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群叡
Chen, Qun-Rui
論文名稱: 政治輿論的迷因工程之論述研究:以網軍粉絲專頁2022年九合一選舉圖片貼文為例
Discourse on the Meme Project of Political Public Opinion: A Case Study of 2022 Nine in One Election Picture Poster on the Cyber Warrior Fan Page
指導教授: 劉立行
Liu, Li-Hsing
口試委員: 胡幼偉
Hu, Yu-Wei
邱琪瑄
Chiu, Chih-Suan
劉立行
Liu, Li-hsing
口試日期: 2023/07/07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圖文傳播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Graphic Arts and Communications_Continuing Education Master's Program of Graphic Arts and Communications
論文出版年: 2023
畢業學年度: 11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70
中文關鍵詞: 網軍輿論迷因工程論述分析
英文關鍵詞: cyber warrior, public opinion, meme project, discourse analysis
研究方法: 批判論述分析法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300711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88下載:2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2022年九合一選舉結束,有人將執政黨敗選歸咎於側翼網軍操作,而網軍在社群媒體帶風向,更因近年迷因盛行,政治評論方式常以迷因或者類似的手法呈現,研究目的便是梳理網軍如何在社群媒體運用迷因工程在選舉期間內形塑政治輿論。
    文獻探討說明新媒體上的迷因工程與其傳播,並界定網軍的內涵;透過Foucault觀點來看話語權、權力/知識關係,最後說明Fairclough的批判論述分析如何作為研究方法。研究對象以「打馬悍將」、「打英悍將」兩個粉絲專頁的2022年九合一大選的圖片貼文為主;取樣大選期間「陳時中參選」、「論文抄襲」、「中共威脅」三個事件的圖片貼文,透過Fairclough批判論述分析的文本、論述與社會三層面去探討網軍如何形塑政治事件的風向。
    研究梳理網軍透過迷因式的圖片貼文形成權力/知識論述的過程、理解網軍帶風向的方式,反思研究者如何形成自己的知識論述;並給予往後從事政治傳播研究的另一種視角,或許後進可以運用本研究架構運用於非政治領域,更豐富迷因研究。

    At the end of the September 1 election in 2022, some people attributed the defeat of the ruling party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flanking cyber warrior, which led the way in social media, and because of the prevalence of memes in recent years, political comments are often presented in the form of memes or similar techniques. The purpose of the research is to sort out how cyber warrior uses meme project in social media to shape political opinion during the election period
    Literature exploration explains the meme project in new media and defines the connotations of cyber warrior; From Foucault's perspective,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scourse power and power/knowledge, and finally explain how Fairclough's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serves as a research method. The research subjects focus on the picture post of the 2022 Nine in One election on the fan pages of "Da Ma Hu Jiang" and "Da Ying Hu Jiang"; Sample the picture posts of three events during the general election, namely, "Chen Shih-Chung's candidacy", "plagiarism of papers", and "the threat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rough Fairclough's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explanation how the cyber warrior shapes the media framing.
    To study and sort out the process of power/knowledge discourse formed by Internet soldiers through memetic picture posts, understand the way in which Internet soldiers lead the way, and reflect on how researchers form their own knowledge discourse; And provide another perspective for future research on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perhaps applying this research framework to non political fields can enrich meme research.

