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大為
Chan Tah Wei
論文名稱: 亞洲中文現代詩的都市書寫(1980-1999)
City Poetry in Chinese Literature(s) in Asia (1980-1999)
指導教授: 陳鵬翔
Chen, Peng-Hsiang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00
畢業學年度: 8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02
中文關鍵詞: 亞洲都市中文現代詩消費社會空間結構幾何雄渾
英文關鍵詞: Asia, City, Modern Chinese Poetry, Consumer Society, Spatial Structure, Geometrical Sublime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40下載:9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第一章旨在說明本論文的研究動機與目的、時間跨度二十年並涵蓋十個地區的研究範圍、關於「亞洲中文現代詩」的名稱界定,以及研究架構和方法。
    第二章將以人文地理學和都市空間理論的概念,分四節,對街道空間展開四個層次的分析。首先揭露許多都市詩中典型化的街道書寫方式,並批評此一存在空間的建構法則。其次從街道的感覺結構到地方感,談亞洲中文現代詩中最突出的造街運動──吉隆坡的「茨廠街」系列,以及香港詩人別具一格的的「地誌書寫」;最後跨出都市詩的詩類範疇,探討街道各種意義鏈結的向度,包括生活隨筆、現實批判、文化鄉愁(以菲律賓王彬街為樣本)等三個主要類別。
    第三章將以消費文化理論為主調,輔以都市空間理論的方法,對都市的五種消費空間進行論述。其中包括:台北西門町青少年消費文化的特寫、速食文化對都市生活的再結構和消費視野的世代劃分、從廣告的滲透力到大型百貨賣場的物質文化、渲洩生活壓力的娛樂場所,以及都市人與都市對話的空間。本章將從中歸納出都市人的消費心理,和詩人最關心的主題及其表現方式,尤其著重詩人對社會經濟脈動的洞悉力與觀點。
    第四章將適度結合雄渾理論、存在主義的視野,深入探索詩人筆下以人類尺度呈現的晚期現代主義的商業大廈,從玻璃帷幕、大廈的譬喻系統,到辦公室的生態特寫,全面檢視其中的問題。其次是公寓大樓的住民心態之分析,並透過電梯來探討都市裡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企圖透過三個住商空間的內外解讀,構築一幅與我們既定的讀閱/生活印象局部交集的景觀。
    第五章屬於「宏觀/概念性」的都市觀察。藉由經濟發展數據等外在因素,以及詩人本身主觀的生活經驗和都市視野等內在因素,結合詮釋學的觀念,就詩人──如何歌頌現代化都市建設、為何掙扎在肯定與批判之間、怎樣描述現實的生活情態、進行什麼樣的概念化記述、到底沉澱了多少情感在生活的底層──等五個方面進行分析。
    第六章總結整體的研究成果,並指出:亞洲中文現代詩中的都市書寫,在許多環節上有出乎意料的書寫成果,每個地區的詩人各有所重,在不同的議題上也呈現了十分多元的觀點。最後提出這項研究所面臨的困境與可能的發展方向。

    I 目 錄 III 論文體例 第一章 緒 論 00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003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名稱界定 003 (一)空間選擇:十個亞洲地區 003 (二)時間跨度:一九八○到一九九九 005 (三)名稱界定:華文新詩?現代漢詩?中文現代詩? 006 (四)其他問題:詩、詩人、都市空間 008 第三節 研究架構與方法 第二章 街道的空間結構與意義鏈結 010 緒 言 一座城市的讀/寫角度 013 第一節 典型化的存在空間 020 第二節 造街運動〔1〕:從茨廠街的感覺結構到地方感 033 第三節 造街運動〔2〕:香港街道的地誌書寫 034 (一) 凌亂街道的井然紀錄 040 (二) 都市文化的伸展臺 048 第四節 意義鏈結的向度:生活隨筆與文人情懷 048 (一) 生活的隨筆 054 (二) 現實的觀感與批判 056 (三) 文化鄉愁的投影 063 結 語 一條街道的讀/寫結果 第三章 消費的地圖 065 緒 言 名符其實的消費社會 067 第一節 商圈的抽樣閱讀:台北西門町 074 第二節 速食店和它劃分的消費文化視野 086 第三節 從廣告到商品的博覽空間 093 第四節 情緒消費的迷宮 101 第五節 暴露都市情感的位置 101 (一) 大酒店裡的高級餐廳 104 (二) 咖啡座 109 結 語 在慾望中循環 第四章 大廈的斷層掃瞄 110 緒 言 都市的地標 111 第一節 商業大廈的解讀 111 (一) 玻璃帷幕:現代都市的複眼 115 (二) 大廈的譬喻系統 121 (三) 從氣度的雄渾到存在的反思 127 (四) 辦公室的生態特寫 131 第二節 公寓導讀 140 第三節 電梯裡的空間經驗 147 結 語 典型化的危機 第五章 個人的都市圖景 148 緒 言 詩人和他的都市 150 第一節 現代化建設的歌頌 156 第二節 在都市的陰影和光亮之間 161 第三節 鋼鐵和紙幣的迷城 167 第四節 概念化的記述 171 第五節 生活中沉澱的都市情感 177 結 語 都市和它的詩人 第六章 結 論 178 第一節 研究成果 181 第二節 發展與困境 參引書目 182 中文書目 190 中文篇目 191 學位論文 192 詩刊/雜誌 193 參引詩篇目 201 英文書/篇目

    【中文書目】
    一.史料、理論與批評:
    也 斯(1995),《香港文化》,香港:青文書屋。
    也 斯(1996),《香港文化空間與文學》,香港:青文書屋。
    公 仲、汪義生合著(1989),《台灣新文學史初編》,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文訊雜誌社編(1997),《1996台灣文學年鑑》,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文訊雜誌社編(1998),《1997台灣文學年鑑》,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文訊雜誌社編(1999),《1998台灣文學年鑑》,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文崇一(1989),《台灣的工業化與社會變遷》,台北:東大圖書。
    王 旭、黃柯可編(1998),《城市社會的變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王志弘(1998),《流動、空間與社會》,台北:田園城市出版社。
    王志弘編譯(1995),《空間與社會理論譯文選》,台北:自印。
    王岳川(1993),《後現代主義文化研究》,台北:淑馨出版社。
    王寧等譯,佛克馬、伯頓斯編(1991),《走向後現代主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王潤華(1994),《從新華文學到世界華文文學》.新加坡:潮州八邑會館。
    世界華文作家協會編(1992),《世界華文作家協會第一屆大會特刊》,台北:世界華文作家協會。
