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金利湜 |
---|---|
論文名稱: |
<<史記>>及其傳記文學之研究 |
指導教授: | 賴明德 |
學位類別: |
博士 Docto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05 |
畢業學年度: | 9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81 |
中文關鍵詞: | 史記 、傳記文學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80 下載:13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書立論的基礎,是將司馬遷當作一位偉大的傳記文學家。司馬遷當時尚沒有傳記文學的概念,但在寫《史記》時已認識到要再現歷史生活應以人物為中心,所以在《史記》中發明了以人物為主的紀傳體。他寫《史記》與創作傳記文學的目的是一致的。故本書的研究範圍是包含《史記》的全書,共分五章來進行研究。
第一章是研究動機、研究現況以及研究內容概述。
第一節旨在分析《史記》及其傳記文學的創作條件。第二節重點是探討《史記》及其傳記材料的蒐集和整理。司馬遷用多種途徑搜求傳記文學的材料,載於《史記》人物傳記中的資料,將它歸納五個方面來進行論述。第三節「《史記》及其傳記文學的創作觀」,分「創作目的」、「創作動力」、「創作精神」、「創作價值」四個方面,將《史記》中有關司馬遷傳記文學的文字,細加歸納分析,整理出他的創作觀。
第三章是討論《史記》及其傳記文學的結構。《史記》傳記文的結構,將它共分為二節:第一節為本紀、表、書、世家、列傳,即《史記》全書的整體結構(五體結構),第二節為人物傳記的結構方式。談《史記》傳記文學的藝術結構,先得從五體結構談起,因為整部《史記》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史記》所有各部分的結構方式和結構藝術方面的創造,都與這個總體構架緊密相關,都不能不受這個五體結構的制約。故第一節集中探討司馬遷匠心獨運的這個龐大而精密的結構。第二節人物傳記的結構方式,分「人物傳記的分類」、「人物傳記的結構模式」兩個方面來進行論述。筆者認為「本紀」、「世家」也是屬於傳記文,基於這樣的前提下,同樣也對《史記》的「本紀」、「世家」採取列傳的分類模式來進行全面的分類和歸納。依據其內容、性質、形式之大體,分單傳、合傳、類傳、附傳四類來深入探討。另外,對人物傳記的結構模式也進行歸納整理。《史記》既是歷史著作,又是文學著作,達到了歷史和文學的高度統一。《史記》中人物傳記的藝術結構富有獨創性,它善於根據不同的內容、故事情節和人物性格,進行了不同的藝術構思,因而各篇有著不同的藝術結構。
第四章是司馬遷傳記文學的寫人藝術。傳記文學最大的特點是寫人,寫人一生的事跡或一生中最主要的經歷。司馬遷為了寫人、刻劃人、塑造典型形象而進行具體生動地描寫時,其中必定融會貫通地活用了許多巧妙的文學創作手法。本章主要從捕捉人物特徵、細節描寫、對比襯托描寫、心理描寫等幾個方面,探討司馬遷傳記文學的寫人藝術。
第五章為結論。將本論文研究成果,加以歸納整理。
本論文(經史子集)類的參考書目,按作者的時代先後編排。此外,其他相關專書,依出版先後為排列。
一、 史記原典及其校注、評點
史記一百三十卷 【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
據清乾隆武英殿刊本影印 臺北 藝文印書館
新校本史記三家注並附編二種 臺北:鼎文 一九九一年
史記抄 【明】茅坤 臺南:莊嚴 一九九六年八月
史記評林 【明】凌稚隆輯校【明】 李光縉增補
天津:古籍 一九九八年三月
補標史記評林 【明】凌稚隆輯校【明】 李光縉增補【日】有井範平補標
臺北:蘭臺
史記論文一百三十卷 【清】吳見思評點 康熙刊本
臺北:中華 一九六七年重刊
史記會注考證 【日】瀧川龍太郎
臺北:文史哲 一九九三年十月
史記今釋 楊家駱編著 臺北:正中 一九七二年十二月
史記選 王伯祥 臺北:學海 一九八一年九月
歷代名家評史記 楊燕起、陳可青、賴長揚編
北京:師範大學 一九八六年三月
白話史記 臺北:聯經 一九八六年四月
史記今註 馬持盈 臺北:商務 一九九一年七月
史記 李成珪編譯 韓國:漢城大學 一九九六年三月
史記選注 韓兆琦 臺北:里仁 一九九六年八月
史記 胡懷琛、莊適選注 臺北:商務
一九九八年四月
二、 直接研究史記的著作
(一) 專書
司馬遷 季鎮淮 上海:人民 一九六二年五月
史記論文集 陳信雄、于大成主編
臺北:木鐸 一九六八年一月
太史公書義法 孫德謙 台北:中華 一九六九年一月
史記札記 郭嵩燾 臺北:世界書局 一九七四年八月
司馬遷研究 劉偉民 國立編驛館 一九七五年二月
史記人名索引 洪北江 臺北:洪氏 一九七八年十月
史記論贊研究 施人豪 臺北:文史哲 一九七九年七月
司馬遷撰寫史記採用左傳的研究
顧立三 臺北:正中 一九八○年初版
史記會注考證駁義 魯實先 臺北:洙泗 一九八一年十月
司馬遷之學術思想 賴明德 臺北:洪氏 一九八三年二月
史記論稿 徐朔方 江蘇:古籍 一九八四年十一月
史記管窺 程金造 陝西:人民 一九八五年三月
史記人物傳記論稿郭雙成 中州古籍出版社 一九八五年三月
史記述尚書研究 古國順 臺北:文史哲 一九八五年五月
司馬遷與史記新探 張維嶽編 臺北:崧高 一九八五年十一月
史記索引 聶石樵 臺北:大同 一九八六年三月
司馬遷評傳 肖黎 吉林:文史 一九八六年五月
史記藝術美研究 宋嗣廉 東北師範大學 一九八六年六月
史記論贊集釋 張大可 陝西:人民 一九八六年八月
司馬遷論稿 聶石樵 北京:師範大學 一九八七年一月
司馬遷與其史學 周虎林 台北:文史哲 一九八七年七月
司馬遷的創作意識與寫作技巧
范文芳 臺北:文史哲 一九八七年五月
史記方法試論 游信利 臺北:文史哲 一九八八年年十月
司馬遷史學批評及理論
周一平 華東師範大學 一九八九年十一月
史記政治人物述評 汪惠敏 臺北:師苑 一九九○年四月
史記研究史略 張新科、俞樟華
西安:三秦 一九九○年十一月
司馬遷其人及其書 王國維等著
臺北:長安 一九九一年二月
司馬遷和史記 胡佩偉 臺北:群玉堂 一九九一年初版
史記論文選集 黃沛榮 臺北:長安 一九九一年三月
司馬遷評傳 黃新亞 光明日報 一九九一年五月
史記研究粹編 張高評 高雄:復文 一九九二年四月
史記評介 徐文珊 臺北:維新 一九九二年八月
司馬遷與老莊思想 劉光義 臺北:商務 一九九二年九月
中國史官文化與史記 陳桐生 臺北:文津 一九九三年十一月
史記美學論 何世華 臺北:水牛 一九九三年十一月
司馬遷的世界 鄭樑生編譯
