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郭淨慈 Kuo, Ching-Tzu |
---|---|
論文名稱: |
潮州弦詩樂十大套二弦變化手法研究 Study of Erxian Variation Techniques in Ten Suites of Chaozhou Xianshi Music |
指導教授: |
呂鈺秀
Lu, Yu-Hsiu |
口試委員: | 鄭德淵 張儷瓊 呂鈺秀 |
口試日期: | 2022/01/24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民族音樂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Ethnomusicology |
論文出版年: | 2022 |
畢業學年度: | 11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97 |
中文關鍵詞: | 潮州音樂 、潮州二弦 、弦詩樂 、十大套 、變化手法 |
英文關鍵詞: | Chaozhou Erxian, Chaozhou Xianshi Music, Variation Techniques, Chaozhou Music, Ten Suites |
研究方法: | 參與觀察法 、 生活史訪談 、 調查研究 、 歷史研究法 、 比較研究 、 觀察研究 、 文件分析法 、 民族誌法 、 現象分析 、 深度訪談法 、 內容分析法 、 田野調查法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200218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70 下載:28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以潮州弦詩樂中的十大套為研究對象,試圖重新審視前人已建構的龐大體系及既有之定論。
十大套可分為兩種不同調式:五套輕三六調和五套重三六調。每一套均包含三個段落。對於潮樂十首套曲進行歷史追溯後,可見十首樂曲發展成潮樂前的原曲調,分為有琴曲三首、曲牌三首、詞牌一首、琵琶曲、古箏曲各一首及出自《絃索備考》的重奏曲一首。這些樂曲經過歷代潮樂樂師的演繹,進而形塑今日潮樂樂曲風格。
潮州弦詩樂在實際演奏上,不同板式的板眼與強弱關係,並非呈現強、弱、次強、弱的重音規律。分析輕三六調與重三六調之樂曲強拍出現位置,明顯可見輕三六調及重三六調,以三音Eb及六音Bb使用比例,突出調式風格的差異。輕三六調五首套曲,為五聲音階組合,重三六調五首套曲,為七聲音階組合。
十大套樂曲可見有三個變化位置,一變出現於頭板或二板、二變於拷打與三變於催。一變以骨幹音進行加花,豐富了旋律。由旋律擴張手法更可分出重複、變化及音域改變等手法,使樂句擴張成樂段。另經由一變旋律擴張手法,每一套樂曲可劃分成五段,而十大套均結束在宮音。樂曲中的樂段轉換,則是因為每段句尾未回到宮音,旋律才得以繼續延伸。
二變與三變,是由頭板或二板轉換至拷打及三板時,利用四種旋律簡化手法。簡化後的三板以催奏演奏時,稱為催奏花音,具有五種的音高改變方式。節奏變化的規則中,可歸納出五種常用的拷打節奏組合。催以每拍演奏不同數量音符為基礎,可整理出二個至八個音符數量的基礎變化。
透過本研究,可發現樂譜、理論與實際演奏之間,並無法劃上等號。實際演奏的聲響與演奏者的生活語境與喜好等各個面相,是息息相關的,實際演奏呈現了比理論和樂譜更豐富的樣貌與活力。
This thesis takes ten suites of Chaozhou Xianshi Music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rying to re-examine the system constructed by pioneers and their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
The ten suites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different modes. Each suite contains three paragraphs. After tracing the history of the ten suites of Chaozhou Xianshi music, we can realize the original melody before they developing into Chaozhou Xianshi. They are composed of three qín qū, three qǔ pái, one cí pái, one music of pí pa, one music of zhēng, and one music from xián suǒbèi kǎo. These compositions have been interpreted by musicians of the past generations who form the character of today's Chaozhou Xianshi music.
According to the previous researches on Chaozhou Xianshi music, we found that different bǎn yǎn of bǎn shì in Chaozhou Xianshi had been defined as western rhythm. Briefly, the music follows the rule of forte, piano, mezzo forte, and piano. However, regarding the results of the intensity test, the actual performance of Chaozhou Xianshi music does not comply with regular strength laws. Analyzing the presence of music in qīng sān liù tiáo and chóng sān liù tiáo, it is apparent that the using rate of third tone Eb and sixth tone Bb in qīng sān liù tiáo and chóng sān liù tiáo, which can outstand the differences among mode. We can also find the different using patterns of tone in different mode.
