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高莉莉
論文名稱: 魏晉到盛唐時期建安風骨論的形成與嬗變
指導教授: 潘麗珠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2
中文關鍵詞: 建安風骨建安詩歌風骨魏晉南朝初唐盛唐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93下載:11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建安風骨」的論題經過歷來學者不斷地研究與開發後,一方面得到大量值得肯定的成果,另一方面也使此一領域的研究空間日漸縮小,於是近年的相關研究數量銳減。但這並不表示「建安風骨」的相關問題已經獲得徹底的解決,因此,本論文即以「魏晉到盛唐時期建安風骨論的形成與嬗變」作為研究主題,希望奠基於前人的研究成果之上,對此論題進行檢視與開發。
    就「建安風骨」的內涵而言,由於「風骨」理論成於劉勰的《文心雕龍》中,所以歷來探究「建安風骨」的理論內涵皆由此書說起。然而「建安」之所以能和「風骨」論緊密結合,必然與「風骨」論的生成機制有關。因此,第二章即對「風骨」理論進行溯源,探究「人物風骨論」到「文學風骨論」的發展過程。沿著此一路徑,即人物論、文氣論,以及緣情論,從中追溯劉勰「風骨」論的形成,以及「建安」與「風骨」在魏晉的社會背景和學術思潮的發展下,如何產生結合的契機。沿著三大理論的發展,可以看出身為主體的「人」,與涵茹於主體中的「氣」與「情」,還有表現「情」的文藝形式,這之間有一連串的相互影響,促成劉勰「風骨」論的產生,而這些特質的生成背景和美學特色,又和建安的時代、作家及作品息息相關,由此說明劉勰的「風骨」論不能脫離「建安」而獨自立說,也預示「建安風骨」的產生在建安時期就已開始,而在「風骨」理論成熟後,正式踏上文學批評的舞台,影響後世的文學創作。
    第三章從劉勰《文心雕龍》的「風骨」論,看「建安風骨」在理論方面的建構,再結合劉勰對建安文學的評論,分析「建安」與「風骨」結合為「建安風骨」的原因。接著探究鍾嶸《詩品》的「建安風力」論,鍾嶸總結建安時期五言詩的創作經驗,提出「建安風力」的指標,為後人實踐「建安風骨」樹立了典範,影響後代批評者以「建安風骨」作為批評的標準。經由對劉勰「風骨」論與「建安」論,以及鍾嶸的「建安風力」論,進行釋義與比較後,可以歸結「建安風骨」典範的形成,在理論方面是由劉勰的「風骨」論和鍾嶸的「風力」論來建構,在詩人主體精神和情感方面,則是主要由劉勰的「建安」論和鍾嶸的「骨氣」說來充實,至於在美學表現上則是兼融了劉勰的「風骨」論、「建安」論,以及鍾嶸的「風力」論,由此各方面的融合組構,「建安風骨」的典範於焉建立,成為文學批評史上歷久彌新的精神指標。
    第四章承第三章劉勰和鍾嶸對「建安風骨」美學特質的闡釋,進而回到建安時期,從不同階段的人文和詩歌發展,結合建安的作家及作品對理論進行深入的檢視,說明具有何種美學特質的詩作才能代表「建安風骨」,還有能表現「建安風骨」特質的建安作家有誰,融匯不同階段的發展和美學特質,成為後人所高揚的「建安風骨」典範。在對建安時期的「建安風骨」進行探究後,可以發現「建安風骨」的形成是有歷程性的,其美學風貌隨著人文嬗變和藝術技巧的演進而有不同的展現。不論是處於社會戰亂的憂憫詩人,或是發自飲酒遊宴的鄴中新聲,又或是低迴淒婉的心靈悲歌,都與「建安風骨」的產生息息相關,他們的詩風時而質樸雄恣,時而清新華麗,更有骨采並贍,都是「建安風骨」「情」、「氣」、「力」的美學展現。由此可知,「建安風骨」是不能限於特定題材、風格,或是詩人,也證明「建安風骨」是在眾多建安文人的共同創作下,所成就的多采多姿的文壇盛景。
    因為理論概念本身會隨著社會生活、文藝思想,以及反映對象的不同,而有所發展及改變,不釐清這些概念的差異,就無法呈顯「建安風骨」的流動性和生命力。因此,第五章要討論初盛唐時期的文人對「建安風骨」的回歸與創新。此時期主要有陳子昂提出「漢魏風骨」論作為改革文風的口號,並用自己的詩歌實踐此一主張,只是在當時並沒有得到廣泛的認同。李白繼陳子昂之後推崇「建安骨」,並用卓越的詩歌藝術實踐自己的主張。又有殷璠以選詩及論詩的方式提出「建安氣骨」,顯示盛唐詩人對「建安風骨」的繼承,也發展出屬於強盛國勢和蓬勃詩風下的「盛唐風骨」。雖然三者都是重視「建安風骨」典範的論者,但在推崇「風骨」之餘,他們又各自提出了相應的美學規範,如陳子昂的「興寄」說,李白的「貴清真」,還有殷璠的「聲律」與「興象」說,所以他們對「建安風骨」的推崇,不僅僅是回歸,更是一種創新。由陳子昂、李白到殷璠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到「風骨」的特質逐漸地顯現,也一步步地與其它正在興起的詩歌特質不謀而合,這說明了「建安風骨」在詩歌創作中依然能保有其固有的內涵,但也因為要能展現時代特色並符合時人的審美特質,所以必須有更大的包融性和結合力,進而成為一種內涵更豐富的詩學指標。
    第六章是結論,即根據上面各章節的研究和分析,進行總結和比較,並藉此為後來的研究提領出新方向。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問題意識………………………………………………….1 一、「建安風骨」研究發展…………………………………………………….1 二、「建安風骨」研究面向…………………………………………………….3 第二節 文獻探討…………….……………………………………4 一、從時代精神論述「建安風骨」的思想內容………………………………5 二、從風骨理論闡釋「建安風骨」的美學特質……………………………….6 三、從文學接受探索「建安風骨」的發展演變……………………………….9 第三節 研究範限與進路…………………………………………..11 一、研究範限……………………………………………………………………11 二、 研究進路……………………………………………………………12 第二章  由觀形到達情──風骨論的溯源….............14 第一節 人物論與風骨論的關係……………………………………14 一、 人物論萌發…………………………………………………………15 二、 魏晉人物論…………………………………………………………17 三、 人物論對風骨論的影響……………………………………………22 第二節 文氣論與風骨論的關係………………………………..