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櫻枝 CHEN, Ying-Chih |
---|---|
論文名稱: |
苗栗縣某國中學生體重控制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The Research on Related Factors about the Weight Control in a Jounor High School of Miaoli Hsien |
指導教授: |
姜逸群
Chiang, I-Chyu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Health Promotion and Health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2 |
畢業學年度: | 10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48 |
中文關鍵詞: | 國中學生 、健康信念模式 、自我效能 、體重控制行為 |
英文關鍵詞: | jounor high school stundents, health belief model, self efficacy, weight control behaviors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38 下載:18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目的主要在了解苗栗縣某國中學生體重控制行為及體重控制健康信念包括:罹患性認知、嚴重性認知、利益性認、障礙性認知、節制飲食自我效能、規律運動自我效能並探討及其相關因素。本研究採結構式問卷調查方式,一百學年度第一學期以苗栗縣某國中學生為母群體,經分層集束抽樣,有效問卷為245份,其中有效回收率達85%。用SPSS for winders 17.0套裝軟體進行分析,研究結果如下:
一、 研究對象未來採取體重控制行為主要是「中立意見」佔36.7%,其次為「可能」佔31.4%。
二、 研究對象目前想要自己體重維持者占37.6%、減重者49.4%。
三、 研究對象因為肥胖引發相關疾病,在健康信念罹患性認知傾向「可能」、嚴重性認知傾向「嚴重」;對於執行體重控制的利益性傾向「非常同意」、障礙性認知傾向「中立意見」。
四、 研究對象在健康信念行動線索中,刺激經驗越多,執行體重控制行為越強。
五、 研究對象在節制飲食自我效能傾向「嚴重」、規律運動自我效能傾向「中立意見」。
六、 研究對象與未來體重控制行為健康信念之行動線索呈顯著相關。
七、 研究對象與未來體重控制行為在規律運動自我效能呈顯著相關。
八、 研究架構中各變項與未來體重控制行為解釋力達34.6%。可有
效預測變項為性別、BM值、體重控制經驗、規律運動自我效
能。
The thesis aimsed at the understanding of weight control behaviors in a junior high school in Miaoli. The belief in wight control includes “perceived susceptibility” and “perceived severity” cuased by obesity diseases; “perceived benefits,” “perceived barriers,” and “clues to action” caused by weight control behaviors. We also study self efficacy in diet control and regular exercises and survey the related factors. Thus, the thesis can be the basis of student weight control. The thesis adopted structured questionnaire. The students of a junior high school in the fall semester of the 100th school year in Miaoli County are populations. By way of atratified sampling, we got 245 valid questionnaires, and the effective response rate reached 85%.
And we got the following results:
1. If the weight control behaviors of the objects of study were between
36.7% (neutral) and 31.4% (might); then they would be inclined to be
“neutral.”
2. The objects of study who wanted to stay the same weight were 37.6%,
and who wanted to lose weight were 49.4%.
The objects of study who suffered from the diseases caused by obesity
inclined to “might” in perceived susceptibility , “serious” in perceived
severity, “strongly agree” in perceived benefits, and “neutral” in
perceived barriers.
4. In the clues to action, the more stimulus experience the objects of study
had, the stronger their weight control behaviors would be.
5. The objects of study incline to “serious” in the self efficacy in diet
control, and “netral” in the self efficacy in regular execises.
6.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objects of study and the weight control
belief (clues to action) were positive, but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objects of study.
7.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objects of study and the self efficacy in
regular exercises were positive.
8. The explanatory power of the variables and future weight control in the study structure was up to 34.6%. The valid predictor variables were sex, the type of build, the experience in weight control, and regular exercise self efficacy.