臺北:志文 一九九三年十一月
司馬遷評傳 張大可 南京大學 一九九四年六月
太史公書研究 趙生群 陝西:人民 一九九四年六月
史記漢書比較研究 朴宰雨 北京:新華 一九九四年八月
司馬遷與史記論文集(第一輯)
何清谷編 陝西:人民 一九九四年九月
司馬遷與史記研究論著專題索引
徐興海 陝西:人民 一九九五年一月
史記解題 吳福助 臺北:國家 一九九五年一月
史記菁華錄 姚苧田 臺北:文津 一九九五年四月
史記與中國文學 張新科 陝西:人民 一九九五年七月
司馬遷之人格與風格 李長之 臺北:開明 一九九五年七月
司馬遷的創作思維 徐興海 陝西:人民 一九九五年七月
司馬遷一家言 張大可 俞樟華等著
陝西:人民 一九九五年八月
司馬遷行年新考 施 丁 陝西:人民 一九九五年八月
司馬遷教育思想述略 楊生枝 陝西:人民 一九九五年八月
話說史記 蔡新發 臺北:萬卷樓 一九九五年十月
司馬遷的史傳文學世界
周先民 臺北:文津 一九九五年十月
史記博議 韓兆琦 臺北:文津 一九九五年十一月
史記名篇述論稿 陳桐生 汕頭大學 一九九六年一月
史記通論 韓兆琦 廣西師大 一九九六年四月
司馬遷與史記論集(第三輯)
袁仲一、張文立、張新科
陝西:人民 一九九六年十月
史記的學術成就 楊燕起 北京師範大學 一九九六年七月
司馬遷史記 丁範鎮等譯
韓國:漢城 一九九六年十一月
史記考索 朱東潤 華東師範大學 一九九六年十二月
司馬遷評傳 許凌雲 廣西教育 一九九七年八月
史記文獻研究 鄭之洪 巴蜀書社 一九九七年十月
史記評賞 賴漢屏 臺北:三民 一九九八年一月
史記與中國文化 鄧鴻光 河南大學出版社 一九九八年八月
史記文學成就論說 可永雪 內蒙古教育出版社 二○○一年八月
史記藝術論 俞樟華 北京:華文出版社 二○○二年一月
漢唐史記研究論稿 楊海崢 濟南:齊魯書社 二○○三年六月
史記學概論 張新科 北京:商務印書館 二○○三年十一月
(二) 學位論文
史記的寫作技巧
朴宰雨 台大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一九八一年
史記修辭技巧研究
金聖日 高雄師大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一九八四年
司馬遷浪漫意識的文學觀
柳貞愛 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一九八五年
史記漢書傳記文比較研究
朴宰雨 台大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一九八八年
史記列傳義法研究,
金 苑 政大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一九八九年
史記文學價值與文章新探
李寅浩 臺灣師大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一九九一年
千姿百態的人物話卷 -《史記》人物形象塑造技法論析
巫淑如 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一九九六年
史記的褒貶義法
郭瓊瑜 文化大學大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一九九六年
司馬遷的文學理論與批評
拙作 臺灣師大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年
太史公「成一家之言」
魏聰祺 東吳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二○○○年
兩宋《史記》評點研究
許淑華 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 二○○二年
(三) 期刊論文
臺灣:
1. 梁容若,〈司馬遷傳與《史記》研究〉,師大學報,1956年,第1期。
2. 王平零,〈太史公寫作的藝術〉,大學生活,1956年,第6卷,第7期。
3. 葉龍,〈司馬遷《史記》敘事法類述〉,新亞生活,1965年,第8卷,第2期。
4. 葉龍,〈司馬遷《史記》敘事法類述〉,新亞生活,1965年,第8卷,第3期。
5. 潘重規,〈《史記導論》(上)〉,大陸雜誌,1960年,第21卷,第8期。
6. 潘重規,〈《史記導論》(中)〉,大陸雜誌,1960年,第21卷,第9期。
7. 潘重規,〈《史記導論》(下)〉,大陸雜誌,1960年,第21卷,第10期。
8. 王健民,〈論《史記》非謗書〉,國立政治大學學報,1973年,第28期。
9. 侯立朝,〈《史記》體系結構整合論〉,國魂,1974年7月,第344期。
10. 徐復觀,〈論《史記》(上)〉,大陸雜誌,1977年,第55卷,第5期。
11. 徐復觀,〈論《史記》(下)〉,大陸雜誌,1977年,第55卷,第6期。
12. 洪安全,〈孔子之《春秋》與司馬遷之《史記》〉,孔孟學報,1977年,第34期。
13. 沈秋雄,〈史記散論〉,孔孟月刊,1979年,第17期。
14. 阮芝生,〈論《史記》五體及「太史公曰」的述與作〉,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1979年,第6期。
15. 王叔岷,〈司馬遷與黃老〉,台大文史哲學報,1980年,第36期。
16. 汪惠敏,〈司馬遷對儒道二家思想之融合〉,輔仁學志,1982年,第11期。
17. 江惜美,〈《史記》中的互見筆法〉,孔孟月刊,1985年6月,第23卷,第10期。
18. 李毓善,〈《史記》中的女性-母親〉,輔仁國文學報,1985年,第1期。
19. 孫永忠,〈《史記.高祖本紀》中四篇「告諭」析評〉,輔仁國文學報,1985年,第1期。
20. 尤信雄,〈司馬遷及其成就〉,師大國文學報,1986年,第12期。
21. 胡自逢,〈《史記》與《周易》〉,中國國學,1988年,第16期。
22. 李李,〈《史記.信陵君列傳》之人物析評〉,中國語文,1988年,第63卷,第3期。
23. 秋 煦,〈司馬遷著作史記的環境、目的和條件〉,訓育研究,1988年,第26期。
24. 王文顏,〈司馬遷筆下的高祖形象〉,孔孟月刊,1989年,第27卷,第12期。
25. 胡自逢,〈《史記》易學觀〉,中國學術年刊,1989 年,第10期。
26. 王基倫,〈《孟子》與《史記》之關係研究〉,中國學術年刊,1989年,第10期。
27. 阮芝生,〈《史記.河渠書》〉,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1990年,第15期。
28. 林翠芬,〈司馬遷的文學觀〉,雲林工專學報,1991年,第10期。
