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王信凱
Wang, Hsin-Kai
論文名稱: 從微光裡看見豔彩 ── 一位視覺障礙運動員的生命故事
See a Colorful Life From the Glimmer - - A Visually Impaired Athlete's Life Story
指導教授: 張少熙
Chang, Shao-Hs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體育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7
中文關鍵詞: 視覺障礙視覺障礙運動員生命故事
英文關鍵詞: Visually Impaired, Visually Impaired athlete, Life story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474下載:3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視覺」始終是人們長久以來賴與世界溝通的媒介與基礎。然而,「視覺宰制」所衍生的衝突卻是充斥地渲染文中,更多內省的身體感知與心靈意念,毅然擊襲了整齣生命的寧靜與際遇。本研究旨在探究一位視覺障礙運動員投入運動訓練前後的歷程轉折、期望、掙扎與主觀經驗。研究對象不僅是一位弱視視障者,其右手掌更是天生就已萎縮,因此,在其充斥著糾結與內省的生命歷程中,都是值得探究與記錄的動容故事。研究的文本分析方法將透過深度訪談,將敘說資料進行系統性的分析、歸納與探討,並且依循時間脈絡的主題方式呈現,解析文本及敘說情節中所蘊含的深層意義。研究結果發現,在敘說者豐采的大學、冠軍與國手光環下,仍深知視覺及身體上的限制,是何以牽絆著生命的苦痛與鬱結;而視力的退化,更讓其深懼而長久地等待暗黑的召喚;如能有所選擇,敘說者更願意捨去田徑生命中的一切榮耀與金牌,只為換取與一般明眼人一樣的完好視力,並永遠享賴視覺所賦予生命的虛實與色調。此外,從研究的「學術面」發現,透過個體的敘說探究,呈現出生命的啟發性與其獨特的貢獻。然而,生命是齣無限展演的點線與畫面,本研究侑於研究者能力與時間等限制,僅以單一敘說者之研究呈現,對於後續相關研究,建議融入更多元的史料與檔案之彙整,以及重要他人之敘說連結分析,將生命的深意與廣喻更加完展體現。

    Since vision has been used as a media to communicate with people, it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people’s life. The goal of the research is to inquire into a visually impaired athlete’s life about his expectation on the training course, and the feelings of struggling within the training process. The object of this research not only is partially visually impaired, but his right palm of the hand was inborn-withered. Therefore, his life filled introspection is worthy inquiring into with recorded story. The method of the text analysis is to let the object narrate his story, and the object‘s life story will be regarded as the whole, we will understand the whole significant story through the plot the analysis narrated. Although the object has colorful university life and won many champions, he eventually hopes his vision can be completely normal, and enjoys life just like other average people. Through the story, we can see the reality of a visually impaired athlete’s life with brightness and darkness.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 謝誌••••••••••••••••••••••••••••••••••••••••iii 目次••••••••••••••••••••••••••••••••••••••••••v 表次•••••••••••••••••••••••••••••••••••••••viii 圖次•••••••••••••••••••••••••••••••••••••••••ix 第一章 緒論【樂聲響起】••••••••••••••••••••••1 第一節 故事的緣起:感覺是上天、安排是自己•••••••••••••••••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揭開生命樂章的序曲」••••••••••••••3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譜出生命樂章的曲•••••••••••••••••••6 第四節 名詞釋義••••••••••••••••••••••••••••••••••••••••7 第二章 文獻探討【關於生命無礙的樂音饗宴】•••••••9 第一節 「盲」與「視覺障礙」的意涵••••••••••••••••••••••••9 第二節 詮釋「生命」的意義••••••••••••••••••••••••••••••15 第三節 釐清研究中的「生命」與「敘說」••••••••••••••••••••22 第四節 用「心」轉動世界的「生命」鬥士••••••••••••••••••••30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歷程【描繪躍動的生命音符】••••49 第一節 生命譜曲的方法採集••••••••••••••••••••••••••••••49 第二節 找尋生命故事的研究參與者•••••••••••••••••••••••••57 第三節 乘著生命故事的訪談音符開始躍動••••••••••••••••••••59 第四節 研究者的自我覺察與省思•••••••••••••••••••••••••••69 