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家齊
Chang, Chia-Chi
論文名稱: 觀光吸引力、地方依附、休閒效益與重遊意願關係之研究—以台北市大稻埕觀光地區為例
The Study of Tourism Attractiveness, Place Attachment, Leisure Benefit, and Revisiting Willingness of Dadaocheng Tourist Area in Taipei City
指導教授: 朱文增
Chu, Wen-Tse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體育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8
畢業學年度: 10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06
中文關鍵詞: 觀光吸引力地方依附休閒效益重遊意願
英文關鍵詞: tourism attractiveness, place attachment, leisure benefit, revisiting willingness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THE.NTNU.DPE.020.2018.F03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83下載: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比較台北市大稻埕觀光地區遊客的不同人口背景變項和旅遊特性對觀光吸引力之差異,並探討台北市大稻埕觀光地區遊客的觀光吸引力、地方依附、休閒效益與重遊意願之關聯性。研究對象以台北市大稻埕觀光地區的台灣遊客為主要抽樣對象 (外籍遊客除外) ,採用量化研究方法,透過問卷調查進行研究。正式問卷調查時間於2018年5月11日至5月21日共計11天,總共發放540份問卷,有效回收492份,回收率達91.1%。研究工具包括:一、觀光吸引力量表;二、地方依附量表;三、休閒效益量表;四、重遊意願量表等進行研究。統計方法根據研究目的,分別採用項目分析、因素分析、描述性統計分析、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以及迴歸分析等統計方式進行處理。研究結果如下:一、大稻埕遊客以女性為居多、年齡介於20-29歲之間、婚姻狀況以未婚為主要客群、教育程度以大學或專科之學歷最多、職業類別以上班族為居多、月收入10,000元以下的遊客最多、居住地以新北市遊客為最多;二、遊客特性:與朋友同行居多、主要交通工具為捷運、一年到大稻埕次數為一次最多、資訊訊來源為親友介紹為主、花費金額500元以下、停留時間1-2小時、主要旅遊動機為放鬆心情;三、不同人口背景變項對觀光吸引力有部分顯著差異;四、旅遊特性對觀光吸引力有部分顯著差異;五、觀光吸引力對地方依附有顯著正向影響;六、地方依附對休閒效益有顯著正向影響;七、地方依附對重遊意願有顯著正向影響。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understand the tourism attractiveness, place attachment, leisure benefits and revisit intention of tourists in the sightseeing area of Dadaocheng in Taipei City, Exploring the influence of population background variables and tourism characteristics on Tourism Attractiveness.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ourism attractiveness and place attachment, the influence of place attachment on the leisure benefit, and the influence of place attachment on the revisiting willingness. Subjects: This study focused on tourists from the Dadaocheng tourist area in Taipei City, mainly Taiwanese tourists, and did not include foreign tourists. The trial questionnaire was conducted from May 11 to 21, 2018 for a total of 11 days. Tools: This study adopts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quantitative statistics and conducts research through investigation of surveys. The questionnaire is divided into four main aspec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ourists, attractiveness of the location to tourists, place attachment, leisure benefits and willingness to revisit the area. Methods: This study used SPSS 21.0 statistical software analysis, according to the purpose of research, descriptive statistical analysis, factor analysis, independent sample t-test, one-way ANOVA, Pearson product Pearson Correlation and Regression Analysis. Results: A total of 540 questionnaires were distributed, and 492 questionnaires were effectively recovered, with a recovery rate of 91.1%. The majority of visitors fell into the categories of: women, ages 20-29, unmarried, college education, office workers, residents living in New Taipei City, monthly income of up to 10,000 passengers. Population background variables have som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ourism appeal; tourism attractiveness has a positive and significant impact on place attachment; place attachment has a positive and significant impact on leisure benefits; place attachment has a positive and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willingness to revisit, all of which a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i 目次…………………………………………………………………………………………….vi 表次…………………………………………………………………………………………….ix 圖次…………………………………………………………………………………………….xiii 第壹章 緒論 14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4 第二節 研究目的 16 第三節 研究問題 17 第四節 研究範圍 17 第五節 研究限制 19 第六節 名詞操作性定義 19 第貳章 文獻探討 21 第一節 台北市大稻埕發展概況及相關研究 21 第二節 觀光吸引力之定義及相關研究 33 第三節 地方依附之定義及相關研究 47 第四節 休閒效益之定義及相關研究 56 第五節 重遊意願之定義及相關研究 62 第六節 觀光吸引力、地方依附、休閒效益與重遊意願相關研究 66 第七節 本章總結 71 第參章 研究方法 72 第一節 研究架構 72 第二節 研究假設 73 第三節 研究流程 73 第四節 研究對象及抽樣方法 76 第五節 研究工具 77 第六節 資料處理及分析 111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 113 第一節 人口背景變項與旅遊特性之描述性統計分析 113 第二節 觀光吸引力、地方依附、休閒效益與重遊意願之描述性統計分析 124 第三節 人口背景變項對觀光吸引力之差異分析 130 第四節 旅遊特性對觀光吸引力之差異分析 141 第五節 觀光吸引力與地方依附之相關分析及迴歸分析 152 第六節 地方依附與休閒效益之相關分析及迴歸分析 157 第七節 地方依附與重遊意願之相關分析及迴歸分析 163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166 第一節 結論 166 第二節 建議 171 引用文獻 173 中文部分 173 英文部分 181 附 錄 187 附錄一 預試問卷 187 附錄二 正式問卷 192 附錄三 遊客的旅遊特性參考統整表 197 附錄四 旅遊動機參考統整表 198 附錄五 觀光吸引力、地方依附、休閒效益參考統整表 199 附錄六 參考文獻架構圖 202 附錄七 本研究架構圖 206

