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林雅雯 |
---|---|
論文名稱: |
桃園縣八德市的都市發展特色-以城鄉邊緣區的角度探討 |
指導教授: | 林聖欽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地理學系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
論文出版年: | 2012 |
畢業學年度: | 10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13 |
中文關鍵詞: | 城鄉邊緣區 、人口 、產業 、土地利用 、八德 |
英文關鍵詞: | rural-urban fringe, population, industry, land use, Bade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629 下載:58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城鄉邊緣區早在1960年代被提出,認為在一個快速成長的都市中心與其周遭的農業腹地之間,必然存在一個農業逐漸衰退、非農人口及非農活動漸增的過度地帶,是人口、產業甚至土地利用展現快速變化的區域,所以探討城鄉邊緣區的變遷與脈絡具有一定的意義。本研究嘗試以城鄉邊緣區的角度,探討在中心都市桃園市都市擴張過程中,八德在人口、產業以及土地利用上展現出的特色,與其他圍繞桃園市的鄉鎮:蘆竹鄉、龜山鄉又有何差異,透過三個鄉鎮市的比較,凸顯桃園都會區都市擴張的特性以及八德的都市發展特色。結果發現,在內部有自然環境的差異,外部有交通建設的影響,導致人口與產業的差異,兩者明顯的展現在土地利用空間變遷上。八德與蘆竹的地點條件相同,位置不同,而與龜山位置相同,地點條件卻不同,才得以明顯形塑和展現出人口往都會區外圍聚集、介於都市與鄉村之間的區位關係和農業轉為都市用地的空間特性。
The concept of the rural-urban fringe has been proposed in the 1960s. The rural-urban fringe means that there must be an interfacial area of the rural and urban having features of the gradual decline of agriculture sector, and of the gradual increase of the non-agricultural population and non-farm activities. In this study, we argue that Bade , as well as Luchu and Gueishan, is in the rural-urban fringe of Taoyan city. Using population, industry and land-use as indicator, Bade , Luchu and Gueishan are compared, and the feature of the urban expansion of Taoyan City and the uniqueness of Bade are presented. Results show that the differences of population index and industry index in these three regions are resulted from the differences of physical environment and transportation availabilities. Bade and Luchu have the same condition of “site,” while they are different in the condition of “location;” Bade and Gueishan have the same condition of “location,” while they are different in the condition of “site”, so it was able to shape and show clearly that people to gather outside the metropolitan,and the locational relation between the urban and rural areas,and the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al land converted to urban land.
一、中文文獻
工業區開發管理年報編輯小組(1999),〈台灣工業政策的沿革〉,《工業區開發管
理87年度年報》,頁3、4。
工業區開發管理年報編輯小組(2010),〈臺灣地區工業區用地供給分析〉,《工業
區開發管理99年度年報》,頁22。
孔憲法、林峰田、黃萬翔(2003),《台灣的城鄉發展》,臺北縣蘆洲:空大,頁
53-55。
王世慶(1991)。《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七.政治志.建置沿革篇》。南投:臺灣
省文獻會
王秋原、趙建雄、陳靜珮(1994)。高雄都會之城鄉邊緣區的變遷。中國地理學
會會刊。第22期。頁15-33
余文儀(1962),《續修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21種,臺北:臺灣銀行
經濟研究室。
吳連賞(1992),〈臺灣地區工業發展過程及其環境變遷之研究〉,《地學研究報
