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王文珠
論文名稱: 臺北市高級中等學校教師參與決定模式與學校效能之研究
指導教授: 謝文全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11
中文關鍵詞: 參與決定學校效能高級中等學校
英文關鍵詞: participative decision-making, school effectiveness, high school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20下載: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北市高級中等學校教師參與決定模式與學校效能之現況,分析不同背景教師參與決定情形的差異,並探討教師參與決定與學校效能間的關係。
    研究方法兼採文獻分析法與問卷調查法,依據研究目的、待答問題及文獻探討,編製「學校教師參與決定模式與學校校能研究調查問卷」。問卷調查以臺北市65所公私立高級中等學校校長、主任或組長及教師為研究對象,其中除校長為普查外,其餘研究對象採立意取樣方式,抽樣數共718位,回收有效樣本數564份,可用率為76.04%。

    根據文獻分析以及問卷調查結果,綜合歸納以下結論:
    一、教師參與決定模式係指教師參與學校事務決定的過程,其模式可分為告知
    式、諮詢式、共決式及授權式等四種。
    二、學校效能是學校的實際辦學成效。其指標包括行政管理績效、教師教學品
    質、教師工作滿足感、學生學習表現及家長參與等五層面。
    三、臺北市高級中等學校教師期望參與決定模式,係屬於參與度高的共決式。
    四、臺北市高級中等學校教師實際參與決定模式,以參與度普通的諮詢式為
    主。
    五、臺北市高級中等學校教師期望參與決定程度高於實際參與決定程度。
    六、臺北市高級中等學校學校效能為中等偏高程度,各層面的效能也在中等以
    上程度,以教師教學品質最高,學生學習表現最低。
    七、臺北市高級中等學校整體教師參與決定程度與學校效能間有中度正相關,
    各層面間則呈現低度正相關。
    八、公私立高級中等學校教師參與決定程度,不論整體或多數層面,均有顯著
    差異;但其學校效能,不論整體或多數層面均無顯著差別。
    九、不同性質的臺北市高級中等學校,其教師對教師參與決定與學校效能二方
    面的認知大同小異。
    十、不同職務別的臺北市高級中等學校教師,在教師參與決定與學校效能的認
    知小同大異。
    十一、不同服務年資的臺北市高級中等學校教師,在教師參與決定與學校效能
    多數層面的認知大同小異。

    最後根據文獻探討、研究發現與結論,分別對高級中等學校、教育行政機關以及後續研究等提出以下建議,以作為促進教師參與決定與學校效能之參考。
    一、對高級中等學校的建議
    (一)擴大教師參與學校事務決定的層面,提升學校效能。
    (二)增加服務年資較淺教師參與決定校務的機會,提高教師工作士氣。
    (三)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加強學生學習表現。
    (四)積極增進教師工作滿足感與家長參與度,以提升學校效能。
    (五)私立高級中等學校應適度增加教師在各層面的參與決定程度。
    (六)職業學校及綜合高中宜適度提高教師在課程與教學、人事及教師權益及
    師專業發展等層面的參與決定程度。
    (七)兼任行政工作的學校人員,應多與學校教師作溝通,以減少彼此認知上
    的差距。
    二、對教育行政機關的建議
    (一)加強對私立高級中等學校的評鑑制度,以健全學校的發展。
    (二)均衡高級中等學校資源之分配,以縮短各校發展條件之落差。
    三、對後續研究的建議
    提供相關研究之建議,以供後續研究者之參考。

    The research is aimed at current Taipei city se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modes of participative decision-making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explores teachers’ background and its effect on participative decision-making, and also investig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participative decision-making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The methods used were documentation analysis and questionnaires. The research purpose, questions to be answered, and documentation exploration were used to compile the “modes of teachers’ participative decision-making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questionnaire”. The objects of research were senior high school principles, deans, group leaders, and teachers in 65 public and private senior high schools in Taipei city. The questionnaires were sent to all senior high school principles. All other questionnaires were sent to administrators and educators by judgmental selection. The number of samples was 718, with 564 effective ones retrieved, so the usability rate was 76.04%.