中文文獻
王千寧(2005)。桃園市某高中學生拒吸二手菸行為之研究-健康信念
模式之應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台北。
王元玲(2003)。兒童肥胖與自尊關係及影響減重成效相關因素之探討。
中原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清雅(2009)。台北市大安區某國中學生餐後潔牙行為及其相關因素
之研究-健康信念模式之應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
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文星蘭(2004)。高中職學生身體意象與減重意圖之研究。國立台北護
理學院醫護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方進隆(1997)。有氧運動。教師體適能指導手冊。台北:教育部。
方進隆(1994)。體適能與全人健康。中華體育,93,62-69。
尤嫣嫣(2001)。由身體意象觀點談體重控制計畫。學校衛生,38,56-59。
尤嫣嫣(2002)。大學生體型及其身體意象相關因素之研究-以中原大
學心生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
台北。
甘能斌(1995)。肥胖者的判定與運動。台灣體育,79,28-34。
古琪雯(2003)。青少女體型不滿意、社會體型焦慮與飲食異常傾向之
關係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台北。
江界山(1998)。國民體適能檢測實務手冊。台北: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行政院衛生署(1998)。國民營養現況:1993-1996國民營養健康狀況
變遷調查結果。台北,行政院衛生署。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7)。預防代謝症候群學習手冊(社區民
眾版)。http://bhp.doh.gov.tw/BHP/index.jsp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12)。2011台灣地區國人十大死因。
http://bhp.doh.gov.tw/BHP/index.jsp.
行政院衛生署(2002)。國人肥胖定義及處理原則。取自行政院衛生署
網址:http://www..doh.gov.tw/NEW Verson/content.
呂昌明、楊昭慧、王淑芳(2001)。大學生減輕體重意圖之研究。衛生
教育學報,16,36-43。
呂香珠(1999)。健康體能理論與實務。教育部八十八年度提升學生體
能計畫研討會。教育部。51-55。
宋維煌(1989)。國民中學學生體格與體能發展之比較研究。體育學報11,
43-58。
李守義、周碧瑟、吳涵文(1989)。健康信念模式的回顧與前瞻。中華
公共衛生雜誌,9(3),123-137。
李燕鳴(1994)。肥胖對健康不利影響之文獻探討。台灣醫界,37(12),
63-70。
李曉蓉(1996)。青少年身體異意象與自尊、沮喪相關之研究。國立高
雄師範大學教育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李蘭、潘文涵、陳重弘、李燕鳴(1994)。台北市八十學年度國中新生
的肥胖盛行調查—不同篩選指標的比較。中華公共衛生雜誌,13 (1),
11-19。
李蘭、曾東松、翁慧卿、孫亦君(1999)。青少年危害健康行為研究-八十六
學年度台北市國中生之現況。公共衛生,126,275-278。
李蘭、潘文涵、陳重弘、吳裴瑤(1994)。台北市八十學年度國中新生
的節食意向研究—理性行動理論的應用。中華公共衛生雜誌,13(5),419- 431。
李蘭、潘文涵、葉文婷(1998)。民眾之營養飲食知識及飲食行為結果。
1993-1996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129-142。
李懿瑤(2007)。以健康信念模式分析國中教師聲帯結節預防行為之研
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巫斐翎(2000)。臺北市國小肥胖兒童體重控制行為及家庭相關因素之
探討。國立陽明大學社區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仁宇(1993)。教育部推動「校園學生體重控制」現況。學校衛生,
23,56-69。
吳仁宇(1998)。家長之態度行為與其就讀台北市國中子女之健康體適能的關係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博士論文,台北。
吳仁宇、黃奕清(1996)。台灣地區6-18歲學生之年齡別身高體重
身體質量指數之發育研究。公共衛生22(4):257-269。
吳幸娟、潘文涵、章雅惠、方佳雯(2003)。1993-1996國民營養健康
狀況變遷調查結果-台灣地區成人攝取的食物總量、熱量值及三大
營養素的食物來源。2009年07月23日,取自
http://food.doh.gov.tw/Files/Research/1993%20-%201996/04.pdf
吳明隆(2010)。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五南書局。
吳明隆、涂金淦(2010)。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五南書局。
吳美宜(2011)。大學生體重控制知識、態度、行為相關因素之研究-
以聖約翰科技大學一年級學生為例。學校衛生58(1):1-26。
吳裴瑤(1992)。從行為影響因素探討台北市某國民中學一年級節制飲
食的意向及行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岀版,台北。
吳慧嫻(1996)。臺北縣國中肥胖盛行率調查、體重相關研究。國立陽
明大學社區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正介、賴明美、劉秋松、李采娟(1998)。台中市學童肥胖盛行率之
分析:不同篩選指標的比較。中華家庭醫學雜誌,8(3):134-142。
林正常(1997)。體適能的理論基礎。載於方進隆(主編),教師體適能指導手冊(46-59)。台北市,教育部體育司。
林生傳(2005)。教育社會學。台北:巨流。
林秀惠(2004)。台北市高中職學生體重控制行為意圖及其相關因素之
研究。國立台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宜親(1998)。青少年體型意識與節制飲食飲食行為之研究。國立台
範大學家政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宜親、林薇(2004)。台灣地區青少年節制飲食行為及其影響因素初
探。家政教育學報,6,1-21。
