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鄭倩琳
論文名稱: 先秦至魏晉孔子形象之道家化歷程--兼論儒道關係
指導教授: 陳麗桂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14
畢業學年度: 10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310
中文關鍵詞: 孔子莊子呂氏春秋淮南子列子王弼郭象孔子家語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62下載:13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以「先秦至魏晉孔子形象之道家化歷程──兼論儒道關係」為題,旨在研討先秦到魏晉時代,孔子形象逐步道家化的現象及其思想意蘊。在《莊子》內篇中,莊子創造了「道家化的孔子」,這位「孔子」已意識到自己的侷限,他努力以心齋自修,代表著由凡人邁向聖境的追尋。莊子後學中,或據內篇之一端批評孔子,或據內篇之另一端納孔子入道家,兩者都可以在內篇中找到根源。《莊子》外雜篇中的孔子形象複雜難解、方向不一。外雜篇中的孔子有時是「求道者」,有時是「體道者」;有時被拒於道門之外,有時又與道者並駕齊驅,甚至凌駕於脩渾沌氏者之上,甚而還有法家氣味的黃老道家孔子。孔子形象隨作者的立場而改易。在《呂氏春秋》中,孔子以求治為目標,他因順時勢、見小知大;強調盛極而衰、物極必反;將「誠」的發用,化為統治之術;論「無為而治」時引用老子之言,儼然成為會通儒道之人;而在〈精諭〉的塑造下,孔子與溫伯雪子同列為與天符同的聖人。在《淮南子》中,孔子以「精誠」感動民心,他能通權達變、不化應化,強調「夫唯無知,是以不吾知」。《淮南子》承繼了《老》、《莊》之理,卻選取了孔子作為體道應世的代表,在其詮釋下,孔子已成為儒道共通之聖人,具有黃老道家色彩。在《列子》中,「道家化的孔子」境界更通透圓融,其「道行」也較《莊子》中的孔子略高一籌。這位孔子已上臻憂樂兩忘、有無俱遣、刳心去智、融通大道的境界,其道家至聖地位更加穩固。在「道家化孔子寓言」與「經典注釋」之間的關聯方面,王弼與《淮南子》兩者所論之孔子形象同出於《莊子》,自然有相應之處;而郭象《莊子注》與《淮南子》對《莊子》的詮釋形態固然有異,但是兩者的「孔子形象」亦有許多重疊的部分。
      各書中的孔子形象,正反映了不同階段的儒道關係:先秦時,在《莊子》內篇中,莊子透過了孔子形象,溝通了方內與方外之間的隔閡。處於迷悟之間的孔子,似乎也象徵了儒道的關係,既有衝突的一面,亦有會通互補的可能。而《莊子》外雜篇中,〈盜跖〉、〈漁父〉等篇反映了儒道之激烈相爭;而孔門對話及孔子為道家評論人的文字,則反映了儒道之緊密結合。秦漢時期《呂氏春秋》與《淮南子》中的儒道會通,是立基於「王治」的政治目標所作的結合。「道」必須下落為治世之「術」,是以二書多以孔子的事例或言論來佐證黃老道家之理,這是書中常見的儒道結合模式。在魏晉時期,相較於前面所提之典籍,《列子》中「孔子」已完全是貫通儒道之玄聖,「孔子」之人格境界已真正超越了「儒道之是非」。而在《論語釋疑》與《莊子注》中,王弼與郭象藉由「經典注釋」的方式進行儒道會通。最後,《孔子家語》中孔子的道家色彩,反映了先秦到魏晉時期儒道交融的情形。《家語》雖是歷來資料之整編,但編輯者在整理的過程中,已反映出內心預設的孔子形象,正是儒道兼融的聖人。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範圍………………………………………………3    一、先秦時期…………………………………………………7    二、秦漢時期…………………………………………………7    三、魏晉時期…………………………………………………8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11 第二章 《莊子》內篇的孔子詮釋…………………………………18   第一節 論處世之道的孔子……………………………………18    一、安之若命、乘物游心……………………………………18    二、德蕩乎名、先存諸己……………………………………21   第二節 論修養工夫的孔顏……………………………………24 一、虛而待物、心齋聽氣……………………………………24 二、離形去知、同於大通……………………………………25 三、楚狂的批判──臨人以德的孔子………………………27   第三節 論聖人境界的孔子……………………………………28 一、企慕聖人、論述聖境……………………………………28 二、不解道境、天刑安解……………………………………31   第四節 論禮制的孔子…………………………………………33 一、肯定畸人、自比戮民……………………………………33 二、隨俗而應、齊平生死……………………………………35   第五節 由莊子對孔子的詮釋探析莊孔關係…………………36 一、「莊孔關係」的檢討……………………………………36    二、莊子的創造性詮釋──道家化的孔子…………………37   第六節 結語……………………………………………………41 第三章 《莊子》外雜篇的孔子詮釋(一) ──〈駢拇〉至〈讓王〉的孔子形象………………………………42 第一節 分歧的孔子詮釋………………………………………44 一、莊、惠論孔子……………………………………………44 二、道家後學的孔子詮釋……………………………………45 第二節 孔老會面中的孔子……………………………………46 一、問大道之孔子……………………………………………47 二、論仁義之孔子……………………………………………53 第三節 見道者的孔子…………………………………………57 一、理解道境…………………………………………………58 二、傾向「大人」……………………………………………60 三、內外兼治…………………………………………………61 第四節 論奇技者的孔子………………………………………63 一、凝神一志…………………………………………………64 二、重外拙內…………………………………………………66 三、因順自然…………………………………………………66 第五節 身處困厄的孔子………………………………………67 一、受難而悟…………………………………………………68 二、安於時命…………………………………………………71 三、天人合一…………………………………………………72 四、堅守仁義…………………………………………………74 第六節 孔門對話中的孔子……………………………………76 一、孔子論學習之道──不執取故吾………………………76 二、孔子論處世之理──外化而內不化……………………78 三、孔子論隱居之道──知足自得…………………………79 四、孔子論人性──各適其性………………………………80 五、孔子論自然之理──物物者非物………………………81 六、孔子論境界──心無所縣(懸)………………………82 第七節 道家評論者──孔子…………………………………83 一、論養生──內外兼養、立於中央………………………83 二、論治道──無為而治、不尚道德………………………84 三、論真人──无變乎己、神充天地………………………85 四、論至知──去小知大、去善自善………………………86 第八節 結語……………………………………………………88 第四章 《莊子》外雜篇的孔子詮釋(二) ──〈盜跖〉、〈漁父〉與〈列禦寇〉的孔子形象………………90 第一節 〈盜跖〉篇的孔子形象………………………………90 一、盜跖批判之孔子…………………………………………91 二、滿苟得詆訿之孔子………………………………………95 第二節 〈漁父〉篇的孔子形象………………………………97 一、漁父批判之孔子…………………………………………98 二、調適上遂之孔子…………………………………………100 第三節 〈列禦寇〉篇的孔子形象……………………………101 一、顏闔批判之孔子…………………………………………101 二、論為政識人之孔子………………………………………101 第四節 結語……………………………………………………105 第五章 《呂氏春秋》的孔子詮釋…………………………………107 第一節 孔子形象的轉化──兼儒墨…………………………109 一、孔、墨二賢並尊…………………………………………109 二、儒、墨思想合流…………………………………………112 第二節 儒道之衝突與融合……………………………………114 一、儒、道之衝突……………………………………………114 二、儒、道之融合……………………………………………118 第三節 孔子形象的再轉化──合名法的黃老道家…………118 一、因順時勢、建立事功……………………………………119 二、心懷憂患、有道者成……………………………………122 三、先德後武、無為而治……………………………………123 四、君因臣為、正名守分……………………………………126 五、與天符同、精誠動人……………………………………129 六、至言去言、智可微謀……………………………………133 七、識人不易、見微知著……………………………………135 第四節 結語……………………………………………………137 第六章 《淮南子》的孔子詮釋……………………………………139 第一節 儒道相爭與結合………………………………………143 一、對儒家的矛盾立場………………………………………143 二、「三年之喪」的爭論……………………………………145 三、《淮南子》的本末觀……………………………………146 第二節 孔子的有限性…………………………………………151 一、博學無勢不足以治天下…………………………………152 二、一己之見不足以為治事之本……………………………153 第三節 孔子的黃老道家化……………………………………154 一、有德專一、以成素王……………………………………155 二、精誠感人、先義後法……………………………………158 三、見微知著、見小曰明……………………………………162 四、返本復初、回歸大道……………………………………166 五、簡以成事、不化應化……………………………………168 六、順時而為、通權達變……………………………………169 七、至言無言、大勇不勇……………………………………172 八、心懷憂患、持滿不盈……………………………………175 第四節 結語……………………………………………………178 第七章 《列子》的孔子詮釋………………………………………180 第一節 孔子的有限性…………………………………………182 一、孔子不知上下六合………………………………………182 二、孔子不能對抗時命………………………………………183 三、孔子不能重生貴己………………………………………184 第二節 貫通儒道的玄聖孔子…………………………………185 一、齊一生死、死為歸宿……………………………………187 二、能辨覺夢、忘卻得失……………………………………190 三、憂樂都忘、高於隱者……………………………………196 四、體會道境、自省不足……………………………………198 五、至言去言、至為無為……………………………………203 六、至誠感物、與道渾同……………………………………205 七、無樂無知、廢心用形……………………………………209 第三節 結語……………………………………………………218 第八章 道家化孔子寓言與經典注釋的交互影響…………………220 第一節 王弼的孔子詮釋與道家化寓言的關係………………220 一、神而明之以應物…………………………………………222 二、體無反情以統物…………………………………………224 三、中和備質之圓境…………………………………………226 四、興廢有期之天命…………………………………………227 第二節 郭象的孔子詮釋與道家化孔子寓言的關係…………231 一、撰作《春秋》之素王……………………………………233 二、隨時變化以應務…………………………………………234 三、體神居靈以感通…………………………………………236 四、安之若命之偏向…………………………………………238   第三節 結語……………………………………………………242 第九章 從《孔子家語》孔子的道家色彩探析儒道關係…………244 第一節 《孔子家語》的成書…………………………………244 一、由出土文獻探究《家語》成書…………………………244 二、由孔安國〈後序〉及避諱情形探究《家語》成書……245 第二節 由〈觀周〉探析儒道關係……………………………246 一、孔子請學老子………………..…………………………247 二、「金人銘」章──道家思想的加入……………………249 第三節 從孔子論政探析儒道關係……………………………253 一、無為而治…………………………………………………254 二、因順時勢…………………………………………………255 三、刑政相參…………………………………………………256 四、五至三無…………………………………………………258   第四節 儒道共通之聖人………………………………………265 一、志誠忠信──儒道共通的成聖根據……………………266 二、儒道共通的聖人形象……………………………………268    三、損之又損──成聖工夫的道家色彩……………………271 第五節 結語……………………………………………………277 第十章 結論…………………………………………………………279 第一節 孔子形象之道家化歷程及背景..……………………279 一、先秦階段…………………………………………………279 二、秦漢階段…………………………………………………281 三、魏晉階段…………………………………………………283 第二節 從道家化的孔子形象探析儒道關係…………………284 一、先秦階段…………………………………………………285 二、秦漢階段…………………………………………………286 三、魏晉階段…………………………………………………287 參考書目………………………………………………………………290

