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沈維華 |
---|---|
論文名稱: |
魏晉言意思想研究 |
指導教授: | 莊耀郎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03 |
畢業學年度: | 91 |
語文別: | 中文 |
中文關鍵詞: | 魏晉 、語言 、思想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61 下載:29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一、專著
【古籍】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二)》 嚴可均校輯 北京 中華 1958年
《文心雕龍註本》 范文瀾 香港 商務 1960年
《二十四詩品》 唐.司空圖 四部備要本 臺灣 中華 1965年
《呂氏春秋》 高誘注 四部備要本 臺灣 中華 1965年
《抱朴子》 葛洪 四部備要本 臺灣 中華 1965年
《荀子》 荀況 四部備要本 臺灣 中華 1965年
《嵇中散集》 嵇康 四部備要本 臺灣 中華 1965年
《詩品》 鍾嶸 四部備要本 臺灣 中華 1965年
《廣雅》 清、王念孫疏 四部備要本 臺灣 中華 1965年
《文史通義》 章學誠著 王雲五主編 臺灣 商務 1968年
《高僧傳》 梁.釋慧皎 臺北 廣文 1971年
《大正新修「大藏經」第二冊 阿含部下》 臺北 新文豐 1973年
《大正新修「大藏經」第八冊 般若部(四)》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後秦.鳩摩羅什譯 臺北 新文豐 1973年
《大正新修「大藏經」第十二冊 涅槃部》 臺北 新文豐 1973年
《大正新修「大藏經」第二十五冊 釋經論部上》《大智度論》 龍樹
臺北 新文豐 1973年
《大正新修「大藏經」第四十五冊 諸宗部》 《肇論》 東晉.僧肇
臺北 新文豐 1973年
《大正新修「大藏經」第五十五冊 目錄部》 《出三藏集》 梁.僧祐
臺北 新文豐 1973年
《大正新修「大藏經」第六十五冊 續論疏部》 《中論疏記》 安澄
臺北 新文豐 1973年
《船山易學》 王船山 臺北 河洛 1974年
《藝文類聚》 唐.歐陽詢等撰著 文光 1974年
《三國志》 晉.陳壽撰 新校本二十五史 楊家駱主編 臺北 鼎文 1975年
《晉書》 唐.房玄齡 新校本二十五史 楊家駱主編 臺北 鼎文 1975年
《漢書》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 臺北 鼎文 1975年
《無求備齋墨子集成》 嚴靈峰編輯 臺北 成文出版社 1977年
《嵇康集校注》 戴明揚 臺北 河洛 1978年
《陸士衡文集》 陸機 四部叢刊初編 臺灣 商務 1979年
《滄浪詩話》 南宋.嚴羽著 郭紹虞校釋 臺北 東昇 1980年
《莊子》 郭象註 臺北縣 藝文 1983年
《六祖壇經箋註》 釋法海撰、丁福葆註 臺北 文津 1984年
《五燈會元》 宋.普濟著 臺北 文津 1986年
《陶淵明集校箋》 楊勇著 臺北 正文 1987年
《說文解字注》 段玉裁 臺北 黎明文化 1988年
《莊子集釋》 郭慶藩輯 臺北 華正 1989年
《王弼集校釋》 樓宇烈校釋 臺北 華正 1992年
《世說新語》 南朝宋.劉義慶撰、梁.劉孝標注 臺灣 中華 1992年
《周易》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正義 十三經注疏本
臺北縣 藝文 1993年
《周禮》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 十三經注疏本 北縣 藝文 1993年
《詩經》 漢.毛亨傳、鄭玄箋、唐.孔穎達正義 十三經注疏本 臺北縣
藝文 1993年
《論語》 魏.何晏集解、宋.刑昺疏 十三經注疏本 北縣 藝文 1993年
《文心雕龍》 劉勰 四部叢刊正編 臺灣 商務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經部》 清、永瑢、紀昀等撰 武英殿本 臺灣 商務
《列子集釋》 楊伯峻撰
《禪學大成》第四、五冊 臺北 中華佛教文化館影印
【道家】
《老莊研究》 嚴靈峰 臺北 中華 1966年
《莊子今註今譯》 陳鼓應 臺灣 商務 1975年
《老子哲學》 張起鈞 台北 正中 1980年
《老莊思想論集》 王煜 臺北 聯經 1981年
《先秦道家與玄學佛學》 方穎嫻 臺灣 學生 1986年
《老子校詁》 蔣錫昌 四川 成都古籍 1988年
《莊子哲學》 陳鼓應 臺灣 商務 1989年
《老子的哲學》 王邦雄 臺北 東大 1990年
《莊子內七篇思想研究》 高柏園 臺北 文津 1992年
