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鄭勇智 |
---|---|
論文名稱: |
歷史學習觀念的澄清— — — 以歷史的涵義及用處為中心 |
指導教授: | 鄭瑞明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論文出版年: | 2003 |
畢業學年度: | 9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18 |
中文關鍵詞: | 歷史 、涵義 、用處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86 下載:32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源起於個人自擔任歷史科教職以來,所面臨學生對歷史學習的
抱怨。而這些抱怨,對學生的歷史學習動機及效果有不利的影響;且學生會有這些抱怨,主要是他們從過去以來,對歷史的學習在觀念上有某方面的誤解。因此,本論文特別針對個人所碰到以及問卷調查所顯示學生在這方面的誤解,作一些澄清,其中包括:1‧為什麼要讀書?2‧讀歷史值得嗎?3‧我對歷史沒興趣,我不想讀歷史!4‧歷史要背記很多東西,令人反感!5‧我記憶力不好,不想學歷史!6‧為什麼要學歷史?。
在上述六項學習觀念中,又以『為什要學歷史?』這點最重要,故本
論文針對其產生原因加以分析。茲以為,『學生討厭學習歷史的狀態』以及對歷史的不重視,是其中的兩項原因,故於本論文中針對這兩項原因的產生,再作進一步的分析:在『學生討厭學習歷史的狀態』方面,從學生個人、教師、教科書教材、評量與作業五大方面來探究其產生原因;在對歷史的不重視方面,則對其作情況的描述與原因探討。
至於在澄清『為什要學歷史?』這個學習觀念時,本論文主張從讓學
生了解歷史的涵義及歷史的用處著手,故特別針對歷史的涵義與歷史的用處各自撰寫一章,分別從華人、外國人的說法及歷史教育的角度切入論之,希望藉由對歷史涵義與歷史用處的說明,提供解決『為什要學歷史?』的參考答案。
總而言之,本論文希望透過對這些歷史學習觀念的澄清,幫助學生改
變對歷史的學習態度,強化學生學習歷史的動機,使學生在歷史的學習上,能夠更加地順利與愉快。
壹‧書籍部份:
一‧中文作品
1. 朱雲影,《史學方法》,師大講義,年代未載。
2. 劉節,《歷史論》,台北:正中,1948 年5 月初版。
3. 張致遠,《史學講話》,台北:中華文化出版,1952 年9 月。
4. 張蔭麟著,倫偉良編輯,《張蔭麟文集》,北市:中華叢書委員會,1956 年
12 月。
5. 章學誠,《文史通義》,北市:新陸書局,1959 年12 月。
6. (漢)許慎撰,楊家駱主編,劉雅農總校,《說文解字》,北市:世界,1960
年11 月初版。
7. 陳安仁,《歷史教育通論》,香港:人生出版社,1963 年。
8. (唐)劉知幾,《史通》,北市:台灣商務,四部叢刊初編史部縮本,1965。
9. (北宋)歐陽修、宋祁撰,陸費逵總勘,台灣中華書局重校定,《新唐書》,北
市:台灣中華,1965。
10. (秦)呂不韋等撰,陸費逵總勘,台灣中華書局重校訂,《呂氏春秋》,北市:
台灣中華,1965。
11. (漢)荀悅撰,《前漢紀》,四部叢刊初編史部,北市:台灣商務印,1965。
12. (唐)孔穎達疏,陸費逵總勘,台灣中華書局重校訂,《周易正義》,北市:台
灣中華,1965。
13. 何炳松,《通史新義》,台北:商務印,1965 年。
14.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香港:成元書局,1966 年。
15. 龔德柏,《戲劇與歷史增補版(上冊)(下冊)》,台北:中美文化出版社,1967
年5 月。
16. 王任光,《文藝復興時代的人文運動》,北市:台灣商務,1968 年5 月。
17. 李樸生,《我學歷史的處世受用》,北市:傳記文學出版社,1969。
18. 黎東方,《我對歷史的看法》,北市:傳記文學社印行,1970 年5 月1 日初
版。
19.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北市:明倫出版社,1971。
20. 章學誠,《章氏遺書》,北市:漢聲,1973 年元月初版。
21. 王雲五名譽總編輯,《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歷史學》,北市:台灣商務印,
1973 年12 月增訂一版。
22. 黃宗羲、王夫之著,楊家駱主編,《梨州船山五書》,北市:世界書局,1974
年7 月三版。
23. (後晉)劉煦等撰,《舊唐書》,台北:洪氏出版社,1977 年6 月初版。
24. (宋)朱熹撰,《四書集註》,北市: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印行,1978
年。
25. 羅香林,《歷史之認識》,北市:宗青圖書出版公司,1978 年12 月初版。
26. 王任光編著,《西洋中古史》,北市:國立編譯館,1979 年8 月初版。
27. 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附補編)》,北市:台灣中華書局,1981 年6 月。
28. 何秀煌,《哲學的智慧與歷史的聰明》,北市:東大,1983 年4 月初版。
29. 教育部中等教育司編撰,《高級中學課程標準》,北市:正中,1983。