…..24 一、 文氣論萌發………………………………………………………25 二、 曹丕文氣論………………………………………………………27 三、 文氣論對風骨論的影響……………………………………………30 第三節 緣情論與風骨論的關係………………………………….33 一、 緣情論萌發…………………………………………………………34 二、 陸機緣情論…………………………………………………………37 三、 緣情論對風骨論的影響……………………………………………40 第三章  典範的建立——建安風骨論的形成及內涵……………….46 第一節 劉勰《文心雕龍》「風骨」論……………………………..46 一、「風骨」論緣起……………………………………………………………47 二、「風骨」論的美學與創作規範……………………………………………52 三、「風骨」論與「建安」論…………………………………………………59 第二節 鍾嶸《詩品》「建安風力」論……………………………..62 一、「風力」論緣起…………………………………………………………62 二、「建安風力」論的美學與創作規範……………………………………64 第四章  由質樸到華贍——建安風骨的人文嬗變與美學風貌………74 第一節 奠基期:世積亂離與建安風骨的初成……………………75 一、 天人交禍的動蕩世局…………………………………………………75 二、 憂時憫亂的建安文人…………………………………………………77 三、 質樸雄恣的詩歌美學…………………………………………………85 第二節 成熟期:鄴下集團與建安風骨的發展……………………87 一、 崇文尚藝的集團宴饗…………………………………………………87 二、 熱情激揚的鄴中新聲…………………………………………………90 三、 清新華麗的詩歌美學…………………………………………………97 第三節 集成期:人生哀嘆與建安風骨的終程……………………100 一、骨肉相殘的政治坎途……………………………………………………100 二、低迴淒婉的心靈悲歌……………………………………………………103 三、骨采並贍的詩歌美學……………………………………………………110 第五章  回歸與創新——初盛唐時期的建安風骨論……………115 第一節 陳子昂「漢魏風骨」論………………………………….115 一、初唐文論與「漢魏風骨」論…………………………………………….116 二、「風骨」與「興寄」的結合……………………………………………121 三、「風骨」與「興寄」的美學實踐………………………………………126 第二節 李白「建安骨」論………………………………………..129 一、盛唐之音與「建安骨」論………………………………………………129 二、「建安骨」與「貴清真」………………………………………………131 三、「建安骨」的復變與實踐………………………………………………137 第三節 殷璠「建安氣骨」論……………………………………..140 一、「開元十五年」與「建安氣骨」論……………………………………141 二、「神來、氣來、情來」與「風骨」……………………………………143 三、「風骨」與「聲律」、「興象」的美學實踐…………………………144 第六章 結論……………………………………………..154 參考書目161-172

    參考書目

      以下書目僅收錄對撰著論文有所啟發的書籍論文,以及重要引文的出處。共分古籍著作、近人專著、學位論文、期刊論文四類。古籍類按作者朝代先後排列,同朝代者按姓氏筆劃排列。其餘各類則按出版年份先後排列,同年份者又按姓氏筆劃多寡排列。

    一、 古籍著作

    【秦】呂不韋編撰《呂氏春秋》 台北:藝文印書館1959年版
    【漢】司馬遷《史記》 台北:鼎文書局1990年6版
    【漢】班固《漢書》 台北:鼎文書局1990年6版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 台北:商務印書館1968年版
    【漢】劉安編撰《淮南子》 台北:廣文書局1965年初版
    【漢】戴德輯《大戴禮記》 山東:山東友誼書社1991年出版
    【魏】曹操《曹操集》 台北:河洛圖書1975年台初版
    【晉】陳壽撰【宋】裴松之注《三國志》 台北:鼎文書局1990年6版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 台北:鼎文書局1990年6版
    【南朝.齊】謝赫《古畫品錄》集成簡編本 台北:商務印書館1965年版
    【南朝.梁】沈約《宋書》 台北:鼎文書局1990年6版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 台北:商務印書館1979年版
    【南朝.梁】蕭子顯《南齊書》 台北:鼎文書局1990年6版
    【南朝.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 台北:藝文印書館2003年版
    【南朝.梁】鍾嶸《詩品》 台北:商務印書館1979年版
    【隋】姚察、謝炅【唐】魏徵、姚思廉《梁書》 台北:鼎文書局1990年6版
    【唐】王勃《王子安集》 台北:商務印書館1979年版
    【唐】令狐德棻《北周書》 台北:鼎文書局1990年6版
    【唐】李白《李太白全集》 台北:河洛圖書1975年臺初版
    【唐】李百藥《北齊書》 台北:鼎文書局1990年6版
    【唐】李延壽《南史》 台北:鼎文書局1990年6版
    【唐】孟棨《本事詩》收錄於丁仲祜《續歷代詩話》 台北:藝文印書館1983年4版
    【唐】房玄齡等《晉書》 台北:鼎文書局1990年6版
    【唐】芮挺章《國秀集》 台北:商務印書館1979年
    【唐】姚思廉《陳書》 台北:鼎文書局1990年6版
    【唐】殷璠《丹陽集》收錄於傅璇琮編撰《唐人選詩新編》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版
    【唐】殷璠《河嶽英靈集》 台北:商務印書館1979年版
    【唐】張彥遠《法書要錄》 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版
    【唐】陳子昂《陳伯玉文集》 台北:商務印書館1979年版
    【唐】楊炯《楊盈川集》 台北:商務印書館1979年版
    【唐】盧照鄰《幽憂子集》 台北:商務印書館1979年版
    【唐】駱賓王《駱賓王文集》 台北:商務印書館1979年版
    【唐】魏徵等《隋書》 台北:鼎文書局1990年6版
    【宋】王應麟《困學紀聞》收錄於吳文治主編《宋詩話全編》 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宋】朱熹《朱熹詩話》收錄於吳文治主編《宋詩話全編》 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宋】計有功《唐詩紀事》 台北:商務印書館1979年版
