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胡德和
HU,DE-HE
論文名稱: 幼童軍團實施家長志工制度之行動研究
An action research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arent Volunteers System for Cub Scouts
指導教授: 陳盛雄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16
中文關鍵詞: 幼童軍志工制度行動研究
英文關鍵詞: Cub Scouts, volunteer system, action research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610下載:3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幼童軍團家長志工制度及其實務上遭遇到的問題與解決方法,試圖瞭解幼童軍團家長志工參與幼童軍服務員訓練的意願,並分析家長志工在個人層面與組織層面的情形。
    本研究援引行動研究理論作為研究設計的理論基礎,參酌志工制度運用的要素,以及新北市的績優幼童軍團所運用家長志工的模式,來設計家長志工招募、培訓、督導、獎勵等行動方案。本研究以忠義國小幼童軍團十四位家長志工為研究對象,透過訪談、參與觀察,並輔以文件分析及問卷調查來進行資料蒐集。
    經資料分析,本研究之結果與發現如下:
    一、志工招募:招募方式主要來自三種管道,因團集會時間的改變,招募對象由原本平日不上班的家庭主婦,擴大到平常日要上班但週休二日的家長。招募內容最重要的訊息是服務時間及服務內容,因此服務時間宜明確,服務內容宜清楚。
    二、志工培訓:童軍家長志工皆認同服務前培訓的必要性。培訓讓童軍家長志工更快進入狀況,提供童軍家長志工在服務前實作的機會,也更能凝聚團隊的向心力。培訓課程的規劃以本學期團集會課程為主,讓童軍家長志工有更多互相認識、分享的機會,有助於日後彼此合作更加順利。
    三、志工督導:督導方案具有正面的功效,有實施的必要。小隊輔導分組功效較不彰,須跟童軍家長志工多加宣導。「師徒制」的分層督導方式,幫助新進童軍家長志工很快進入狀況。工作月誌幫助童軍家長志工反省、檢討,進而提升服務的品質。
    四、志工獎勵:獎勵不是童軍家長志工願意服務的最主要因素,但這些獎勵方案在精神層面對志工具有肯定與鼓勵之效果。領巾、團服能讓童軍家長志工對團隊有認同感,代表其身分被認同,可提高其繼續服務的意願。
    五、除了上述要素外,研究發現合理的經費預算編列,和諧的組織氣氛與互動,服務過程的成長與收穫,團長領導人的特質及童軍家長志工隊長的特質等要素,均為幼童軍團實施家長志工制度尚需考慮的要素。
    六、童軍家長志工願意持續服務的理由,可歸納為:志工認為不會有太大負擔,團長很尊重家長志工,團隊彼此之間的氣氛很好,認同童軍對品德教育的教育價值,本身與子女在服務過程中的成長,並從中得到成就感等。吸引童軍家長志工加入家長志工團隊的因素主要有:1、有志同道合的夥伴;2、有領導能力、能包容的團長;3、熱情可愛的小朋友;4、認同童軍的教育價值,並看到孩子的成長;5、自我成長與人際關係的拓展。阻礙童軍家長志工加入家長志工團隊的主要因素為家庭因素和工作因素。服務的過程中,童軍家長志工的改變與收穫主要有:1、提升自信心,更勇於面對人群;2、得到肯定,自我突破與成長;3、改善溝通模式,增進親子互動;4、認識童軍,學習童軍知能。
    七、童軍家長志工認為擔任幼童軍團家長志工的經驗能提高自己參加幼童軍服務員木章基本訓練與幼童軍服務員木章訓練的意願,但對參加幼童軍服務員木章訓練的意願較低。
    八、歸結忠義國小幼童軍團實施家長志工制度所遭遇到的問題計有:1、小隊輔導分組功效不彰;2、分層督導未能真正落實;3、團領巾與團服發放的時機;4、家庭與工作因素阻礙家長志工參與;5、需要學校行政單位的支持及更多老師的參與。
    根據研究結論,研究者針對幼童軍團家長志工組織、學校行政單位與主管教育機關及未來研究等方向提出建議。

    This study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arent Volunteers System for Cub Scouts (hereafter abbreviated as PVSCS), various problems arising therein and their solutions, to understand the wishes of parent volunteers of cub scouts to participate in the Cub Scout staff training, and to analyze current situations of parent volunteers at the individual and organizational levels.
