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謝霖生 |
---|---|
論文名稱: |
陸淳《春秋集傳纂例》研究 |
指導教授: | 劉正浩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08 |
畢業學年度: | 9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384 |
中文關鍵詞: | 啖助 、趙匡 、陸淳 、春秋集傳纂例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462 下載:49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春秋集傳纂例》乃啖助、趙匡、陸淳三子研究《春秋》義例之作,陸淳認為《春秋》褒貶之旨在乎例,因此分析義例,則《春秋》褒貶之旨,庶幾可得。後之《春秋》學者宗奉其說者眾,可謂影響深遠。本論文以考徵《春秋集傳纂例》內諸義例為研究主題,期能達成以下的研究目標:
(一)探究《纂例》諸義例與《春秋》三傳之關係;
啖、趙說例,或取《左氏》,或取《公》、《穀》。論文徵引相關《經》《傳》之文,以明其說之來歷。
(二)考徵《纂例》諸義例對《春秋》經義的說解是否正確
就經學史的研究而言,對於啖、趙、陸的研究可謂豐碩。啖、趙、陸三子的歷史定位已然確立,無庸置疑。然而我們研究啖、趙、陸的《春秋》學,不應滿足於確立其時代定位而已。就經學之內部研究而言,三子對《春秋》經義的理解是否正確,也應仔細探究。《禮記.經解》云:「屬辭比事,《春秋》教也。」因此研究《春秋》,必須類聚前後相關的經文,才能察覺經文中所隱含的大義。本文研究《纂例》義例,必羅列相關《經》《傳》之文,以呈現史實背景。再根據以下文獻對《纂例》諸義例進行考徵。其一,杜預《春秋釋例》與孔穎達《春秋左傳正義》。上述二書總結漢、魏以來有關《春秋》義疏之學的研究成果。其二,宋、元、明、清《春秋》學著作。宋以後《春秋》學者多受啖、趙、陸三子之啟發,他們對《纂例》正反意見,可作為本論文證成或反駁《纂例》觀點的依據。其三,古禮研究著作。《纂例》論例如〈郊廟雩社例〉、〈婚姻例〉、〈崩薨卒葬例〉,皆牽涉古代禮制,則參考黃以周《禮書通故》與孫詒讓《周禮正義》之說以為證成或反駁之依據。
(三)檢討《纂例》以義例說《春秋》的優劣得失。
以義例說《春秋》者,始自三傳。杜預《春秋釋例》則是現存最早歸納《春秋》義例之作。然而杜預的《春秋釋例》主要根據《左傳》的文獻歸納《春秋》書例;陸淳的《春秋集傳纂例》則三傳兼容蓄,頗有集大成之功,對後代研究《春秋》者影響可謂深遠。《纂例》認為《春秋》褒貶之旨在乎例,廓清義例,則《春秋》褒貶之旨,庶幾可得。然而《莊子.天下》云:「《春秋》以道名分」,可知夫子脩《春秋》,其目的是為了正名,而褒貶只是正名的手段而已。因此吾人研究《春秋》,除了理解經文之褒貶外,對於經文為何而褒,為何而貶,所蘊含的深層意涵,亦不可忽略,才是研究《春秋》之正確態度。
本論文分六章,第一章緒論,說明論文寫作動機,整理前人研究成果,對啖助等人的《春秋》學之歷史定位與評價作概略介紹。第二章以介紹啖、趙、陸三子之生平及其學術為主,並說明三子對《春秋》三傳解經的意見與編輯《纂例》一書時所秉持的原則。第三章到第五章研究《纂例》諸義例為主,是論文重心所在。先引述啖助、趙匡對個別義例的說明,再以按語之形式,考徵其說是否允當。第六章結論,分析《纂例》以義例說《春秋》的優劣得失。
一、古籍文獻
(一)文淵閣四庫全書
1.春秋三傳類
晉.杜預:《春秋釋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6冊。
唐.陸淳:《春秋集傳纂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6冊。
唐.陸淳:《春秋集傳微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6冊。
唐.陸淳:《春秋集傳辨疑》,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6冊。
宋.王皙:《春秋皇綱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7冊。
宋.劉敞:《春秋權衡》,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7冊。
宋.劉敞:《劉氏春秋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7冊。
宋.劉敞:《劉氏春秋意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7冊。
宋.劉敞:《春秋傳說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7冊。
宋.孫覺:《孫氏春秋經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7冊。
宋.蕭楚:《春秋辨疑》,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8冊。
宋.崔子方:《崔氏春秋經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8冊。
宋.崔子方:《春秋本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8冊。
宋.張大亨:《春秋五禮例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8冊。
宋.張大亨:《春秋通訓》,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8冊。
宋.葉夢得:《春秋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9冊。
宋.葉夢得:《春秋三傳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9冊。
宋.呂本中:《呂氏春秋集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50冊。
宋.胡安國:《胡氏春秋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51冊。
宋.高閌:《高氏春秋集註》,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51冊。
宋.陳傅良:《春秋後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51冊。
宋.魏了翁:《春秋左傳要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53冊。
宋.李明復:《春秋集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55冊。
宋.張洽:《張氏春秋集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56冊。
宋.黃仲炎:《春秋通說》,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56冊。
宋.趙鵬飛:《春秋經筌》,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57冊。
宋.家鉉翁:《春秋集傳詳說》,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58冊。
元.程端學:《春秋本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60冊。
元.程端學:《三傳辨疑》,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57冊。
元.趙汸:《春秋集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64冊。
元.趙汸:《春秋師說》,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64冊。
元.趙汸:《春秋左氏傳補註》,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64冊。
元.趙汸:《春秋金鎖匙》,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64冊。
元.趙汸:《春秋屬辭》,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64冊。
元.汪克寬:《春秋胡傳附錄纂疏》,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65冊。