In addition, the variations of Chaozhou Xianshi music can be summariz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First, it appears in tóu bǎn or èr bǎn. Second, it changes by kǎo dǎ, and the third differs in cuī. With the actual performance being recorded, it can be sorted out that the first variation is to add some decorative note on original pitch to enrich the melody. Then use melody expansion techniques to expand the phrase into a musical section. All compositions can be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and they all end in gong yīn (tonic of traditional Chinese scale). Besides, once the melody in compositions do not go back to gong yīn in the end sentence, it will make the melody go on. The second variation and the third variation use four kind of melody simplification techniques like variations. When the musicians play the simplified third variation, which called cuī zòu huā yīn, has five ways to change its tone. We can summarize five usual measures of second variation in rhythm change rules. Finally, cuī means the musicians play different number of notes ranging from two to eight in every beat.
Based on this research, it can be found that there is are gaps among music score, theory and actual performance. The actual performance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ir experiences and preferences of the performer. The actual performance is richer and more flexible than what is instructed in the theory and musical scores.
參考文獻
古籍
西漢・劉向集錄。《戰國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重刊。
東漢・蔡邕。《琴操》。臺北:中華書局,1985重刊。
魏・嵇康撰,王雲五編。《嵇中散集》。臺北:商務印書館,1937。
北魏・崔鴻。《十六國春秋別傳-卷七・前涼錄》。臺北:中華印行,1969重刊。
梁・沈約。《宋書》。臺北:臺灣商務,2010重刊。
唐・王隱、杜寶元譯注。《晉書》。臺北:錦繡,1992重刊。
唐・歐陽詢。《藝文類聚一百卷》。臺北:臺灣商務,1983重刊。
北宋・李昉。《太平御覽》。臺北:臺灣商務,1968重刊。
宋・陳暘。《樂書》。鈔本,1101年。
明・朱權。《臞仙神奇秘譜》。上海市 :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重刊。
明・汪芝。《西麓堂琴統》。上海市 :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重刊。
清・為光等撰。《絃索備考》(清・嘉慶十九年抄本)。上海市 :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重刊。
清・陳廷敬、王奕青纂。《欽定詞譜》。北京:同朋舍,1983。
清・彭定求等編。《全唐詩》。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重刊。
清・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臺北 : 鼎文,1977重刊。
清・周祥鈺、鄒金生編。《新定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清乾隆十一年莊親王邸刊朱墨套印本,1746)。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重刊。
清・永瑢、紀昀撰。《欽定四庫全書總目》。臺北 : 臺灣商務,1983重刊。
清・華秋蘋輯。《琵琶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重刊。
