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郭瀞暄 Ching-Hsuan Kuo |
---|---|
論文名稱: |
攝影運用於繪本之創作與探討 A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Photography Techniques to the Expression and Creation of Picture Books |
指導教授: |
伊彬
I, Bi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設計學系 Department of Design |
論文出版年: | 2012 |
畢業學年度: | 10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50 |
中文關鍵詞: | 攝影 、繪本 、表現技術 、插畫風格 |
英文關鍵詞: | photography, picture books, expression techniques, illustration styles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694 下載:78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探討攝影技術結合插畫之表現技術,用於繪本表現的趨勢與特徵。早期的繪畫常做為藝術創作的重要手法,但因攝影術的發明,解決了繪畫製作的寫實性與時間難題。透過相關文獻探討、樣本分析,探討手繪插畫結合攝影技術,是否有獨特的繪本發展趨勢特徵,整理歸納後,加入研究者之創作風格與創意,發展創作計劃。期望本創作研究,可作為未來相關創作者的藝術創作與研究參考。採樣2011年以前使用相關表現技術之出版繪本,並參考伊彬等(2004)插畫風格分類方式,進行分析攝影技術與插畫風格的特徵與影響。研究結論:(1)繪本表現技術受科技發展影響,愈趨近期之出版繪本對於攝影技術的運用成分越高。(2)寫實的攝影圖像在畫面中具強烈主導性。(3)「實景攝影與後製手繪插畫」:圖像的表現具強烈的衝突性。(4)「模型景物與手繪插畫攝影」:結合攝影、模型製作、插畫表現的全方面表現技術。(5)「攝影與插畫拼貼」:具有高變異性、輕快自由的全平面特徵。(6)「立體與半立體模型」:依賴精緻的模型製作技術。(7)「實景風景與模型角色攝影」:畫面取得機動性高。(8)整體插畫風格以「裝飾圖案化」為最高,其次為「童話卡通」。創作結論:(1)「模型景物與手繪插畫攝影」展現作者多元領域的創意。(2)拍攝時需注意平面插畫人物之空間擺設。(3)注意平面插畫人物與取景的角度的一致性。(4)模型表面避免使用易反光之亮光漆。(5)使用大光圈讓畫面與主題更具重點。(6)利用攝影打光增加畫面氣氛的烘托與營造。
This study was intended to investigate the trend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how the expression techniques combining photography techniques with illustration techniques are applied to picture books. The painting in early days were usually used as important artistic creation method. However, the invention of photography overcame the difficulties in authenticity and timing for paintings. Based on the review on literature review and sample analysis,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whether the expression techniques combining illustration skills with photography techniques could trigger the developmental trend of unique picture books. The conclusion of dimensions with illustrator’s artistic style and idea will from the blue print of the book. Provides plans and perspective routes for future development of art works, and hopefully serves as reference for other researchers of art works. This study selected the picture books using relevant expression techniques published prior to 2011, and referred to the illustration style classification methods proposed by I et al. (2004)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hotography techniques and illustration styles, as well as how they affect each other. The research results were: 1) expression techniques of picture books are affected by scientific development; photography techniques are applied more frequently to the latest published picture books; 2) realistic photographic images play the leading role in a picture; 3) in virtual photography and post-produced hand-painted illustrations: the expression of images revealed strong conflicts; 4) model scene and hand-painted illustration photography: is a complete expression techniques combining photography with model production and illustration expression; 5) collage of photography and illustrations: relies on light and free plan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variability; 6) three-dimensional and quasi-dimensional models: are subject to sophisticated modeling technology; 7) virtual scenery and model-role photography: possesses high mobility to obtain images; 8) “decorative images” are most frequently used in the overall illustration styles, followed by “fairy tale cartoons.” The results of this work are: 1) “model scene and hand-drawn illustration photography” is a kind of multiple creation method. 2) Graphic figure illustration model is prone to slight deformation because of the space and angle at which the model is placed. 3) To avoid unnatural body limb angles after shooting, it is necessary to ensure the angle of shooting and the angle of graphic illustration figures are consistent. 4) Polish that reflects light on the surface of model should be avoided so as to decrease unnecessary reflective light spots during shooting. 5) A large aperture can be used for a close-up shot and highlight subject. 6) Lighting is helpful to create an appropriate atmosphere for a scene.
Bazin, A. (ed.). (1976). Qu’est-ce que le cinéma? Pairs: du Cerf.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58)
Chan, C. C. (1994). Operational Definition of style.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
Planning and Design, 21, 223-246.
Cobley, P., & Haeffner, N. (2009). Digital cameras and domestic photography: communication, agency and structure. Visual Communication, 8(2), 123-146.