    一、中文部分
    王敏華 (2005) 。自然公園使用者休閒效益與休閒滿意度之研究-以臺北市富陽公園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王維誠 (2009) 。風景區觀光吸引力、服務品質與滿意度之研究-以阿里山國家風景區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 。南華大學,嘉義縣。
    王文祥 (2016) 。大鵬灣國家風景區觀光吸引力及遊客知覺價值與重遊意願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高雄市。
    古盛坤 (2017) 。離島地區觀光吸引力、地方依附、心流體驗、休閒效益之研究-以馬祖列島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 。南華大學,嘉義縣。
    古志銘 (2010) 。 運動觀光吸引力、自行車道形象、休閒滿意度與重遊意願關係之研究-以嘉義縣朴子溪自行車道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交通部觀光局 (2017) 。觀光政策白皮書。台北市:作者。
    交通部觀光局 (2016) 。觀光政策白皮書。台北市:作者。
    吳明隆、涂金堂 (2014) 。SPSS與統計運用分析。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社。
    李佳凌 (2008) 。吸引力和遊憩體驗對滿意度與忠誠度影響之研究-以淡水老街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李壽展 (2012) 。遊憩體驗、地方依附、滿意度及重遊意願關係之研究-以高雄市自行車道遊憩使用者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雲林科大,雲林縣。
    李淑萍 (2011) 。新北市新莊區新住民之環境識覺與地方認同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李君美 (2008) 。遊客對八里觀光目的地意象觀光遊憩品質重要及滿意度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杜殷瑢 (2009) 。臺南古蹟遊客旅遊動機、滿意度與認同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呂瓊葉 (2015) 。旅遊意象對地方依附、體驗品質、滿意度及重遊意願之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澎湖科技大學,澎湖縣。
    言宥翔 (2014) 。臺灣澎湖海洋遊憩參與者對觀光吸引力、遊客滿意度和重遊意願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澎湖科技大學,澎湖縣。
    余玥林 (2004) 。單車活動參與者的目標取向、社會支持和休閒型態對休閒效益的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杜殷瑢 (2009) 。台南古蹟遊客旅遊動機、滿意度與認同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杞仁惠 (2012) 。目的地意象、休閒效益、地方依附與行為意圖關係之研究-以嘉義縣新港鄉板頭文化藝術村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 。南華大學,嘉義縣。
    林怡君 (2005) 。觀光節慶活動對遊客之吸引力、服務品質與遊客滿意度及忠誠度關係之研究-以三義木雕國際藝術節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 。南華大學,嘉義縣。
    林欣慧 (2002) 。解說成效對休閒效益體驗之影響研究-以登山健行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林宛靜 (2017) 。步道健行者休閒效益與地方依附之研究-以屏東縣雙流森林遊樂區步道群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屏東大學,屏東市。
    林曉嵐 (2015) 。大陸旅客對桃園縣大溪觀光吸引力認知與遊憩滿意度、忠誠度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體育大學,桃園市。
    林怡君 (2017) 。觀光吸引力、服務品質、設施、目的地意象、滿意度與再訪意願之探討-以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北門遊客中心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 。真理大學,台南市。
    林怡君、黃靖雅 (2001) 。鹿港龍山寺對遊客之文化觀光吸引力之研究。東海大學景觀休閒產業管理學刊,2 (1),28-49。
    林擎天 (2013) 。彰化縣社區居民地方依附與社區參與之相關性研究 (未出版博士論文) 。國立中興大學,台中市。
    林秀玉 (2003) 。原住民族意識資源觀光吸引力之研究-以邵族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 。朝陽科技大學,台中縣。
    林韋丞 (2012) 。觀光地區遊客運具之選擇偏好-以台灣好行日月潭線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林惠玲、陳正倉 (2006) 。應用統計學。台北市:雙葉書廊出版社。
    沈進成、謝金燕 (2003) 。宗教觀光吸引力、滿意度與忠誠度關係之研究-以高雄佛光山為例。旅遊管理研究,3 (1) ,79-95。