第四章 茁壯微光-開啟「勳」的生命故事•••••••••70 第一節 憶起童年-家••••••••••••••••••••••••••••••••••••70 第二節 只見微光-視力問題的發現與保護••••••••••••••••••••73 第三節 微光之外-天生缺陷的右手•••••••••••••••••••••••••75 第四節 微光裡的世界••••••••••••••••••••••••••••••••••••76 第五節 微光飄移-混沌的國中生活•••••••••••••••••••••••••81 第五章 照亮微光-不可思議的高中生活••••••••••88 第一節 悔與不悔•••••••••••••••••••••••••••••••••••••••88 第二節 受保護的校園-與運動相識•••••••••••••••••••••••••90 第三節 初聲試啼-第一次的對外比賽•••••••••••••••••••••••95 第四節 生命的轉折點-左營陪訓•••••••••••••••••••••••••••98 第五節 一種無形的距離感-第一次與一般選手競賽•••••••••••••99 第六節 第一次與夢想招手•••••••••••••••••••••••••••••••100 第七節 天晴過後-失去最初的感動••••••••••••••••••••••••105 第八節 持續低迷-高三下學期的對外比賽•••••••••••••••••••108 第九節 田徑以外-高中的脫線日誌••••••••••••••••••••••••116 第六章 大學-生命中另一段未完的旅程•••••••••120 第一節 新鮮的大學生活•••••••••••••••••••••••••••••••••120 第二節 挑戰大學的第一個國際比賽-遠東暨南太平洋運動會•••••124 第三節 新鮮體驗-與一般大專選手共舞•••••••••••••••••••••128 第四節 失望的森巴舞會-巴西聖保羅世界盲人運動會•••••••••••129 第七章 未完待續的生命故事••••••••••••••••••132 第一節 生命中永遠的恩師••••••••••••••••••••••••••••••••132 第二節 慾望未來•••••••••••••••••••••••••••••••••••••••137 第三節 是受到眷顧的男孩嗎?•••••••••••••••••••••••••••••141 第八章 找尋生命的位置••••••••••••••••••••••145 第一節 參與運動訓練前的生命歷程•••••••••••••••••••••••••145 第二節 投入運動訓練的轉折與關鍵因素••••••••••••••••••••••152 第三節 投入運動訓練的奮鬥歷程•••••••••••••••••••••••••••155 第九章 結論-探尋蘊味••••••••••••••••••••••166 第一節 生命轉變的期許與省思•••••••••••••••••••••••••••••166 第二節 在未盡的散場幔幕裡-自我重現與反思•••••••••••••••••173 參考文獻•••••••••••••••••••••••••••••••••175 一、中文參考文獻•••••••••••••••••••••••••••••••••••••••175 二、英文參考文獻•••••••••••••••••••••••••••••••••••••••181 附錄 附錄一 研究參與者同意書•••••••••••••••••••••••••••••••••185 附錄二 訪談指引••••••••••••••••••••••••••••••••••••••••186 表次 表2-1-1「盲」的論點一覽表••••••••••••••••••••••••••••••••13 表8-3-1「勳」投入運動訓練的奮鬥歷程一覽表•••••••••••••••••155 圖次 圖3-3-1訪談流程圖•••••••••••••••••••••••••••••••••••••••60

    一、中文參考文獻
    王勇智(1999)。力與無力的掙扎和轉變-一個青年男性的自我敘說之建構。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應用心理學系,台北縣。
    王勇智、鄧明宇(譯)(2003)。敘說分析。台北:五南。(Riessman, C. K., 1993)。
    王麗雲(2000)。質的研究方法。高雄:麗文。
    丘昌泰(1996)。當代公共政策研究中的量化與質化分析:方法論的檢討與重建。法商學報,32,93-134。
    江文瑜(1996)。口述史法。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249-265)。台北:巨流。
    何華國主編(1993)。大專院校視覺障礙學生輔導工作手冊。教育部社會教育司。
    余德慧(1998)。生命史學。台北:高中老師文化。
    吳百騏(2006)。跑出生命的樂章:二位跑者參與馬拉松的生命故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台北市。
    阮文瑞(2004)。笨拙的抵抗與壓制的憤怒─實踐所照映出的自己。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心理學系,台北縣。
    易之新(譯)(2000)。敘事治療:解構並重寫生命故事。台北:高中老師文化。(Freedman, & Combs, 1999)
    林志昇(2003)。一位資深幼教工作者的生命故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台北市。
    林杏足(2001)。諮商理論與實務的新思潮—敘事諮商的基本概念與對話應用。教育研究月刊,期98。
    林俊育(譯)(2003)。用心,走在世界頂峰:看世界級盲人登山家艾立克如何突破極限擁抱生命。台北市:遠流。(Erik, Weihenmayer, 2001)
    林美珠(2000)。敘事研究:從生命故事出發。輔導季刊,36(4),27-34。
    施瑞綿(2006)。服務性社團的大學生構築生命意義之研究─以世界觀和生活目標為取向。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嘉義縣。
    洪瑞璇(2001)。大學女性院長生命故事之研究。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未台北市。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台北:巨流。
    胡幼慧編(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圖書。