    世界華文作家協會編(1998),《世界華文作家協會第三屆代表大會.地區工作報告及論文集》,台北:世界華文作家協會。
    古遠清(1994),《台灣當代文學理論批評史》,武漢:武漢出版社。
    古繼堂(1989),《台灣新詩發展史》,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古繼堂(1993),《台灣新文學理論批評史》,沈陽:春風文藝出版社。
    古繼堂編(1994),《台港澳暨海外華文新詩大辭典》,瀋陽:瀋陽出版社。
    朱文一(1995),《空間.符號.城市──一種城市設計理論》,台北:淑馨出版社。
    朱光潛(1994),《文藝心理學》(四版),台北:台灣開明書局。
    朱華等著(1999),《上海一百年》,上海:人民出版社。
    吳怡平(1998),《超空間──混沌現象中的空間機會》,台北:創興出版社。
    吳鳳斌編(1994),《東南亞華人通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李清志(1996),《鳥國狂:世紀末台北空間文化現象》,台北:創興出版社。
    李清志(1997),《都市偵察學》,台北:創興出版社。
    李清志編(1993),《建築電影院──閱讀電影中的空間意涵》,台北:創興出版社。
    李潔非(1999),《城市像框》,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季鐵男編(1992):《建築現象學導論》,台北:桂冠出版社。
    林芳怡編(1995),《空間啄木鳥──都市另類空間文化解讀》,台北:創興出版社。
    俞智敏等譯,簡克斯(Jenks, Chris)原著(1998),《文化》,台北:巨流出版社。
    施植明譯,諾伯舒茲(Norberg-Schulz, Christian)原著(1997),《場所精神──邁向建築現象學》,台北:田園城市出版社。
    洪子誠、劉登翰合著(1994),《中國當代新詩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洛 楓(1995),《世紀末城市.香港的流行文化》,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胡兆量、謝啟瀾合著(1996),《新世紀的中國城市》,台北:唐山出版社。
    胡寶林(1998),《都市生活的希望》,台北:中山學術文化基金會。
    唐小兵譯,傑姆遜講演(1977),《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唐小兵譯,詹明信原著(1990增訂版),《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台北:合志文化出版社。
    夏鑄九、王志弘編譯(1994):《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明文書局。
    徐 賁(1996),《走向後現代與後殖民》,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徐蘇斌、蘇睿弼譯,村松伸原著(1997),《亞洲摩登都市》,台北:創興出版社。
    馬傑偉(1998),《電視文化理論》,台北:揚智出版社。
    高宣揚(1996),《論後現代藝術的「不確定性」》,台北:唐山出版社。
    高宣揚(1999),《後現代論》,台北:五南出版社。
    崔貴強(1994),《新加坡華人──從開埠到建國》.新加坡:新加坡宗鄉會館聯合總會。
    張 琢編(1998),《當代中國社會學》,北京:中國社科出版社。
    張似贊譯,塞維(Zevi, Bruno)原著(1994):《建築空間論》,台北:博遠出版社。
    張君玫、黃鵬仁譯,布克(Bocock, Robert)原著(1996),《消費》,台北:巨流出版社。
    張廷玉編撰(1955),《明史》(清.乾隆.武英殿刊本),台北:藝文印書館。
    張志忠(1999),《九十年代的文學地圖》,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張明雄、單兆榮、郭 亭合著(1996),《躍昇的城市──台北》,台北:前衛出版社。
    梁秉鈞編(1993),《香港的流行文化》,香港:三聯書店。
    盛 寧(1997),《人文困惑與反思──西方後現代主義思潮批判》,北京:三聯書店。
    莊文永(1994),《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澳門文學評論集》,澳門:五月出版社。
    許紀霖(1997),《尋求意義──現代化變遷與文化批判》,上海:三聯書店。
    郭文雄、蔡勇美編(1986),《都市社會發展之研究》,台北:巨流出版社。
    陳大為(1998),《存在的斷層掃瞄──羅門都市詩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陳光中等譯,史美舍原著(1996),《社會學》,台北:桂冠出版社。
    陳坤宏(1995),《消費文化與空間結構──理論與應用》,台北:詹氏書局。
    陳坤宏(1996),《消費文化理論》,台北:揚智出版社,。
    陳炳良編(1991),《香港文學探賞》,香港:三聯書店。
    陳維祺(1998),《省思建築──尋找詩性的智慧》,台北:美兆文化。
    陳賢茂、吳奕錡、陳劍暉、趙順宏著(1993),《海外華文文學史初編》.廈門:鷺江出版社。
    陳賢茂編(1999),《海外華文文學史》.廈門:鷺江出版社。
    陳學明(1996),《文化工業》,台北:揚智出版社。
    陳鴻瑜審訂、暨南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翻譯(1998),《華裔東南亞人》.南投:暨南大學出版社。
    陳鵬翔(1976),《文學創作與神思》,台北:國家出版社。
    陳鵬翔編(1983):《主題學研究論文集》,台北:東大書局。
    章英華(1995),《台灣都市的內部結構》,台北:巨流出版社。
    勞炯基、蔡穗聲合著(1992),《香港城市建設與管理》,香港:中華書局。
    程光煒編(1998),《歲月的遺照》,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黃恆正(1988),《符號社會的消費》,台北:遠流出版社。
    黃修己編(1998),《20世紀中國文學史》,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
    黃會林編(1998),《當代中國大眾文化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黃萬華(1999),《文化轉變中的世界華文文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廈門大學編(1991),《東南亞華文文學與中國現代文學》.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楊昌年、邱燮友、皮述民、馬 森合著(1997),《二十世紀中國新文學史》.台北:三民出版社。
    楊東平(1994),《城市季風──北京和上海的文化精神》,北京:東方出版社。
    葉至誠(1997),《蛻變的社會──社會變遷的理論與現況》,台北:洪葉文化。
    葉維廉(1992),《解讀現代.後現代──生活空間與文化空間的思索》,台北:東大圖書。