清・明宜(榮齋)傳譜,曹安和、簡其華譯。《弦索十三套》。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55重刊。
清・李祖棻輯。《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譜》(清光緒二十一年上海賜書堂石印本,1895)。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重刊。
專書
Nicholas Cook著、陳鴻鐸譯。《音樂分析》。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6。
中國音樂辭典編輯部編。《中國音樂辭典》。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4。
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會。《琴曲集成》。北京:中華書局,2010重刊。
李西安、軍馳編。《中國民族曲式——民歌、器樂部份》。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5。
李祥霆。《古琴實用教程》。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杜亞雄。《中國傳統樂理》。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孫興茂撰譯。《潮州樂譜》,臺北中華業餘潮樂團,不詳。
張漢齋等。《潮州民間音樂選》。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58。
張儷瓊。《彈箏論樂——張儷瓊箏樂論文集》。臺北:大卷文化有限公司,2013第2刷。
張儷瓊。《潮州箏樂變調音之音律測定研究——以林毛根演奏《寒鴉戲水》、《柳青娘》為例》。臺北:學藝出版社,2009第二版。
張儷瓊。《閩客潮箏樂小曲的形質與流變》。新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2021。
章華英。《宋代古琴音樂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3。
陳天國、蘇妙箏。《潮州古譜研究》。廣州:花城出版社,2002。
陳天國、蘇妙箏。《潮州音樂》。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4。
陳天國、蘇妙箏、陳宏。《潮州弦詩全集》。廣州:花城出版社,2001。
陳天國。《潮州音樂研究》。廣州:花城出版社,1998。
陳浚輝、費鄧洪編。《王安明二弦藝術》。汕頭:汕頭海洋音像出版社,2008。
傅惜華。《古典戲曲聲樂論著叢編》。臺北:學海出版社,1997。
童忠良等。《中國傳統樂理基礎教程》。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4。
項陽。《中國弓弦樂器史》。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9。
黃玉生。《潮州二弦演奏藝術》。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6。
楊蔭瀏。《中國古代音樂史稿》第三冊。臺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7。
薛宗明。《中國音樂史——樂譜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
謝鏗、王培瑜。《潮汕民間藝術-音樂卷》。廣州:汕頭大學出版社,2013。
蘇文賢、陳天國、陳宏、蘇妙箏。《蘇文賢先生潮州箏曲集》。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7。
論文及期刊
方俊榮。〈潮劇伴奏之我見〉。《戲劇之家》No.7(2017):8。
王次炤。〈中國式的快板——兼論中西方音樂速度的現象及其與社會的交互影響〉。《音樂研究》No. 1(2021):116-126。
王次炤。〈音樂的結構和功能(上)〉。《中央音樂學院學報》No. 2(1988):14-24。
王次炤。〈音樂的結構和功能(下)〉。《中央音樂學院學報》No. 3(1988):23-30, 90。
王耀華。〈中國各民族傳統音樂旋律音調系譜及其流變之綜合研究〉。《中國音樂學》No. 1(2016):136-137。
王耀華。〈中國傳統音樂結構學研究四題〉。《藝術百家》No. 3(2010):87-93。
王耀華。〈福建南曲宮調與「同均三宮」〉。《中國音樂學》No. 1(1986):47-57。
汪琴。〈淺談潮州弦詩樂的加花和變奏手法〉。《星海音樂學院學報》No. 1(1999):78-79。
余少螢、袁靜靜。〈潮州音樂文化考察報告〉。《黃河之聲》No. 4(2012):85。
余少螢。〈潮州音樂及其調式研究〉。《音樂創作》No. 9(2012):150-152。
余少螢。〈論潮州音樂的和諧性〉。《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Vol. 19, No. 2(2012): 136-138。
吳麗玲、陳天國。〈建國以來潮州音樂研究綜述〉。《星海音樂學院學報》No. 3(1998):7-14。
周天星。〈潮州音樂中的偏音體系及其特色〉。《民族音樂》No. 5(2011):13-15。
林毛根、陳安華。〈潮州音樂與潮州箏隨談〉。《廣州音專學報》No. 1(1981):40-42。
林冬瑩。〈潮州弦詩樂初探〉。《青春歲月》No. 12(2010):18-19。