    【宋】葛立方《韻語陽秋》收錄於吳文治主編《宋詩話全編》 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宋】劉克莊《後村詩話》收錄於吳文治主編《宋詩話全編》 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宋】歐陽脩、宋祁《新唐書》 台北:鼎文書局1992年6版
    【宋】嚴羽《滄浪詩話》 台北:金楓出版社1999年初版
    【元】劉履《選詩補註》收錄於《風雅翼》明刊本 國家圖書館藏印
    【明】王世貞《藝苑卮言》收錄於吳文治主編《明詩話全編》 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初版
    【明】李攀龍《唐詩選》收錄於吳文治主編《明詩話全編》 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初版
    【明】胡震亨《唐音癸籤》收錄於吳文治主編《明詩話全編》 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初版
    【明】胡應麟《詩藪》收錄於吳文治主編《明詩話全編》 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初版
    【明】高棅《唐詩品彙》 台北:學海出版社1983年初版
    【明】張鳳翼《文選纂註》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總集類》第285冊 台南:莊嚴文化出版社1997年版
    【明】梅鼎祚《六朝詩乘》明萬曆丙午刊本 國家圖書館藏印
    【明】許學夷《詩源辨體》收錄於吳文治主編《明詩話全編》 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初版
    【明】陶宗儀等編纂《說郛》 台北:新興書局1963年版
    【明】謝榛《四溟詩話》收錄於吳文治主編《明詩話全編》 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初版
    【明】鍾惺、譚元春《古詩歸》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集部1589冊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明】鍾惺、譚元春《唐詩歸》收錄於吳文治主編《明詩話全編》 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明】顧起元《懶真草堂集》收錄於吳文治主編《明詩話全編》 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初版
    【清】丁晏編;黃節注;《曹子建集評注》 台北:世界書局1980年2版
    【清】方東樹《方東樹評古詩選》 台北:聯經出版社1975年初版
    【清】王士禎《帶經堂詩話》 台北:廣文書局1971年初版
    【清】王夫之《古詩評選》收錄於《船山遺書》 上海:太平洋書店排印本1933年版
    【清】王夫之《薑齋詩話》收錄於郭紹虞主編《清詩話》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1版
    【清】王先謙集解《荀子集解》 台北:藝文印書館2000年初版
    【清】吳淇《六朝選詩定論》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補編》第十一冊 濟南:齊魯書社2001年初版
    【清】吳喬《圍爐詩話》收錄於郭紹虞主編《清詩話續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1版
    【清】沈德潛《古詩源》 台北:世界書局1998年2版
    【清】沈德潛《唐詩別裁》 台北:廣文書局1970年版
    【清】沈德潛《說詩晬語》收錄於郭紹虞主編《清詩話》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1版
    【清】汪中選注《詩品注》 台北:正中書局1997年版
    【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尚書》 台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版
    【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詩經》 台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版
    【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禮記》 台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版
    【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周禮》 台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版
    【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論語》 台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版
    【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孟子》 台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版
    【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易經》 台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版