29. 洪淑苓,〈論司馬遷筆下的秦始皇與二世〉,臺大中文學報,1991年,第4期。
30. 逯耀東,〈論司馬遷「成一家之言」的兩個層次〈太史公自序〉的「拾遺補藝」〉,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1992年,第17期。
31. 孫良水,〈由史記一書看司馬遷的文學理念與文學特色〉,藝術學報,1993年6月,第52期。
32. 李紀祥,〈《史記》之「家言」與「史書」性質論〉,華岡文科學報,1993年,第19期。
33. 逯耀東,〈司馬遷「通古今之變」的「今」的開端〉,輔仁歷史學報,1993年,第5期。
34. 陳素素,〈從文法觀點以探討韓愈〈毛穎傳〉之修辭特色並略論其仿擬《史記》之處〉,東吳文史學報,1994年3月,第12期。
35. 段莉芬,〈《史記》人物論:高祖劉邦〉,建國學報,1994年6月,第13期。
36. 吳玉燕,〈《史記.游俠列傳》析論〉,輔大中研所學刊,1994年,第3期。
37. 逯耀東,〈「巫蠱之禍」與《史記》的成書〉,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1994年,第18期。
38. 陳儷文,〈《史記.酷吏列傳》初探〉,輔大中研所集刊,1995年,第5期。
39. 郭彗娟,〈由「酷吏列傳」看太史公的吏治觀〉,輔大中研所學刊,1995年,第5期。
40. 劉正忠,〈史記乃「無韻之離騷」申論〉,孔孟月刊,1995年5月,第33卷,第9期。
41. 趙生群,〈《史記》標題論〉,大陸雜誌,1996年,第93卷,第1期。
42. 李栖,〈《史記.滑稽列傳》的寫作手法〉,與言與教學,1997年,第12卷,第9期。
43. 譚潤生,〈《史記》-垓下之圍〉,中國語文,1998年,第82卷,第1期。
44. 林于弘,〈《史記.管晏列傳》中的對比技巧〉,中國語文,1998年,第82卷,
第2期。
45. 陳念先,〈從《史記》看漢武帝的用將原則〉,輔大中研所,1996年,第6期。
46. 侍芳苓,〈論司馬遷究天人之際的繼承與突破〉,輔大中研所,1996年,第6期。
47. 林蔚松,〈《史記》、《漢書》〈游俠列傳〉之比較研究-兼論漢代游俠興廢的歷史意義〉,輔大中研所,1996年,第6期。
48. 阮芝生,〈司馬遷與漢武帝封禪〉,臺大歷史學報,1996年11月,第20期。
49. 阮芝生,〈滑稽與六藝-《史記.滑稽列傳》析論〉,臺大歷史學報,1996年11月,第20期。
50. 逯耀東,〈《史記》列傳及其與本紀的關係〉,臺大歷史學報,1996年11月,第20期。
51. 羅敬之,〈司馬遷南遊路線的觀察〉,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1998年3月,第4期。
52. 陳勁榛,〈《史記.韓非傳》所引〈韓子〉篇名之異文、異解及其相關問題〉,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1998年3月,第4期。
53. 賴芳玉,〈從《史記》論司馬遷對相術的看法〉,傳習,1998年4月,第16期。
54. 蔡日新,〈《史記》人物語言述例〉,中國文化月刊,1998年,第216期。
55. 林礽乾,〈太史公牛馬走析辨〉,中國學術年刊,1999年,第20期。
56. 阮芝生,〈論《史記》中的孔子與春秋〉,臺大歷史學報,1999年,6月,第
卷,第23期。
57. 易平,〈張晏《史記》亡篇之說新檢討〉,臺大歷史學報,1999年,6月,第卷,第23期。
58. 閻鴻中,〈《史記.秦楚之際月表論考》〉,,臺大歷史學報,1999年,6月,第23期。
59. 孫永忠,〈析辨全祖望評《史記》魏其武安合傳不當說〉,輔仁國文學報,1999年5月。
60. 梁淑媛,〈《史記.外戚世家》命觀分析〉,輔仁國文學報,1999年5月,第15期。
61. 賴芳玉,〈論《史記》中的卜筮〉,傳習,1999年4月,第17期。
62. 羅敬之,〈《史記》刺客的形象分析〉,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2000年3月,第5期。
63. 高真霙,〈《史記》「褚先生曰」〉,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2000年3月,第5期。
64. 胡正之,〈從「成敗興壞之理」論《史記》一家之言〉,輔仁國文學第報,2000年7月,第16期。
65. 王惠姬,〈《史記》對女性形象的刻劃〉,中正歷史學刊,2000年,第3期。
66. 林素英,〈從《史記》論張良的生命智慧〉,華連師院學報,2000年,第10期。
67. 栗子菁,〈「『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是邪?非邪?」-苦難對司馬遷生平及創作的影響〉,中正嶺學術研究集刊,2000年6月,第19集。
68. 阮芝生,〈司馬遷之心-〈報任少卿書〉析論〉,臺大歷史學報,2000年12月,第26期。
69. 譚潤生,〈《史記》中極短篇的藝術成就〉,國文學誌,2001年12月,第5期。
70. 陸建華,〈《莊子》作者是莊子-讀《史記.莊子傳》有感〉,中國文化月刊,2001年2月,第251期。
71. 陳桐生,〈《史記》與《論語》〉,孔孟月刊,2002年6月,第40卷,第10期。
72. 陳金木,〈重讀《史記.孔子世家》〉,國文學誌,2002年12月,第6期。
73. 黃春歸,〈《史記》的參差錯落之美-談司馬遷運用長短句的技巧〉,國語文教育通訊,第11期。
74. 嚴天佑,〈〈伯夷列傳〉為《史記》列傳總序說之略探〉,中華學苑,第43期。
75. 鍾宗憲,〈《史記.禮書》概說〉,國立編譯館館刊,第20卷,第1期。
76. 洪淑菱,〈論《史記》的兩篇合傳-〈魏其武安列傳〉與〈衛將軍驃騎列傳〉〉,國立編譯館館刊,第21卷,第1期。
77. 嚴天佑,,〈《史記.游俠列傳》解讀〉,中華學苑,第44期。
78. 陳光憲,〈《史記》寫作藝術與現代報導文學〉,應用語文學報,2000年6月,第卷,第期。
79. 呂正惠,〈試以盧卡奇的寫實主義理論分析司馬遷的《史記》〉,中外文學,第15卷,第7期。
大陸:
1. 朱一青,〈略論《史記》人物的心理刻劃〉,安徽大學學報,1979年,第3期。
2. 王克韶,〈論司馬遷傳記文學的實錄精神〉,延邊大學學報,1980年,第4期。
3. 郭雙成,〈向史記人物傳記學習「文史結合」的經驗-(附論歷史劇創作中「史」與「劇」的關係問題)〉,鄭州大學學報,1980年,第3期。
4. 姚鳳林,〈論司馬遷的文學觀〉,北方論叢,1980年,第5期。
5. 楊子才,司馬遷人物刻劃的筆力,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80年,第6期。
