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楊平蘭
Yang Ping- Lan
論文名稱: 幼兒在幼稚園內害羞行為改變之個案研究
A behavioral modification case study:The improvement of shyness of young children in preschool.
指導教授: 苑寶貞
Yuan, Bao-Jane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Department of Human Development and Family Studies
畢業學年度: 86
語文別: 中文
中文關鍵詞: 害羞行為改變技術個案研究正增強增強物代幣制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507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瞭解個案害羞的原因與主要的害羞行為,並經由行為改變技術與輔導遊戲活動的介入實施,探討個案害羞行為的改變。本研究以研究者翻譯修訂之「幼兒害羞行為檢核表」作為篩選個案之工具,選定兩名共同就讀於桃園縣一所私立幼稚園大班的同卵雙生女幼兒作為本研究之對象。本研究採跨越個案不同行為之多基準線設計,實驗設計分為三個階段進行,即基準線階段、實驗處理階段與追蹤階段。實驗處理階段為期二個月,其後二個月每隔15天追蹤一次,至個案進入國小後起第二個月,再進行最末二次的追蹤觀察。研究結果發現:     一、造成個案害羞的原因可能有:缺乏安全感、父母的不關心、父母的批評、父母的示範、教師及其他幼兒的嘲弄等因素。個案在幼稚園內的主要害羞行為有:主動舉手發言或自願參與班級活動的次數過少;說話及歌唱時的音量太小,且自由活動時間與其他幼兒互動的時間過短。二、經由行為改變技術與輔導遊戲活動的介入實施後,無論在幼稚園或至國小追蹤階    段,個案之「主動舉手發言或自願參與班級活動的次數」、「音量」及「與其他幼兒社會互動的時間」等方面均有改善,唯獨在回答認知類課程問題時,無論於幼稚園或國小階段,其音量皆無法保持平穩的狀態。三、無論在幼稚園或至國小的追蹤期間,個案與其他同儕社會互動的行為模式,均呈現相似的情形,僅偏向「欣賞他人作品」、「追逐遊戲但未觸碰到對方身體」的非語言非身體互動與「遊戲中叫喊、唱和口訣或觸碰」的中性語言及中性身體互    動。研究結果顯示,行為改變技術之增強策略與輔導遊活動的介入實施,對個案害羞行為的改變,確實產生了影響。但在改善個案回答認知類課程問題時的音量與提昇社會互動行為的品質上,尚待更進一步的研究與探討。

    無法下載圖示
    QR CODE