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阮雋絜 Chun-Chieh Juan |
---|---|
論文名稱: |
大學新生參與服務-學習課程學習歷程之研究 |
指導教授: |
劉若蘭
Liu, Ruo-La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
論文出版年: | 2010 |
畢業學年度: | 9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82 |
中文關鍵詞: | 大學新生 、服務-學習課程 、學習歷程 |
英文關鍵詞: | freshmen, service-learning curriculum, learning process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03 下載:71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新生參與服務-學習課程之學習歷程,以及影響其學習歷程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以某公立綜合型大學九十八學年度入學,修習服務-學習課程的大學新生為研究對象,採用質性研究方法,透過半結構式訪談蒐集資料,並邀請研究參與者提供相關記錄與作業,資料分析運用持續比較法,藉由閱讀與註解資料,發現概念,再分類整理概念形成類別,並進行反面案例的分析,最後聯結類別形成主題;另以資料的三角校正、反面案例分析、研究參與者檢核、厚實描述,以及長期涉入與持續觀察建立研究信實度。
研究結果發現,大學新生參與服務-學習課程的學習歷程,由「不瞭解服務-學習,初始態度影響投入程度」、「初次服務帶來改變,漸漸樂於服務」、「透過服務知能與實作,增進認同與發展」,至「觀點轉換,重新體認服務的意義」;而影響其學習歷程的重要因素包含:「學生投入程度影響學習經驗與成果」、「互動與支持提升服務的動力」、「課程設計與反思方式影響學習成效」,以及「個人與家人的服務經驗影響服務心態」。
最後,本研究分別對大學校院、服務-學習課程設計,以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大學校院方面,建議學校應充分提供教師推動課程的資源,並鼓勵學系積極參與服務-學習課程規劃;服務-學習課程設計方面,建議應強化服務-學習的知能學習,提供直接服務學系的機會,安排多元且具挑戰的服務活動,建構學生反思與回饋的機制,以及加強督導的輔導與指引功能;後續研究方面,建議納入教師、助教和學系相關人員的觀點,並增加多元之研究方法。
中文部分
王仲匡(2007)。大學新生依附關係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生活科學學報,11,33-49。
王新閔(2007)。大學生海外教育志工服務學習之研究-以慈濟大學2006年海外志工服務為例。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王薇雅(2009)。大學生服務學習成效之相關因素研究-以南部四所大學校院為例。台南科技大學商學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縣。
古芸妮(2008)。自在的穿梭於人群之間-人際關係的意義與內涵。載於黃政昌(主編),你快樂嗎?大學生的心理衛生(頁107-119)。台北市:心理。
江文賢(2001)。大學生約會暴力現象與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伍翠盆(2005)。學生志工-以國立空中大學為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朱慶蘭(2009)。服務學習課程設計與實施之研究-以實踐大學服務學習課程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何英奇(1984)。我國大學生次文化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何政光、戴文珠(2010)。服務學習融入生命關懷課程之成效探討。發表於明新科技大學學務處服務學習中心舉辦之「明新科技大學第二屆服務學習學術研討會」。6月18日,新竹縣:明新科技大學。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Q. P. Michael著。質的評鑑與研究(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台北縣:桂冠。
吳建隆(2006)。學生參與志願服務的培力經驗之研究-以中原資管系「因為愛」計畫為例。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吳肇銘、陳建翔(2010)。協助原住民進行傳統文化網路行銷與作品拍賣之研究-以台東縣初鹿國小卑南族版雕文化傳承服務學習專案為例。發表於明新科技大學學務處服務學習中心舉辦之「明新科技大學第二屆服務學習學術研討會」。6月18日,新竹縣:明新科技大學。
吳肇銘、鄧榮樺(2010)。以服務學習方式縮短國際數位落差之研究-2009中原大學柬埔寨海外志工專案為例。發表於明新科技大學學務處服務學習中心舉辦之「明新科技大學第二屆服務學習學術研討會」。6月18日,新竹縣:明新科技大學。
沈六(1997)。服務學習。公民訓育學報,6,43-60。
沈佳敏(2007)。學生參與圖書館服務學習之動機與觀感。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宋湘玲、林幸台、鄭熙彥(1998)。學校輔導工作的理論與實施。高雄市:復文書局。
李燕鳴、劉文玲、陳福士(2002年12月)。東華大學一年級新生的生活適應。慈濟醫學雜誌,14(6),365-372。
李燕美(2004)。服務學習方案在大學服務性社團中實施及其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政賢、廖志恒、林靜如(譯)(2007)。U. Flick著。質性研究導論(Qualitative sozialforschung)。台北市:五南。
李月娟(2008)。北部某技術學院服務課程學生參與態度與滿意度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欣樺(2009)。再見家鄉‧再建家鄉-跨文化背景學生自組自籌團隊參與國際服務之學習歷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一真(1994)。醫學院新生定向輔導具體措施細部規劃研究。教育部委託專案報告。台北市:國立陽明醫學院學生輔導中心。