《禪與老莊》 吳怡 臺北 三民 1992年
《莊子新釋》 張默生 臺北 明文 1994年
《道家文化研究》第四輯 陳鼓應編 上海 上海古籍 1994年
《老子今註今譯及評介》 陳鼓應 臺灣 商務 1997年
【玄學】
《新譯列子讀本》 莊萬壽先生 臺北 三民 1979年
《魏晉四家易研究》 簡博賢 臺北 文史哲 1986年
《正始玄學》 王葆玹 山東 齊魯 1987年
《郭象與魏晉玄學》 湯一介 中和市 谷風 1987年
《中國哲學發展史 魏晉南北朝》 任繼愈編 北京 人民 1988年
《魏晉玄學史》 許抗生、陳戰國、李中華、那薇等著 陜西 師範大學
1989年
《魏晉思想與談風》 何啟民 臺北 學生 1990年
《三國佛玄道簡論》 許抗生 山東 齊魯 1991年
《魏晉南北朝思想研究概論》 許抗生著 中國 天津教育出版社 1991年
《魏晉玄談》 孔繁 遼寧 新華 1992年
《魏晉玄學探微》 趙書廉 河南 人民 1992年
《魏晉清談》 唐翼明 臺北 東大 1992年
《才性與玄理》 牟宗三先生 臺灣 學生 1993年
《魏晉思想》甲、乙編 湯用彤、袁行霈、容肇祖等著 臺北 里仁 1995年
《魏晉名士與玄學清談》 蔡振豐 臺北 黎明 1997年
《郭象玄學》 莊耀郎先生 臺北 里仁 1998年3月
《新譯嵇中散集》 崔富章注譯 莊耀郎先生校閱 臺北 三民 1998年5月
《嵇康 : 竹林玄學的典範》曾春海 臺北 萬卷樓 2000年
《兩漢魏晉哲學史》曾春海 臺北 五南 2002年
《玄智、玄理與文化發展》戴璉璋 臺北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2002年
【佛教】
《支道林思想之研究》 劉貴傑 臺灣 商務 1982年
《般若經講記》 印順法師 臺北 正聞 1992年
《佛家哲理通析》 陳沛然 臺北 東大 1993年
《金剛經說什麼》 南懷瑾 台北 老古文化 1993年
《禪意與化境》 金丹元 中國 上海文藝出版社 1993年
《簡明佛學概論》 于凌波 臺北 東大 1993年
《印度佛學的現代詮釋》 吳汝鈞 台北 文津 1994年
《肇論》 洪修平釋義 高雄 佛光 1996年
【中國哲學史通論】
《中國哲學論集》 王邦雄 臺灣 學生 1986年
《日本學者論中國哲學史》 板橋市 駱駝 1987年
《中國哲學的方法論問題》 馮耀明 臺北 允晨 1989年
《中國哲學史新編》 馮友蘭 臺北 藍燈 1991年
《中國哲學十九講》 牟宗三先生 臺灣 學生 1993年
《中國傳統哲學思維方式》 蒙培元 浙江 人民 1993年
《唐君毅全集 中國哲學原論 導論篇 原道篇》 臺灣 學生 1993年
《新編中國哲學史》 勞思光 臺北 三民 1993年
《中國哲學史》 王邦雄、楊祖漢、岑溢成、高柏園先生合編著 臺北縣
國立空中大學 1998年
【其他】
《無求備齋學術論集》 嚴靈峰 臺灣 中華 1969年
《先知》 吉布蘭 臺南 大眾 1979年
《理則學》 牟宗三先生 臺北 正中 1982年
《語言哲學:意義與指涉理論的研究》 黃宣範 臺北 文鶴 1983年
《名家與荀子》 牟宗三先生 臺北 學生 1985年
《名理論》 維特根什坦著、牟宗三先生譯 臺灣 學生 1987年
《周易的自然哲學與道德函義》 牟宗三先生 臺北 文津 1988年
《中國美學思想史》 敏澤 合肥 齊魯 1989年
《易傳之形成及其思想》 戴璉璋 臺北 文津 1989年
《邁向詮釋學論爭的途徑》 陳俊輝 臺北 唐山 1989年
《語言與神話》 恩思特.卡西勒著、于曉譯 臺北 桂冠 1990年
《劉熙載論藝六種》 徐中玉、蕭華榮整理 四川 新華 1990年
《文心雕龍讀本》 王更生先生 臺北 文史哲 1991年
《生命的學問》 牟宗三先生 臺北 三民 1991年
《易學哲學史》 朱伯崑 臺北 藍燈 1991年
《中國藝術精神》 徐復觀 臺北 學生 1992年
《易經的生命哲學》 李煥明 臺北 文津 1992年
《詮釋學》 帕瑪著 嚴平譯 張文慧、林捷逸校閱 臺北 桂冠 1992年
《語理分析的思考方式》 李天命 臺北 鵝湖 1993年
《理解的命運》 殷鼎 臺北 東大 1994年
《語言、演譯邏輯哲學》 楊士毅 臺北 書林 1994年
《讀者理解的反應批評》 伊麗莎白、弗洛恩德著,陳燕谷譯 板橋 駱駝 1994年
《文化哲學講錄(六)》 鄔昆如 台北 東大 1995年
《開發精確的思考》 陶國璋 臺北 書林 1995年
《人物志今註今譯》 陳喬楚註譯 臺灣 商務 1996年
《在非有非無之間》 湯一介 臺北 正中 1996年
《思文之際論集:儒道思想的現代詮釋》 張亨著 臺北 允晨 1997年
《中國的語言和文字》 竺家寧 臺北 臺灣 1998年
《邏輯與人生-語言與謬誤》 楊士毅 臺北 書林 1998年
《陶淵明研究》 臺北 九思
二、期刊論文
<僧肇般若無知論析義> 廖鍾慶 臺北 鵝湖月刊 1976年1月
<莊子的語言哲學及其表意方式> 林鎮國 臺北 幼獅月刊