30. 黃公偉編著,《中國文化概論》,台北:商務印,1984 年4 月。
31. 王夫之,《讀通鑑論(宋論合刊)》,北市:里仁,1985 年2 月。
32. 史惟亮編著,《音樂向歷史求證》,北市:中華書局,1985 年5 月。
33. 金靜庵,《中國史學史》,北市:鼎文書局,1986 年3 月六版。
34. 林景淵編選,《讀書樂— — 書評書目選集》,北市: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附
設書評書目出版社,1986 年4 月。
35. 教育部國民教育司編,《國民中學課程標準》,北市:正中,1986。
36. 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教育》編輯委員會,《中國大百科全書‧教
育》,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6。
37. 李邁,《史林搜奇》,北市:星光,1987 年3 月初版。
38. (宋)鄭樵,《通志》,〈總序〉,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 年11 月。
39. 胡昌智,《歷史知識與社會變遷》,北市:聯經,1988 年12 月初版。
40. 劉昶,《人心中的歷史— — 當代西方歷史理論評述》,北市:谷風,1989 年1
月。
41. 李桂海,《現代人與歷史的現代解釋》,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1989
年5 月第1 版。
42. 簡後聰,《歷史學的本質》,北市:五南,1989 年7 月初版。
43. 林榮模等作,《性格與歷史》,北市:中小企業管理顧問有限公司,1989 年7
月出版。
44. (元)翁森,《一瓢稿賸稿一卷》,叢書集成續編第167 冊,北市:新文豐,1989
年台一版。
45. 黃俊傑,《歷史的探索》,北市:水牛,1990 年4 月。
46. 王賡武,《歷史的功能》,香港:中華書局,1990 年11 月出版。
47. (漢)孔安國,《尚書》,北市:中央圖書館,1991 年2 月。
48. (西漢)司馬遷著,《史記》,北市:鼎文,1991 年5 月。
49. (東漢)班固著,《漢書》,北市:鼎文,1991 年9 月。
50. (南朝宋)范瞱,《後漢書》,北市:鼎文,1991 年9 月。
51. 吳光明,《清華文史講座:歷史與思考》,北市:聯經,1991 年9 月。
52. 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心理學》編輯委員會,《中國大百科全書‧
心理學》,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1。
53. 許倬雲著,《從歷史看領導》,北市:書評書目社出版,1992。
54. 王行,《家族歷史與心理治療— — 家庭重塑實務篇》,北市:心理出版社,1994
年3 月。
55. 國民中學課程標準編輯審查小組編輯,《國民中學課程標準》,北市:教育部,
1995。
56. 游本寬著,《論超現實攝影:歷史形構與影像運用》,北市:遠流,1995。
57. 張嘉文主編,《辭海》,北縣土城:鐘文出版社,1996。
58. 許冠三,《新史學九十年:一九00∼》,上冊部分,北市:唐山,1996。
59. 張國恩、蕭榮修主持,《蘇格拉底對話在遞迴概念之矯治學習上的運用》,行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台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學系
所,1997 年9 月。
60. 李公明,《歷史是什麼》,台北:書林,1998。
61. 王晴佳,《西方的歷史觀念:從古希臘到現代》,北市:允晨文化,1998。
62. 王洪鈞等作,《新聞理論的中國歷史觀》,台北:遠流,1998。
63. 國立編譯館主編,《國民中學歷史第一冊》,北市:國立編譯館,1998 年8
月初版。
64. 柴宇球主編,《成功政治謀略— — 活用中國歷史政治謀略》,北市:文字復興,
2000 年。
65. 教育部,《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社會學習領域》,北市:教育
部,2001 年1 月。
66. 王仲孚,《歷史教育論集》,台中市:大同資訊圖書出版社,2001 年7 月。
67. 瞿林東,《中國史學史綱》,北市:五南,2002 年。
68. 教育部,《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社會學習領域》,北市:教育部,
2003 年3 月。
69. 彗星全腦學習中心編製,《國中史地圖像式筆記教學說明範本— — 人腦最佳
拍檔圖像歸納:讓頭腦靈活啟動三大要素》,北市:彗星全腦學習中心,年
代未載。
二‧外文譯著
1. 愛德華‧哈萊特‧卡爾(E﹒H﹒Carr)著,王任光翻譯,《歷史論集(原名:什
麼是歷史?)(What Is History?)》,北市:幼獅,1968 年12 月。
2. 威爾杜蘭夫婦(Will and Ariel Durant)著,鄭緯民譯,《歷史的教訓(TheLessons of History)》,北市:巨流,1969 年9 月初版。
3. 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著,淦克超譯,《歷史之用途與濫用(THE USE