林珊如、卓宜青、劉旨峰、袁賢銘(2000年12月)。網路化學習歷程與同儕互評系統之建構經驗。資訊與教育雜誌,80,57-64。
林銘雄(2004)。服務學習方案規劃之研究-以輔仁大學服務學習課程推動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慧貞(2006年12月)。大學生參與服務學習意願初探。開南大學通識研究集刊,10,171-192。
林思含(2007)。大專學校推動服務學習之成效。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林俊閎(2007)。服務學習融入師資培育-以線上課輔活動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林玉珍(2008)。宜蘭縣大專學校學生服務學習之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林梅琴(2008)。探尋高峯經驗~從人生哲學課程結合服務學習探討學生獲益之研究。發表於輔仁大學服務學習中心舉辦之「2008大專校院服務學習推動策略及師資培訓」研討會。10月31日,台北縣:輔仁大學。
林佩縈(2009)。重新感受自己的心,從心看見對方的新-研究生參與服務學習課程之多元文化觀點轉換歷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周富美(2004)。大學新生定向輔導實施之研究-從學務處負責人員與學生的觀點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施建彬(2004)。大學新生心理健康及其相關因素探討。大葉學報,13(2),109-117。
柯志堂(2005年7月)。高等教育服務學習之探討-以荒野溼地服務之學習經驗為例。高餐通識教育學刊,2,121-149。
洪靖雅(2007)。從服務學習進入社會參與-大學正式與非正式課程學習經驗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胡憶蓓(2008)。編輯的話。載於教育部,大專校院服務學習課程與活動參考手冊(頁4-5)。台北市:教育部。
孫台鼎、胡憶蓓(2005)。服務學習課程對志工服務態度影響之調查研究。發表於東吳大學主辦之「2005自強隧道-學生事務與服務學習」學術研討會(頁20-26)。11月25日,台北市:東吳大學。
高慶賢(2005)。青少年參與服務學習現況與學習成效評估-以北市高中、職為例。慈濟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徐明、林至善(2008)。服務學習的基本概念與理論基礎。載於黃玉(主編),從服務中學習-跨領域服務學習理論與實務(頁19-55)。台北市:洪葉。
徐明、楊昌裕、葉祥洵(2008)。服務學習的歷史發展與教育功能。載於黃玉(主編),從服務中學習-跨領域服務學習理論與實務(頁57-86)。台北市:洪葉。
徐明、邱筱琪(2008)。服務學習方案的實施與夥伴關係。載於黃玉(主編),從服務中學習-跨領域服務學習理論與實務(頁87-126)。台北市:洪葉。
張雪梅(1993)。海洋大學一年級新生輔導需求之調查研究。人文數理學報,2,161-188。
張雪梅(1996)。學生發展-學生事務工作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張老師。
張雪梅(1999)。大學教育對學生的衝擊:我國大學生校園經驗與學習成果之實証研究。台北市:張老師。
張雪梅(2003)。介入或放手-大學生參與課外活動的問題與輔導對策。載於林至善(主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第四輯(頁350-366)。台北市:東吳大學。
張雪梅(2008年12月)。服務學習永續發展的新思維。學生事務理論與實務,47(3、4期合訂),70-82。
張雍琳(2001)。台灣師大新生適應問題及因應行為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春興(2007)。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重修二版)。台北市:東華。
張瑋琪(2008)。追尋自我-大學生的身心健康與自我成長。載於黃政昌(主編),你快樂嗎?大學生的心理衛生(頁383-399)。台北市:心理。
張馨勻(2008)。大學學生對服務學習實施現況意見與參與態度之研究-以雲嘉南地區為例。國立嘉義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市:五南。
陳素蘭(2002)。專業服務學習對職前教師學習成果之影響-以淡江大學為例。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陳怡芬(2004)。中山大學學生服務學習參與現況及參與態度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靜怡(2005)。大學生人格類型、服務學習課程參與效能及生涯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以靜宜大學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倩玉(2005)。高等教育中的服務學習-靜宜大學「服務-學習」課程之研究。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陳盈方(2006)。靜宜大學生參與服務學習對於職能影響之研究。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
陳淑瓊、盧瑞麟、張雪梅(2006)。「邊緣與整合」-台大宿舍服務學習方案對新生成功轉換的影響初探。發表於東吳大學課外活動組舉辦之「2006自強隧道論壇-學生事務與服務學習」研討會。12月22日,台北市:東吳大學。
陳淑瓊(2008)。大學新生成功轉化相關因素研究-以一所公立大學住宿生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教育部訓育委員會(2004)。高等教育學生事務工作發展願景、目標與策略規劃報告。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7)。大專校院服務學習方案。台北市:教育部。
