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芬妮
Chen, Fen-Ni
論文名稱: 高中地理科高層次能力教學與多元題型測驗整合之行動研究
指導教授: 沈淑敏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地理學系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論文出版年: 2017
畢業學年度: 10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8
中文關鍵詞: 多元題型高層次能力教學系統思考高中地理教學國際地理奧林匹亞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1946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18下載:2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近年的學校教育改革,均強調應培養學生「帶得走的能力」,尤其高層次認知能力的養成非常重要,例如,解決問題、表達、統整、組織與分析等。從地理學所探究的地理議題多具備綜合性、統整性與系統性等特色來看,高中地理教育在培養學生高層次能力上,應可扮演重要角色,但此皆需要良好的教學設計與測驗工具,才可能展現其成效。因此,本研究目的為以行動研究法探討高中地理教學可以如何提升學生「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與「表達溝通」能力。不過,教師若欲了解自己的教學是否有助於學生高層次能力的提升,需要發展多元題型測驗為評量工具,並考量學生是否因不熟悉題型而影響表現的問題。
    本研究為編製適合的測驗工具(試題),採用內容分析法掌握國際地理奧林匹亞(iGeo) Written Response Test (WRT)的試題特色,以為參考;為了解學生回答建構反應題型的問題與困難,編製素材相同、題型不同的測驗題目,以比對學生填答結果;為了解「系統思考」教學與多元題型測驗可如何增進學生能力,設計〈應用地理〉之海岸變遷、崩塌土石流、洪患等環境議題之單元教學,採用行動研究,進行三次實驗教學。最後透過學生作答、學生問卷以及教師觀察三方面的三角檢驗,檢視教學成效。本實驗教學的對象為研究者任教之新北市社區型高中高三學生,兩班社會組學生共計97位。
    本研究發現,國際地理奧林匹亞WRT的題組,常包含一組認知層次由低至高的子題,並常見符合系統思考邏輯的題目且題型多元,適合本研究參照來編寫測驗工具。學生在作答建構反應題型的困難有:1.對建構反應試題題型不熟悉、2.不知道如何組織答案、3.對指示動詞的不熟悉等,顯示教師若要有效檢測學生是否提升高層次能力,教學與評量測驗均需做適當的調整與改變。經過實驗教學,學生在限制反應題的表現由P=0.56提昇至P=0.68,顯示本研究應用「系統思考」模式編制教材及設計教學活動,輔以建構反應題型的作答練習(指示動詞教學、書寫表達),採用小組教學的方式,確實可以有效增加學生的分析、組織統整及表達能力。本研究雖是針對單一學校的個案研究,但應可作為高中地理教師在因應108課綱變革下,課程開發與教學設計與評量的參考。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探討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設計 26 第二章 國際地理教育發展的趨勢 46 第一節 地理教育國際憲章的理念與目標 46 第二節 國際地理奧林匹亞個人賽WRT的測驗試題特色 49 第三章 選擇反應題型與建構反應題型的學生作答分析 64 第一節 研究設計與規劃 64 第二節 研究結果分析 67 第三節 小結 75 第四章 課程實施與結果分析 77 第一節 教學與評量的行動循環 78 第二節 回饋與省思 10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8 參考文獻 114 附錄一 教學教案 119 附錄二 學習單 131 附錄三 多元題型及選擇題型試題編製 136 附錄四 測驗試卷 142 附錄五 試後問卷 167

    期刊論文
     于杰(2010):〈淺談新加坡高等教育人才選拔與培養的特色〉,《中國電力教育》,12:197-198
     王恆(2006):〈部分國家高考制度比較與我國高考制度改革〉,《江蘇工業學院學報》,第7卷第1期:63-65
     丘愛鈴(2012):〈如何考出學習力?--新加坡教育評量改革的啟示〉,《師友月刊》,546:51-55
     李坤崇(2007):〈高中新課程綱要總綱修訂的理念與特色〉,《教育研究月刊》,159:106-120。
     李明燕(1987):〈近年大專聯考地理科命題趨勢及相關教學法〉,《地理教育》,13:110-116
     李明燕(2008):〈從選才觀點試論指定考試地理科試題的命題方向〉,《考試學刊》,5:1-26
     李明燕(2011):〈大學入學考試地理科試題結構之研究〉,《考試學刊》,9:1-24
     沈淑敏(2008):〈國際地理奧林匹亞測驗和我國高中地理教育的反思〉。《第十二屆台灣地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林永豐(2012):〈香港三三四制的改革與省思〉,《通識再線》,40:53-55
     林孝信(2012):〈香港世紀性大教改。大學教育「三轉四」的來龍去脈〉,《通識在線》,40:40-43
     胡少偉(2008):〈香港考試制度的變革〉,《優質學校教育學報》,5:57-64