    Based on documentation analysis and questionnaire results, the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1.Modes of teachers’ participative decision-making are defined as the process for teachers to participate in decision-making of administrative matters. The modes can be categorized into notification mode, consultation mode, mutual decision-making mode, and authorization mode.
    2.School effectiveness means the practical effect of running schools. Its index includes performance of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teachers’ teaching quality, teachers’ working satisfaction, students’ learning performance, and parents’ participation.
    3.The mode of decision-making that se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Taipei city wish to participate in belongs to mutual decision-making with high level of participation.
    4.The mode of decision-making that se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Taipei city practically participate in is mainly consultation mode with common level of participation.
    5.The anticipation level of participative decision-making for se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s higher than the level of actual practice.
    6.The level of school effectiveness in senior high schools in Taipei city tends to be middle high. The effectiveness in other aspects is middle or above mid-level where teachers’ teaching quality is the highest, and students’ learning performance is the lowest.
    7.Between the overall level of teachers’ participative decision-making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in Taipei senior high schools show there i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that is above mid-level. Between other aspects shows low positive correlation.
    8.The level of participative decision-making from public and private se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overall or in the majority aspects, show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however, the school effectiveness shows insignificant difference.
    9.In different types of senior high schools in Taipei city, teachers’ conceptions of participative decision-making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show similarity.
    10.Se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Taipei city with different positions have different conceptions of participative decision-making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11.Se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Taipei city with different years of experience have similar conceptions of participative decision-making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in the majority of aspects.

    In the end, suggestions, based on the exploration of documentation and research results, are made to senior high schools,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ve organizations and for follow-up research in order to increase teacher participation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1.Suggestions to senior high schools:
    (1)Expand the areas of teachers’ participative decision-making for promoting school effectiveness.
    (2)Increase the opportunity of participation in decision-making for teachers with less work experience for enhancing teachers’ working morale.
    (3)Arouse students’ learning interest to strengthen their learning performance.
    (4)Promote teachers’ working satisfaction and parents’ participation to enhance school effectiveness.
    (5)Private senior high schools should properly increase the level of teachers’ participative decision-making in every aspect.
    (6)Vocational schools and comprehensive high schools should properly increase the level of participative decision-making in the areas of teachers’ teaching, personnel, teachers’ rights, and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7)Part-time administrative staffs in schools should frequently communicate with teachers to close the gap of different conceptions between them.