林佳慧。《潮州弦詩樂弓弦樂器音樂之探討——以二胡曲《寒鴉戲水》為例》。佛光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
林雅琇。〈潮州箏樂素材在當代箏樂作品中之運用~以一九五〇年代以後的六首作品為例〉。國立臺灣藝術大學中國音樂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柳劍文。〈從樂器、樂譜、律制管窺潮州音樂「海絲」傳播〉。《星海音樂學院學報》No. 4(2017):131-139。
徐源。〈民間器樂合奏的聲部結合〉。《音樂研究》No. 3(1982):87-89。
袁芥芳。〈潮州二弦的結構特點及其淵源探索〉。《樂器》No. 3(1994):36-37。
袁靜芳。〈中國民間器樂套曲結構研究〉。《中央音樂學院學報》No. 2(1986)10-17。
袁靜芳。〈中國傳統器樂作品的犯調特點與當代民族器樂創作〉。《中央音樂學院學報》No. 3(1988):7-16。
袁靜芳。〈文化背景與音樂功能的演變——《料峭》樂目家族研究之一〉。《中央音樂學院學報》No. 2(1989):36-44。
袁靜芳。〈民間音樂概述(七)〉。《中央音樂學院學報》No. 4(1986):66-70。
袁靜芳。〈民間器樂曲中常用的變奏手法〉。《中央音樂學院學報》No. 3(1983)33-46。
袁靜芳。〈民間器樂曲地方風格的幾個重要組成因素〉。《中央音樂學院學報》No. 4(1986):56-64。
袁靜芳。〈弦索十三套的發掘與傳承〉。《國際音樂交流》No. 2(1995):20。
袁靜芳。〈樂種的考察步驟與方法〉。《中央音樂學院學報》No. 3(1999):60-67。
袁靜芳。〈樂種學的理論與方法〉。《中國音樂學》No. 4(2018):52-62。
尉遲治平。〈北葉《中原》,南遵《洪武》——《中原音韻》和南曲曲韻研究之一〉。《語言研究》No. 1(1988):66-74。
屠金梅。〈20世紀潮州二弦傳承譜系研究〉。《星海音樂學院學報》No. 3(2020):43-54。
屠金梅。〈提胡在潮劇、潮州弦詩樂中的運用考察〉。《藝術評鑑》No. 8(2019):79-81。
張茜。〈陝西「苦音」之音階調式思辨——以箏樂為例〉。西安音樂學院碩士論文,2013。
張曦。〈潮州音樂?還是潮汕音樂?〉。《星海音樂學院學報》No. 4(2013):33-42。
許少茹。〈潮韻濃郁樂論精深《潮州音樂》一書述評〉。《星海音樂學院學報》No. 2(2007):111-112。
郭明城。〈和而不同天人合一——談潮州音樂的樂器組合及演奏形式〉《潮商》No. 3(2010):87-88。
陳天國、蘇妙箏。〈從潮州音樂談中國傳統音樂的社會功能〉。《星海音樂學院學報》No. 1(2009):12-15。
陳天國。〈20世紀潮州樂器的演革〉。《星海音樂學院學報》No. 4(1999):55-59。
陳天國。〈再談二四譜應是弓弦樂器譜〉。《星海音樂學院學報》No. 1(1988):24-25。
陳天國。〈再談潮州弦詩樂的調體〉。《星海音樂學院學報》No. 3-4(1995):13-17, 8。
陳天國。〈再談潮州音樂的七平均律〉。《星海音樂學院學報》No. 1-2(1995) :17-21。
陳天國。〈就潮州音樂有關問題答吳贛伯先生問〉。《星海音樂學院學報》No. 2(2000):19-21。
陳天國。〈對「二四譜」的幾點意見〉。《中國音樂》No. 3(1984):56-57。
陳天國。〈對潮州音樂和廣東漢樂中「五調朝元」與「七反」的研究〉。《星海音樂學院學報》No. 4(1988):13-17。
陳天國。〈潮州弦詩《昭君怨》的曲式研究〉。《星海音樂學院學報》No. 2(1991):1-5。
陳天國。〈潮州弦詩樂〉。《星海音樂學院學報》No. 2(1997):1-4。
陳天國。〈潮州弦詩樂的套曲結構形式〉。《星海音樂學院學報》No. 1(1992):1-6。
陳天國。〈潮州音樂的板式及其意義〉。《星海音樂學院學報》No. 1(1997):5-9。
陳天國。〈潮州音樂的歷史淵源〉。《星海音樂學院學報》No. 1(1985):32-38。
陳天國。〈潮州絲弦樂的「催」〉。《星海音樂學院學報》No. 2(1988):25-28。
陳天國。〈潮州樂曲的發展手法〉。《星海音樂學院學報》No. 3(1990):20-25。
陳安華。〈唐宋古樂遺蹤〉——《寒鴉戲水》試探〉。《星海音樂學院學報》No. 4(1989):19-23。
陳坤鵬。〈二胡的歷史源流及同類樂器〉。《民族藝術》No. 3(2007):52-57, 86。
陳威。〈也談潮樂音樂的《二四譜》及幾個調的「輕」「重」「活」和調性問題〉。《音樂研究》No. 1(1986):101-105。
陳威。〈潮州音樂的曲式結構及板式規律〉。《中國音樂》No. 4(1983):71-73。
陳威。〈潮州音樂的變奏手法(二)〉。《廣州音樂學院學報》No. Z1(1985):39-46。
陳威。〈潮州音樂的變奏手法(續完)〉。《星海音樂學院學報》No. 1(1987):30-33。
陳威。〈潮州音樂的變奏手法〉。《廣州音樂學院學報》No. 1(1985):37-39。
陳威。〈潮州細樂產生的文化歷史背景〉。《星海音樂學院學報》No. 2(1992):9-11。
陳威。〈論潮州音樂的宮調系〉。《中央音樂學院學報》No. 2(1991):88-89。
陳威。〈論潮州音樂的宮調系——兼與陳應時先生商榷〉。《中國音樂學》No. 3(1991):44-54。
陳桂菱。〈潮州二弦演奏技巧的運用〉。《戲劇之家》No. 13(2014):84。
陳博。〈潮劇與潮劇伴奏音色的特色〉。《藝教視界》No. 3(2007):20,31。
陳實彪。〈潮州二弦在潮劇舞台的作用〉。《青春歲月》No. 18(2012):95。