Fletcher, K. L., & Huffman, L. F. (2004). Picture-book Reading Experiences and. Toddlers' Behaviors with Photographs and Books. Dalam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 Practice, 8 (1). Retrieved form: http://EzineArticles.com/1434804
Flusser, v.(1994)。攝影的哲學思考(李文吉譯)。台北:遠流。(原著出版於1984)
Ganea, P. A., Ma, L., & DeLoache, J. S. (2009). Young Children’s Learning and Transfer of Biological Information From Picture Books to Real Animals. Child Development, 82(5), 1421-1433.
Green, P., Carmone, F. J., & Smith,S. M.(1989).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 : concepts and applications. MA: Allyn & Bacon.
Jacobs, J. S., & Tunnell, M. O. (2002). Children's Literature, Briefly. NJ:Prentice Hall.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96)
Johnson(1994)。作為風格史的美術史(易英譯)。現代西方藝術美學文選:造型藝術美學卷。台北:洪葉。(原著出版於1966)
Kandinsky, W.(1995)。藝術與藝術家論(吳瑪俐譯)。台北:藝術家。(原著出版於1955)
Kruskal, J. B. (1964).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 by optimizing goodness of fit to a nonmetric hypothesis, Psychometrika, 29(1), 1-27.
Lowry, B.(1976)。視覺藝術(杜若洲譯)。台北:雄獅。(原著出版於1963)
Read, H.(1994)。沃爾夫林及其美術使方法(易英譯)。現代西方藝術美學文選:造型藝術美學卷。台北:洪葉。(原著出版於1980)
Tare, M., Chiong, C., Ganea P., & DeLoache, J. (2010). Less is More: How manipulative features affect children’s learning from picture books. Journal of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31(5), 395-400.
Newhall, B.(1971)。攝影術發明史(尹沅譯)。台北:台灣商務。(原著出版於1949)
Moran, M. J., & Tegano, D. W. (2005). Moving toward visual literacy: photography as a language of teacher inquiry.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 Practice, 7(1), 1-23.
Rothstein, A.(2004)。紀實攝影(李文吉譯)。台北:遠流。(原著出版於1986)
Rhode, R. B.(1989)。攝影術(王茂才譯)。台北:藝術圖書。(原著出版於1971)
Scharf, A. (1968). Art and Photography. London:Penguin Books.
Shaw, M., & Clements, P. (1997). A Field Guide to Boxology: Preliminary Classification of Architectural Styles for Software Systems. Proceedings of the 21st International Computer Software and Applications Conference, 6-13.
Sicard, M.、劉千美(2006)。作品之光如何來:論攝影圖像之藝術與科學的界域問題。哲學文化,13(10),101-113。
Silvia, P. J. (2005). Cognitive Appraisals and Interest in Visual Art: Exploring an Appraisal Theory of Aesthetic Emotions. Empirical Studies of the Arts, 23(2), 119-133.
Simcock, G., & DeLoache, J. (2006). Get the picture? The effects of iconicity on toddlers' reenactment from picture book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42(6), 1352-1357.
Sontag, S.(2010)。論攝影(黃燦然譯)。台北:麥田。(原著出版於1977)
Susanne, K. L.(1991)。情感與形式(劉大基、傅志強、周發祥譯)。台北:商鼎。(原著出版於1953)
Van den Heuvel-Panhuizen, M., van den Boogaard, S., & Doig, B.(2009). Picture books stimulate the learning of mathematics. Australian journal of early childhood, 34(3), 30-39.
Wells, L.(2005)。攝影學批判導讀(鄭玉菁譯)。台北:韋伯文化。(原著出版於2000)
Wolfram, E.(1994)。拼貼藝術之歷史(傅嘉琿譯)。台北:遠流。(原著出版於1975)
Wölfflin(1994)。風格演變的成因(黃河清譯)。現代西方藝術美學文選:造型藝術美學卷。台北:洪葉。(原著出版於1888)
Zheng, X. S., Lin. J. J. W., Chakraborty, I., & Rauschenberger, R. (2009). Correlating Low-Level Image Statistics with Users’ Rapid Aesthetic and Affective Judgments of Web Pages. CHI '09 Proceedings of the 2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uman factors in computing systems, 1-10.
