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林育德 Yu-Te Lin |
---|---|
論文名稱: |
光與材質結合之設計應用探討與創作 Investigation and Creation of a Design Combining Light and Materials |
指導教授: |
鄧成連
Teng, Cheng-Lei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設計學系 Department of Design |
論文出版年: | 2012 |
畢業學年度: | 10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51 |
中文關鍵詞: | 光 、材質 、燈具設計 |
英文關鍵詞: | light, material, lighting design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43 下載:18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隨著科技突破與世界變遷的背景下,光與材質之應用皆不斷地受到轉變,運用低耗能的光源及降低環境傷害的創新和再生材料,使產品與環境之間得以相互共存。了解光與材料的特性與意象,不只有助於設計者對產品的結構開發與質感的最佳應用,同時也維繫人對於光與材質的經驗和記憶,以設計出貼心的產品。
產品的表現方式不只有技術層面,也包含燈光或環境光為周遭環境所營造的氛圍,及材料所帶來之個性與格調。產品的質感表現主要藉由材料之透光程度與反射性質兩者而定,透過這兩項因素之間的組合與變化,材料便能呈現出豐富的質地和紋理。為了提升產品的附加價值,以刺激消費者的購買慾望和品味需求,增加加工的知識和技巧,能提供設計者許多的靈感與變化手法,並準確地傳達產品之理念與格調。
本研究採用個案分析法分析各種不同材質應用的燈具,了解燈光與材料之間的運用手法及其呈現之效果與質感,以提供創作所需之靈感。本創作透過3D模擬即時檢視套入各種材質之燈具,選擇出適合的燈光與材料之搭配作為實體創作對象,同時於過程中留意材料的比例與位置,避免產生不協調與曖昧不明的視覺性。材料的細膩度及燈光和環境光的變因是3D模擬所難以掌控及呈現的,因此設計產品前可先研究材料真實的質感,使最終成品的表現效果能夠接近於設計之期望。
本創作最終設計三款分別由混凝土、石膏與紙漿所製之燈具,三者不僅都具備灌漿成形之特點,也發現其能藉由外來物質或不同溶液混合出各種不可預期之表面質感,相對之下會比原先概念與3D模擬還來得生動許多,因此在創作過程中透過許多實驗和測試,可以提升光與材質表現的多樣性及組合的變化性。
The applications of light and materials are constantly changing within the context of technological breakthrough and world evolution. The use of energy-efficient light sources and innovative and renewable materials that help reduce harms to environment allows coexistence between products and the environment.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features and images of light and materials not only helps designers in terms of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 structures and the best applications of texture, but also relates people to the experience and memory of light and materials for the design of intimate products.
Product presentation consists of not only the technical aspect, but also the atmosphere created by the illumination from lights and environment for the surrounding, and the characters and style brought in by materials used. The presentation of product texture depends mainly on the transparency and reflectivity of materials. By exploiting the combination and change of these two factors, materials will be able to present a rich range of textures and grains. To improve the added value of a product in order to excite the general consumers’ desire to buy and need for taste, the increase of processing knowledge and craftsmanship will allow designers for inspiration and variations, as well as accurate conveyance of product philosophy and style.
Lighting fixtures made of various materials were investigated in the case studies conducted for this study in order to understand how the light and materials are used and presented and provide a direction and reference for creation. A 3D simulation of the created work allowed real-time examination on lighting fixtures various materials for the selection of best-fit combination of light and materials for real-life creation. Attention was paid to the proportion and location of materials during the process to avoid awkward and ambiguous visualization. The fineness of materials and the variables of manmade and environmental lights were the parts that were difficult to control and represent in a 3D setting.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the real texture of a material and in turn allow the final presentation of work to meet the expectation of the original design before designing a product.
Three lighting fixture mock-ups were made for this created work in concrete, plaster and paper pulp, as all these three materials can be cast in-situ. It is found that it was able to present a multitude of unexpected surface textures by mixing foreign materials or different solutions. In comparison, the mock-ups were more visually vivid than the original concept and 3D simulation. A series of experiments and tests were conducted in the creation process to allow the improvement of diversity in light and material presentation and variation of combinations.