陳曙。〈潮州弦詩樂的特點及錄音〉。《音響技術》No. 7(2007):46-47。
陳韓星。〈清音雅韻個臻其妙——漫話納西古樂與潮州音樂〉。《廣東藝術》No. 3(2002):56-58。
陳韓星。〈試論韓愈蒞潮與潮人素質形成的關係〉。《周口師專學報》No. 6 (1998):24-28, 53。
陳繼志述、崔憲、馮卓慧採錄。〈潮州音樂音律變化與現代傳承〉。《中國音樂學》No. 3(2018):13-16。
麥雅琳。《潮州弦詩樂之分析與在臺灣之現況》。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音樂組碩士論文,2008。
黃少枚。〈淺談潮州二四譜所體現的文化內涵〉。《樂府新聲(瀋陽音樂學院學報)》No. 3(2005):42-46。
黃挺。〈潮汕文化索源〉。《尋根》No. 4(1998):4-9
楊少寒。〈試論潮曲的基本結構〉。《戲劇之家》No. 8(2017):56。
楊清波。〈潮州音樂的曲式結構〉。《大眾文藝(理論)》No. 10(2007):9。
楊穗豐。〈淺談潮劇中二弦的定弦特點與指法〉。《音樂時空》No. 12:153。
楊禮桐。〈潮州音樂的音階和調式〉。《中國音樂》No. 4(1983):19-20。
葉潔純。〈論潮樂音階的基本特徵與表情意義〉。《民族民間音樂研究》No. 2(2010):40-44。
董學民。〈潮劇對潮汕地區民間音樂的吸收與創造——以民歌、弦詩樂為例〉。《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Vol.29, No. 2(2013):30-34。
賈曉莉。〈中國民族樂器(之二十一)二弦〉。《音樂生活》No. 9(2015):64。
熊思婷。《潮州弦詩樂音樂特徵在揚琴樂曲運用之探討——以傳統樂曲《寒鴉戲水》與現代創作曲《潮鄉行》為例》。國立臺灣藝術大學中國音樂學系研究所 碩士論文,2011。
褚歷。〈《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曲牌的曲式結構特點〉。《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No. 4(1997):59-65。
褚歷。〈《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曲牌的幾個藝術特征〉。《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No. 2(1997):24-29。
褚歷。〈《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單牌體曲牌的曲式結構類型〉。《中央音樂學院學報》No. 3(1997):45-50。
褚歷。〈同均七宮論〉。《民族藝術研究》No. 4(1997):11-19。
褚歷。〈借字的原理和運用〉。《中央音樂學院學報)》No. 3(2015):3-14。
褚歷。〈論音樂內容構成的三個層次〉。《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No. 2(1997):10-14。
劉智忠。〈承先啟後任重道遠——論「嶺南」音樂發展策略〉。《星海音樂學院學報》No. 1(2004):60-65。
劉琨、陳媛。〈中國潮劇的生存現狀與出路〉。《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Vol.26, No. 3(2009):157-160。
蔡松琦。〈和聲音響的多維性〉。《星海音樂學院學報》No. 1(1987):34-35。
蔡松琦。〈音樂的形式美——黃金比例〉。《星海音樂學院學報》No. 1(1993):56-62。
蔡松琦。〈音樂藝術美感的基本法則〉。《星海音樂學院學報》No. 2 (1991):33-41。
蔡松琦。〈從音階角度談潮樂的改革與創新〉。《廣州音樂學院學報》No. 2(1983):89-99。
蔡松琦。〈陰陽剛柔與音樂風格〉。《星海音樂學院學報》No. 3(2000):31-32。
蔡松琦。〈潮州音樂的音階組合形式(一)〉。《廣州音專學報》No. 2(1979):29-33。
蔡松琦。〈潮州音樂的音階組合形式(二)〉。《廣州音專學報》No.1(1981):35-39。
蔡松琦。〈潮州音樂的音階組合形式(四)〉。《廣州音樂學院學報》No. 3(1982):50-56。
蔡松琦。〈潮州音樂的音階組合形式(續)〉。《廣州音樂學院學報》No. 2(1981):65-70。
蔡松琦。〈潮州音樂的演奏形式和藝術特色〉。《星海音樂學院學報》No. 4(1981):10-11。
蔡松琦。〈潮樂雅韻盛世交響〉。《星海音樂學院學報》No. 2(2003):106-108。
鄭俊鑌。〈潮州音樂的品種〉。《大眾文藝》No. 21(2010):21。
鄭詩敏、蔡余文。〈潮州音樂調式初探〉。《音樂研究》No. 3(1983):105-108。
黎英海。〈潮州音樂的調變化發展〉。《中國音樂》No. 3(1981):8-11。
盧盛深。〈淺談潮州二弦的演奏技法和「韻味」操作〉。《科技資訊》No. 15(2015):201,203。
謝迎英。〈潮州弦詩的標題意義及合奏法則〉。《星海音樂學院學報》 No. 1(1999)76。
謝從馨。《潮州大鑼鼓演奏技法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音樂學系碩士論文,2004。
謝曉霞。〈潮州音樂探源〉。《大眾文藝(理論)》No. 3(2008):45。
謝麗清。〈潮州二弦的構造及其製作〉。《韓山師範學院學報》Vol. 37, No. 1(2016):37-43。
謝麗清。〈潮州音樂的傳承〉。《神州民俗》Vol. 160(2011):99-101。
