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薛好薰
論文名稱: 李進文詩研究
指導教授: 陳義芝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17
畢業學年度: 10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7
中文關鍵詞: 現代詩李進文內涵形式技巧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2388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24下載:2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李進文從大學起便開始創作,得到多項文學獎的肯定,更獲得二00六年度詩獎的殊榮,鄭愁予曾譽之為「第三類異音」,可見其在創作上的努力及其成就已受到肯定。本論文先簡介其生平經歷及創作歷程,再以李進文已出版的六本詩集為主,綜合評介各詩集的特色,並歸納其創作觀。進一步研究其詩作的人生內涵,從親情、愛情、生活與現實關懷四個面向分析,顯現其創作有意地廣泛取材生活層面入詩。再論及李進文詩作所展現的形式技巧,在意象、歧義、諧擬、修辭、節奏和音韻、結構的詩藝。最後歸納其在內容與技巧方面的特色,展現個人風格。期許本論文能為學院研究奠基。

    第一章 緒論 2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2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探討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 7 第四節 研究步驟與範圍 9 第五節 論文大綱 11 第二章 李進文生平及創作歷程 13 第一節 生平經歷——來自漁村,走向詩的殿堂 13 第二節 創作歷程——錘鍊詩藝,風格迭經轉變 22 第三節 創作觀點——白紙深處,爆出高潮顫音 40 第三章 李進文詩作的主題及內涵 52 第一節 親情的眷戀 53 第二節 愛情的辯證 65 第三節 生活的哲思 72 第四節 現實的關懷 96 第四章 李進文詩作的技巧及形式 106 第一節 意象——折射現實的三稜鏡 108 第二節 歧義與諧擬——詩句中的重影 134 第三節 修辭的活化、轉化與變化 143 第四節 音韻與節奏——點在情感的節拍 153 第五節 變化的結構 161 第五章 結論 174 第一節 研究成果 174 第二節 未來展望 178 附錄一 180 附錄二 182 引用書目 183

    一、專書
    (一)李進文的作品:
    1.詩集(依出版順序)
    《一枚西班牙錢幣的自助旅行》,臺北:爾雅出版社,1998年。
    《不可能;可能》,臺北:爾雅出版社,2002年。
    《長得像夏卡爾的光》,臺北:寶瓶文化,2005年。
    《除了野薑花,沒人在家》,臺北:九歌出版社,2008年。
    《靜到突然》,臺北:寶瓶文化,2010年。
    《雨天脫隊的點點滴滴》,臺北:九歌出版,2012年。
    2. 散文集(依出版順序)
    《蘋果香的眼睛》,臺北:河童出版社,1999年。
    《如果MSN是詩,E-mail是散文》,臺北:爾雅出版社,2006年。
    《微意思》,臺北:寶瓶出版社,2015年。
    (二)中文專書(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丁旭輝:《淺出深入話新詩》,臺北:爾雅出版社,2006年9月。
    丁威仁:《戰後台灣現代詩的演變與特質(1949-2010)》,臺北,新銳文創,2012年。
    王溢嘉:《精神分析與文學》,臺北:野鵝出版社,2001年。
    古遠清:《臺灣當代新詩史》,臺北:文津出版社,2008年。
    古繼堂:《台灣青年詩人論》,臺北:人間出版社,1996年。
    古繼堂:《台灣新詩發展史》,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
    白萩:《現代詩散論》,臺北:三民書局,2005年。
    白靈:《一首詩的誘惑》,臺北:九歌出版社,2006年。
    白靈:《一首詩的誕生》,臺北:九歌出版社,2006年。
    白靈主編:《2012臺灣詩選》,臺北:二魚文化,2013年。
    向明:《新詩百問》,臺北:爾雅出版社,2008年。
    向陽主編:《2008臺灣詩選》,臺北:二魚文化,2009年。
    朱立元主編:《當代西方文藝理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朱雙一:《戰後台灣新世代文學論》,臺北:揚智文化,2002年。