    詹宏志(1989),《城市觀察》,台北:遠流出版社。
    詹宏志(1996),《城市人──城市空間的感覺、符號和解釋》,台北:麥田出版社。
    路 況(1990),《後現代及其不滿》,台北:唐山出版社。
    廖瑞銘編(1987),《大不列顛百科全書》,台北:丹青出版社。
    劉士傑(1999),《走向邊沿的詩神》,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劉崇漢編著(1998),《吉隆坡甲必丹葉亞來》,吉隆坡:中華大會堂。
    劉登翰等著(1993),《台灣文學史》,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
    劉登翰編(1997),《香港文學史》.香港:香港作家出版社。
    劉象愚譯,哈山原著(1993),《後現代的轉向》,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
    潘亞暾、汪先義(1993),《香港文學概觀》.廈門:鷺江出版社。
    蔡勇美、郭文雄編(1978),《都市社會發展之研究》,台北:巨流出版社。
    蔡錚雲(1995),《從現場學到後現代》,台北:唐山出版社。
    鄧駿捷編(1996),《澳門華文文學研究資料目錄初編》.澳門:澳門基金會。
    黎活仁、龔鵬程、劉漢初、黃耀(2000),《香港八十年代文學現象》.台北:學生出版社。
    盧 杰、朱國勤譯,沙克拉編(1998):《超物論:一些現代主義以後的設計思考》,台北:田園城市出版社。
    盧 杰等譯,達卡拉(Thackara, John)編(1998),《超物論──一些現代主義以後的設計思考》,台北:田園城市出版社。
    盧惠明、陳立天合著(1998),《香港城市規劃導論》,香港:三聯書店。
    蕭錦龍(1995),《中西文化深層結構和中西文學的思想導向》.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謝常青(1993),《日出東方永向前──香港澳門文學研究論集》,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謝慶達譯,瑞夫(Relph, Edward)原著(1998),《現代都市地景》,台北:田園城市出版社。
    顏忠賢(1996),《影像地誌學──邁向電影空間理論的建構》,台北:萬象圖書。
    顏忠賢(1998),《不在場──顏忠賢空間學論文集》,台北:田園城市。
    羅曉南(1997),《當代中國文化轉型與認同》,台北:生智出版社。
    寶鴻編著(2000),《港島街道百年》,香港:三聯書店。
    繼 持、盧瑋鑾、鄭樹森合著(1998),《追綜香港文學》.香港:牛津出版社。
    蘆 荻等著(1988),《澳門文學論集》,澳門:澳門文化學會。
    饒芃子、費 勇合著(1998),《本土以外:論邊緣的漢語文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顧朝林等著(1999),《中國城市地理》,北京:商務印書館。
    二.選集:
    上海文藝出版社編(1990),《八十年代詩選》,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千島詩社編(1991),《千島詩選》,馬尼拉:千島詩社。
    小 海、楊 克編(1998),《他們:十年詩歌選(1986~1996)》,廣西:漓江出版社。
    中國作協創研部編(1999),《’97中國詩歌精選》,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
    五月詩社編(1989),《五月詩侶》,澳門:五月詩社。
    市政局公共圖書館編(1988),《香港文學展顏4》,香港:市政局公共圖書館。
    田 流編(1988),《會員作品總輯》.新加坡:新加坡作家協會。
    向 明、張 默編(1993),《八十一年詩選》,台北:現代詩社。
    向 明編(1985),《七十三年詩選》,台北:爾雅出版社。
    向 明編(1991),《七十九年詩選》,台北:爾雅出版社。
    向 陽編(1987),《七十五年詩選》,台北:爾雅出版社。
    老 木編(1985),《新詩潮詩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余光中、蕭 蕭編(1997),《八十五年詩選》,台北:現代詩社。
    我們詩社編(1999),《漆咸道22p──詩選我們》,香港:我們詩社。
    李元洛、洛 夫編(1989),《大陸當代詩選》,台北:爾雅出版社。
    李瑞騰編(1986),《七十四年詩選》,台北:爾雅出版社。
    李瑞騰編(1992),《八十年詩選》,台北:爾雅出版社。
    李麗中、張 雷、張 旭選評(1990),《朦朧詩後──中國先鋒詩選》,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辛 笛編(1997),《20世紀中國新詩辭典》,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辛 鬱、白 靈編(1996),《八十四年詩選》,台北:現代詩社。
    周季勝、張詩劍編(1994),《香港當代文學精品.詩歌卷》,武漢:長江出版社。
    周倫佑編(1994),《打開肉體之門──非非主義:從理論到作品》,蘭州:敦煌文藝出版社。
    周倫佑編(1994),《褻瀆中的第三朵語言花──後現代主義詩歌》,蘭州:敦煌文藝出版社。
    林德順編(1995),《生命圖象──第九屆全國大專文學獎專輯》,吉隆坡:堂聯。
    南河副刊編(1987),《待墾的土地》.台北:聯經出版社。
    南洋商報社編(1991),《千帆過盡》,吉隆坡:南洋商報社。
    姜耕玉編(1993),《92華文詩精選》,江蘇:江蘇文藝出版社。
    姜耕玉編(1999),《20世紀漢語詩選》,上海:教育出版社。
    施穎洲等編(1988),《菲華文學(一)》.菲律賓:柯俊智文教基金會。
    施穎洲等編(1991),《菲華文學(三)》.菲律賓:柯俊智文教基金會。
    柏 楊編(1982),《新加坡共和國華文文學選集.詩歌篇》,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
    洛 夫、杜十三編(1995),《八十三年詩選》,台北:現代詩社。
    苗雨時編(1994),《從甘蔗林到大都會》,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唐曉渡、王家新編(1987),《中國當代實驗詩選》,潘陽:春風文藝出版社。
    唐曉渡編(1999),《現代漢詩年鑑1998》,北京:中國文聯。
    徐敬亞等編(1988),《中國現代主義詩群大觀(1986-1988)》,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
    高 巍編(1993),《世界華文詩歌大辭典》,太原:書海出版社。
    商 禽、焦 桐編(1999),《八十七年詩選》,台北:現代詩社。
    張 默、白 靈編(2000),《八十八年詩選》,台北:現代詩社。
    張 默、沈 奇編(1994),《鮮紅的歌唱──大陸當代女詩人小集》,台北:爾雅出版社。
    張 默、蕭 蕭編(1995),《新詩三百首》,台北:九歌出版社。