    壹、專著
    一、傳統文獻(依古籍時代先後排列)
    荊門市博物館 《郭店楚墓竹簡》 北京:文物出版社 1998年5月
    馬王堆整理小組 《馬王堆漢墓文物》壹 北京:文物出版社 1980年
    〔春秋〕左丘明著、竹添光鴻箋 《左傳會箋》 台北:天工書局 1998年8月 
    〔春秋〕左丘明著、徐元誥集解、王樹民、沈長雲點校 《國語集解》 北京:中華書局 2002年6月
    〔春秋〕老子著、王弼注 《老子注》 台北:學海出版社 1994年5月
    〔春秋〕文子著、王利器疏義 《文子疏義》 北京:中華書局 2000年9月
    〔戰國〕墨翟著、〔清〕孫詒讓注 《墨子閒詁》 台北:華正書局 1995年9月
    〔戰國〕商鞅著、蔣禮鴻注 《商君書錐指》 北京:中華書局 1986年4月
    〔戰國〕莊周著、〔清〕郭慶藩集釋 《莊子集釋》 台北:貫雅文化 1991年9月
    〔戰國〕荀卿著、〔清〕王先謙集解、沈嘯寰、王星賢點校 《荀子集解》 北京:中華書局 1988年9月
    〔漢〕陸賈著、王利器校注 《新語校注》 北京:中華書局 1986年8月
    〔漢〕韓嬰著、屈守元箋疏 《韓詩外傳箋疏》 成都:巴蜀書社 1996年3月
    〔漢〕司馬遷著、瀧川資言考證 《史記會注考證》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993年10月
    〔漢〕桓寬著、王利器校注 《鹽鐵論校注》  北京:中華書局 1992年7月
    〔漢〕劉向著、向宗魯校證 《說苑校證》 北京:中華書局 1987年7月
    〔漢〕戴德著、〔清〕王聘珍解詁、王文錦點校 《大戴禮記解詁》 北京:中華書局 1983年3月
    〔漢〕戴聖著、〔清〕孫希旦集解、沈嘯寰、王星賢點校 《禮記集解》 北京:中華書局 1989年2月
    〔漢〕王充著、黃暉撰 《論衡校釋》 北京:中華書局 1990年2月
    〔魏〕王肅注、〔清〕陳士珂疏證 《孔子家語疏證》 北京:中華書局 1985年
    〔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清〕阮元校勘 《論語注疏》 台北:弘毅出版社 1994年3月
    〔魏〕王弼著、樓宇烈校釋 《王弼集校釋》 台北:華正書局 1992年12月
    〔晉〕陳壽著、〔南朝宋〕裴松之注 《三國志》 台北:史學出版社 1974年5月
    [晉]葛洪著、王明校釋 《抱朴子內篇校釋》 北京:中華書局 1985年3月
    〔南朝〕劉孝標著、楊勇校箋 《世說新語校箋》 北京:中華書局 2006年6月
    〔宋〕朱熹 《四書集註》 台北:學海出版社 1991年3月
    [明]程榮 《漢魏叢書》 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 1992年12月
    〔清〕王夫之 《莊子解》 台北:里仁書局 1995年4月
    〔清〕杭世駿 《續禮記集說》 台北:明文出版社 1992年7月
    〔清〕崔述 《洙泗考信錄》 北京:中華書局 1985年