    2.Suggestions to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ve organizations:
    (1)Strengthen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private senior high schools to enhance healthy school development.
    (2)Balance the distribution of resources among senior high schools to close the gap of development conditions between schools.
    3.Suggestions to follow-up research:
    The suggestions of related research are provided for follow-up researchers’ reference.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待答問題與名詞釋義-----------------------------------5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7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10第二章 文獻探討--------------------------------------------13第一節 決定的意義與種類-------------------------------------13第二節 教師參與決定的內涵與模式分析--------------------------21第三節 學校效能的內涵與相關理論------------------------------46第四節 教師參與決定與學校效能相關研究----------------------- 69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89第一節 研究架構-------------------------------------------89第二節 研究對象-------------------------------------------91第三節 研究工具-------------------------------------------93第四節 實施程序-------------------------------------------100第五節 資料處理-------------------------------------------101第四章 調查結果分析與討論----------------------------------103第一節 臺北市高級中等學校教師參與決定模式之現況分析與討論------103第二節 臺北市高級中等學校學校效能之現況分析與討論-------------132第三節 臺北市高級中等學校教師參與決定模式與學校效能關係之分析與討 論------------------------------------------------149第四節 研究主要發現---------------------------------------154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59第一節 結論----------------------------------------------159第二節 建議----------------------------------------------165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份----------------------------------------------172貳、英文部分----------------------------------------------180附錄 附錄一:學校教師參與決定模式與學校效能研究調查問卷(專家效度用)-187附錄二:學校教師參與決定模式與學校效能研究調查問卷(試填問卷)--194附錄三:學校教師參與決定模式與學校效能研究調查問卷(正式問卷)--200附錄四:專家效度請託函-------------------------------------206 附錄五:不同學校別教師期望參與決定模式的差異情形分析表--------207 附錄六: 不同學校別教師實際參與決定模式的差異情形分析表--------207 附錄七: 不同職務別教師期望參與決定模式的差異情形分析表--------208 附錄八: 不同職務別教師實際與決定模式的差異情形分析表----------208附錄九: 不同服務年資別教師期望與決定模式的差異情形分析表-------209附錄十: 不同服務年資別教師實際與決定模式的差異情形分析表-------209附錄十一: 不同學校別學校效能感受程度差異情形分析表-------------210附錄十二: 不同職務別學校效能感受程度差異情形分析表-------------210附錄十三: 不同服務年資別學校效能感受程度差異情形分析表---------211 表 2-1 決定的分類表 -------------------------------------- 20表 2-2 參與決定的功能------------------------------------- 27表 2-3 國內外學者專家對學校效能評量模式的分類------ ----------55表 2-4 統整模式的效能理論架構------------------------------ 61表 2-5 國外學者研究學校效能指標-----------------------------66表 2-6 國內學者研究學校效能指標---------------------------- 67表 2-7 國內教師參與決定相關研究摘要一覽表------------------- 72表 2-8 國內有關學校效能相關之研究-------------------------- 78表 2-9 教師參與決定模式與學校效能相關之研究----------------- 87表 3-1 取樣數分配表-------------------------------------- 91表 3-2 公私立高級中等學校樣本數-----------------------------92表 3-3 公私立高級中等學校不同性質學校樣本數----------------- 92表 3-4 專家學者名單-------------------------------------- 94表 3-5 問卷基本資料專家效度分析---------------------------- 95表 3-6 教師參與決定模式問卷內容專家效度分析----------------- 96表 3-7 學校效能問卷內容專家效度分析------------------------ 97表 3-8 正式問卷有效樣本基本資料分布情形---------------------100表 4-1 教師參與決定期望模式與實際模式各層面模式分析摘要表---- 109表 4-2 教師期望參與決定與實際參與決定程度差異分析摘要表------ 109表 4-3 臺北市高級中等學校教師參與決定期望參與模式各層面百分比分析 摘要表-------------------------------------------110 表 4-4 臺北市高級中等學校教師參與決定實際參與模式各層面百分比分析 摘要表-------------------------------------------110表 4-5 臺北市高級中等學校教師參與決定模式百分比統計摘要表-----111表 4-6 不同公私別教師參與決定程度差異摘要表---------------- 115表 4-7 不同公私別「教師參與決定模式」意見比較表--------------115表 4-8 不同學校別教師參與決定程度差異摘要表---------------- 118表 4-9 不同學校別「教師參與決定模式」意見比較表--------------119表 4-10 不同職務教師參與決定程度差異摘要表------------------ 122表 4-11 不同職務「教師參與決定模式」意見比較表----------------123表 4-12 不同服務年資教師參與決定程度差異摘要表--------------- 126表 4-13 不同服務年資「教師參與決定模式」意見比較表------------127表 4-14 臺北市高級中等學校學校效能各層面統計分析表------------136表 4-15 臺北市高級中等學校學校效能指標內涵統計分析表--------- 137表 4-16 不同公私別學校效能值統計分析比較表------------------ 139表 4-17 