小須田領(2003)。攝影拼貼應用於數位影像創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學院設計研究所,台北。
川喜田二郎(1998)。開發創意性思考(趙軍民、俞軍華譯)。台北:世界觀。(原著出版於1967)
尤嘉莉(2010)。台灣兒童圖畫書出版現況與未來發展之研究。中華印刷科技年報,3,378-389。
王世明(2004)。電子連接器產業經營策略之研究-以個案公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商學院經營管理碩士企管組,台北。
王石番(1989)。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台北:幼獅。
王利劍(2010)。攝影特性芻議。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2(6),95-99。
王秀雄(1975)。美術心理學。高雄:三信。
王品驊(2003)。台灣當代美術大系 媒材篇:攝影與當代藝術。台北:文化建設委員會。
王雅倫(2000)。光與電:影像在視覺藝術中的角色與實踐。台北:美學書房。
伊彬、林慧雅(2007)。台灣兒童圖畫書插畫之時代風格:1987-2003年民間出版現象與美感偏好。藝術教育研究,13,29-65。
伊彬、鄧逸平、黃永宏(2004)。從中華兒童叢書(1965-1999)到信誼基金會(1979-2001)出版兒童圖畫書插畫風格之演變及其意義。藝術教育研究,7,23-53。
何三本(1995)。幼兒故事學。台北:五南。
何三本(2005)。幼兒文學。台北:五南。
何應傑(2003)。兒童閱讀書書意義建構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
佐口七朗(1998)。設計概論(李新富、林磐聳、陳美芳譯)。台北:藝風堂。(原著出版於1991)
吳建荔(2007)。圖畫書:一種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現代語文(文學研究),2,50-51。
李君懿(2010)。優良兒童繪本出版研究。中華印刷科技年報,3,364-377。
李秀珍(2006)。攝影教學對兒童圖像藝術學習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育研究所,新竹。
李長龍(2002年5月5日)。數位相機專用MCU的探討。C Times。搜尋於:2011年12月26日,網址:http://www.ctimes.com.tw/Art/Show2.asp?
O=HJM5576LP4AAR-STDK&F=%A6%DB1997%A6~%BC%C6%A6%EC%AC%DB%BE%F7
谷本誠剛、灰島佳里(2011)。如何幫孩子選繪本:28部世界經典繪本深入導讀(歐凱寧譯)。台北:貓頭鷹。(原著出版於2006)
阮義忠(2000)。攝影美學七問。台北:攝影家。
林美琴(2009)。繪本有什麼了不起。台北:天衛文化。
林真美(2010)。繪本之眼。台北:天下雜誌。
林真美等(1999)。在繪本花園裡:和孩子共享繪本的樂趣。台北:遠流。
林敏宜(2000)。圖畫書的欣賞與應用。台北:心理。
林清山(1989)。多向度量尺法(MDS)的理論及統計方法。測驗年刊,33,109-124。
林涵青(2010年5月4日)。怎麼幫孩子挑繪本。Baby Home寶貝家庭親子網。搜尋於:2010年7月15日,網址:http://beta.babyhome.com.tw/info/child/
pre-school/article/2773
林煥彰(1998)。尋找夢想、歡樂和美麗-圖畫書的閱讀隨想。美育,91 ,49-56。
林德姮(2002)。圖畫書的滋味:圖畫故事書的意義與界說。國文天地,18,7,28-33。
林慧雅、伊彬(2004)。插畫風格分類研究中質化與量化方法之探討。2004國際設計論壇暨第九屆中華民國設計學術研討會論文集,47。台南:國立成功大學。
松居直(1995)。幸福的種子:親子共讀圖畫書(劉滌昭譯)。台北:台灣英文雜誌。(原著出版於1981)
河合隼雄、松居直、柳田邦男(2005)。繪本之力(林真美譯)。台北:遠流。(原著出版於2001)
邱琡雅(1996)。幼兒圖畫書的欣賞與應用。蒙特梭利雙月刊,7,29-31。
施尚融(2006)。高速攝影系統介紹與應用。車輛測試資訊,50,2-9。
柳田邦男(2006)。尋找一本繪本,在沙漠中......(唐一寧、王國馨譯)。台北:遠流。(原著出版於2004)
洪雅慧(2007)。以整體直觀風格分類法分析世界兒童畫展繪畫風格之研究-2001-2005年台灣地區繪畫類得獎作品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花蓮。
紀亭如(2009)。台灣圖畫書附錄導讀個案現象之研究:以三之三圖畫書出版品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台東。
孫依萍(2007)。日本中學道德教科書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台東。
徐明景(2001)。數位攝影的技術。台北:田園城市。
徐素霞(2002)。台灣兒童圖畫書導賞。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張美陵(2010)。日常生活的快拍攝影:從真實的臨在感,到數位生活的網絡影像〉,藝術教育研究,19,115-148。
曹俊彥(1998)。圖畫.故事.書。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91,19-30。