    張 默編(1983),《七十一年詩選》,台北:爾雅出版社。
    張 默編(1989),《七十七年詩選》,台北:爾雅出版社。
    張 默編(1990),《中華現代文學大系.新詩卷》,台北:九歌出版社。
    張大年編(1997),《香港開埠前後的詩史──香港詩歌選》,香港:廣角鏡出版社。
    張漢良編(1988),《七十六年詩選》,台北:爾雅出版社。
    曹 劍編(1989),《香港大學生詩選》,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
    梅 新、鴻 鴻編(1994),《八十二年詩選》,台北:現代詩社。
    犁 青編(1991),《泰華文學》,香港:匯信出版社。
    笠詩社編(1995),《95亞洲詩人作品集》,台北:笠詩社。
    陳大為、鍾怡雯編(2000),《馬華文學讀本I:赤道形聲》,台北:萬卷樓出版社。
    陳大為編(1995),《馬華當代詩選1990-1994》,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陳旭光編選(1994),《快餐館裡的冷風景──詩歌詩論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陳和錦編(1995),《南洋文藝1994詩年選》,吉隆坡:南洋商報社。
    陳和錦編(1996),《南洋文藝1995詩年選》,吉隆坡:南洋商報社。
    陳和錦編(1997),《南洋文藝1996詩年選》,吉隆坡:南洋商報社。
    陳義芝編(1998),《華年放異采──聯合報文學獎一九九八卷》,台北:聯經出版社。
    陳義芝編(1999),《新的寫作年代──聯合報文學獎一九九九卷》,台北:聯經出版社。
    陳鵬翔等著(1997),《(後)現代風景.台北──學院詩人群年度詩集1996》,台北:文鶴出版社。
    陸進義編(1993),《越華現代詩鈔》,河內:河內民族文化出版社。
    程光煒編(1998),《歲月的遺照》,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舒婷等著(1988),《朦朧詩選》,台北:新地出版社。
    菲律賓現代詩研究會編(1988),《萬象詩選》,香港:銀河出版社。
    黃 粱編(1999),《大陸先鋒詩叢》10冊,台北:唐山出版社
    黃曉峰、黃文輝編(1991),《澳門新生代詩鈔》,澳門:五月詩社。
    黃燦然等編(1997),《香港青年詩人十五家》,香港:香江出版社。
    新加坡文藝協會編(1991),《新加報當代華文文學大系》.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
    楊 克編(1998),《1998中國新詩年鑑》,廣東:花城出版社。
    楊淑慧編(1998),《記憶的指紋──第一屆台北文學獎作品集》,台北:元尊出版社。
    萬 夏、瀟 瀟編(1993),《後朦朧詩全集》,四川:教育出版社。
    臧 棣、西 渡編(1998),《北大詩選1978-1998》,北京:中國文學出版社。
    毅 剛編(1990),《澳門四百年詩選》,澳門:澳門出版社。
    鄭煒明編(1996),《澳門新詩選》,澳門:澳門基金會。
    蕭 蕭編(1984),《七十二年詩選》,台北:爾雅出版社。
    蕭 蕭編(1990),《七十八年詩選》,台北:爾雅出版社。
    錢雅婷編(1998),《十人詩選》,香港:青文書屋。
    謝 冕、唐曉渡編(1995),《以夢為馬--新生代詩卷》,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謝 冕、唐曉渡編(1995),《在黎明的銅鏡中--朦朧詩卷》,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謝 冕、唐曉渡編(1995),《魚化石或懸崖邊的樹──歸來者詩卷》,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謝 冕、唐曉渡編(1995),《磁場與魔方--新潮詩論卷》,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謝 冕、唐曉渡編(1995),《與死亡對稱--長詩、組詩卷》,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謝 冕、唐曉渡編(1995),《蘋果上的豹──女性詩卷》,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璧 華、楊 零編(1984),《崛起的詩群:中國當代朦朧詩與詩論選集》,香港:當代文學研究社。
    譚帝森編(1994),《香港當代文學精品》,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
    嚴唯真編(1997),《翡翠帶上──印華三十位詩作者合集》,香港:獲益出版社。
    懿 靈等著(1989),《五月詩侶》,澳門:五月詩社。
    龔偉成等著(1992),《舊齒輪No. 6──第六步詩坊合集》,吉隆坡:第六步詩坊。
     弦、陳義芝編(1998),《八十六年詩選》,台北:現代詩社。
    三.詩集(徵引):
    月曲了(1986),《月曲了詩選》,台北:林白出版社。
    木 子(1991),《中國泥人》,新加坡:阿裕尼文藝創作與翻譯學會。
    王良和(1997),《樹根頌》,香港:呼吸詩社。
    朱 文(1999),《他們不得不從河堤上走回去》,台北:唐山出版社。
    朵 思(1999),《從池塘出發》,嘉義:嘉義市立文化中心。
    江自得(1992),《故鄉的太陽》,台中:縣立文化中心。
    西 西(1982),《石磬》,香港:素葉出版社。
    呂育陶(1999),《在我萬能的想像王國》,吉隆坡:千秋出版社。
    宋 琳、張小波、孫曉剛、李彬勇合著(1987),《城市人》,上海:學林出版社。
    李 笙(1993),《人類遊戲模擬》,詩巫:詩巫中華文藝社。
    李宗舜(1993),《詩人的天空》,吉隆坡:代理人文摘。
    杜十三(1986),《地球筆記》,台北:時報出版社。
    辛 鬱(1990),《因海之死》,台北:尚書出版社。
    辛金順(1997),《最後的家園》,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周若鵬(1999),《相思撲滿》,吉隆坡:千秋出版社。
    季鐵男編(1992),《建築現象學導論》,台北:桂冠出版社。
    林 彧(1986),《單身日記》,台北:希代出版社。
    林金城(1999),《假寐持續著》,吉隆坡:千秋出版社。
    林群盛(1988),《聖紀豎琴座奧義傳說》,台北:自印。
    林耀德(1987),《銀碗盛雪》,台北:洪範出版社。
    侯吉諒(1987),《城市心情》,台北:漢光出版社。
    侯吉諒(1989),《星戰紀念》,台北:海風出版社。
    俞 風(1994),《看河集》,香港:素葉出版社。
    南 子(1994),《生物鐘》,新加坡:七洋出版社。
    洛 楓(1997),《錯失》,香港:呼吸詩社。
    凌 鈍(1990),《下午》,澳門:五月詩社。
    唐 林(1995),《夜渡彭亨河》,雪蘭莪:烏魯冷岳興安會館。
    張 默(1988),《愛詩》,台北:爾雅出版社。
    張 默(1990),《光陰.梯子》,台北:尚書出版社。
    張 默(1994),《落葉滿階》,台北:九歌出版社。