不同公私別學校效能感受程度摘要表-------------------- 139表 4-18 不同學校別學校效能值統計分析比較表------------------ 141表4-19 不同學校別學校效能感受程度摘要表--------------------- 141表4-20 不同職務別學校效能值統計分析比較表--------------------143表4-21 不同職務別學校效能感受程度摘要表--------------------- 143表4-22 不同服務年資學校效能值統計分析比較表------------------145表4-23不同服務年資學校效能感受程度摘要表-------------------- 145表4-24教師參與決定與學校效能相關係數分析摘要表----------------151 圖1-1 研究流程圖-------------------------------------------9圖2-1 接受區參與決定---------------------------------------33圖2-2 作決定其境與部屬之參與------------------------------- 35圖2-3 決策程序--------------------------------------------36圖2-4 Tannenbaum與 Schimidt參與方式向度圖------------------37圖2-5 學校組織效能的統整模式--------------------------------60圖3-1 研究架構圖------------------------------------------89

    壹、中文部分
    王如哲、林明地、張志明、黃乃熒、楊振昇 (1999)。教育行政。高雄:麗文文化。
    王怡詠(2002)。高級工業職業學校因應知識經濟策略與學校效能相關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究所在職進修專班研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王金香(2003)。特殊教育學校校長轉型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王政彥(1994)。團體式教育決策參與。臺北市:五南。
    王政彥(1992)。團體式教育決策參與之研究。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發表。
    王麗雲、潘慧玲(2002)。種子與土壤:校長與教師在學校革新中的角色與做法。載於潘慧玲主編,學校革新理念與實踐(頁102-137)。臺北市:學富文化。
    方德隆(1986)。國民中學組織結構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石遠誠(2003)。國民小學知識管理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申章政(1999)。國民小學校長管理溝通類型;衝突管理風格與學校校能之關係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5a)。第一期諮議報告書。臺北:編者。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5b)。第二期諮議報告書。臺北:編者。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第三期諮議報告書。臺北:編者。
    江志正(2000)。國民小學團體動力、組織學習、組織發展策略與學校效能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江照男(2003)。國民小學知識管理與學校效能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辛俊德(2002)。國民小學教師參與行政決定與教師工作滿意度關係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辛武男(2003)。國民小學校長行政溝通、衝突管理策略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李淑芬(1996)。國民小學校校長權力運用、教師參與決定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李 幸(2001)。國民中學學習型組織、教師自我效能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李皓光(1995)。國民小學學校效能評量指標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李富美(1998)。校長角色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以一所國民小學之觀察。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
    李佳霓(1999)。國民中學組織學習、教師個人學習與學校效能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余瑞陽(1997)。國民小學校長管理能力與學校效能之關係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汪寶明(2003)。綜合高中因應知識經濟策略與學校效能相關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呂祝義(1994)。國民中學學校環境、社區環境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吳清山(2000)。學校行政(五版)。臺北市:心理。
    吳清山(1998)。學校效能研究(第二版)。臺北市:五南。
    吳清山(1989)。國民小學管理模式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清山(1988)。參與管理在學校行政上的運用。國教研究,4,56-60
    吳清山(2004)。學校行政研究。臺北市:高等教育。
    吳清基(1989)。教育行政決定理論與實際問題。臺北市:景文。
    吳金香(2000)。學校組織行為與管理。臺北市:五南。
    吳宗立(2000)。學校行政決策。高雄市:麗文文化。
    吳宗立(2003)。學校行政研究。高雄市:復文。
    吳宗立(1998)。國民中學組織衝突、外在壓力、行政決策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宗立(1999)。國民中學行政人員分享決策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中學教育學報,(6),33-63。
    吳清基、陳美玉、楊振昇、顏國樑著(2000)。教育行政。臺北市:五南。
    吳曉青(2001)。學習型學校建構策略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培源(1994)。台灣省高級中學校長領導型態、學校氣氛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秉恩(1986)。 組織行為學。臺北市:華泰。
    吳明雄(2000)。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吳建鋒(2000)。學校本位管理與綜合高中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周文章(2002)。高雄市國民中學家長會組織運作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周崇儒(1997)。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組織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邱繼盛(2003)。台灣地區高級職業學校綜合職能科教師教學效能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邱皓政(2002)。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臺北市:五南。
    林明地、楊振盛、江芳盛(譯)(2000)。R. G. Owens著。教育組織行為。臺北市:揚智。