    二、近人論著專書(依出版時間先後排列)
    (一)莊子類
    陳鼓應 《莊子今註今譯》 北京:中華書局 1983年4月
    王叔岷 《莊子校詮》 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988年3月
    葉海煙 《莊子的生命哲學》 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1990年4月
    高柏園 《莊子內七篇思想研究》 台北:文津出版社 1992年4月
    崔大華 《莊學研究》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2年7月
    歐陽景賢、歐陽超 《莊子釋譯》 台北:里仁書局 1992年9月
    劉笑敢 《莊子哲學及其演變》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3年3月
    陳德和 《從老莊思想詮詁莊書外雜篇的生命哲學》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993年10月
    牟宗三講述、陶國璋整構 《莊子齊物論義理演析》 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1999年4月
    池田知久著、黃華珍譯 《《莊子》──「道」的思想及其演變》 台北:華泰文化 2001年12月
    王 博 《莊子哲學》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4年3月
    劉榮賢 《莊子外雜篇研究》 台北:聯經出版社 2004年4月
    徐克謙 《莊子哲學新探》 北京:中華書局 2005年8月
    楊國榮 《莊子的思想世界》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6年10月
    賴錫三 《莊子靈光的當代詮釋》 新竹: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8年12月
    畢來德著、宋剛譯 《莊子四講》 北京:中華書局 2009年4月
    徐聖心 《莊子「三言」的創用及其後設意義》 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 2009年9月
    王葆玹 《黃老與老莊》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2年3月

    (二)呂氏春秋類
    田鳳台 《呂氏春秋探微》 台北:臺灣學生書局 1986年3月
    牟鍾鑒 《《呂氏春秋》與《淮南子》思想研究》 濟南:齊魯書社 1987年9月
    陳奇猷 《呂氏春秋校釋》 台北:華正書局 1988年8月
    劉元彥 《雜家帝王學》 台北:錦繡出版社 1992年3月

    (三)淮南子類
    于大成、陳新雄 《淮南子論文集》 台北:木鐸出版社 1976年
    李 增 《淮南子》 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1992年7月
    張雙棣 《淮南子校釋》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7年8月
    陳德和 《淮南子的哲學》 嘉義:南華管理學院 1999年2月
    陳師麗桂 《新編淮南子》 台北:國立編譯館 2003年4月
    陳 靜 《自由與秩序的困惑──『淮南子』研究》 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 2004年11月
    孫紀文 《淮南子研究》 北京:學苑出版社 2005年7月

    (四)列子類
    莊萬壽 《新譯列子讀本》 台北:三民書局 1979年1月
    楊伯峻 《列子集釋》 北京:中華書局 1979年10月
    嚴靈峰 《列子辯誣及其中心思想》 台北:時報文化 1983年10月
    蕭登福 《列子探微》 台北:文津出版社 1990年3月
    馬 達 《《列子》真偽考辨》 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0年12月
    鄭良樹 《諸子著作年代考》 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2001年9月
    林秀香 《《莊》《列》思想比較研究》 永和:花木蘭文化出版社 2009年3月
    謝如柏 《《列子》「命」概念及其相關問題研究》 永和: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0年9月

    (五)魏晉玄學(王弼、郭象)類
    蘇新鋈 《郭象莊學平議》 台北:臺灣學生書局 1980年10月
    林聰舜 《向郭莊學之研究》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981年12月
    顧頡剛 《古史辨》第六冊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年11月
    林麗真 《王弼》 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1988年7月
    許抗生 《魏晉玄學史》 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1989年7月
    牟宗三 《才性與玄理》 台北:臺灣學生書局 1993年2月
    王叔岷 《郭象莊子注校記》 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993年3月
    郭梨華 《王弼之自然與名教》 台北:文津出版社 1995年12月
    王葆玹 《玄學通論》 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1996年4月
    謝大寧 《歷史的嵇康與玄學的嵇康》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997年12月
    莊師耀郎 《郭象玄學》 台北:里仁書局 1998年3月
    高晨陽 《儒道會通與正始玄學》 濟南:齊魯書社 2000年1月
    湯一介 《郭象與魏晉玄學》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0年7月
    湯用彤 《魏晉玄學論稿》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年6月
    孟慶祥、孟繁紅 《孔子集語譯注》 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2003年1月
    田永勝 《王弼思想與詮釋文本》 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 2003年9月
    王曉毅 《儒釋道與魏晉玄學形成》 北京:中華書局 2003年9月
    許建良 《魏晉玄學倫理思想研究》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3年11月
    周大興 《自然‧名教‧因果──東晉玄學論集》 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2004年11月
    余敦康 《魏晉玄學史》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4年12月
    高齡芬 《王弼與郭象玄學方法之研究》 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 2008年9月 
    吳冠宏 《魏晉玄學與士風新探──以「情」為綰合及詮釋進路》 永和:花木蘭文化出版社 2009年3月
    沈素因 《郭象天道性命思想研究》 永和:花木蘭文化出版社 2009年3月
    蔡振豐 《王弼的言意理論與玄學方法》 永和:花木蘭文化出版社 2010年3月

    (六)孔子家語類
    楊朝明 《孔子家語通解》 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 2005年3月
    林保全 《宋以前《孔子家語》流傳考述》 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 2009年3月