    吳思敬、簡政珍、傅天虹主編:《兩岸四地中生代詩選》,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年。
    吳潛誠:《感性定位──文學的想像與介入》,臺北:允晨文化,1994年。
    吳曉:《詩歌與人生:意象符號與情感空間》,臺北:書林出版社,1995年。
    李元洛:《詩美學》,臺北:東大圖書,1990年。
    李瑞騰:《新詩學》,臺北:駱駝出版社,1997年。
    李漢偉:《台灣新詩的三種關懷》,臺北:駱駝出版社,1997年。
    周秀萍:《文學批評:理論•方法•實踐》,湘潭:湘潭大學出版社,2009年。
    孟樊編:《當代臺灣文學評論大系(4)─新詩批評卷》,臺北:正中書局,1996年。
    孟樊:《當代台灣新詩理論》,臺北:揚智文化,1998年。
    孟樊:《臺灣後現代詩的理論與實際》,臺北:揚智文化,2002年。
    孟樊:《台灣中生代詩人論》,臺北:萬卷樓圖書,2012年。
    林于弘:《台灣新詩分類學》,臺北:鷹漢文化,2004年。
    林文欽:《現代詩鑑賞教學研究》,高雄市:春暉出版社,2000年。
    林明德編:《臺灣現代詩經緯》,臺北:聯合文學,2001年。
    邱運華主編:《文學批評方法與案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洪淑苓:《現代詩新版圖》,臺北:秀威資訊,2004年。
    胡雪岡:《意象範疇的流變》,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9年。
    張健:《文學概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3年。
    張默:《台灣現代詩概觀》,臺北:爾雅出版社,1997年。
    張默:《臺灣現代詩筆記》,臺北:三民出版社,2004年。
    張默、蕭蕭主編:《新詩三百首百年新編•臺灣篇》,臺北:九歌出版社,2017年。
    梅新、鴻鴻編:《八十二年詩選》,臺北:現代詩季刊社,1994年。
    莫渝:《新詩隨筆》,臺北:臺北縣政府文化局,2001年。
    陳大為:《風格的煉成:亞洲華文文學論集》,臺北:萬卷樓圖書,2009年。
    陳義芝:《聲納—台灣現代主義詩學流變》,臺北:九歌出版社,2006年。
    陳義芝主編:《2004臺灣詩選》,臺北:二魚文化,2005年。
    陳黎、張芬齡譯:《世界情詩100首增訂本》,臺北:九歌出版社,2005年
    陳鵬翔:《主題學理論與實踐:抽象與想像力的衍化》,臺北:萬卷樓圖書,2001年。
    陳巍仁:《台灣現代散文詩新論》,臺北:萬卷樓圖書,2001年。
    傅天虹、白靈主編:《台灣中生代詩人兩岸論》,臺北:秀威資訊社,2014年。
    焦桐主編:《2011臺灣詩選》,臺北:二魚文化出版社,2012年。
    黃書泉:《文學批評新論》,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1年。
    黃維樑:《怎樣讀新詩》,香港:學津書店,1989年。
    楊乃喬:《比較文學概論》(第二版)(電子資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楊朴:《文學批評:理論與實踐》,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09年。
    楊昌年:《現代詩的創作與欣賞》,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
    楊照:《文學的原像》,臺北:聯合文學,1995年。
    劉心皇編選:《當代中國新文學大系•史料與索引》,臺北:天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1年。
    蔡源煌:《解嚴前後的人文觀察》,臺北:遠流出版社,1989年。
    鄭明娳:《現代散文構成論》,臺北,大安出版社,1989年。
    蕭蕭:《現代詩學》,臺北:東大圖書,1987年。
    蕭蕭:《台灣新詩美學》,臺北:爾雅出版社,2004年。
    錢鍾書:《七綴集》,臺北,書林出版社,1990年。
    謝文利、曹長青:《詩的技巧》,臺北:紅葉文化,1996年。
    簡政珍、林燿德主編:《台灣新世代詩人大系》下册,臺北:書林出版社,1990年。
    簡政珍主編:《新世代詩人精選集》,臺北:書林出版社,1998年。
    簡政珍:《台灣現代詩美學》,臺北:揚智文化,2004年。
    (三)翻譯書目
    黛安˙艾克曼(Diane Ackerman)著,莊安祺譯:《感官之旅》,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2009年。
    伊莉莎白˙弗洛恩德(Elizabeth Freund)著,陳燕谷譯:《讀者反應理論批評》,板橋,駱駝出版社,1994年。
