章,論古史辨對〈易傳〉的看法。由第六和第六章的章題上表明,古史辨對於《周易》經傳的價值評斷並不等同,成見先行,就造成了古史辨的缺憾,有功於「經」,而有過於「傳」。筆者並於兩章結論處略抒所得,以求教於方家。
    第七章結論,述古史辨《周易》研究上的成就和局限。以此總結。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 一、釋題………………………………………………………………… 1 二、文獻評述…………………………………………………………… 2 三、研究動機…………………………………………………………… 4 四、略述古史辨運動……………………………………………………6 五、寫作方式…………………………………………………………… 9 第二章 古史辨對《周易》研究方向的引導………… 11 第一節 古史辨討論《周易》的方式…………………………11 一、風格上,承繼今文學家通脫佻達之風,不循漢學家斟酌考核之學……………………………………………………………… 11 二、目的上,將經學劃入史料的範圍………………………………17 三、方法上,「層累古史」說和民俗學的啟發………………… 19 第二節 肯定《周易》的占筮性質…………………………… 22 第三節 經傳分觀的主張………………………………………… 25 第四節 啟發「考古易」的重視…………………………………29 一、考古成果帶來的衝擊啟發和悲觀預想……………………… 31 二、顧頡剛對古史辨時代任務的認定………………………………32 第三章 古史辨與《周易》古史研究………………………37 第一節 源流略說──「引史證易」和「易中有史」… 38 一、《周易》和史事的關係……………………………………………38 二、干寶《易注》曖昧於「引史證易」與「易中有史」之間… 39 第二節 顧頡剛與《周易》古史…………………………………41 一、王亥喪牛羊于有易的故事……………………………………… 42 二、高宗伐鬼方的故事…………………………………………………44 三、帝乙歸妹的故事……………………………………………………45 四、箕子明夷的故事……………………………………………………47 五、康侯用錫馬蕃庶的故事………………………………………… 47 第三節 余永梁與《周易》古社會史………………………… 50 第四節 李鏡池與《周易》古史…………………………………54 一、〈周易筮辭考〉中的「易中有史」…………………………… 54 二、《周易通義》的傾向「易即古史」…………………………… 55 第五節 略論近代《周易》古史學的發展…………………… 59 第四章 古史辨對「商文化和《周易》關係」之探討…………………………………………………………………63 第一節 商周兩民族文化的探討……………………………… 64 一、畜牧和農耕的生活型態………………………………………… 64 二、文化交流的狀況……………………………………………………65 三、文字的承襲與分化…………………………………………………65 第二節 商代「龜卜」與「易」的探討………………………66 一、「卦畫起於龜契」之說……………………………………………66 二、「商無蓍法」、「《歸藏》乃漢人偽作」之說…………………67 三、「筮法起於卜法」之說……………………………………………68 四、「卦爻辭乃卜史記錄」之說………………………………………68 第三節 從出土文物再看商代「龜卜」與「易」的探討 70 一、卜與筮的關係………………………………………………………70 二、數字卦和卦畫………………………………………………………71 三、商代的筮──論〈洪範〉之可信與《歸藏》之有疑…… 75 第四節 李鏡池的《周易》「貞」字解………………………77 第五章 古史辨對《周易》經文的析論………………… 85 第一節 《周易》的著成時代背景及編者…………………… 86 一、顧頡剛、余永梁以為周初卜官所作……………………………86 二、李鏡池的編纂說及年代考……………………………………… 87 第二節 八卦與重卦………………………………………………… 90 一、「卦」與「蓍」發生的先後………………………………………90 二、先有八卦後有重卦說………………………………………………91 第三節 經文內容的分析………………………………………… 97 一、卦爻辭內容涵蘊……………………………………………………97 二、卦名、卦畫與繫辭…………………………………………………99 三、經的增減與訛誤……………………………………………………103 第四節 《詩經》對《周易》研究的影響…………………104 一、以《詩經》考《易》………………………………………………100 二、以詩歌說《易》……………………………………………………106 第六章 古史辨對〈易傳〉的看法…………………………113 第一節 孔子與《周易》的關係…………………………………113 一、孔子與《周易》無關………………………………………………113 二、孔子未作〈易傳〉…………………………………………………116 第二節 論〈繫辭〉傳古史與觀象制器說……………………118 一、從「制作說」論〈繫辭〉晚於《世本》、《淮南子》……118 二、論〈繫辭〉傳對古史的影響……………………………………120 三、以「觀象制器」說出於京房《易》……………………………120 第三節 〈易傳〉略論………………………………………………122 一、〈易傳〉年代先後…………………………………………………122 二、〈彖〉傳和〈象〉傳………………………………………………123 三、〈繫辭〉與〈文言〉………………………………………………125 四、〈說卦〉、〈序卦〉與〈雜卦〉……………………………………126 第四節 〈易傳〉作於道家思想濡染的儒者………………127 一、許地三〈道家思想與道教〉……………………………………127 二、錢穆〈論十翼非孔子作〉………………………………………128 第七章 結論……………………………………………………………137 第一節 古史辨在《周易》研究上的成就…………………137 一、觀念的突破…………………………………………………………137 二、論點的影響──使《周易》經文充滿可能性………………139 三、參與學者的多元……………………………………………………142 第二節 古史辨在《周易》研究上的局限…………………143 一、研究方法的弊病……………………………………………………143 二、結論的缺陷──對〈易傳〉過於嚴苛………………………147 三、考古文獻的不足……………………………………………………148 第三節 古史辨《周易》研究的評價…………………………149 一、顧頡剛自述…………………………………………………………149 二、徐芹庭的批判………………………………………………………151 三、近代學者的評論………………………………………………… 152 參考文獻……………………………………………………………………157

