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朱碧霙
CHU, Pi-Ying
論文名稱: 數位攝影圖像視覺化之海報設計創作研究
The Create and Research of Poster Design in Digital Photographs Vision
指導教授: 張柏舟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設計學系
Department of Design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0
中文關鍵詞: 數位攝影圖像視覺化海報設計數位藝術
英文關鍵詞: Digital Photography, Image Visualization, Poster Design, Digital Arts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45下載:3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隨著數位化生活時代的來臨,數位式相機挾帶著簡易上手、高畫質以及免去底片成本等優勢,成為影像取得的最大來源。許多從事設計工作者也無不將數位攝影影像大量應用在視覺藝術的創作上,使得數位攝影影像與視覺藝術或是部分觀念性藝術創作愈加緊密結合,儼然成為一種潮流與趨勢。毫無疑問的,圖像正以一種如大風暴般的威力席捲影響著我們的媒體、城市以及文化(W.J.T. Mitchell,2005),透過圖像語言讓人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還更加瞭解現今世界,也使得世界化與全球化的過程,加速在我們的時代中劇烈地發生。在數位影像的時代,我們正處於一種「可視的意識形態」之當代思想狀態中,無形中加速影像語言成為人際間溝通與交流的重要媒介。

    為此,本研究重點在於數位攝影影像經過圖像視覺化設計後的表現形式與應用,以筆者個人所拍攝的數位攝影影像做為創作媒材,經由視覺化設計過程後應用於視覺藝術創作上。最後,以所得到的驗證,歸納出以下論點:創作方式的變革、表現形式的數位化、科技藝術開啟數位攝影影像於創作上之新視界。

    When the digital life is coming, the digital cameras become the main source for people to obtain images. Because of their advantages such as easy to operate, high quality, even no need of films. Now in time, many visual arts designers use a lot of digital photographs in their creations. The current trend tends to combine digital photographic images with visual arts creation or conceptual arts creation. There is no doubt that, in our time, an intensified, accelerated process of worlding and globalization has taken place, The forces of media, capital, and culture swirl about us like massive storms of images (W. J. T. Mitchell, 2005), let we know more about the world now than ever before. In the era of digital images, we are living in a contemporary thought state of "Visual Ideologies", the digital tools speed up the visual image language to become an important media of the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Therefore, this study focused on the manifestations and applications of the digital photographic images after the visual design. The author takes the digital photograph images as a medium for creation, after going through a visual design process, the images are applied to the visual arts creation. The study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Changes in Creative Ways、Digitalization of The Manifestations、Technological Art Opens New Horizons on The Digital Photographic Images in The Creation.

