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一心
Chen Yi-Hsin
論文名稱: 戲遊記憶.幻想異域 — 陳一心水墨創作論述
Playful Memory. Fantastic Land─Statement of Chinese Ink Painting Creation by Chen Yi-Hsin
指導教授: 程代勒
Cheng, Tai-Le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6
中文關鍵詞: 集體潛意識原型
英文關鍵詞: collective unconscious, archetype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21下載:1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主要從心靈圖像之自我意識的衍生為出發點,並探討當代的精神意義,經由個人對心靈的自我對話,從中達到精神象徵方面的符號傳遞,間接地從自我意識的層面,檢視內在的心理情緒,並從每個行為所反應出的幻想式圖像,由中去分析每個所隱含的語言,試圖將此論點與特性,與創作的圖像產生關聯。
      除此之外,並借由著名的心理學家卡爾‧古斯塔夫‧榮格(Carl Gustav Jung , 1875-1961)的「集體潛意識」(Collective unconscious)為軸心,依據「原型」(Archetype)、暗影(Shadow)等觀點,透過論述的同時,也將自身的創作與此做相關的分析統整,使創作的無意識精神性書寫從中與有意識的自我情緒再連結。
      由潛意識的方向切入,探討個人在記憶、幻想等的思考行為模式,尋找更具多元性的途徑,呈現畫面中的每個心理狀態,再經由繪畫風格的構成和形式,轉而以遊戲的方式進入閱讀的檢視,並分解視覺藝術的語義,以具抽象變形、扁平式的空間等等概念去闡述內在精神性的純粹書寫。
      將此想法延續到繪畫上的形式分析,並運用畫面的佈局安排、視覺性的焦點處理去營造畫面的視覺性,再透過特殊質感的基底材去呈現情境,也帶入電腦繪圖方面的搭配,嘗試更多畫面的設計,使兩者融入想法之中,創造更多的可能性,也對傳統水墨的符號語言做思考性的探討,試圖由中形塑個人特質並再造水墨新的語彙。

    This research thesis mainly focuses on the derivation of mind images in self-awareness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discusses the energetic significance of contemporary art. By the way of self-dialogue, this achieves the spiritual aspects for the symbol transmission. From the self-awareness, this thesis inspects indirectly of the intrinsic psychological mood, responses each behavior for the fantastic images, and analyzes each concealed language. In addition, this research thesis attempts to allow this argument and the characteristic to have the connection with the creational images.
      Besides, taking advantage of famous psychologist, Carl Gustav Jung (1875-1961), I use the idea of “collective unconscious” as the axel of this thesis. Through elaboration of viewpoints such as archetype and shadow at the same time, this connects with my own creation and make an analysis which links the creation of unconsciousness psychic writing and the consciously self-mood together again.
      Cuts thorough into direction of unconscious, the discussion focuses on memory, fantasy and so on the behavior of thoughts. Seeking variety of ways, this presents each picture with psychological idea. Again, by the way of the drawing style, constitution and form, transfers the way of play into the inspection of reading. Also, images are decomposed by the semantics of visual art. As a result, concepts of abstract distortion and flat -like space elaborate purely writings of intrinsic spirituality.