    【清】施補華《峴傭說詩》收錄於郭紹虞主編《清詩話》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清】翁方綱《石洲詩話》收錄於郭紹虞主編《清詩話續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清】張玉穀《古詩賞析》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集部1591冊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出版
    【清】清聖祖御纂《全唐詩》 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版
    【清】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集部1590冊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清】章學誠《文史通義》 山東:岳麓書社1993年版
    【清】郭慶藩編;王孝魚整理《莊子集釋》 台北:萬卷樓圖書1993年版版
    【清】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 台北:學海出版社1991年再版
    【清】葉燮《原詩》收錄於郭紹虞主編《清詩話》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1版
    【清】趙翼《二十二史劄記》 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版
    【清】趙翼《甌北詩話》收錄於郭紹虞主編《清詩話續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1版
    【清】劉熙載《藝概》 台北:開明書局1981年初版
    【清】嚴可均輯校《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 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版

    二、 專書著作

    劉永濟《文心雕龍校釋》 台北:正中書局1954年台初版
    張立齋《文心雕龍註訂》 台北:正中書局1957年台初版
    黃侃《文心雕龍札記》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62年版
    許文雨編著《文論講疏》 台北:正中書局1967年台初版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 台北:明倫出版社1969年版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 台北:學生書局1978年3版
    廖蔚卿《六朝文論研究》 台北:聯經出版社1978年版
    胡楚生集釋《潛夫論集釋》 台北:鼎文書局1979年初版
    鄧永康編《魏曹子建先生植年譜》 台北:商務印書館1981年初版
    蕭滌非《漢魏六朝樂府文學史》 台北:長安出版社1981年台2版
    郭紹虞、羅根澤主編《中國歷代文論選》 台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版
    江建俊《漢末人倫鑒識之總理則──劉卲人物志研究》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3年版
    張可禮《三曹年譜》 濟南:齊魯書社1983年版
    黃暉校釋《論衡校釋》 台北:商務書局1983年台6版
    王元化《文心雕龍創作論》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張蓓蓓《東漢士風及其轉變》 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1985年初版
    楊金鼎等注釋《楚辭注釋》 台北:文津出版社1985年版
    趙幼文《曹植集校注》 台北:明文書局1985年初版
    蕭滌非、吳賢明《中國歷代著名文學家評傳》 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王運熙《文心雕龍探索》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王瑤《中古文學史論》 台北:長安出版社1986年3版
    涂光社《文心十論》 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6年初版
    張可禮《建安文學論稿》 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6年初版
    羅宗強《隋唐五代文學思想史》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初版
    林庚《唐詩綜論》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年初版
    劉遠智《陳子昂及其感遇詩研究》 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版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 台北:學生書局1988年10刷
    鄭毓瑜《六朝文氣論探究》 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1988年版
    韓理洲《陳子昂研究》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初版
    龔鵬程《文化.文學與美學》 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88年版
    王運熙、楊明《魏晉南北朝文學批評史》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初版
    洪順隆《魏文帝曹丕年譜暨作品繫年》 台北:商務印書館1989年初版
    張少康《古典文藝美學論稿》 台北:淑馨出版社1989年初版
    敏澤《中國美學思想史》 濟南:齊魯書社1989年版2刷
    曾祖蔭《中國古代文藝美學範疇》 台北:文津出版社1989年版
    鄭孟彤《建安風流人物》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初版