    The referential framework of this study is based on action research theory. Taking into account of elements of volunteer system and the model of parent volunteers introduced to accredited cub scouts in New Taipei City, the study investigates the design of action programs on recruitment, training, supervision, and incentives. Based on 14 parent volunteers from Chung-Yi Elementary School Cub Scout, New Taipei City,the subject matters of the study include interviews, participant observations, document analysis, and questionnaires.
    Through data analysis, the results and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1.Volunteer Recruitment: There are three main sources of recruitment. Due to the change of the assembly time, the object of recruitment expands from full-time housewives to parents who must work on weekdays, but do not work on weekends. The service time and content are the most important messages of recruitment; therefore, these two factors should be noted clearly.
    2.Volunteer Training: Scout parent volunteers all agree with the need of pre-service training. Training makes parent volunteers get acquainted with situations faster, providing the opportunities for pre-service implementation and solidarity among the team. Training courses are based on the contents of the assembly. Thus the training process helps Scout parent volunteers know one another and make cooperation more smooth.
    3.Volunteer Supervision: The supervisory program has a positive effect. If the effectiveness of squad instructor is weak, there should be more advocacy with Scout parent volunteers. The model of “Apprenticeship” helps the new Scout parent volunteers to get into the situation quickly. Months blog may help Scout parent volunteers to reflect, review, and enhance the quality of services.
    4.Volunteer Reward: The reward is not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that Scout parent volunteers are willing to serve, but still sure that these incentive programs confer affirmation and encouragement on volunteers at the spiritual level. Scarves and uniforms are symbols that make Scout parent volunteers identify with the team and promote their willingness to continue to serve.
    5.In addition to the factors mentioned above, the study also finds that a reasonable budget provision, the harmonious climate of organization and interaction, the growth and gain of the service process, the personality of the cub Scout leader and the captain of parent volunteer team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PVSCS.
    6.There are five indicators that Scout parent volunteers are willing to serve continuously. First, there is not much burden; second, cub Scout leaders pay respect to parent volunteers; third, the team atmosphere is very good; fourth, they recognize that Scout has value of moral education; fifth, they enjoy growth for their children and themselves and achieve a sense of accomplishment in the process of service. The main factors to attract Scout parent volunteers to join the team are as follows: There are like-minded partners, tolerant scout leader with leadership, warm and lovely children. In fact, they appreciate the opportunity of self-growth and expansion of human relationships. However, the main factors that hinder the Scout parent volunteers from joining the team are family and work. In the process of service Scout parent volunteers undergo some changes: to improve self-confidence and courage to face the crowd; to be affirmed, self-breakthrough and mature; to improve communication skills and to enhance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to understand the Scouts and to learn Scout knowledge.
    7.Scout parent volunteers’ experience as a Cub Scout parent volunteer can improve their own willingness to participate in the Wood Badge Basic Training of Cub Scout Attendant and the Wood Badge Training of Cub Scout Attendant, with the latter lower than the former.