    Continues this idea with the drawing in the form of analysis, and uses the layout arrangement of pictures, the process of visual focal point builds up visualization of pictures. The situation is represented through special types of material medium. This is also mixed with the computer cartography which attempts many different styles of picture design. Both integrate with the ideas, create more possibilities, and also make the idealistic discussion of symbolic language for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ink painting. Therefore, this causes to model individual special characteristic and to create new vocabulary for the Chinese ink painting.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內容與範圍 2 第三節 研究與創作的關係 3 第四節 名詞解釋 4 第二章 心靈圖像的時代意義 6 第一節 潛意識的精神氛圍 6 第二節 榮格分析心理學說 8 第三節 夢的自白 12 第四節 拉岡的符號語言 14 第三章 心靈圖像的意涵與表現 16 第一節 內在精神彰顯 16 第二節 傳統脈絡依循 17 第三節 多元繪畫風格與形式手法分析 19 第四章 創作理念 29 第一節 畫面佈局與視覺焦點的營造 29 第二節 多元元素的介入與新手法轉化的視覺氛圍 32 第三節 特殊材質與科技融入的運用 34 第五章 作品分析 39 第六章 結論 91 參考書目 93

    一、書籍
    1、王秀雄,《美術心理學》,臺北市:三信出版社,民國64年8月20初版。
    2、王國芳、郭本禹,《拉岡》,臺北市:生智,民國86年8月初版一刷。
    3、王福東,《台灣新生代美術巡禮》,臺北市:皇冠,民國82 年8月20日初版。
    4、王嘉驥,《在傳統邊緣─拓展當代水墨藝術的視界》,臺北:帝門藝術基金會,1998。
    5、何新,《藝術現象的符號─文化學闡釋》,臺北市:谷風出版社,民國78年9月出版,頁269。
    6、杜聲鋒,《拉康結構主義精神分析學》,臺北市:遠流,民國86年4月16日初版三刷。
    7、席德進,《台灣民間藝術》,臺北市:雄獅圖書,民國63年10月初版。
    8、徐婉禎,《台灣當代美術大系【議題篇】虛擬‧實擬》,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民國92年12月初版。
    9、高名潞,《中國極多主義》,重慶市:重慶出版社,民國92年3月。
    10、高宣揚,《進入精神分析的世界─弗洛依德學說概論》,臺北市:洞察出版社,民國76年12月10日初版。
    11、高居翰,《山外山 晚明繪畫(1570-1644)》,臺北市:石頭出版,民國86年6月初版一刷。
    12、國立故宮博物院主編,《晚明變形主義展覽》,華欣綜合印製工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66年9月初版。
    13、陸蓉之,《在傳統邊緣─拓展當代水墨藝術的視界》,臺北:帝門藝術基金會,1998。
    14、曾肅良,《台灣現代美術大系‧水墨類:意象構 成》,臺北市:文建會策劃,藝術家出版社執行,2004。
    15、歐崇敬,《從結構主義到解構主義》,臺北市:揚智文化,民國87年5月初版一刷,頁142。
    16、常若松,《人類心靈的神話:榮格的分析心理學》,臺北市:貓頭鷹出版社,民國 89年11月初版。
    17、張國清,《後佛洛伊德主義》,臺北市:揚智文化,民國85年。
    18、楊大春,《解構理論》,臺北市:揚智文化,民國85年8月初版三刷。
    19、劉振源,《超現實畫派》,臺北市:藝術圖書,民國87年11月30日。
    20、劉耀中,《世界哲學家叢書─榮格》,臺北市:東大圖書,民國84年9月。
    21、斳之林,《中國民間美術》,臺北市:國家出版社,民國97年3月初版一刷。

    二、譯本
    1、C. S. Hall & V. J. Nordby,《榮格心理學入門(A primer of Jungian Psychology )》,史德海、蔡春輝合譯,臺北市:五洲出版社,民國77年5月。
    2、Jean-Louis Gaillemin,《達利─超現實主義狂想天才(Dali, Le Grand Paranoiaque)》,楊智清譯,臺北市:時報文化,民國95年2月20日初版一刷。