    郁賢皓、張采民《建安七子詩箋註》 成都:巴蜀書社1990年初版
    游國恩主編《中國文學史》 台北:五南出版社1990年初版
    羅立乾《鍾嶸的詩歌美學》 台北:東大圖書1990年出版
    王更生《文心雕龍新論》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初版
    王運熙、顧易生《中國文學批評史》 台北:五南出版社1991年台1版
    李宗為《建安風骨》 香港:中華書局1991年初版
    張少康《中國古代文學創作論》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初版
    張少康《文心雕龍新探》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版
    韓格平《建安七子詩文集校注釋析》 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初版
    王叔岷《鍾嶸詩品箋證稿》 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集刊1992年初版
    成復旺《神與物遊──論中國傳統審美方式》 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2年版
    李珍華、傅璇琮《河嶽英靈集研究》 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初版
    杜黎均《文心雕龍研究和譯釋》 台北:曉園書局1992年出版
    施逢雨《李白詩的藝術成就》 台北:大安出版社1992年初版
    陳詠明《劉勰的審美理想》 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初版
    金民那《文心雕龍的美學》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版
    敏澤《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 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3年初版
    黃保真、成復旺、蔡鍾翔《中國文學理論史──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時期》 台北:洪葉文化出版社1993年初版
    黃保真、成復旺、蔡鍾翔《中國文學理論史──隋唐五代宋元時期》 台北:洪葉文化出版社1993年初版
    趙敏俐《兩漢詩歌研究》 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初版
    錢志熙《魏晉詩歌藝術原論》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1版
    顏崑陽《六朝文學觀念叢論》 台北:正中書局1993年版
    羅宗強、郝世峰主編《隋唐五代文學史》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王運熙、楊明《隋唐五代文學批評史》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初版
    張靜二《文氣論詮》 台北:五南出版社1994年初版
    許總《唐詩史》 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4年初版
    詹鍈《文心雕龍的風格學》 台北:正中書局1994年版
    鄭文《建安詩論》 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1994年初版
    牟世金《文心雕龍研究》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年初版
    林童照《六朝人才觀念與文學》 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初版
    范文瀾《文心雕龍注》 台北:商務印書館1995年1版
    孫明君《漢末士風與建安詩風》 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初版
    傅剛《魏晉南北朝詩歌史論》 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初版
    葛曉音《漢唐文學的嬗變》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1995年版
    余嘉錫箋疏《世說新語箋疏》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杜曉勤《齊梁詩歌向盛唐詩歌的嬗變》 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6年初版
    林登順《魏晉南北朝儒學流變之省察》 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初版
    孫明君《三曹與中國詩》 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6年版
    張少康、劉三富《中國文學理論批評發展史》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
    張伯偉編撰《全唐五代詩格校考》 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初版
    曹旭《詩品集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陳伯海《唐詩學引論》 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年初版
    陳喬楚註譯《人物志今註今譯》 台北:商務印書館1996年初版
    鄭毓瑜《六朝情境美學綜論》 台北:學生書局1996年版
    蕭華榮《中國詩學思想史》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1996年初版
    于迎春《漢代文人與文學觀念的演進》 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年初版