    唐瑋(2005)。弱勢青少年生活世界之敘說研究--- 一位曾從事檳榔西施工作夜校生之生命故事的省思。未出版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雲林縣。
    徐鉅昌(1987)。空中教學的根源--視聽教育。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視聽教育館編印:視聽教育雙月刊,29,(2),1-19頁。
    畢恆達(1996)。詮釋學與質性研究。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許育光(2000)。敘說研究的初步探討─從故事性思考和互為主體的觀點出發。輔導季刊,36,12,17-26。
    許明禮(2004)。驚天一擲 江志忠奪金。大紀元。2006年10月26日,取自http://www.epochtimes.com/b5/4/9/24/n669953.htm
    郭秋時(2006)。尋找生命的著力點-一位經歷父親入獄之青少年的生命史。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市。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圖書。
    陳伯璋(2000)。質性研究方法的理論基礎。載於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高雄:麗文文化。
    陳志祥(2000)。江志忠:好,還要更好!中國時報。2006年10月26日,取自http://www.geocities.com/Colosseum/Sideline/3519/paralympic_2000/20001021_javelin_gold_introduction.htm
    陳萱(1999)。戀戀風塵-愛情歷程之敘說。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應用心理學系,台北縣。
    傅偉勳(1993)。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臺北:正中。
    傅偉勳(1994)。學問的生命與生命的學問。台北:正中書局。
    彭英慈(2005)。成年男性喪失父(母)親之哀傷經驗敘說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台北市。
    曾凡慈(2000)。看見/看不見?視障學生的生活實體建構。未出版碩士論文,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台北市。
    曾慶台(2002)。面面俱到?處處保留?~一個國小男性教師的自我敘說。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碩士班,新竹市。
    黃文新(1981)。盲人教育與盲人圖書館。台北:文史哲。
    黃月美(2006)。舞動生命:高齡者之休閒體驗。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台北市。
    黃佳純(1998)。高齡者的發展任務及其因應方式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黃俊雄(2004)。傅偉勳生死哲學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哲學研究所,嘉義縣。
    黃政傑(1996)。質化研究的原理與方法。載於黃政傑等合著,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與實例(頁1-45)。台北:漢文。
    黃瑞琴(2000)。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楊宇彥(2000)。女性生涯發展研究之質的取向--敘說研究法。測驗與輔導,12,期163,頁3429-3431。
    楊淑涵(2001)。選擇非傳統學習領域之四技女生生涯決定歷程之敘說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台北市。
    熊同鑫(2001)。窺、潰、饋:敘述我對生命史的理解。眾聲喧嘩「質性研究法理論與實作對話」國際學術研討會。政治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
    劉翔平(2001)。尋找生命的意義-弗蘭克的意義治療學說。台北:貓頭鷹出版社。
    劉毓芬(2004)。破繭而出的意義--一位自閉症兒童的母親之心理歷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特殊教育學系,台北市。
    潘正德等著(2004)。生命教育之理論與實踐。台北:心理。
    潘皆成(2005)。雙重衣櫃:已婚男同志的生命敘說。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高雄市。
    蔡岱安(譯)(1999)。重見光明。台北市:拍得麗文教基金會。(羅勃V‧海恩)。
    蔡敏玲、余暁雯(譯)(2003)。敘說探究:質性研究中的經驗與故事。台北市:心理出版。(Clandindin, D. J., & Connelly, F. M., 2000)
    蔡錦美(2003)。台灣女性陶藝家連寶猜生命史研究-陶藝、生命力、 社會文化。未出版碩士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班,台北市。
    鄭宜玟(2005)。陶淵明的生命哲學。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哲學系,台中市。
    盧嵐蘭(譯)(1991)。社會世界的現象學。台北:桂冠。(Schutz, A)。
    羅慶成(2003)。一個台灣舞者的身體故事:一段與肉體之間的糾葛愛恨.........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台北市。
    蘇建銘(2004)。一位後天失明者於失明前後的生命轉折及其在從事心理治療的自我展現。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台北市。
    二、英文參考文獻
    Angrosino, M. V. (1989). Documents of interaction: Biography, autobiography, and life history in social science perspective. Gainesville, FL: University of Florida Press.