    施令婕 (2017) 。體驗行銷、目的地意象與重遊意願之關係研究-以大稻埕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 。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曹勝雄 (2014) 。觀光行銷學:產業觀點與實務應用。新北市:前程文化。
    曹勝雄、孫君儀 (2009) 。建構地方依附因果關係模式。地理學報,55,43-63。
    高玉娟 (1995) 。墾丁國家公園觀光遊憩資源對遊客的吸引力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東海大學,臺中市。
    高俊雄 (1995) 。觀光旅遊地區經營開發之規劃與推動。觀光管理學報,2 (3) ,1-12。
    高俊雄 (1995) 。休閒利益三因素模式。戶外遊憩研究,8 (1) ,15-28。
    高俊雄 (2002) 。運動休閒事業管理。桃園:志軒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畢璐鑾、陳仲杰 (2006) 。從事休閒運動之動機因素。大專體育,83,140-147。
    孫君儀 (2010) 。地方依戀因果關係模式之建構-以陽明山國家公園登山步道為例 (未出版博士論文) 。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胡曉玄(2008) 。八里左岸遊憩資源觀光吸引理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張智鈞 (2008) 。電影院消費者消費者行為與休閒效益之研究-以台北威秀電影院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張少熙 (2003) 。臺灣地區中學教師參與休閒運動行為模式之研究 (未出版博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張郁珮 (2016) 。藝術節慶在文創產業中的效益之研究-以「大稻埕國際藝術節」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張孝銘、林樹旺 (2003) 。台灣中部地區運動觀光吸引力之評估。92年度運動觀光及休閒產業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28,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
    張淑青 (2009) 。目的地意象、滿意度與行為意圖的關係-目的地意象的區隔效果。台灣管理學刊,9 (1) ,1-22。
    張良漢 (2006) 。金融從業人員工作壓力、休閒調適及身心健康狀況之研究。亞洲雜誌,1 (1),161-174。
    張智龍 (2012) 。綠島休閒潛水參與者在環境屬性與地方依附上對重遊意願之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台東大學,台東市。
    張雅媜 (2010) 。宗教觀光旅遊動機、目的地吸引力與滿意度之研究-以南鯤鯓代天府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 。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
    許雅琛 (1992) 。服務業職業婦女休閒活動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許玉娟 (2008) 。賞螢行為模式之研究-以若蘭山莊及東勢林場賞螢遊客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黃微珊 (2017) 。高雄市旗津老街遊客觀光吸引力、體驗價值與重遊意願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屏東大學,屏東市。
    黃宓萱 (2017) 。遊客參與漁村觀光動機、體驗價值與地方依附及重遊意願之研究-以菜園社區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澎湖科技大學,澎湖縣。
    黃美琪 (2011) 。八卦山大佛風景區對遊客的吸引力、滿意度與重遊意願關係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黃乙軒 (2015) 。臺北市大稻埕地方文化行銷設計之創作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雲林技大學,雲林縣。
    黃玉琴、楊德宣、陳俐欣 (2017) 。歌仔戲迷休閒態度、休閒動機與休閒效益之研究-以台灣北部地區為例。戶外遊憩研究,30 (1) ,91-131。
    黃靖雅 (2001) 。鹿港龍山寺對遊客之文化觀光吸引力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東海大學,台中市。
    黃宣徨 (2014) 。觀光工廠體驗價值、品牌形象、觀光吸引力對重遊意願之影響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大葉大學,彰化縣。
    黃頌文 (2012) 。清季臺灣開港前後英商杜德與寶順洋行的崛起 (未出版碩士論文) 。東吳大學,臺北市。
    黃寶珠 (2011) 。空間、命名與地方認同-花蓮阿美族七腳川人的歷史與經驗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黃國畯 (2010) 。登山健行者對環境屬性、地方依附與行為意圖關係之研究-以高雄柴山自然公園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體育學院,台中市。
    阮婷憶 (2017) 。舊商圈創新服務模式之研究-以大稻埕商圈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程紹同 (1994) 。現代體育發展之新趨勢-運動休閒管理。中華體育,7 (4) ,25-30。
    邱皓政 (2000) 。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台北市:五南圖書。