    (七)其他類
    牟宗三 《智的直覺與中國哲學》 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71年3月
    梁啟超 《諸子考釋》 台北:臺灣中華書局 1971年11月
    徐漢昌 《鹽鐵論研究》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983年7月
    林平和 《鹽鐵論析論與校補》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984年3月
    馮友蘭 《中國哲學史新編》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4年10月
    徐復觀 《兩漢思想史》 台北:臺灣學生書局 1985年3月
    余嘉錫 《古書通例》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年7月
    傅偉勳 《從西方哲學到禪佛教‧老莊、郭象與禪宗──禪道哲理連貫性的詮釋學試探》 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1986年6月
    唐君毅 《中國哲學原論 導論篇》 台北:臺灣學生書局 1986年10月
    唐君毅 《中國哲學原論 原道篇(一)》 台北:臺灣學生書局 1986年10月
    王煦華編 《顧頡剛選集》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8年5月
    高專誠 《孔子‧孔子弟子》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9年4月
    馮友蘭 《中國哲學史》 台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89年10月
    項退結 《中國哲學之路》 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1991年4月
    陳師麗桂 《戰國時期的黃老思想》 台北:聯經出版社 1991年4月
    林聰舜 《西漢前期思想與法家的關係》 台北:大安出版社 1991年4月
    米歇‧傅柯著,王德威譯 《知識的考掘》 台北:麥田出版社 1993年7月
    漢斯-格奧爾格‧加達默爾著、洪漢鼎譯《真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徵》 台北:時報文化 1993年10月
    高柏園 《孟子哲學與先秦思想》 台北:文津出版社 1996年10月
    陳師麗桂 《秦漢時期的黃老思想》 台北:文津出版社 1997年2月
    勞思光 《新編中國哲學史》 台北:三民書局 1997年10月
    陳榮華 《葛達瑪詮釋學與中國哲學的詮釋》 台北:明文書局 1998年3月
    陳鼓應 《道家文化研究》第十四輯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1998年7月
    姜廣輝 《中國哲學》第十九輯 長沙:岳麓書社 1998年9月
    姜廣輝 《中國哲學》第二十輯 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1999年1月
    張永言 《語文學論集》 北京:語文出版社 1999年5月
    王邦雄 《21世紀的儒道:儒、道兩家思想的現代出路》 新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99年6月
    陳少明 《經典與解釋》 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1999年6月
    陳鼓應 《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輯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1999年8月
    郝大維、安樂哲 《漢哲學思維的文化探源》 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1999年9月
    徐復觀 《兩漢思想史》 台北:臺灣學生書局 1999年10月
    黃漢光 《黃老之學析論》 台北:鵝湖出版社 2000年5月
    鄭志明 《道教文化的精華》 嘉義:南華大學宗教文化研究中心 2000年7月
    丁原明 《黃老學論綱》 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 2000年10月
    陳鼓應 《道家文化研究》第一輯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2000年8月
    陳鼓應 《道家文化研究》第六輯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2000年8月
    陳鼓應 《道家文化研究》第十輯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2000年8月
    吳冠宏 《聖賢典型的儒道義蘊試詮──以舜、甯武子、顏淵與黃憲為釋例》 台北:里仁書局 2000年11月
    陳啟雲 《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歷史論析》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1年2月
    涂宗流、劉祖信 《郭店楚簡先秦儒家佚書校釋》 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 2001年2月
    郭 沂 《郭店楚簡與先秦學術思想》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年2月
    熊鐵基 《秦漢新道家》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年3月
    山東省儒學研究基地、曲阜師範大學孔子文化學院 《孔子‧儒學研究文叢(1)》 濟南:齊魯書社 2001年6月
    李學勤 《簡帛佚籍與學術史》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2001年9月
    洪漢鼎 《詮釋學──它的歷史和當代發展》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1年9月
    陳廣忠 《中國道家新論》 合肥:黃山書社 2001年9月
    葛兆光 《中國思想史》(第一卷)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1年12月
    曾春海 《兩漢魏晉哲學史》 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2年1月
    李明輝 《儒家經典詮釋方法》 台北:喜馬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 2002年3月
    安樂哲、羅思文 《《論語》的哲學詮釋:比較哲學的視域》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3年3月
    饒宗頤 《華學》第六輯 北京:紫京城出版社 2003年6月
    季旭昇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讀本》 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 2003年7月
    劉小楓、陳少明 《經典與解釋的張力》 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2003年10月
    顧立雅著、王正義(王西艾)譯 《孔子與中國之道》 2003年11月
    史華茲著、程鋼譯 《古代中國的思想世界》 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2004年1月
    林存光 《歷史上的孔子形象》 濟南:齊魯書社 2004年3月
    謝維揚、朱淵清 《新出土文獻與古代文明研究》 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 2004年4月
    黃俊傑 《中國經典詮釋傳統(一)通論篇》 台北:喜馬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2004年6月
    朱淵清、廖名春 《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續編》 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7月
    黃俊傑 《中國孟學詮釋史論》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4年9月
    楊朝明、修建軍 《孔子與孔門弟子研究》 濟南:齊魯書社 2004年12月
    淺野裕一著、佐藤將之監譯 《戰國楚簡研究》 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 2004年12月
    陳德和 《道家思想的哲學詮釋》 台北:里仁書局 2005年1月
    龔鵬程 《漢代思潮》 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5年2月
    陳 來 《古代宗教與倫理》 台北:允晨文化 2005年6月
    楊儒賓、祝平次 《儒學的氣論與工夫論》 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05年9月
    羅安憲 《虛靜與逍遙──道家心性論研究》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5年9月
    福田哲之著、佐藤將之、王綉雯合譯 《中國出土古文獻與戰國文字之研究》 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 2005年11月
    顏國明 《易傳與儒道關係論衡》 台北:里仁書局 2006年3月
    劉笑敢 《老子古今:五種對勘與析評引論》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6年5月
    鄭杰文 《中國墨學通史》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年8月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 《中國簡帛學國際論壇2006論文集》 武漢: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 2006年11月8日-10日
    丁四新 《楚地簡帛思想研究(三)》 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7年1月
    郭齊勇 《儒家文化研究》第一輯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07年6月
    吳全蘭 《劉向哲學思想研究》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7年6月
    王叔岷 《先秦道法思想講稿》 北京:中華書局 2007年7月
    林啟屏 《從古典到正典:中國古代儒學意識之形成》 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07年7月 
    王叔岷 《莊學管窺》 北京:中華書局 2007年8月
    李 零 《上博楚簡三篇校讀記》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7年8月
    李學勤、林慶彰 《新出土文獻與先秦思想重構》 台北:臺灣書房 2007年8月
    張祥龍 《海德格爾思想與中國天道》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07年8月
    林明照 《先秦道家的禮樂觀》 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7年9月
    劉笑敢 《中國哲學與文化》(第二輯) 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7年11月
    白 奚 《先秦哲學沉思錄》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7年12月
    江竹虛 《五經源流變遷考;孔子事蹟考》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年8月
    何 新 《聖‧孔子年譜》 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 2008年8月
    雷 戈 《道術為天子合:後戰國思想史論》 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 2008年10月
    劉笑敢 《中國哲學與文化》(第四輯) 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8年12月
    龔鵬程 《儒學新思》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9年1月
    徐 剛 《孔子之道與《論語》其書》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9年1月
    劉笑敢 《中國哲學與文化》(第五輯) 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9年6月
    陳少明 《思史之間──《論語》的觀念史釋讀》 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2009年8月
    劉笑敢 《中國哲學與文化》(第六輯) 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9年12月
    陳榮華 《高達美詮釋學:《真理與方法》導讀》 台北:三民書局 2011年9月
    張鼎國 《詮釋與實踐》 台北:政大出版社 2011年12月