    摘要 i Abstract ii 目次 iii 表次 v 圖次 v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研究問題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社群媒體上的迷因工程與迷因傳播 8 第二節 政治領域的迷因工程與網軍研究 11 第三節 Foucault的權力/知識觀點 13 第四節 話語權與論述分析 17 第五節 Fairclough的批判論述分析 1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1 第一節 操作型定義、研究範圍與樣本 21 第二節 批判論述分析法 23 第三節 研究設計與架構 27 第四節 資料分析與編碼 29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30 第一節 「陳時中參選」事件的批判論述分析 30 第二節 「論文抄襲」事件的批判論述分析 36 第三節 「中共威嚇」事件的批判論述分析 4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45 第一節 結論 45 第二節 研究貢獻與建議 47 第三節 研究限制 48 參考文獻 49 附錄 55 附錄一、「陳時中參選」事件的貼文圖片 55 附錄二、「論文抄襲」事件貼文圖片 62 附錄三、「中共威嚇」事件的貼文圖片 66

    王聖富(2022)。《網路迷因因素對品牌態度相關性之研究》。世新大學,臺北市。
    王俐穎(2021)。《探討網路迷因吸引閱聽眾之建構要素:以「財哥專業檳榔攤」為例》。輔仁大學,臺北市。
    王宏恩(2022)。為什麼只有民進黨側翼被罵?思想坦克。
    甘可欣(2002)。《從傅科的權力論述觀點檢視國內訓輔制度趨勢發展》。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市。
    江逸羣(2022)。《新媒體中的陽剛氣質展演:以台灣男性網紅為例》。國立臺北大學,台北市。
    江霜(2015)。《當代台灣女性氣質的再現: 裝可愛與性別權力關係》。世新大學,台北市。
    呂冠霖(2021)。《迷因工程:以IAM理論探討Facebook上的軍事迷因與傳播意圖》。國防大學,臺北市。
    宋宜真(2012)。《從十二年國民教育論述探討社會權力關係──以《聯合報》和《自由時報》為例》。世新大學,台北市。
    阮清藍(2021)。《價值共同創造對網路參與TikTok視頻平台線上活動的影響——以品牌互 動以及使用者個人差別為干擾變數》。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台北市。
    何其慧(2022)。《社群媒體管理與企業公關之組織權力關係》。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李明哲(2008)。《文本形式與權力模式-以台灣個人電腦與step-by-step操作性文本發展為例》。圖書資訊學研究,91-122。
    沈夏、賴嬿阡、吳承遠(2021)。《買啦,哪次不買!迷因廣告,你買單嗎?— 以ELM 探討迷因行銷的廣告效果》。中華傳播學刊,台北市。
    林冠吟(2022)。《「迷因工程」在台灣:政策行銷運用網路迷因對於受眾之影響。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林淑芬(2006)。《傅柯論權力與主體》。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6(1),117-150。
    林莞茜(2025)。開箱網軍5/藍綠側翼粉絲團大比拚 都靠梗圖炒熱議題。今日新聞Now News。
    柯思瑪(2019)。演算法成為新聞守門人?三張圖看我們與惡的距離。數位時代。
    邵軒磊(2007)。《作為研究方法的系譜學》。政治科學論叢,34,151-174。
    范家豪(2011)。《傅柯與盧曼權力分析觀點的整合及其在國民小學行政權力策略研究之應用》。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
    高敬原(2022)。Web3跟元宇宙、區塊鏈有什麼不同?一次讀懂Web3新浪潮。數位時代。
    倪炎元(2006)。《進入傅柯系譜學分析的兩種策略》。新文學研究,87,183-188。
    翁達瑞(2022)。什麼是側翼網軍?民視新聞網。
    梅嘉文、徐國清(2018)。《網路自媒體影像作品的性別權力再現-以「潮流藝術」Facebook粉絲專頁為觀察分析》。圖文傳播藝術學報,30-37。
    郭至楨(2021)。從區塊鏈「去中心化」看新聞媒體明日危機。數位時代。
    陳柏曄(2021)。《從期望確認與產品個人化探討TikTok之持續使用意圖》。國立高雄科技大學,高雄市。
    陳惠敏(2001)。《知識、權力、課程─以Foucault權力/知識論述》。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陳蘭怡(2013)。《從職場權力關係探討臉書自我表述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陳正平。(1999)。《數位達爾文主義》。臺北,臉譜出版。
    陳芙萱(2017)。《從去中心化網路看新科技對公共行政發展的影響》。公共行政學報,59,121-133 。
    陳煜濬(2022)。民進黨輸到脫褲!綠營內部揪「5大戰犯」:網軍治國惹人厭。中國時報。
    葉子毓(2019)。《惡搞與抵抗:政治型網路迷因的內容初探研究》。世新大學,臺北市。
    張心瑜(2022)。《是迷因還是藝術?一場新冠疫情下的趣味挑戰》。美育月刊,248,68-75 。
    張志康(2019)。巷仔內/什麼叫「網軍」?真的無法無天嗎?今日新聞Now News。
    張嘉玲(2020)。跟風鼓譟、迷因競技大賽過後,公部門下一步該何去何從?INSIDE。
    程世嘉(2017)。到底什麼是新媒體。經新聞。
    彭思舟、吳建忠(2011)。《馮京當馬涼?論國際話語權與中國大陸拓展國際話語權的新思路》。展望與探索月刊,74-89。
    曾珮華(2021)。《秘境探險風潮:Instagram上的廢煙道迷因旅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曾繁裕(2020)。話語政治下的虛幻與對立——從理論到中國處境。關鍵評論網。