林宜親、林薇(2000)。青少年體型意識與節制飲食之研究。中華衞誌
19(1),33-41。
林莉馨、姜逸群(1996)。國小體重控制介入計畫效果之實驗研究。衞
生教育論文集刊(9),13-35。
林葳、蕭芳惠(1998)。台北市高中女生的體型意識及飲食異常傾向之
研究。衛生教育學報,11,107-127。
卓俊辰(1991)。美國公元兩千年國家健康目標中「促進身體活動與體
適能」部分的啟示。國民體育季刊,20(4),82-91。
卓俊辰(1992)。體適能-健身運動處方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市:國立
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會。
邱皓政(2008)。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第三版)。SPSS中文視窗版資
料分析範例解說,五南圖書出版。
邱皓政(201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基礎版)。SPSS中文視窗版資
料分析範例解說(第三版),五南圖書出版。
洪華君(2002)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生體重控制知識態度行為及其相
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
版,台北。
洪建德、鄭淑惠(1992)。台北地區女學生的身體形象和飲食行為。中
華公共衛生雜誌,11(4),316-326。
洪梅玲(2011)。某大學新生體重控制行為意圖及其相關因素研究。國
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施文文(2004)。以健康信念模式探究大學院校教師健康狀態之影響因
素。國立中山大學醫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高美丁、曾明淑、葉文婷、潘文涵、張瑛韶(1998)。台灣地區居民体
位及肥胖狀況。國民營養現況1993-1996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
調查結果。行政院衛生署。
郭婉萍(2001)。某專科女學生减重意圖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
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台北。未出版。
陳全壽(1995)。21世紀的身體運動及運動科學研究。國民體育季刊,
24(4),4-12。
陳怡君(2001)。從20世紀運動與節食的觀點談體重控制-健身或傷
身?。中華體育14(1),101 -108。
陳怡君(2005)。台灣地區12歲以上居民的健康狀態與健康行為之相
關性分析。嘉南學報,31,311-320。
陳偉德、江界山、黃伯超(1999)。改訂的生長曲線圖。台灣地區,1997。
中臺灣醫學科學雜誌,4,256-263。
陳偉德、吳康文(1994)。單純性肥胖小兒之家庭環境因子。中兒醫誌
35(6),536-41。
陳湘茹(2009)。學生體重控制行為意圖及其相關因素研究-以臺北縣
某完全中學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厚全(2009)。重返1978 Alma Ata宣言。2000年達到「Health For All」
的目標。Global Health 2009/02/01
許欽禎(2009)。高雄市某國中學生登革熱預防行為及其相關因素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教育部(1995)。學生體重控制指導手冊。台北市,教育部體育司。
教育部(2004)。推動中小學生健康體位五年計畫。取自http://140.
122.72.62/historyfile/ 推動中小學生健康體位五年計畫.doc.
張伶妃(2005)。某藝術大學學生體型意識、體重控制信念、飲食態度、
飲食自我效能與飲食行為之相關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
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芳全(2009)。論文就是要這樣寫。心理出版社,台北。
張芳全(2009)。統計就是要這樣跑。心理出版社,台北。
張芳全(2010)。問卷就是要這樣編。心理出版社,台北。
張師豪(2011)。完全中學健康生活型態相關因素之探討-以台北市某
私立完全中學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智仁(2004)。從肥胖定義看肥胖是一種疾病的本質。2004年衛生署
肥胖醫療政策會議。
張維揚(2003)。北區某醫學院校學生身體意象對减重意圖之影響及其
相關因素之探討。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台北。
張春興(1995)。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市。東華書局。
張艷鈴(2001)。桃園市某國中餐後潔牙行為相關因素研究。國立台灣
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松元(2000)。健康促進與健康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黃貝玉(2005)。研究生規律運動行為相關因素之研究* PRECEDE-
PROCEDE MODEL之應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曾明淑(2000)。兒童體位之評定與影響因素。國家衛生研究院。
楊偉勛(2001)。人類肥胖基因之研究-文獻回顧。2001國家衛生研究
院論壇,論壇健康促進與疾病預防委員會編。三民書局,台北。
楊偉勛(2002)。人類肥胖與基因。台灣醫學2002;6:41-45。
葉麗芳(2009)。中等學校學生飲用含糖飲料相關因素及與肥胖關係之
研究-以台北市某完全中學學生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
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鄒孟婷(2007)。台灣成人與青少年肥胖決定因素之研究。長庚醫學大
學醫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趙國欣(2005)。台北市國中學生自尊身體意象與運動行為相關性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潘義祥(1998)。體重控制教學對肥胖學童健康體適能的影響。大專院
校體育學術研討會專刊,229-242。
劉貴雲(1995)。飲食控制與學生體重控制。學校衛生,27(98-9)。