曾淑貞、呂尚芝(1995)。台南師院大一新生生活適應問題之調查研究。台南師院學生學刊,16,77-101。
黃玉(2000)。服務學習與高等教育。發表於東吳大學主辦之「高等教育潛在課程」研討會。12月27日,台北市:東吳大學。
黃玉(2003)。從環境中增進學生事務功能-論學校環境與學生發展。載於林至善(主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第三輯(頁2-37)。台北市:東吳大學。
黃玉(2006年12月)。讓不同類型學校、多元背景學生都「入門」學習成功-大學分院不分系後的配套措施。臺灣高等教育研究電子報,4。2009年10月27日,取自http://www.cher.ntnu.edu.tw/epaperi/prevcato/index2.php。
黃富順(2002)。成人學習。台北市:五南。
黃明雪(2007)。服務學習融入帶動中小學社團發展方案學習成效之研究-以德明財經科技大學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彭森明(2005年9月)。台灣高等教育應如何進一步落實公平化的理念?教育研究月刊,137,5-15。
彭佳琪(2008)。淡江大學學生參與不同類型服務學習學習成效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鈕文英(2007)。教育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市:雙葉。
溫健蠶(1997)。大學生的服務學習及學生發展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褚再勝(2002)。大專學生參與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中服務學習之調查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楊昌裕(2002a)。大專校院實施服務學習現況調查。未發表。
楊昌裕(2002b)。大學生發展理論應用與方案設計-大學新生定向輔導方案。載於林至善(主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第二輯(頁51-74)。台北市:東吳大學。
楊昌裕(2008)。服務學習的倫理議題。載於黃玉(主編),從服務中學習-跨領域服務學習理論與實務(頁277-307)。台北市:洪葉。
楊百川、楊青(2003)。全國各大專院校服務學習課程調查。輔仁大學耶穌會使命特色發展室,未發表,台北縣。
楊百川(2008年12月)。大專院校推動服務學習之論述建構-能耐發展導向。學生事務理論與實務,47(3、4期合訂),53-69。
楊青(2004)。天主教輔仁大學宗教使命之實證研究-以「服務學習」課程為例。輔仁大學宗教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葉祥洵(2006)。服務學習融入大學勞作教育課程及其實施成效之研究-以明新科技大學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葉紹國(2006年11月)。大一學生的需要?從他們想要的談起。臺灣高等教育研究電子報,3。2009年10月29日,取自http://www.cher.ntnu.edu.tw/epaperi/prevcato/index2.php。
葉紹國、何英奇、陳舜芬(2007)。大一學生的校園參與經驗與收穫自評-以淡江、清華、師大三校為例。師大學報:教育類,52(3),91-114。
廖張京棣、劉若蘭、曹麗英(1999)。護專原住民新生學校適應行為之探討。技術學刊,14(4),619-626 。
廖素嫻(2008)。醫學系服務-學習的潛在課程:以兩所大學醫學系的服務-學習課程為例。淡江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蓋浙生(2002)。校園菁英看台灣-透視2020主流價值。台北縣:淡江大學。
蔡淑鈴(2004年6月)。高等教育的擴展對教育機會分配的影響。台灣社會學,7,47-88。
劉宜蓁(2006)。國內大學師資培育中心『服務學習』課程對師資生影響之研究。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劉若蘭(2007年12月)。多元背景技職新生課業準備、歸屬感與心理社會發展之研究。長庚科技學刊,7,159-176。
劉若蘭、楊昌裕(2008)。服務與學習的連結-反思。載於黃玉(主編),從服務中學習-跨領域服務學習理論與實務(頁225-276)。台北市:洪葉。
劉若蘭(2009年7月)。實踐關懷與多元文化的體驗-大專學生參與課程融入服務學習之經驗。通識教育與多元文化學報,1,1-27。
劉杏元、劉若蘭、楊仕裕、林至善(2008)。服務學習的方案設計。載於黃玉(主編),從服務中學習-跨領域服務學習理論與實務(頁127-224)。台北市:洪葉。
劉曉樺(2008)。青少年志願服務參與動機及工作滿意度之研究-以軍校高中生為例。義守大學管理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縣。
鄭怡婷(2007)。專業課程結合服務學習對課程滿意度、公民態度與技能影響之研究。中原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蕭新煌(1995)。「新人類」的社會意識與社會參與。發表於救國團社會研究院舉辦之「談新人類與新新人類-探索一個新世代的社會秩序」研討會。3月25日,台北市:救國團社會研究院。
謝紅霞、張敏(2005年6月)。大學新生心理問題探析。淮北煤炭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6(3),117-119。
簡茂發(1974年6月)。中美大學適應問題之比較研究。教育心理學報,7,77-87。
蘇素美(2001年12月)。高師大新鮮人校園生活適應調查分析。訓育研究,40(4),62-68。
嚴任吉(2007年6月)。耶穌會的教育使命與服務學習-以臺灣輔仁大學為例。全人教育學報,1,155-178。
西文部分