    第一章、緒論 1-1 研究動機 01 1-2 研究目的 03 1-3 研究方法 04 1-4 研究範圍與限制 05 1-5 研究流程架構 06 第二章、文獻探討 2-1 視覺化設計 07 2-1-1 視覺化設計原理 08 2-1-2 視覺化設計的表現形式與風格分析 09 2-2 數位攝影 25 2-2-1 數位攝影的發展概述 25 2-2-2 數位攝影的種類 30 2-2-3 數位攝影的構圖表現形式分析 32 2-3 小結 39 第三章、數位攝影圖像視覺化設計 3-1 數位攝影圖像視覺化設計特點 40 3-2 數位攝影圖像視覺化設計的形式 41 3-2-1 繪畫性數位攝影 42 3-2-2 拼貼藝術數位攝影 47 3-2-3 科技藝術中的數位攝影 53 3-3 小結 60 第四章、創作表現 4-1 創作研究程序 61 4-2 創作說明 61 4-2-1 海報創作(一):The Design of Life 62 4-2-2 海報創作(二):墨之美 65 4-2-3 海報創作(三):台灣 美麗‧生命力一 68 4-2-4 海報創作(四):台灣 美麗‧生命力二 71 4-2-5 海報創作(五):Who is the Winner? 74 4-2-6 海報創作(六):Doing it Right 77 4-3 創作分析 80 4-4 創作成果展出 86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 5-1 研究結論 88 5-2 研究建議與後續研究方向 92 參考文獻 93 作者簡歷 99 表目錄 表2-1 單向視覺引導形式-垂直視覺 12 表2-2 單向視覺引導形式-水平視覺 13 表2-3 單向視覺引導形式-傾斜/對角視覺 14 表2-4 曲線視覺引導形式 15 表2-5 中央焦點視覺引導形式 16 表2-6 連續性視覺引導形式 17 表2-7 導向式視覺引導形式 18 表2-8 散點視覺引導形式 19 表2-9 感光成像元件比較表 28 表2-10 數位相機與膠卷相機成像過程比較表 29 表2-11 攝影構圖之表現形式分析:三角形構圖法 35 表2-12 攝影構圖之表現形式分析:垂直構圖法 35 表2-13 攝影構圖之表現形式分析:平行線構圖法 36 表2-14 攝影構圖之表現形式分析:對角線構圖法 36 表2-15 攝影構圖之表現形式分析:井字形構圖法 37 表2-16 攝影構圖之表現形式分析:曲線構圖法 37 表2-17 攝影構圖之表現形式分析:中央點構圖法 表2-18 攝影構圖之表現形式分析:圓形構圖法 38 表3-1 繪畫攝影作品分析表(一) 45 表3-2 繪畫攝影作品分析表(二) 46 表3-3 拼貼攝影作品分析表(一) 49 表3-4 拼貼攝影作品分析表(二) 50 表3-5 拼貼攝影作品分析表(三) 51 表3-6 拼貼攝影作品分析表(四) 52 表3-7 體感互動體驗搖控器按鍵功能說明 56 表3-8 數位影像與互動創作之應用畫面說明 57 表4-1 創作作品分析一:The Design of Life 80 表4-2 創作作品分析二:墨之美 81 表4-3 創作作品分析三:台灣 美麗‧生命力一 82 表4-4 創作作品分析四:台灣 美麗‧生命力二 83 表4-5 創作作品分析五:Who is the Winner? 84 表4-6 創作作品分析六:Doing it Right 85 表5-1 創作作品矩陣分析表 90 圖目錄 圖1-1 研究方法 04 圖1-2 研究流程 06 圖2-1 視覺化設計之過程與思考 09 圖2-2 利用影像的增減來營造出畫面的視覺層次感 10 圖2-3 Rembrandt V.R.自畫像 20 圖2-4 Rembrandt V.R.作品「夜巡」 21 圖2-5 善用強烈的對比色彩或明暗來呈現作品主題 21 圖2-6 利用電腦繪圖技術製造出具誇張、扭曲、變形的數位影像 22 圖2-7 以超現實表現手法的平面設計作品 24 圖2-8 超現實主義攝影大師Jerry N. Uelsmann作品 24 圖2-9 傳統攝影無法達成的拍攝效果因數位攝影而得以實現 32 圖2-10 「看不見的空間」構圖設計手法 33 圖2-11 利用影像編輯軟體進行數位構圖來強調設計主題 34 圖3-1 Julia Margaret Cameron 繪畫攝影作品 42 圖3-2 Hideki Fujii F-GRAPHY作品「花帽」 44 圖3-3 將繪畫攝影應用於海報設計之實例 44 圖3-4 Herbert Matter拼貼作品「Swiss Tourist Board」 48 圖3-5 科技藝術運用各種媒材為創作媒介,已到了一種整合多樣化境界 53 圖4-1 海報創作(一):The Design of Life 64 圖4-2 海報創作(二):墨之美 67 圖4-3 海報創作(三):台灣 美麗‧生命力一 70 圖4-4 海報創作(四):台灣 美麗‧生命力二 73 圖4-5 海報創作(五):Who is the Winner? 76 圖4-6 海報創作(六):Doing it Right 79 圖4-7 線上藝廊展示網址QR Code 86 圖4-8 臺師大德群畫廊一樓展區平面圖 86 圖4-9 臺師大德群畫廊海報展示佈展實況 87 圖4-10 臺師大德群畫廊海報展示效果(一) 87 圖4-11 臺師大德群畫廊海報展示效果(二) 87 圖4-12 臺師大德群畫廊海報展示效果(三) 87 圖4-13 與指導教授合影 87 圖4-14 與指導教授、口試老師合影 87