    杜曉勤《初盛唐詩歌的文化闡釋》 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年初版
    梅家玲《漢魏六朝文學新論──擬代與贈答篇》 台北:里仁書局1997年初版
    傅亞庶注釋《三曹詩文全集譯注》 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
    劉師培《中古文學論著三種》 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年初版
    竹添光鴻《左傳會箋》 台北:天工書局1998年版
    李景華《建安詩傳》 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初版
    周振甫《文心雕龍注釋》 台北:里仁書局1998年初版
    曹旭《詩品研究》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初版
    葛曉音《詩國高潮與盛唐文化》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初版
    韓格平《建安七子綜論》 遼寧: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初版
    李澤厚、劉綱紀《中國美學史魏晉南北朝編》 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年版
    徐公持編著《魏晉文學史》 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陳昌明《緣情文學觀》 台北:台灣書店1999年初版
    王巍《建安文學概論》 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年2版
    尚學鋒、過常玉、郭英德《中國古典文學接受史》 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年初版
    袁濟喜《六朝美學》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張伯偉《鍾嶸詩品研究》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儀平策《中國審美文化史‧秦漢魏晉南北朝卷》 濟南:山東畫報2000年初版
    劉文忠《中古文學與文論研究》 北京:學苑出版社2000年版
    王力堅《魏晉詩歌的審美觀照》 台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初版
    王邦雄等編著《中國哲學史》 台北:國立空中大學出版社2001年初版
    朱自清《詩言志辨》 台北:頂淵文化出版社2001年初版
    汪湧豪《風骨的意味》 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1年初版
    宗白華《美學散步》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胡阿祥《魏晉本土文學地理研究》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初版
    徐復觀《中國文學論集》 台北:學生書局2001年增補6版
    盛源、袁濟喜《六朝清音》 鄭川: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湯用彤《魏晉玄學—湯用彤全集(六)》 台北:佛光文化出版社2001年版
    童慶炳《中國古代文論的現代意義》 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初版
    聞一多《唐詩雜論》 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年初版
    歸青、曹旭《中國詩學史──魏晉南北朝卷》 廈門:鷺江出版社2001年版
    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 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袁濟喜《古代文論的人文追尋》 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初版
    牟宗三《牟宗三先生全集2──名家與荀子‧才性與玄理》 台北:聯經出版社2003年初版
    王鵬廷《建安七子研究》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初版
    郭預衡主編《中國文學史長編》 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2版
    裴斐、劉善良編《李白資料彙編》 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版
    河北師範學院中文系古典文學教研組編《三曹資料彙編》 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版
    吳小如等編著《漢魏六朝詩鑒賞辭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年版
    吳雲主編《建安七子集校注》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初版
    俞紹初輯校《建安七子集》 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初版
    錢志熙《魏晉南朝詩歌史述》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初版

    三、 學位論文

    徐銀禮《建安風骨探析》 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年
    莊耀郎《原氣》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
    朴泰德《劉勰與鍾嶸的詩論比較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1995年