明.石光霽:《春秋書法鈎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65冊。
明.湛若水:《春秋正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67冊。
明.陸粲:《左傳附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67冊。
明.陸粲:《春秋胡氏傳辨疑》,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67冊。
明.高拱:《春秋正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68冊。
明.王樵:《春秋輯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68冊。
明.高攀龍:《春秋孔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70冊。
明.卓爾康:《春秋辯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70冊。
明.朱朝瑛:《讀春秋略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71冊。
清.庫勒納、李光地等奉敕撰:《日講春秋解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72冊。
清.王掞、張廷玉等奉敕撰:《欽定春秋傳說彙纂》,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73冊。
清.傅恆等奉敕撰:《御纂春秋直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74冊。
清.顧炎武:《左傳杜解補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74冊。
清.王夫之:《春秋稗疏》,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74冊。
清.朱鶴齡:《讀左日鈔》,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75冊。
清.馬驌:《左傳事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75冊。
清.毛奇齡:《春秋毛氏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76冊。
清.毛奇齡:《春秋簡書刊誤》,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76冊。
清.毛奇齡:《春秋屬辭比事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76冊。
清.張尚瑗:《三傳折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77冊。
清.焦袁熹:《春秋闕如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77冊。
清.張自超:《春秋宗朱辨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78冊。
清.方苞:《春秋通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78冊。
清.惠士奇:《惠氏春秋說》,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78冊。
清.顧棟高:《春秋大事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79–180冊。
清.惠棟:《惠氏春秋左傳補註》,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81冊。
清.葉酉:《春秋究遺》,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81冊。
清.顧奎光:《春秋隨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81冊。
宋.程顥、程頤:《程氏經說》,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83冊。
2.其他
周.莊周;晉.郭象注:《莊子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56冊。
漢.班固:《白虎通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50冊。
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00-702冊。
宋.王堯臣、王洙、歐陽修等奉敕撰:《崇文總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74冊。
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74冊。
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74冊。
宋.程顥、程頤撰,宋.朱熹編:《二程遺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98冊。
宋.王應麟:《玉海》,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943–948冊。
(二)十三經注疏
魏.王弼注;唐孔穎達等正義:《周易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影印清.阮元《十三經注疏》刻本。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等正義:《尚書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影印清.阮元《十三經注疏》刻本。
漢.毛公傳、鄭玄箋;唐孔穎達等正義:《毛詩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影印清.阮元《十三經注疏》刻本。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影印清.阮元《十三經注疏》刻本。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影印清.阮元《十三經注疏》刻本。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等正義:《禮記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影印清.阮元《十三經注疏》刻本。
周.左丘明著;晉.杜預注;唐.孔穎達正義:《春秋左傳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影印清.阮元《十三經注疏》刻本。
漢.公羊壽傳;漢.何休解詁;唐.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影印清.阮元《十三經注疏》刻本。
晉.范寧集解;唐.楊士勛疏:《春秋穀梁傳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影印清.阮元《十三經注疏》刻本。
魏.何晏等注;宋.邢昺疏:《論語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影印清.阮元《十三經注疏》刻本。
唐.唐玄宗御注;宋.邢昺疏:《孝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影印清.阮元《十三經注疏》刻本。
晉.郭璞注;宋.邢昺疏:《爾雅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影印清.阮元《十三經注疏》刻本。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影印清.阮元《十三經注疏》刻本。
(三)其他
周.左丘明撰;吳.韋昭注:《國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新校本《史記》,臺北:鼎文書局,1998年。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新校本《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98年。
