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家菁
ZHUANG, JIA-JING
論文名稱: 花蓮市街的空間演變臺灣東部一個都市聚落的形成與發展
指導教授: 施添福
Shih, Tien-Fu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地理學系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畢業學年度: 8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3
中文關鍵詞: 花蓮市空間演變臺灣東部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10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主要是探究花蓮市空間的形成與發展。時間範圍從清光緒元年羅大春領兵開後山
    北路起,到民國73年花蓮市成為東部區域計畫之區域中心為止。東部臺灣邊陲性的地
    理位置,曾使清廷封山百餘年之久。禁令解除後,絕對的地點所在雖仍偏避,位置的
    相對涵意則因政治、經濟、文化、生態影響而逐步調整。因此,當每個階段的都市機
    能與意義在不斷改變時,同時也建構出不同的空間型態與內涵。
    研究方法,是先掌握基本的書面與圖面資料,如相關史料、地方誌、輿圖等。研究過
    程中,並隨時針對本文之需,進行野外實察訪談,重建都市空間的原貌。
    章節劃分方面,本研究以足以影響花蓮地區空間發展之事件為依據,逐期探討:
    一、封山禁令時期:地形險竣、交通不便、禁令限制等多重影響,導致後山封閉與孤
    立。已墾拓之農業聚落,往往因與番人衝突,而歸於荒蕪。
    二、開山撫番後:道路開通、軍隊入駐及撫懇機構的設置,替東來墾民提供一個較有
    保障之生存空間。奇萊平野點狀漢人聚落,在行政、軍事、交通等機能的帶動下,陸
    續出現。
    三、殖民統治時期:日據之初,殖民帝國對行政中心所在的花蓮港進行市區改正計畫
    。道路的拉直、拓寬,不但徹底改變聚落空間的面貌,也是都市發展的最佳原動力。
    緊接著,各項重大交通建設依續興工,對外聯結轉趨活絡,日資企業遂大量擁入。交
    通經濟大幅變革,一舉使其成為花東縱谷平原的首要型都市。於此同時,佔有全廳
    52% 日藉人口的花蓮港街(市),也結構出帶有和式風味的空間。
    四、花蓮築港後:各大重化工業紛紛在築港完成、交通便利、成本降低的誘因下,著
    手設廠事宜。除有助於東部產業起飛外,原本呈現飽和狀態的花蓮港街(市),在市
    區計畫主導下,跨越米崙溪而向北發展。在各產業所屬的會社建築外,各種市營住宅
    、文教機構陸續興工,說明了當局對築港工程所必然帶動的市區發展,抱有極大的信
    心。
    民國40年,花蓮發生空前大地震,美崙新市區在國民政府強力主導下,日漸成形。行
    政、教育、文化機能的彰顯,與舊市區濃厚商業氣息相較,呈現出完全不同的風貌。
    民國63年北迴鐵路核准興建及69年順利通車,對原只為農業、住宅使用的西部地區,
    造成前所未有的衝擊。花蓮市空間多核心分散發展的景象,遂日益浮顯。

    無法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