    3、Jerome A. Shaffer,《心靈哲學(Philosophy of Mind)》,周勳男‧高俊一譯,臺北市:幼獅文化,民國72年6月再版。
    4、弗里德里希‧席勒(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審美教育書簡》,馮至、范大燦譯,臺北市:淑馨出版社,民國78年初版。
    5、安東尼‧史蒂芬斯(Anthony Stevens),《夢:私我的神話(Private Myths)》,薛絢譯,臺北市:立緒文化,民國89年4月初版。
    6、佛洛伊德(S. Freud),《夢的解析(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賴其萬、符傳孝譯,臺北市:志文出版社,民國61年10月初版。
    7、佛德芬(Frieda Fordham),《榮格心理學(Jungian Psychology)》,陳大中譯,臺北市:結構群,民國79年3月25日。
    8、克里普納、柏格莎朗、迪卡瓦荷(Stanley Krippner、Fariba Bogzaran、Andre Percia de Cavalho),《超凡之夢─激發你的創意與超感知覺(Extraordinary Dreams and How to Work With Them)》易之新譯,臺北市:心靈工坊,民國93年11月。
    9、亞歷山大里安(Sarane Alexandrian),《超現實主義的藝術》,李長俊譯,臺北市:大陸書店,民國63年4月6日再版發行。
    10、馬可‧薩非洛普洛斯(Markos Zafiropoulos),《拉岡與李維史陀(Lacan et Lévi-Strauss ou le retour à Freud 1951-1957)》,李郁芬譯,臺北市:心靈工坊,民國98年5月初版一刷。
    11、莫瑞‧史坦(Murray Stein),《榮格心靈地圖:(Jung's Map of the soul : an introduction)》,朱侃如譯,臺北縣:立緒文化,民國92年。
    12、詹姆斯‧霍爾博士(James A. Hall, M.D.),《榮格解夢書(Jungian Dream Interpretation)》,廖婉如譯,臺北市:心靈工坊,民國95年5月初版一刷。
    13、榮格(C.G.Jung),《回憶‧夢‧省思(Memories, Dreams, Reflection)》,史德海、蔡春輝合譯,臺北市:五洲出版社,民國78年10月。
    14、榮格(Jung),《榮格分析心理學─集體無意識(Analytical Psychology)》,鴻鈞譯,臺北市:結構群,民國79年9月5日。

    三、期刊
    1、大未來,〈無忌宮之秘義九鏡─林鉅個展〉,《藝術家》,臺北市:藝術家雜誌社,民國88年5月。
    2、王嘉驥,〈築虛為實的生活既美學實踐者─許雨仁〉,《現代美術》,臺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民國95年8月。
    3、王嘉驥,〈道隱蹤藏─藝術史終結之後的筆墨藝術〉,《典藏今藝術》,臺北市:典藏雜誌社,民國93年11月。
    4、王嘉驥,〈人形花樹的混種與變體─略論黃致陽繪畫形象的流變及其北京近作〉,《典藏今藝術》,臺北市:典藏雜誌社,民國96年9月。
    5、王嘉驥,〈慾望潛行的迷宮─試論林鉅其人其畫〉,《藝術家》,臺北市:藝術家雜誌社,民國95年12月。
    6、方笙容,〈台灣心‧文人情─李明則的文人畫地圖〉,《藝術觀點》,臺南縣: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民國98年7月。
    7、朱珮儀,〈不唱矯造情調─談李明則「新圖式」〉,《大趨勢》,臺北市:立享文化,民國93年1月。
    8、吳超然,〈于彭繪畫裡的兩個世界〉,《典藏今藝術》,臺北市:典藏雜誌社,2001年3月。
    9、吳超然,〈探索本我靈魂─許雨仁的繪畫〉,《典藏今藝術》,臺北市:典藏雜誌社,民國95年11月。
    10、吳繼濤,〈游離在時空交錯下的曖昧與弔詭─談潘信華繪畫中的當代意識〉,《典藏今藝術》,臺北市:典藏雜誌社,2004年6月。
    11、高子矜,〈九華今在一壺中─記李明則的想像城國〉,《大趨勢》,臺北市:立享文化,民國93年1月。
    12、陳曼華,〈千山萬水的情慾阻隔─談于彭山水中的人物〉,《藝術觀點》,臺南縣:臺南藝術大學,民國93年1月。
    13、馮博一,〈對危機的認同與警覺─關於黃致陽水墨繪畫和裝置的實驗〉,《典藏今藝術》,臺北市:典藏雜誌社,民國96年9月。
    14、黃寶萍,〈袁旃 繪畫,因變化而有情〉,《藝術家》,臺北市:藝術家雜誌社,民國92年9月。
    15、黃寶萍,〈潘信華─不存在的怪異〉,《藝術家》,臺北市:藝術家雜誌社,民國93年1月。
    16、楊明鍔,〈多度序列的思維─看黃致陽近作〉,《現代美術》,臺北市:臺北市立美術館,民國93年4月。
    17、雷逸婷,〈當代水墨與水墨當代〉,《現代美術》,臺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民國93年4月。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