     許珊瑜(2008):〈大學入學指定科目考試地理考科的選才及總結性評量功能之探討〉,《考試學刊》,5:89-108
     陳國川(1994):〈從聯考試題的內容特質談國中地理教學的改善方向〉,《中等教育》,45(4):92-108
     陳新豐(2000):〈教育改革中的評量機制—談學校實施教學評量的具體策略〉,《國教之友》,52(2):72-79
     程介明(2012):〈香港教育的沿革與改革〉,《通識再線》,40:37-39
     黃思綺、沈淑敏(2010): 〈高中階段測驗題型多元化之可行性探討〉,《地理教育》,36:77-88
     黃政傑(1982):〈當前命題的缺失及改進〉,《師友月刊》,183:25-29
     黃朝恩(2000):〈教改聲中,談地理能力的養成〉,《人文及社會科教學通訊》,10:6-19
     黃朝恩(2002):〈地理教育國際憲章的基本精神〉,《地理教育》,28:1-9
     黃德興(2011):〈新中國成立以來會考、中考、高考的歷史回顧〉,《教學月刊》,9:7-14
     賈生玲、李鳳華、蘇芳如、蒲思穎(2012):〈國中社會學習領域(地理)非選擇題紙筆評量試題研發之初探〉,《中等教育》,63(2):157-176
     甄曉蘭(1996):〈應用建構教學理念於教育專業發展課程之研究(I)〉,《國科會研究報告》。嘉義:國立嘉義師範學院。
     蔡清田(2001):〈教師如何進行教育行動研究:「教師即研究者」的理想與實踐〉,《國教之友》,52(3):3-18
     簡茂發(1999):〈多元化評量之理念與方法〉,《教師天地》,99:11-17。
     羅家倫(2016):〈通識課程設計之個案探討—系統性思維融入「資訊與社會」課程〉,《輔英通識教育學刊》,3:93-116。
    專書論著
     Beau Fly Jones, Claudette M. Rasmussen, Marry C. Moffitt著,簡馨瑩譯(2003):《問題解決的教與學》。台北市,高等教育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大考中心(1991):〈地理科題型設計與命題原則及命題注意事項之研究報告〉,《大考中心研究報告》。
     大考中心(1992):〈大學入學考試地理科命題參考手冊之研究報告(一)〉,《大考中心研究報告》。
     余民寧(2000):《教育測驗與評量:成就測驗與教學評量》。台北市,心理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吳明隆(2001):《教育行動研究導論:理論與實務》。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李文忠、梁忠銘、熊同鑫(2003):《教育行動研究與教學實踐》。台北市,心理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李咏吟(2005):《多元教學設計:課程改革的實踐》。台北市,高等教育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李坤崇(1999):《多元化教學評量》。台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 李坤崇(2009):《認知情意技能教育目標分類及其在評量上的應用》。台北市,高等教育。
     施添福(1986):《地理教學—一個整合的模式》。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 施添福(1989): 《中學地理教學:理論與實際》。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中等教育輔導委員會。
     約瑟夫歐康納(Joseph O’Connor)、艾恩麥克德摩(Ian McDermott)合著,王承豪譯(1999):《系統思考實用手冊》。台北縣,世茂出版社。
     張玉成(2013):《思考技巧與教學》。台北市,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東華書局。
     郭生玉(2004):《教育測驗與評量》。台北:精華書局。
     陳柏熹(2012):《心理與教育測驗—測驗編製理論與實務》。台北:精策教育有限公司。
     陳龍安(2006):《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市,心理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黃政傑(2004):《教學原理》。台北市,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 葉彥宏(2015):《圖解教育哲學》。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廖淑雯(2011):〈100學年度指定科目考試試題分析-地理考科〉,《大考中心研究報告》。
     廖淑雯(2013):〈102學年度指定科目考試試題分析-地理考科〉,《大考中心研究報告》。
     潘慧玲主編(2003):《教育研究的取徑:概念與應用》。台北市,高等教育。
     鄭增財(2006):《行動研究原理與實務》。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 顧瑜君(2004):《質性研究》。台北,心理出版社。頁145-176
    學位論文
     王淑芬(2003):《國民中學戶外鄉土地理教學模式及其評量之行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 王瓊秋(2015):《運用系統思考提升國小學童問題解決能力之研究》。臺南大學教育學系教育經營與管理碩士論文。