6. 陳子謙,〈司馬遷的「發憤著書說」及其歷史發展〉,廈門大學學報,1981年,第1期。
7. 徐中文,〈對《史記》傳記文學論的幾點異議〉,蕪湖師專學報,1983年,第2期。
8. 潘嘯龍,〈論《史記》人物傳記的浪漫主義〉,安徽師大學報,1983年,第3期。
9. 黃中模,〈談「屈原問題考辨」中涉及的有關《史記.屈原列傳》的一些爭議問題〉,重慶師院學報,1983年,第4期。
10. 盧炘,〈金批《水滸》的曲筆與《史記》〉,浙江學刊,1984年,第1期。
11. 王友懷,〈淺談司馬遷史記中的文學實踐〉,人文雜志(西安),1984年,第1期。
12. 陸永品〈司馬遷傳記文學藝術簡論〉,河北師院學報,1984年,第1期。
13. 金家興,〈《史記》人物描寫的藝術創新-《史記》與《戰國策》比較研究〉,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84年,第2期。
14. 袁伯誠,〈試論司馬遷的發憤著書說對叛逆文學理論的影響〉,固原師大學報,1984年,第3期。
15. 陳慶元,〈《史記》、《漢書》傳記文學二題〉,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84年,第5期。
16. 李培坤,〈司馬遷的文學思想〉,唐都學刊,1985年,第1期。
17. 高同新,〈論司馬遷筆下的下層人物〉,石家莊市教育學院學報,1985年,第2期。
18. 葉幼明,〈論司馬遷的美學思想〉,求索,1986年,第1期。
19. 季鎮淮,〈史記人物傳記的思想性及敘事特點〉,史學研究,1987年,第1期。
20. 李世萼,〈司馬遷對我國古典傳記的貢獻及其影響〉,杭州師範學院學報,1987年,第1期。
21. 韓兆琦,〈史記與我國古代傳記文學〉,文史知識,1987年,第7期。
22. 楊樹增,〈《史記》語言的藝術特徵〉,東北師大學報,1988年,第5期。
23. 姜濤,〈史記傳記文學寫作藝術綱領〉,遼寧大學學報,1988年,第3期。
24. 楊素增〈史記傳記結構探索〉,東北師大學報,1991年,第1期。
25. 張嘯虎,〈論司馬遷的美學思想與文藝批評〉,中州學刊,1988年,第5期。
26. 陳蘭村〈淺司馬遷的傳記文學思想論〉,吉林師院學院,1989年,第2期。
27. 陳蘭村,〈論司馬遷傳記文學的命運哲理〉,浙江師院大學學報,1989年,第3期。
28. 張新科,〈從《左傳》到《史記》史傳文學的特徵〉,唐都學刊,1990年,第3期。
29. 諶東飆,〈司馬遷對孔子文學觀的繼承與發展〉,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1年,第4期。
30. 趙芳遠〈略論史記人物傳記的藝術技巧〉,河北學刊,1991年,第5期。
31. 曉明,〈《史記》「歷史」比較論〉,長沙水電師院學報,1992年,第3期。
32. 王長華〈史記傳記非史筆描寫及其文學效應,文學理論研究,1992年,第3期。
33. 趙光賢,〈司馬遷生年考辨〉,北京師範大學學報,1992年,第6期。
34. 倉曉梅,〈從悲劇人物看《史記》〉,歷史教學問題,1992年,第6期。
35. 聶鴻飛,〈司馬遷的雪恥意識與《史記》的創作-讀「報任安書」〉,北京師範大學學報,1992年,第6期。
36. 李輝〈論司馬遷的功利主義文學觀〉,,思茅師專學報,1992年,第11期。
37. 路雲亭,〈論《史記》武俠散文中一個審美母題〉,山西大學學報,1993年,第2期。
38. 楊松岐,〈試論司馬遷《史記》中人物的語言藝術〉, 1993年,第3期。
39. 沈延發,〈司馬遷論《易》〉,殷都學刊,1993年,第3期。
40. 朱正義,〈《史記》與漢代語言及關中方言〉,渭南師專學報,1993年,第3期。
41. 肖興國,〈死,有泰山鴻毛之別-讀司馬遷「報任安書」〉,上海大學學報,1993年,第3期。
42. 謝季祥,〈對漢代酷吏的評論應一分為二-讀史記關於酷吏的記載〉,福建師範大學學報,1993年第4期。
43. 侯忠義,〈《史記》與神話傳說〉,北京大學學報,1993年,第5期。
44. 盧敦基,〈《史記》中的傳奇心態略論〉,浙江學刊,1993年,第6期。
45. 俞樟華,〈試論《史記》與《新五代史》的文章〉,浙江師大學報,1993年,第6期。
46. 吳雲、董志廣,〈司馬遷與古希臘人的悲劇意識的比較〉,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3年,第8期。
47. 陳蘭村〈司馬遷傳記文學中的人格理想〉,浙江師大學報,1994年,第1 期。
48. 齊效斌〈史記人物傳記的符號學特徵與闡釋〉,陝西師大學報,1994年,第1期。
49. 尤異騰,〈《史記正義》反切考〉,貴州師範大學學報,1994年,第1期。
50. 過常寶,〈司馬遷批判精神探源〉,北京師範大學學報,1994年,第1期。
51. 謝季祥,論《史記》中的商賈形象〉,福建論壇,1994年,第1期。
52. 朱永鍇,〈司馬遷卓越藝術才能再探-《史記》描寫的曲筆和側筆〉,貴州大學學報,1994年,第1期。
53. 劉洪仁,〈論司馬遷的史評雜文〉,求索,1994年,第2期。
54. 張叢林,〈〈管晏列傳〉與司馬遷的隱衷〉,安徽教育學院學報,1994年,第2期。
55. 王友懷,〈談杜甫似司馬遷-兼談史遷良史「識」「德」修養裡的詩家情質〉,人文雜誌,1994年,第2期。
56. 張玉輝、張玉軍,〈《左傳》、《史記》人物描寫比較研談〉,鹽城師專學報,1994年,第2期。
57. 張家英,〈《史記.高祖本紀》疑詁〉,哈爾濱師專學報,1994年6月,第2
期。
58. 韓兆琦、王齊,殉道與超越-〈論《史記》的悲劇精神〉,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4年,第3期。
59. 陳友冰,〈論《史記》兼容性〉,學術界,1994年,第3期。
60. 李賢臣,〈司馬遷《春秋》文、指之論發微〉,河南大學學報,1994年,第5期。
61. 樊琪,〈司馬遷「馬陵之戰」撰寫臆斷〉,河北學刊,1994年,第6期。
62. 劉承漢,〈眾星捧月,對比烘托-《史記》刻畫人物方法探索〉,高師函授學刊,1994年,第6期。
63. 俞樟華,〈《史記》峻潔論〉,浙江社會科學,1994年,第6期。
64. 張高評〈司馬遷與傳記文學〉,國語文教通訊,1994年,第8期。
65. 張新科〈史記與中國古典傳記(一)〉,渭南師專學報,1995年,第1期。
66. 楊燕起,〈司馬遷的《史記》與中國史學的自覺〉,史學史研究,1995年,第1期。
67. 阮忠,《靈活變通 因人而異-淺說史記人物記傳的表現形式》,高師函授學刊,1995年,第2期。
68. 張新科〈史記與中國古典傳記(二)〉,渭南師專學報,1995年,第3期。