告》,5:頁64
李少甫(2002)。〈理想城市與緊湊城市:界線空間概念之評述〉。《建築與規劃學
報》。3(2):頁65-95。
林彥霖(2005)。《都市蔓延對都市永續性之影響分析》。臺北大學都市計畫研究
所碩士論文。
林郁欽(1986),〈台灣主要工業地帶區位變遷及其特性之研究〉,《臺灣銀行季
刊》,37(1):223、224、232。
林朝棨(1957)。《臺灣地形》。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頁288。
林瑞穗(1997)。〈都會化與都市生態〉。收錄自《台灣的都市社會》。臺北:巨流。
頁129。
林澤田(1973),〈台灣都市與工業區位之研究〉,《臺灣銀行季刊》,24(3):51、
52。
姜聖華(2000)。《花蓮地區都市擴張行為之研究》。東華大學自然資源管理所碩
士論文。
段承璞(1992)《臺灣戰後經濟》,臺北:人間,頁105-108。
洪敏麟(1999),《臺灣舊地名之沿革‧第二冊(上)》,南投:臺灣文獻委員
會。
唐菁萍(2005)。《桃園市與中壢市都市發展及機能比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
理研究所教學碩士論文。
孫清山(1997)。〈戰後台灣都市之成長與體系〉。收錄自《台灣的都市社會》。臺
北:巨流。頁86、94。
桃園縣文獻委員會(1962)。《桃園縣誌.卷一.土地志地理篇》。桃園縣:桃園
縣文獻委員會。
桃園縣政府主計室(1997)。《桃園縣綜合發展計畫-總體發展計畫》。桃園 : 桃園
縣政府主計室。
國史館台灣文獻館(2010)。《臺灣地名辭書.卷十五.桃園縣》。南投市:台灣
文獻館
章英華(1997)。〈台灣的都市體系〉。收錄自《台灣的都市社會》。臺北:巨流。
頁35。
陳寬政(1997)。〈台灣北部區域的都會發展〉。收錄自《台灣的都市社會》。臺北:
巨流。頁111。
郭薰風(1962)。《桃園縣志.卷首》。桃園:桃園文獻委員會。
郭薰風主修(1962),《桃園縣志》,卷四經濟志交通篇,桃園:桃園縣文獻委員
會,頁83。
曾文敬(1995)。《蘆竹鄉志》。桃園縣:蘆竹鄉鄉公所。
曾繁浩(1995)。《桃園地區都市及區域發展之研究》。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碩士
論文。
黃子珍(2007)。《從都市擴張探討城鄉介面之空間變遷》。逢甲大學都市計畫所
碩士論文。
楊貴山、沈淑敏(2010),《台灣全志‧卷二‧土地志‧地形篇 》,南投:國史
館臺灣文獻館。
鍾志章(1979)。《桃園台地都市體系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所碩士論
文。
廖志龍(2008)。《桃園縣八德市聚落發展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力資源
教育處社會學習領域教學碩士論文。
臺灣文獻會(1980)。《臺灣省通誌.卷一土地志.疆域篇》。臺北市:眾文。
趙建雄(1991)。〈都市空間結構的變遷〉。《中國地理學會會刊》。19:頁93-95、
114-115。
劉小蘭、許佩漩、蔡育新(2010)〈台灣都市蔓延之影響因素分析〉。《地理學報》。
58:頁49-63。
蔡宏進(1997)。〈城鄉關係的問題與展望〉。收錄自《台灣的都市社會》。臺北:
巨流。頁454、458。
簡志雄(1985)。《桃園縣都市體系發展之研究》。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龜山鄉公所(2005)。《龜山鄉志》。桃園縣:龜山鄉鄉公所
薛益忠(2006),《都市地理》,臺北:三民,頁55。
二、英文文獻
Anas, A.(1981): Comment on J. McDonald’a Paper, The Substitution of Land for
Other Inputs in Urban Areas, Papers and Proceedings of the Regional Science
Association,48:53.
Bryant,C.R. (1982): The Rural Real Estate Market: an Analysis of Geographic
Patterns of Structure and Change within an Urban Fringe Environment,
Publications Series ,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University of Waterloo,
Waterloo, Ontario.
Burgress, E.W.(〔1925〕1970): The growth of the city: an introduction to a researth
project, in Park, R.E., Burgress, E.W., and McKenzie, R.D., eds., The Cit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pp.52
Clark, D.(1982): Urban Geography: An Introductory Guide,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g University Press, pp.32-35
EUROSTAT (2007) European Regional and Urban Statistics. Reference Guide,
Luxemburg
Gallent, N. and Andersson, J. (2007):Representing England’s rural-urban fringe.