    中文部份
    【書籍】
    [1]王品驊(2003)。台灣當代美術大系媒材篇:攝影與錄影藝術。台北:藝術家。
    [2]王雅倫、李文吉(2005)。台灣現代美術大系:現代意識攝影。台北:藝術家。
    [3]李昱宏(2008)。冷靜的暗房Darkroom Stills。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4]李文東(2009)。西方繪畫大師經典作品:倫勃朗 REMBRANDT。中國:山東美術出版社。
    [5]呂亨英(2008)。設計的法則:100個影響認知、增加美感,讓設計更好的關鍵法
    則。台北:原點出版社。
    [6]吳垠慧(2003)。台灣當代美術大系媒材篇:科技與數位藝術。台北:藝術家。
    [7]林志明、蕭永盛(2005)。台灣現代美術大系:報導紀實攝影。台北:藝術家。
    [8]原研哉(2005)。DESIGN OF DESIGN設計中的設計。(黃雅文 譯)。台北:磐築創意有限公司。(原著出版年:2003年)。
    [9]陳美智(2010)。正片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10]陳傳興(2009)。銀鹽熱。台北:行人文化實驗室。
    [11]陳俊宏、楊東民(2004)。視覺傳達設計概論(二版)。台北:全華科技出版社。[12] 章光和(2005)。攝影不是藝術。台北:田園城市出版社。
    [13]葉謹睿(2005)。數位藝術概論:電腦時代之美學、創作及藝術。台北:藝術家。[14] 葉謹睿(2008)。數位「美」學:電腦時代的藝術創作及文化潮流剖析。台北:藝術家。
    [15]臺北市立美術館(2008)。疊影絮語:傑利‧尤斯曼。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
    [16] Eddie Wolfram(1995)。History of Collage 拼貼藝術之歷史。(傅嘉琿 譯)。台北:遠流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75年)。
    [17] Hugh Honour & John Fleming(2001)。A World History of Art(5th ed.)世界藝術史(五版)。(吳介禎等 譯)。台北:木馬文化。(原著出版年:1999年)。
    [18] John Berger(2002)。About Looking 影像的閱讀。(劉惠媛 譯)。台北:遠流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80年)。
    [19] Linda L. Lohr(2008)。Creating Graphics for Learning and Performance. Lessons in Visual Literacy 視覺圖像與教學設計。(張明傑 譯)。台北:心理出版社。(原出版年:2003年)。
    [20] Monique Sicard(2005)。LA FABRIQUE DU REGARD:IMAGES DE SCIENCE ET APPAREILS DE VISION(XVe-XXe siècle)視覺工廠:圖像誕生的關鍵故事。(陳姿穎 譯)。台北:邊城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98年)。
    [21] Paul Martin Lester(2003)。Visual Communication Images with Messages 視覺傳播。(張霄亭 主編、楊美雪等 譯)。台北:雙葉書廊有限公司。(原著出版年:1998年)。

    【論文】
    [1]小須田領(2004)。攝影拼貼應用在數位影像創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2]王巧萍(2005)。影像的凝視:探討眼睛與鏡頭的觀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美術創作碩士論文,台北市。
    [3]王蔘(2002)。向量式的數位繪畫在海報設計上的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4]江民良(2002)。數位影像合成於觀光海報設計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5]洪世杰(2006)。圖像在海報設計的運用與創作研究-以和平議題海報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研究所碩士創作論文,高雄市。
    [6]徐筱雯(2001)。平面視覺構成之創作與研究-爵士樂音感圖像化之應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7]梅宜冬(2004)。從感性觀點探討數位產品造形意象特質-以數位攝影機為例。大葉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8]辜達齊(2008)。影像之後 - 另一種空間詮釋。國立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市。
    [9]張國徵(2004)。數位造形於視覺傳達設計之應用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10]楊德文(2000)。美感於視覺傳達設計中之創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11]楊清榮(2000)。影像完整性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論文,台中。
    [12]劉怡君(2007)。圖像符號在海報設計中之創作實例分析。國立嘉義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市。
    [13]劉欣盈(2001)。拼貼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表現研究-以海報設計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14]黎曉鵑(2001)。插畫中徒手線畫風格之創作表現與應用-以歐遊系列、台灣系列觀光海報設計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15]蔡長蒼(2000)。趣味化風格表現電腦繪圖之研究-以餐飲蔬果視覺意象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16]蔡孟勳(2006)。敘事性設計理論應用於海報設計之創作研究-以臺北印象海報設計為例。輔仁大學應用美術學系碩士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17]蔣敏勳(2003)。攝影影像在視覺藝術中的運用。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屏東市。
    [18]顏博震(2007)。科技介入藝術:數位時代中的攝影本質及其當代社會應用。崑山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市。