千千岩英彰(2009)。人會被色彩左右!。台北:新潮社。
山中俊夫(2003)。色彩學的基礎(黃書情譯)。台北:六合出版社。
王受之(2001)。世界現代美術發展。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主婦之友社(2005)。簡單學會室內設計(劉美志譯)。台北: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古腰欣司(2001)。圖解雷射應用與原裡(陳蒼杰譯)。台北:世茂出版社。
白燦星(2010)。以情感設計為觀點探討隨身碟之材質運用。未出版之,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台北。
石曉蔚(1997)。室內照明設計應用。台北:淑馨出版社。
江亮演(1997)。社會科學概論。台北:商鼎文化。
何立山(2005)。木質材料在產品設計應用之探討。未出版之,大葉大學設計研究所,彰化。
吳佳芬(2007)。色彩意象對平面廣告的傳達效果之影響。未出版之,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台北。
李勝隆、黃彥婷等人(2010, 12)。綠能環保新商機。國際商情,307。
林昆範(2008)。色彩原論。台北:全華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林憲德、趙又嬋(2009)。都是愛迪生惹的禍: 光害。台北:新自然主義。
邱紀良(2008)。日晷百變。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
柯超茗(1997)。材料視覺與觸覺質感意象的研究。未出版之,國立雲林技術學院工業設計技術研究所,雲林。
徐純一(2009)。如詩的凝視 - 光在建築中的安居。台北:田園城市文化。
徐敘瑢(2004)。光電材料與顯示技術。台北:五南。
耿一偉(2009)。光的無限力量: 羅伯. 威爾森 robert wilson。台北:中正文化。
袁宗南(2004)。照明設計之光饗宴 - 導讀篇。台北:百順出版。
張欣雯(2010)。使用者中心之產品介面設計與研究 - 以手持式行動裝置設計為例。未出版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台北。
張清鵬(2000)。光影表現於自然空間與展演空間之關係方式的探討。未出版之,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台北。
張意佳(2001)。材質特性與光效應應用於陶瓷燈飾之研究。未出版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台北。
許招墉(1999)。照明設計。台北:全華。
郭美琦(2001)。影子表現在平面設計上之視覺認知的研究與應用。未出版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班,台北。
野村順一(1996)。增補の色秘密 - 最新色彩學入門。東京:文藝春秋。
陳文印(2008,12/26)。設計創新始於材料。上網日期:2011,2/3。檢自:http://www.materialsnet.com.tw/DocView.aspx?id=7439
陳文印(2011,2/5)。善用材料啟發創新。上網日期:2011,2/7。檢自:http://www.materialsnet.com.tw/DocView.aspx?id=9146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宏威(2009)。透光材料的感性意象分析。未出版之,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台北。
陳采青(2001)。質感之象徵意象在視覺傳達設計創作之研究。未出版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台北。
陳席卿(2003)。雷射原理與光電檢測。台北:全華。
陳達昌(2009)。材質表面處理之質感意象探討 - 以筆記型電腦為例。未出版之,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台北。
陳識博(2004)。彈性材料之造形光效應研究 - 以pp板材燈飾為例。未出版之,國立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班,台北。
曾啟雄(2003)。色彩的科學與文化。台北:耶魯國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游永菁(2009,7/14)。材料應用與通用設計。上網日期:2011,2/3。檢自:http://www.boco.com.tw/ColumnistDetail.aspx?bid=B20090714000001
黃若珉(2002)。皮藝風格塑造之研究。未出版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台北。
葉至誠(2000)。社會科學概論。台北:揚智文化。
葉至誠(2001)。社會學概論。台北:揚智文化。
葉宗弦(2001)。光之容器 - 聖家堂空間中光的情境設計。未出版之,中原大學建築學系,桃園。
廖文榮(2004)。石材於家具設計應用之創作 - 以中式家具為例。未出版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台北。
廖敏如(2001)。塑膠材質透明度在產品感知設計應用之探討。未出版之,大葉大學設計研究所,彰化。
維基百科(2010a,10/4)。月光。上網日期:2011,6/12。檢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C%88%E5%85%89
維基百科(2010b,2/20)。油燈。上網日期:2011,6/24。檢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2%B9%E7%81%AF
維基百科(2011a,5/18)。日晷。上網日期:2011,6/2。檢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7%A5%E6%99%B7
維基百科(2011b,5/9)。火。上網日期:2011,6/18。檢自:http://zh.wikipedia.org/zh-tw/%E7%81%AB
維基百科(2011c,3/31)。火炬。上網日期:2011,6/23。檢自:http://zh.wikipedia.org/zh-tw/%E7%81%AB%E7%82%AC
維基百科(2011d,9/6)。玻璃。上網日期:2011,9/29。檢自:http://zh.wikipedia.org/zh-tw/%E7%8E%BB%E7%92%83
維基百科(2011e,1/20)。高強度氣體放電燈。上網日期:2011,6/27。檢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9%AB%98%E5%BC%B7%E5%BA%A6%E6%B0%A3%E9%AB%94%E6%94%BE%E9%9B%BB%E7%87%88
維基百科(2011f,6/11)。發光二極體。上網日期:2011,6/28。檢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7%99%BC%E5%85%89%E4%BA%8C%E6%A5%B5%E9%AB%94
維基百科(2011g,3/31)。煤油燈。上網日期:2011,6/24。檢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7%85%A4%E6%B2%B9%E7%87%88
維基百科(2011h,6/16)。電漿燈。上網日期:2011,7/1。檢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7%AD%89%E7%A6%BB%E5%AD%90%E7%81%AF
維基百科(2011i,6/11)。霓虹燈。上網日期:2011,6/27。檢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C%93%E8%99%B9%E7%87%88
維基百科(2011j,5/24)。蠟燭。上網日期:2011,6/24。檢自:http://zh.wikipedia.org/zh-tw/%E8%9C%A1%E7%83%9B
劉欣怡(2010)。家用燈飾之綠色設計策略與應用。未出版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台北。
劉康權(2009)。塑造空間氛圍之設計 - 以燈具為例。未出版之,華梵大學工業設計學系碩士班,台北。
鄭武鈺(2005)。陶瓷與玻璃材質的結合,在裝飾藝術上的創作與研究。未出版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台北。
賴雨農(2009)。尋味。光與影 - 賴雨農的燈光魔法魅力。台北:三采文化出版。
濱野洋三(2001)。圖解地球的構造(王國新譯)。台北:世茂出版社。
謝仁益(2001)。從光源、介質、影子三者關係中探討光影現象應用於設計創作之研究。未出版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台北。
簡麗如(2003)。產品之材料意象在感覺認知之研究 - 以桌燈為例。未出版之,東海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台中。
DECO(2007,3)。發現光的性感。上網日期:2011,4/19。檢自:http://tw.house.yahoo.com/article/aurl/d/a/070327/18/zd.html
Matthew, D.、Sutton, C. D.(2007)。研究方法的基礎(王若馨、黃郁青、夏微婷、李怡芳譯)。台北:韋伯文化。
Yin, R. K.(2001)。個案研究法(尚榮安譯)。台北:弘智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