    張光前(1999),《眼睛與星光的曖昧關係》,吉隆坡:千秋出版社。
    張國治(1991),《憂鬱的極限》,台北:詩之華出版社。
    梁 鉞(1984),《茶如是說》,新加坡:七洋出版社。
    梁 鉞(1997),《浮生三變》,新加坡:七洋出版社。
    梁秉鈞(1989),《梁秉鈞卷》,香港:三聯書店。
    梁秉鈞(1992),《形象香港》,香港:曙光圖書。
    梁秉鈞(1995),《半途──梁秉鈞詩選》,香港:香港作家出版社。
    梁秉鈞(1995),《游離的詩》,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梁秉鈞(1996),《博物館》,香港:香港藝術中心。
    許福吉(1996),《塵慮靜看》,新加坡:雲南園雅舍。
    郭永秀(1983),《掌紋》,新加坡:風雲出版社。
    郭永秀(1989),《筷子的故事》,新加坡:七洋出版社。
    郭永秀(1992),《月光小夜曲》,新加坡:五月詩社。
    陳 謙(1997),《台北的憂鬱》,台北:河童出版社。
    陶 里(1991),〈春城〉,《蹣跚》,澳門:五月詩社。
    傅承得(1995),《有夢如刀》,吉隆坡:千秋出版社。
    焦 桐(1988),《咆哮都市》,台北:漢光出版社。
    焦 桐(1993),《失眠曲》,台北:爾雅出版社。
    童 山(1995),《天山明月集》,台北:東大書局。
    黃東永(1996),《欖仁印象》,澎湖:縣立文化中心。
    葦 鳴(1988),《黑色的沙與等待》,香港:華南出版社。
    葉 明、李宗舜合著(1995),《風的顏色》,吉隆坡:凡人創作坊。
    詹禮敬(1997),《我從雨中走來》,香港:明師出版社。
    筱 曉(1986),《印象詩集》,高雄:心臟詩刊。
    趙國平(1989),《一座城市和它的影子》,上海:學林出版社。
    劉一氓(1990),《小鎮車站》,北京:中國友誼出版社。
    劉育龍(1999),《哪吒》,吉隆坡:彩虹出版社。
    歐陽江河(1997),《誰去誰留》,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
    蔡 欣(1988),《感懷》,新加坡:七洋出版社。
    嶺南人(1991),《結》,香港:詩雙月刊出版社。
    謝 韾(1990),《說給花聽》,台北:殿堂出版社。
    羅 門(1988),《整個世界停止呼吸在起跑線上》,台北:春暉出版社。
    羅 門(1995),《羅門創作大系.(卷二)都市詩》,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譚帝森(1995),《樓梯街的祝福》,香港:香港文學報出版社。
    譚帝森(1997),《海洋公園之歌》,香港:香港文學報出版社。
    【中文篇目】
    一 凡(1998/07),〈汶萊華文文學初探〉,《香港文學》第163期,頁12-17。
    王 敏(1997/11),〈百年變遷中的香港文學〉,《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頁225-229。
    朱耀偉(2000/04),〈全球化城市的本土神話:《玻璃之城》的香港圖象〉,《中外文學》第335期,頁50-63。
    江一涯(1988/01/14),〈菲律濱華文文學的困境〉,《聯合日報.千島詩刊》第36期。
    何 慧(1998/10),〈概述澳門的文化發展〉,《香港文學》第166期,頁10-18。
    李 蘭(1998/03),〈堤岸華文文學若干情況〉,《亞洲華文作家》第50期,頁60-65。
    李君哲(1999/03),〈泰國華文文學的歷史與現代概略〉,《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頁233-239。
    和 權(1988/04/13),〈菲華詩壇近況〉,《世界日報》第24版。
    林 婷(1987/08/13),〈橫跨兩種文化──菲華詩人的自我尋找〉,《聯合日報.千島詩刊》第31期。
    金耀基(2000/03),〈香港:華人社會最具現代性的城市〉,《明報》第三十五卷第三期,頁28-31。
    施建偉(1997/05),〈「過渡期」的香港文學:在雙重格局中重新定位〉,《香港文學》第149期,頁4-10。
    施建偉(1999/12),〈世界華文文學中的香港文學〉,《中國現代、當代文文學研究》,頁208-212。
    施建偉、汪義生(1999/10),〈過渡期的澳門文化初探(上)〉,《香港文學》第166期,頁4-10。
    施建偉、汪義生(1999/11),〈過渡期的澳門文化初探(下)〉,《香港文學》第167期,頁4-10。
    洛 楓(1991/06),〈從後現代主義看詩與城市的關係〉,《當代》第62期,頁54-71。
    馬曉麗(1999),〈澳門文化及其研究述評〉,《文史哲》第二期,頁93-99。
    張 炯(1998/04),〈關於世界華文文學的綜合研究問題〉,《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頁235-236。
    張同道(1997/07),〈都市風景與田園鄉愁──論三十年代現代主義詩歌的詩學主題〉,《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頁89-98。
    曹 復(1999/07),〈方興未艾的泰國華文教育〉,《香港文學》第175期,頁52-55。
    犁 青(1998/08),〈對「香港文學」幾個問題的看法〉,《香港文學》第164期,頁4-10。
    陳少紅(1991),〈香港詩人的城市觀照〉,收入陳炳良編《香港文學探賞》,香港:三聯書店,頁119158。
    陳德錦(1993/06),〈香港詩壇的新生代〉,《香港文學》第102期,頁21-24。
    陳賢茂(1996/08),〈海外華文文學與中國文學的關係〉,《華文文學》總二十八期,頁47-51。
    陳鵬翔(1996/03),〈主題學理論與歷史證據──以王昭君傳說為例〉,收入漢學中心編,《中國神話與傳說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台北:漢學研究中心,頁337-367。
    陶 里(1999/07),〈澳門文學的再觀察〉,《香港文學》,頁18-24。
    葉 凱(1999/03),〈論當代都市文學的歷史演變〉,《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頁18-22。
    葉中強(1999/03),〈想像的都市和經濟話語的都市〉,《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第175期,頁53-62。
    劉小新(1998/06),〈1980年以來的澳門華文文學掠影〉,《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頁246-251。
    譚桂林(1998/11),〈論中國現代文學的都市詩〉,《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頁42-53。
    【學位論文】
    吳文娟(1990),《消費型態與區位商業活動關係之研究》,台北: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所碩士論文。