69. 可永雪,〈《史記》文學性界說〉,內蒙古師大學報,1995年,第3期。
70. 蔡孝蓮,〈《史記》的悲劇性〉,求是學刊,1995年,第3期。
71. 蕭振宇、耿光華,《論史記的對比藝術》,錦州師範學院學報,1995年,第3期。
72. 丁琴海,〈史傳文體演化的軌跡-《史記》與《左傳》在時間結構上的比較〉,國際關係學院學報,1995年,第3期。
73. 張子俠,〈班氏父子與《史記》的學術命運〉,史學史研究,1995年,第4期。
74. 易寧、易平,〈《史記》實錄新探〉,史學史研究,1995年,第4期。
75. 孫以昭,〈司馬遷的「互見法」及其淵源〉,安徽大學學報,1995年,第6期。
76. 譚漢生,〈司馬遷論天人〉,華中師範大學學報,1996年專輯。
77. 董恩林,〈《史記.天官書》與傳統儒教〉,華中師範大學學報,1996年專輯。
78. 劉操南,〈《史記.律書.曆書》考釋〉,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96年,第1期。
79. 陳蘭村〈論司馬遷傳記文學的命運哲理〉,浙江師大學報,1996年,第3 期。
80. 陳其泰,〈司馬遷對歷史發展趨勢的卓識〉,史學史研究,1996年,第4期。
81. 俞樟華,〈司馬遷成一家之言被冷落的原因試析〉,浙江師大學報,1996年,第4期。
82. 俞樟華,〈論乾嘉學派考證史記的成果〉,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96年,第5期。
83. 張蕾,〈史記與燕丹子荊軻形象塑造之比較〉,河北學刊,1996年,第6期。
84. 張福德,〈《史記》中的「以」字析論〉,古漢語研究,1997年,第1期。
85. 孟祥才,〈司馬遷悲劇與結局新釋〉,1997年,第2期。
86. 汪湧豪,〈司馬遷先黃老而後六經-兼論司馬談對其思想的影響〉,殷都學刊,1997年,第2期。
87. 楊旭升,《創構.稱謂.特色.作用與影響-論史記「太史公曰」》,綿陽師專學報,1997年,第3期。
88. 紀麗真,《史記的敘事話語:追求和創造整體藝術效果》,煙台大學學報,1997年,第4期。
89. 朴宰雨,〈韓國《史記》文學研究的回顧與前瞻〉,文學遺產,1998年,第1期。
90. 張大可、李家發,〈當代《史記》研究十大論著評介〉,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1998年,第1期。
91. 何梅琴,〈《史記》人物心理描寫藝術探微〉,平頂山師專學報,1998年2月,第1期。
92. 鮑廣麗,〈淺析《史記》語言的幽默特色〉,修辭學習,1998年,第2期。
93. 可永雪〈史記人物傳記的結構方式及其意義〉,內蒙古師大學報,1998年,第3期。
94. 何凌風,〈《史記》「連珠格」運用之藝術成就初探〉,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8年,第3。
95. 傅惠鈞,〈《史記》中復疊修辭的運用〉,修辭學習,1998年,第3期。
96. 易寧,〈《史記.魯周公世家》引《尚書.今縢》經說考論-兼論司馬遷「厥協六經異傳,整齊百家雜語」〉,中國史研究,1998年,第3期。
97. 江秀玲,〈《史記》修辭藝術探微(上)〉,陝西教育學院學報,1998年,第3期。
98. 江秀玲,〈《史記》修辭藝術探微(上)〉,陝西教育學院學報,1998年,第4期。
99. 池萬興,《史記的體制結構影響了司馬遷的民族大一統思想》,渭南師專學報,1998年第4期。
100. 途秀虹,〈東周列國戲之於《史記》敘事意向的轉移〉,福建師範大學學報,1999年,第1期。
101. 葉嘉瑩,〈神龍見首不見尾-談史記伯夷列傳的章法與詞之若隱若見的美感特質〉,天津大學學報,1999年,第1期。
102. 紀麗真,〈《史記》的敘事結構-通本關照的紀傳體〉,煙台大學學報,1999年,第1期。
103. 夏成本〈中學語文中史記傳記文學的典型環境〉,鹽城師專學報,1999年,第2期。
104. 鄧翠萍,〈《史記》中項羽、劉邦形象比較〉,江漢大學學報,1999年,第2期。
105. 司全勝,〈史記表現的親情〉,語文學刊,1999年2期。
106. 夏成本,〈中學語文中《史記》傳記文學的典型環境〉,鹽城師專學報,1999年,第2期。
107. 江文貴,〈論《史記》中人情世態 描繪的特點及其成因〉,鄭州大學學報,1999年3月,第2期。
108. 王秀玲,〈《史記》語言審美特徵初探〉,陝西教育學院學報,1999年,第3期。
109. 江秀玲,〈《史記》語言藝術芻議〉,唐都學刊,1999年7月,第3期。
110. 王萍,〈司馬遷、班固著史宗旨比異〉,山東大學學報,1999年,第4期。
111. 解明,〈淺談《史記》人物的悲劇美與司馬遷審美理想的形成〉,甘肅社會科學,1999年,第4期。
112. 李柄海,〈史記人際交往畫面蠡測〉,中州學刊,1999年,第5期。
113. 佘斯勇,《史記的編排特色及其影響》,咸寧師專學報,1999年,第5期。
114. 劉興林,〈司馬遷的生命意識與《史記》悲劇精神〉,武漢大學學報,1999年,第6期。
115. 池昌海,〈《史記》中具禮制價值的「死」義詞語語用選擇的複雜性及其原因〉,修辭學習,2000年,第1期。
116. 黃建軍,《言人人殊-史記論文的傳記文學理論片談》,齊齊哈爾大學學報,2000年,第1期。
117. 田文紅,〈試論司馬遷《史記》對女性人物的記載〉,華北電力大學學報,2000年,第1期。
118. 朱鴻勛、張玉玲〈雄奇沈鬱,慷慨悲壯─簡析《史記》人物的悲劇美〉,山東電大學報,2000年,第1期。
119. 虛舟,〈從堯舜禪讓到「以暴易暴」─讀《史記‧伯夷列傳》〉,南京理工大學學報,2000年2月,第1期。
120. 可永雪,〈論《史記》在敘事上對《左傳》的繼承和發展〉,內蒙古師大學報,2000年2月,第1期。
121. 曹晉,〈《史記》百年文學述評〉,文學評論,2000年,第2期。
122. 俞樟華,〈論司馬遷的傳記文學理論〉,學術論壇,2000年,第2期。
123. 袁傳璋,〈史記會注考證新增正義的來源和真偽辨正-程金造史記三家注-程金造史記三家注研究平議之三〉,河南大學學報,2000年,第2期。
124. 王立群,〈世紀末的總結-1999年中國開封史記暨漢代文學研討會綜述〉,河南大學學報,2000年,第2期。
125. 阮忠,〈兩漢文化與散文風格的嬗變〉,河南大學學報,2000年,第2期。
126. 朱芳,〈論《史記》中的人物形象塑造〉,新疆石油教育學院學報,2000年,第2期。
127. 馬予靜,〈班馬的辭賦觀與現代賦學思想的演進〉,河南大學學報,2000年,第2期。
128. 李賢民,《史記附傳探微》,河南師範大學學報,2000年,第2期。