    林泊佑(1994)。國民小學公共關係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蕙質(2002)。國民中學校長性別角色、轉換型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朝夫(2000)。縣市政府教育局組織文化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林逸青(2003)。國中校長權力運作策略、衝突管理策略與學校效能之關係:微觀政治分析。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婉琪(2000)。國民小學教師士氣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以台灣北部三縣市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政宏(2004)。國民小學教師覺知教育改革壓力、組織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林易蓉(2002)。國民小學運用策略管理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偉人(1998)。學校本位組織發展整合模式之研究以國民小學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洪碧珠(2004)。國民小學兼行政教師知覺校長激勵策略與學校組織效能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施明發(1992)。增進教師參與,提昇管理績效。師友,303,2-5。
    侯世昌(2002)。國民小學家長教育期望、家長參與學校教育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姜占魁(1996)。行政學。臺北市:五南。
    凌重堅(2004)。高中職進修學校教師對知識管理之知覺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文教行政人員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徐雅君(2002)。國民小學實施學校本位管理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以台中市為例。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孫國華(2003)。早成年期國小教師工作價值觀、參與決定與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秦夢群(民82)。教育行政理論與應用。臺北市:五南。
    秦夢群(民87)。教育行政-理論部分。臺北市:五南。
    高義展(1998)。國民小學教師會組織功能、影響型態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康碧賢(2003)。台灣地區高職(中)工業類科學校建築環境規劃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陳鐘金(2002)。國民中小學學校本位管理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陳志成(2003)。國民小學教師會參與學校行政決定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陳 香(2003)。高雄市國民中學教師專業成長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君玫(2001)。國民小學全面品質文化、組織型態、策略規劃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培文(1995)。中部地區高職(中)工業類科學校組織文化與組織效能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陳素蘭(2003)。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參與學校行政決定程度、類型及滿意度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淑嬌(1989)。國民中學校長領導型式、教師工作投入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陳燕慧(2002)。國民小學組織文化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陳錫珍(譯)(2002)。Craig E. Richards著。學校領導與學校本位經營之生態觀-理論與實務之反省。載於陳伯璋、許添明主編,學校本位經營的理念與實務(頁85-104)。臺北市:高等教育。
    陳群龍(2003)。高中職校教師兼任行政與學校效能、公教分途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郭文景(1885)。國中教師參與決定與工作滿足。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郭明德(1994)。國小教師制握信念、參與決定與工作滿意度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許文寬(2003)。國小校長領導風格與教師參與決定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許孝麟(2001)。國民小學教師參與決定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梁瑞安(1998)。參與管理。載於蔡培村主編,學校經營與管理(頁205-242)。高雄市:麗文文化。
    莊錦堂(2004)。國民中學教師參與決定方式與彰權益能之研究-以桃竹苗地區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曾怡錦(2004)。教師工作壓力、組織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以台南市高級職業學校為例。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曾信榮(1999)。特殊學校教師參與決定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曾增福(2003)。桃園縣國民中學校長教學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光賜(2003)。桃園縣國中校長轉型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金鑑(1985)。管理心理學。臺北:五南。
    張正霖(1997)。國民小學全面品質教育、學校組織氣氛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奕華(1997)。國民小學組織學習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張宏毅(2002)。台北縣市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慈娟(1997)。國民小學校長教學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張潤書(1990)。行政學。臺北市:三民。
    張慶勳(2000)。國民小學校長轉化、互易領導影響學校組織文化特性與組織效能之研究。高雄:復文出版社。
    張慶勳(1986)。學校組織行為。臺北市:五南。
    張輝雄(2001)。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參與校務決定與學校組織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鈿富(2000)。學校行政決定原理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張承、羅凱揚(2003)。管理學個案分析(含實務)。臺北市:鼎茂圖書。
    張添洲(2003)。學校經營與行政。臺北市:五南。
    張瑞村(1998)。高級工業職業學校校長領導行為、教師組織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順發(2003)。國民小學學校知識管理的運作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黃永森(2003)。特殊教育學校校長溝通行為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黃金木(2003)。國民小學知識管理與學校效能相關之研究-以雲林縣、嘉義縣市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黃久芬(1996)。國民小學全面品質管理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昆輝(2002)。教育行政學。臺北市:東華書局。