    參考文獻

    一、顧頡剛相關編著(顧氏著作在前,相關者在後)
    1. 顧頡剛:《當代中國史學》,南京:勝利出版社,1947年。
    2. 顧頡剛:《史林雜識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
    3. 顧頡剛、羅根澤等主編:《古史辨》一~七冊,台北:藍燈文化,1987年。
    4. 顧頡剛:《顧頡剛讀書筆記》一~十冊,台北:聯經出版社,1990。
    5. 顧頡剛:《顧頡剛古史論文集》一〜三,北京:中華書局,1993-1996年。
    6. 顧頡剛口述,何啟君整理:《中國史學入門》,台北:洪葉出版社,1994年。
    7. 顧頡剛:《我與古史辨》,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
    8. 顧頡剛:《中國上古史研究講義》,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9. 顧頡剛:《秦漢的方士與儒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10. 顧頡剛:《顧頡剛日記》一~十二冊,台北:聯經出版社,2006年。
    11. 劉起釪:《顧頡剛先生學述》,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12. 顧潮編:《顧頡剛年譜》,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
    13. 顧潮、顧洪:《顧頡剛評傳》,南昌:百花洲出版社,1995年。
    14. 顧潮:《歷劫終教志不悔:我的父親顧頡剛》,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
    15. 顧洪編:《顧頡剛學術文化隨筆》,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8年。
    16. 劉俐娜:《顧頡剛學術思想評傳》,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年。
    17. 王學典、孫延杰:《顧頡剛和他的弟子們》,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0年。
    18. 顧潮編,《顧頡剛學記》,北京:三聯書局,2002年。
    19. 王煦華編:《顧頡剛先生學行錄》,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20. 余英時:《未盡的才情──從《日記》看顧頡剛的內心世界》,台北:聯經出版社,2007年。

    二、古典文獻(依作者年代排序)

    1.〔先秦〕左丘明:《國語》,臺北:里仁書局,1980年。
    2.〔先秦〕荀況:《荀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3.〔漢〕司馬遷著,瀧川龜太郎注:《史記會注考證》,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
    4.〔漢〕班固著,〔唐〕顏師古注,〔清〕王先謙補注:《漢書》,台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5.〔魏〕王弼著,樓宇烈校釋:《王弼集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6.〔唐〕李鼎祚:《周易集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7.〔宋〕歐陽脩:《歐陽文忠公集》,,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
    8.〔宋〕朱熹:《四書集註》,,臺北:世界書局,1997年。
    9.〔宋〕朱熹:《周易本義》,臺北:世界書局,1991年。
    10.〔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
    11.〔清〕張惠言:《張惠言易學十書》,台北:廣文書局,1970年。