許峻誠、王韋堯(2005)。「抽象」在藝術與設計之再定義。設計學報,10,3,81-97。
郭力昕(2010年2月2日)。攝影藝術簡史-1 攝影術的發現。漫談攝影藝術史。搜尋於:2011年12月30日,網址:http://photo.club.kmu.edu.tw/?cat=11
郭宗德(2009)。視覺文化教學融入國小高年級攝影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台北。
陳正男、楊宗欣(2003)。以模糊多元尺度表衡量消費者對廣告代言人之知覺與偏好。管理評論,22(3),67-89。
陳俊宏(1983)。插畫基本概念。商業設計,4,60-78。
陳俊宏、楊東民(1998)。視覺傳達設計概論。台北:全華圖書。
陳琬雯(2010)。聯想力如何應用於繪畫創作:當代藝術家郭維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台北。
陳達昌(2009)。材質表面處理之質感意象探討:以筆記型電腦為例。未出版學士論文,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台北。
陳寬裕(2001)。基礎攝影。香港:萬里機構。
章光和(2003)。住在巴特宋姮班雅明的照片裡。台北:田園城市。
章光和(2005)。攝影不是藝術。台北:田園城市。
傅林統(1979)。兒童文學的認識與鑑賞。台北:作文。
曾恩波(1973)。世界攝影史。台北:藝術圖書。
曾維真(2010年1月14日)。全球暨台灣數位相機產業2009年回顧與2010年展望。MIC研究報告。搜尋於:2011年11月3日,網址:http://mic.iii.org.tw/
aisp/reports/reportdetail_register.asp?docid=2795&rtype=freereport
曾麗珍(2009)。一個橋樑書的新願景:從圖像到文字閱讀的教學研究。台北:秀威資訊。
游本寬(1995)。論超現實攝影:歷史形構與影像應用。台北:遠流。
游本寬(2005)。台灣大專院校數位攝影教學適應性的觀察與省思。現代美術學報,9(5),11-24。
游本寬(2008)。學拍照?還是學攝影?。美育,162,74-79。
黃天佑、詹玉艷(2008)。陳志勇繪本《緋紅樹》圖像文本符號之建構探討。藝術論文集刊,10、11,1-25。
黃永宏(2002)。信誼基金會出版之兒童圖畫書插畫風格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台北。
黃永宏、伊彬(2002)。風格研究過程中可能涉及之問題、方法及其意涵之探討,中華民國設計學會2002年設計學術研究成果研討會論文集(121-126)。台北: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設計學院。
黃俊淦(2003)。臺灣數位相機產業之技術策略組定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雲林。
黃秋虹(2011)。國中學生審美發展與視覺表現研究-以「台南縣海洋教育繪本創作競賽」得獎作品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崑山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研究所,台南。
黃啟智(2007)。攝影技術。北京:北京大學。
黃漢青、陳素杏(2007)。導入繪本教學法輔助國小學童寫作發展之分析研究,出版與管理研究,3,75-104。
楊力穎(2011)。數位科技對審美視覺影響:以國立故宮博物院藝術品圖像化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文化資源學院博物館研究所,台北。
葉德川(2001)。2000年數位相機產業概況。光連:光電產業與技術情報,31,31-39。
葉德川(2002)。數位相機產業的轉機與挑戰。光連:光電產業與技術情報,39,19-32。
葉德川(2005)。從消費者需求觀察數位相機發展趨勢。光連:光電產業與技術情報,56,51-53。
趙又慈(2006)。閱聽人怎麼看繪本:科普繪本圖像與文字符號的解讀初探。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碩士在職專班,台北。
趙樹人(2008)。數位攝影:數位影像教學筆記第二版。台北:全華圖書。
劉人豪(1999)。數位相機機密檔案。台北:博康。
劉思量(1992)。藝術心理學:藝術與創造。台北:藝術家。
劉唯玉(2008)。電子繪本與兒童閱讀興趣之初探:以文建會兒童文化館之主題動畫為例。藝術教育理論實務與研究。文化資源經典講座暨研究生學術研 討會,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滕守堯(1997)。藝術社會學描述。台北:生智。
滕淑芬(2006)。異鄉的緋紅樹—澳洲華裔繪本作家陳志勇。台灣光華雜誌,7,112-117。
蔡佳純(2007)。徐素霞插畫創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花蓮。
鄭清海(2009)。看繪本,閱讀環境心。環境教育,1,106-109。
鄭雪玫(1983)。兒童圖畫書理論實務。台北:台灣學生。
鄭意萱(2007)。攝影藝術簡史。台北:藝術家。
蘇振明(1988)。認識兒童讀物插畫及其教育性。美育,91,1-10。
龔嘉薇(2009)。數位影像拼貼之創作與研究-《A+B=?》。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多媒體動畫藝術學系,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