劉貴雲(1995)。學生體重控制方法-飲食篇。學生體重控制指導手冊。
31-50,教育部體育司。
蔡幸汶(2007)。國中生身體意象與體重控制行為之研究-以高雄縣某
完全中學國中部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未出版,台北。
蔡淑鳳(1993)。肥胖成人體重控制行為及相關研究:以某科技公司為
例。國立台灣大學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賴翠琪(2001)。臺北縣某國中肥胖學生體重控制行為意向及其相關因
素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鄭美瓊(2003)。某大學女學生外表吸引知覺與塑生美容行為之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鄭雪霏、劉俊昌、黃雅文、黃奕清(1996)。健康生活-健康教學的內
涵。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謝幸珠、蔡祈林(1996)。有氧舞蹈與飲食控制對健康體能體重控制的影響。大專院校體育學術研討會專刊,635-665。
鍾曉雲(2002)。新式健康操對肥胖學童身體組成、健康適能及血脂肪之影響。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縣。
鍾曉雲、吳重貴(2001)。體能訓練及飲食控制對肥胖學童健康體適能之影響。大專體育,56,124-128。
鍾美雲(1994)。肥胖兒童體重控制計畫文獻及現況探討。學校衛生,
22,38-48。
鍾俊偉(2010)。以健康信念模式探討-桃園縣某完全中學國中學生體
重控制行為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蘇玉嬋(2003))。台中縣某國中學生體重控制行為意圖及其相關因素
因素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台北。
羅惠丹(2004)。某技術學院女生身體意象與社會文化因素對體重控制
行為影響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
出版,台北。
藺寶珍(1996)。肥胖國中學生的體重控制行為及其行為相關因素。高
雄醫學院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藺寶珍、王瑞霞(2000)。過重國中生的體重控制行為及其相關因素。
公共衛生,27(2),125-137。
英文文獻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 Medicine(1995).ACSM Guidelines for Exercise testing and Prescripton(5th ed)Batimore:Williams & Wilkins.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 Medicine(1995).ACSM Guidelines for Exercise testing and Prescripton(5th ed)Batimore:Williams& Wilkins.
Amador M ,Rodriguez C,Gonzalez ME and Bacallao J(1982) Assessing
obesity with body weight and height. Acta Paediatr Acad Sci Hung23
(4):381-390.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 Medicine(1990).Position stand: the
recommended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exercise for developing and
maintaining cardio respiratory and muscularfitness in heality adults.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 and Exercise, 22,265-274.
Anderson JW,Konz EC. Obesity and disease management: effect of
Weight loss on comorbid conditions. Obes Res 2001;9(suppl 4):326s
Anderson RE et al:Relation of weight loss to changes in serum lipids and
Lipoproteins in obese women. Am J Clin Nutr 1995;62:350
Bandura,A.(1982).Self-efficacy mechanism in human agency. American
Psychologist, 3,, 122-147.
Bandur,A.(1986). 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 Asocial cognitive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Hall Inc.
Bandur,A.(1977b)Social learing theory.NJ:Prentice-Hall.
Bernier,M.,Avard,J.(1986)Self-efficacy,outcome and attrition in a
weight-reduction program. Congmitive Research,10,319-338.
Bray,G.A.(1985)Obesity;definition,diagnosis and disadvantages,The
Medical journal of Australia,142,s2-s8.
Brekey CS,Rockett HH, Field AE,Gillman MW, Frazier AL,Camargo
CA and Colditz GA(2000)Activity,dietary Intake and weight
Change in alongitudinal study of preadolescent boys and girls.
Pediatrics 105(4):e56.
Brekey CS,Rockett HRH,Gillman MW and Coldite GA(2003)One-Year
Changes in activity and inactivity among 10 to 15-Year-Old boys and
girls : relationship to change in body mass index. Pediatrics 111(4);
836-843.