    【期刊】
    [1]伊彬、林演慶(2006)。視覺影像處理之眼球運動相關研究探討。設計學報,第十一卷,第四期,59-79。
    [2]李堅萍(2005)。應用數位影像處理科技之影像模擬功能於視覺藝術教學設計實務。生活科技教育月刊,第三十八卷,第五期,26-31。
    [3]林珮淳、葉綠屏(2009)。新媒體藝術的探討-以「Boom!快速與凝結新媒體的交互作用」台澳交流展為例。美育雙月刊,第169期,4-11。
    [4]姚村雄、陳俊宏、邱上嘉(2008)。日治時期美術設計的「台灣圖像」符號分析。設計學報,第十三卷,第二期,69-87。
    [5]陳慧霞、游萬來(2006)。平面設計過程中使用傳統工具與電腦工具的草圖行為研究。設計學報,第十一卷,第四期,113-135。
    [6]莊雅量、陳玲鈴(2007)。CAKE:擴充性感性意象調查與分析系統。設計學報,第十二卷,第三期,63-80。
    [7]魏碩廷、楊清田(2006)。色彩數量與面積因素影響圖像複雜度之量化研究。設計學報,第十一卷,第四期,1-19。

    【研討會論文】
    [1]李家祥(2009年9月)。互動藝術中的隨機創意。數位內容創作與應用。TWELF 2009第五屆台灣數位學習發展研討會,國立臺南大學文薈樓會議廳。
    [2]游本寬(2007年10月)。從Adobe「數位影像圖庫」看廣告攝影教育的可能轉向。廣告創意教育的回顧與前瞻。第十五屆中華民國廣告暨公共關係國際學術與實務研討會,國立政治大學行政大樓七樓第一會議廳。

    英文部份
    【書籍】
    [1] Daniel Bell (1976). The Cultural Contradictions of Capitalism. Oshkosh, WI:Basic Books.
    [2] David Geelan (2006). Undead Theories:Constructivism, Eclecticism and Research in Education. Rotterdam, the Netherlands:Sense Publishers.
    [3] Edmund Burke Feldman (1992). Varieties of Visual Experience. (4th ed.). New York, NY:Harry N. Abrams.
    [4] Man Ray (1980). Photographs by Man Ray:105 Works, 1920-1934. New York, NY:Dover Publications.
    [5] William J. Mitchell (1994). The Reconfigured Eye:Visual Truth in the Post - Photographic Era. Cambridge, MA:The MIT Press.

    【期刊】
    [1] Levie, W.H. & Lentz, R. (1982). Effects of Text Illustrations:A Review of Research.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 Journal, 30 (4), pp. 195-232.
    [2] W. J. T. Mitchell (2007). World Pictures:Globalization and Visual Culture. Akademiai Kiado, Budapest. Neohelicon, Volume 34, Number 2, pp. 49-59.

    【網站資源】
    [1]故宮出版組(2002)。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第二期子計畫六:故宮文物圖檔建置及管理子計畫FAQ。台北市:國立故宮博物院。2010年4月26日,取自:http://www.npm.gov.tw/da/ch-htm/about03_6.htm
    [2]單維彰(2003)。數位圖像導論。2010年4月10日,取自:
    http://libai.math.ncu.edu.tw/~shann/Teach/liberal/CMW/intro-digi-img
    [3]劉媛(2003)。圖像化的現實,現實的圖像化。2010年4月5日,取自:http://arts.tom.com/1004/2003/12/9-52441.html
    [4]魏風、Pseric(2010)。網路相簿-免費資源網路社群。2010年1月6日,取自:http://www.freegroup.org/category/free-album/
    [5]TDS(2003)。圖像化使用者介面的影響與前瞻。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統籌局。2010年4月2日,取自:http://tds.ic.polyu.edu.hk/vc/t3_computer_graphics/gui_impact_and_future.htm
    [6] Processing Overview. (n.d.). Culver City, CA:(mt) Media Temple. Retrieved April 25, 2010, from the World Wide Web:http://processing.org/

    【視聽媒體】
    [1] John Battsek (Producer), & Franny Armstrong (Director). (2010). The Age of Stupi . Iraq:Out There News.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