    三、近人著述(按照作者姓氏筆劃數排列)
    1. 王國維:《觀堂集林》,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2. 王暉:《商周文化比較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
    3. 王玉哲:《中華遠古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4. 王汎森:《古史辨運動的興起──一個思想史的分析》,台北:允晨文化,1987年。
    5. 朱伯崑:《燕園耕耘錄──朱伯崑學術論集》,臺灣:學生出版社,2001年。
    6. 朱伯崑:《易學哲學史》,臺北:藍燈出版社,1991年。
    7. 朱岐祥:《周原甲骨研究》,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7年。
    8. 邢文:《帛書周易研究》,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
    9. 汪顯超:《古易筮法研究》,合肥:黃山書社,2002年。
    10. 余英時:《史學與傳統》,,臺北:時報文化,1982年。
    11. 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年。
    12. 余英時:《歷史與思想》,臺北:聯經出版社,1976年。
    13. 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南京:江蘇人民,2003年。
    14. 李學勤:《周易溯源》,成都,巴蜀書社,2006年。
    15. 李學勤:《走出疑古時代修訂本》,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7年。
    16. 李鏡池:《周易探源》,北京:中華書局,1978年。
    17. 李鏡池:《周易通義》,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18. 李零:《中國方術考修訂本》,北京:東方出版社,2001年。
    19. 李零:《中國方術續考》,北京:東方出版社,2001年。
    20. 李大用:《周易新探》,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
    21. 吳少 、趙金昭主編:《二十世紀疑古思潮》,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年。
    22. 吳銳:《錢玄同評傳》,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6年。
    23. 吳懷祺:《易學與史學》,北京:中國書店,2004年。
    24. 沈頌金:《考古學與二十世紀中國學術》,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年。
    25. 何恆澤:《先秦儒道舊義新知錄》,台北:大安出版社,2004年。
    26. 屈萬里:《讀易三種》,臺北:聯經出版社,1983年。
    27. 屈萬里:《漢石經周易殘字集證》,台北:聯經出版社,1984年。
    28. 屈萬里:《尚書集釋》,台北:聯經出版社,1983年。
    29. 屈萬里:《書傭論學集》,台北:開明書店,1969年。
    30. 屈萬里:《先秦漢魏易例述評》,台北:學生書局,1985年。
    31. 尚秉和:《周易古筮考通解》,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80年。
    32. 定州漢墓竹簡整理小組:《定州漢墓竹簡論語》,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年。
    33. 胡適著,曹伯言整理:《胡適日記全集》第六冊,台北:聯經出版社,2004年。
    34. 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35. 胡樸安:《周易古史觀》,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79年。
    36. 胡厚宣、胡振宇:《殷商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37. 胡道靜、戚文編著:《周易十講》,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38. 胡自逢:《易學識小》,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年。
    39. 高亨:《周易古經通說》,香港:中華書局,1963年。
    40. 高亨:《周易大傳今注》,濟南:齊魯書社,1998年。
    41. 高懷民:《大易哲學論》,,臺北:作者自印出版,1988年。
    42. 高懷民:《先秦易學史》,臺北:作者自印本,1986年。
    43. 高懷民:《兩漢易學史》,,臺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83年。
    44. 徐旭生,《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台北:里仁書局,1999年
    45. 徐芹庭:《易學源流》,台北:國立編譯館,1987年。
    46.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里仁書局,1995年。
    47. 郭沬若,《青銅時代》,《郭沬若全集(歷史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
    48. 陳鼓應:《易傳與道家思想》,台北:商務印書館,1994年。
    49. 陳志明:《顧頡剛的疑古史學──及其在中國現化思想史上的意義》,台北:商鼎文化,1993年。
    50. 許倬雲:《西周史》,台北:聯經出版社,1990年。