    貳、期刊論文(依出版時間先後排列)
    (一)莊子類
    張宏生 〈四種先秦子書中的孔子形象〉 《孔子研究》1988年第1期 頁35-43 1988年
    莊萬壽 〈莊子書中的孔子〉 《國文學報》第19期 頁65-79 1990年6月 
    謝大寧 〈莊子對孔子的評價〉 《中國學術年刊》第十二期 頁45-56 1991年4月
    陳品川 〈《莊子》中的孔子形象〉 《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1994年第3期 頁76-82 1994年
    李霞、李峰 〈從《莊子》中的孔子形象看先秦儒道衝突〉 《安徽史學》1996年第1期 頁15-17 1996年
    張 岩 〈由儒而道及道家的代言人〉 《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卷第2期 頁64-65+68 1999年6月
    曹小晶 〈從《莊子‧內七篇》中兩個不同的孔子形象談莊子之思想〉 《西安石油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0卷第1期 頁77-80 2001年2月
    吳建明 〈論莊子對「命」的思考及其「安命」之可能〉 《鵝湖》月刊第26卷第11期 頁54-64 2001年5月
    楊儒賓 〈技藝與道──道家的思考〉 王叔岷先生學術成就與薪傳研討會 台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 2001年6月28-29日
    陸建華 〈莊、孔關係略論〉 《鵝湖》月刊第27卷第2期 頁30-35 2001年8月
    李水梅 〈老萊子其人及其思想考述〉 《無錫教育學院學報》第21卷第3期頁31-37 2001年9月
    杜保瑞 〈《莊子外篇》中的儒道義理辨正〉  儒道學術國際研討會-先秦 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02年5月25-26日
    黃瑩暖 〈莊子的應世之道〉  儒道學術國際研討會-先秦 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02年5月25-26日
    劉錦賢 〈知命、安命與立命〉  儒道學術國際研討會-先秦 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02年5月25-26日
    朱曉海 〈孔子的一個早期形象〉 《清華學報》新三十二卷第一期 頁1-30 2002年6月
    徐聖心 〈「莊子尊孔論」系譜綜述──莊學史上的另類理解與閱讀〉 《臺大中文學報》第十七期 頁5-45 2002年12月
    馬麗婭 〈試論孔子在《莊子》中的形象〉 《浙江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4期(總第126期) 頁67-70 2003年
    莊文福 〈《莊子》中的孔子形象探析〉 《馬偕學報》第三期 頁247-262 2003年5月
    張 岩 〈孔子形象詳析〉 《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1卷第6期 頁34-38 2003年11月 
    高慶榮、黃發平 〈《莊子》中不同的孔子形象分析〉 《通化師範大學學報》第25卷第1期 頁42-45 2004年1月
    徐文武 〈老萊子生平與思想考論〉 《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7卷第3期 頁7-11 2004年6月
    霍松林、霍建波 〈論《孟子》、《莊子》中的孔子形象〉 《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2卷第4期 頁10-15 2004年7月
    陳少明 〈「孔子厄於陳蔡」之後〉 孔子2000網站 http://www.confucius2000.com/admin/list.asp?id=1678 2004年9月1日
    余華、梁小康 〈論莊子的心路歷程〉 《船山學刊》2005年第2期 頁99-102 2005年
    羅翌倫 〈《莊子》「安時而處順」的新詮釋〉 《鵝湖》月刊第30卷第12期 頁50-59 2005年6月
    歐崇敬 〈《莊子》書中的儒者形象及其存有學脈絡表現〉 《通識研究集刊》第八期 頁37-56 2005年12月
    蕭裕民 〈《莊子》內外雜篇新論-從思想的一致性來觀察〉 《興大人文學報》第三十六期 頁159-186 2006年3月
    洪之淵 〈〈盜跖篇〉和先秦民間的孔子故事〉 《溫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7卷第4期 頁51-55 2006年8月
    林 崗 〈論莊子晚年悔意〉 《中山大學學報》2007年(第47卷)第1期 頁33-39 2007年
    何炳棣 〈從《莊子‧天下》篇首解析先秦思想中的基本關懷〉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七十八本第一分 頁1-34 2007年3月
    尚建飛 〈寓言化的孔子形象與莊子哲學主題〉 《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7卷第3期 頁64-67 2007年5月
    高慶榮 〈「孔子」的雙重承負──〈人間世〉篇「孔子」代言現象解析〉 《澳門理工學報》2008年第1期 頁77-83 2008年
    張二平 〈《論語》和《莊子》中的顏回與子貢〉 《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7卷第5期 頁575-581 2009年10月
    賴錫三 〈從《老子》的道體隱喻到《莊子》的體道敍事──由本雅明的說書人詮釋莊周的寓言哲學〉 《清華學報》新40卷第1期 頁67-111 2010年3月
    莊敦榮 〈莊子說故事──論其寓言功能與書寫策略〉 《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研究生論文集刊》第十二期 頁19-33 2010年6月
    林明照 〈莊子的道論與反身性〉 《哲學與文化》第卅七卷第十期 頁25-45 2010年10月
    楊儒賓 〈莊子與人文之源〉 《清華學報》新41卷第4期 頁587-620 2011年12月
    杜玉儉 〈《莊子》對《論語》的化用和改造〉 《孔子研究》2012年第6期 頁121-126 2012年
    賴錫三 〈莊子身體觀的三維辯證:符號解構、技藝融入、氣化交換〉 《清華學報》新42卷第1期 頁1-43 2012年3月
    林明照 〈觀看、反思與專凝──《莊子》哲學中的觀視性〉 《漢學研究》第30卷第3期 頁1-33 2012年9月

    (二)呂氏春秋類
    朱守亮 〈呂氏春秋中之孔子〉 《孔孟月刊》第十五卷第二期 頁21-25 1976年10月
    朱守亮 〈呂氏春秋中之孔子(續)〉 《孔孟月刊》第十五卷第三期 頁12-17 1976年11月
    金春峰 〈論《呂氏春秋》的儒家思想傾向〉 《哲學研究》1982年第12期 頁60-69 1982年
    修建軍 〈博採眾長獨傾儒──從《呂氏春秋》的孔子觀談起〉 《齊魯學刊》1991年第4期 頁87-89 1991年
    修建軍 〈《呂氏春秋》與《荀子》思想主體之比較〉 《管子學刊》1994年第3期 頁43-48 1994年
    孟天運 〈《呂氏春秋》的思想主旨是「王治」〉 《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第21卷第6期 頁69-72 1999年11月
    修建軍 〈《呂氏春秋》與道家析論〉 《管子學刊》2000年第3期 頁53-57 2000年
    陳鼓應 〈從《呂氏春秋》到《淮南子》論道家在秦漢哲學史上的地位〉 《文史哲學報》第52期 頁5-51 2000年6月
    陳鼓應 〈從《呂氏春秋》看秦道家思想特點〉 《中國哲學史》2001年第1期 頁86-93 2001年
    佐藤將之 〈戰國時代「誠」概念的形成與意義:以《孟子》、《莊子》、《呂氏春秋》為中心〉 《清華學報》新三十五卷第二期 頁215-244 2005年12月
    李毓善 〈《呂氏春秋》之史料價值──以孔子為例〉 《輔仁國文學報》第二十二期 頁105-132 2006年7月
    陳平坤 〈《呂氏春秋》與《淮南子》的感應思維〉 《臺灣大學哲學評論》第三十二期 頁167-222 2006年10月
    王啟才 〈《呂氏春秋》稱引孔子及其意義〉 《阜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1期(總第115期) 頁1-4 2007年
    徐 飛 〈《呂氏春秋》援引《莊子》研究〉 《四川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第18卷第1期 頁62-65 2008年1月
    楊漢民 〈諸子「務為治」與《呂氏春秋》雜家特色的形成〉 《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2卷第1期 頁58-60 2011年2月