    加斯東˙巴舍拉(Gaston Bachelard)著,龔卓軍、王靜慧譯:《空間詩學》,臺北:張老師,2014年。
    喬治˙布萊(Geoges Poulet)著,郭宏安譯:《批評意識》,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
    泰瑞˙伊果頓(Terry Eagleton)著,吳新發譯:《文學理論導讀》,臺北:書林出版社,1993年。

    三、學位論文(依著作年份排列)
    顏忠政:《場域與書寫-新世代詩人書寫走向之研究》,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陳威宏:《台灣戰後出生第三代詩人(1965-1974)之都市書寫》,桃園: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四、期刊(依著作年份排列)
    一茶:〈在生活中感知生命的律動— —記李進文〉,《文訊雜誌》(1998年8月)。
    黃明峯:〈夢與現實之間--論李進文詩集「一枚西班牙錢幣的自助旅行」〉,《臺
    灣詩學季刊》31期(2000年6月)。
    李進文:〈被滑鼠點到的工作〉,《幼獅文藝》571卷(2001年7月) 。
    陳大為:〈撞擊的聲音像黎明——評李進文詩集《一枚西班牙錢幣的自助旅行》
    〉,《華文文學》(2004年2月)。
    簡政珍:〈現實與寓言— —評李進文詩集《長得像夏卡爾的光》〉,《文訊雜誌》
    (2005年5月)。
    林德俊:〈大獎詩人〈面對面:李進文V.S.嚴忠政〉〉,《乾坤詩刊》夏季號(2005年4月)。
    落蒂:〈透視人生的悲歡—李進文詩歌賞析〉,《創世紀詩雜誌》150期(2007年3月)。
    黃麗群:〈淡漠而不冷漠的寫詩者--專訪李進文〉,《文訊雜誌》(2007年3月)。
    李翠瑛:〈一個男人的失眠狂想–評析李進文〈我的失眠,你不瞭解〉〉,《創世紀詩雜誌》第172期(2012年9月)。
    喬林:〈物傷其淚〉,《創世紀詩雜誌》第178期(2014年3月)。
    陳政彥:〈「後中生代」詩人小論前言〉,《創世紀詩雜誌》第162期(2010年3月)。
    陳政彥:〈詩生活--李進文小論〉,《創世紀詩雜誌》第179期(2014年6月)。
    嚴忠政:〈李進文〈論我詩〉的書寫意識與實踐〉,《嘉大中文學報》第五期(2011年3月)。
    洪淑苓:〈李進文詩中的抒情主體性與生命情調〉〉,《「主體與他者:兩岸當代詩」學術研討會》第三場(2013年9月24日)。
    靈歌、千朔採訪整理:〈冬風中的微意思——專訪詩人李進文〉,《野薑花詩集》第16期(2016年3月)。
    五、報紙
    李進文、何致和:〈李進文vs何致和:節奏〉《聯合報》D4版(聯副•文學相對論)(2016年6月23日)。
    六、網路資料(依瀏覽日期排列)
    陳思嫻:〈聲音是生活的節奏——李進文談近作《靜到突然》〉,《自由時報》書與人(自由副刊)(2010年12月15日),http://news.ltn.com.tw/news/supplement/paper/452112,瀏覽日期:2014年12月20日。
    李進文:〈我不倫不類的文學啟蒙〉http://reading.cdns.com.tw/20121205/read/zhfk/SB0010002012112714563099.htm,瀏覽日期:2014年12月27日。
    李進文:〈到如今,知輕重〉《聯合新聞網》:2016年01月10日http://udn.com/news/story/7048/1431974-%E6%88%91%E5%80%91%E9%80%99%E4%B8%80%E4%BB%A3%EF%BC%9A%E4%BA%94%E5%B9%B4%E7%B4%9A%E4%BD%9C%E5%AE%B6%EF%BC%88%E4%B9%8B%E4%BA%94%EF%BC%89%E5%88%B0%E5%A6%82%E4%BB%8A%EF%BC%8C%E7%9F%A5%E8%BC%95%E9%87%8D,瀏覽日期:2016年7月20日。李進文:〈母親〉《中華副刊》,2014年8月20日http://search.cdns.com.tw/readfile.exe?0,0,43603,53710,%C6b%C3%F6%B8%60,瀏覽日期:2016年7月30日。
    高雄市立圖書館:http://163.32.124.24/ksme/flash/3143699/flash.html,瀏覽日期:2016年7月30日。
    須文蔚:〈深藏在後現代的抒情聲音:評介《長得像夏卡爾的光》〉
    http://newsblog.chinatimes.com/poem/archive/11212,瀏覽日期:2016年9月27日。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