    游進年(1990)。國民中學學校氣氛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湯昶洪(2003)。臺北市國民小學資訊教育推展與學校效能之相關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葉天賞(2001)。國民中學校長行政溝通行為與學校效能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師在職進修學校行政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楊有財(2004)。台南縣國民小學校長工作壓力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楊淙富(1998)。彰化市國民小學校長領導特質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楊振昇(1991)。國民小學教師參與學校決定與工作士氣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楊淑妃(1889)。台灣省立高中對校長權力基礎之知覺與其參與決定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楊樹槿(1992)。國民小學校長權力類型、教師參與決定與工作士氣之關係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甄曉蘭(2002)。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理念與實務策略。載於潘慧玲主編,學校革新理念與實踐。臺北市:學富文化。
    趙志揚(2002)。學校效能研究。載於張銀富主編,學校行政-理論與應用(頁281-321)。臺北市:五南。
    趙怡婷(2004)。學校教師會參與學校行政決定之研究-以桃園縣國民小學為例。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未出版,桃園縣。
    劉志鵬(1995)。國民小學教師參與決定、組織承諾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劉春榮(1993)。國民小學組織結構、組織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潘慧玲(2002)。學校革新的脈動。載於潘慧玲主編,學校革新理念與實踐(頁1-47)。臺北市:學富文化。
    潘慧玲(1999)。學校效能相關概念的釐析。教育研究資訊,7(5),138-153。
    鄭燕祥(2001)。學校效能及校本管理發展的機制。臺北:心理。
    鄭曜忠(2001)。高級中學行政主管知識管理態度、學校組織文化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劉典嚴(2003)。管理學概念、思考與實務。臺北縣:新文京開發。
    蔡菁芝(2003)。教育行政決定。載於林天祐策劃主編,教育行政學。臺北市:心理。
    蔡宗興(2003)。雲嘉南地區國民中學校長轉型領導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蔡培林(1993)。國民中學學校管理型態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蔡進雄(2000)。國民中學校長轉型領導、互異領導、學校文化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歐用生(1999)。新世紀的學校。臺北:台灣書店。
    謝文全(1997)。教育行政-理論與實務。臺北市:文景。
    謝文全(2004)。教育行政學。臺北市:高等教育文化事業。
    謝文全、林新發、張德銳、張明輝(民84)。教育行政學。臺北市:空大。
    謝文全(2002)。學校本位管理的實施與困境。教育研究集刊,48(2),1-36。
    謝文豪(譯)(2003)。Wayne K.Hoy , Cecil C. Miskel著。學校作決定。載於林明地、王如哲、王瑞壎、江芳盛、何宣甫、李安明、林純雯、張明輝、湯 堯、黃宗顯、簡玉敏、謝文豪、魏慧娟(譯)。教育行政學理論、研究與實際(395-445)。高雄市:麗文文化。
    謝金青(1997)。國民小學學校效能評鑑指標與權重體系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魏建忠(2001)。綜合高中教師專業成長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工業教育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顏若映(2002)。行政決定理論。載於張銀富主編,學校行政-理論與應用(頁51-77)。臺北市:五南。
    顏火龍(1884)。台北市立國民小學教師參與學校行政意願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羅虞村(民78)。領導理論研究。臺北市:文景。
    羅云辰(2003)。國民小學教師參與行政決定與教師增權益能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蘇水柳(1993)。國民小學組織學習、教師個人學習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貳、英文部分
    Alutto, J. A.,& Belasco, J. A.(1972a).Patterns of participation in school system decision making.(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J 070 763)
    Alutto, J. A.,& Belasco, J. A.(1972b).A typology for participation in organizational decision-making.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7,38-45.
    Alvarez, D. S.(1992).Professional growth seminars and shared decision making
    ,collaboration. NASSP Bulletin,76(540),70-75.
    Adair, J.(1979).Training for decision. Hamsphire, England:Grawer Press.
    Anthony, W. P.(1978).Participative management. Reading, MA:Addison-Wesley.
    Barnard, C. I.(1938).Functions of executive.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eeson, G. W. ,& Mathews, R. J. (1993).Collaborative decision making between new principles and teachers:Policy and practice.(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 361 837).
    Cameron, K. S.(1978).Measuring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23,604-632.
    Cameron, K. S.(1984).The Effectiveness of ineffectiveness.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6,235-285.
    Cherry, M.(1991).School ownership:The essential foundation of restructuring. NASSP Bulletin,75(537),33-39.
    Chapman, J. D.(Ed)(1990).School-based decision-making and management. London:Falmer Press.