    51. 許冠三:《新史學九十年》上冊,台北:唐山,1996年。
    52. 許地山:《道教、因明及其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4年。
    53. 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台北:聯經出版社,1983年。
    54. 張政烺:《張政烺文史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55. 張玉金:《甲骨卜辭語法研究》,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56. 黃慶萱:《周易縱橫談》,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57. 黃慶萱:《魏晉南北朝易學考佚》,台北:幼獅文化,1975年。
    58. 黃慶萱:《周易讀本》,台北:三民書局,1980年。
    59. 黃玉順:《易經古歌考釋》,四川:巴蜀書社,1995年。
    60. 黃沛榮:《易學乾坤》,台北:大安出版社,1998年。
    61. 黃沛榮:《周易彖象傳義理探微》,台北:萬卷樓,2001年。
    62. 黃壽祺、張善文編:《周易研究論文集》一~四輯,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7-1990年。
    63. 黃凡:《周易──商周之交史事錄》,廣東:汕頭大學大學出版社,1995年。
    64. 馮友蘭:《三松堂全集》,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
    65.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66. 彭明輝:《疑古思想與現代中國史學的發展》,台北:商務印書館,1991年。
    67. 路新生:《中國近三百年疑古思潮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68. 楊慶中:《二十世紀中國易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
    69. 楊慶中:《周易經傳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70. 楊寬:《西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71. 楊寬,《戰國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
    72. 楊緒敏:《中國辨偽學史》,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年。
    73. 廖名春:《周易經傳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74. 廖名春:《周易經傳與易學史新論》,濟南:齊魯書社,2001年。
    75. 廖名春、康學偉、梁偉弦:《周易研究史》,長沙:湖南出版社,1991年。
    76. 聞一多著,李定凱編校:聞一多學術文鈔,《周易與莊子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2年。
    77. 趙誠:《甲骨文簡明詞典──卜辭分類讀本》,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78. 鄧球柏:《帛書周易校釋》,長沙:湖南出版社,1987年。
    79. 鄭吉雄:《易圖象與易詮釋》,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4年。
    80. 劉大鈞主編:《大易集述》,成都:巴蜀書社,1998年。
    81. 劉大鈞主編:《大易集奧》,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82. 劉大鈞:《今、帛、竹書周易綜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83. 劉瑛:《左傳、國語方術研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
    84. 蔡尚思主編:《十家論易》,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85. 黎子耀:《周易秘義》,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0年。
    86. 賴貴三:《台灣易學史》,台北:里仁書局,2005年。
    87. 賴貴三:《易學思想與時代易學論文集》,台北:文津出版社,2007年
    88. 錢穆:《國史大綱》,臺北:商務印書館,1988年。
    89. 濮茅左:《楚竹書周易研究──兼述先秦兩漢出土與傳世易學文獻資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90. 戴璉璋:《易傳之形成及其思想》,臺北:文津出版社,1989年。
    91. 鍾敬文:《芸香樓文藝論集》,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1996年。
    92. 韓仲民:《帛書說略》,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
    93. 謝寶笙:《易經之謎是如何打開的》,北京:北京出版社,1995年。
    94. 〔德〕施耐德(Laurence A. Schneider)著,梅寅生譯,《顧頡剛與中國新史學:民族主義與取代中國傳統方案的探索》,台北:華世出版社,1984年。
    95. 〔美〕賈德.戴蒙(Jared Diamond)著;王道還、廖月娟譯:《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台北:時報文化,1998年。