    黃家茹(2019)。《社群媒體上的女性凝視:以Instagram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黃筱君(2008)。《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政策的批判論述分析~以立法院公報為例》。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黃于琳(2021)。《故宮的社群媒體實踐:從療癒、賦權到認同》。臺灣美術,119,71-98。
    黃孟瑾(2017)。《論網路模因與翻譯:以網路流行用語與網路圖片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臺北市。
    游雅筑、陳昭秀(2020)。《電信服務企業員工參與LINE工作群組所感知的媒體可供性、組織權力與感知使用價值的關係》。人文社會科學研究,14(4),1-21。
    游美惠(2000)。《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運用》。調查研究期刊,8,005-042。
    詹娟(譯)(2021)。社交網路去中心化已成趨勢,讀懂核心底層技術選擇和路線。YouMeLivem.com。
    楊舜慧、張哲豪、林玉凡(2014)。《新媒體閱聽行為效果指標之建構 與行銷效益評估》。國立政治大學邁向頂尖大學計畫創新研究團隊,台北市。
    趙淑妙(譯)(2020)。《自私的基因》(原作者:Richard Dawkins)。臺北:天下文化。(原著初版於1976年)
    臧國仁、蔡琰(2020)。《反思「老人傳播」研究之方法論途徑:兼向心理學之人文轉向經驗借鑑》。中華傳播學刊,37,259-289。
    管中祥(2002)。《從Habermas的溝通觀再思考媒體傳播過程的權力意義》。中華傳播學刊,2,185-220。
    劉立行(2021)。《意識形態階級鬥爭》。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劉雪梅、王瀘生(2018)。《新媒體傳播》。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劉珉秀(2021)。《高中實習教師的主體化歷程探究-以傅柯的權力觀點反思》。東吳大學,台北市。
    鄭仰哲(2019)。「迷因工程」是對付網軍的好辦法!唐鳳:1小時內及時澄清。Newtalk新聞。
    鍾秉哲(2022)。轉貼《民報》網軍報導 徐巧芯:綠營側翼全面起底,不能只有我看到。風傳媒。
    蕭育和(2020)。傅柯的考古學與系譜學(上)(下)。哲學新媒體。
    蕭婷方(2022)。翻開台灣網軍進化史!「水軍」退潮、網紅型政治人物褪色…「低仇恨值」將成決勝關鍵。今周刊。
    蘇珍慧(2012)。《國小班級座位安排權力關係之探討:Foucault權力理論運用》。國立中正大學,嘉義市。
    angelilu (2021)。推特全面擁抱加密技術,社交媒體去中心化時代到來?鉅亨網。
    Bradley E. Wiggins (2019) The Discursive Power of Memes in Digital Culture: Ideology, Semiotics, and Intertextuality. Routledge.
    Castaño Diaz, C. M. (2013). Defining and characterizing the concept of Internet Meme. Ces Psicología,6(2), 82-104.
    C. Bauckhage. (2011). Insights into internet memes. In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AAAI Conference on Web and Social Media,5(1), 42-49.
    Francis Heylighen.(1999). What makes a meme successful? Selection criteria for cultural evolution. Proceedings of the 15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Cybernetics, 418-423.
    Joe Cote(2020)。What is New Media?
    Jamie Chen (2022)。TikTok 在台使用率穩定上升中,品牌如何在其創作者平台找尋合作機會?
    Kuznetsov, I. S., & Soldatkina, Y. V. (2017). POLITICAL MEDIA MEMES’ PERSUASION AND FUNCTIONING IN SOCIAL MEDIA. RUDN Journal Of Studies In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 22(2), 333-339.
    Limor Shifman (2013) Memes in a Digital World: Reconciling with a Conceptual Troublemaker 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18(3),362-377.
    Limor Shifman.(2014). Memes in Digital Culture. The MIT Press.
    Mark A. Wood. (2020). Policing's 'meme strategy' : understanding the rise of
    police social media engagement work. Current Issues in Criminal Justice,32(1), 40-58.
    MBA智庫百科(2021)。新媒體。MBA智庫百科。
    Zoe Kleinman(2022)。馬斯克收購推特 新走俏的平台長毛象 Mastodon 是什麼?BBCNEWS中文。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