129. 陳曦,〈「文史不分」到「文史異撤」:略議中國古代正史傳記〉,安徽師範大學學報,2000年5月,第2期。
130. 呂芸芳,〈司馬遷編纂《史記》的史料來源考辨〉,岱宗學刊,2000年,第 2期。
131. 李瑞芬,〈淺論《史記》人物描寫中的性格對比〉,萊陽農學院學報,2000年9月,第3期。
132. 江秀玲,〈理想 信念 毅力─《史記》悲劇人物簡論〉,2000年,第3期。
133. 楊旭升,〈《史記》紀傳的人物選擇與缺漏〉,綿陽 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0年6月,第3期。
134. 何美琴、李愛紅,〈論《史記》的細節描寫〉,平頂山師專學報,2000年8月,第3期。
135. 王關成〈論史記人物傳記寫作的幾點失誤〉,渭南師範學院學報(社科版),2000年,第3期。
136. 蘇興遺,〈讀《史記.項羽本紀》三題〉,史學集刊,2000年,第3期。
137. 孫海洋,〈司馬遷心態流程探幽〉,河南大學學報,2000年,第3期。
138. 汪高鑫,〈司馬遷「成一家之言」新論〉,北京師範大學學報,2000年,第3期。
139. 朱江瑋,〈《史記》語言藝術新探〉,新疆教育學院學報,2000年,第3期。
140. 陳曦,〈孔子神韻的獨特演繹-《史記.孔子世家》探微〉,鄭州大學學報, 2000年,第3期。
141. 劉寧,《史記的敘事結構》,西安教育學院學報,2000年,第4期。
142. 肖興國,〈從《報任安書》看司馬遷的生死觀〉,邵陽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0年,第4期。
143. 王剛,〈《史記》的悲劇美〉,貴州文史叢刊,2000年,第4期。
144. 劉興林,〈樹傳記高標,揚悲劇精神─史記導讀〉,華中師範大學,2000年,第4期。
145. 梁建邦,〈論「李陵之禍 」對《史記》創作的影響〉,渭南師範學院學報,2000年,第4期。
146. 張宇 〈於敘事中寓論斷─《史記‧李將軍列傳》筆法探析〉,甘肅高師學報,2000年7月,第4期。
147. 余意,〈《史記》悲劇人物結局的美感型態〉,高等函授學報,2000年8月,第4期。
148. 嚴 波,〈《史記》人物創作的技巧性闡釋〉,咸陽師範專科學校學報,2000年,第4期。
149. 夏仲權,〈主體預期與客體結果相悖的悲劇-淺論司馬遷為李陵辯護的性質及其思想基礎〉,2000年,第4期。
150. 王彗、馬寶記,〈通變理論與《史記》藝術結構〉,鄭州工業大學學報,2000年12月,第18卷4期。
151. 趙 華、孫志勇,〈試論《史記》傳記文學的真實性〉,北方論叢,2000年,第5期。
152. 周毅,〈《史記.本紀》中比喻的結構和功能〉,浙江師大學報,2000年,第25卷,第5期。
153. 殷滿堂,〈試論杜詩歷史性敘事的詩學價值〉,荊洲師範學院學報,2000年,第6期。
154. 趙志方、朱晶松,〈大寫的「人」─讀《史記‧孔子世家》〉,廣西大學學報,2000年12月,第22卷增刊。
155. 嚴安政,〈華夏文化的兩部集大成之作─《史記》與《紅樓夢》比較談〉,安康師專學報,2001年,第1期。
156. 陳桐生,〈百年《史記》研究的回顧與前瞻〉,文學遺產,2001年,第1期。
157. 余斯勇,〈也談《史記》的悲劇性〉,渭南師範學院學報,2001年,第1期。
158. 趙心瑞,〈略談元代雜劇對《史記》寫人文學的繼承〉,雁北師範學院學報,2001年,第1期。
159. 李英華,〈試解「或者之惑」-讀《史記.伯夷列傳》〉,管子學刊,2001年,第1期。
160. 何穎、田勁松,〈生命主題的範本─試論《史記》生命主題的藝術表現〉,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1年2月,第1期。
161. 何穎、田勁松,《生命主題的範本-試論史記生命主題的藝術表現》,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1年,第1期。
162. 林平〈論史記人物傳記的藝術表現手法〉,福建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1年,第2期。
163. 董海欣,〈關於史記紀傳體例的認識〉,唐山高等科學學報,2001年,第3期。
164. 張穎,〈深意遠神,不拘一格─論《史記》的「太史公曰」〉,江淮論壇,2001年,第3期
165. 董志廣,〈司馬遷的悲劇意識〉,天津師範大學學報,2001年,第3期。
166. 許正文,《漢書與史記相比較在編纂體力上的創新》,天水師範學院學報,2001年8月,第21卷4期。
167. 陳曦,〈司馬遷筆下子貢形象探微〉,管子學刊,2001年,第4期。
168. 段海蓉,〈試論《史記》「跨層」對其價值的影響〉,新疆大學學報,2001年6月。
169. 張新科、蔣文杰,〈史記學:21世紀研究之展望〉,河南大學學報,2001年,第1期。
170. 趙昌文,〈司馬遷兩個斷限之重探〉,陝西廣播視大學學報,2001年,第1期。
171. 趙敏例,〈司馬遷《屈原賈生列傳》的再認識─兼評屈原否定論者對歷史文獻的誤讀〉,鞍山師範學院學報,2001年,第1期。
172. 趙明正,〈《史記》的小說性〉,山西大學學報,2001年,第1期。
173. 張薇,〈論《史記》的悲劇人物〉,遼寧師專學報,2001年,第2期。
174. 萬光治,〈也談司馬遷不得「聖人級待遇」〉,中華文化論壇,2001年,第2期。
175. 鄧新躍,〈司馬遷的生命意識、悲劇精神與《史記》的人文理想色彩〉,益陽師專學報,2001年3月,第2期。
176. 張玉玲,〈論司馬遷的人格魄力〉,建材高教理論實踐,2001年4月,第2期。
177. 張宏軍,〈論《史記》敘事法中的虛擬性特徵,新疆師範大學學報,2001年4月,第22卷,第2期。
178. 張實,〈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史記》評述〉,長沙電力學院學報,2001年5月,第2期。
179. 李長靜,〈試論司馬遷撰寫《史記》的歷史淵源〉,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1年5月,第3期。
180. 宋嗣廉、張琳琳,〈詩評《史記》人物的歷史軌跡〉,渭南師範學院學報,2001年5月,第3期。
181. 韓磊,〈淺議《史記》互見法〉,山西教育學院學報,2001年,第4期。
182. 柷秀權,〈關於《史記》「互見法」的一些思考〉,陝西師範大學繼續教育學報,2001年6月,第2期。
183. 邸豔姝,〈談司馬遷筆下的奇人及創意〉,松遼學刊,2001年6月,第3期。
184. 張婷婷,〈《史記》中的修辭手法:頂真與反覆〉,建材高教理論實踐,2001年,第4期。