American College Personnel Association, &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tudent Personnel Administrators (2004). Learning reconsidered: A campus-wide focus on the student experience. Washington, D.C.: Authors.
Astin, A. W. (1984). Student involvement: A development theory for higher education.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40(5), 518-529.
Astin, A. W. (1991). What really matters in general education: Provocative findings from a national study of student outcomes. Address presented at the Association of General and Liberal Studies Meeting, Seattle.
Astin, A.W. (1993). What matters in college?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Council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tandards in Higher Education. (1997). The book of professional standards for higher education. Washington, D.C.: Author.
Collier, P. J., & Williams, D. R. (2005). Reflection in action. In C. M. Cress, P. J. Collier, V. L. Reitenauer, & Associates (Eds.), Learning through serving: A student guidebook for service-learning across the disciplines, pp. 83-98. Sterling, V.A.: Stylus.
Cress, C. M. (2005). What is service-learning? In C. M. Cress, P. J. Collier, V. L. Reitenauer, & Associates (Eds.), Learning through serving: A student guidebook for service-learning across the disciplines, pp. 7-16. Sterling, V.A.: Stylus.
Crissman Ishler, J. L. (2005). Today’s first-year students. In M. L. Upcraft, J. N. Gardner, & B. O. Barefoot (Eds.), Challenging and supporting the first-year student: A handbook for improving the first year of college, pp. 15-26.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Delve, C. I., Mintz, S. D., & Stewart, G. M. (1990). Promoting values development through community service: A design. In C. I. Delve, S. D. Mintz, & G. M. Stewart (Eds.), Community service as value education, pp. 7-29.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Erlandson, D. A., Harris, E. L., Skipper, B. L., & Allen, S. D. (1993). Doing naturalistic inquiry: A guide to methods. Newbury Park, C.A.: Sage.
Evans, N. J., Forney, D. S., & Guido-DiBrito, F. (1998). Student development in college: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Eyler, J., & Giles, D. E. (1999). Where’s the learning in service-learning?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Fertman, C. I., White, G. P., & White, L. J. (1996). Service learning in the middle school: Building a culture of service. Columbus, O.H.: National Middle School Association.
Gullahorn, J. T., & Gullahorn, J. E. (1963). An extension of the u-curve hypothesis.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19(3), 33-47.
Gardner, J. N., & Hansen, D. A. (2003). Reflections on the future of orientation. In J. A. Ward-Roof & C. Hatch (Eds.), Designing successful transitions: A guide for orienting students to college. Columbia, S.C.: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National Center for the First-Year Experience and Students in Transition.