    邱聖光 (2016) 。旅遊吸引力、地方依附與重遊意願關係之研究-以臺東布農部落休閒農場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邱怡欣 (2014) 。文化古蹟解說服務品質對遊客忠誠度的影響-以台南府城文化古蹟為例 (未出版博士論文) 。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
    邱顯仁、吳淑女 (2004) 。公園使用者對城市公園產生依附感之因素研究。運動休閒管理學報 1 (2) ,104-129。
    邱奕豪 (2005) 。消費者體驗對體驗價值、顧客滿意度、行為意向影響之研究-以中友百貨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 。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
    曾秉希 (2003) 。地方居民對台中市梅川親水公園依附感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朝陽科技大學,台中縣。
    劉德偉 (2015) 。離島地區觀光吸引力、地方依附與行為意圖之研究-以馬祖地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劉若雯 (1999) 。大稻埕發展史:1860-1920年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中央大學,中壢市。
    劉至耘 (2006) 。清末北臺灣茶葉的貿易 (1865-1895)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暨南大學,南投縣。
    劉豪華 (2015) 。臺灣寺廟經營策略之研究-以臺北霞海城隍廟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 。淡江大學,新北市。
    劉坤元 (2011) 。傳統茶行轉型之研究-以有記茶行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北大學,台北市。
    范欣宜 (2008) 。台北市立動物園遊憩吸引力與遊客滿意度忠誠度之關係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范姜群澔 (2003) 。都市觀光吸引力與媒體行銷關係之研究-以台中市都會區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 。朝陽科技大學,台中市。
    陳燕如 (2014) 。目的地意象與休閒涉入對地方依附及重遊意願之影響-以蓬萊溪自然生態園區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 。育達商業科技大學,苗栗縣。
    陳中雲 (2001) 。國小教師休閒參與、休閒效益與工作滿意之關係研究-以臺北縣公立國民小學教師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妤甄 (2009) 。觀光遊憩資源吸引力及觀光產業對觀光發展影響之研究-以澎湖縣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 。逢甲大學,台中市。
    陳幸汶 (2016) 。文化觀光吸引力、遊客旅遊動機、遊客滿意度對鹿港老街重遊意願之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 。大葉大學,彰化縣。
    陳聰廉、張家銘 (2006) 。茂林國家風景區遊客吸引力、滿意度與重遊意願關係之研究。運動與遊憩研究,1 (2):45-65。
    陳建明 (2006) 。臺北宗教據點觀光吸引力之研究-以龍山寺與行天宮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陳妘芯 (2013) 。鹿港老街之真實性、懷舊情感與地方依附關係之探討-從居民與遊客觀點 (未出版碩士論文) 。南臺科技大學,台南市。
    蔡汶修、蘇慧慈、周文祥 (2010) 。淺論樂觀心態與休閒運動之關係。運動傳播學刊,3,91-105。
    蔡妙琪 (2009) 。運用傳統產業資源創造觀光吸引力之研究-以雲嘉南鹽業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謝淑芬 (2005) 。地方產業文化活動對遊客之吸引力與滿意度之研究-以鶯歌陶瓷老街為例。第二屆台灣地方鄉鎮觀光產業發展與前瞻學術研討會,120-138,台北縣:景文科大旅運管理系。
    謝宗恆 (2003) 。文化遊憩涉入與場所依戀關係之研究-以北埔地區遊客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 。東海大學,臺中市。
    謝金燕 (2003) 。宗教觀光吸引力、滿意度與忠誠度關係之研究-以高雄佛光山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 。南華大學,嘉義縣。
    謝凱惠 (2013) 。臺灣對馬來西亞華人旅客觀光吸引力、旅遊滿意度與重遊意願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簡永昌 (2012) 。烏來名湯溫泉會館服務品質、滿意度與再購意願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蕭莨錡 (2013) 。觀光工廠之觀光吸引力、體驗行銷、服務品質、重遊意願研究-以休閒涉入為干擾變項 (未出版碩士論文) 。南華大學,嘉義縣。
    鄭憶萍 (2008)。日本來臺旅客觀光行為、旅遊滿意度與重遊意願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鄭秀玲 (2008) 。澎湖居民之地方意象、地方依附與行為意圖關係之研究-以觀音亭園區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二、英文部分