    8.The problems that Chung-Yi Elementary School Cub Scout encountered when implementing PVSCS can be summarized as follows: The effectiveness of squad instructor is weak; hierarchical supervision has not been truly implemented; the timing of grant for group scarves and uniforms lags behind activities; family and work factors hinder the Scout parent volunteers from participating; the support of school administrative units and much more teacher involvement are needed.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findings, the researcher thus makes some recommendations for PVSCS, school administrative units,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5 第三節 名詞釋義--------------------------------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8 第二章 文獻探討----------------------------------10 第一節 幼童軍運動的歷史發展與教育意義--------------10 第二節 幼童軍團的辦理型態與義務服務員--------------18 第三節 績優幼童軍團運用家長志工的模式--------------30 第四節 志工制度的定義與實施----------------------37 第五節 相關研究--------------------------------53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75 第一節 行動研究法------------------------------75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研究參與者----------------------78 第三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85 第四節 資料的蒐集------------------------------97 第五節 資料的整理與分析-------------------------100 第六節 研究倫理-------------------------------104 第四章 研究發現與討論-----------------------------106 第一節 幼童軍團家長志工的招募--------------------106 第二節 幼童軍團家長志工的培訓--------------------112 第三節 幼童軍團家長志工的督導--------------------120 第四節 幼童軍團家長志工的獎勵--------------------138 第五節 實施家長志工制度尚需考慮的要素--------------148 第六節 幼童軍團家長志工制度行動方案的修正-----------151 第七節 幼童軍團家長志工服務的理由與感受------------160 第八節 家長志工參與幼童軍服務員訓練的意願-----------171 第九節 實施家長志工制度遇到的問題與解決方法---------17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79 第一節 結論-----------------------------------179 第二節 建議-----------------------------------189 參考文獻--------------------------------------------194 中文部分---------------------------------------194 英文部分---------------------------------------199 附錄-----------------------------------------------200 附錄一 家長志工工作月誌-------------------------200 附錄二 服務聘書--------------------------------201 附錄三 全勤獎狀--------------------------------202 附錄四 服務優異獎狀-----------------------------203 附錄五 資深優良服務獎狀--------------------------204 附錄六 中華民國童軍團領導人員績優獎章頒授辦法--------205 附錄七 家長志工背景資料調查表---------------------209 附錄八 訪談大綱--------------------------------210 附錄九 觀察、省思札記----------------------------213 附錄十 訪談紀錄表-------------------------------214 附錄十一 研究同意書-------------------------------216

    壹、中文部分
    中國童子軍訓練暨進程委員會(主編)(2001)。中國童子軍團長手冊。臺北,財團法人中國童子軍文教基金會。
    中國童子軍國家研習營(2008)。幼童軍服務員木章訓練-訓練參考手冊。未出版,中國童子軍總會。
    中國童軍總會活動委員會幼童軍手冊編輯小組(2008)。中國童子軍幼童軍團長手冊。臺北,財團法人中國童子軍文教基金會。
    王文科(2001)。教育研究法(六版)。臺北,五南。
    王貴瑛(2000)。國民小學家長參與學校事務之個案研究-以學校義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中。
    王精文(1998)。義工人力資源管理制度。文化視窗,4,4-8。
    白金樹(2009)。幼童軍教育課程對國小高年級學童學習動機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臺中。
    朱珮芬(2009)。影響社區童軍團發展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臺北。
    江雪齡(1992)。義工的辨識、招徠、訓練與保持。成人教育,9,6-10。
    吳明清(1994)。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之分析。臺北,五南。
    吳明隆(2001)。教育行動研究導論-理論與實務。臺北,五南。
    吳美慧、吳春勇、吳信賢 (1995)。義工制度的理論與實施。臺北,心理。
    吳國基(2005)。臺北市國民小學推展幼童軍教育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臺北。
    吳國基(2008)。犧牲享受 享受犧牲~談童軍義務服務員。童子軍,45(10),13-15。
    宋維煌(1993)。推行義工制度之我見。社教資料雜誌,184,5-7。
    李中庸(1997)。國際集錦。中國童子軍,34(4),14-16。
    李允傑(1999)。公務部門之績效評估。人事月刊,29(4),4-14。
    李少華(2003)。從志工制度談公教退休人力資源利用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嘉義。
    李永霑(2010)。幼童軍活動的教育價值探討。童子軍,47(5),16-20。
    李雪鳳(2001)。一個國小圖書館媒體中心推動志工制度之協同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
    李錫津(2005)。推展童軍通識教育。中國童子軍,42(10),6。
    李錫津(2010)。童軍義務服務的社會價值。童子軍,47(4),11-12。
    林佑珊(2006)。台北市野鳥學會解說義(志)工制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研究所,臺北。
    林利俐(2003)。家長參與學校義工組織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
    林素卿(2002)。教育行動研究導論。高雄,高雄復文。
    林淑容(2003)。志工管理-以高雄市立美術館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嘉義。