劉宋.范曄:新校本《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98年。
晉.陳壽撰;宋.裴松之注:新校本《三國志》,臺北:鼎文書局,1998年。
五代.劉昫撰:新校本《舊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98年。
宋.歐陽修、宋祁撰:新校本《新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98年。
宋.王溥:《唐會要》,臺北:世界書局,1974年。
宋.朱熹撰、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清.章學誠:《文史通義》,臺北:世界書局,1956年。
清.皮錫瑞:《經學通論》,臺北:商務印書館,1969年。
清.高士奇:《左傳紀事本末》,臺北:里仁書局,1980年。
清.董誥編:《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清.蘇輿:《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清.王先謙:《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清.焦循:《孟子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清.劉寶楠:《論語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清.皮錫瑞:《經學歷史》,臺北:藝文印書館,2000年。
清.陳澧:《東塾讀書記》,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年。
清.黃以周:《禮書通故》,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清.孫詒讓:《周禮正義》,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清.陸心源輯:《唐文續拾》,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續修四庫全書,第1652冊。
(日)竹添光鴻:《左傳會箋》,臺北:天工書局,1998年。
二、近人著作(按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方孝岳:《左傳通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朱冠華:《劉師培春秋左氏傳答問研究》,北京:光明日報,1998年。
吳廷燮《唐方鎮年表》,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岑仲勉:《郎官石柱題名新考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沈玉成、劉寧:《春秋左傳學史稿》,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
周何:《春秋吉禮考辨》,臺北:嘉新水泥文化基金會,1970年。
林慶彰、蔣秋華主編;張穩蘋編輯:《啖助新春秋學派研究論集》,2004年。
姜廣輝主編:《中國經學思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張以仁:《春秋史論集》,臺北:聯經出版社,1990年。
張永伯:《春秋書卒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1985年。
張素卿:《敘事與解釋–左傳經解研究》,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
張高評:《左傳導讀》,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年。
張穩蘋:《啖、趙、陸三家之春秋學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
陳槃:《左氏春秋義例辨》,上海:商務印書館,1947年。
陳銘煌:《春秋三傳性質之研究及其義例方法之商榷》,國立臺灣大學中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傅隸樸:《春秋三傳比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程元敏:《春秋左氏經傳集解序疏證》,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
程發軔:《春秋要領》,臺北:三民書局,1989年。
程發軔:《春秋人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0年。
童書業:《春秋左傳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黃志祥:《啖、趙、陸之春秋學》,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8年。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葉政欣:《春秋左氏傳杜注釋例》,臺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66年。
趙生群:《春秋經傳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劉正浩:《太史公左氏春秋義述》,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1961年。
劉正浩:《兩漢諸子述左傳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劉正浩:《周秦諸子述左傳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劉正浩:《左海鉤沉》,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7年。
戴君仁等:《春秋三傳論文集(春秋三傳研究論集)》,臺北:黎明圖書公司,1982年。
三、期刊論文
高明峰:〈試論啖、趙《春秋》學派的學術貢獻〉,《宜賓學院學報》,2007年9月。
張穩蘋:〈啖、趙、陸《春秋》學中的「制經論世」觀研究〉,《大陸雜誌》,2000年4月。
張穩蘋:〈啖、趙、陸三家《春秋》學之治經方法析論〉,《東吳中文研究集刊》,2000年6月。
黃覺弘:〈啖趙《春秋》學派略論〉,《江西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2月。
楊世文:〈經學的轉折:啖助趙匡陸淳的新《春秋》學〉,《孔子研究》,1996年3月。
楊新勛:〈唐代啖趙陸的《春秋》學〉,《殷都學刊》,2002年3月。
葛煥禮:〈論啖助、趙匡和陸淳《春秋》學的學術轉型意義〉,《文史哲》,2005年5月。
劉正浩:〈怎樣讀《春秋》與《左傳》〉,《孔孟月刊》第40卷,第8期,2002年4月。
(日)戶崎哲彥Tosaki,Tetsuhiro:〈柳宗元的明道文學–其與陸淳「春秋」學之關係〉,《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001年6月。
(日)戶崎哲彥Tosaki,Tetsuhiro:〈關於中唐新「春秋」學--以其創始者啖助的學說為中心〉,《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001年6月。
(日)戶崎哲彥Tosaki,Tetsuhiro:〈關於中唐的新「春秋」學派–以其家系、著作、弟子為中心〉,《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001年6月。
(日)吉原文昭Yoshihara,Humiaki:〈關於唐代春秋三子的異同〉,《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001年6月。
(日)島一Shima,Hajime:〈啖、趙、陸等之「春秋」學及其周邊〉,《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001年6月。
(日)稻葉一郎Inaba,Ichirou:〈中唐新儒學運動的一種考察–劉知幾的經書批判和啖、趙、陸氏的「春秋」學〉,《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001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