    李令儀(1997),《台灣地方都市的空間形構—戰後中告地區的個案研究》,台北:台灣大學社會學所碩士論文。
    李俊平(1998),《鏡像都市》,台北:淡江大學建築所碩士論文。
    林右昌(1996),《經濟全球化下的城市發展──新加坡案例分析》,台北: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所碩士論文。
    徐柏瑞(1995),《新光雙城記──都市象徵的建構與解構》,台北:台灣大學土木工程所碩士論文。
    高樹仁(1987),《台北市東區中心商業區之研究》,台北:台灣大學地理所碩士論文。
    張淑玫(1993),《休閒、快感與權力──台灣KTV之社會分析》,台北:台灣大學土木工程所碩士論文。
    張維平(1984),《台灣的都市成長(1961-1981):趨勢模式和效果》,台中:東海大學社會所碩士論文。
    曹大維(1998),《影像經驗中的都市性──以八○年代以降的台北市為例》,台中:東海大學建築所碩士論文。
    陳大為(1997),《羅門都市詩論》,台北:東吳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
    陳怡嬬(1998),《從公寓式住宅探討國人生活空間的模式》,中壢:中原大學室內設計所碩士論文。
    章英華(1996),《台北都會郊區化與郊區性之研究》,台北:台灣大學社會所碩士論文。
    曾彩燕(1997),《馬來西亞、台灣、新加坡新市鎮開發經驗之比較研究》,台北: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所碩士論文。
    鄒克萬(1985),《消費者空間選擇行為之研究》,台北:台灣大學土木工程所碩士論文。
    劉淑玲(1995),《論現代詩中的工業化意象》,台北:輔仁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
    潘榮傑(1998),《都市意象之研究──以台北西門町為例》,台北:台灣科技大學工程技術所碩士論文。
    鄭運鴻(1996),《空間文化形式的虛構之解構》,台北: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所碩士論文。
    鄧宗德(1991),《八○年代台北市支配性都市地景之研究》,台北:台灣大學土木工程所碩士論文。
    【詩刊/雜誌】(不含報紙副刊)
    台.《創世紀》
    台.《現代詩》
    台.《藍星》
    台.《藍星詩學》
    台.《台灣詩學》
    台.《新陸》
    台.《雙子星》
    台.《笠》
    台.《乾坤》
    台.《秋水》
    台.《晨曦》
    台.《葡萄園》
    台.《心臟》
    台.《中外文學》
    台.《聯合文學》
    台.《明道文藝》
    台.《台北畫刊》
    台.《亞洲華文作家》
    中.《星星》
    中.《今天》
    中.《詩刊》
    中.《詩境》
    中.《詩林》
    中.《綠風》
    中.《十月》
    中.《現代漢詩》
    中.《上海文學》
    中.《北京文學》
    中.《長江文藝》
    中.《飛天》
    中.《萌芽》
    中.《世界華文文學》
    中.《華文文學》
    港.《香港文學》
    港.《香港文藝》
    港.《純文學》
    港.《作家雙月刊》
    港.《素葉文學》
    港.《我們》
    港.《呼吸》
    港.《詩》
    港.《當代詩壇》
    澳.《澳門現代詩刊》
    澳.《澳門筆匯》
    新.《新華文學》
    新.《後來》
    新.《身土不二》
    新.《文學半年刊》
    馬.《蕉風》
    馬.《椰子屋》
    馬.《馬華作家》
    馬.《清流》
    馬.《魔鬼俱樂部》
    馬.《金石》
    馬.《清梳小站》
    馬.《拉讓江》
    菲.《千島》
    菲.《萬象》
    印.《印華文友》
    泰.《泰華文學》
    【參引詩篇目】
    參引詩篇272首
    徵引篇數:235首(包含轉引的20年代詩作4首)
    論述基礎: 37首。
    本表按詩作之 指涉地區 分類:
    中.于 堅〈在鐘樓上〉(1999)
    中.小 海〈哦,城市〉(1999)
    中.太 阿〈在畢達奧的士高廣場的金屬撞擊聲中〉(1997)
    中.田 漢〈罪惡〉(1920’s)
    中.白 夢〈建築群〉(1995)
    中.白連春〈我願我生活的這座城市越來越美〉(1997)
    中.任 悟〈城市敘事〉(1996)
    中.朱 文〈讓我們襲擊城市〉(1999*)
    中.朱金晨〈城市雕塑〉(1990*)
    中.朱珊珊〈廣告列車〉(1994)
    中.米福松〈浦東的太陽〉(1995)
    中.艾 青〈大上海〉(1998)
    中.艾 青〈浮橋〉(1920’s)
    中.何 畏〈上海幻想曲〉(1920’s)
    中.吳正格〈寒舍戲述〉(1997)
    中.宋 琳〈城市波爾卡〉(1987*)
    中.李彬勇〈鋼鐵〉(1987*)
    中.李順驊〈國貿大廈旋轉餐廳〉(1995)
    中.沙 白〈一個城市的流行色〉(1992)
    中.谷 禾〈明珠購物中心〉(1997)
    中.夏 景〈城市的筆〉(1996)
    中.孫 映〈都市荒原〉(1997)
    中.孫曉剛〈南方,有一座美麗的城市〉(1987*)
    中.徐 江〈有一次,去新街口〉(1998)
    中.袁可嘉〈上海〉(1981*)
    中.啞 石〈槐樹街第一夜〉(1999)
    中.啞 石〈酒吧短訪〉(1999)
    中.張小波〈我們之間〉(1987*)
    中.張小波〈城市人〉(1987*)
    中.張小波〈城市和它的馴獸師〉(1987*)
    中.張小波〈城市的箇中三味:土木建築與社交活動〉(1987*)
    中.張小波〈鋼鐵啟示錄〉(1987*)
    中.張小波〈雙城記〉(1987*)
    中.張紹民〈詩歌的深圳〉(1998)
    中.張雲峰〈廣告人〉(1997)
    中.郭良原〈房子〉(1995)
    中.郭沬若〈上海印象〉(1921)
    中.陸少平〈廣告世界〉(1996)
    中.彭世彬〈高速公路〉(1990)
    中.曾有情〈地皮〉(1996)
    中.華 風〈上海迪斯科〉(1994)
    中.馮永傑〈深圳:來自聖地的旅遊者〉(1999)
    中.楊 克〈對一種叫「迪士高」的現代操練的挖掘〉(1994)
    中.楊春光〈我騎馬走過遠東大酒店〉(1994)
    中.葉匡政〈益民街漫步〉(1998)
    中.葉延濱〈環行公路的圓和古城的直線〉(1985)
    中.寧 宇〈城市是座千手佛嗎?〉(1997)
    中.趙國平〈大篷車上的廣告牌〉(1989*)
    中.趙國平〈城市詩人〉(1989*)
    中.趙國平〈都市,有一塊招貼欄〉(1989*)
    中.趙國平〈獨輪車碾進大上海〉(1989*)
    中.趙國平〈櫥窗即景〉(1989*)
    中.劍 男〈畫廊〉(1998)
    中.厲彥林〈都市印象〉(1996)
    中.慶 雙〈都市沒有風景〉(1997)
    中.歐陽江河〈電梯中〉(1993)
    中.鄭 抒〈城市散板〉(1998)
    中.黎煥頤〈大上海的圓舞曲〉(1996)
    中.冀 汸〈廣告〉(1997)
    中.盧衛平〈在五星級酒店吃窩窩頭〉(1997)