第四十七卷第五期 1978年5月
<論嵇康的哲學思想> 丁冠之 中國 哲學研究第四期 1980年
<論魏晉時代佛學和玄學的異同> 石峻、方立天 中國 哲學研究第十期 1980年
<從張湛列子注和郭象莊子注的比較看魏晉玄學的發展> 湯一介 中國 中國哲學史研究第一期 1981年
<陶詩與魏晉玄風> 李文初 中國 暨南學報第二期 1982年
<略論張湛的哲學思想> 陳戰國 中國 中國哲學研究第四期 1983年
<老子之基本概念──語意的悖論》 岑溢成 臺北 鵝湖月刊一一五期
1985年
<陶詩的言約旨遠與玄學的言不盡意> 朱家馳 中國 內蒙古大學學報
第三期 1985年
<言意之辨與魏晉名理(一)、(二)、(三)、(四)、(五)、(六)、(七)> 吳甿
臺北 鵝湖月刊第一一六、一一七、一一八、一二一、一二二、一二三、
一二四期 1985年2、3、4、7、8、9、10月
<可道世界與不可道世界—「言意之辨與魏晉名理」餘論> 吳甿 臺北
鵝湖月刊一二八期 1986年2月
<魏晉玄學言、意之辨與文學創作> 孔繁 中國 孔子研究第三期 1986年
<試論道德經的生命進路> 莊耀郎先生 臺北 臺灣師大中國學術年刊
第八期 1986年6月
<王弼易學的方法論思想> 喻博文 中國 中國哲學史研究第三期 1987年
<魏晉玄學與意象形成的關係> 郭外岑 中國 西北師院學報第二期 1987年
<言意之辨在魏晉玄學中的方法論意義> 孫尚揚 中國 中國哲學史
1987年2月
<中國文化發展中義理開創的十大諍辯> 牟宗三先生主講、邱才貴整理 臺北 鵝湖月刊一四三期 1987年5月
<老子語言哲學試探> 袁保新 臺北 鵝湖月刊一四八期 1987年10月
<周易的言不盡意論> 任中杰 中國 北方論叢第二期 1989年
<思想就是使用語言> 朱光潛 中國 哲學研究第一期 1989年
<魏晉玄學與言意之辨> 劉宇 中國 錦州師院學報第二期 1989年
<魏晉言意之辨的發展與意象思維方式的形成> 王葆玹 臺北 中國文化月刊第一一六期 1989年6月
<一場虛假的論辨—魏晉之際言意之辨剖析> 余衛國 中國 中國哲學史 1990年1月
<魏晉「言意之辨」的形成及其意義> 王曉毅 中國 中國哲學史
1990年1月
<言不盡意論的辯護> 許艾瓊 中國 遼寧大學學報第三期 1991年
<言意之辨與中國詩> 程琦琳 中國 江海期刊第一期 1991年
<道家的邏輯與認識方法> 傅佩榮 臺北 臺大哲學論評第十四期
1991年1月
<說「不可說」─試析哲學言說形式與內容關係> 張天昱 中國
北京大學學報 1991年
<論先秦儒道兩家的哲學方法-以論語、老子為中心> 林義正 臺北
臺大哲學論評第十四期 1991年1月
<王弼易學中的玄思> 戴璉璋 臺北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 1991年3月
<言意之辨與魏晉南北朝文學思維理論的發展> 劉琦、徐潛 中國
文藝研究 1992年
<嵇康的思維方式與魏晉玄學> 岑溢成 臺北 鵝湖學誌第九期 1992年
<魏晉玄學的方法論及其解析> 毛文芳 臺北 孔孟月刊第三十卷第七期
1992年
<六朝玄音遠 誰似解人歸-大陸玄學研究四十年的回顧與反思> 陳明 臺北 書目季刊第二十七卷第二期 1993年
<王弼言意觀初探> 吳曉青 臺北 中華學報第四十三期 1993年3月
<魏晉「言意之辨」的兩個層面> 岑溢成 臺北 鵝湖學誌第十一期
1993年12月
<言意之辨:語言的局限性與文學的重要性> 宋協立 中國 文史哲
1994年2月
<「言意之辨」導向文學的邏輯線索> 陳引馳 中國 文藝理論研究
1994年3月
<嵇康思想中的名理與玄理> 戴璉璋 臺北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四期 1994年3月
<論王弼《易》學的「得意忘象」說> 張善文 中國 中國哲學史 1994年4月
<先秦儒家的言意觀初探> 朱立元 中國 中國哲學史 1994年9月
<試論莊子的言意觀> 朱立元、王文英 上海 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總第四十期 1994年12月
<魏晉反玄思想析論> 莊耀郎先生 臺北 臺灣師大中國學術年刊第二十四期 1995年6月
<從象數到本體—漢魏之際思維方式的演變> 王曉毅 臺北 哲學與文化 二十二卷第七期 1995年7月
<王弼老學之詮釋及影響> 胡興榮 中國 中國哲學史第一期 1996年
<老子「超禮歸道」型的禮樂思索> 李正治 臺北 鵝湖月刊第二十二卷第六期 1996年12月
<言、象、意簡論> 陳道德 中國 哲學研究第六期 1997年
<魏晉玄學中的教育思想及其特色> 曾美雲 臺北 臺大中國文學研究第十一期 1997年5月
<思想研究法綜論--以中國哲學為例> 王開府先生 臺北 臺灣師大國文學報第二十七期 1997年6月
<魏晉玄學及臺灣近五十年來研究之回顧與展望> 曾春海 哲學雜誌第二十五期 1998年8月