    Conway, J. A.(1976)Test of linearity between teachers’participation in decision making and their schools as organization . Administration Science Quarterly, 21(3),130-139.
    Conway, J. A.(1984)The myth, mystery, and mastery of participative decision making in education.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20(3),11-40.
    Daniel, R. W. ,& Shay, P.(1995).Teachers’attitudes toward school based decision making.(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91 791)
    Davis, K.(1977).Human relation at work:Organization behavior. New York:Mcgraw-Hall.
    Dimmock, C.(1993).School-based Management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New York:Routledge.
    Dotson,R. W.(1997).Participative decision making and teacher's perceptions of the principal's leadership competencies.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Abstract).Auburn University.
    Duke, D. C.,Showers,B.K.,& Imber,M.(1980).Teacher and shared decision making.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16(1),88-89.
    Edmonds, R.(1979).Some schools work and more can. School Policy,9,28-32.
    Elmore, R . F.(1990).Restructuring schools:The next generation of educational reform.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Emery, J. K., & Obrien, P. W.(1984).The college staff,s participation in decision-making.(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 J 312 068)
    Erb, T. O.(1981). Midle school research-Selected studies.(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014 544)
    Foster, K.(1990).Small steps on the way to teacher empowerment. Educational Leadership,47(8),38-40.
    Pimentel, D .C.(1982).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ceived leadership styles of elementary school principals and levels of teacher satisfaction with participation in decision making.〔CD-ROM〕.Abstract From:ProQuest File:Dissertation Abstracts Item:AAT8229130.
    Freeman, P.(1980).Perceived participation in decision making,satisfaction,and militancy of teacher,principals, and central office ataff in Tennessee public school districts.(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189 682)
    Griffiths, D. E.(1959) Administrative Theory:Current problem in education. New York:Appleton-Century-Crofts.
    Gaziel, H. H.(1992).Team management patterns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European Journal of Education,27(1/2),153-163.
    Hoy, W. K.,& Miskel, C. G. (1996).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5th ed).New York:McGraw-Hill.
    Hoy, W. K., & Sousa, D. A.(1984).Delegation: the neglected aspect of participation in decision making.(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J 322 590)
    Hitt, M. A.,Middlemist, R. D.,& Mathis, R. L.(1986). Management: Concepts and effective practice. Saint Paul: West.
    Johnson, G. S. ,& Germinario, V.(1985).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 decisional tatus and loyalty. Th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23(1),91-105.
    Jones, A. D.(1998).The devolution of power through shared governance and new domains of decision making:The principal's perspective.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Abstract).Georgia State University.
    Kladder, F. W.(1982).Teacher participation in decision making:An investigation of staff development and job satisfaction.〔CD ROM〕.Abstract From:Proquest File:Dissertation Abstracts Item:AAT8307986.
    Lashway, L.(1996). The limits of shared decision-making.(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 397 467).
    Levine, D. U., & Lezotte,L.W.(1990).Unusually effective school. Madison:National Center for Effective School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Lindblom, C. E.(1959).The science of muddling through.Publick Administration Review,19(2),79-88.
    Lightner, M. E.(1994).Participatory decision making in Wisconsin public high schools principals' beliefs and perceptions.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Abstract).The University of WI Madison.
    Lowin, A.(1968).Participative Decision Making:A Model, Literature,and Prescriptions for Research.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Performance,3,68-106.
    McGregor, D.(1985).The Human Side of Enterprise. New York:McGraw-Hill.
    McCormack-Larkin, M.,& Kritek, W.(1983).Milwaukee,s project RISE. Educational Leadership,40,16-21.
    McCormack-Larken, M.,& Kritek, W.(1983).Milwaukee’s project rise.Educational Leadership,40,16-21.
    McDonald, D. G.(1992).Principal and teacher attitudes and perceptions toward implementation of site-based participatory decision making in a small school district.(Abstract).The University of North Dakota.
    Miller, S. K.(1983).The history of effective schools research:A critical overview. Lansing:Michigan State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Mitchell, T. R.(1973).Motivation and participation:An intergration.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6(4),670-679.
    Moon, N. J.(1984).The construction of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teacher participation in school decision-making. Ph.D.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Kentucky.