Hurtado, S., Cater D. F., & Spuler, A. (1996). Latino student transition to college: Assessing difficulties and factors in successful college adjustment.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37(2), 135-157.
Jacoby‚ B., & Associates. (1996). Service–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Concepts and practice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Kendall, J. C., & Associates (Eds.). (1990). Combining service and learning: A resource book for community and public service. Raleigh, N.C.: National Society for Experiential Education.
Kolb, D. A. (1984). Experiential learning: 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Kuh, G. D., Kinzie, J., Buckley, J. A., Bridges, B. K., & Hayek, J. C. (2006). What matters to student success: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Washington, D.C.: National Postsecondary Education Cooperative (NPEC).
Kvale, S. (1996). Interviews: An introduction to qualitative research interviewing. Thousand Oaks, C.A.: Sage.
Leong, F. T., Bonz, M. H., & Zachar, P. (1997). Coping styles as predictors of college adjustment among freshmen. Counselling Psychology Quarterly, 10(2), 211-220.
Levitz, R., & Noel, L. (1989). Connecting students to institution: Keys to retention and success. In M. L. Upcraft, J. N. Gardner, & Associates (Eds.), The freshman year experience: Helping students survive and succeed in college.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Lincoln, Y. S., & Guba, E. G. (1985). Naturalistic inquiry. Newbury Park, C.A.: Sage.
Marshall, C., & Rossman, G. B. (2006). Design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4th ed.). Thousand Oaks, C.A.: Sage.
Neuman, W. L. (2006). Social research method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 (6th ed.). Boston: Allyn and Bacon.
Pascarella, E. T., & Terenzini, P. T. (1980). Predicting Freshman Persistence and Voluntary Dropout Decisions from a Theoretical Model.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51, 60-75.
Rickinson, B., & Rutherford, D. (1996). Systematic monitoring of the adjustment to university of undergraduates: A strategy for reducing withdrawal rates. British Journal of Guidance & Counseling, 24(2), 213-225.
Rodgers, R. F. (1990). Recent theories and research underlying student development. In D. G. Creamer & Associates (Eds.),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Theory and practice for the 1990s, pp. 27-35. Alexandria, V.A.: American College Personnel Association.
Rosenberg, M., & McCullough, B. C. (1981). Mattering: Inferred significance to parents and mental health among adolescents. In R. G. Simmons (Ed.), Research in community and mental health, 2, pp.163-182. Greenwich, C.T.: JAI Press.
Sayre, S. (2001). Qualitative methods for marketplace research. Newbury Park, C.A.: Sage.
Schlossberg, N. K., Lynch, A. Q., & Chickering, A. W. (1989). Improving higher education environments for adults: Responsive programs and services from entry to departure.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Schlossberg, N. K., Waters, E. B., & Goodman, J. (1995). Counseling adults in transition (2nd ed.). New York: Springer.
Sigmon, R. (1996). The problem of definition in service-learning. In R. Sigmon and others, The journey to service-learning. Washington, D.C.: Council of Independent Colleges.
Strauss, A., & Corbin, J. (1998). 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Techniques and procedures for developing grounded theory (2nd ed.). Newbury Park, C.A.: Sage.
Tinto, V. (1997). Classrooms as communities: Exploring the educational character of student persistence. The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68(6), 599-623.
Upcraft, M. L., & Gardner, J. N. (1989). A comprehensive approach to enhancing freshman success. In M. L. Upcraft, J. N. Gardner, & Associates (Eds.), The freshman year experience: Helping students survive and succeed in college, pp. 1-12.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Upcraft, M. L., Gardner, J. N., & Barefoot, B. O. (2005). Challenging and supporting the first-year student: A handbook for improving the first year of college.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Williamson, E. G., & Biggs, D. A. (1975). Student personnel work: A program of developmental relationships.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Wicker, A. W. (1979). An introduction to ecological psychology. Monterey, C.A.: Brooks-Cole.
Xin Ma. (2003). Sense of belonging to school: Can schools make a difference? The Journal of Education Research, 96, 340-349.
Zlotkowski, E. (2005). Service-learning and the first-year student. In M. L. Upcraft, J. N. Gardner, & B. O. Barefoot (Eds.), Challenging and supporting the first-year student: A handbook for improving the first year of college, pp. 356-370.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