    賴麗蓉《魏晉「人物品鑒」研究──創造性審美活動的完成》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年
    張鈞莉《魏晉美學趨勢之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年
    柳惠英《河嶽英靈集選詩研究》 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魏詩盈《陳子昂文學史評價析論》 國立清華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朱雅琪《魏晉詩歌中的審美意識》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年
    鄭來春《人物志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四、 期刊論文

    林庚〈陳子昂與建安風骨──古代詩歌中的浪漫主義傳統〉 《文學評論》1959年第5期
    林文月〈蓬萊文章建安骨──試論中世紀詩壇風骨之式微與復興〉 《中外文學》1982年第11卷第1期
    曹順慶〈風骨與崇高〉 《江漢論壇》1982年第5期
    周振甫〈釋「建安風骨」〉 《文學評論》1983年第5期
    王拾遺〈略論建安風骨〉 《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84年第2期
    胡國瑞〈論曹植詩的藝術成就〉收錄於《藝譚》編輯部編《建安文學研究文集》合肥:黃山書社1984年版
    唐躍〈「建安風骨」是對建安文學美感特徵的概括〉收錄於《藝譚》編輯部編《建安文學研究文集》 合肥:黃山書社1984年版
    徐定祥〈論曹丕詩歌的現實主義精神〉收錄於《藝譚》編輯部編《建安文學研究文集》 合肥:黃山書社1984年版
    殷翔〈文學的自覺──淺論建安文學〉收錄於《藝譚》編輯部編《建安文學研究文集》 合肥:黃山書社1984年版
    秦效成〈論曹操詩歌的現實主義精神〉收錄於《藝譚》編輯部編《建安文學研究文集》 合肥:黃山書社1984年版
    曹文心、劉傳增〈漢音‧魏響──論曹丕與建安文學〉收錄於《藝譚》編輯部編《建安文學研究文集》 合肥:黃山書社1984年版
    莊耀郎〈曹丕典論論文「氣」義探微〉收錄於《古典文學》第六集 台北:學生書局1984年版
    許善述〈試說曹植作品的「華麗」與「壯大」〉收錄於《藝譚》編輯部編《建安文學研究文集》 合肥:黃山書社1984年版
    陳祖美〈建安詩風的衍變〉收錄於《藝譚》編輯部編《建安文學研究文集》 合肥:黃山書社1984年版
    傅生文〈「建安風骨」淺嘗〉收錄於《藝譚》編輯部編《建安文學研究文集》 合肥:黃山書社1984年版
    李正治〈風骨〉 《文訊月刊》1985年第18期
    吳觀瀾〈「漢魏風骨」應包括「正始之音」〉 《文學遺產》1986年第3期
    林繼中〈釋「神來、氣來、情來」說──盛唐文評管窺之一〉收錄於徐中玉主編《中國古代文學理論研究》叢刊第十一輯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初版
    張可禮〈如何理解建安風骨〉 《文史哲》1986年第3期
    陳尚君〈殷璠《丹陽集》輯考〉收錄於《唐代文學論叢》第八輯 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王金凌〈人倫識鑒與文學批評的關係〉收錄於《古典文學》第九集 台北:學生書局1987年版
    蔣凡〈文學批評史中之殷璠及其河嶽英靈傳〉收錄於徐中玉主編《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第十二輯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初版
    顏崑陽〈論魏晉南北朝文質觀念及其所衍生諸問題〉收錄於《古典文學》第九集台北:學生書局1987年初版
    陳耀南〈文心風骨群說辨疑〉收錄於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主編《文心雕龍綜論》台北:學生書局1988年版
    蔡英俊〈「風格」的界義及其與中國文學批評理念的關係〉收錄於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主編《文心雕龍綜論》 台北:學生書局1988年初版
    顏崑陽〈論文心雕龍「辯證性的文體觀念架構」──兼辨徐復觀、龔鵬程「文心雕龍的文體體論」〉收錄於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主編《文心雕龍綜論》 台北:學生書局1988年初版
    龔鵬程〈從《呂氏春秋》到《文心雕龍》──自然氣感與抒情自我〉收錄於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主編《文心雕龍綜論》 台北:學生書局1988年初版
    李天道〈「滋味」與「興象」──《詩品》、《河嶽英靈集》沿革比較研究〉 《青海師範大學學報》1989年第1期
    郁賢皓、張采民〈建安七子與「建安風骨」〉 《南京師大學報》1989年第4期
    魯迅〈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收錄於《魯迅作品集──而已集》 台北:風雲時代出版社1989年初版
    王少良〈建安風骨的原始意義〉 《遼寧師範大學學報》1990年6期
    李建中〈「才性」芻議──中國古代文藝心理學研究之一〉 《四川大學學報》1990年第3期
    趙昌平〈開元十五年前後──論盛唐詩的形成與分期〉 《中國文化》1990年第2期
    周曉佑〈淺論李白對建安風骨的繼承與發展〉 《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1年第6期
    莫礪鋒〈論初盛唐的五言古詩〉收錄於傅璇琮主編《唐代文學研究》第三輯 太原:廣西師範大學1992年初版
    姚敏杰〈論四傑文和文論的調和與沖突〉收錄於傅璇琮主編《唐代文學研究》第四輯 太原:廣西師範大學1993年版
    查屏球〈從南朝思維定勢看《詩品》批評模式〉 《貴州社會科學》1993年第1期
    湯貴仁〈論初唐詩歌的歷史地位〉收錄於傅璇琮主編《唐代文學研究》第四輯 太原:廣西師範大學1993年版
    汪湧豪〈「風骨」非「風格」辨〉 《陰山學刊》1994年第3期