    Ajzen, I. & Fishbein, M. (1980). Understanding attitudes and predicting social behavior.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Ajzen, I. (1991).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50, 179-211.

    Anderson, E. W., & Sullivan, M. (1993). The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customer satisfaction for firms. Marketing Science, 12, 125-143.

    Beard, J. G. & Ragheb, K. G. (1980). Measuring leisure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2(1), 22-33.

    Baker, D. and Crompton, J. L. (2000) Quality, satisfaction, and behavioral intentions,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7, 785–804.

    Bigne, J. E., Sanchez, M. I., & Sanchez, J. (2001). Tourism image, evaluation variables and after purchase behaviour: Inter-relationship. Tourism Management, 22(6), 607–616.

    Borisoff, D., & Victor, DA. (1989). Conflict management: A communication skills approach.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Bricker, K. & Kerstetter, D. (2000). Level of Specialization and Place Attachment: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Whitewater Recreationists. Leisure Sciences. (22). doi:10.1080/01490409950202285.

    Brown, G., & Raymond, C. (2007).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lace attachment and landscape values: Toward mapping place attachment. Applied Geography,27(2), 89-111. doi:10.1016/j.apgeog.2006.11.002

    Chon, K. (1989). Understanding recreational travelers' motivation, attitude and satisfaction, The Tourist Review, 44(1), 3–7.

    Dodd, J. (1870). Journal of a blockaded resident in North Formosa during the Franco-Chinese war, 1884-5. Reprinted in Taipei: Ch'eng Wen Publishing Company, 1972.

    Dorfman, P. W. (1979). Measurement and meaning of recreation satisfaction: A case study of camping.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11(4), 483–510.

    Driver, B. L. (1997), The defining moment of benefits, Parks and Recreation, 32(12), 38-40.

    Driver, B., & Toucher, R. (1970). Toward a behavioral interpretation of recreational engagements, with implications for planning. Elements of Outdoor Recreation Planning. 9-31. Ann Arbor, MI.

    Engel, J.F., Blackwell, R.D. and Miniard, P.W. (1995) Consumer Behavior. 6th Edition, Dryden Press, Chicago, New York.

    Gearing, C. E., Swart, W. W., & Var, T. (1974). Establishing a Measure of Touristic Attractiveness.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2(4), 1-8. doi:10.1177/004728757401200401

    Goeldner, C. R., & Ritchie, J.R.B. (2009). Tourism: principle, practice, and philosophies (11th ed.). Hoboken, NJ: John Wiley & Sons.

    Gunn, C. A., & Var, T. (2002). Tourism planning: basics, concepts, cases (4th ed.). New York: Routledge.

    Gunn, C.A. (1993). Tourism planning: basics, concepts, cases (3rd ed.). New York: Taylor & Francis.

    Hammitt, W. E., & Stewart, W. P. (1996, May). Sense of place: A call for construct clarity and management. Paper presented at the Six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ociety & Resource Management, State College, PA.

    Hu, Y., & Ritchie, J. B. (1993). Measuring destination attractiveness: a contextual approach.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32(2), 25-34.

    Hummon, D. M. (1992). Community attachment: Local sentiment and sense of place. Human Behavior & Environment: Advances in Theory & Research,(12), 253-278. doi:10.1007/978-1-4684-8753-4_12

    Tourism Planning: An Integrate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pproach. Edward Inskeep. Van Nostrand Reinhold, 115 Fifth Avenue, New York, NY 10003. 1991. 508p. (1993).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31(4), 70-71. doi:10.1177/004728759303100459

    Iso-Ahola, S. E. (1980).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leisure and recreation. Dubuque, IA: Wm. C. Brown Company Publishers.