    Bruner, J. S. (1986). Actual minds, possible world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runer, J. S. (1986/1990/1991). Two modes of thoughts. In Actual minds, possible worlds. Cambru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ubenzer, D., West, J. D., & Boughner, S. R. (1994). Michael White and the narrative perspective in theory. The Family Journal: Counseling and Therapy for Couples and Families, 2(1), 71-83.
    Burr, V. (1995). Introduction: What is social constructionism? An Introduction to Social Constructionism (pp.1-16), London: Rountledge.
    Capps, L., & Ochs, E. (1996). Narrating the self. 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 Volume l25:19-43.
    Clandinin, D. J., & Connelly, F. M. (1991). Narrative and story in practice and research . In D.A. Schon(Eds.),The reflective turn (pp.258-282).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Clandinin, D. J., & Connelly, F. M. (1999). Narrative Inquiry: experience and story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ublishers.
    Cochran, L. (1990). Narrative as a paradigm for career research. In R. A. Young & W. A. Borgrn(Eds.), Methodological Approaches to The Study of Career, 71-86. New York:Praeger.
    Creswell, J. W. (1998). Qualitative inquiry and research design: Choosing among five traditions. Thousand Oaks, CA: Sage.
    Elder, G. H. (1995). The life course. In Borgatta, E. F., & Borgatta, M. L. (Eds.). The encyclopedia of sociology (pp.1120-1130). New York:Macmillan.
    Foucault, M. (1988). Technologies of the self. In L. M. Martin, H. Gutman, & P. H. Hutton(Eds.)Technologies of the self(pp.16-49). Amherst: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
    Frankl, V. E. (1967). Psychotherapy and Existentialism: Selected paper on Ogotherapy. New York: Washington Square Press.
    Frankl, V. E. (1988). The Will to Meaning: Foundations and application of Logotherapy(2nd ed.). New York: New American Liabrary.
    Giele, J. Z., & Elder, G. H (1998). Methods of life course research :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 Thousand Oaks, CA : Sage Publications.
    Hatch, J. A., & Wisniewski, R. (1995). Life history and narrative(Eds.). Washington, D. C.: The Falmer Press.
    Lieblich, A. Tuval-Mashiach, R., & Zilber, T. (1999). Narrative Research : reading,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CA: Sage.
    Lieblich, A., Mashiach, R. T., & Zilber, T. (1998). Narrative research: Reading,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Thousand Oaks, CA: Sage.
    McAdams, D.P. (1990). Unity and purpose in human lives: The emergence of identity as a life story. In A.I. Rabin, R.A. Zucker, R.A. Emmons, & S. Frank (Eds.), Studying persons and lives. NY: Springer.
    McCracken, G. (1988). The long interview. Newbury Park, CA: Sage.
    McLeod, J. (1997). Narrative and psychotherapy. London: Sage.
    Polkinghorne, D. E. (1988). Narrative knowing and the human science.
    Polkinghorne, D. E. (1995). Narrative and the self-concept. Journal of Narrative and Life History, 1, 135-153.
    Riessman, C.K. (1993). Narrative analysis. CA: Sage.
    Sarbin, T.R. (1986). The narrative as a root metaphor for psychology. In T.R. Sarbin (Ed.), Narrative Psychology : the Stored nature of Human Conduct. New York:Praeger,pp.1-21.
    USABA (2003). United States Association of Blind Athletes. (n. d.). Retrieved November 2, 2006, from http://home.nyc.gov/html/sports/html/usaba.html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