    中.盧衛平〈站在48樓看一棵大樹〉(1998)
    中.謝湘南〈卸下〉(1998)
    中.韓作榮〈城市與人〉(1987)
    中.藍 藍〈經七路〉(1998)
    中.顏 溶〈早安,我的城市〉(1999)
    台.L. F.〈午後虛偽的悠閒〉(1998)
    台.Steel 〈都市夜色〉(1997)
    台.丁威仁〈乘坐電梯之心理狀態辨析〉(1998)
    台.任唯安〈雨中〉(1998)
    台.向 陽〈城市,黎明〉(1998)
    台.朵 思〈塞車有感〉(1998)
    台.江自得〈西門町組曲〉(1992*)
    台.羊子喬〈西門町族〉(1985)
    台.李宗舜〈武昌街〉(1991)
    台.杜十三〈卡拉OK〉(1986)
    台.辛 鬱〈台北速寫〉(1990*)
    台.辛 鬱〈師大路上〉(1990*)
    台.辛 鬱〈通化街漫步〉(1990*)
    台.辛金順〈麥當勞一瞥〉(1996)
    台.周伯乃〈西門町的黃昏〉(1999)
    台.周夢蝶〈除夜衡陽路雨中候車久不至〉(1986)
    台.林 彧〈卡拉OK〉(1984)
    台.林 彧〈辦公室童話〉(1985)
    台.林 野〈喧囂〉(1987)
    台.林 齡〈迪化街的秋天〉(1997*)
    台.林群盛〈那棟大廈啊………〉(1987)
    台.林燿德〈紙的迷城〉(1985)
    台.侯吉諒〈中秋即景〉(1985)
    台.侯吉諒〈夜市〉(1989)
    台.侯吉諒〈抽煙〉(1985)
    台.侯吉諒〈美式速食〉(1987)
    台.侯吉諒〈書報攤〉(1989)
    台.侯吉諒〈頹唐的音符〉(1986)
    台.洪 致〈龐克少年〉(1986)
    台.紀小樣〈T城的詩〉(1996)
    台.紀小樣〈公寓生活〉(1999)
    台.紀小樣〈摩天大樓〉(1999)
    台.若 驩〈青春的西門町,我的行走帖〉(1999)
    台.徐國能〈未來世界.卡式生活之一日〉(1999)
    台.徐望雲〈都市音響〉(1992)
    台.張 默〈西門町三帖〉(1981)
    台.張 默〈肯德基〉(1989)
    台.張 默〈麥當勞速寫〉(1991)
    台.張 默〈誰與摩天大樓比高〉(1989)
    台.張國治〈肯德基和上校〉(1990)
    台.莫札邦〈物化的街景〉(1996)
    台.陳 謙〈電梯〉(1997*)
    台.陳克華〈公寓神話〉(1991)
    台.陳宛茜〈咖啡館〉(1995)
    台.陳慧樺〈歌吟在和平東路〉(1996)
    台.焦 桐〈路過西門町〉(1986)
    台.焦 桐〈辦公室〉(1982)
    台.須文蔚〈迪化街〉(1991)
    台.黃東永〈雨落都市邊緣〉(1996*)
    台.楊佳嫻〈城市速寫〉(1997)
    台.筱 曉〈都市文明〉(1986*)
    台.蓉 子〈廟街和玉〉(1985)
    台.劉姈珠〈都市即景〉(1994*)
    台.歐團圓〈你在西門町奔跑〉(1983)
    台.潘寧馨〈速食店記實〉(1997)
    台.鴻 鴻〈麥當勞〉(1998)
    台.羅 門〈「麥當勞」午餐時間〉(1985)
    台.羅 門〈卡拉OK〉(1987)
    台.羅 門〈玻璃大廈的異化〉(1986)
    台.羅 門〈都市.方形的存在〉(1983)
    台.羅 門〈塞車後遺症〉(1991)
    台.羅 門〈電視〉(1980)
    印.雨 村〈遊超級市場〉(1997*)
    印.夏 夢〈街燈〉(1997*)
    泰.林 牧〈夜晚,我漫步於耀華力路〉(1987)
    泰.曾 天〈某卡拉OK所見〉(1989)
    泰.琴思鋼〈「拍倫佬」橫街素描〉(1989)
    泰.嶺南人〈我看見,機械在鯨吞腐朽的東西〉(1991*)
    泰.嶺南人〈曼谷你是一個謎〉(1991*)
    馬.方 昂〈茨廠街──給傅承得〉(1997)
    馬.方 路〈茨廠街〉(1997)
    馬.方 路〈茨廠街店舖之書〉(1999)
    馬.方 路〈茨廠街習作〉(1998)
    馬.王德志〈時代:百貨公司〉(1997)
    馬.田 思〈茨廠街中元節〉(1995)
    馬.呂育陶〈G公寓〉(1996)
    馬.呂育陶〈空間感覺〉(1989)
    馬.李 笙〈卡拉OK〉(1991)
    馬.李 笙〈在台北〉(1998)
    馬.李宗舜〈手掌〉(1981)
    馬.李宗舜〈茨廠街的背影〉(1989)
    馬.李宗舜〈新居〉(1981)
    馬.李宗舜〈節日〉(1989)
    馬.李宗舜〈辦公室的女孩〉(1981)
    馬.周若鵬〈茨廠街不是China Town〉(1998)
    馬.林金城〈茨廠街〉(1985)
    馬.唐 林〈書館街死了〉(1989)
    馬.唐 林〈茨廠街的變調〉(1987)
    馬.唐 林〈都城行〉(1981)
    馬.唐 林〈街〉(1979)
    馬.張光前〈午夜驅車回家的路上〉(1993)
    馬.許裕全〈一個KL詩人和他的詩生活〉(1997)
    馬.陳慧樺〈撿回檳榔律〉(1998)
    馬.傅承得〈午後四點過古晉路〉(1990)
    馬.傅承得〈黃昏路過敦依斯邁路〉(1990)
    馬.游 川〈我在秋傑路看見繼程走在人潮裡〉(1991*)
    馬.游俊豪〈都市筆記〉(1995)
    馬.溫任平〈茨廠街〉(1994*)
    馬.葉 明〈城市速寫〉(1994*)
    馬.葉 明〈靜寂的聲音〉(1992)
    馬.葉 明〈靜寂的聲音〉(1993)
    馬.劉育龍〈後現代主義的際遇〉(1990)
    馬.潘碧華〈揮別吉隆坡〉(1991)
    馬.鍾可斯〈卡拉OK〉(1998)
    馬.鍾可斯〈吉隆坡尋訪〉(1996)
    馬.鍾可斯〈檳城老地方〉(1996)
    馬.龔偉成〈在邊沿〉(1992*)
    馬.龔偉成〈城市之死〉(1992*)
    港.王 敏〈城市〉(1995)
    港.王良和〈現代山水〉(1995)
    港.王蘊鑫〈女人街〉(1987)
    港.田 原〈雀街〉(1997)
    港.西 西〈快餐店〉(1982*)
    港.何福仁〈買了七百呎的房子〉(1998)
    港.李建春〈百貨大樓〉(1998)
    港.李順驊〈香港金融區〉(1997)
    港.杜家祁〈在中環五星級酒店午餐〉(1987)
    港.杜家祁〈長沙灣印象〉(1996)
    港.阿 藍〈商業大廈後巷的風〉(1988)
    港.俞 風〈辦公室自動化〉(1991)
    港.枯 草〈旅遊協會宣傳短片中的香港形象〉(1996)
    港.洛 楓〈卡拉OK之內〉(1991)
    港.洛 楓〈霓虹的變奏〉(1997)
    港.哲 明〈在Disco寫詩〉(1997)
    港.孫重貴〈雀仔街〉(1997)
    港.張景熊〈城市的伴奏〉(1984)
    港.梁秉鈞〈形象香港〉(1994)
    港.梁秉鈞〈拆建中的摩囉街〉(1974)
    港.梁秉鈞〈花布街〉(1995*)
    港.梁秉鈞〈雀仔街〉(1995)
    港.智 風〈干詔諾道上的行人〉(1990)
    港.智 瘋〈南山大廈〉(1996)
    港.童 山〈香港一角〉(1994)
    港.舒 明〈香江拾綴〉(1988)
    港.黃河浪〈玻璃大廈〉(1993)
    港.黃楚喬〈康樂大廈〉(1974)
    港.葉英傑〈升降機〉(1998)
    港.詹禮敬〈廟街的夜市〉(1998)