    林勝義(1990)。建立社教機構義工制度之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
    林勝義(1991)。我國社教機構義工制度的檢討。臺南市立文化中心季刊,3, 4-44。
    林勝義(1997)。運用志工資源之策略。北縣成教,輔導季刊,6,22-25。
    邱兆偉(1995)。質的研究的訴求與設計。教育研究,4,1-33。
    姚良杰(2009)。臺北市幼童軍服務員專業知能與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臺北。
    施柏生(1989)。如何在國小推展幼童軍活動。國教月刊,35(5、6),10-12。
    胡智為(2009)。以童軍服務員資訊需求建立童軍服務員資源鏈結網站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臺北。
    范國樑(2006)。國民小學教育人員對實施幼童軍教育活動態度之研究-以臺中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臺中。
    殷亘頡(2009)。行政院海岸巡防署志工管理模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嘉義。
    張 議(2007)。童軍服務員內外控人格特質與團領導風格之研究-以台北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臺北。
    張忠仁(1982)。童子軍學術論叢。臺北,臺灣中華。
    張政漢(2004)。「砥礪」與「自省」-淺談木章及木章之頒授。中國童子軍,41(9),5-6。
    張政漢(2010)。童軍活動中的義務服務。童子軍,47(4),13-15。
    張春興(2007)。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東華。
    張英陣(1997)。激勵措施與志願服務的持續。社區發展季刊,78,54-64。
    張豐裕(2004)。社區童軍與社會教育。中國童子軍,41(6),8-9。
    畢恆達(1998)。社會研究的研究者與倫理。嚴祥鸞編,研究倫理-危險與秘密(頁31-91)。臺北,三民。
    許孟智(2008)。退休公教志工制度之執行評估。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研究所,臺北。
    郭明德(1998)。質化研究的探討及省思。教育研究,6,153-173。
    陳 鐵(1988)。幼童軍教育。臺北,水牛。
    陳世鴻(2005)。志工管理:以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嘉義。
    陳志福(1990)。國小實施家長義工制度推展途徑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
    陳佳利(2003)。台北市青少年福利機構志工制度之探討-志工督導之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臺北。
    陳忠信(1983)。童子軍與社區發展。臺北,中國童子軍總會。
    陳金貴(1994)。美國非營利組織的人力資源管理。臺北,瑞興。
    陳添丁(1984)。童軍教育與國民教育。臺北,水牛。
    陳淑美(2006)。臺北市國小圖書館志工制度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臺北。
    陳榮輝(2003)。童軍運動與義務服務員。中國童子軍,40(6),12-13。
    傅仁鵬(2010)。高屏區童軍服務員專業發展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臺北。
    傅全福(1998)。世界童子軍創始人貝登堡先生傳。臺北,水牛。
    曾華源(1997)。人群服務組織之志願工作者人力運用規劃之探究。社區發展季刊,78,28-34。
    游秀靜(2006)。臺北市國民小學幼童軍教育之實施及其影響因素。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臺北。
    黃金城(2005)。網路下應用物料需求計畫融入兒童教育資源需求模式之初探-以臺大幼童軍活動考驗進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臺北。
    黃博正(2003)。童軍運動的認識。中國童子軍,40(1),5-6。
    黃瑞琴(1994)。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心理。
    黃瓊儀(2009)。高雄市公立國民小學實施幼童軍教育活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
    楊大慶(2009)。國民小學幼童軍活動在品格教育運用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臺東。
    楊子妮(2006)。臺北市女童軍服務員專業知能與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臺北。
    趙守博(2009)。學校童軍乎?社區童軍乎?童子軍,46(5),2-3。
    劉德勝(2000)。如何建立義工制度。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劉鳳英(2001)。北林國小的幼童軍教育經驗。中國童子軍,38(7),27-28。
    歐用生(1995)。質的研究。臺北,師大書苑。
    潘中道(1997)。志願服務人力的組織與運作。社區發展季刊,78,48-53。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心理。
    蔡炳炎(2006)。幼童軍教育活動對國民小學五年級學童自我概念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臺中。
    蔡漢賢(主編)(1982)。志願服務的理論與實務。臺北,中華民國社區發展研究訓練中心。
    蔡漢賢(主編)(1990)。社會工作辭典。臺北,中華民國社區發展研究訓練中心。
    賴昌伸(2006)。幼童軍戶外活動進行環境教育歷程之行動研究-以台中縣大元國小幼童軍團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臺中。
    龍紀萱(1997)。從實務經驗談志工督導任務與角色。社會福利,133,46-50。
    戴玉燕(2003)。論行政機關運用民力之法規範-兼論我國海巡志工制度。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海洋大學海洋法律研究所,基隆。
    謝佳鳳(2006)。國小高年級學童參加幼童軍活動與利社會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
    鍾 騰(1995)。幼童軍的教育價值。師友月刊,337,75-77。
    蘇信如(1985)。志願服務組織運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臺北。
    McCurley, S. & Lynch, R.(2000)。志工實務手冊(李淑珺譯)。臺北,張老師文化。
    Senge , Peter. M.(2007)。第五項修練(郭進隆譯)。臺北,天下文化。

    貳、英文部分:
    Bird, S. W.(1998).The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a job aid for lesson planning for volunteer teachers.(Ph.D., Wayne State University).
    Creswell, J. W.(2002). Educational research:Planning,conducting,and evaluating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research.Upper Saddle River,NJ:Merrill/Prentice Hall.
    Kelley, R. O.(2000). The impact of personal life circumstances of volunteer teachers upon their ability to be trained to teach.(Ph.D., Utah State University).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