185. 張晨,〈論司馬遷的悲劇意識〉,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1年,第8期。
186. 高萍〈史記人物傳記敘事視角模式〉,唐都學刊,2002年,第2期。
187. 丁波,《關於史記將相表的倒書》,史學史研究,2002年,第2期。
188. 任冠文,〈從《史記》看文史關係〉,廣西師範大學學報,2000年6月,第2期。
189. 杜松柏,〈《史記》中的復仇故事芻論〉,四川師範學院學報,2002年,第1期。
190. 胡 鵬,〈《史記》「游俠」略析〉,山東科技大學學報,2002年,第1期。
191. 梁建邦,〈《史記》的諱飾修辭〉,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2年,第1期。
192. 江立中,〈悼念屈原文學作品的濫觴之作〉,欽州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年,第1期。
193. 熊 明,〈六朝雜傳概說〉,遼寧大學學報,2002年,第1期。
194. 趙厚均,〈《史記》的抒情特質〉,新鄉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年,第1期。
195. 論司馬遷對女性的賦形─淺論《史記》中的女性形象意義〉,零陵師範高等專科學報,2002年,第2期。
196. 何亞軍,〈論司馬遷《史記》人物形象的悲劇情節〉,蘭州鐵道學院學報,2002年,第2期。
197. 劉生良,〈《史記》乃「無韻之〈離騷〉」的本文闡釋〉,陝西師範大學學報,2002年,第2期。
198. 高益榮,〈論《史記》對元雜劇的沾溉〉,陝西師範大學學報,2002年,第2期。
199. 呂芸芳,〈司馬遷編纂《史記》的史料的來源考辨〉,岱宗學刊,2000年,第2期。
200. 李賢民,〈《史記》附傳探微〉,河南師範大學學報,2000年,第2期。
201. 高 萍,〈《史記》人物傳記敘事視角模式〉,唐都學刊,2002年,第1期。
202. 賴祥亮,〈由明清小說評點話語探《史記》對明清長篇小說敘事的影響〉,三明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年,第1期。
203. 陳曦,〈《史記》隱含敘述探索〉,解放軍藝術學院學報,2002年,第 2期。
204. 徐裕敏,〈從《史記‧刺客列傳》看戰國時刺客的精神特徵〉,浙江師範大學學報,2002年,第2期。
205. 俞樟華,〈論《史記》與古代詩歌〉,浙江師範大學學報,2002年,第2期。
206. 袁 進,〈試論清代戲曲、小說對文學史觀的貢獻〉,上海大學學報,2002年,第2期。
207. 何美琴,〈論司馬遷的復仇觀〉,平頂山師專學報,2002年,第3期。
208. 邱江寧,〈《史記》的「復筆」藝術 〉,浙江師範大學學報,2002年,第3期。
209. 党大恩,〈《史記》與中國敘事傳統〉,渭南師範學院學報,2002年,第3期。
210. 徐興海,〈史記所記之吳太伯及寓含的意義〉,江南大學學報,2002年,第4期。
211. 唐子恒,〈《史記》敘事的矛盾與誇張〉,晉陽學刊,2002年,第4期。
212. 鄒然,〈遙體人情,懸想事勢-文筆在史記中的運用〉,江西師範大學學報,2002年,第4期。
213. 崔凡芝,〈史記紀傳體的重要意義〉,重慶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7月,第15卷,第4期。
214. 可永雪、張新科、周鵬飛、呂錫生,〈《史記》個性化人物言語論略〉,重慶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7月,第15卷,第4期。
215. 高萍〈史記人物傳記敘事時間模式研究〉,唐都學刊,2002年,第6期。
216. 楊光照,〈談史記的篇章排列順序〉,史學月刊,2002年,第12期。
217. 俞樟華,〈論後代傳記文學無法超越史記的原因〉,荊門職業技術學院,2003年,第1期。
218. 張新科,〈史記所體現的創新精神〉,社會科學戰線,2003年第1期。
219. 高萍〈史記人物傳記敘事結構模式解析〉,唐都學刊,2003年,第3期。
220. 任剛,〈史記、漢書「以事寫人」的方法比較〉,語文學刊,2003年,第3期。
三、 相關著作
(一) 經部
周易 十三經注疏之一 臺北:藝文
尚書 十三經注疏之一 臺北:藝文
詩經 十三經注疏之二 臺北:藝文
周禮 十三經注疏之三 臺北:藝文
左傳 十三經注疏之六 臺北:藝文
公羊傳 十三經注疏之七 臺北:藝文
穀梁傳 十三經注疏之七 臺北:藝文
論語 十三經注疏之八 臺北:藝文
孟子 十三經注疏之八 臺北:藝文
(二) 史部
二十五史 台北:鼎文 一九七○年
國語 左丘明 台北:宏業 一九八〇年
戰國策 【漢】劉向 上海:古籍 一九八五年
通志 【宋】鄭樵 上海:商務 一九三五年三月
續藏書 【明】李贄 台北:學生 一九七四年五月
二十二史札記 【清】趙翼 台北:世界 一九九六年三月
十七史商榷 【清】王鳴盛 台北:大化 一九八四年五月再版
二十二史考異 【清】錢大盺 【日】京都中文出版社
一九八○年八月
文史通義 【清】章學誠 台北:漢聲 一九七三年四月
(三) 子部
老子 臺北︰三民 一九九三年一月
莊子 臺北︰三民 一九九六年二月
荀子 臺北:世界 一九七八年四月
淮南子 【漢】劉安 臺北:三民 一九九七年八月
春秋繁露 【漢】董仲舒 臺北︰商務 一九八四年五月
法言 【漢】揚雄 臺北︰世界 一九五八年五月
鶴林玉露 【宋】羅大經 臺北:開明 一九六八年十一月
金聖嘆評點才子全集
【明】金聖嘆著、林乾編
北京:光明日報 一九九七八月
日知錄 【清】顧炎武 臺北:明倫 一九七○年十月
義門讀書記 【清】何焯 上海:古籍 一九九二年七月
聊齋誌異 【清】蒲松齡著 張友鶴輯校
上海:古籍 一九七八年四月
紅樓夢 【清】曹雪芹、高鄂著
北京:師大 一九九二年四月
(四) 集部
楚辭 屈原著、【漢】王逸注
臺北:黎明 一九七三年七月
陶淵明集 陶淵明著、楊勇校箋
臺北:正文 一九八七年六月
文選 【梁】簫統編 李善注
臺北:五南 一九九一年十月
詩品 鐘嶸著、呂德申校釋
新華書店 一九八六年四月
韓昌黎集 【唐】韓愈 臺北:河洛 一九七五年三月
柳河東集 【唐】柳宗元 臺北:河洛 一九七四年十二月
白居易集 【唐】白居易 臺北:里仁 一九八○年十月
歐陽永叔集 【宋】歐陽修 臺灣:商務 一九六八年十二月
嘉祐集 【宋】蘇洵 臺北:商務(文淵閣四庫全書)
一九八三年六月
曾鞏全集 【宋】曾鞏 臺北:河洛 一九七五年三月
王安石全集 【宋】王安石 臺北︰河洛 一九七四年十月
蘇東坡全集 【宋】蘇軾著 臺北:世界 一九九六年二月