    港.詹禮敬〈摩囉街的黃昏〉(1996)
    港.詹禮敬〈霧中的城市〉(1994)
    港.趙勁洪〈電梯〉(1996)
    港.樊善標〈懷舊:香港1993〉(1995)
    港.譚帝森〈女人街的魅力〉(1996)
    港.譚帝森〈水街〉(1988)
    港.譚帝森〈西環的風光〉(1992)
    港.譚帝森〈花布街的末日〉(1993)
    港.譚帝森〈書局街和琴行街〉(1990)
    港.譚帝森〈接受時代洗禮的莊士頓道〉(1993)
    港.譚帝森〈報攤傳奇〉(1993)
    港.譚帝森〈摩囉街的心聲〉(1992)
    港.譚帝森〈樓梯街的祝福〉(1992)
    港.蘇慧儀〈屋村風光〉(1999)
    港.蘇慧儀〈辦公室常見〉(1997)
    菲.心 宇〈馬尼拉.一九八八〉(1988)
    菲.文 志〈電梯〉(1994)
    菲.月曲了〈馬尼拉之晨〉(1981)
    菲.平 凡〈深夜過王彬街〉(1996)
    菲.白雁子〈小小陋室〉(1988*)
    菲.江一涯〈夜過王彬街〉(1996)
    菲.林 泉〈咖啡屋獨坐〉(1985)
    菲.林泥水〈狄斯歌〉(1991*)
    菲.張 靈〈王彬街〉(1988)
    菲.張 靈〈漢堡的吸引力〉(1993)
    菲.陳一匡〈王彬、除夕〉(1990)
    菲.劉一氓〈路〉(1990)
    菲.蔡 銘〈在王彬街〉(1991*)
    菲.謝 馨〈半島咖啡座下午〉(1986)
    菲.謝 韾〈王彬街〉(1990*)
    菲.謝 韾〈建築物〉(1990*)
    菲.謝 韾〈迪斯可〉(1990*)
    菲.謝 韾〈超級市場〉(1988*)
    菲.謝 韾〈電梯〉(1990*)
    越.艾 虹〈不題〉(1990)
    越.故 人〈都市之夜〉(1991)
    新.文 愷〈柔佛路〉(1983)
    新.文 愷〈組屋人〉(1983)
    新.木 子〈牛車水人物速寫〉(1987)
    新.木 子〈古街的嘆息──牛車水的回憶〉(1984)
    新.木 子〈殘缺的角落〉(1991*)
    新.李順驊〈新加坡詩抄.金融區素描〉(1998)
    新.李擒白〈牛車水之夜〉(1970)
    新.杜南發〈城市印象〉(1986)
    新.谷 衣〈烏節路上的春天〉(1996*)
    新.林 瓊〈走過牛車水〉(1991*)
    新.南 子〈晚飯後的散步〉(1982)
    新.秦 林〈牛車水〉(1986)
    新.梁 鉞〈咖啡店〉(1983)
    新.梁 鉞〈現代村落──題五房點式組屋〉(1985)
    新.許福吉〈八月獅城〉(1996)
    新.郭永秀〈A&W即景〉(1989*)
    新.郭永秀〈Shopping〉(1982)
    新.郭永秀〈Traffic Jam〉(1981)
    新.郭永秀〈建築物〉(1989*)
    新.郭永秀〈家住二樓〉(1992*)
    新.郭永秀〈無節路〉(1989*)
    新.郭永秀〈辦公室〉(1980)
    新.曾 采〈重訪牛車水〉(1994*)
    新.蔡 欣〈高級咖啡座〉(1988*)
    新.謝 清〈千燈之街〉(1985)
    新.藍宇穆〈羅敏申路十分鐘〉(1980)
    澳.江思揚〈都市的秋天是這樣降臨〉(1988)
    澳.明 〈高層大廈〉(1988)
    澳.凌 鈍〈辦公室速寫(三首)〉(1985)
    澳.陶 里〈米斯吉打上校大道〉(1988)
    澳.陶 里〈亞美打利卑盧大馬路向晚〉(1986)
    澳.陶 里〈春城〉(1991)
    澳.陶 里〈風在澳大橋上〉(1990)
    澳.陶 里〈草堆街〉(1989)
    澳.傳天虹〈咖啡座〉(1996*)
    【英文書目】
    Carter, Erica ed. (1993). Space & Place : Theories of Identity and Location. London: Lawrence & Wishart.
    Caws, Mary Ann ed. (1991). City Images. New York: Gordon & Breach.
    Crow, Dennis ed. (1996). Geography and Identity. Washington: Maisonneuve Press.
    Habermas, Jürgen trans.Thomas Burger, (1993). 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Public Sphere. Cambridge: MIT Press.
    Johnston,R.J., Derek Gregory and David M.Smith ed. (1988). The Dictionary of Human Geography (2nd ed.) Oxford: Basil Blackwell.
    Longinus (1971).“On the Sublime.”Critical Theory Since Plato. Ed.Hazard Adams.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76-102.
    Lynch, Kevin (1960). The Image of the City. Cambridge: MIT Press.
    Miller, J. Hillis (1995). Topographies. Stanford: Stanford UP.
    Nye, David (1993). “The Geometrical Sublime: The Skyscraper” City and Nature: Changing Relations in Time and Space. ed. Thomas Moller Kristensan et.al Odense: Odense UP. p.41.
    Seigneuret, Jean-Charles ed. (1988). Dictionary of Literary Themes and Motifs A-Z. Connecticut: Greenwood Press.
    Sollors, Werner ed. (1993). The Return of Thematic Criticism. London: Harvard UP.
    Sophie, Watson, and Katherine Gibson ed. (1995). Postmodern Cities &Space. Cambridge: Blackwell.
    Trommier, Frank ed. (1995). Thematics Reconsidered.Netherland: Rodopi.
    Tuan, Yi-Fu (1977). Space and Place: The Perpective of Experience. Minneapolis: Minnesota UP.
    Williams, Raymand (1977). Marxism and Literature. London: Oxford UP.
    Wilson, Alexander (1992). The Culture of Nature. Cambridge: Blackwell.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