    四、學位論文
    1.黃忠天:《楊萬里易學之研究》,高雄師大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
    2.黃忠天:《宋代史事易學研究》,高雄師大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4年。
    3.李慈恩:《高亨易學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文,1997年。
    4.沈慧心:《胡樸安生平及其易學、小學研究》,東吳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
    5.唐玉珍:《左傳、國語引易考釋》,國立台灣師大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五、單篇論文
    1. 王新春:〈哲學視域中戰國楚竹書周易的文獻價值〉,《周易研究》2005年5月,頁20-29。
    2. 平心:〈周易史事索隱〉,《歷史研究》1963年第1期,頁140-160。
    3. 朱淵清:〈干寶的《周易》古史觀〉,《周易研究》2001年第4期,頁27-35。
    4. 任俊華、梁敢雄:〈《歸藏》、《坤乾》源流考──兼論秦簡《歸藏》兩種摘抄本的由來與命名〉,《周易研究》2002年第6期,頁14-23。
    5. 余介方:〈容肇祖與中大《民俗周刊》〉,《民俗研究》2001年3月,頁40-47。
    6. 沈頌金:〈試論《古史辨》與考古學的關係〉,齊魯學刊,2003年第5期,頁52-58。
    7. 李宗焜:〈數字卦與陰陽卦〉,《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2006年6月,頁279-318。
    8. 吳勇:〈從竹簡看所謂數字卦問題〉,《周易研究》2006年第4期,頁43-48。
    9. 汪雙六:〈史學在《周易》中的份量與作用──兼與古史易學派商榷〉,《安徽史學》2005年第2期,頁108-111、59。
    10. 林忠軍:〈王家台秦簡《歸藏》出土的易學價值〉,《周易研究》2001年第2期,頁3-12。
    11. 張玉金:〈甲骨文中的「貞」和《易經》中的「貞」〉,《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0年第2期,頁6-11。
    12. 張志華、梁長海、張体鴿:〈河南平糧台龍山文化城址發現刻符陶紡輪〉,《文物》2007年5月,頁48-49。
    13. 張京華:〈顧頡剛的經學與史學〉,中南大學學報,第12卷第6期,頁720-724。
    14. 陳桐生:〈20世紀的《周易》古史研究〉,《周易研究》1999年第1期,頁23-30。
    15. 陳浦清:〈《尚書.洪範》作於周朝初年考〉,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3年第32卷第1期。頁90-96。
    16. 舒大剛:〈試論宋人恢復古周易的重要意義〉,《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2期,頁47-52。
    17. 湯余惠:〈略論戰國文字形體研究中的幾個問題〉《古文字研究》第十五輯,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頁9-100。
    18. 黃海嘯:〈《周易研究》之出土易學文獻研究綜述〉,《周易研究》2006年第4期,頁49-53。
    19. 黃覺弘:〈周易經文著作體略論〉,《江漢大學學報》1999年第16卷第4期,頁114-118。
    20. 雷戈、藺學才:〈《古史辨》中史學評論的基本特點〉,聊城大學學報,2003年第2期,頁61-67。
    21. 趙世瑜:〈一個歷史學家和一個文學家的選擇──中國現代民俗運動中的周作人與顧頡剛〉,《史學理論研究》1996年第2期,頁73-79。
    22. 劉寧,張新科:〈中國敘事傳統溯源──占卜與商周時代的占辭、卦爻辭〉,《社會科學家》2006年1月,頁178-181。
    23. 鄭吉雄:〈從經典詮釋傳統論二十世紀《易》詮釋的分期與類型〉,中央大學《人文學報》第20、21期合刊,頁175-242。
    24. 鄭吉雄:〈20世紀初周易經傳分離說的形成〉。收於劉大鈞編《大易集奧》(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頁218-221。
    25. 鄭吉雄:〈從卦爻辭字義的演繹論《易傳》對《易經》的詮釋〉,《漢學研究》第24卷第1期2006年,頁1-33。
    26. 魏曉麗:〈成就與不足──淺議郭沫若的《周易》研究〉,《史學研究》2002年第2期,頁28-32。

    六、網路資源
    1. Confucius2000
    http://www.confucius2000.com/

    2. 中研院殷周金文暨青銅器資料庫
    http://db1.sinica.edu.tw/~textdb/bronzePage/

    3. 中研院漢籍電子文獻
    http://www.sinica.edu.tw/ftms-bin/ftmsw3

    4. 故宮寒泉古典文獻全文檢索資料庫
    http://210.69.170.100/s25/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