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馮韶誼
Feng, Shao-Yi
論文名稱: 即興協作對於團隊創造力及團隊動能之影響 -以表演藝術中的即興劇遊戲參與為例
How do Improvisation and Collaboration Influence Team Creativity and Group Dynamics: Learning and Experience of Improv Games
指導教授: 范聖韜
Fan, Sheng-Tao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表演藝術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Performing Arts
論文出版年: 2017
畢業學年度: 10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10
中文關鍵詞: 即興劇即興劇遊戲團隊創造力團隊管理行動研究
英文關鍵詞: improvisational theater, coaching skills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2782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91下載:1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瞭解即興劇遊戲對於團體之教育功能與創造力發展,並提出個人實際參與觀察心得及即興劇教育訓練於團隊建立及團隊創造力的實際應用可能。即興劇指的是演員在沒有文本的情況進行演出,由於這樣的表演需要高度專注力與合作溝通,因此1950年開始逐漸被運用在企業教育上。論文中會提出近年創造力教育發展以及選擇即興劇遊戲作為研究主題的原因,並針對創意心理學與教育發展、即興劇發展背景、即興劇訓練與團隊及組織創新進行文獻資料蒐集。
    在研究方法上,研究者透過行動研究法分別擔任參與者及帶領者的角色:親身參與勇氣即興劇團 (Guts Improv Theatre)的即興劇課程並訪談即興劇演員,此研究結果以課程心得、日誌與訪談形式呈現;同時研究者會以大學生為教學對象,設計創造力教學目標之即興課程教案並評估教學成效,以教學日誌、教案設計、其他教師觀課建議等方式呈現。最後透過交叉比對達到瞭解:「即興劇教育功能和創造力發展的相關性」與「即興劇訓練於團隊的實際應用」之研究目的。
    本研究貢獻在於透過個人學習與教學心得,使大眾對於即興劇身為劇種外的教育功能與即興劇遊戲有更深的瞭解。除此之外,最重要的是提供教學者、企業、團隊與領導者:「如何透過即興活動促進創造力」、「如何將即興劇所反應出的特質運用於團隊管理之中」及「即興劇教育訓練對於企業與團隊的實質幫助與發展」之參考。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how improv games can help people to increase their creativity and group cohesion. This study was drawing from psychology of creativity, development of improvisational theater, and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to explore improv games’ application in modern organizations.
    Based on the methodologies of interviews and action research, this survey was focused on feedbacks and opinions from people who have experienced improv games. Interviews were arranged with (1) employees of improvisational theater (2) employees who are learning improv (3) employee who have experienced improve. In addition, the researcher’s self experience was included.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revealed that training and concept of improv games can be applied in general organizations to improve teamwork, leadership, communication and group creativity. Moreover, sense of security in a group is highly related to members’ collaboration and communication. Several improv coaching skills and its educational functions are useful to build a team. However, both leaders and members have to keep practicing those skills and reach a consensus.

    謝誌 i 摘要 iii 表目錄 Viii 圖目錄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一、 研究背景 2 二、 研究動機 5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7 一、 研究目的 7 二、 研究問題 8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8 一、 研究範圍 8 二、 研究限制 9 第四節 名詞釋義 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7 第一節 即興劇(Improv)與即興劇遊戲(Improv Game) 17 一、 二十世紀即興劇發展代表人物 18 第二節 即興劇與創作性戲劇之關聯 20 一、 教學設計與發展 21 二、 即興劇與即興劇遊戲 22 第三節 個人創意與組織創造力 26 一、 創意心理學 26 二、 如何培養創造力 28 三、 個人創意與組織創意 34 第四節 團隊動能與即興劇遊戲應用 38 一、 團隊動能、團隊心流 39 二、 體驗式學習 / 體驗式培訓 41 三、 即興劇遊戲設計 42 四、 即興劇教育訓練是一種內隱知識課程 44 五、 體驗式學習歷程 45 第五節 領導與組織創新 46 一、 傳統領導與教練式領導 46 二、 成員互動與組織創新 48 三、 即興劇與組織創新 