    (三)淮南子類
    陳師麗桂 〈淮南多楚語──論淮南子的文字〉 《漢學研究》第2卷第1期 頁167-183 1984年6月
    陳師麗桂 〈淮南鴻烈的內容體系與價值〉 《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十八卷第四期 頁29-38 1985年3月
    陳師麗桂 〈淮南子的無為論〉 《國文學報》第十七期 頁93-121 1988年6月
    陳師麗桂 〈淮南子裏的黃老思想〉 《中國學術年刊》第十四期 頁113-160 1993年3月
    劉笑敢著、陳靜譯 〈「無為」思想的發展──從《老子》到《淮南子》〉 《中華文化論壇》1996年第2期 頁93-100 1996年
    陳師麗桂 〈從出土竹簡《文子》看古、今本《文子》與《淮南子》之間的先後關係及幾個思想論題〉 《哲學與文化》廿三卷第八期 頁1871-1884 1996年8月
    陳德和 〈試論《淮南子》道家思想的類屬──以徐復觀之觀點為中心的展開〉 《鵝湖》月刊第22卷第7期 頁26-33 1997年1月
    陳德和 〈淮南道家與黃老道家的對比性考察──《淮南子》性格的再標定〉 《鵝湖》月刊第25卷第2期 頁16-27 1999年8月
    方 勇 〈《淮南子》對莊子的積極闡釋〉 《漳洲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2期(總第39期) 頁26-33 2001年
    戴 黍 〈「因循」與「治道」──《淮南子》中「因」的四重涵義〉 《江淮論壇》2005年第5期 頁115-118 2005年
    洪春音 〈論孔子素王說的形成與發展主向〉 《興大中文學報》第二十期 頁101-140 2006年12月
    張允熠 〈《淮南子》思想主旨新探〉 《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1卷第4期 頁4-8 2007年7月
    王光松 〈漢初「孔子素王論」考〉 《廣東教育學院學報》第28卷第2期 頁93-96 2008年4月
    邸維寅 〈《淮南子》論孔子〉 《淮南師範學院學報》2010年第1期(總第59期) 頁36-38 2010年

    (四)列子類
    朱守亮 〈列子辨偽〉 《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集刊》第六號 頁427-457 1962年6月
    劉 禾 〈從語言的運用上看《列子》是偽書的補證〉 《東北師大學報》1980年第3期 頁34-38 1980年
    連清吉 〈列子書中的孔子〉 《中國文化月刊》第十四期 頁75-82 1980年12月
    山崎徹 〈列子研究──列子書に於ける儒の家影響〉 《淡江學報》第二十期 頁69-82 1983年5月
    譚家健 〈《列子》書中的先秦諸子〉 《管子學刊》1998年第2期 頁66-73 1998年
    譚家健 〈《列子》故事淵源考略〉 《社會科學戰線》2000年第3期 頁136-144 2000年
    林麗真 〈《列子》書中的「聖人」觀念及其思維特徵〉 《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第52期 頁119-140 2000年6月
    鄭良樹 〈《列子》真偽考述評〉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0卷第4期 頁209-235 2001年12月
    周美吟 〈張湛《列子注》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集刊》第四十六號 頁703-933 2002年6月
    管宗昌 〈《列子》中無佛家思想──《列子》非偽書證據之一〉 《大連民族學院學報》第6卷第2期 頁29-31 2004年3月
    楊漪柳 〈論《列子》對《莊子》寓言的應用〉 《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1卷第4期 頁46-52 2004年7月
    鄭良樹 〈論近世古籍真偽學的兩個趨勢──以《列子》為例〉 (《南方學院學報》第二期 頁1-9 2006年
    管宗昌 〈《列子》偽書說述評〉 《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6年第5期 頁11-16 2006年9月
    程水金、馮一鳴 〈《列子》考辨述評與《列子》偽書新證〉 《中國哲學史》2007年第2期 頁40-48 2007年
    牟鍾鑒 〈《列子》與《列子注》之我見〉 《政大中文學報》第8期 頁29-44 2007年12月 
    王光照、卞魯曉 〈20世紀《列子》及張湛注研究述略〉 《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2卷第2期 頁14-19 2008年3月
    王東、羅明月 〈《列子》撰寫時代考──從辭彙史角度所作的幾點補證〉 《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0卷第6期 頁1-7 2009年12月
    管宗昌 〈《列子》與《莊子》敘述特徵的差異及兩書的先後關係──從兩書近同文字的比較說起〉 《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10年第1期 頁10-15+24 2010年1月
    徐曼曼、王毅力 〈從辭彙史看《列子》的成書年代補略〉 《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2卷第2期 頁25-30 2011年3月
    周大興 〈《列子‧楊朱篇》析論〉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二十一卷第四期 頁19-44 2011年12月
    陳濬祐 〈《莊子》與《列子》寓言中「孔子形象」比較研究〉 《思辨集》第十五集(第十八屆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研究生論文發表會論文集) 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 頁75-92 2012年3月24日
    鞏玲玲 〈從年齡稱數法探微《列子》的真偽〉 《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2期 頁106-108 2013年3月