    Kozak, M. (2001). A critical review of approaches to measure satisfaction with tourist destinations. In J.A. Mazanec, , G.I. Crouch, J.R. Brent Ritchie, and A.G. Woodside. (Eds). Consumer psychology of tourism, hospitality and leisure, Volume 2. New York, NY: CABI Publishing. 303-318

    Kyle, G., Graefe, A., Manning, R. & Bacon, J. (2004) Effect of activity involvement and place attachment on recreationists' perceptions of setting density.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36 (2), 209-231

    Kyle, G., Graefe, A., Manning, R. & Bacon, J. (2004) Effects of place attachment on users’ perceptions of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in a natural setting.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24 (2), 213-225

    Leiper, N. (1990). Tourist attraction systems.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7(3), 367-384. doi:10.1016/0160-7383(90)90004-b

    Lew, A. A. (1987). A framework of tourist attraction research.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4(4), 553-575. doi:10.1016/0160-7383(87)90071-5

    Manzo, L. C. (2003). Beyond house and haven: Toward a revisioning of emotional relationships with place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23(1), 47-61. doi:10.1016/s0272-4944(02)00074-9

    Middleton, V. T. (1989). Marketing implications for attractions. Tourism Management, 10(3), 229-232.

    Mannel, R. C. & Stynes, D. J.(1991). A retrospective: the benefits of leisure. In B. L. Driver, P. J. Brown & G. L. Peterson (Eds), Benefits of leisure(pp.461-473). Stag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Oh, H. (1999). Service quality, customer satisfaction, and customer value: A holistic perspectiv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18(1), 67-82. doi:10.1016/s0278-4319(98)00047-4

    Parasuraman, A., Zeithaml, V. A., & Berry, L. L. (1986). Servqual: A multiple item scale for measuring consumer perceptions of service quality. Cambridge, Ma.: Marketing Science Institute.

    Peters, M., & Weiermair, K. (2000). Tourist attractions and attracted tourists: how to satisfy today’s ‘fickle’ tourist clientele? The Journal of Tourism Studies, 11(1), 22-29.

    Richards, G. (2002). Tourism attraction systems.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9(4), 1048-1064.

    Richards, G. (2002). Tourism attraction systems: Exploring cultural behavior.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9(4), 1048-1064.

    Smith, V. L. (1997). Tourism and indigenous peoples. (R. Butler & T. Hinch, Eds.). London: International Thomson Business Press.

    Swarbrooke, J. (2000).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of visitor attractions. Oxford: Butterworth-Heinemann.

    Swarbrooke, J. (2002). The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of visitor attractions (2nd ed), Oxford: Butterworth-Heinemann.

    Turco, D. M., Riley, R. S., & Swart, K. (2002). Sport tourism. Morgantown, WV: Fitnes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atson, A. E., Niccolucci, M. J., & Williams, D. R. (n.d.). John Muir Wilderness and Sequoia-Kings Canyon National Parks Wilderness: 1990 visitor survey data. Forest Service Research Data Archive. doi:10.2737/rds-2014-0021

    Williams, A. M., & Hall, C. M. (2000). Guest Editorial: Tourism and migration. Tourism Geographies,2(1), 2-4. doi:10.1080/146166800363411

    Williams, D.R., & Roggenbuck, J.W. (1989, October). Measuring Place Attachment: Some Preliminary Result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Session on Outdoor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NRPA Symposium on Leisure Research, San Antonio, TX

    Williams, D.R. (2000). Notes on measuring recreational place attachment. Retrieved from http://www.fs.fed.us/rm/value/research-place.html.

    Overview of the meetings industry in Asia. (2017). Madrid, Spain: 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 (UNWTO).

    The 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 / United Nations (July 2017). UNWTO Tourism Highlights (2017 ed.). Retrieved from http://www.e-unwto.org/doi/book/10.18111/9789284419029.

    Yoon, Y., & Uysal, M. (2005). An examination of the effects of motivation and satisfaction on destination loyalty: A structural model. Tourism Management,26(1), 45-56. doi:10.1016/j.
    tourman. 2003.08.016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