    Murphy, J.,Weil, M.,Hallinger, P.,& Mitman, A.(1985). School effectiveness: A conceptual framework .Educational Forum,49(3),361-374.
    Musco, R. U.(1993).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 perceptions of their participation in decision making and behavior of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New York City.〔CD ROM〕.Abstract From:ProQuest File:Dissertation Abstravts Item:AAT9222955.
    Nigro, F. A.(1965).Modern public administration. New York:Harper& Row.
    Ogilvie, D. ,& Sadler, D. R.(1979).Perceptions of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organization climate. Th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17(2),139-147
    Owens, R. G.(1998).Organizational behavior in education (6th ed).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Hall.
    Pitoff, E.(1981).Teacher Participation in school decision making.(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 204 302)
    Purkey, S., & Smith, M.(1983).Effective schools:a review.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83,427-452.
    Podorf, F. M.(1993).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ticipatory management and teacher morale at the primary level in selected school districts in the state of N J(elementary schools).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53,9A,3072.
    Rajek, B.(1997).Designing and implementing value focused effectiveness indicators.(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 409 957)
    Reid, K.,Hopkins, D. ,& Holly,P.(1987).Towards the effective school:the problems, and some effectiveness and school improvement:An updated review of the british literature. In Reynolds, D. & Peter Cuttance(Eds).School effectivensee:Research:policy and practice. London:Cassell.
    Reynolds, D.,Bollen, R.Creemers, B.,Hopkins, D.,Stoll, L.& Lagerweij, N.(1996).Making good Schools.New York:Routledge.
    Robbins, S. P.(2000).Essentials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6th ed.).Upper Side River,NJ:Prentice-Hall.
    Robbins, S. P.(1993). Organizational behavior.(6th ed.).Upper Side River,NJ: Prentice-Hall.
    Rowan, B.(1985).The assessment of school effectiveness.In R. M. J. Kyle(ed).Reaching for excellence:A neffective school source book(pp.99-116).Washington,U.S: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Scheerens, J.(1990).School effectiveness research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rocess indicators of school functioning.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School Improveness,1(1),61-68.
    Scheerens, J. ,& Bosker, R. (1997).The foundation of educational effectiveness. New York:Pergamon.
    Simon, H. A.(1960). New science of management decision . New York:Harper and Row.
    Steers, R. M.(1977).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A behavioral view. Santa Monica,CA:Goodyear.
    Soto-Pena,Raul(1997).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actual and desired amount of teacher participation in decision-making and its relation to school effectiveness (site based management).〔CD-ROM〕.Abstract From:Proquest File:Dissertation ABSTRACTS Item:AAT 9731718.
    Swanson, J. D., & Finnan,C.(1996).School improvement and action research:Two paradigms.(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 399 248)
    Taylor, D.(1960).Decision-making and problem solving,in James G . March(ed.)Handbook of Oranization. New York:Harper & Kow.
    Talor, D. L.,& Thompson,B.(1994).Investigating the construct validity of scores from a measure of teachers’participation in decision making using procrustean potation.Educational &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54(1),193-198.
    Taylor, B. O.(1990).Case studied in effective schools research. National center for effective school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 Madison,WI.(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53 682)
    Tannenbaun, R.(1963).Participation by subordinates in the managerial decision-making Process. New York:McGraw-Hill.
    Vroom, V. H.(1960).Some personality determinants of effects of participation. Englewood Cliffs, N J:Prentice-Hall .
    Weber, G.(1971).Inner city children can be taught to read:Four successful schools.Washington,DC:Council for Basic Education.(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NO.ED 130 234)
    Weintraub, R.(1984).Meaningful participation and an effective school. Equity and Choice,1, 31-36.
    Weiss, C. H.(1992).Shared decision making about what?A comparison of school with and without teacher participation.(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 350689)
    Wiebe, D. J.(1992).A surve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hool effectiveness characteristics and student achievement as perceived by school principals.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52(1),4181.
    Young, D. J.(1998).Characteristics of effective rural schools:A longitudinal study of western Australian high schoo l students.(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422151)
    Yukl, G. A.(1981).Leadership in organizations. 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Hall.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