Landscape Research ,32:1-21.
Hammer, R. B., Stewart, S.I., Winkler, R.L. et al.(2004): Characterizing dynamic
spatial and temporal residential density patterns from 1940-1990 across the
north central United States,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69:183-199
Hass, J.E. and Lathrop, R.G.(2003): Land resource impact indicators of urban
sprawl, Applied Geography, 23:159-175
Lopez, R. and Patricia, H.(2003): Sprawl in the 1990s: Measurement, distribution,
and trends, Urban Affairs Review,38(3):325-355.
Masuda, J.R. and Garvin, T.( 2008):Whose heartland? The politics of place in a
rural-urban interface.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 24:112-123.
Newman, D. and Applebaum,L. (1989): Defining the rurban settlement: planning
models and functional realities in Israel,Urban Geography,10(3):281-291
Newman, D. and Applebaum,L. (1989): Defining the rurban settlement: planning
models and functional realities in Israel,Urban Geography,10(3):281-291.
OECD (1994) Creating Rural Indicators for Shaping Territorial Policies, OECD
Publications, Paris, France.
Pizzoli E. & Xianoning G. (2007): How to Best Classify Rural and Urban?, Four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griculture Statistics (ICAS-4), China.
Pryor, R.J. (1968): Defining the rural-urban fringe. In Internal Structure of the City:
Readings on Space and Environment, Ed. L.S. Bourn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University Press,pp.59-68.
Qviström, M. (2007):Landscapes out of order: studying the inner urban fringe
beyond the rural-urban fringe.Geografiska Annaler Series B,89:269-282.
Russwurm, L.H.(1975b):Urban fringe and urban shadow, in Bryfogle, R.C. and
Krueger, R.R.(eds),Urban problems(rev.edn),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Toronto,pp.148-164.
Simon,D., McGregor, D., Nsiah-Gyabaah,K. (2004): The changing urban-rural
interface of African cities: definition issues and an application to Kumasi,
Ghana, Environment and Urbanization,16:235-247.
Theobald, D. M.(2001), uantifying urban and rural sprawl using the sprawl index?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in New York, on March 2nd, 2001.
Wehewen ,G.S.(1942):The rural-urban fringe, Economic Geography,18:217-228.
三、統計
行政院主計處編(2002)。《中華民國八十九年臺閩地區戶口及住宅普查報告第
1卷綜合報告》。臺北市:主計處。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都市及住宅發展處編(1995),《都市及區域發展統計
彙編》,臺北市: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桃園縣政府(1951-2009)。《桃園縣統計要覽》。桃園縣 : 桃園縣政府。
經濟部工業統計調查聯繫小組編(2010)。《臺灣地區各業工廠名錄》。臺北市 :
經濟部
經濟部工廳校正調查聯繫小組編(1980)。《臺灣地區各業工廠名錄》。臺北市 :
經濟部
臺灣省戶口普查處(1956),《中華民國戶口普查報告書-人口之行業》,第二卷,
第四冊,頁362-375。
臺灣省戶口普查處(1969),《民國五十五年臺閩地區戶口及住宅普查報告書-
人口之行業》,第二卷,第五冊(上),頁299-334
四、網頁
內政部營建署:http://www.cpami.gov.tw/chinese/index.php
交通部台灣區國道高速公路:http://www.freeway.gov.tw/default.asp
交通部運研所所:http://www.iot.gov.tw/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http://www.cepd.gov.tw/
桃園縣政府交通局:http://traffic.tycg.gov.tw/index.asp
桃園縣都市計畫書圖資料管理系統:http://upgis.tycg.gov.tw/ProjectBookImg/BIPFP_U.aspx
臺灣工業用地供給與服務資訊網:http://idbpark.moeaidb.gov.tw/index.asp
龜山鄉戶政事務所:http://www.kueis.gov.tw/
蘆竹鄉公所:http://www.luchu.gov.tw/www/index.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