    邵波〈「文以氣為主」的美學意蘊〉 《美學》1994年3期
    寇效信〈曹丕「文以氣為主」辨〉 《陜西大學學報》1994年5期
    張連科〈感情與人性,曹丕「文氣」說的特性〉 《九江師專學報》1994年3-4期合刊
    陳長義〈建安風骨與盛唐氣象的美學定格〉 《社會科學研究》1994年
    叢金玉〈鍾嶸論「建安風力」〉 《冀東學刊》1994年第1期
    丁夏〈論曹丕詩──兼論對「建安風骨」的再認識〉 《清華大學學報》1995年第10卷第1期
    王鍾陵〈漢代文藝特徵與王充「真美」觀的意義〉收錄於《古代文學理論研究》叢刊17輯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95年初版
    姜小青、于維璋〈劉勰詩歌的本質〉 《齊魯學刊》1995年第2期
    葛曉音〈論李白樂府的復與變〉收錄於傅璇琮主編《唐代文學研究》第六輯 太原:廣西師範大學1995年版
    周光慶〈魏晉風度的人格內涵〉 《華中師範大學學報》1996年第4期
    張家釗〈「元氣」論與曹丕「文氣」說〉 《西南民族學院學報》1996年第5期
    張家釗〈曹丕「文氣」說溯源〉 《社會科學研究》1996年第4期
    許東海〈從永明體論李白詩律的復古〉 《中正大學學報人文分冊》1996年第7卷第1期
    楊星映〈「風骨」管窺〉 《重慶師院學報》1996年第3期
    趙泰靖〈論歷代對「詩緣情而綺靡」的誤讀〉 《河南電大學報》1996年第4期
    平利斌〈「建安風骨」不能涵蓋曹丕詩風〉 《上饒師專學報》1997年第17卷1期
    吳瑞霞〈劉勰的「識」與鍾嶸的「味」之比較〉 《湖北師範學院學報》1997年第17卷第5期
    高勤麗〈「詩緣情而綺靡」──論陸機的詩歌美學思想〉 《安徽農業大學學報》1997年第1期
    趙榮栓〈功業與精神的價值表現──漫談建安風骨〉 《河南師範大學學報》1997年第24卷第5期
    劉懷榮〈殷璠「興象」說〉 《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7年第4期
    袁濟喜,洪祖斌〈論建安風骨向正始之音的轉變〉 《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8年第2期
    董嵐〈風骨神韻與清淡簡遠──談建安詩人與盛唐王孟詩派傳承關係〉 《中州大學學報》1998年第4期
    詹福瑞、侯貴滿〈「詩緣情」辨義〉 《河北大學學報》1998年第23卷第3期
    蔡安延〈論「建安風骨」的嬗變深化過程及其意義〉 《鄖陽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8年第18卷第3期
    孫敏強〈從「建安風骨」到「盛唐氣象」──論「風骨」說的美學內涵和歷史意義〉 《浙江學刊》1999年第2期
    張學松〈從意象建構看建安與盛唐風骨〉 《北京師範大學學報》1999年第5期
    劉俊敏〈論盛唐邊塞詩的風骨美〉 《許昌師專學報》1999年第18卷第2期
    劉運好〈「緣情綺靡」與陸機詩風〉 《寧波大學學報》1999年第12卷第3期
    劉暢〈由「悲涼」看建安風骨的北方文化審美屬性〉 《天津大學學報》1999年第1卷第1冊
    魏宏燦〈論曹操對音樂文化的貢獻〉 《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99年第2期
    李旭〈高度成熟的中國詩學範疇:風骨〉 《文藝研究》2000年第6期
    李豐楙〈嚴肅與遊戲:六朝詩人的兩種精神面向〉收錄於衣若芬、劉苑如主編《世變與創化──漢唐、唐宋轉化期之文藝現象》 台北:中研院中文哲研究所2000年初版
    孟登迎〈劉勰「風骨」說及其流變〉 《晉東南師專學報》2000年第1期
    張振龍〈漢末儒學及建安七子的儒家思想〉 《信陽師範學院學報》2000年第20卷第2期
    劉濤〈從建安七子的創作看建安風骨〉 《臨沂師範學院學報》2000年22卷2期
    文堅〈盛唐風骨與建安風骨的比較〉 《湖南商學院學報》2001年第8卷第3期
    王基林〈唐詩的風骨〉 《南京農專學報》2001年第17卷第4期
    吳功正〈李白的詩美學思想及其盛唐特徵〉 《學術交流》2001年第2期
    鄧福舜〈建安詩歌景物描寫的藝術新走向〉 《遼寧師範大學學報》2001年第24卷第4期
    魏宏燦〈試論漢魏風骨與建安風力的關係〉 《安徽大學學報》2001年25卷4期
    嚴受雲〈陳子昂的「風骨」說與唐代詩學〉 《安慶師範學院學報》2001年第20卷第4期
    王麗珍〈略論建安文學的華美與壯大〉 《青海師專學報》2002年第2期
    林邦鈞〈「復」與「變」的互動──陳子昂詩歌理論和創作的創新〉 《齊魯學刊》2002年第3期
    黃亞卓〈論建安公宴詩及其典範意義〉 《廣西師院學報》2002年第23卷第3期
    楊穎〈論「風骨」之外建安文學的另一風格趨向〉 《南京醫科大學學報》2002年第3期
    王妍〈從「詩言志」到「詩緣情」〉 《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2003年第5卷1期
    石海光〈興象圓融,風骨駿爽,音律和詣──殷璠「神來」說內涵蠡測〉 《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2003年第32卷第2期
    何紅艷〈論建安公宴詩的價值選擇〉 《內蒙古社會科學》2003年第24卷第6期
    吳相洲〈論中唐詩的風骨〉 《北京化工大學學報》2003年第1期總第40期
    張海明〈殷璠河嶽英靈集詩學思想述略〉 《中國文化研究》2003年夏之卷
    王玫〈漢末英雄觀與建安文學──建安文學接受史研究系列之一〉收錄於《第五屆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里仁書局2004年版
    易小平〈從風骨到政教:盛唐中唐對建安文學的接受〉 《唐都學刊》2004年第20卷第5期
    樊善標的〈「建安風骨」術語系列成立基礎的檢討:一個概念的史前史〉 《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2004年第13卷第44期
    王世朗〈文氣說源流考〉 《青海師範大學學報》2005年第5期總112期
    沈燕、俞放〈關於魏晉人物品藻〉 《合肥學院學報》2005年第22卷第3期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