<比較王弼與程頤的「易」注及本體論> 曾春海 臺北 哲學與文化二十五卷第十一期 1998年11月
<郭象《莊子注》的方法論> 莊耀郎先生 臺北 臺灣師大中國學術年刊第二十期 1999年3月
<試論老子的辯證思維> 杜方立 臺北 鵝湖月刊第二九四期 1999年3月
<支道林思想析論> 周雅清 臺北 臺灣師大中國學術年刊第二十三期 2002年3月
<魏晉的言意觀> 莊耀郎先生 第一屆中國文學與文化全國學術研討會 2002年11月15日
三、學位論文
《金剛般若經空義的研究》 陳素卿 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80年5月
《莊子思想中道之可道與不可道》 何保中 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82年6月
《魏晉清談及其名題之研究》 林顯庭 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1983年4月
《老子形上思想之詮釋與重建》 袁保新 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1983年12月
《莊子弔詭語言之研究—一個比較哲學之探究》 林永崇 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86年5月
《魏晉玄理與玄風之研究》 江建俊 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1986年12月
《言意之辨—魏晉玄學對語言的反應及其影響》 孫大川先生 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87年6月
《老子的名言觀研究》 陳信義 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88年6月
《魏晉言意之辨研究》 施忠賢 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0年1月
《莊子一書中有關「語言」問題的初步探討》 簡婉君 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1991年5月
《王弼玄學》 莊耀郎先生 臺灣師大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1991年6月
《莊子哲學研究—論名言的限制與真知的價值》 蔡偉仁 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2年6月
《魏晉言意之辨與魏晉美學》 劉繩向 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2年7月
《老子哲學之方法論》 林秀茂 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1994年
《王弼言意之辨研究》 吳曉菁 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5年6月
《王弼言意理論及其玄學方法》 蔡振豐 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5年6月
《老子語言哲學研究》 伍志學 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1995年6月
《佛學經論中空性之研究》 丘奕祥 香港能仁書院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5年6月
《言盡意論與言不盡意論》 賴卓彬 香港新亞研究所哲學組碩士論文
牟宗三先生、吳明 1995年6月
《張湛『列子注』貴虛思想研究》 吳慕雅 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5年6月
《王弼玄學與魏晉名教觀念的演變》 周大興 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1995年12月
《嵇康「論文」及其玄學方法研究》 崔世崙 臺灣師大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7年12月
《張湛「列子注研究」》 周美吟 臺灣師大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1年6月
《成玄英思想研究》 周雅清 臺灣師大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2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