     李詩萍(2008):《大學入學考試地理科知識向度與認知歷程向度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教學碩士論文。
     洪文芳(2005):《多元化評量融入地理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 馬雅琪(2012):《發展國中學生學習成就評量標準評量市立之行動研究—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 張道宜(2014):《七年及學生系統思考與空間能力之探究》。國立嘉義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
     許齡云(2013):《教師教學與基測試題關係之分析—以原高雄市國中地理教師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 郭子民(2007):《高中地理科批判思考教學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 黃靜美(2014):《高雄市國中教師對十二年國教政策認知與自我效能、教學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 劉臻(2016): 《實施翻轉教學對於高中生地理科高層次認知能力發展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 蔡曉閔(2013):《融入及時與真實水文資訊之地球水循環系統思考課程對國小高年級學生系統思考技能與知識結構之影響:個案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科學應用與推廣學系科學教育碩士學位暑期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
     羅翎尹(2016):《以系統思考提升解決問題能力之研究》。中臺科技大學醫療暨健康產業管理系碩士論文。
    網站資料
     大學招生委員會聯合會新聞稿「招聯會通過大學考招調整案」/106.03.29發佈http://www.jbcrc.edu.tw/documents/news/1060329%20%20招聯會%20%20%20%20%20%20%20%20%20%20%20%20%20%20新聞稿.pdf (106.04.03)
     中國教育考試網 http://www.neea.edu.cn(2014/08/12)
     香港中學文憑考試—校本評核簡介小冊子http://www.hkeaa.edu.hk/DocLibrary/Media/Leaflets/SBA_pamphlet_C_web.pdf(2014/08/13)
     香港考試文憑小冊子http://www.hkeaa.edu.hk/DocLibrary/Media/Leaflets/HKDSE_pamphlet_Chi_2013.pdf (2014/08/13)
    香港考試及評核局2014/08/11
     新加坡教育部與新加坡考試及評量局 SEAB A-level ,GEOGRAPHY higher 1 (Syllabus 8812)(2014/07/20)

    英文文獻
     Anderson, L.W.,& Krathwohl P.W.(2001) The revised taxonomy structure: The taxonomy table. In L.W.Anderson, D.R.Krathwohl, P.W.Airasian, K.A.Cruikshank, R.E.Mayer, P.R. Pintrich, J.Raths, & M.C.Wittrock(Eds.), A taxonomy for learning, teaching, and assessing: A revision of Bloom’s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pp.27-37). New York: Addison Wesley Longman, Inc.
     Brookhart, S.(2010). How To Assess Higher Order Thinking Skills in Your Classroom.
     Bruner, J, S(1960).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 New York: Vintage Books.
     Krathwohl , R.O.(2002). A revision of Bloom’s taxonomy: An overview. Theory into Practice, 4(4),212-218
     Senge, P.M.(1990). The Fifth Discipline-The Art &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New York : Doubleday/Currency.
     Von Glasersfeld, E.(1995). A constructivist approach to teaching. In L.P. Steffe & J. Gale (Eds.), Constructivist in Education(pp.3-15).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