蘇軾詩集 【宋】蘇軾著 【清】王文誥、馮應榴輯注
臺北:學海 一九八三年一月
蘇轍集 【宋】蘇轍 臺北:河洛 一九七五年十月
餘師錄 【宋】王正德 臺北:商務(文淵閣四庫全書)
一九八三年六月
文章精義 【宋】李耆傾 臺北:商務(文淵閣四庫全書)
一九八三年六月
荊溪林下偶談 【宋】吳子良 臺北:商務(文淵閣四庫全書)
一九八三年六月
朱文公文集 【宋】朱熹 臺北:商務 一九七○年十月
隱居通義 【元】劉壎著 【清】劉凝刊行
臺北:廣文 一九七一年八月
遜志齋集 【明】方孝孺 臺北:商務 一九六八年十二月
王龍溪全集 【明】王畿 臺北:華文 一九七○年五月
白蘇齋類集 【明】袁宗道 臺北:偉文 一九七六年九月
茅鹿門集 【明】茅坤 浙江:古籍 一九九三年十月
李贄焚書 【明】李贄 上海 :上海雜誌 一九三六年三月
黃陶庵先生全集 【明】黃淳耀 臺北:商務(文淵閣四庫全書)
閒情偶寄 【清】李漁 臺北 :長安 一九七九年九月
方苞集 【清】方苞 上海:古籍 一九八三年五月
古文辭類纂 【清】姚鼐 臺北:世界 一九五○年五月
求闕齋讀書錄 【清】曾國藩 臺北:廣文 一九六九年一月
藝概 【清】劉熙載 臺北:金楓 一九九八年七月
(五) 其他專書
詩言志辯 朱自清 臺北:開明 一九四七年八月
作文教學法 梁啟超 臺北:中華 一九六○年一月
註明昭明文選 于先華 臺北:學海 一九七七年九月
苦悶的象徵 廚川白村著、林文瑞譯
臺北:志文 一九八○年十二月
先秦兩漢歷史論文集 李則芬 臺北:商務 一九八四年二月
中國文學批評史大綱 臺灣:開明 一九八四年二月
文學理論資料匯編 臺北:華諾 一九八五年十月
中國古文美學初編 郁元 湖北:長江文藝 一九八六年五月
中國美學史 李澤厚、劉綱紀
臺北:漢京文化 一九八六年八月
中國文學講話 國家文藝基金管理委員會
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一九八八年三月
先秦儒家詩教思想研究 康曉城 臺北:文史哲 一九八八年八月
古典文藝美學論稿 張少康 臺北:淑馨 一九八九年十一月
新編中國哲學史 勞思光 臺北:三民 一九九○年
中國思想史論集 傅武光 臺北:文津 一九九○年
中國古代美學思想 馮滬祥 臺北:學生 一九九○年二月
魯迅全集 魯 迅 臺北:谷風 一九九○年十二月
古典文學論探索 王夢鷗 臺北:正中 一九九一年十月
文學理論 RENR&WELLEK著、梁伯傑譯
臺北:水牛出版社 一九九一年十一月
唐代古文運動探究 黃春貴 臺北:八德教育出版社
一九九二年六月
宋代古文運動探究 黃春貴 臺北:八德教育出版社
一九九二年六月
先秦文學史參考資料 北大中文系編
臺北:里仁 一九九二年七月
中國文學批評 呂正惠 蔡英俊主編
臺北:學生 一九九二年八月
中國文學批評史 郭紹虞 臺北:藍燈 一九九二年九月
中國文學理論史 黃保真、成復旺、蔡鐘翔
臺北:洪葉 一九九三年初版
兩漢思想史 徐復觀 臺北:學生 一九九三年二月
中國文學批評的理論與實踐
張雙英 臺北:萬卷樓 一九九三年十月
先秦兩漢文學史稿 聶石樵 北京師範大學 一九九四年四月
中國文學批評問題研究論集
楊松年 臺北:文史哲 一九九四年五月
中國文學史 劉大杰 臺北:華正 一九九四年七月
中國文學史 葉慶柄 臺北︰學生 一九九四年九月
傳記文學史綱 楊正潤 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一九九四年十一月
文學概論 王夢鷗 臺北:藝文 一九九四年十二月
中國文學批評方法探源 陸海明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一九九四年十二月
漢魏六朝傳記文學史稿 李祥年 復旦大學出版社 一九九五年四月
中國小說史 韓秋白、顧青
臺北:文津 一九九五年六月
中國散文史 劉一沾、石旭紅
臺北:文津 一九九五年六月
中國詩歌史 張建業 臺北:文津 一九九五年六月
中國美學史 葉 郎 臺北:文津 一九九五年六月
中國文學理論批評發展史
張少康、劉三富 北京大學出版社 一九九五年七月
美的歷程 李澤厚 臺北:三民 一九九五年七月
中國詩學批評史 陳良運 江西:人民 一九九五年七月
先秦散文藝術新探 譚家健 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
一九九五年十月
中國文學理論與批評論文集
逢甲大學中文系所編輯 臺北:新文豐 一九九五年十月
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史
郭英德、謝師煒、尚學鋒、于翠玲
北京:中華 一九九五年十一月
中國散文學通論 朱世英、方迺、劉國華
安徽教育出版社 一九九五年十二月
中國小說學通論 寧宗一 安徽教育出版社 一九九五年十二月
中國文章論 【日】佐藤一郎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一九九六年一月
中國文學批評史 羅根澤 臺灣:商務 一九九六年三月
中國詩史 陸侃如、馮沅君
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 一九九六年三月
中國詩學思想史 蕭華榮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
一九九六年四月
先秦兩漢文論選 張少康、盧永璘編選
北京:人民 一九九六年五月
韓柳古文新論 王基倫 臺北:里仁 一九九六年六月
中國古代文學 鐘尚鈞、閻笑非
高雄:復文 一九九六年八月
中國文學史通論 周揚、錢仲聯、王瑤、周振甫
上海:東方 一九九六年八月
中國文學批評通史 王運熙、顧易生
上海:商務 一九九六年十月
中古文學理論範疇 詹福瑞 河北大學 一九九七年五月
漢代文人與文學觀念的演進
于迎春 北京:東方出版社 一九九七年六月
中國文學概論 袁行霈 臺北:五南 一九九七年七月
中國古代文論選 郭紹虞 上海:古籍 一九九七年九月
左海鉤沈 劉正浩 臺北:東大 一九九七年十一月
文學概論 張 健 臺北:五南 一九九八年一月
道家及其對文學的影響
李生龍 湖南:岳麓書社 一九九八年三月
中國敘事學 楊 義 嘉義:南華管理學院
一九九八年六月
兩漢大文學史 趙明、楊樹增、曲德來主編
吉林大學出版社 一九九八年七月
中國文學理論 劉若愚著、杜國清譯
臺北:聯經出版 一九九八年九月
詩經與楚辭 吳宏一 臺北:臺灣書店 一九九八年十一月
中國傳記文學發展史 陳蘭村主編
北京:語文出版社 一九九九年一月
談藝錄 錢鍾書 北京:中華書局 一九九九年十一月
管錐編 錢鍾書 北京:中華書局 一九九九年十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