AND ABUSE OF HISTORY)》,北市:水牛,1970 年7 月。
4. 羅斯(A﹒L﹒Rowse)原著,廖中和譯,《歷史的功用(THE USE OF
HISTORY)》,北市:幼獅,1970 年12 月。
5. 葛隆斯基(Dean Donald Vincent Gawronski)著,容繼業譯,《歷史意義
與方法(History:Meaning and Method)》,北市:幼獅,1974 年4 月初
版。
6. 佩吉史密斯(Page Smith)著、黃超民譯,《歷史家與歷史(Historian and
History)》,北市:國立編譯館,1977 年4 月。
7. 朵伊森(Johann Gustav Droysen)著、胡昌智譯,《歷史知識的理論
(Historik)》,北市:聯經,1986。
8. 賀力斯特(C﹒Warren Hollister)著,張學明譯,《西洋中古史(Medieval
Europe:A Short History)》,北市:聯經,1986 年8 月初版。
9. 菲利普‧巴格比(Philip Bagby)著,夏克、李天綱、陳江嵐譯,《文化:歷
史的投影— — 比較文明研究(CULTURE and HISTORY:PROLEGOMENA TO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CIVILIZATIONS)》,新店:谷風,1988 年。
10. 界屋太一著,東正德譯,《如果現在是歷史》,北市:遠流,1988 年11 月初
版。
11. 卡爾‧雅斯貝斯(Karl Jaspers)著,魏楚雄、俞新天譯,《歷史的起源與目
標(THE ORIGIN AND GOAL OF HISTORY)》,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
年6 月。
12. Richard E﹒ Neustadt 及Ernest R﹒May 著,廖朝陽、王鴻仁譯,《歷史的
教訓(Thinking in time:the uses of history for decision-makers)》,
北市:聯經,1991。
13. 羅素(Bertrand Russell)著,何兆武、肖巍、張文杰譯,《論歷史(Understanding history)》,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發行,
1991 年5 月。
14. 森本哲郎著,劉敏譯,《一個通商國家的興亡:迦太基遺書》,北市:遠流,
1992。
15. 喬伊絲‧艾坡比(Appleby Joyce)、琳‧亨特(Hunt Lynn)、瑪格麗特‧傑
考(Jacob Margaret)著,薛絢譯,《歷史的真相(TELLING THE TRUTH
ABOUT HISTORY)》,北市:正中,1996。
16. J﹒W﹒湯普森(Thompson James Westfall)著,謝德風譯,李活校對,《歷
史著作史(上卷)(A history of historical writing)》,北京:商務
印,1996。
17.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全國學校歷史科中心編,劉德美譯,《美國歷史科
世界史國家課程標準:探索通往現在之路》,北市:教育部,1996 年12 月。
18. 黃文雄著,汪平翻譯,《競爭EQ— 歷史顯示的競爭法則》,北市:一橋出版,
1999。
貳‧論文報紙期刊部份:
1. 王仲孚,<對高二自然組歷史課列為「選修」的質疑>,《中等教育》,42 卷3
期,1991 年6 月,p47∼50。
2. 王仲孚,<對於國一公民、歷史、地理合併為「社會科」的質疑>,《師大史
學會刊》,35 期,1991 年6 月,p4∼8。
3. 林麗月,<從「社會科學概論」課程之現況看當前高職的歷史教學>,《人文
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2 卷5 期,1992 年2 月,p19∼26。
4. 張元,<傳統史論與歷史教學>,《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2 卷5 期,1992
年2 月,p6∼18。
5. 顧昕,<中國史學的意識形態化傳統— — 從道德主義的目的論到科學主義的
歷史決定論>,《當代》,80 期,1992 年12 月,p58∼79。
6. 張元,<略論傳統史學在歷史教學中的作用>,《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
5 卷4 期,1994 年12 月,p134∼151。
7. 李明輝,〈康德的「歷史」概念〉,《中國文哲研究集刊》,7 期,1995 年9
月,p157∼182。
8. 湯芝萱報導,〈向古人取經— — 實用歷史叢書現況報導〉,《中央日報》,1996
年11 月20 日21 版。
9. 馮明珠,〈清代檔案中的『實用圖繪』展述介〉,《故宮文物月刊》,14 卷10
期,1997 年1 月,p66∼77。
10. 林慈淑,<歷史與歷史教育的目的— — — 試析倫敦大學兩位學者的爭議>,《東
吳歷史學報》,5 期,1999 年3 月,p179∼204。
11. 王明蓀,〈歷史知識與歷史教育初論〉,《中興大學歷史學報》,9 期,1999
年6 月,p161∼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