51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55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工具 55 一、 研究方法 55 二、 研究工具 59 第二節 研究架構與研究流程 66 一、研究架構 66 二、研究流程 66 第三節 研究歷程分析 68 一、 訪談法 68 二、 行動研究分析 86 第四章 研究結果 112 第一節 即興劇教練與組織中的教練式引導 112 一、 即興劇遊戲中的教練式領導體驗 112 二、 教練式領導與企業團隊的內隱知識 114 第二節 透過打破慣性將即興劇概念內化為即興能力 118 第三節 企業內部協作網路:整合與即興劇教育訓練 121 第四節 即興劇遊戲在企業團隊管理上之應用 124 一、 即興劇概念在領導管理的應用 124 二、 即興劇概念在團隊成員身上的運用 131 三、 透過即興劇可強化的團隊體驗 136 四、 由即興劇看團隊安全感的重要性 137 第五節 即興劇教育訓練意義與未來發展 140 一、 即興劇教育訓練的實施建議與可能 140 二、 即興劇體驗學習歷程之觀察與應用: 145 三、 企業引入即興劇或其他體驗式、展演式教育訓練之必要性 147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151 第一節 研究結論摘要 151 第二節 未來研究發展建議 152 後記 154 參考文獻 159 附錄 166

    參考文獻
    一、中文資料
    李芳齡(譯)(2014)。Google模式:挑戰瘋狂變化世界的經營(原作者:Schmidt
    & Rosenberg)。天下雜誌。
    杜佩蘭、曾榮豐、黃英忠、 施瑞峰(2009)。領導行為, 組織學習與組織認同
    關係之研究。管理實務與理論研究。Vol. 3 No. 1 。
    吳效賢(譯)(2011)。成功創意,不請自來:13堂帶給皮克斯、夢工廠源源
    不絕活力的即興訓練課 (Improv widsom:Don’t prepare, Just show up!)(原作者:P. R. Madson )。臺北市:原點。
    邱如美(譯)(2007)。團隊的天才: 引爆協同創作的力量(原作者:Keith Sawyer)。天下雜誌。
    洪蘭(譯)(1988)。不同凡想:在一窩蜂文化中開拓創造力(原作者:R. J. Sternberg & T. Lubart )。臺北市:遠流。
    范迪嫈(2010)。克服組織慣性以強化商業模式創新之研究:組織學習的觀點(碩士論文)。國立高雄科技大學商務經營研究所。
    孫義雄(2007)。深度訪談法與犯罪成因之探索。警學叢刊。
    陳韻文(譯)(2005)。 門邊的巨人—讓戲劇在教育中立足。(原作者:J.
    O’Toole)台灣教育戲劇/劇場國際年會。
    陳見陽(民102年10月)。教師於國中實施創作性戲劇情緒管理課程之行動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研究所。
    陳金城 (2016) 106年企業概論與管理學,p.331 。千葉數位文化。
    陳惠邦(1998)。 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培元 (2014)。 跟著教練學管理;教練式領導 VS. 教導式領導。經理人。
    陳盈如(譯)(2013)。好策略壞策略(原作者:Rumelt)。天下文化。
    張宇慧(2011)。以想法為中心的知識翻新學習對團隊創造力之影響(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院教育學系。取自: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1425
    張曉華(2002)。國民中小學表演藝術戲劇課程與活動教學方法。國民中小學戲劇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區曼玲(譯)(1988)。劇場遊戲指導手冊 (Theater games for the classroom)(原作者:V. Spolin)。臺北市:遠流。
    黃子瓔 (民99年11月15日)。 從3R到4C:潛談21世紀的能力發展與趨勢。
    數位典藏與學習電子報,9卷11期。
    黃吉村(2002)。組織內「隱性知識」之流動與蓄積。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黃怡雪(譯)(2014)。讓賓士 CEO 教您擺脫正常思維方式(原作者:A. Paufler)。 臺北市:五南。
    彭勇文(2011)。戲劇與企業培訓。 上海:上海遠東。
    曾育慧(譯)(2001)。再造企業網路文化。(原作者P. Neuhauser, R. Bender, &K. L. Stromberg)台北:商周出版。
    赵丽芬 (2004)。 管理理论与实务。清华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蔣國英(譯)(2007)。創意心理學(原作者:T. Lubart.)(頁18, 22 , 61-70)。臺北市:遠流。
    歐志華(民92年7月)。成年期創造力的發展及其對 成人教育的意義。玄奘社會科學學報。
    鄭仁偉 & 黎士群。 (2001)。組織公平, 信任與知識分享行為之關係性研究.。人力資源管理學報, 秋季號,1(2), 69-93。
    鄭黛瓊 (2012年9月)。為你的戲選擇一個舞台空間-從Brian Way的觀眾參與理論談起。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美育 ,189,38-41。
    謝伯讓 (譯)。2012年7月。原作者:Arnsten, Sinha, & Mazure。壓力,讓你腦中一片空白。科學人雜誌,125。
    魏微(2015)。西方即興戲劇課程設計研究。北京電影學院學報,124,228-233。
    楊國樑 (2014)。體驗式培訓引導員專業素養對團隊建立訓練成效評估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高雄科技大學人力資源發展系碩士班。頁33,39,86。
    蒋贵凰(2008)。知识管理与企业创新。北京城市学院学报(6),4.
    虞邦祥(2012)。策略聯盟所引發的組織改變:組織慣性之化解(碩士論文)。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
    蔡居澤(2010)。體驗教育反思活動之探討與實例。中等教育,57(1),22-35。.
    盧佩秋(2003)。團隊領導對集體效能與團隊表現之影響(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心理研究所。
    譚偉明、陳穎堅(2006)。 建構理論取向的學校組織學習。基礎教育學報,34(2),3-16。.