Caspersen, C.J.,Powell, K. E.,&Christenson,G.M.(1985).Physical
activity, exercise, and physical fitness:Definitions and distinctions for
health-related research. Public Health Report, 1(2),126-131.Casbi,G.
Chu NF,Rimm EB Wang DJ. Liou HS and Shieh SM(1998)Clustering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factors among obese school-children: the
Taipei Children Heart Study. Am J Clin Nutr67(6):1141-6.
Cole TJ, Bellizzi MC, Flegal KM and Dietz WH (2000)Establishing a
Standdard definition for child overweight and obesity worldwide:
International survey. BMJ 320: 1240-43.
Dietz,W.H.(1998)Health consequence of obesity in youth :Childhood
predictor of adult disease.Pediatrics,101(supplement),518-525.
Declaration of Alma-At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rimary Health
Care, Alma-Ata,USSR, 6-12 September 1978.
Eisenmann JC, Bartee RT and Wang MQ(2002)Physical activity, TV
Viewing and weight in U.S. youth 1999 youth risk behavior survery.
Obesity Research 10(5): 379-385.
Engeland A, Bjorege T, Tverdal A and Sogaard AJ(2004)Obesity in
Adolescence and adulthood and the risk of adult mortality.
Epidemiology 15(1): 79-85.
Farshchi HR, Taylor MA, and Macdonald LA (2005)Deleterious effects
of omitting breakfast on insulin sensitivity and fasting lipid profiles
in Health lean women.Am J Clin Nutr 81(2):388-396.
Foley JT and Yun JK(2003)The effect of body mass index level on
physical activity during recess. Med Sci Sport Exerc 35(5):S161.
Harrrack,L.,Story,M.,Rock,B.H.,&Neumark-Sztainer,D.(1999).
Harison, K.,&Cantor,J(1997).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dia consumption and eating disorders.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47,
40-67.
Health for all beyond (2000): the demise of the Alma-Ata, Declaration
And Primary health car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 Medical
Journal of Australia,2003-mja. com. au
Horm,J.,&Anderson,K.(1993).Who in America is trying to lose Weight?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119,672-676.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rimary Health Care, Alma-Ata, USSR, 6-12
September 1978.
Krejcie,R. V.,&Morgan,D.W.(1970).Determining Sample Size for Research Activities.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30
(3),607-610.
McCabe, M.P.,&Ricciardelli, L. A(2003).Sociocultural influences on
body image and body changes among adolescent boys and girls.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143(1),5-26.
McLean, J. A.,Barr, S.I.(2003)Congnitive dietary restraint is associated
with eating behaviors, lifestyle practices,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and menstrual irregularity in college women. Appetite,4(2),185-192.
Pi-Sunyer,F.X.(1993).Medical hazards of obesity.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119.665-660.
Rodin, J.(1993).Cultural and psychosocial determinants of weight concerns.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119, 643-645.
Rosenstock, I.M(1974).Historcal origions of the health belief model. Health Education monographs,2(4),328-335.
Rosenstock, I.M.,Strecher, V. J.,& Becker,M.H.(1988).Social learing
Theory and the health belief model. Health Education & Behavior,
15(2),175-183.
Rosenstock, I.M(1974).The health belief model and preventive health
Behavior. Health Education Monographs,2,354-385.
Russel RM(1997).Nutrition.JAMA,277(23),1876-1878.
Synder EE, Walts B, Perusse L, Chagnon YC, Weisnagel SJ, Rankinen T,
Bouchard C. The human obesity gene map: the 2003 update. Obes
Res. 2004; 2:369-439.
Torok Jeges, S., Molnar. D.(2000):Presence of metabolic
Cardiscover larsndrome in obese childen. Eur J pediatric,159,91-94.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1996)Physical
Activity and health:A report of the surgeon general. Washington, DC: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WHO(1997,June 12). Obesity epidemic puts millons at risk from
Related diseases.Avalable http://www.who.int./archives/inf-
pr97-46.html.
WHO(1997,June 12). Obesity epidemic puts millons at risk from
Related diseases.Avalable http://www.who.int./archives/inf-
pr97-46.html.
WHO(2006).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Obesity and overweight. Factc
sheet Number311.Geneva: WHO, 2006.
WHO(2008).The World health Report. Primary Health Care, More than Ever. WHO,Geneva,2008 Ju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