    (五)王弼、郭象(魏晉玄學)類
    林聰舜 〈王弼易注對孔老之體認〉 《孔孟月刊》第十八卷第十期 頁22-26 1980年6月
    林麗真 〈王弼《論語釋疑》中的老子義〉 《書目季刊》第二十二卷第三期 頁34-61 1988年12月
    莊師耀郎 〈魏晉玄學釋義及其分期之商榷〉 《鵝湖學誌》第6期 頁33-61 1991年6月
    陳榮灼 〈王弼與郭象玄學思想之異同〉 《東海學報》第33卷 頁123-137 1992年6月
    莊師耀郎 〈王弼儒道會通理論的省察〉 《國文學報》第二十三期 頁41-62 1994年6月
    余敦康 〈從《莊子》到郭象《莊子注》〉 《哲學與文化》廿一卷第八期 頁712-732 1994年8月
    江淑君 〈論王弼注老之思維方式〉 《鵝湖》月刊第20卷第7期 頁31-38 1995年1月
    吳冠宏 〈何晏「聖人無情說」試解──兼論關於王弼「聖人有情說」之爭議〉 《臺大中文學報》第九期 頁257-281 1997年6月
    林聰舜 〈王弼思想的一個面向:玄學式的體制合理化論述〉 《清華學報》新二十八卷第一期 頁19-46 1998年3月
    林麗真 〈王弼玄學與黃老學的基本歧異〉 《臺大中文學報》第十二期 頁125-127+129-146 2000年5月
    陳榮灼 〈王弼解釋學思想之特質〉 《臺大文史哲學報》第五十五期 頁275-294 2001年11月
    謝君直 〈王弼的「動」「靜」觀──從《老子注》及《周易注》論其儒道態度〉 《鵝湖》月刊第27卷第11期 頁34-43 2002年5月
    莊師耀郎 〈言意之辨與玄學〉 《哲學與文化》第卅卷第四期 頁17-34 2003年4月
    劉笑敢 〈經典詮釋中的兩種內在定向及其外化──以王弼《老子注》與郭象《莊子注》為例〉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二十六期 頁287-319 2005年3月
    謝君直 〈王弼思想型態的再分判〉 《揭諦》第9期 頁125-151 2005年7月
    盧桂珍 〈王弼、郭象性情論研考〉 《臺大中文學報》第二十五期 頁99-133 2006年12月
    吳冠宏 〈貴無與滯有──王弼「聖人有情說」之兩種詮釋向度的檢視及其對話〉 《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2007年第1期(總第九期) 頁97-121 2007年6月
    戴璉璋 〈玄思與詭辭──魏晉玄學契會先秦道家的關鍵〉 《國文學報》第四十二期 頁31-54 2007年12月
    吳冠宏 〈王弼聖人有情說與儒、道、玄思想之關涉與分判〉 《國文學報》第四十二期 頁55-86 2007年12月
    吳冠宏 〈王弼思想之歷程性的探尋:從聖人無情到聖人有情之轉變的考察〉 《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第5卷第1期(總第9期) 頁145-174 2008年6月
    林明照 〈詮莊與反莊:李磎〈廣廢莊論〉中的莊學詮釋與批判〉 《中國學術年刊》第三十三期 頁35-66 2011年9月
    謝如柏 〈罔然無心與真性逍遙〉 《臺大中文學報》第三十九期 頁71-104 2012年12月
    謝如柏 〈郭象的無心與忘境之說〉 《漢學研究》第30卷第4期 頁1-34 2012年12月
    簡光明 〈郭象注解《莊子》的方法及其影響〉 《國文學報》第十八期 頁37-60 2013年6月
    林明照 〈外內玄合與聖王之道:郭象哲學中「應」的意涵〉 《哲學與文化》第四十卷第十二期 頁55-74 2013年12月

    (六)孔子家語類
    定縣漢墓竹簡整理組 〈〈儒家者言〉釋文〉 《文物》1981年第8期 頁13-19 1981年
    那 薇 〈孔子家語中儒道兼綜的傾向〉 《孔子研究》1987年第2期 頁65-69+128 1987年
    徐正英 〈先秦佚文佚書三題〉 《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6卷第4期 頁33-36 2003年7月 
    龐 樸 〈話說「五至三無」〉 《文史哲》2004年第1期(總第280期) 頁71-76 2004年
    姚小鷗、鄭永扣 〈論上海楚簡〈民之父母〉的「五至」說〉 《哲學研究》2004年第4期 頁48-51 2004年
    張 岩 〈《孔子家語》研究綜述〉 《孔子研究》2004年第4期 頁112-114 2004年
    林素英 〈上博簡〈民之父母〉思想探微-兼論其與〈孔子閒居〉的關係〉 《中國學術年刊》第廿五期 頁37-60 2004年3月
    寧鎮疆 〈八角廊漢簡〈儒家者言〉與《孔子家語》相關章次疏證〉 《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4年第5期 頁5-15 2004年9月
    龐光華 〈論〈金人銘〉的產生時代〉 《孔子研究》2005年第2期 頁56-63 2005年
    徐少華 〈楚竹書〈民之父母〉思想源流探論〉 《中國哲學史》2005年第4期 頁71-77 2005年
    廖名春、張岩 〈從上博簡〈民之父母〉「五至」說論《孔子家語‧論禮》的真偽〉 《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9卷第5期 頁6-10+32 2005年9月
    張樹國 〈孔子觀周考辨〉 《東方論壇》2006年第4期 頁21-26 2006年
    歐陽禎人 〈論〈民之父母〉的政治哲學內涵〉 《孔子研究》2007年第1期 頁42-49 2007年
    寧鎮疆 〈〈家語〉的「層累」形成考論〉 《齊魯學刊》2007年第3期(總第198期) 頁9-17 2007年
    林保全 〈王肅序《孔子家語》相關問題考辨──以王氏獲得《家語》之時間及來源為核心〉 《中國文學研究》第二十四期 頁1-40 2007年6月
    劉貽群 〈試說「五至」、「三無」和「五起」〉 《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60卷第4期 頁610-614 2007年7月
    王詩評 〈上博簡〈民之父母〉的治道思想-以「三亡」為內容討論之〉 《思辨集》第十一集(第十四屆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研究生論文發表會論文集) 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 頁203-220 2008年3月15日
    黃懷信 〈「五至」、「三無」說〉 《齊魯學刊》2009年第6期(總第213期) 頁5-10 2009年
    寧鎮疆 〈「層累」非「作偽」──再論今本《孔子家語》的性質〉 《學術界》總第138期 頁110-118 2009年5月
    巫雪如 〈〈民之父母〉、〈孔子閒居〉及〈論禮〉若干異文的語言分析──兼論《孔子家語》的成書問題〉 《漢學研究》第28卷第4期 頁319-349 2010年12月
    齊丹丹 〈上博簡〈民之父母〉研究綜述〉 《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12年第2期 頁30-35 2012年3月