    林金定、嚴嘉楓、陳美花 (2005)。質性研究方法: 訪談模式與實施步驟分析。身心障礙研究季刊,3(2),122-136。
    徐聯恩、郭靜怡(1999)。 提升組織創新活力。智勝出版。
    郭俊賢、陳淑惠(譯)(2003)。如何培育學生的創造力 (How to Develop Student Creativity)(原作者:R. SternbergJ & W.M. Williams)臺北市:心理。

    二、 網路資料
    田秀蘭 (2006)。質性研究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概論。取自:
    http://webcache.googleusercontent.com/search?q=cache:qQwMNKnP2aoJ:web.ntnu.edu.tw/~lantien/old/advanced%2520qualitative%2520research/basicconcept.doc+&cd=1&hl=zh-TW&ct=clnk&gl=tw&client=safari
    吳效賢(2013)。Game 不只是 Game。PChome 個人新聞台。取自
    http://mypaper.pchome.com.tw/gutsimprov/post/1323909264
    陳建瑋 (2015年3月16日)。勇氣即興劇場沒有劇本的舞台。聯合新聞網。取自:http://udn.com/news/story/6845/768322-勇氣即興劇場-沒有劇本的舞台
    張建成(2000)。團體動力學。載於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2017年7月1日,取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12973/
    劉常勇(1999)如何衡量你的企業智商。取自http://www.cme.org.tw/know/
    劉常勇(1999)知識管理與企業發展。取自  
    http://www.lcis.com.tw/paper_store/paper_store/%E7%B6%93%E7%87%9F%E7%AE%A1%E7%90%86---%E7%9F%A5%E8%AD%98%E7%AE%A1%E7%90%86-2015425172840640.pdf
    即興戲劇。擷取自 互動百科:http://www.baike.com/wiki/即兴戏剧
    即興創意的大腦神經網路(2012年11月)。泛科學。 擷取自 PanSci:
     http://pansci.asia/archives/31667


    三、 外文資料
    Adler, T. (2005). Improvisational Theater. Encyclopedia of Chicag. 取自:
    http://www.encyclopedia.chicagohistory.org/pages/631.html
    Amabile, T. M. (1997). Motivating creativity in organizations: On doing what you
    love and loving what you do.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40(1), 39-58.
    Aesthetics of Spontaneity.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58(2),
    149-161.doi:10.2307/432094
    Berglas, S. (2002). The very real dangers of executive coaching.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80(6), 86-93.
    Cole, D. G., Sugioka, H. L., & Yamagata-Lynch, L. C. (1999). Supportive classroom environments for creativity in higher education.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33(4), 277-293.
    Curtis & Young (2008). Chapter 27: TheatreSports and Competitive Dramatic Impovisation. 擷取自 Interactive and Improvisational Drama:  http://www.interactiveimprov.com/tspwb1hist.html
    Edmondson, A. (1999). Psychological safety and learning behavior in work team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44(2), 350-383.
    Flow. (2016, May22). In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Retrieved June 5, 2016,
    from http://www.wikiwand.com/en/Flow_(psychology)
    Gee, V., & Gee, S. (2011). Business Improv Creates a Culture of Change and Innovation. The Journal for Quality and Participation, 34(3), 30.
    Godkin, L., & Allcorn, S. (2008). Overcoming organizational inertia: A tripartite model for achieving strategic organizational change. The Journal of Applied Business and Economics, 8(1), 82.
    Group Dynamics. (2009)In Encyclopedia of Management. Retrieved May 23, 2016 from Encyclopedia.com: http://www.encyclopedia.com/doc/1G2-3273100122.html
    Hannan, M. T., & Freeman, J. (1984). Structural inertia and organizational change.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49-164.
    Hunter, D., Bailey, A., & Taylor, B. (1999). The essence of facilitation: Being in action in groups: Tandem Press Auckland, New Zealand.
    Levi, D. (2016). Group dynamics for teams: Sage Publications.
    Lewin, K. (1944). The dynamics of group action. Educational leadership, 1(4), 195-200.
    Csikszentmihalyi, M (1996). Creativity: Flow and the psychology of discovery and
    invention: HarperCollins.
    Polanyi, M. (1962). Tacit knowing: Its bearing on some problems of philosophy. Reviews of Modern Physics, 34(4), 601.
    Robinson, A. G., & Schroeder, D. M. (2004). Ideas are free: How the idea revolution
    is liberating people and transforming organizations. Berrett-Koehler
    Publishers. Retrieved from:
    http://www.jfdperfsolutions.com/modules/news/organizational_excellence-book_summary~3A_~26quot~3Bideas_are_free~26quot~3B_by_alan_robinson_~26_dean_schroeder.html
    Sawyer, R. K. (2000). Improvisation and the Creative Process: Dewey, Collingwood,
    and the Aesthetics of Spontaneity.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Aesthtics. Vol 58 no.2.
    Sawyer, R. K. (2007). Group genius: The creative power of collaboration. New York:
    Basic Books.
    Wagner, R. J., & Roland, C. C. (1992). Facilitators: One Key Factor in Implementing Successful Experience-Based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Programs.
    Walker, C. J. (2010). Experiencing flow: Is doing it together better than doing it alone? The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 5 (3), -11.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