蘇巧箏。〈潮州二四譜探源——論潮州的古譜、古調、古箏〉。《音樂研究》No. 3(1994):60-66。
蘇筠涵。〈明清琵琶樂曲:樂譜與詮釋之間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音樂學組博士論文,2019。
影音資料
廣東嶺南弦詩社。《潮州弦詩(中國地方音樂大系6)》廣州:廣東星外星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出版發行。2001。1CD。
廣東省當代文藝研究所 出品。《王安明二弦藝術》汕頭:汕頭海洋音像出版社出版發行,2008。2CD。
劉森民監製。《潮州音樂3》。北京:中國唱片總公司發行,1993。1CD。
林爍製作。《雪雁南飛》。廣州:廣東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2016。1CD。
網路資料
《錦上添花》
蔡樹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lFzFIAayMI&t=134s;摘錄日期:December 20 , 2021。
《玉連環》
濠江潮樂社,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zeR6NY5kXQ;摘錄日期:December 20 , 2021。
《月兒高》
濠江潮樂社,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lqm8OOnpCM;摘錄日期:December 20 , 2021。
《小桃花》
楊應強: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akDIkolNnY;摘錄日期:December 20 , 2021。
《黃鸝詞》
董峻,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pvP-Rsu7mY;摘錄日期:December 20 , 2021。
黃壯茂,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gwybsIk5xg&t=3s;摘錄日期: December 20 , 2021。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週期性,指物體振動或波動呈現規律性的往復變化。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cbdic/gsweb.cgi?o=dcbdic&searchid=Z00000115828,20200328;摘錄日期:March 28, 2020。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畫》。https://ctext.org/zh;摘錄日期:March 28, 2020。
「盲人樂師蔡秋標:我是一個摸生者」。https://kknews.cc/zh-tw/culture/83nxp5e.html;摘錄日期:May 24, 2020。
「盲人蔡秋標巧手絕藝創造光明人生」。http://news.sina.com.cn/o/2005-06-27/11266279361s.shtml;摘錄日期:May 24, 2020。
「夜聽濠江丨他5歲雙目失明堅強成為樂在其中的摸生者」。https://www.sohu.com/a/329909467_649828;摘錄日期:May 24, 2020。
「盲人樂師蔡秋標」。http://swmbbz.zgmx.org.cn/newsdetail/d-42853-0.html;摘錄日期:May 24, 2020。
Thiemel, Matthias. “Accent” New Grove Music Online. Oxford Music Onli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ttps://doi.org/10.1093/gmo/9781561592630.article.00098 , accessed March 24, 2020.
London, Justin. ”Rhythm” New Grove Music Online. Oxford Music Onli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ttps://doi.org/10.1093/gmo/9781561592630.article.45963, accessed March 21, 2020
Hyer, Brian. ”Tonality” New Grove Music Online. Oxford Music Online. https://doi.org/10.1093/gmo/9781561592630.article.28102,accessed September 30, 2021.
Powers, Harold S. et.el. “Mode” New Grove Music Online. Oxford Music Onli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ttps://doi.org/10.1093/gmo/9781561592630.article.43718, accessed September 19,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