    (七)其他類
    張 寧 〈試論孔子形象再造的先天性因素〉 《中州學刊》1995年第5期 頁108-111 1995年9月
    夏長樸 〈子為政焉用殺──論孔子誅少正卯〉 《臺大中文學報》第十期 頁55-80 1998年5月
    王師開府 〈思想研究法綜論-以中國哲學為例〉 《國文學報》第二十七期 頁147-187 1998年6月
    陳師麗桂 〈從郭店竹簡〈五行〉檢視帛書〈五行〉說文對經文的依違情況〉 《哲學與文化》廿六卷第五期 頁430-441 1999年5月
    王爾敏 〈先秦貴因思想〉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27期 頁1-16 1999年6月
    張 岩 〈論《左傳》中的孔子形象及其描述特點〉 《遼寧青年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0年第1期 頁62-63 2000年
    白 奚 〈儒道互補散論──對中國文化之結構與特質的一點思考〉 《孔孟月刊》第三十八卷第九期 頁11-16 2000年5月
    林啟屏 〈「老子學」的兩個理論型態──以「韓非」「王弼」為例  王叔岷先生學術成就與薪傳研討會 台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 2001年6月28-29日
    劉錦賢 〈顏淵之聖學造詣蠡測〉 《興大中文學報》第十七期 頁71-91 2005年6月
    佐藤將之 〈中國古代「變化」觀念之演變暨其思想意義〉 《政大中文學報》第三期 頁51-86 2005年6月
    莊師耀郎 〈論牟宗三先生對道家的定位〉 《中國學術年刊》第廿七期 頁59-80 2005年9月
    陳德和 〈戰國老學的兩大主流──政治化老學與境界化老學〉 《鵝湖學誌》第三十五期 頁59-102 2005年12月
    白 奚 〈論先秦黃老學對百家之學的整合〉 《中國哲學》2006年第1期 頁49-53 2006年
    鄧曦澤 〈進退之間:孔子遭遇的困境〉 《鵝湖》月刊第31卷第5期 頁59-62  2006年5月
    陳師麗桂 〈道家養生觀在漢代的演變與轉化──以《淮南子》、《老子指歸》、《老子河上公章句》、《老子想爾注》為核心〉 《國文學報》第三十九期頁35-80 2006年6月
    鄭倩琳 〈從《郭店‧老子甲》「絕智棄辯」章探析《老子》相關思想之詮釋發展〉 《國文學報》第三十九期 頁81-109 2006年6月
    陳師麗桂 〈先秦儒道的氣論與黃老之學〉 《哲學與文化》第卅三卷第八期 頁5-18 2006年8月
    張 岩 〈先秦三部典籍中的孔子形象剖析〉 《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4卷第6期 頁87-92 2006年11月
    曹 峰 〈出土文獻可以改寫思想史嗎?〉(《學燈》第6期) 孔子2000網站http://www.confucius2000.com/admin/list.asp?id=3568 2008年3月31日
    張 岩 〈戰國時期孔子形象變異原因分析〉 《東莞理工學院學報》第15卷第4期 頁61-63 2008年8月
    伍師振勳 〈聖人敘事與神聖典範:《史記‧孔子世家》析論〉 《清華學報》新三十九卷第二期 頁227-259 2009年6月
    陳師麗桂 〈從傳世儒典與郭店儒簡看先秦儒學的忠信之德〉 《國文學報》第四十七期 頁1-36 2010年6月
    陳師麗桂 〈天命與時命〉 《哲學與文化》第卅八卷第十一期 頁59-82 2011年11月
    陳師麗桂 〈先秦儒學的聖、智之德──從孔子到子思學派〉 《漢學研究》第30卷第1期 頁1-25 2012年3月
    陳師麗桂 〈從〈凡物流形〉的鬼神觀談起──兼論〈鬼神之明〉〉 《哲學與文化》第卅九卷第四期 頁63-76 2012年4月

    參、學位論文(依出版時間先後排列)
    (一)莊子類
    彭 昊 《莊子思想對儒家思想的融通》 湖南師範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 李生龍先生指導 2001年5月
    姚彥淇 《《莊子》中的「孔」/「顏」論述研究》 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楊儒賓先生指導 2003年6月
    劉芷瑋 《型變與思辯──《莊子》中的儒者形象分析》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聖心先生指導 2008年7月
    周雅清 《莊子哲學詮釋的轉折──從先秦到隋唐階段》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博士論文 莊耀郎先生指導 2011年6月
    張恪華 《莊子的理想人物問答體》 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儒賓先生指導 2011年6月

    (二)呂氏春秋類
    馬文戈 《《呂氏春秋》與《淮南子》孔子觀之比較》 曲阜師範大學孔子文化學院碩士論文 修建軍教授指導 2006年4月
    俞林波 《《呂氏春秋》學術思想體系研究》 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博士論文 鄭杰文先生指導 2012年5月

    (三)淮南子類
    陳師麗桂 《淮南鴻烈思想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于大成先生指導 1983年3月
    王 雪 《《淮南子》哲學思想研究》 西北大學中國思想史博士論文 張豈之先生指導 2005年4月
    劉慧源 《《淮南子》、《史記》孔子論》 安徽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 陳廣忠先生指導 2012年4月
    周葉君 《《淮南子》對老莊思想的繼承與發展》 安徽大學中國哲學博士論文 李霞先生指導 2012年4月

    (四)列子類
    鄭宜青 《張湛《列子注》與《列子》思想關係之研究》 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 呂凱先生指導 2000年6月
    黃 翔 《《列子》寓言思想研究》 國立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麗真先生指導 2002年1月
    李彬源 《《列子》考辨三題》 福建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 郭丹先生指導 2006年9月
    吳萬和 《從詞滙語法角度考辨《列子》偽書實質》 江西師範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 黃增壽先生指導 2009年6月
    蔡慧沁 《《列子》書中的人物類型研究》 國立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麗真先生指導 2010年6月 
    楊孟晟 《《列子》考辨及思想研究》 南京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碩士論文 李天石先生指導 2011年5月
    卞魯曉 《《列子》人生哲學研究》 安徽大學中國哲學博士論文 陸建華先生指導 2012年4月

    (五)魏晉玄學(王弼、郭象)類
    謝大寧 《從災異到玄學》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張亨先生、戴璉璋先生指導 1989年5月
    江淑君 《魏晉論語學之玄學化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戴璉璋先生、楊祖漢先生指導 1998年1月

    (六)孔子家語類
    張 岩 《《孔子家語》之〈子路初見〉篇、〈論禮〉篇研究》 清華大學歷史學碩士論文 廖名春先生指導 2004年6月
    陳建磊 《魏晉孔氏家學及《孔子家語》公案》 曲阜師範大學歷史學碩士論文 黃懷信先生指導 2007年4月
    鄔可晶 《《孔子家語》成書時代和性質問題的再研究》 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博士論文 裘錫圭先生指導 2011年4月

    (七)其他類
    房慧真 《陰陽刑德研究──黃學、陰陽與黃老三者之間的交會融通》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麗桂先生指導 2003年6月
    林惟仁 《求道者──以孔子弟子為研究的起點》 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 林啟屏先生指導 2005年7月
    王化平 《簡帛文獻中的孔子言論研究》 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博士論文 彭裕商先生指導 2006年4月
    吳悅禎 《先秦兩漢孔子形象演變之研究》 天主教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 林慶彰先生指導 2006年6月
    張純杰 《古代典籍中的孔子形象》 華中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 韓維志先生指導 2008年4月
    單育辰 《楚地戰國簡帛與傳世文獻對讀之研究》 吉林大學歷史學博士論文 吳振武先生指導 2010年6月
    陳 瑩 《先秦到西漢典籍中的孔子形象》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碩士論文 傅剛先生指導 2011年5月
    高榮鴻 《上博楚簡論語類文獻疏證》 國立中興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林清源先生指導 2013年7月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